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50年的变化教案(2)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50年的变化教案(2)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基本独立地经历了统计的各个过程,体现了图表反映数据的简捷性,理解了各种统计图的概念,具备了制作各种统计图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亲身收集过一些数据,掌握了数据表示和数据处理的一些方法,对一些现实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评判,已经感受到了统计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图表的感知及对统计图的认识,提出了本节的具体教学任务:能运用加权平均数估算所给年份的人均纯收入;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这是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它同时也服从《统计与概率》的远期教学目标:力求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以及作出推断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继续呈现我国50年变化的有关信息,从中读取信息,会用适当的统计图来表示;
(2)能根据读取的信息和图表,进行数据的处理,研究有关统计度量;
(3)回顾加权平均数的算法,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进行适当的估算。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图表、统计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组织能力。
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知识链接、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观察学生、合理指导;第三环节:知识迁移、活学活用;第四环节:适时练习、巩固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我的心得与收获);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第一环节:知识链接、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出示近50年我国农村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几幅图片。
活动目的:
(1)承上启下。上节课我们对我国50年以来交通的变化有所了解,并用统计知识对它进行了分析。这节课转向研究我国50年以来农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体现近50年来农村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学生体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从而引出:有必要估算各个时期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和如何进行估算的问题。
实际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体验我国农村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越来越高,通过问题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表获取信息,估算我国近50年各个时期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做准备。

第二环节:观察学生,合理指导
活动内容:
出示教材P161提供的全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调查统计表:
1、提出下列问题:
(1)1985年、1990年、1995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哪个范围内的家庭最多?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请你用适当的统计图表表示1985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情况。
(3)请你粗略地估计1985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你是怎么想的?与大家进行交流。
2、议一议
小明根据上表绘制了1985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扇形统计图,观察统计图,思考小明的方法是否正确,由此联想到什么?
找不同的小组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适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提升,对于估算给予适当的讲解,对加权平均数的算法给予适当的讲解,对估算的方法给予适当的说明,对于学生产生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回答。
活动目的:
通过问题(1)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从图表中获取信息,从而估算19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哪个范围内最多;通过问题(2)的引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制作统计图的能力,使学生体会选用的图表虽然不同,但它们反映的信息却是一样的,并通过观察不同统计图体现信息的比较,得出此问题采用扇形统计图更为合适些;通过问题(3)的引导,开拓学生思考的方法,得到估算方式的多样性,进入验证小明估算方法的正确性,完成“议一议”的内容,使学生体验这种估算策略(取每组的“中间值”作为其代表),让学生思考它的合理性,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这种方法估算其他年份的人均纯收入,体验这种方法的合理性。
实际教学效果:
学生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小组合作探讨得出——通过每组户数占调查总户数的百分比看出不同时期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哪个范围内的家庭最多,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画出各种类型的统计图,比较题目要求,选择什么统计图更合适些,提高学生用统计图的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统计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用合理的方式进行估算,提高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表述能力和对于问题敢于质疑的能力,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展开教学的教学思想。
附学生作品:
第三环节:知识迁移,活学活用
活动内容:
用四种不同的统计图呈现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年龄,要求学生从中观察出该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估算该队队员年龄的平均数等。
活动目的:
使学生通过对四种不同统计图的观察,提高学生对各种统计图信息的处理能力,并在数据处理中对各种统计图进行比较和选择,深化对各种统计图的认识。
实际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观察这四幅图,了解到它们各自具有的亮点,四幅统计图都能观察出该队队员年龄的众数(21岁),从图4—7可方便地观察出该队队员的中位数(23岁),而从其他图观察中位数就不是很方便了,从图4—6、图4—7也可粗略地估算出队员年龄的平均数等,通过对统计图的探讨,提高了学生对各种统计图信息的处理能力,并在数据处理中对各种统计图进行比较和选择,深化对各种统计图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正确的迁移,学以致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适时练习,巩固提高
活动内容:
1、观察随堂练习的扇形统计图,求出所调查的部分居民家庭人口数的众数和平均数,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王波学习小组调查了某城市部分居民的家庭人口数,并绘制下面的扇形统计图,求这部分居民家庭人口数的众数和平均数。

2、出示两道练习,使学生对本节所学新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
(2)学校快餐店有2元、3元、4元三种价格的饭菜供师生选择(每人限购一份),下图是某月的销售情况统计图,该校师生购买饭菜费用的平均费用的平均数和众数分别是什么?
(3)某厂生产A、B、C三种型号的电视机,2002年这三种型号电视机的销售额依次为10亿元、2亿元、3亿元,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2003年该厂决定降低电视机的销售价格,A、B、C三种型号的电视机分别降价10%,30%,20%,因此,该厂宣称其产品平均降价20%,你认为该厂的说法正确吗?如果不正确,你认为怎样表述才比较准确?
活动目的:
通过题目(1),引导学生正确读取扇形统计图的信息,体验本题中的平均数是3.4人,使学生体验数据的实际意义。
通过题目(2)和(3),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所学新知识。其中,题目(2)是巩固学生从扇形统计图中正确获取该校师生购买饭菜费用的平均数和众数;题目(3)是通过对厂家求产品平均降价的方式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认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交流,力求达到灵活运用所学新知识的目的。
实际教学效果: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学生提高了读图的能力,能从扇形统计图中正确找出众数及求出平均数,形成合作交流、探究发现、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我的心得与收获)
活动内容:并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
活动目的:通过引导学生说说在本节课中取得的收获,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活动内容:从报纸、杂志或网络上找出扇形统计图,看看各个扇形统计图各表示什么,你能从中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吗?
活动目的:完成相应的收集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达到课外延伸的目的。
实际教学效果:通过作业可以检验出学生理解的程序和存在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教学有一定帮助。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但要求学生会读统计图,能从中获明显的数据、结论,还要求学生能进一步地发觉图中的信息,利用统计图表获得或估计出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信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况看来,学生对于教材163页中“小明的算法”,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做进一步的考虑。

相关阅读

九年级下册数学50年的变化教案(1)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50年的变化教案(1)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通过前面几册的统计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各种简单统计图的概念,具备了制作各种统计图的基本技能,也能从统计图上获取一定的信息的能力,应该说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三学段有关统计知识的学习,感受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几册的相关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独立地经历了统计的各个过程,已经亲身收集过一些数据,掌握了数据表示和数据处理的一些方法,对一些现实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评判,获得了根据统计图分析统计结果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我们应发展学生对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质疑的能力,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统计决择能力。本节课以我国50年来的各项数据为素材,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我国50年的变化,让学生体会我国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回顾数据表示的手段,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探索,统计图的选择与优化,主要关注了统计图易于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从而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及其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应用能力。
情感与态度:
1.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建立“活动”的平台,导入新课;第二环节: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创设情境;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尝试发现;第四环节:实践应用,自主探究;第五环节:巩固提高,深化所学;第六环节:总结收获,提炼反思;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把全班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6人)进行课堂学习,让学生交流合作,利用多媒体电脑、相关的软件(Excel)制作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合理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建立“活动”的平台,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社会调查(提前一周布置)
以6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
(1)收集生活中出现的统计图(可以从杂志,报刊、网络等收集),说出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尝试分析统计图中信息。
(2)调查我校九年级学生的各种情况为题材,并利用Excel制作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要求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确保数据来源准确,教师在学生选择调查对象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使调查顺利进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1),让学生能从收集到的统计图中获取一定的的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通过第(2)个活动,学生通过对他们身边的事展开调查,经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让学生回顾前几册所学的统计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这两个活动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活动”平台,既为学生创造复习统计知识的条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效果:学生收集的统计图和数据内容丰富多样,有从网络上收集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条形统计图);从气象部门了解到某天的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自己调查统计本班同学年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等,形式多样,来源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上网收集的,查阅报纸的、有自己班内展开调查的,还有向有关部门了解的,使学生走进生活感受数学,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把收集的数据利用多媒体电脑、相关的软件(Excel)对数据进行合理处理,并得到了相应的统计图,并对统计图做出合理的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对统计知识进行回顾。展示活动(2)中学生制作的统计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显示的信息后,教师说明相关统计知识,并揭示课题《50年的变化》。
第二环节: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探究
活动内容:研究我国50年全国运输线路长度统计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要求:观察统计表,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对统计表进行分析,并能小组合作绘制出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下表反映了我国50年来交通运输线路长度的变化情况。
全国运输线路长度统计表(单位:万千米)
年份铁路营业里程公路内河民航
19522.2912.679.51.31
19572.6725.4614.412.64
19623.4646.3516.193.53
19653.6451.4515.773.94
19704.163.6714.844.06
19754.678.3613.568.42
19784.8689.0213.614.89
19804.9988.3310.8519.53
19855.2194.2410.9127.72
19865.2596.2810.9432.43
19875.2698.2210.9838.91
19885.2899.9610.9437.38
19895.32101.4310.947.19
19905.34102.8310.9250.68
19915.34104.1110.9755.91
19925.36105.6710.9783.66
19935.38108.3511.0296.08
19945.4111.7810.27104.56
19955.46115.711.06112.9
19965.67118.5811.08116.65
19975.76122.6410.98142.5
19985.76127.8511.03150.58
19995.79135.1711.65152.22
提问:
(1)在铁路、公路、内河航运、民用航空这几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是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用一个图说明自己的观点吗?
(2)哪种运输方式发展最为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你能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合作,绘制各种统计图,在交流展示中使学生体会有选择地使用统计图,感受各种统计图的优缺点,提高学生对统计图的选择能力
实际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电脑、相关的软件(Excel)对数据进行合理处理,并得到了相应的统计图,并对统计图做出合理的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通过课前的准备学习,学生能够很快的完成统计图的制作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指名几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到前面展示各自的作品,并说明自己选择的想法及能反映的问题。学生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绘制相应的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分析等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时对统计知识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为下面的学习提供学习的平台。展示学生制作的统计图如下:
第三个环节:合作交流,尝试发现
活动内容:分析折线统计图中的误导原因。
老师向学生展示:(1)想一想:图中给出了两种品牌的酒近年的价格变化情况,哪一种酒的价格增长较快?这与图象给你的感觉一致吗?为什么图象给人这

样的感觉?
(2)学生完成后提出问题:为了较为直观地比较某两个统计量的变化速度,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些什么?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两幅折线统计图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互相交流合作,发表自己的观点,知道生活中人为因素对折线统计图是有影响的,并能够分析误导的原因。通过两幅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和讨论认识到,在比较两个统计量的变化趋势时,应注意这两者的纵横坐标的一致性,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实际教学效果:在上面的活动中,学生大都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进一步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适用情况,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还不甚了解。因此,通过上面的“想一想”与“议一议”,让学生通过两幅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和讨论,交流各自的感受,并让学生利用Excel把两品牌酒的折线统计图绘制在同一个统计图上,让学生观察图象的变化情况。让小组代表展示重新绘制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了解如何避免容易造成的误导。使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图象中感悟数学因素,并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要直观的比较某两个统计量的变化速度,两个图象坐标轴上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应一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为下面的探索学习作好准备。

第四个环节:实践应用,自主探究
活动内容:
1.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误导原因
老师展示:1998年、1999年全国图书、杂志和报纸的出版印张数扇形统计图,使学生自主探索这个问题
下图中反映了我国1998年和1999年图书、杂志和报纸的出版印张数之间的比例状况。根据该图小明认为,我国1998年的图书出版印张数比1999年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2.分析条形统计图中的误导原因
老师展示:1999年全国图书、杂志和报纸的出版印张数条形统计图后,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直观地看这个条形统计图,1999年哪种出版物总印张数最多?哪种出版物总印张数最少?最多的是最少的几倍?
(2)实际上,最多的大约是最少的几倍?图中所表示出来的直观情况与此相符吗?
(3)这个图为什么会给人造成这样的感觉?
(4)为了更直观、清楚地反映实际情况,上图应怎样的改动?
3.通过上面条形统计图的分析结果,你认为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为了使所绘统计图更为直观、清楚,应注意些什么?
活动目的:经过前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统计图可能造成一些误导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可能给人造成一些误导,并进一步理解不同统计图的适用情况,提高学生对统计图的选择能力。
实际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一种“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讨论交流中学有所得。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分组合作交流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和应用能力都得到提高,并知道要使所绘的条形统计图更为直观、清晰,纵轴上的数值应从0开始。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见解,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个环节:巩固提高,深化所学
活动内容:1.小亮根据5名同学的身高绘制了下面的统计图:
(1)哪个同学最高?哪个同学最矮?他们相差多少?
(2)舟舟的身高是小丽的几倍?
(3)这个图易使人产生错觉吗?为什么?
(4)为了更为直观、清楚地反映这5名同学的身高状况,这个图应做怎样的改动?
2.下图反映了某市甲、乙两所中学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小强认为,乙校2003年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比甲校2003年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3.如图,给出了某商场两种品牌的家电近年来销售额的增长变化情况,哪一种家电销售额的增长较快?下面给出的两个折线图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与实际情况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4.根据下列饼状图,小卫认为2004年春节A种空调数量比2005年该市A种空调数量多,你能认同小卫的看法吗?谈谈你的想法。
活动目的: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求和欲,使学生巩固本节所学的内容,并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新旧知识将问题解释清楚,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会统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科学价值。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通过解题,把新、旧知识综合应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培养学生学会寻找身边的数学,发现身边的数学的良好习惯。

第六个环节:总结收获,提炼反思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三种统计图给人造成误导的原因,绘制统计图时,怎样才能做到直观、清晰。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提出学习中碰到的难题,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新知,提炼反思。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敢干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在交流中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和应用能力。
教学实际效果:学生互相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都能说出这三种统计图给人造成误导的原因和改动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第七个环节: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1.P158页习题4.1第1、2、3题
2.课外思考:小明将他的8次数学测验成绩按顺序绘成了2张统计图:

1.图(1)与图(2)给人造成的感觉各是什么?
2.若小明想向他的父母说明他数学成绩的提高情况,他将向父母展示哪一个统计图?为什么?

板书设计:
第一节50年的变化

四、教学反思
1.活用教材
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本节课选用了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和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操作与探索,共同研究,解决问题。教师只要从旁引导,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中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在与他人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并从中得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统计图的选择与优化,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为学生创设“互动”的平台,提供表现才华的机会
通过小组合作的课前调查、课堂上讨论交流,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见解,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和决策能力。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运用多种方式启发,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敢干进取。以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互动”的平台,激发学习热情,养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3.注意改进的方面
教师在学习小组交流讨论时,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和思考时间,在讨论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师生交流中启发优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
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
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1、熔点2、沸点3、密度
后记:该部分为中考必考部分,有教师提议。以一张纸做为主题:将纸传开,纸的位置发生改变,发生变化;将纸撕开,纸的形状大小改变,发生变化;将纸烧掉,纸这种物质发生改变,发生变化;前两种纸可以复原,而第三种,生成了新的物质,纸不能复原。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精品学案(2)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学习目标:
1.知道降水的类型和降水的等级.
2.了解降雨量的测定.
3.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4.能根据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5.能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一个地方的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
6、学会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观察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自主学习:

一、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
2.__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__、__、__、__等不同等级。

二、
1.看课本58页阅读材料比较:测量降雨和测量降雪有什么不同
2.测量降水量的多少,常用的单位是__
3.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__

三、读图回答: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地区降水___,两极地区降水____.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___,西岸降水___.
3.温带地区沿海降水__内陆降水___.
4.在山地____降水多,____降水少.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___,最贫乏的地区是___

小结提纲:
知道降水的类型与等级,能会分析一个地方降水季节变化的差异;了解世界降水量分布情况。

反馈练习:

1.通常用____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2.某地的年降水量是指()
A.多年平均降水量B.各月平均降水量
C.各年最高降水量D.某一年的降水量

3.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A.降雪B.雨夹雪C.冰雹D.降雨

4.测量降水的仪器是()
A.量杯B.储水瓶C.雨量器D.试管

5.下面降水量的多少,常用的单位()
A.毫米B.微米C.厘米D.分米

6某地的年降水量是568毫米,这是指某地()
A.当年的降水量
B.某一年的年降水量
C.各年的降水量都是568毫米
D.多年平均降水量

7.关于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
B.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少
C.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D.温带地区降水多

课堂反思:

文章来源://m.jab88.com/j/7036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