88教案网

《探索物理》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探索物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的:(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

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2)“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实验;

我们将在三年级的力现象中学到。

4、物理是有用的:

(1)、电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保存?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牛顿的猜想性实验—三个宇宙速度)

三、怎样学习物理:

既然物理这么有趣,又这么有用。那么我们如何学好物理呢?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多次的实验,然后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讲一个“糖醋液”的故事)

比如:①图0.1—7中变速自行车变速时的作用?

(《简单的机械》一章中我们会学到。

②冰棒冒出的“白气”是什么东西。向上还是向下?③鸡蛋在淡水中会下沉吗?在盐水中呢?

④气球为什么能把“开水烫过的杯子“吸住?

(“开水烫过的空矿泉水瓶”为什么会变瘪?)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多动脑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还要在细心、安全的情况下,大胆探究我们不知道的物理规律。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物理为人类造福的。

①了解“和平间谍”的故事;

②了解“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

四、STS:伽利略的“摆的等时性原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五、小结:

“科学之旅”—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历程。

六、作业:

1、课外做书中的或布置的实验

2、预习第一章内容,同时准备实验仪器:橡皮筋,钢尺等。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之旅

一、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2、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

二、怎样学习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三、探究物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扩展阅读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微观粒子的了解,知道自然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类不断去探索、研究,感知微观世界的丰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学习重点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学习难点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学习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学习准备

石墨、金刚石分子模型;DNA分子模型;反映原子模型的课件;玻璃棒、纸屑、丝绸;阴极射线管;纸风车、水分子模型、塑料绳。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步骤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点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生:大致意思是说一根一尺长的短木棍,每天截取一半,分也分不完。

师:那么是不是像他们说得那样可以无休止的分下去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探索更小的微粒吧!(板书:探索更小的微粒)。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能不能再分呢?我们来看我国古代的这么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二、预习学案

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填空

1、分子还能再分吗?

2、原子还能再分吗?

3、原子核的组成?

学生自主学习


三、学习新课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阅读课本,完成导学中的填空

观察ppt课件中的图片,认识原子的结构模型

师:关于原子的内部情况在历史上也争论了较长时间,但经过实验证明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比较符合实际。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卢瑟福建立了什么模型?

(2)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

(3)原子核位于哪里?电子做什么运动?

二)科学家探索物质微粒的进展

通过自主学习、课件图片学习认识科学家探索微粒的过程。

1、阅读书上的内容,用框架图表示出原子的结构

生:能,它们都是由夸克组成的。

师:那么谁来说一说夸克的发现呢?

生: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的猜想。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质子、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

→夸克质子中子

那么夸克可不可以再分呢?

三)摩擦起电的原因

图片解释,学生完成导学内容

四)加速器

这些工具拓展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会继续深入下去。

一、提出问题: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分子还能再分吗?

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学习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通过观察图片突破原子结构模型这个重点。

师:那么质子、中子能不能再分下去呢?如果能,它们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师:如果想找到更小的微粒,假如你是科学家,你会怎么做?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册P141/6/8


七、作业布置

课题练习册P14页1-13题


八、板书设计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

3.人类探索更小粒子的历程

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1919年,卢瑟福——发现了质子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1961年,盖尔曼——提出夸克的设想


九、学习反思

本节课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原子的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将这些眼睛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形象地用动画展示出来,直观现象。


十、教学反思

课堂主题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个别地方学生不易理解的,由教师指导完成


八年级物理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学案


7.3《探索更小的微粒》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知道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
3.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二、导学流程
问题一: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呢?
分析:从摩擦起电的原因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原子核组成的,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问题二:那么,电子和原子核是怎样分布的?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了呢?
活动一:探究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学生阅读课本P31图7-17和图7-18或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核的结构.
(1)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了________,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
(2)人们知道了原子核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3)原子是不显电性的,而组成原子的电子是带________电的,所以原子核肯定带正电;而中子是呈中性的不带电,所以质子肯定的是带________电的.
总结: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分子是由不显电性的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
2.再读课本P31图7-17和图7-18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①在1897年,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核的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电子像蛋糕中的枣子一样是镶嵌在原子核内部的.
②,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结论]:
1)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转.
2)原子核带正电的电量和电子带负电的电量相等.
3)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
4)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一样.
问题三:那么质子、中子能不能再分下去呢?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问题四:那么夸克可不可以再分呢?
分析:如果想找到更小的微粒,假如你是科学家,你会怎么做?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发明探测工具,由放大镜到显微镜再到加速器,这些工具拓展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会继续深入下去.
活动二:阅读课本P33“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加速器在生产、生活以及探索微观世界奥秘中的重要应用.
应用有:

探索生命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探索生命”,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2章 探索生命
第一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
内容精讲
1.如何科学规范地使用显微镜?
剖析:除了书本上的操作要求外,在使用显微镜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镜头的保护:目镜和物镜平时放在显微镜箱内的专用的盒内,课间要用专用的塑料袋或布袋随时罩好。镜头脏了,只能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擦拭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擦。
(2)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在调节粗、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着镜筒缓缓下降。否则,有可能压坏物镜和玻片标本。
(3)转换器的使用:转动转换器时,不要用手指扳物镜。这容易使物镜镜头松动,改变焦距,影响观察的清晰度。正确的方法是:手指握住转换器的边缘转动。
(4)通常由低倍换成高倍观察时,光度会不足。此时可转动光圈或选择较大光圈,以得到适当的光度。
(1)取拿显微镜时,必须用一手握住镜臂,另一手托住显微镜的镜座,使显微镜保持直立的状态,切忌用单手提拿。
(2)将显微镜放置桌上时,务必要轻轻放下。
(3)显微镜的镜头必须保持清洁,必要时用拭镜纸擦拭镜头,不可使用布或一般的纸,以免损伤镜头。
(4)将显微镜轻轻地放置桌上,镜臂放在靠近身体的一边,镜座后缘位于离桌子边缘约三厘米处。
(5)使用显微镜时,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以获得适当的光线。
(6)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应两眼同时张开,以避免眼睛的疲劳,同时一眼窥物,另一眼与手配合绘图或写字;右手写字的人,宜用左眼观察,左手写字的人,宜用右眼观察。
(7)显微镜的放大倍率=目镜的倍数×物镜的倍数;例如目镜为10×,物镜为40×,则物镜放大倍率为400倍。
2.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什么?通常显微镜有哪些种类?
剖析:显微镜的作用是将微小的物体放大,因此它的主要结构是目镜和物镜。显微镜的种类很多,依使用方法和使用目的的不同,性能、构造等自然也不一样。平常我们所使用的是最普通的单眼光学显微镜。除此之外通常有以下几类:双眼显微镜、解剖显微镜、双眼解剖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相位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等。
光学显微镜有多种分类方法:按使用目镜的数目可分为双目和单目显微镜;按图像是否有立体感可分为立体视觉和非立体视觉显微镜;按观察对象可分为生物和金相显微镜等;按光学原理可分为偏光、相衬和微差干涉对比显微镜等;按光源类型可分为普通光、荧光、红外光和激光显微镜等;按接收器类型可分为目视、摄影和电视显微镜等。常用的显微镜有双目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紫外荧光显微镜等。除此之外还有电子显微镜等。不管是哪种显微镜,它们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镜头,即目镜和物镜。
3.马尔比基是位意大利解剖学家及医生,他成年后的大部分生涯是在科学研究中度过的。大约在17世纪40年代,马尔比基开始从事解剖学研究及显微观察,他的突出成就之一是人体血液循环的证实。
马尔比基借助显微镜观察青蛙肺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提出的存在毛细血管的看法。哈维认为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毛细血管,可是哈维从未看到过毛细血管。除了看到动脉和静脉之外,还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血管,正是这些微细血管把动脉和静脉连接成一个密封管道,使血液在其中周流不息。
问题:
显微镜的使用和科学的发展有着什么联系?
为了证实毛细血管的存在,马尔比基还发明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方法。他首先向肺动脉注水,冲淡血管的血液,使连接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肺毛细血管在显微镜下显得更加清晰。同时他还发现,肺中含有气泡,气泡和血液之间由隔膜隔开。这为后人理解肺中气体交换的生理机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马尔比基除了利用显微镜研究动物外,还研究植物。他提出以呼吸器官的完善程度作为动植物分类的标准。他认为,呼吸器官的大小与生物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并且成反比。生物越不完善,呼吸器官就越大,如植物体中充满了丝状气管,而生物体越完善,呼吸器官就越小,如人的呼吸器官只是口、鼻、气管和肺。当然,现在看来,马尔比基的推论太欠成熟,他错误地将动物的呼吸和植物的呼吸进行了模拟,其实,二者的生理机制截然不同。
探究:科学的发展依赖一定的技术。人的血液循环过程中,动脉、静脉血管可以用肉眼看见,而毛细胞血管却非常细小,肉眼难以观察。哈维通过推理、猜测认为应该在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之间存在联系。马尔比基正是借助显微镜观察到了肉眼看不见的毛细血管网,从而完善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由此可见,科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器具和技术的支持。
例题精讲
例1在显微镜视野中有一个污点,移动装片和更换物镜后,仍然存在,这说明污点在()A.目镜上 
B.物镜上 
C.反光镜上
D.光圈上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显微镜使用上的一些基本技巧和熟练程度。用显微镜观察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污点,有时这些小污点会影响观察,须清除。要清除污点,就要先判断污点在何处。视野中的污点只可能来自目镜、物镜和玻片上,反光镜和光圈上的污点不会出现在视野中。那究竟是来自目镜、物镜,还是玻片?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如先转动目镜,污点随着动,污点肯定在目镜上;污点不动,再移动玻片,污点随着动,污点就在玻片上,否则污点就一定在物镜上。
答案:A
例2某同学在做显微镜实验时,先用一块洁净纱布擦拭镜头,再在一干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放入一小块植物组织切片,小心展平后放在显微镜载物台正中央,并用弹簧夹压住。然后在双眼侧视下,将物镜降至距玻片1cm处停止。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缓缓上升镜筒。
该同学的操作步骤是否规范、准确?请予以指出及纠正。
思路解析: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使用。当显微镜的镜头脏时,要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物镜下降时要双眼侧视,降至距标本2~3mm时停止。临时装片的制作要科学规范。在载玻片上放入组织材料后,要盖上盖玻片,用以固定材料等。答案:该同学操作步骤不规范。
(1)应该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镜头。
(2)在载玻片水滴中放入组织材料后要盖上盖玻片。
(3)物镜距标本距离约2~3mm时停止。
第二节 探索生命的方法

内容精讲
1.科学探究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那么是否在科学探究实验中,一定要按照这几个步骤进行呢?若结果与原来假设不相符合时又应该怎么办?
剖析: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基础,观察、实验、调查等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推理、判断等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在学习中应有较完整、自然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而在真正进行科学探究时可以部分地进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侧重于探究的某一个过程,探究的几个步骤也可以顺序颠倒,或有交叉。当科学探究与原来的假设不相符合时,应大胆地修正原有的知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新作出假设,重新实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首先学会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再探索。我们应从科学的认识方法论的角度,设计并安排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实验,从观察实验入手分析思考问题,使思维得以深化。我们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掌握科学的实验设计思路,就要学会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2.在科学探究中,常常需要设置对照实验,那么实验中应该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剖析:科学探究实验设计中可采用的对照方法很多。
(1)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例如观察影响鼠妇分布环境因素的实验,若假设鼠妇的生活受水分影响,则一组鼠妇放在潮湿的土壤中,另一组放在干土中,放在干土中的一组就是一个空白对照。
(2)自身对照:指实验和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采集鼠妇,学生在采集时会发现,当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由此提出假设: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3)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条件的处理。
(4)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对照性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照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启发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发挥学生智力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认识和了解生物的对照实验,通过比较对照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实验设计科学性原则设立对照组,是生物学科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新教材的实验以探究为主,着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生物设计实验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四种能力之一,而生物实验设计能力既是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等特点。而大多数生物实验是以对照性原则进行设计的。
3.四天前,小刚的爸爸出差了,临行前,爸爸让小刚听妈妈的话,并且照看好鱼缸里的鱼。爸爸告诉他,这几天不要换鱼缸里的水,并且注意要给鱼喂食。小刚按爸爸的话去做了。昨天,他学着爸爸的样子喂鱼,给一匙鱼食,不一会儿就被鱼吃光了,接着的第二匙鱼食也被鱼吃光了,他又多放入了两匙鱼食,这回没被鱼吃光,还剩余很多。今天早晨,小刚突然发现鱼缸里有五条鱼漂在水面,其中三条鱼已经死了,另两条也快要死了。
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
科学探究方法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通常科学探究包括:提出科学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在不同的探究实验中,也不一定完全按照探究的几个步骤一成不变地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的理解。在自然界中,学生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他们迷惑不解的时候,如果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冷静思考,就会和科学家一样,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了。
首先要学会研究分析现象,发现问题。在这个探究实验中,小刚提出了“鱼为何会漂在水面上呢”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从正常情况来看,是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的。再进一步作出假设。再由假设设计实验。当假设与事实不相符合时,也就是假设不能解释实际情况时,说明假设是错误的,这时需要重新作出假设,接着再实验。如果还是出现错误,那么还应该重新再假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小刚假设了四种情况,否定了前三种情况之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探究:小刚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1)四天没换鱼缸里的水;
(2)温度不适当;
(3)鱼缸里缺氧;
(4)昨天,喂鱼食不当。
小刚开始收集材料、设计方案、进行验证。他首先查看了鱼缸里的温度计,指示在22℃。接着他又查看了加氧泵,工作正常。看来“漂鱼”的问题不是因为猜想的前三条原因所致。鱼食是爸爸常喂的,不会有质量问题,这样看来是喂鱼食过多所致。
最后,小刚得出结论:喂过量的鱼食,鱼会撑死,漂在水面。
典题精讲
例若实验结果与假说不符合时,则应该()
A.修改结果,使结果与假说相符
B.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C.修改实验过程,使结果与假说相符
D.自行依据实验结果下结论
思路解析:在科学探究中,虽然整个探究过程是按照探究的基本步骤设计的,但最终结果有可能和假说不相符合。若结果与假说不相符合,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此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大胆地修正原有知识,重新假设,重新实验。
答案:B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168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