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分析综合
一、教学目标: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0年语文高考说明》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并能加以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增强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分析综合能力。
2.基本的阅读和解题技巧。
四、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
一、考题导引
1、(2010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答案:B解析:②是一个比喻;④是编修《元史》,文采好;⑤劝说梁王归顺的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答案D解析:他先是晓谕梁王,迅速归顺,不然朝廷的征讨很快到来,又对梁王说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二、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试大纲》中的“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学生根据需要辨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应着眼于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材料的目的。这种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即挑选若干文句分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1、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5)筛选文中论证某个论点的依据;(6)筛选揭示某种现象内在本质的信息等。
2、信息筛选题的设题方式
(1)对某一问题直接提问。如:以下各句话中,构成某某怎么样的一组是。(2)对某一方面的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如: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某某怎么样的一组是。
3、如何筛选信息
要准确地“筛选”信息,在平时学习和应考解题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看清题干,理解题干中概括性论断的含义。这一点,关系“筛选”的方向,是做题时首先要注意的。
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
体是否与题干一致。
(2)要注意回到原文。把相关句子摆回到上下文的语境中去解读,揣摩人物的动机、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正确辨析主次内容,这样就能迅速排除次要枝节,筛选出必要的信息。每一段选文都有主要内容与次要枝节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带着题目的要求去分辨、取舍。
(3)要注意比较,排除不完全列举的干扰项。因为筛选信息的题目中,出题者故意掺杂一些错误的信息,以增加迷惑度,所以,必须把几项互相比较,才能把握住最准确的方向。要仔细分析,一般的选项都有一定的难度,光看语句肯定不容易判断,所以,必须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之中比较分析,才能判断其正误。
上面说的是一般做题时要注意的事项。事实上,在历年的高考中,文言文阅读所选择的文段,又都已成定势,所选的一般都是传记文章,文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其实就应该同时进行着初步的筛选。我们认为,应该一边阅读,一边理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二是官职。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物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解答此类题的要领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宏观考虑,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多以传记文为主,间杂写景散文。若是传记文,就要弄清写了几个人,主记的是谁,他与其他人有何关系,所居何朝,所任何职,写了其人多少事,其人物事迹是有关孝义、勤学、清廉、爱民还是抗上等,都是在什么时期发生的;若是写景散文,就要弄清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特征如何,是按何种顺序写的,寄寓了作者何种情感等。
二、分析题干,界定概念。明确提干要求,有的要选表现人物的思想主张,有的要选突出人物的道德操守,有的要选揭示事件发生的原因等等,不一而足。如2010年重庆卷要求选择“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老百姓‘仁厚’的一组”。解答此题,首先要界定“对亲友‘孝义’”和“对老百姓‘仁厚’”两个概念,然后认真分析各个选项的上下两句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三、微观研析,逐项突破。做题时,要对所给信息逐条辨析,对无把握的选项可先放下。一般情况下,在所给的六条信息里,总有一条是将彼人信息按在此人头上,只要认真阅读原文,此信息即可排除。然后对照剩余选项,对不同点做重点分析,答对此题,不是很难。
附: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8~11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呼渔,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2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1.下列各组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A、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曾其肉,味倍常鱼[常令樵险汲深
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D、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A、后一句不能表现“虐待”;B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C、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洞人们哀怜母女,并没有表示“以示追悔”。
参考译文
南方人祖上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一个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擅长淘金,吴洞非常宠爱她。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虐待,经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当时曾经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叶限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鱼天天生长,换了好几件器物,很快长大后盆里就容不下了,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在叶限过去的时候,这只鱼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她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就骗叶限说:“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于是脱下她的旧衣服,然后又让她到另外的一个泉水那里去汲水,来回有上百里路。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那鱼就浮出了头,就立刻被她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吃它的肉,味道比其他的鱼好一倍。吃剩下的鱼骨后母藏在了粪坑里。
到了第二天,叶限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在野外哭泣。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安慰她说:“你别哭了,你的母亲杀死了你的鱼!骨头扔在粪坑里,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在屋里,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叶限照着他的话做,果然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去,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叶限等她们走远了,也跟着去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后母的女儿认出了他,就告诉她母亲:“那个人很像姐姐。”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丢了一只鞋子,被洞人得到了。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吴姓的这个洞邻近有个海岛,岛上有个叫做陀汗的国家,兵力强盛,统治着附近几十个海岛,面积达到数千海里。洞人把那只金线鞋子卖给他们,国王得到了。让左右下人穿上它,鞋比脚小的人的尺寸还小一寸。于是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穿上试一下,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那鞋子轻得像羽毛,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国王就认为是谁丢在路边的,于是到此洞的各户人家搜查同样的鞋子,如果谁家有相同的鞋子,就逮捕上告。抓到了叶限,陀汗王让叶限试穿,非常合适。然后叶限又穿上翠羽衣,两只鞋子都穿上,容貌像天上的仙女。这才把所有的事都说给国王,陀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去了。后母和她的女儿都被飞石打死了,洞人可怜她们,就挖了个石坑埋起来,叫做懊女冢。
国王把叶限带回国后,封为第一夫人。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求鱼骨给他无限的宝石。结果第二年,再求鱼骨,什么也得不到了。国王就把鱼骨埋到了海边。用一百斛珠同它一起藏起来,用金子做标记。后来,陀汗国有叛军作乱,国王要挖掘它来奖赏军队,结果一晚上的时间,埋藏的地方就被海潮淹没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审礼,少丧母,为祖母元氏所养。隋末,德威从裴仁基讨击,道路不通。审礼年未弱冠,自乡里负载元氏,渡江避乱。及天下定,始西入长安。元氏若有疾,审礼必亲尝汤药。元氏顾谓孙曰:“我兒孝顺,贯彻幽微,吾一顾念,宿疾顿轻。”贞观中,历左骁卫郎将。丁父忧去职。及葬,跣足随车,流血洒地,行路称之。服阕当袭爵,累表让弟,朝议不许。永徽中,累迁将作大匠,兼检校燕然都护,袭封彭城郡公。审礼父殁虽久,犹悲慕不已,每见父时僚旧,必呜咽流涕。母郑氏早亡,事继母平寿县主,稍疾辄忧惧形于容色,终夕不寐。抚继母男延景,友爱甚笃。所得禄俸,皆送母处,以资延景之费;而审礼妻子处饥寒,晏然未尝介意。稍迁工部尚书,兼检校左卫大将军。仪凤二年,吐蕃寇凉州,命审礼为行军总管,与中书令李敬玄合势讨击。遇贼于青海,敬玄后期不至,审礼事败,为贼所执。永隆二年,卒于蕃中。赠工部尚书,谥曰僖。(选自《旧唐书》卷七十七)
1、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刘审礼性情至孝的一组是()
①自乡里负载元氏,渡江避乱②服阕当袭爵,累表让弟③元氏若有疾,审礼必亲尝汤药④抚继母男延景,友爱甚笃⑤稍疾辄忧惧形于容色,终夕不寐⑥而审礼妻子处饥寒,晏然未尝介意。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答案:A(②审礼让爵位给弟弟,不能体现其至孝;④表现对继母的孩子很好;⑥是说审礼毫不在意妻子和孩子的状况。)
参考译文:
刘审礼从小就死去了母亲,被祖母元氏养大成人。隋朝末年,刘德威跟随裴仁基讨伐淮贼,道路不通。那时,审礼年龄还不到20岁,背着祖母元氏从家乡渡过长江躲避战乱。等到天下安定下来,审礼才向西进入长安。元氏如果生病了,审礼一定要亲自尝一尝汤药(才让祖母喝)。元氏对他的孙子说:“我的孙子对我很孝顺,细致周到,体贴入微,一想到这一点,我多年的疾病立马就轻了。”贞观年间,历任左骁卫郎将。后来,因父亲去世离职。等到安葬的时候,光着脚跟随装在灵柩的车子,脚都磨破了,血洒了一路,路上的行人都很称赞他。等到服丧结束,按例应当继承爵位,但审礼屡次上表,要把父亲的封爵让弟弟继承,朝廷研究之后没有允准。永徽年间,多次升迁,一直到将作大匠,兼检校燕然都护,袭封彭城郡公。父亲虽然去死很久了,但审礼还悲痛不已,每次见到父亲原来的同事,都会痛哭流涕。审礼的母亲早就去世了,审礼侍奉继母平寿县主,只要继母稍有疾病,他的脸上就显出很担忧的神情,整晚不睡觉(陪侍继母)。抚养继母的儿子延景,很是友爱。审礼把自己所得的俸禄都送到了继母家中,来帮助延景的日常花费;审礼的妻子和孩子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他却非常平静,毫不介意。渐渐升迁到工部尚书,检校左卫大将军等职。仪凤二年,吐蕃侵犯凉州,皇上命审礼为行军总管,和中书令李敬玄合力讨伐吐蕃军队。在青海与吐蕃军遭遇,由于李敬玄没有及时赶到,审礼战败,被吐蕃军擒获。永隆二年,死在了吐蕃国内。朝廷追赠他为工部尚书,谥号为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
将为穹谷堪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成无得焉。选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夸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成会于谯门之外。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屋漏,以为二千石楷法。(选自《古文观止》)
2、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新堂“因其地,全其天”的一组是()
①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②乃作栋宇,以为观游
③视其植,则清秀敷舒④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
⑤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⑥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答案:B(①是新堂建造前的环境非常恶劣;③韦使君命人改善了环境;⑥从观赏者的角度查知韦使君的志向。)
参考译文:
如果要把幽深的山谷、高低不平的山岩、深潭水池放置在城市之中,那么一定要运载山石,挖出沟壑,设置险阻,要用极大的人力,才能有效果。但是要追求自然生成的形状,全都不会得到。遣散住在那里的人,按照那里的地形,保全它的天然面貌,从前所难以做到的事情,如今在这种情况下竟然办成了。
永州其实只是九疑山的山坡,这里刚开始有土壤覆盖的地方,东城四面环山。有石头隐藏在深密的草里,有泉水隐藏在道路之下,毒蛇盘伏,鼠类游荡,高大的树、难看的书,好看的花、有毒的花,杂乱生长,这里号称“秽墟(脏地方)”。韦大人来到这里一个多月,治理辖区没有事情了,观察这个地方,感到奇异。于是命人铲除丛生的草,刮掉地上的泥水,堆成山丘,把水清洁使之清澈。杂草焚烧、溺水清澈以后,奇丽的情形层出不穷了,水的清浊容易分辨,好看难看的景物也区别开来。看这里种植的草木,清秀舒展;看这里蓄积的水,水流盛大、迂回曲折。怪异的石头森然而立,遍布在四周角落,有的列队有的跪下,有的站立有的倒下。洞穴弯曲深邃,堆积的土山突来向发怒一样。于是建造房屋,用来观景游玩。凡是这里的事物,全都符合地形增强气势,景色会集在殿堂之下。远处群山、高原、山麓上的的山崖,时隐时现。近处和碧绿的野地交接,远看和天空一样的碧绿,全都会集在谯门(城门上用以望远的高楼)外边。
于是邀请客人来这里观景,然后设宴娱乐。有的一边称赞一边祝贺,说:「看到您的做法,就知道了您的志向。您凭借地形造就了美景,难道不是打算借此教化百姓?您摈弃丑恶的而选择美丽的东西,难道不是打算铲除残暴保护仁义的人?您清洁泥水让水流澄清,难道不是打算禁止贪婪而宣扬廉洁?您登高望远,难道不是要让家喻户晓?所以,这座房屋,难道只是用来贪图欣赏草木、土石、水泉的舒适吗?难道只是用来观赏山原、林麓吗?我将要继任韦大人的官职,看到细节,就明白了他的伟大。
我请求在石头上刻文字,放在房间的深暗处,让他作为二千石(太守)的模范。

第2课时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要求考生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地判断或推理,分析某一个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确认与原文意思不符的选项。
近几年高考主要选取人物传记作品(文言记叙文)片断作为文言阅读材料,所以突出地考查了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点。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考题选项则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选择,并要注意句与句间关系。
2、如何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①总体阅读,整体把握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事件。
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
②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③借助注释,联系背景
概括中心意思最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
④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干扰,正确答题。
⑥迁移知识,巧妙运用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最大特点。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
⑦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课堂练习
(2007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②,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②较然:明显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答案:B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根据文中的“天下无事则文士胜”一句即可判断其正确。A项错在“成功道路只有一条”,文中同样阐述了文人可以有处理事务的能力,武士也可以有预料敌情的智谋。C项错在对文中“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的理解,应为“后人认为的文人武士,只是从名称上说的!”D项文中说自己不擅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湖南文征》序(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湘潭的罗研生,把他所编写的《湖南文征》一百九十卷给我看,嘱咐我为它写序。国藩非常的浅陋,牙齿又日益的衰败,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我私下听说古代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标准的。《易》、《书》、《诗》、《仪礼》、《春秋》这些经书,他们的体例形势语言,竞没有一个宇沿袭。就是周朝秦朝的诸予散文,也各自有自己的体例。拿着这个衡量那个,画与金玉和花卉草木是不同类的东西,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的。后来的人本来不会写文章,勉强获取古人所造来摹写仿照他,于是有相合的地方也有背离的地方,于是用标准无标准命名它们。假若人们
不等待摹写仿照,那么人们各自在已具有了自然形成于心的文章,大概有两种情况:说理,抒情。这个方面每个人都本来就具有。就我所知道的道理,用笔写成书流传于世,抒发我喜爱憎恶悲伤高兴的情感,就拿缀辞来表达它,就像剖开肝肺陈列成书简书册。这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文章。性情敦实憨厚者i模仿能做这件事。而那些意思的澡浅用笔的好与坏,就相差十万百千的距离而没有尽头。在群经之外,诸予百家著述文字,大概有略微的胜利。凭借道理胜出的人,多阐发幽深极端的语言,但是它的弊端在于猛烈而失去内里;凭借情感取胜的,大多是缠绵悱恻感人的语言,它的弊病在于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从东汉到隋朝,丈人秀士,大多意思不简单行文,词藻多华丽的语言。就是议论大的政事,考证大的礼仪,也每次都用排比句连缀成文,偶尔有美好的语言,经过唐代也没有改变……
湖南这个地方,北边靠着大江,南边迫近五岭,西边连接着黔蜀,大批的树苗被革除,大概也因为是山国荒芜僻静的低垂的地方吧。然而周朝的末年,屈原从这儿出现,《离骚》中的文章成为后代抒发情的鼻祖。到了来世,周于又在这个地方出现,创作了《太极图说》、《通书》,成为后世说理文的鼻祖。两个贤能的人,都没有继承前人的传统,创立了成就高的好文。往上,和《诗经》、《周易》相同的气势,往下百代的人才都不能超出他们的范围。何况湖南后起沾染了流传下来的气势呢?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善于抒情的,大概十分之四;而且骈体也很有文采,不说标准而标准没有紊乱。只有考据的文章搜集的很少。前代哲人倡导的不固定,后代人羡慕的也少。研究罗研生的学作,考核《说文》来彻底推求透辟肯定的解诂。注释《禹贡》来明晰地理情况,本来就是要深入明白考据家的学说。而且论只是崇尚体例要点,不崇尚广泛的引用,获取别人的长处而不要沉溺于他们偏颇的地方,这就像君子下棋选择方法的道理一样啊!

第3、4课时
一、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
1、文中筛选法
(1)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2)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2、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时的思考角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作者对民族和人民的态度,看作者对统治阶段和邪恶势力的态度;看作者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看作者观点在当时和今天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时要注意:要完整全面,不可以偏概全,评价要准确恰当。
3、关键语句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选取史传类文章。在此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通过评论性的语段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史传作者的观点往往只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厉操清白”“清慎简素”等,这都是我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着眼点。作者观点态度在文中的表现:记叙文,集中体现于议论性的语句中,有的融于细微的字里行间;议论文,就是文章的论点或论点引发的对现实的观点态度。
一般来说积极的有:抒发爱国情怀,表现忧国忧民,歌颂传统美德,赞扬美好品质,赞美真善美。消极的有: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剥削阶级意识、迷信思想、贬低劳动人民、宣扬假丑恶。
4、感悟深意法
通过感悟文章的深意来体会。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在以史传文为主的文章中,从字面上有时并不能看到作者直接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语境,驱遣我们的想象,用心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或阐述抽象的内容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
二、文言文的综合分析题目中常见的设误,有以下几种:
1、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阅读材料中没有所选义项的内容,或选肢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如: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答案]A[解析]韩康伯时为太常,并非吏部尚书,这是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2、张冠李戴,偷梁换柱。
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如: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彰年少时,善于射箭、骑马、驾车,本领高强,力量超人,能徒手击杀猛兽。
B、曹彰早年曾立志做将军,主张赏必行,罚必信,在日后的战斗中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C、在敌人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曹彰临危不惧,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制定正确策略,坚守要道,使敌军退散。
D、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
[答案]D[解析]文段主要讲述曹彰好武不好名,喜欢打仗,不喜欢读书,开始受到曹操的贬抑,后来又受到表扬的故事。D项中叙述“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而在原文中,“封他为任城王”是文帝曹丕做的。这就是张冠李戴,偷梁换柱。
3、以偏概全,言过其实。
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将全局的、普遍的误设为局部的、个别的;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如: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曰:“其言与我多合。”
又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蜑,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曰:“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曰:“酂侯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以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于南,与其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曰:“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经常不谋而合。
B、因为许逖在海陵监任上政绩考核优秀,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答案]D[解析]文段原文“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中“或”指“有的人”,并非全部“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再者“破亡其家”指的是家道衰败,并非达到“家破人亡”的地步。这就是以偏概全,言过其实。
4、先后颠倒,因果混淆。
题肢中将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如: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文时,嘉迁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呕血而死。谥为节侯。
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已多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丞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的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答案]B[解析]B项中,“发文叫来邓通”,太直接,原文中邓通是先“入言文帝”,文帝发话后才去申屠处,颠倒了先后顺序;“并依法斩首”不当,因为“帝使使者持节召通”,且说“此吾弄臣,君释之”,从邓通的话“丞相几杀臣”,可见没有“斩首”,因果混淆。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1)对黔敖、饥者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目的是好的,是一种善举。
B、黔敖施舍食物时的言行不文明,引起饥者反感,但后又向饥者道了歉。
C、饥者虽有志气,但不应该不食嗟来之食,因为黔敖没有恶意。
D、饥者不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生活的严肃态度。
[答案]C[解析]C项错在“不应该不食嗟来之食”上,黔敖在施舍食物时言行不文明,给人感觉是一种侮辱性的施舍,引起饥者反感,反映了饥者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人格尊严。由“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可看出A项是对的。由“嗟!来食!”可看出黔敖言行不文明,由饥者的表情和话语可看出其态度是很反感的,再由“从而谢焉”可看出黔敖及时道了歉,故B项正确。D项是对全文的最确切的一个评价,是这段文字的核心所在。
(2)对曾子的评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种调和妥协论调,表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B、这是对饥者的批评,认为黔敖向他道歉之后,他应该吃嗟来之食。
C、这是对黔敖的赞扬,认为他知错能改施舍嗟来之食是对的。
D、曾子不可能说这样的话,这是作者为表明自己的态度硬加上去的。
[答案]D[解析]D项在原文中没有根据。
参考译文:
齐国发生了大灾荒。富人黔敖在路边熬了粥,等待饥饿的人来了,就施舍给他们吃。有个饿得发慌的人,用衣袖蒙着头,用绳子绑着鞋,昏昏沉沉地走过来,黔敖见了,左手捧起食物,右手端着汤,叱喝道:“喂!来吃吧!”那人听了,翻起眼睛,瞪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吆喝着施舍的食物,才饿到这种地步啊!”(黔敖)随即向他表示歉意。那人始终不肯吃,便饿死了。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定,完成10~14题。
上梅直讲书(苏轼)
轼每读《请》至《鸱鹗》,读《书》至《君夷》,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日:“‘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日:“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丛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间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日: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①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苏轼参加的此次礼部考试时他任详定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中进士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文中表达了自己受到前辈欧阳修、梅尧臣赏识、提拔的感激之情,以及作者内心的喜悦。
B.本文用反衬之法,悲周公而赞孔子,暗以孔子比欧阳、梅二人,以孔门弟子自况,说明富贵不足重,而师徒以道相乐才是人间至乐。
C.信中极力推崇主考官欧阳修与详定官梅尧臣“爱其文…‘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的同时,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和自己的抱负。
D.文章引“不怨天,不尤人”,“优哉游哉,可以卒岁”,其目的是用来歌颂欧阳修、梅尧臣有超凡脱俗的明达之道、坦然处世的高雅情怀。
答案:D/没有包括欧阳修。
参考译文: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鹗》,读到《书经》的《君夷》,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伯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并且没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管账。”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的学生竞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像召公这样的贤八,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上下议论。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
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试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一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我,因此我留在这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疏通关节,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
《论语》上说:“不怨天,不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必定是对晕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导啊。

扩展阅读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分析综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分析综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十五节.文言文分析综合
【知识梳理】
我们学生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文言文考试要求中的分析综合部分,将复习的重点放在虚词用法、实词含义、句式活用、句子翻译上面,其实在考试中还有一部分考试的内容占分数的三分之一,那就是分析综合。我们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积累一些词语句子,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这包括文章谈的是什么人物,围绕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又能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考纲中分析综合的具体内容包括: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下面我们解析一下这三部分: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的是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这实质上仍然是在考查我们对文意的理解。筛选文中信息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的主要品性、行为、观点,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在筛选信息的时候,要重视全方位的把握,不可遗漏了重要信息而造成要点不全,以人物传记这类文章为例,我们要特别重视五种语句:第一种是交代人物之间关系的句子,要搞清楚这个人的职务,与文中的其他人是什么关系;第二种是描述文中主人公行为的句子,弄明白他做了什么事情,说了什么话,结果怎样;第三种是总结性的语言,作者的感情倾向往往在议论中体现;第四种就是指代性词语,无论是代人,还是代物、代事,都要弄明白;第五种是文中的标题、出处和文末的注释。
如果这类分析综合,它是以选择题出现的,那么你就应该明白四个选项的范围,即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或者是对文章所叙复杂事实的概述和分析。这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致是一致的,一般是选择错误的一项,显然其他三项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也要利用这点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解题可以分成四步完成:
第一步、参透题干
指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的含义,它能给你一个筛选相关信息的标准。
第二步、分析信息
逐句分析所给语句,这些语句虽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论断,把它们与题干中的论断做是非比较,以便做出判断,当然这一步须既有理解文言语句字面意思的能力,又要有概括语句深层意义的能力,这一步做好了,就为后面的选择扫清了障碍。
第三步、对照确认
根据所给的答案,逐一与原文对照,词、句、意都要落实,并加以确认。
第四步、确定答案
尽管解题思路因人而异,但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必须要在理解每个句子的基础上,要立足全文,居高临下来辨析和断定句子所陈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选取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是就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化整为零的分析和提炼的过程。概括中心思想是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属于化零为整综合和整理的过程。二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一个是需要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为宏观指导,一个是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个基本内容为基础。
考试一般都着眼于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这就要求学生理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次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这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内容做较深层次的剖析。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某种本质、某种观点等等。
解答本测试点考题,思路与方法有如下几点:
1、总揽文意,整体把握。
阅读时,要从宏观上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德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主人公有个总的印象。把握了作者对人物的基本态度后,就能比较明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了。
2、抓住题干,准确把握题目信息。
在阅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粗心大意。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明确题目要求,是选对还是选错,是考查局部还是考查全文。
3、借助注释提示,找到解题突破口。
切记,文后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往往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
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解题时,如果我们能了解选项设置模式,仔细扣除干扰,就会提高正确率。高考文言文阅读在这一考点的题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等干扰项,这需要我们细心分辨。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是前面所提训练的综合体现。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从近几年的考试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
一是隐性考查,即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融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或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考查中,这种情形较为多见;
二是直接考查,即专门设题或设项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情形以前相当少见,但到去年今年的考试,就明确地进行了直接考查,未来几年,这项考查会有加强的趋势,这正是语文注重人文性和阅读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
解答本测试点考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读全文,分析人物言行。
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2、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3、综合概括,提炼观点。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有时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处,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
4、树立历史的观点。
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苛求作者,也不能任意有拔高的评价,不能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古人。
还要特别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前者是要求将文章中事件本身或道理本身的有关内容分析概括出来,这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归纳、概括能力;后者是要求在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属于侧重作者主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分析、概括能力上。但在实际考查时,这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要点、主旨的分析上。因此,将前面复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是完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坚实基础,也可以是顺利完成整篇文言阅读的必要步骤。
【考题例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试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椽,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胃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
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
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儿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
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
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推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导析】答案示例:C、C这是2001年高考人国卷的第15、16两题。这则阅读材料共叙三件事:一是叙田单临危受命抗击燕军;二是叙田单用反间计分化燕军;三是叙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尽收失地。前一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C。所列这六句话,②③④三句显然是表现田单善于用诈的手段的。句⑤表现田单的战术巧妙,其中也包含诈的因素。①⑥两句是说燕王、燕军如何,不在于表现田单用兵的手段。从本题可知,所谓筛选信息,其本质仍然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后一题综合考查理解文意、分析文章的能力,答案为C。C项之不正确,在于分号后的分析不当。假装投降的意思不能说没有,而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之说则毫无根据。文中说,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意思是说,田单从民众那里得到千镒金,让即墨的富豪送给燕国的将领,因此,燕军益懈。从本题看,所谓分析,其本质仍然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只是前后两题考查的角度不同而已。
【能力训练一】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门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交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虽小,可以喻大也。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用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衤遂吊之。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不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须悉众追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循,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下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羡慕,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后稍多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十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新唐书秦琼传》)
(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秦琼英勇善虎的一组是
①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②独叔宝捍卫得免
③策其马谢世充④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⑤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⑥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⑤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对他看重有加。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他才改投在唐高祖的门下。
B.秦琼是一个义士,当他认识到王世充并不是治平乱世的明主要去投靠唐高祖时,他还冒着危险去向王世充辞行。
C.秦琼英勇善战,每逢敌军有骁将精兵耀武扬威时,秦王总是派他去攻取。他每虞必胜,因此很是自负。
D.秦琼一生戎马倥偬,历经两百余战,累官进爵,多受封赏。去世后陪葬在皇帝的陵墓旁。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周新,南海人。……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巡按福建,奏请都司、卫、所,不得凌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监禁详拟,往复待报,多瘐死。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从之。且命畿内罪人应决者许收赎。帝知新,所奏无不允。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之,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俣者捕鞫之,尽获诸盗。一日,视事,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曲子妇人尸。鞫实,磔僧。一商暮归,恐遇劫,藏金丛祠石下,归以语其妻。旦往求不得,诉于新,新召商妻讯之,果商妻有所私。商骤归,所私尚匿妻所,闻商语,夜取之。妻与所私皆论死。其他发奸伏,皆此类也。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节选自《明史o周新传》、题目为编者所加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周新善决狱的一组是
①贵戚震惧②新召商妻讯之
③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④新意僧杀人……鞫实,磔僧
⑤视印文合者捕鞫之
A.①②③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周新判案,符合科学推理的有布商案和寺僧杀妇人案,而商人失金案、商人失金案、劾罢县令等并非科学。
B.本文对周新弹劾不法权贵,安置犯人,善于决狱,惩治贪官诸方面作了或略或详叙述。
C.本文对周新审案做了较详的描述,这与文章开头以善决狱称的论断相呼应。
D.本文在记叙周新判案明察真情的同时,也显示出他有些酷吏色彩,如妻与所私皆论死。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②有功,常让他将③将河间兵击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1)以下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
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
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
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司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
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2008江苏卷)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能力训练二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攻之先。竞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闲乞还者数个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杜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数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戎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失:过错。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祭祀。D.帝菩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阻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②诣闻乞还者数千人③百姓耆老为祷请④其为民爱若此⑤使中黄门慰问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讼:控告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暴: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谨:严格D、姑息重荣不能诘。诘:追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A、天子宁有种邪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重荣箕踞慢骂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D、重荣怒,执拽剌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肖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译文:

②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
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③,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氏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元之而不靡。
今使患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唱:倡导....D.察其党与察:仔细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被创流血,至难也碧水东流至此回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若风之摇草木
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群贤毕至,少长咸集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⑥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6).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曰瑀少号矢得良弓矢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反以号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信: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汲:打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

②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

③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译文:
【能力训练三综合】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唐)柳宗元
得杨八①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③,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④,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⑤,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⑥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⑦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⑧;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慄。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⑨。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注释】①[杨八]名敬之,在杨族中排行第八。柳宗元的亲戚,王参元的好朋友。②[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滫,淘米水。瀡,古时把使菜肴柔滑的作料叫滑,齐国人称之为瀡。③[倚伏]出自《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为祸是福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所,祸福可以互相转化。④[小学]旧时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⑤[奋其舌]这里指对皇帝劝谏、上疏等。奋,鼓动。⑥[孟几道]孟简,字几道,擅长写诗,尚节好义,是柳宗元的好朋友。⑦[祝融、回禄]都是传说中的火神名。⑧[喙]鸟兽的嘴。这里借指人的嘴。⑨[许不吊灾,君子恶之]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0年),宋、卫、陈、郑四国发生火灾,许国没有去慰问,当时的有识之士据此推测许国将要灭亡。许,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许昌一带。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炀:焚烧
B.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衔:藏在心里
C.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黔:黑色
D.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吊:慰问?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
B.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项,全都表明作者祝贺王参元家遭到火灾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②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③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
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⑤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
⑥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慄。
A.①④⑥B.①②③C.②④⑤D.③⑤⑥?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译文:

(2)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
译文:

(3)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汉)司马迁
朱公①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②,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③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④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注释】①[朱公]陶朱公,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②[家督]长子,因长子有督理家事的缘故,故称家督。③[星宿]我国古代对星座的称谓,共分二十八宿。④[三钱]本指夏商周对钱币所分的三等:赤、白、黄。黄为上,白次之,赤为下。这里指钱库。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装黄金千溢溢:通镒,古代重量单位,合24市两
B.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赍:赠送;给予
C.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阎:里巷的门
D.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赦: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B.①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
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C.①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①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项,全都表现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的一项是
①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
②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
③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④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
⑤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
⑥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②⑤D.③④⑤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译文:

(2)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
译文:

(3)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纠: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手以付洪之B.①与洪之相见,
②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①所入十倍于常D.①乃卧而引药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人而徐趋,至而自谢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③⑤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人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译文:
(2)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
译文:
(3)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
译文: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课时:3课时
第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
(4)径造庐访成形旁为走意思为到
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左目右間,意思为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题)“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
(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背”,“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4)使有司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左传》)
责,意思为___________
“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禁废除各种,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
(5)“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顿”字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
(7)“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
(8)“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匈”
(9)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罢
(三)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推断练习】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词义为友好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词义为认为……奇异
4、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词义为往,到
5、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联系《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词义为嘱咐
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05年辽宁卷)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喻:明白
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薄:靠近
8、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2004辽宁卷)
联想:投笔从戎投,扔掉,舍弃
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2006年高考湖北卷)
联想: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徒:只是
10、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宋史》
联想:严惩不贷〖解释〗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贷:宽恕、宽免
(四)相似结构推断法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推断练习】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对“恃”,词义为依仗、凭借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用”,词义为被任用
(3)文过饰非(“过”与“非”同义)“文”对“饰”,词义为掩饰
(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对“愈”词义为更加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对“择”词义为选择,选拔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推断练习】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三国志》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3、行将为人所并(将)
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
5、出则接遇宾客,入则应对诸侯(接待)
(六)语法结构推断法
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推断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樵:木柴。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_______(2004湖南)
“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和”。
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2005年高考浙江卷)
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条:整理
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脯(杀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二者都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7、其罪当与童贯等。等:一样,等同
句中主语为“其罪”,“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
8、(08广东)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嫁给)
(七)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断粮)
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2005年全国卷Ⅱ第8题A项)
“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辩驳”有误。(“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
4、(07浙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敬佩)

第3课时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2004年全国Ⅱ卷)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
2、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
“我夫人有娠”(娠:身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
3、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08天津卷)
(篡:劫夺。贼:杀害。——主要依据对应互译法推断)
4、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08全国Ⅱ)
(檄:下令。喻:开导。——语法分析、语境分析均可,互为辅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天一传(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至性至性:纯厚的本性
 B.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自若:和平常一样
 C.州县望风内附附:逃跑
 D.间出逆战间:有时
6.下列句子中,表现江天一“深沉多智”的一组是(3分)
 ①躬畚土筑垣以居 ②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
 ③率壮士驰数十里 ④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
 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 ⑥我不死,祸且族矣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天一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侍奉母亲和抚养弟弟,他说读书人应有好品德,才有好文章,可见他本性善良,品德高尚。
B.县令傅岩认为天一才学奇异,每次县童生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尽管他穷,家人又埋怨叹息,他还是如往常一样读书。
C.张献忠攻破武昌后,烧杀抢掠。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事委托给天一,天一率领部下与张献忠作战,很受金声赏识。
D.江天一被抓后辞别金声说:“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在刑场,高呼“高皇帝”,可见其重情好义忠心不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5.C(附:归附)。
6.B(①说明其勤劳,③说明其勇敢,⑥说明其重情)。
7.C(“烧杀抢掠”是狼兵所为,天一去抵抗的也是狼兵)。
8.(1)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在通顺翻译出大意前提下,关注得分点,以下同。“淋漓、蛇伏和敝盖”各1分);(2)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已而、援兵、登陴和怠”各1分);(3)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经无法挽回,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为、遽和属”各1分)。

高三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类(四)词类活用


高三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类(四)词类活用
指出加点词属何种词类活用并解释之。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形作动)
4.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逼迫(形作动)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使……破损;用婉言(名作状)
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作动)
7.(相如)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归璧于赵。穿衣(名作动);藏在怀里(名作动);使……归还
8.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朝廷上(名作状);让……回去(使动)
9.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名作动)
10.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名作动)
1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
1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放在前(后)
13.号千有余邸。号称(名作动)
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以……为小(形意动)
16.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振动(名作动)
17.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发出声音)
18.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1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凭眼,凭耳(名作状)
20.枹止响腾。敲打(名作动)
21.矢交坠兮士争先。当先锋(形作动)
22.霾两轮兮絷四马。用绳子系住(名作动)
23.三岁贯女,莫我肯德。施恩德(名作动)
24.且贰于楚也。有贰心(名作动)
25.近世寇来公豪侈冠一时。位居第一(名作动)
2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亏损
2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形作动)
28.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取直(形作动);使……弯曲
2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走得快;游水
30.木受绳则直。用木绳量过(名作动)
3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称王(名作动)
32.项伯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形作动)
33.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34.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名作状)
35.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接近,据为己有(形作动);登记,造名册(名作动)
36.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作动)
37.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作状)
38.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让……进去
39.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徒步(名作状);取道(名作动);从小路(名作状)
40.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形作动)
41.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名作动)
42.栗深林兮惊层颠。使……惊怕
4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名作状)
44.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使……灭亡;登上(名作动)
4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
4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4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形作动)
48.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名作状)
49.每责—头,辄倾数家之产。使……破产
50.杖至百。(被)打板子(名作动)
51.儿涕而去。流着泪(名作状)
52.日将暮,取儿藁葬。用草席裹(名作状)
53.成以其小,劣之。以……为劣
54.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抬高(形作动)
55.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陈述(名作动)
56.益奇之。以……为奇
57.独是成氏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像蛀虫一样(的胥吏侵耗)(名作状);穿皮衣骑好马(名作动)
58.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成为仙人(名作动)
59.风雨不动安如山。在风雨中(名作状)
60.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摆酒(名作动)
61.移船相近邀相见。接近(形作动)
62.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视(形作动)
6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6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把……看作耻辱(意动)
65.吾师道也。学习(名作动)
6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值得一提(名作动)
67.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名作动)
68.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使……远离;使……富裕
69.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使……破败;使……丧失
70.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名作状)
7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放一把火(名作动)
7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借鉴
73.水之形避高而趋下高处(形作动)
74.正襟危坐而问客使……端正(形使动)
75.百姓不耕即蚕。养蚕(名作动)
76.益昌民多即山树茶种植(名作动)
7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度(形作名)走到尽头(形作动)
79.猥以微贱。鄙陋的人(形作名)
80.臣具以表闻.让……了解(使动)
81.且臣少仕伪朝,历职即署。做官;担任(名作动)
8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以……为矜持
83.但以刘日薄西山。像黄昏的太阳(名作状)
8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形作动)
85.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看清楚(名作动)
8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像犬马(名作状)
87.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
本着道义(名作状)
88.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建屋居住(名作动)
89.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动作名)
90.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作动)
9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使……谬误,把……弄错;说出(名作动)
9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形作动)
93.义不赂秦。按照道义(名作状)
94.二败而三胜。战胜,战败(形作动)
9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分封;礼待
96.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名作状)
9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耀(名作动)
98.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使……裂开
99.露华凉人怯衣单使……感到凉意
100.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用乳汁喂养(名作动)
101.吾家读书久不效。奏效(名作动)
10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名作状)
103.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坟,筑墓(名作动)
104.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患病(名作动)
10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表率(形作动)
106.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使……倒下
107.然五人之当刑也。受斩刑(名作动)
108.买五人之脰而函之。用盒子装(名作动)
109.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一样(名作状)
110.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屈身
111.亦以明死生之大。表明(形作动)
112.不敢复有株治。牵连(名作动)
113.即面署第一。当面(名作状)
114.涕泣谋于禁卒。流泪(名作动)
115.背筐,手长铲。手拿(名作动)
116.则席地倚墙而坐。以……为席
117.汝复轻身而昧大义。看轻(形作动)
118.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以……为怪
119.天地不能不生人。让……出生
120.六王毕,四海一统一(数作动)
12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把……当作锅;把……当作土块(名作动)
122.族秦者秦也灭族(名作动)

123.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124.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有才能(名作动)
125,成然之。以……为对
126.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用力地(名作状)
127.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亲眼(名作状)
128.但二月已芽。发芽(名作动)
129.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开花(名作动)
130.诸越则桃李冬实。结果实(名作动)
131.朔漠则桃李夏荣。开花(名作动)
132.则粪溉者先芽。用肥料(名作状)
133.则又日高日上。一天比一天(名作状)
134.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使……芬芳
135.又时病其漏。以……为担忧
136.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使……得到依附
137.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把……当作小草
138.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使……痛心
139.失时不雨,民且狼顾。下雨(名作动);像狼一样(多疑)(名作状)
140.怀敌附远。使……降顺;使……归附
141,今殴民而归之农。使……归附(农业)
142.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以……为乐
143.可以为富安天下。使……安定
144.沛公军霸上。驻军(名作动)
145.日夜望将军至。从早到晚(名作状)
146.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名作状)
147.刑人如恐人胜。用刑(名作动)
148.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149.史朝夕狱门外。从早到晚(名作状)
150.虽家仆不得近。接近(形作动)
151.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早晚(名作状)
152.使史更敝衣,草屦。穿鞋(名作动)
153.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对上(名作状)
155.辋水沦涟,与月上下。上下浮动(名作动)
156.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挨冻的(形作动)
157.春山可望,草木蔓发。像蔓草一样(名作状)
159.与山僧饭讫而去。吃饭(名作动)
140.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名作动)
142.故乡人号之曰“驼”。取外号(名作动)
143.甚善,名我固当。取名(名作动)
144.驼业种树。以……为业
145.且硕茂,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146.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活得长久(名作动)
147.根拳而土易像拳头一般蜷曲(名作动)
148.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保全(形作动)
149.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生长(形作动)
150.非有能硕茂之也。使……大;使……茂盛
151.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早;使……繁茂
152.旦视而暮抚。在早晨;在傍晚(名作状)
15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手指抓(名作动)
154.若其怜焉,而卒以祸。遭到祸害(名作动)
155.以子之道,移子官理。为官治理(名作动)
158.鸣鼓而聚之。使……集合
159.都督诸路军马。统帅(名作动)
160.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视(形作动)
161.北虽貌敬,实则愤怒。在表面上(名作状)
162.变姓名,诡踪迹。隐藏(形作动)
163.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每天(名作状)165.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取道(名作动)
167.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为……写序(为动)168.名曰《指南录》。题名(名作动)169.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使……愉快17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敬爱、尊重;爱护(形作动)
171.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以……为乐
172.乳二世喂养(名作动)
173.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剖瓜一样(名作状)
174.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在前面(名作状)砌上围墙(名作动)
175.传其事,以为官戒。为……写传(为动)176.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名作状)177.足以荣汝身使得……荣耀
178.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约束
179.卒不忍独善其身。使……完美
181.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182.诵明目之诗,歌窈窕之章。歌咏(名作动)
183.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184.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188.寄蜉蝣于天地。像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
189.哀吾生之须臾。哀叹(形作动)
190.明道德之广崇阐明(形作动)
191.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使……受到摧折;使……成为病态
19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哭泣
193.惠王患之以……为忧患(意动)
194.是时屈平既疏被疏远
195.使于齐,顾反出使(名作动)
196.亡走赵,赵不内让……入内
197.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用尽(形作动)
198.何故怀瑾握瑜。怀里藏着(名作动)
199.秦自穆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守(形作动)
200.敬贤礼士。礼遇(名作动)
201.恐为操所先。占先(形作动)
202.必蹶上将军。使……受挫
203.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成功
204.可烧而走也。使……逃走
20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以步行的方式(名作状)
206.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用蓬草编用破瓮做(名作动)
207.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让……失望
208.中江举帆,余船以次惧进。在江中心(名作状)
209.函梁君臣之首。用匣子装(名作动)
2l0.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名作动)
2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使……灭亡
212.大喜,笼归用笼子装(名作动)

213.粪土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名作动)
214.饭疏食,饮水。吃(名作动)
215.曲肱而枕之。当枕头用(名作动)
216.告子未尝知义也,以其外之也。把义当作身外之物(意动)
217.项王军壁垓下。驻扎(名作动)
218.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在夜里(名作状)
219.项王则夜起。在夜里(名作状)
220.直夜溃围南出。向南(名作状)
221.田父绐曰:“左。”向左(名作状)
222.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称王(名作动)
22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以……为王
224.从数骑出。使……跟从
225.宜皆降之。使……投降
226.惠等哭,舆归营。用车子,乘车子(名作状)
227.单于壮其节。以……为壮
228.斗两主,观祸败。使……相斗
229.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分开
230.羝乳乃得归。生育(名作动)
231.杖汉节牧羊。拄着,拿着(名作动)
232.尘暗旧貂裘。使……破旧
233.君子耻之。以……为耻
23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以……为小
235.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认为……少(意动)
236.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轻
237.下江陵。攻占(名作动)
238.顺流而东也。向东行驶(名作动)
239.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坎柴(名作动)
240.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241.东面而视。向东(名作状);面对着(名作动)
24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塞
245.骊山北构而西折从北边;向西(名作状)
246.腰白玉之环。佩戴(名作动)
247.于是相如前进缻走上前(名作动)
248.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享受尽(形作動)
249.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使得……斷絕
250.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名作状)
251.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向东北(名作状)
252.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使……荡尽
253.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使……得到娱乐
254.追亡逐北逃兵(动作名)
255.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处
256.江浙之梅皆病成为病态(名作动)
257.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使……从
258.虎鼓瑟兮鸾回车弹奏(名作动)
25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奉(名作动)
260.栗深林兮惊层巅
使……战栗;使……受到惊动
261.斧斤伐之用斧子(名作状)
26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使……增加;使……安定
263.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264.入深林,穷回溪走到尽头(形作动)
265.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从中间(名作状)
266.箕踞而遨像簸箕一样
267.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使……恢复;使……健全
268.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亲眼(名作状)
269.竹径茅庐,鳞次栉比
像鱼鳞一样;像梳子一样(名作状)
270.登高东望《游黄山记》向东
27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在外面
27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在家里
275.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书》使……稳固
276.欲流之远者使……流得远
277.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78.乐盘游《谏太宗十思书》以……为乐
279.宏滋九德《谏太宗十思书》使……光大
280.何必劳神苦思《谏太宗十思书》
使……劳;使……苦
281.肴非远方珍异珍贵奇异之品(形作名)
282.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名作动);破旧的衣服(形作名)
283.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使……远;使……富裕
284.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使……败(丧)
285.妾不衣帛穿(名作动)
286.近世寇来公豪侈冠一时
位居第一(名作动)
287.何曾日食万钱《训俭示康》每天
288.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去私》
对外(名作状)对内(名作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乎”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乎””,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乎”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释: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释: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释: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释: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释: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论语泰伯》。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在)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释: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037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