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26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寻找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2.能利用探索出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判断。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理解“扩大”和“缩小”的意思
教师:5扩大3倍用算式表示是:5×3。
20缩小4倍用算式表示是:20÷4。
6扩大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15扩大2倍呢?
35缩小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60缩小4倍呢?
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后,讨论:你怎样理解“扩大”和“缩小”?
2.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理解了“扩大”、“缩小”的含义。
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探索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口述例1中的信息和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全班汇报。
教师板书:(1)20×2=40(kg)
(2)20×4=80(kg)
(3)20×8=160(kg)
(4)20×24=480(kg)
教师:认真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主探索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教师:你是怎样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1)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2)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发现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想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两个规律比较简练的叙述出来吗?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是怎样写出各式的积的?
2.练习六第1题,学生独立填表,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3.练习六第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订正时说说依据。
4.练习六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思考:你是怎样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27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六第4~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趋势。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接写出结果。
3×630×63×1212×6
计算后,以第一个算式为标准,说一说因数与积在怎样变化?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谁能说说因数与积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3.谈话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时,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中表格
教师:说说你了解了表中什么信息?比较表中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你是怎样有序地观察的?(学生独立观察,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学生第一次探索:观察表中相邻的两列,从左向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规律。
(两个因数都扩大,积也扩大;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扩大的倍数)
猜一猜:
(1)当两个因数都扩大2倍时,积会怎样变化?
(2)当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3)当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2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学生第二次探索:从右向左进行比较,还能从表中发现什么规律?(两个因数都缩小,积也缩小;两个因数缩小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缩小的倍数)
(4)当两个因数都缩小3倍时,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5)当一个因数缩小5倍时,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你还能从上表中找出这样的变化规律吗?
找一找,填一填。
(出示:第列与第列比,一个因数倍,另一个因数倍,积就倍。)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一填后,再点名汇报,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学生先观察,再填空,然后说说自己这样填的理由。
2.练习六第5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3.练习六第6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想想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7~9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探索规律》教案
小小运动会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在对规律题的观察讨论解决的过程中发现事物中隐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一些思想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出示排列有规律的彩灯。
请同学们观察图上的彩灯,你发现了什么?
对,在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规律。
二、探索规律
1、投影出示93页第1题
让学生认真观察,叶子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你知道第10个是什么形状的吗?为什么?
2、投影出示93页第2题
仔细观察,魔术箱的数有规律吗?是怎样的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说,并写出后面魔术箱的数。
3、投影出示93页第3题
引导看图,教师说明横看有什么特点、竖看有什么特点。
问:横看第一行数有什么特点?第二行数有什么特点?空白处怎样填?
………..
第五行数有什么特点?空白处怎么填?
填完图后,你还觉得有哪些规律?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探索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要认真观察,看看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什么规律。
四、教学随笔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35例9及练习八第12~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教学准备:师:计算器、多媒体。生: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 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 7÷11= 8÷11= 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四个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的整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不变,第一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整数部分有变化而且数位相同。因数有几位数,积的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1,再根据规律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2题。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的整数部分就有5个几,小数部分万分位是O,其余的数都是9的那个倍数。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最后用计算器验算。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计算器:省时、省力、精确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26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寻找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2.能利用探索出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判断。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理解“扩大”和“缩小”的意思
教师:5扩大3倍用算式表示是:5×3。
20缩小4倍用算式表示是:20÷4。
6扩大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15扩大2倍呢?
35缩小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60缩小4倍呢?
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后,讨论:你怎样理解“扩大”和“缩小”?
2.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理解了“扩大”、“缩小”的含义。
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探索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口述例1中的信息和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全班汇报。
教师板书:(1)20×2=40 (kg)
(2)20×4=80(kg)
(3)20×8=160(kg)
(4)20×24=480(kg)
教师:认真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主探索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教师:你是怎样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1) 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2) 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发现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想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两个规律比较简练的叙述出来吗?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是怎样写出各式的积的?
2.练习六第1题,学生独立填表,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3.练习六第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订正时说说依据。
4.练习六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思考:你是怎样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27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六第4~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趋势。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直接写出结果。
3×630×63×1212×6
计算后,以第一个算式为标准,说一说因数与积在怎样变化?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谁能说说因数与积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3.谈话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时,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中表格
教师:说说你了解了表中什么信息?比较表中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你是怎样有序地观察的?(学生独立观察,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学生第一次探索:观察表中相邻的两列,从左向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规律。
(两个因数都扩大,积也扩大;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扩大的倍数)
猜一猜:
(1)当两个因数都扩大2倍时,积会怎样变化?
(2)当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3)当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2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学生第二次探索:从右向左进行比较,还能从表中发现什么规律?(两个因数都缩小,积也缩小;两个因数缩小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缩小的倍数)
(4)当两个因数都缩小3倍时,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5)当一个因数缩小5倍时,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你还能从上表中找出这样的变化规律吗?
找一找,填一填。
(出示:第列与第列比,一个因数倍,另一个因数倍,积就倍。)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一填后,再点名汇报,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学生先观察,再填空,然后说说自己这样填的理由。
2.练习六第5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3.练习六第6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想想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7~9题。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探索规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内容:
教科书87-8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探索数与数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教学重点:
探索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规律字母化,也就是如何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
教具学具:
一张很长的纸条和一根绳子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复习
师: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哪些数学规律?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出示乘法表
师:我们的乘法表中也有很多的规律,先请你们填完这个乘法表,
你们会填吗?(师指导怎样填),生做在书66页上
填表完后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规律?和同学说说汇报展示
2、找规律,填一填。
师:比一比看谁在两分钟内做得最多?
(1)2,4,6,8,_____,12,14,
(2)1,3,5,7,_____,11,
(3)8,11,14,17,_____,23,26,
(4)1,8,27,64,_____,216,
(5)1,4,9,16,25,_____,49,
(6)3,6,9,12,_____,18,21,
(7)1,3,6,10,15,_____,28,
(8)6,1,8,3,10,5,12,7,(),(),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说明填的理由和依据。
师:填什么数?为什么?
师:象这样的数列你认为一般有哪些规律?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展示生活中数学规律,与同学分享(课件)
师:如果不是数列而是图形你还会观察它们的排列规律吗?
1、六(2)班同学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按下面的规律在教室里挂上气球。
第20个汽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8个呢?
两个同学一起议一议:你用什么方法找到第20个和第28个汽球的言色?汇报
师:如果按下面的式方式挂上气球,那么第20个汽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8个呢?你还会做吗?
生独立完成。汇报
小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气球摆放的规律,然后利用除法来计算就可以了。
2、一些小球按下面的方式堆放:想想他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能否画出第5堆小球是怎样摆放的吗?
看看每一堆各有多少个小球?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第6堆共有多少个小球?第10堆呢?
3、按下图方式摆放桌子和椅子。
(1)一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人。
(2)按照图上的方式继续摆桌子,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张1,2,3,4,5,6,n
可坐人数/人6,6+4,6+24,(),(),(),()
想一想、议一议
桌子的张数与可坐的人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有的题要找到规律可能只有观察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动手画一画折一折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如下面的这道题
4、按下图的方式粘纸,纸的长度是8厘米,粘合部分是2厘米。(课件):(生动手操作画一画。想一想,怎样算它们各自的长度?
(1)请你计算4张纸粘合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请你画出5张纸粘合在一起的图形,然后计算5张纸粘合的长度是多少厘米?10张纸呢?
(3)我们班51个同学,每人一张这样的纸,粘合在一起,长度又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师:从上面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把第一张纸的长度看成是8厘米,后面的纸的长度则看成是6厘米,总的长度则是:8+6(纸的总张数-1)
生2:先把这些纸看成是没有重合的,没有重合的总的长度减去粘合部分长度就可以了。
总长度是:8纸的总张数
重合部分长是:2(纸的总张数-1)
师:现在你能计算10张纸粘合在一起的长度是多少吗?51张纸呢?
5、动手折纸:对折的次数12345分别得到多少层?填表:生动手操作(课件出示)表格,完成表格。
6、下面是2008年8月份的日历
周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师:从这个日历中你能找到什么规律?
汇报
师:我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你们帮我来解决。
问题:图形中的9个数(出示日历图)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是中间那个数的几倍?你能证明吗?
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进行汇报。
验证结论:用其它的日历其它的方框来验证自已找出的规律的正确性。
四、自我简评,完善提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一让学生在观察乘法表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存在的规律、在探索规律中获得新的体会和认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规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引导学生根据大胆进行猜想和验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四在发现了规律后,运用规律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探索规律)》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探索规律)》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16课时 简单的周期(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具准备:
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出示教材场景图)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师:像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首先我们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
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
2、深度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先猜一猜)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还得验证?还得有理由?能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
①提供足够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
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调整。)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站在位置上口头说,教师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图 推想 计算)
(1)画图的策略。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列举的策略。
(3)计算的策略:把每3盆花看作一组,19÷3=6(组)……1(盆),第19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3是从哪里来的?6什么意思?1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师述:像这样,每3盆花看作一组,把19÷3=6……1,那就有这样的6组。注意6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为什么?
强调:第19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4、学生探索彩灯和彩旗的排列规律。
分组活动。组织反馈与交流。
5、比较发现
比较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规律,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归纳周期排列的事物的特点。
三、拓展应用,回顾反思
1、用△、□和○这三种图形设计一个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序列。
反馈、交流。
2、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经验和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探索规律》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教科书878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探索数与数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教学重点:
探索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规律字母化,也就是如何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
教具准备:
一张很长的纸条和一根绳子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复习
师: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哪些数学规律?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出示乘法表
师:我们的乘法表中也有很多的规律,先请你们填完这个乘法表,
你们会填吗?(师指导怎样填),生做在书66页上
填表完后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规律?和同学说说汇报展示
2、找规律,填一填。
师:比一比看谁在两分钟内做得最多?
(1)2,4,6,8,_____,12,14,
(2)1,3,5,7,_____,11,
(3)8,11,14,17,_____,23,26,
(4)1,8,27,64,_____,216,
(5)1,4,9,16,25,_____,49,
(6)3,6,9,12,_____,18,21,
(7)1,3,6,10,15,_____,28,
(8)6,1,8,3,10,5,12,7,(),(),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说明填的理由和依据。
师:填什么数?为什么?
师:象这样的数列你认为一般有哪些规律?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展示生活中数学规律,与同学分享(课件)
师:如果不是数列而是图形你还会观察它们的排列规律吗?
1、六(2)班同学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按下面的规律在教室里挂上气球。
第20个汽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8个呢?
两个同学一起议一议:你用什么方法找到第20个和第28个汽球的言色?汇报
师:如果按下面的式方式挂上气球,那么第20个汽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8个呢?你还会做吗?
生独立完成。汇报
小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气球摆放的规律,然后利用除法来计算就可以了。
2、一些小球按下面的方式堆放:想想他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能否画出第5堆小球是怎样摆放的吗?
看看每一堆各有多少个小球?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第6堆共有多少个小球?第10堆呢?
3、按下图方式摆放桌子和椅子。
(1)一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人。
(2)按照图上的方式继续摆桌子,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张1,2,3,4,5,6,n
可坐人数/人6,6+4,6+24,(),(),(),()
想一想、议一议
桌子的张数与可坐的人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有的题要找到规律可能只有观察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动手画一画折一折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如下面的这道题
4、按下图的方式粘纸,纸的长度是8厘米,粘合部分是2厘米。(课件):(生动手操作画一画。想一想,怎样算它们各自的长度?
(1)请你计算4张纸粘合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请你画出5张纸粘合在一起的图形,然后计算5张纸粘合的长度是多少厘米?10张纸呢?
(3)我们班51个同学,每人一张这样的纸,粘合在一起,长度又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师:从上面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把第一张纸的长度看成是8厘米,后面的纸的长度则看成是6厘米,总的长度则是:8+6(纸的总张数-1)
生2:先把这些纸看成是没有重合的,没有重合的总的长度减去粘合部分长度就可以了。
总长度是:8纸的总张数
重合部分长是:2(纸的总张数-1)
师:现在你能计算10张纸粘合在一起的长度是多少吗?51张纸呢?
5、动手折纸:对折的次数12345分别得到多少层?填表:生动手操作(课件出示)表格,完成表格。
6、下面是2008年8月份的日历
周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师:从这个日历中你能找到什么规律?
汇报
师:我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你们帮我来解决。
问题:图形中的9个数(出示日历图)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是中间那个数的几倍?你能证明吗?
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进行汇报。
验证结论:用其它的日历其它的方框来验证自已找出的规律的正确性。
四、自我简评,完善提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一让学生在观察乘法表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存在的规律、在探索规律中获得新的体会和认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规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引导学生根据大胆进行猜想和验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四在发现了规律后,运用规律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圆周问题的规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设疑引入
师:我们先做一个猜谜游戏。
老师板书
师:猜测老师在三角形后会写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转身又写
部分学生有意识猜测后面是三角形。
师接着写,黑板上出现
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后面是
由学生说出规律。
师:这样一组一组的往下写(边写边板书),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一样多。
生:因为每组里面正好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正好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正方形
师:我们可以说三角形和正方形是一一对应着的。板书一一对应
师在省略号后继续添一个
由生说这时的个数关系。
生:三角形多一个。
生:因为前面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是一一对应着的,但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正方形和它对应了。
2、揭示课题
师:它们都是一个物体隔着另一个物体依次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现象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究规律
1、研究场景图中的三种排列。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从图中找一找,能发现和黑板上一样的间隔排列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这三组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同桌互相研究。
指出:夹子、白兔、树桩都可以看成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的物体),手帕、蘑菇、篱笆都可以看成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板书: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两端相同)
师:这属于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
讨论: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小组合作研究。
小组汇报。
课件出示:
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小兔比蘑菇多一个,
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如果相同,两端的物体就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学生自选一组把实物图抽象成图形,并在黑板上板书。
3、进一步形成规律。
4、选中其中的任一组图形,并擦掉中间的物体。
师: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一个图形一个间隔,间隔数少一。
生:因为最后一个图形没有间隔和它对应,所以间隔数少了一。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师:是不是这样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在桌上沿直线方向间隔排列成一排,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之间的排列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观察,再回答)
2、欣赏老师找到的规律。
3、应用规律: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在这条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那么中间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2)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3)栽树问题
如果在河的一边栽1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如果在河的一边栽1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两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比较。
(4)规律延伸。
请10位女同学在讲台前站成一排。
师:请男同学站在每两个女同学之间形成一一间隔排列。
有9位男同学站在列中。
师:有请两端的两位女同学慢慢把队伍拉成一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这时没形成一一间隔排列了。
生:因为原来两端的女同学之间又出现了一个间隔。
生:还得在这之间站进一个男同学。
生:男女生一样多了。
(5)对比练习:
如果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1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两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14棵,有的同学说15棵,还有的说1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发现规律
c:汇报小结,和刚才男女生站队一个道理。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一样多
(5)提高练习。
小军从一楼走到三楼用了6分钟,照这样计算,他从一楼走到九楼要多少分钟?
时钟6时敲了6下,5秒敲完。那么,这只钟12时敲12下,几秒敲完?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些间隔排列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收获?
今后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排列规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排列规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拼摆、交流、观察等探索稍复杂图形的排列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图形排列中的简单规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
课前准备:圆、正方形、正三角形图片各3张,每人“3×3格”的方格纸3张。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复习引入
教师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春节期间最高兴的事情,然后启发学生交流庆祝春节中有规律的现象。
师:同学们,春节过得很高兴吧!谁愿意把你们最高兴的事情给大家说一说?
请几个人发言。
师:春节期间,街道、商店等公共场所都增加了许多装饰,营造喜庆的氛围,哪个同学发现了有规律摆放的现象?
学生可能说出,街道挂的彩条、商场楼顶的彩灯等。
二、自主探索
1.把图形有规律地摆一行。
(1)教师启发性谈
话,提出把○□△图片各3张有规律地排成一行的要求,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真细心,能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利用△□○等图形来“创造”规律,有信心吗?
如果有个别学生说“没有”,老师可鼓励学生试一试。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图片各三张,把它们有规律地排成行。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摆的情况。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摆法,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不同摆法的机会。让学生说出摆图的规律,并启发学生说一说如果接着摆,下一组会是什么样的。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自己的摆法呢?告诉大家你摆的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进行启发式对话。
生:我先摆3个○,又再摆3个□,再摆3个△。规律是3个○,3个□,3个△。
师:那接着往下摆,下一组该怎么摆?
生1:再摆3个○,3个□,3个△。
生2:我先摆1个○、1个□、一个△当作第一组,接着摆第二组,最后摆第三组。规律是:1个○、1个□、一个△依次重复出现。
生3:我先摆1个○、1个□、一个△,再摆2个○、2个□、2个△,规律是○□△各一个,○□△各2个。
师:接着下一组该怎样摆?
生:接着摆3个○、3个□、3个△……
学生可能有图形位置不同的摆法,让学生充分交流。
如果第三个学生的摆法没有出现,教师可组织交流。
2.在九宫格里有规律地摆图形。
(1)出示3×3方格图。(以下简称九宫格)。提出“要使每行或每列的图形相同”的要求,让学生把○□△图片各3张摆在九宫格里。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有规律地摆成了一行,这里有一张方格纸,大家看一看,你发现方格有什么特点?
生1:每行有3个方格,每列也是3个方格。
生2:3×3一共9个方格。
师:观察得很认真,现在要把这三种图形有规律地摆进方格中,要使每行或每列的图形相同,怎么摆?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摆,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不同的排列方法,个别指导。
(2)交流不同的排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怎样摆的,规律是什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摆法的机会。
师:谁愿意把自己排列的结果展示给大家,并说一说你排列的规律是怎样的?
教材上每行相同,每列相同的方法应该是最基本的。有的可能图形位置不同,第三种摆法,学生如果没有出现,教师不作介绍,如果出现了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使学生了解三个○可以看成一行,(斜行),其他不符合要求。
(3)提出“要使每行和每列的图形各不相同,应该怎样摆放”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摆一摆。
师:刚才我们是按照每行每列的图形都相同的规律摆的图形,如果要使每行和每列的图形各不相同,可以怎么摆?试一试。同桌可以合作进行。
给学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摆,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学生不同的摆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学生说,教师摆。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结果的机会。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摆的给大家交流一下:你来说,老师来摆。
除教材上的三种摆法外,学生可能还有不同摆法。如
○
□
△
△
○
□
□
△
○
(5)探索、总结图形排列规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了解方格中图形摆放的变化规律。
师:真不错,有这么多的排列方式,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么多的排列方式,有什么规律吗?先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多数学生可能会具体说出每种摆法的规律。
●如教材上的第一种摆法:
生1:第一行摆△○□,第二行把第一行摆的最后一个□放在第一,其他两个顺次后移就行,是△○;第三行把第二行末尾的○放在第一,剩下的顺次后移是□△。
生2:竖着看也能发现这样的规律。
第一列摆△□○,第二列把第一列中最后一个○放在第一,其他两个△和□顺次下摆……
●再如教材上第二种摆法。
生:第一行先摆○,再摆□和△,第二行把第一个○摆到最后,□和△依次往前放;第三行把□放到最后,△和○依次往前放……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中各种花是怎样排列的,想一想空格里该放哪朵花。学生独立考虑后,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时的想法。
师:同学们刚才发现了我们在方格中摆出的图形的规律。现在请你看课本第3页的第一题,在方格中摆放三种不同的花,有一个方格还空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各种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想一想空格中应该放哪种花。
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师:空格里该放哪种花?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判断方法,如:
●第一行是红的、黄的、粉的,第二行黄的排第一,接着是粉的、黄的;第三排是粉的排第一,按规律第二个应该是红的……
●第一、二行中都有这三种花,只是排列位置不一样,第三行中缺红的,所以空着的格应该放红的。
2.第2题,先通过对话介绍、了解扑克牌的四种花色,然后教师照教材上的样子摆出扑克牌,提出“猜一猜,扣着的花色是什么”和“你是怎样判断的”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扑克牌,谁知道扑克牌有几种花色?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出扑克牌的四种花色。
师:我们来玩一个扑克牌游戏,看老师摆出扑克牌。
教师照书上的样子摆出扑克牌。
师:猜一猜扣着的扑克牌各是什么?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交流。让学生充分交流判断的思考过程。如:
3.扩展学习,鼓励学生自己按规律摆扑克牌。并同桌进行猜扣着的牌的活动。
●根据第一行都是5,第二行都是4,第三行是3和第四行是2,判断出第三行扣着的都是3,第四行扣着的都是2。再根据第一行第二行四种花色的变化判断各是什么花色……
最后得出:第三行第一张是花3,第二张是黑3,第四张是红3;第四行,第一张红2,第二张是花2,第三张是黑2。
学生猜中后,教师翻开扑克牌。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扑克牌自己按规律摆出一组,互相进行猜扣着的牌是什么的游戏。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找规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15-1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过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具(贴贴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这不,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
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仔细观察,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可能有: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
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聪聪找出规律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观察、发现阶段,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同时还可以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旧知)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点击课件演示。
师:哪个小组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生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师激发提问:同学们斜着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都发现了规律,我们再换一换方法,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点名回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规律(数)”,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91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卡片。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题
小朋友们,小华在自己的生日时,亲自布置了自己的房间。你们看(电脑出示情景图),漂亮吗?房间中哪些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先出示情景图,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巩固旧知。
小朋友们在小华的房间中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a.规律有很多种,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真聪明,它们都是有一组重复出现的。
b.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看[电脑出示例7的(1)],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
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电脑出示数字]那么,后面应怎么摆呢?
[出示图形与数字]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c.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找到的规律与我们在小华房间里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电脑同时出示房间中的规律和例7的(1)]
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1个图形。
d.我们找到了这组图形的摆放规律。那么,这两组图形的规律大家能找出来吗?[出示例7的(2)、(3)]
四人小组共同用学具摆一摆,比比哪一小组最先找到规律。
哪一小组愿意将你们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学生上台讲解,教师配合出示相应的数字与图形)
在学生明白原来学习规律的特点后,出示新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新规律,并找出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最后设计活动,仿照性地创造规律,巩固新知。
e.谁知道这三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
f.你能创造出一些像这样的规律吗?可以用学具摆,也可以在本子上画。
谁来展示一下你创造出来的规律?
投影器展示,并让学生说出规律。
2.教学例8。
a.大家看,这是小华创造出的规律[电脑出示例8]。
她创造的规律没有图形,只有数,你能找到规律吗?四人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谁把你找到的规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那么,后面的数是几?为什么?[电脑出示每次增加的5和3,以及后面应填的数]
在例7教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例8的规律,并总结找规律的方法。最后,采用“我来考老师”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创造规律,将新知识逐步消化。
b.小朋友们这么快就找到了它们的规律。那你们知道这些数的排列规律与刚才我们自己创造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不管有没有图形,在数量上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找规律时,只要算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就可以了。
c.你能创造出一些规律来考一考老师吗?大家可以研究一下,看谁创造出的规律最好。
学生说出自己创造的规律,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找规律。
三、巩固深化
1.完成书上第90~91页“做一做”及第92页第4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在完成基本练习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2.出示第92页思考题。
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孩子,最先找出规律。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二课时,着重教学数字间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时教学的规律,不再是一组事物间重复出现的规律,而是相邻两项等差的规律。在教学时,首先出示情景图,在学生找规律巩固旧知的同时,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然后,转入新知的探究过程,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引导学生找出以前规律的共同特点,然后将新规律与之进行比较找出其特点,抽象出数量间的变化规律。接着进一步抽象到数字间的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最后,设计创造规律的活动,既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又与教师形成互动,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反馈,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新知。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加深难度,出示思考性的题目,促使学生动脑,拓展思维。
专家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特点是将找规律一节的全部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渐进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此外,这节课设计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这一环节,不仅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特别是最后师生互动的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维能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
执教: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焦东路小学李琦
本节课的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1、搭配衣服:先提出问题(3件上衣和两条裤子一共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请学生摆学具寻找答案。接着交流搭配方法并记录数据(2、2、2和3、 3),最后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计算3件上衣和两条裤子一共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32=6计算)。
2、面包和饮料:出示问题(3个面包和4种饮料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让学生算一算结果并交流算法。接着指名说一说具体的搭配方法(课件演示)。最后请学生根据演示的结果解释为什么用43=12来计算。这一步是对新算法的反馈练习。
3、搭配饭菜:这一环节是对前两步的巩固练习。
在授课之前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比较充分的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5个过程提出问题(表现在对搭配方法的数量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收集数据(表现在交流时由操作结果抽象出数据);形成解释(表现在观察记录的数据得出计算方法);评价结果(表现为学生回忆乘法的意义,证明计算方法的正确);检验结果(表现为后两个问题的设置,用相同的惩罚计算,并通过展示搭配方法进行验证)。可是通过课后评课、研讨及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对于本课的设计与教学我又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从教学效果看,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标,也进行了对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了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但它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在此审视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在教师指导下,已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这一段解释应该包含两层意思的:一探究性学习中的探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新知识的一种探索。二 探究性学习中的探究更是对探索新知识的方法的一种体验、理解和应用。一次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探索科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掌握获取了知识,在掌握了知识的同时也体验、理解和应用了科学方法。
从这样的角度再来分析本节探索乐园的环节设计,就可以发现,这节课存在着一个重大的失误:只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而忽略了对探索知识的科学方法的体验和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只注意了知识本身,而没有关注帮助自己获取了知识的科学方法。之所以在应用了科学方法的同时又忽略了对它的体验和理解的原因,就在于切入点选择的偏颇。针对本节课来说,出示了数学问题(3件上衣和2条裤子一共有几种不同搭学配方法)之后,应该先引导学生推测: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也许用什么方法就可以计算出答案?师生共同提出这样的假设之后,再确定收集数据和实证的步骤,也就是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是教师再发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确定这样一个探索的程序:先摆图片,观察摆的结果;抽象并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出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按步骤独立进行试验操作,教师再巡视并进行适时地指导。邓学生实验完成后,交流试验结果及归纳的算法,并结识计算方法的算理。下一环节出示面包和饮料的问题,请学生用自己的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交流时请学生根据搭配的结果图来评价他们的算理是否科学合理。最后用解决饭菜搭配的问题来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算法和算理的合理性。
我想这样的设计,才会使学生由于要验证他们自己当初的假设,真正激发他们的探究的愿望与兴趣,而乐于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而且这样一个过程,才是真的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了科学的方法。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自己去年的一个教学案例,拿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正在进行第五册数学教学的老师有一点点帮助。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找规律(图形)”,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1.设情引课。
师:你们知道吗,快要过年了,喜欢过年吗?小博士班的同学们也在高兴地期盼过年,他们还要开联欢会呢,这不已经忙着布置开了教室,连小青蛙呱呱和小猪哼哼都赶来帮忙。(电脑分别出示小猪和小青蛙布置的教室)
师:他们俩都认为自己布置的漂亮,于是就争吵起来,小朋友,你们认为谁布置的漂亮呢?为什么呢?
2.学生讨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请小组长领导各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3.汇报结果。
请各组派代表来汇报各自不同的想法。
生1: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这样看起来很整齐。
生2:我们认为小猪布置的好,因为花和灯笼放在一起好看。
生3: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它的布置是花和花,小旗和小旗,我觉得这样的好。
生4: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小旗是一红一黄,灯笼是一紫一黄,很有顺序。
师: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那么你们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哪一种。刚才有人说到小青蛙的布置中小旗是一红一黄一红一黄排列的,像小旗这样一红一黄一红一黄的重复出现,我们就说小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4.引入生活。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随着教师的话语,电脑出示四幅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比如,树枝上叶子的排列,妈妈买的花布上花纹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砖的排列以及旅行家旅行时用的热气球上颜色的排列等等都是有规律的。
5.揭示课题。
师:看来规律的用处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主题图。
师:其实小博士班的同学也比较喜欢小青蛙呱呱布置的教室,请仔细观察(电脑出示书上主题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找出不同的规律。
3.汇报结果。
(随着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学生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
(如:学生答出灯笼的排列有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组灯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是一紫一黄、一紫一黄、一紫一黄的排列的。
再指名学生回答,在第二名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上依次在每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每两个为一组的。
师:对,这组灯笼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重复出现的。(在教师讲解的同时,电脑上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逐个闪动)
4.同桌说说。
四组规律同时在电脑上出现,同桌两人互相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三、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师:小博士班的同学要带大家一起来这间漂亮的教室里参加一场智力竞赛。
1.涂一涂
由四人小组长给组员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实物投影订正。
2.演一演(用不同的动作或声音把这些规律表演出来)。
红绿红绿红绿
学生独立表演。
红蓝黄红蓝黄红蓝黄
红黄红黄黄红黄黄黄红黄黄黄黄
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3.生活中的规律。
a.找一找。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不同的声音表演出了不同的规律,看来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那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b.帮帮他。
师:老豆博士想请大家帮个忙:他买了一块花布想做窗帘,但买回来之后又觉得这块布缺花边,所以他想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规律帮他设计一种花边,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用彩笔画的,还有拿各种形状的纸片贴的。(用实物投影展示一部分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四、全课结束
教学设计说明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教材在这部分的设计注意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新思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1.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上课开始前我与学生进行了轻松的谈话,目的在于创设一种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这节课的教学,接着利用教材中的一幅主题图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这一情境中。在观察哪种布置漂亮时,学生发现小青蛙呱呱的布置中小旗、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由此引出规律,同时还出现了课前收集的四幅生活中的规律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首先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因为主题图中的四组规律难度并不大,学生易于掌握,所以在这里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自己去找出图中排列有规律的学生。正因为学生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所以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孩子都进行了充分的观察、思考、发现,并且敢于提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
其次在这一环节我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孩子们发现每一组有规律的排列后,我都有意识地运用电教手段在每组之间画上一条虚线,并使每组的两个都逐次闪动,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并学会了找规律的方法,即一定要看清哪些东西是重复出现的。
再次我注意了加强合作交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社会性的绝好机会,正因如此,我设计安排了几次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让学生与组内的同学交流合作。
3.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在应用规律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闯三关夺大礼包的游戏情境,每过一关送给学生一个可爱的卡通娃娃。以这一情境为主我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关是涂一涂,共四组,是要补充中间的图形,更需要对每一组规律有完整的认识,全面的考虑,并且采用由四人小组长给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的形式,既提高了找规律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精神。
第二关是演一演。作为教师不能就知识教知识,因此在这一层次的练习设计中,加入了看规律编动作、编声音的内容,有个人表演,同桌合作表演,这样将教数学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动感、乐感、合作意识、应用意识溶为一体,从而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关是找一找以及帮帮忙。首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东西,以此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接着,通过帮老豆博士设计窗帘花边的情境,设计了一个创造规律、发散思维的练习,旨在让学生运用今天的知识创造规律,既巩固了今天的新知,又使新知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
执教: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石蕊
《探索规律》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1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