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二)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二)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二)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
一、诗从肺腑出
复习概要
1.体验四首唐诗不同的诗风,把握诗人慷慨苍凉、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
2.认识诗歌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及作用;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加深对唐代诗歌流派和高度艺术成就的认识和理解。
复习要求
1.能欣赏《蜀道难》雄奇豪放的诗歌风格、表现手法以及语言特色。
2.能理解《登高》情景交融的境界,理解诗人倾注在诗歌中深沉的思想情感。
3.能整理《琵琶行》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语,分析描写诗中音乐的手法及效果。
4.能联系创作背景,对《锦瑟》进行多元解读,说出自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5.能掌握诗歌的一般鉴赏方法,运用常见的鉴赏术语对作品进行鉴赏。
6.能够背诵《蜀道难》《登高》,诵读并记诵《琵琶行》《锦瑟》中名句。
7.能够掌握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了解有关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常识。
教学建议
本板块4首诗代表的是浪漫与现实的风格倾向,李白、李商隐的诗属于前者,杜甫、白居易的诗属于后者,其各具特色的诗歌形态表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诗歌的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可以说《蜀道难》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把写感慨,没有寄托。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这个度。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抒发诗人的内在情感上,与《蜀道难》相比则显得沉郁深厚,要注意引导学生研习品味隐于诗句中的诗人情感,杜甫用阔大苍茫的秋景表现自己的孤独与内心苍凉的诗句,白居易用白描式的手法表达自己听完一曲琵琶后的寂然心境的诗句,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李商隐的《锦瑟》后来众说纷纭,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这些意象在刻画诗人的内心世界时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映照的。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介绍,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作。另外,四位诗人诗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作的语言特点,在诗歌创作史上的影响等内容也要有机地融入到文本研习中去。
作品的字词理解应以学生的自读理解为主,一些略为困难的字词句,教科书都已作了注释,特别困难的地方,一些带有共同性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应该重视诵读。可以听名家的配乐朗诵,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启发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要把朗读作为理解作品的一项重要手段。
本专题运用多样的古典诗文素材,展示了诗文鉴赏的一般流程,梳理了鉴赏的基本要素(如意境、意象、衬托、起伏、理趣、典丽等)和方法(如知人论世、风格即人等),使鉴赏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教学中应该作为重点处理。
二、词别是一家
复习概要
1.解读4首词作的意象,感悟其意境,理解词中抒发的感情。
2.认识词人的身世遭遇,理解作者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3.体会总结4首词在选材和写法上的共同点,从而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复习要求
1.研读《虞美人》,理解作品抒发的情感及其表达手法。
2.诵读体会《蝶恋花》中“景语即情语”特色,把握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3.研读《雨霖铃》,理解运用铺陈点染手法抒发感情的作用和效果。
4.能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理解《声声慢》中婉约细腻的手法所抒发的情感。
5.能掌握词的一般鉴赏方法,运用常见的鉴赏术语对作品进行鉴赏。
6.能够背诵《雨霖铃》《声声慢》,诵读并记诵《虞美人》《蝶恋花》中名句。
7.能够掌握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了解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常识。
教学建议
词在表达人物的情感世界和细腻的情绪变化上有独特的艺术手段。一般说来,诗重在“言志”,词重在“言情”。言志是抒发大我的情感,言情往往是抒发小我的情感,因此,词别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一点展开研习。可以通过诵读来品味,也可以抓住关键的意象来揣摩、推断,反复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以达到研习文本的目的。
本板块婉约词有相同或相似的情感表达,要让学生比较阅读研习,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教师要注意把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尽快掌握文本的主题内涵。由于这些词在理解上难度都不是太大,教师可以选择一首到两首词作示范式的研习,然后让学生用评点法去完成其余的作品研习的任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在第一模块学到的读书方法,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首词中,前两首在词境的开拓上有大气魄,境界阔大深远;后两首词在表现人物的细腻情感方面有独到的贡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此有所认识和体会。词作的基本字词应由学生自主理解掌握,个别地方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诵读仍然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与诗歌比较,词更易于吟诵。教师可以找名家的配乐朗诵,也可以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学生应展开广泛的朗读经验交流,在诵读过程中完整地把握词人的情感世界。
三、文以气为主
复习概要
1.体会王勃渴望用世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意志以及追求和痛苦交织的心态。
2.体会欧阳修在一唱三叹、摇曳多姿的行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感慨。
3.把握“骈体文”和“赋”的文体特点,理解文中抒发感情所运用的手法。
复习要求
1.能归纳概括《滕王阁序(并诗)》中抒写的情感,体会其中用世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意志。
2.能体味《滕王阁序(并诗)》中运用对仗、典故和注重修饰辞藻的手法及其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能理解《秋声赋》中抒发的感慨,体会文中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手法运用的高妙,
4.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掌握“骈体文”和“赋”文体常识的特点。
5.整理文中的常用文言词语和常用文言句式。
6.从《滕王阁序(并诗)》中选择精彩的段落或名句加以识记和背诵。
教学建议
本板块中唐宋文各一篇,《滕王阁序(并诗)》是骈文,《秋声赋》是赋。教师应对相关的文体知识以及骈文和赋的发展作简单的介绍,而重点应放在了解王勃与欧阳修在骈文和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上。
“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文章的气质和品格,也是作者的气质和品格,也可以说是作品的精神。这两篇文章典型体现了文章的“气”。在研习这两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体会文本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情境,进而深刻地把握文章的“气”。重点体会王勃渴望用世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意志以及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的心态;重点体会欧阳修在一唱三叹、摇曳多姿的行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提倡诵读,要吟诵涵泳,慢慢品味作品的美妙意境。在这里,学生反复交流诵读体会显得更加重要,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作品的“气”来,以达到引领学生研习文本的效果。
在研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对文本字词及典故的理解,及时解决学生在研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围绕诗文鉴赏进行自由写作,教学要点是发现与想象,在鉴赏中写出独特的体会,文体是诗词鉴赏评论。
1.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2.写诗词鉴赏评论,要依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具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见解。M.jAB88.COM

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
一、在演讲厅
复习概要
1.学习两篇经典的演说词,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并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讲才能。
2.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并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交际的效果。
3.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个性和风度。
复习要求
1.能把握《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2.了解演讲的目的和演讲稿的基本特点。
3.能了解演讲中恰当的语气语调和表情、手势的作用。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归纳出演讲中增强说服力的基本方法。
5.能在演讲的活动中准确表达自己观点、情感,与听众交流。
教学建议
本板块的活动形式为演讲。
如何体会演讲的说服力、感染力,是教学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学中除介绍必要的背景之外,重点要放在“演讲”实践上。《不自由,毋宁死》,要指导学生熟悉演说词的内容,想像亨利演讲时的情境,体会在事关国家存亡的重要时刻,亨利上台演讲的情感、情绪,准确把握基调,然后借助表情和手势,脱稿演讲最后两段。努力在教学中创设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登台演讲;努力营造庄重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倾听感受。
《奥林匹克精神》侧重与培养“倾听”能力,担任朗读任务的学生要以热烈、赞颂的语气来读,语速不宜太快。要求其余同学看“活动体验”第2题的表格,边倾听,过记录。要把倾听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在学生有了演讲的感受之后,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实例总结增强演讲说服力、感染力的方法,是提高口语交流理性认识的途径,是将体验的成果转化为指导口语实践原则的环节。这个环节旨在强化学生总结、借鉴的典范演讲经验意识,不必追求结论的体系化。学生总结的经验,只要基于对演讲的体验,只要对自己演讲有帮助都应该鼓励。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演讲,是本专题“表达交流”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案例作必要的探讨,以使学生了解成功演讲的基本要素。如,演讲者必须有执著的信念、十足的自信,这是获取成功的前提。又如,一篇好演讲词要求鲜明,语气坚定。演讲者所要阐述的主张、要说明的问题和要表达意思,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含糊其辞,语调不能有气无力。说理层层推进,题旨逐步显示,要有一条清晰可辨的思路,切忌东拉西扯,离题万里。再如,语言要形象、生动、有力。另外,演讲者必须十分重视体态语言。
※二、问答之间
复习概要
1.在围绕话题答问、应对时做到得体、简明。
2.根据情境,向特定的对象有目的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能力。
复习要求
1.研读杨利伟的应对回答,交流自己对应答技巧的认识。
2.通过活动体验,学习围绕中心话题设问,并整理自己的体会。
3.回顾自己平时的口语交际,找出存在问题,明确改进方向。
教学建议
如何提问,是本板块教学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揣摩、分析探讨口语交流的实例,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同时,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指导学生自觉运用这些基本要求来设计问题。
根据本板块提供的学习材料,可以总结三条提问的通用准则:第一,提问必须有明确的意图和目的。要从提问对象的口中获得哪些信息,获得这些信息有什么目的,都应在设计时考虑。第二,问题要准确具体。空泛笼统、无具体指向的问题,常常会让回答者难以应对。第三,问题要简洁口语化,使用过于书而化的语言提问,容易造成交流障碍。
分析实例是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加深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可以将方案A与方案C整合起来,既总结通用原则,也要结合具体案例总结一些注意事项。
如何根据不同的目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本板块需要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教学时,可以播放在杨利伟返回地球不久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采访他的录像,让学生对比探讨。
分析杨利伟应对回答的特点,首先要转变学生观念,认识到“善于倾听”同样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素质和基本能力。能否准确把握口语信息,能否准确简明得体敏捷地应对作答,体现了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语言智慧。
※三、交锋时刻
复习概要
1.通过具体实例,学习梁思成在辩论中观点明确、陈述明晰、谈吐文雅的气度与修养,提高对论辩的理解和认识。
2.在实践中提高语口交际能力,能够在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学会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
复习要求
1.揣摩《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懂得辩论中观点明确、陈述明晰、谈吐文雅的重要性,指导自己的实践。
2.比较《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中几位同学的发言,概括论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导自己的实践。
教学建议
“交锋时刻”的活动形式是辩论。本板块提供的两个活动方案,设计应考虑到这样几个要素:为学生提供分析、借鉴辩论基本规范与一般方法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创设展开辩论实践的背景与情境;为学生提供培养“倾听”与“表达”两方面素质的机会与条件。两个方案目标指向一致,要求相当,安排均衡,选择其一认真实施,可以获得大体相当的教学效果。
针对中学生辩论的实际,在指导学生辩论时尤其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风气。在立论中应注意克服认识肤浅、观点堆砌、教条死板的缺点,努力体现破题深入、立意新颖、逻辑设防严密、事实陈述充分的特点;在攻辩中应克服问题无力、语言不明的缺点,应提出有力的价值两难和问题,以短平快的方式进行逻辑交锋;在攻辩小结中应克服背诵式陈述的缺点,应直接概括现场观点;在自由辩论中应克服回避发问、举证不力、配合失谐、控时不当的缺点,应直接回答问题、列举充足事实、合理归谬反击;在总结陈词中应克服“有‘背’而来”、“无中生有”、“非此即彼”式陈述,应体现现场总结、辩证分析、激发感情的特点;在总体语言风格上,应克服语速过快、追求辞藻华美的弊病,做到简明、得体、连贯,有个人风格,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相关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三导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三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三导学案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导学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课前导学】
1、积累字词:媲美事过境迁抱残守缺明日黄花
褒贬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孤芳自赏
威慑一蹴而就面目全非班驳陆离
积淀筛选攻讦咀嚼时髦蜕除
2、课前探究
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以及本地的传统文化。初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涵。
2)、思考教材中的“问题探讨”。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二、作者简介:
庞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1974年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辩证法研究》等等。
三、课文研读:
1、释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可见,本文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区别。
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引子部分: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全文是总分总结构。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3、研读文本:
(1)研读引子部分:
A、提问: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什么是传统?(用原文回答)
明确:传统是那个在以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我们常常会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又是文化传统呢?
B、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该如何理解?
明确:类比。化抽象为具体,贴切、形象,增强说理的生动性。虽然字相同但内涵不同,差异很大,引出下文。
(2)研读“传统文化”部分:
提问:读课文“传统文化”部分,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划出重点词句,下定义,训练概括能力)
明确:传统文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板书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文化遗产有形的时代性民族性
四、课后作业:预习后两个部分。
【课堂练习】
1、根据文意,请分别给“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下定义。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2、根据教学设计文章第一第二部分的相关内容,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答:
3、教学设计文章引言部分明确指出了“传统”与“文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请找出来并把相关语句摘抄在下面。
①摘抄:
②根据上面摘抄的文字,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传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答:
【课外探究】
讨论你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如: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团圆赏月
传统建筑:四合院、兵马俑、皇家园林、徽居
传统文艺:诗词歌赋、戏曲、皮影戏、武术、飞天、壁画、乐器、书法、刺绣、瓷器、太极、文房四宝、玉雕、青铜器
传统思想:儒家思想

【课堂讲学】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研读“文化传统”部分:
1、提问:重读课文“文化传统”部分,思考什么是文化传统?
(可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
文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结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
明确: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其成员共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如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重视团结统一,勤奋勇敢等,犹太民族经商意识,竞争意识很浓,大和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扩张的本性和武士道精神等。
板书关键词:
文化传统:“传统”民族精神无形的
惰性渐变性
2、结合以上两个问题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大的篇幅来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因为作者的意图(中心论题)就是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读者能够正确的看待传统。
三、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
1、应该如何看待传统?读文找出作者的观点
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明确:传统是财富——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因此,传统文化是祖宗的丰富遗产,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传统是包袱——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起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是社会前进的包袱。
举例:传统是财富——这个例子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我们现在所运用的语言文字都是自古以来继承演变过来的,我们掌握的许多生存本领,如建筑本领,造纸本领,制药本领都是从古人那里学习继承的。前人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创造出许多诸如红楼梦,史记,论语,唐诗三百首等优秀文史遗产,供我们当代人学习欣赏。
传统是包袱——如封建社会对待妇女的许多落后做法,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将女子与小人化等,三妻四妾,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裹小脚等。
3.提问:既然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呢?
明确: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继承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用原文的话来回答就是,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课堂练习】本课作业本
【课外探究】灵活运用文中观点讨论: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对传统是幸还是不幸?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课前导学】
一、介绍作者、解题。
乔治萨顿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他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他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本文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3、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4、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的情况。
二、师生讨论归纳如下:
1、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4、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5、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新的鼓舞来自东方。
7、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8、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
9、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
10、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三、归纳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四、问题探讨:
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明: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五、探究写法:
1、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
如:第二节“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用了一个人们习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光明是隐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
2、文章组合上多变化,比较自然。
自己的担忧——存在的问题——一代人的使命——强调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文明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
【课堂练习】
问题一《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一文选用了哪些材料阐述了什么论点?
问题二本文运用了比较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文章,说说什么是比较论证,作者是怎样通过比较来阐述道理的。
问题三以具体语段为例,试分析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拿来主义》教案
【课前导学】
1、了解鲁迅的创作与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②送去主义③送来主义④自己来拿。
1.分析“闭关主义”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2.分析“送去主义”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问: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3.分析“送来主义”
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4.总结: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三、承递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8节论证的应该是——怎么拿来。
四、分析比喻论证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⑴“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批判了“拿来”的三种错误态度。进而提出了拿来主义的正确原则:占有,挑选。
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
明确:有害无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
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
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4.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5.模仿归纳1—7段论证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五、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课堂练习】作业本
【课外探究】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讲学】第二课时
一、简介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讽刺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二、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例:“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讽刺其不自量力。
三、学生质疑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四、理清全文思路
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五、归纳本文中心
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六、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课堂练习】作业本剩余练习
【课外探究】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一)第一专题:祖国土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一)第一专题:祖国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一)

第一专题:祖国土
一、江山多娇
复习概要
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美,了解人与祖国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懂得爱国情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
2.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3.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感受散文写景状物的特点以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复习要求
1.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结合有关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
2.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尤其要注意揣摩文中的关键语句去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注意分析艺术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研习《祖国山川颂》,了解“颂”这一传统表现手法的特点,理解祖国的含义及人与祖国之间无法割舍的关系的原因;研习《长江三峡》,能够把握文章借助景物描写抒发的爱国情怀,掌握文章抓住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研习《肖邦故园》,能理解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把握祖国与个体之间的双向意义。
4.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选择一定的朗读技巧,传达出景色的意境与韵味,准确表达出文章对祖国的赞美和挚爱。
5.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烧灼盎然一泻千里层峦叠嶂吟哦遐想脸颊涟漪斑斓晨曦蹒跚颓然萦回丘壑澎湃云蒸霞蔚荒诞不经庇护沧桑伶仃夙愿通衢缱绻多舛寥寥有条不紊簌簌剔透婆娑

教学建议
本专题在研习方案的设计中突出了“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对这一方法的介绍,要求学生课前查找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并指导学生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板块由3篇散文组成,在研习中可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解读文本。例如要注意感受形象,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要注意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注意多种表现手法运用,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阅读中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等等。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引导学生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肖邦故园》是一篇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教师可将肖邦的音乐引进课堂,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欣赏肖邦音乐需要一定的音乐欣赏常识,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和音乐欣赏课结合起来。教学中还可将音乐与文学文本结合起来,看看作家是通过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只是这里的音乐鉴赏,不是纯粹的音乐欣赏,而应着眼于本专题的人文内涵,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将音乐形象、作品主题以及审美感受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重点还是落实在语文上。
本板块的3篇散文都是比较典型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可以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朗读的轻重缓急,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亦可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用朗读把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恰当地达出来。

二、颂歌的变奏
复习概要
1.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祖国的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把握含有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的爱国主义情怀,了解人和祖国关系的丰富性。
2.体会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认识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
3.与前一板块比较,理解本板块这种“变奏”的颂歌的特点,这是一种更深层的爱国情怀。

复习要求
1.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学会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
2.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征,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和象征义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用流畅的普通话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理解、感受。
4.从4首诗中选择2首背诵。
5.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迸溅罡风擎火噩梦颓垣荒冢载负倾泻诅咒瘦瘠疲惫纤绳簇新绯红蹂躏齑粉沙砾

教学建议

本板块的四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围绕这一复杂的感情组织学生研习探讨,让学生明白,不仅仅要用美好的语言歌颂祖国,还要感受到祖国的苦难,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这是一种更崇高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复杂的情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做好铺垫,把握好分寸。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思想、创作的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是解读这组诗歌的前提,课前可让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主动收集资料。
具体研习时可抓住作品中象征祖国“贫穷”与“悲哀”的意象,分析这些意象在表现现实和反映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在对文本研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整合本板块的内容,探讨“变奏”在意象和思想感情上与“颂”的区别,以引导学生把零散的、感性的认识升华提炼,形成对本板块内涵的理性思考。

本板块的学习要注重朗读的训练,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设计朗读方案,要求用一定的朗读技巧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感受,并对朗读进行评价和修正。
本专题写作实践文体上都是散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写作中既要彰显个性,表现真情实感,又要注意在行文中由一线贯通,有章可循。在写作之前可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给定的情境进一步理解本专题的人文内涵,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情感与收集的材料结合起来。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
一、殉道者之歌
复习概要
1.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了解这些思想先驱的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操守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伟大人物高尚的人格操守,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树立进步的人生追求。
3.了解政治抒情诗的特点,并能结合时代背景特点,体会3首诗的不同的基调。

复习要求
1.能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人和时代的关系,了解伟大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理想,说出自己对崇高人格的认识。
2.能从作品的语言入手,把握《离骚》中“香草美人”的寓意,感受屈原在厄运中坚持高洁的志向和独立人格的可贵;感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中体现出来的战斗者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念;理解《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中“船长”、“港口”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在诵读中体会人称转换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意义,感受诗歌的悲壮基调。
3.能了解屈原、普希金、惠特曼关于诗歌创作的知识。
4.能用恰当的语调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表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诗人的敬慕之情。
5.背诵《离骚》的名句,摘录并背诵本板块文本中体现人物高尚情操的精彩优美的诗句。
6.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后裔骐骥枷锁潜藏旌旗脉搏殷切

教学建议

本板块由1首古诗节选和2首外国诗歌组成,都是经典文本,研习前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人物的生活背景与人生选择的关系。

具体研习时,要紧扣住具体诗句品读揣摩,要透过诗句的字面意义,发现诗人的内心世界。《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文字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应尽量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可以向学生介绍《离骚》的基本知识和诗人生平,要求借助工具书尝试翻译,以便于深入探讨文本内涵。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学班,可以多用些时间帮助学生疏通诗文,给学生印发节选部分译文,降低理解文本的难度。

研习活动要和诵读结合起来,可以组织学生探讨诵读的要领和技巧,确定每首诗诵读的基调,以加深对作品丰富内涵的理解,准确表达作者的情感。诵读《离骚》,应表现出诗人的豪迈自信;诵读《致西伯利亚囚徒》,应表现出诗人对战友同志的怀念和鼓舞;诵读《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应表现出对死去的领袖的悲痛和崇敬怀念之情。

二、烈士的抉择

复习概要
1.了解古代杰出人物在民族存亡之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舍生取义的精神。
2.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树立进步的人生观。
3.学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艺术手法。

复习要求
1.能根据《指南录后序》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领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及作用。
2.结合作品的有关背景材料研习《五人墓碑记》,能够领会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和价值,探讨文章的对比手法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3.两文都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议论,能比较其叙述和议论的特点。
4.熟读《指南录后序》第4段,背诵《五人墓碑记》第5、6两段。
5.整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和词类活用的现象,积累“除”、“易”、“暴”等文言实词和“以”、“于”、“而”、“若”、“所”、“为”、“焉”等文言虚词,能把文中关键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建议
教学这两篇文言文,应该“文”“言”并重。

“言”是把握“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预习,一方面查阅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背景,一方面借助工具书尝试翻译,做到基本通顺,并要求学生画出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词句,对文章内容质疑,以备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

在理解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应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的语句和段落,落实“文”的内涵。教学中以这些内容为“钥匙”,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人格设计问题组织探讨,准确地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还要探讨两篇文章的表现手法,加深对“文”的理解。例如,探讨《指南录后序》第4段中连用22个“死”的叙述,与后文议论的关系,感受作者出生入死、以国家存亡为己任的炽热情感;探讨《五人墓碑记》中多角度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五义士的“死义”精神。两文还都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议论,可以比较其叙述和议论的特点,体会从文章主旨出发,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的必要性。

学习本板块,仍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加深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完本板块,应要求学生对相关的文言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底层的光芒

复习概要
1.了解底层社会人物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认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关注底层社会状况,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不同人格追求,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3.学习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

复习要求
1.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研习《品质》《老王》,感受格斯拉在工业革命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感受老王在“文革”动乱时期一如既往地关照杨绛夫妇的可贵品质。
2.能从新的视角评价生活中的平凡人,在完善自我人格方面有新的认识。
3.了解不同文体、不同风格在表现共同主题时的不同表达方式。
4.学会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最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去表现人物的品格和性格。
5.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橱窗羞怯鬈曲赊帐荒唐趿拉蹙眉时髦垄断褶皱窥视惶恐取缔伛偻阴翳愧怍攥紧

教学建议

本板块为选学内容,2篇文章《品质》和《老王》内容都比较浅显,可以安排课外自读。

阅读时可要求学生勾画重要的语句,注意作者的选材和立意,关注作者的时代环境和人物的社会地位,以人物形象和人物品格的研习中心,分析格斯拉和老王身上的“不变”:格斯拉不肯在市场大势发生变化时和其他人一样粗制滥造、浑水摸鱼,而车夫老王在“文革”动乱时期一如既往地关照杨绛夫妇。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变”?引导学生结合人物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感受他们身上坚忍的道德力量和闪光的品格。

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倾向。两篇文章都能关注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境况,作者的笔触也都表现了悲天悯人的情怀。2篇文章文体不同,要注意研究写作方法的异同。

写作实践
本专题的写作活动,可围绕三个目标实施教学:
1.学会感动,学会思考,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学写文本人物评传,掌握叙述、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2.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手法,自由表达心灵感动和独立思考。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文本资源,启发学生从教科书中汲取写作营养,借鉴学习写作方法。比如,《品质》和《老王》,就为“在底层”这个话题的记叙类写法提供了借鉴的文本。
3.《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可以启发我们如何抓住心灵的爆破点,走进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而《五人墓碑记》叙议框架适当变形则可以为“在底层”或“走近×××”提供可以参考的某种写作范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一)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一)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
一、经世济民
复习概要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体会政治文明的源远流长。
2.研习《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感受先哲们光辉的思想,与他们进行精神的对话,体会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了解不同表达方式在论证中的作用,感悟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
复习要求
1.能分析孔子对“将伐颛臾”的态度,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之”的政治主张,体会他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2.能分析孟子两次比喻说明的道理,把握他阐明“王道”的过程,摘出文中表现作者心中理想社会图景的句子,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能够在理清文章论证脉络的基础上,说出孔子与孟子说理方法的不同,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论证中的表现力。
4.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整理文中“以”“于”“因”“也”等虚词,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摘出文中所含的成语。
5.摘出文中判断句与省略句,并归类整理,初步总结文言判断句的用法,了解省略句的种类和用法。
教学建议
本板块2篇文章是古代经典政论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专题设计的特点,改革文言文教学方式,探索生动有效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感受杰出人物言论及其事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悟这些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在文本研习中,逐步导向语文素养的提高。
这两篇古代政论文比较简短,但语言点比较多。教师可在文章所体现的主要观点和语言特色方面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组织教学。可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文本研习的积极性,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疏通文意:哪一句交代了谈话的时代背景?孔子几次批评自己的弟子?语气各是怎样的?孔子的批评虽然严厉,但摆事实,讲道理,让弟子们心服口服。摆了什么事实?讲了哪些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层次?用类似的问题组织文本阅读并随机解决语言问题。也可以就文本中经典的话语,联系社会现实,举例分析一些古今文化中共存的人的心理现象,比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即可拿出来具体讨论,再回到文本中去,体会这句话的精妙所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祸起萧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由此切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克服学习先秦散文中的语言障碍。
进入《寡人之于国也》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对弟子的说理风格是严厉的教诲与透彻的论说相结合的,很有层次和逻辑感,但是,当面对的劝说对象是一个居于特殊位置上的人,比如面对一个自我尊严意识很强的君主,应该怎么样去劝说呢?这样,就引导学生从感性角度进入下一篇文章的阅读。
在本文阅读中,“五十步笑百步”的譬喻可以用来引导学生阅读全篇,让学生逐步体会论辩中孟子和梁惠王心态的变化;进而摘出文中表现作者心中理想社会图景的句子,把握他阐明“王道”的过程,体会他高超的论辩技巧,从而认识他的仁政思想。
二、英名与事业
复习概要
1.学习为实现政治理想、社会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品格。
2.研习《在马克思墓前讲话》《〈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我有一个梦想》,站在精神的原点上,回望伟人的事业,守护他们的遗产,增强为民族振兴、为人类进步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了解演讲辞、悼词和序言的基本特点;体会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的逻辑性和表现力,感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复习要求
1.能通过与文本对话,感受杰出人物言论及其事迹,正确理解名声与事业的关系。
2.能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划分层次,分析理解结构复杂的语句(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3段),归纳文章的中心观点和论述特色。
3.能从《我有一个梦想》中找出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结合所用的手法,理解其含义,体会“梦想”包含的内容和作者的胸怀。
4.能反复诵读《〈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抓住充满感情的记叙句和议论句,理解这篇序言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特色。
5.能围绕文本研习所发现的问题拓展阅读面,展开深入思考。
6.能了解演讲辞、悼词和序言的基本特点。
7.积累掌握下列词语:
嫉恨诬蔑纷繁诅咒豁然开朗芜杂永垂不朽
后嗣骇人听闻兑现猖獗磐石崎岖罕见大放厥词义愤填膺缔造息息相关肇造编纂菁华蛰伏侈谈璀璨
教学建议
在本板块学习中,应突出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利用选文大多为讲演词,适合作朗读练习的特点,借助朗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包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受到人文教育和审美熏陶。
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以向学生简介悼词的固定格式,思考这篇悼词与众不同之处:一是马克思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二是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既公正客观,又能在客观陈述中饱含浓烈的思想情感,在简短的发言中将理性的评判和深厚的情感包容在一起。文章中有很多语言点,教师可以精讲一两个例子,然后,将品评的任务交给学生,教师适当作些点拨:如,第2段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他的逝世所带来的损失之大?第3段主要介绍了马克思怎样的发现?文末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是对马克思哪些方面作出的评价?等等。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朴实的语言和表述所具有的表现力,对文中一些短句的简约和长句的缜密有所体会。
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在介绍相关情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这篇演讲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场情境和后续影响有充分的认识。学生能否进入文章的学习情境,是教学行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为选学内容。研习中让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多种表达方式上来。这是一篇特殊的序文,是一篇战斗檄文,它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恰当地运用了比喻、对偶、拟人、夸张、比较等修辞手法,饱含着“痛逝者”的深情,无论是叙事、议论还是抒情,处处又都以“勖国人”为目的。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围绕人生梦想这个话题进行自由写作,教学要点是明确论点与论据,以增强议论的说服力,文体是演讲词与辩论稿与时事评论。
1.写演讲词,能根据演讲话题,有明确的观点和充实的材料,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
2.写时事评论,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建议。
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一、灵魂的对白
复习概要
1.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2.根据人物言行分析性格,全面认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把握人物形象对表现人性主题的意义。
复习要求
1.能画出并朗读文中精彩的人物对白,分析它的潜台词。
2.能抓住关键性的人物台词,从人性的角度分析鲁侍萍和周朴园的矛盾。
3.能抓住人物关键语言和动作,分析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性格。
4.分角色朗读《雷雨》的精彩片段,体会戏剧时空集中、矛盾尖锐突出的特点。
5.积累作家及其主要作品的常识,了解有关戏剧的常识。
6.积累掌握下列词语:
郁热烦躁涔涔惊愕窟窿略见一斑弥补谛听伺候恻隐
教学建议
本板块教学,诵读和讨论是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习本文,可先让学生了解《雷雨》的梗概。如有条件,可由教师或同学简要介绍全剧情节,尤其要把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交代清楚,口头介绍时可结合板书人物关系简图。可通过自由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对人物的矛盾,要尽量引导学生从人性角度去理解;对阶级冲突、家庭内部冲突等观点也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并容许保留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深入体会两个人物思想的前后变化。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去阅读剧本:鲁侍萍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吗?哪些台词表现了她内心的活动?周朴园的内心愿意和侍萍相认吗?他认出了鲁侍萍后内心世界有什么样变化?让学生找出那些含有言外之意的台词,品味这些台词的丰富内涵,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通过问题的探讨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例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他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等,是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参与讨论,也可以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开展讨论。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根据剧本的内容进行说理。
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排演这场戏或某些片段,然后在全班演出,并进行相互评论,以提高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一些有关戏剧欣赏的知识。
二、美与丑的看台
复习概要
1.能够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能够理解多角度对比对表现人性冲突的作用。
3.查阅资料,深入研读,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复习要求
1.能体会小说中人物形象身上的人性美,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2.能辨析小说中多重对比手法,理解它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3.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掌握有关小说的常识。
4.积累掌握下列词语:酝酿诽谤蜷缩抽搐鞭笞佝偻呵斥
教学建议
本板块教学,可以抓住围绕伽西莫多的多重对比展开。
首先是伽西莫多本身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品德的对比。他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在受刑时他表现出超人的顽强和忍耐,可是在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他喝的时候,他流出了感激的眼泪。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二是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的对比,他们的内心都很善良,都有着美好的心灵,但伽西莫多外貌丑陋无比,而爱斯梅拉达则外貌和心灵一样美好;伽西莫多受人指使劫持了爱斯梅拉达,在他受刑时,爱斯梅拉达却从内心同情他,为他送上他最需要的水。三是伽西莫多和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的对比。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自私阴险,是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了爱斯梅拉达,可是看到伽西莫多受刑却不闻不问。四是爱斯梅拉达和围观群众对比。看到伽西莫多受刑,被打得死去活来,围观群众不但不同情,反而咒骂他,向他投石块,伽西莫多求他们给一点水喝,没有一个人理睬,还要侮辱他,可曾被伽西莫多劫持过的爱斯梅拉达却为他送上水。五是群众前后表现的对比。在伽西莫多受刑时,他们哄笑,咒骂,当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时,他们又为她欢呼。抓住了这重重对比,就抓住了全文的内容,也就抓住了主要问题。
结合这些对比,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例如:作者这样的描写合理吗?这重重对比说明了什么?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表现?作者正是通过这重重对比告诉读者,人性中的美和丑总是对立存在的,而人性的美才是人类的希望,可以抓住作者的议论,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小说的每一部分,都有作者的议论。有的是直接表明态度,有的是含蓄的讽刺;有的是对人物的评价,有的是对社会的抨击。这些议论提示了围观群众的庸俗和无聊。如第6部分写道:“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提示伽西莫多的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三、人性在复苏
复习概要
1.认识人性的复杂,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理解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意义。
3.了解影视剧本反映现实的独特方式和手法。
复习要求
1.画出精彩对白加以诵读,能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
2.能够评价电影中主要人物(特别是辛德勒)人性的价值取向。
3.通过比较,了解剧本语言与小说语言的不同特色。
4.积累掌握下列词语:
遮天蔽日偌大憨顽濒临乖张懵懂犄角应酬闭门造车遂愿弹冠相庆针砭屏弃胜券在握民生凋敝
教学建议
本板块教学,应该以“辛德勒为什么能把自己从兽性中‘解放’出来,让人性的善良又回归到自己的身上”为核心问题来组织全文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人性的复杂,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电影剧本,抓住画面和细节,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活动,认识人物的性格。比如第一个镜头中“雪花似的东西纷纷从天空飘落……他走到轿车旁,从引擎盖上拢起一把在手里捻了捻”这个细节,便表现了辛德勒内心世界丰富的活动。还要注意电影语言用画面表达的特点。镜头中一个德国兵“握着手枪冲焚尸炉‘叭叭’地开枪”的画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既是对辛德勒这个形象的铺垫,也是和辛德勒这个形象的对比。精彩的电影道白常常和经典戏剧道白一样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比如辛德勒和高斯的对白,和伊特兹哈克的对白,和将军的对白,都值得玩味。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围绕“人性的美丽”这个话题进行自由写作,教学要点是开掘与立论,提出深刻独到的见解,文体是影视评论写作。本专题有一次结合课文学习的讨论会,要做好准备,加强指导,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1.写影视评论,能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从思想内容或表达手法方面展开分析评论。
2.分析评论中,要抓住一两个点展开;要写出独特感受,提出独到见解。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一)我有一个梦想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一)我有一个梦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一)
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
一、经世济民
复习概要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体会政治文明的源远流长。
2.研习《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感受先哲们光辉的思想,与他们进行精神的对话,体会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了解不同表达方式在论证中的作用,感悟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
复习要求
1.能分析孔子对“将伐颛臾”的态度,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之”的政治主张,体会他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2.能分析孟子两次比喻说明的道理,把握他阐明“王道”的过程,摘出文中表现作者心中理想社会图景的句子,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能够在理清文章论证脉络的基础上,说出孔子与孟子说理方法的不同,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论证中的表现力。
4.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整理文中“以”“于”“因”“也”等虚词,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摘出文中所含的成语。
5.摘出文中判断句与省略句,并归类整理,初步总结文言判断句的用法,了解省略句的种类和用法。
教学建议
本板块2篇文章是古代经典政论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专题设计的特点,改革文言文教学方式,探索生动有效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感受杰出人物言论及其事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悟这些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在文本研习中,逐步导向语文素养的提高。
这两篇古代政论文比较简短,但语言点比较多。教师可在文章所体现的主要观点和语言特色方面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组织教学。可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文本研习的积极性,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疏通文意:哪一句交代了谈话的时代背景?孔子几次批评自己的弟子?语气各是怎样的?孔子的批评虽然严厉,但摆事实,讲道理,让弟子们心服口服。摆了什么事实?讲了哪些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层次?用类似的问题组织文本阅读并随机解决语言问题。也可以就文本中经典的话语,联系社会现实,举例分析一些古今文化中共存的人的心理现象,比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即可拿出来具体讨论,再回到文本中去,体会这句话的精妙所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祸起萧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由此切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克服学习先秦散文中的语言障碍。
进入《寡人之于国也》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对弟子的说理风格是严厉的教诲与透彻的论说相结合的,很有层次和逻辑感,但是,当面对的劝说对象是一个居于特殊位置上的人,比如面对一个自我尊严意识很强的君主,应该怎么样去劝说呢?这样,就引导学生从感性角度进入下一篇文章的阅读。
在本文阅读中,“五十步笑百步”的譬喻可以用来引导学生阅读全篇,让学生逐步体会论辩中孟子和梁惠王心态的变化;进而摘出文中表现作者心中理想社会图景的句子,把握他阐明“王道”的过程,体会他高超的论辩技巧,从而认识他的仁政思想。
二、英名与事业
复习概要
1.学习为实现政治理想、社会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品格。
2.研习《在马克思墓前讲话》《〈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我有一个梦想》,站在精神的原点上,回望伟人的事业,守护他们的遗产,增强为民族振兴、为人类进步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了解演讲辞、悼词和序言的基本特点;体会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的逻辑性和表现力,感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复习要求
1.能通过与文本对话,感受杰出人物言论及其事迹,正确理解名声与事业的关系。
2.能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划分层次,分析理解结构复杂的语句(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3段),归纳文章的中心观点和论述特色。
3.能从《我有一个梦想》中找出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结合所用的手法,理解其含义,体会“梦想”包含的内容和作者的胸怀。
4.能反复诵读《〈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抓住充满感情的记叙句和议论句,理解这篇序言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特色。
5.能围绕文本研习所发现的问题拓展阅读面,展开深入思考。
6.能了解演讲辞、悼词和序言的基本特点。
7.积累掌握下列词语:
嫉恨诬蔑纷繁诅咒豁然开朗芜杂永垂不朽
后嗣骇人听闻兑现猖獗磐石崎岖罕见大放厥词义愤填膺缔造息息相关肇造编纂菁华蛰伏侈谈璀璨
教学建议
在本板块学习中,应突出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利用选文大多为讲演词,适合作朗读练习的特点,借助朗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包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受到人文教育和审美熏陶。
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以向学生简介悼词的固定格式,思考这篇悼词与众不同之处:一是马克思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二是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既公正客观,又能在客观陈述中饱含浓烈的思想情感,在简短的发言中将理性的评判和深厚的情感包容在一起。文章中有很多语言点,教师可以精讲一两个例子,然后,将品评的任务交给学生,教师适当作些点拨:如,第2段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他的逝世所带来的损失之大?第3段主要介绍了马克思怎样的发现?文末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是对马克思哪些方面作出的评价?等等。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朴实的语言和表述所具有的表现力,对文中一些短句的简约和长句的缜密有所体会。
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在介绍相关情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这篇演讲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场情境和后续影响有充分的认识。学生能否进入文章的学习情境,是教学行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为选学内容。研习中让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多种表达方式上来。这是一篇特殊的序文,是一篇战斗檄文,它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恰当地运用了比喻、对偶、拟人、夸张、比较等修辞手法,饱含着“痛逝者”的深情,无论是叙事、议论还是抒情,处处又都以“勖国人”为目的。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围绕人生梦想这个话题进行自由写作,教学要点是明确论点与论据,以增强议论的说服力,文体是演讲词与辩论稿与时事评论。
1.写演讲词,能根据演讲话题,有明确的观点和充实的材料,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
2.写时事评论,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建议。
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一、灵魂的对白
复习概要
1.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2.根据人物言行分析性格,全面认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把握人物形象对表现人性主题的意义。
复习要求
1.能画出并朗读文中精彩的人物对白,分析它的潜台词。
2.能抓住关键性的人物台词,从人性的角度分析鲁侍萍和周朴园的矛盾。
3.能抓住人物关键语言和动作,分析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性格。
4.分角色朗读《雷雨》的精彩片段,体会戏剧时空集中、矛盾尖锐突出的特点。
5.积累作家及其主要作品的常识,了解有关戏剧的常识。
6.积累掌握下列词语:
郁热烦躁涔涔惊愕窟窿略见一斑弥补谛听伺候恻隐
教学建议
本板块教学,诵读和讨论是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习本文,可先让学生了解《雷雨》的梗概。如有条件,可由教师或同学简要介绍全剧情节,尤其要把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交代清楚,口头介绍时可结合板书人物关系简图。可通过自由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对人物的矛盾,要尽量引导学生从人性角度去理解;对阶级冲突、家庭内部冲突等观点也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并容许保留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深入体会两个人物思想的前后变化。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去阅读剧本:鲁侍萍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吗?哪些台词表现了她内心的活动?周朴园的内心愿意和侍萍相认吗?他认出了鲁侍萍后内心世界有什么样变化?让学生找出那些含有言外之意的台词,品味这些台词的丰富内涵,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通过问题的探讨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例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他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等,是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参与讨论,也可以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开展讨论。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根据剧本的内容进行说理。
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排演这场戏或某些片段,然后在全班演出,并进行相互评论,以提高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一些有关戏剧欣赏的知识。
二、美与丑的看台
复习概要
1.能够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能够理解多角度对比对表现人性冲突的作用。
3.查阅资料,深入研读,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复习要求
1.能体会小说中人物形象身上的人性美,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2.能辨析小说中多重对比手法,理解它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3.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掌握有关小说的常识。
4.积累掌握下列词语:酝酿诽谤蜷缩抽搐鞭笞佝偻呵斥
教学建议
本板块教学,可以抓住围绕伽西莫多的多重对比展开。
首先是伽西莫多本身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品德的对比。他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在受刑时他表现出超人的顽强和忍耐,可是在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他喝的时候,他流出了感激的眼泪。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二是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的对比,他们的内心都很善良,都有着美好的心灵,但伽西莫多外貌丑陋无比,而爱斯梅拉达则外貌和心灵一样美好;伽西莫多受人指使劫持了爱斯梅拉达,在他受刑时,爱斯梅拉达却从内心同情他,为他送上他最需要的水。三是伽西莫多和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的对比。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自私阴险,是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了爱斯梅拉达,可是看到伽西莫多受刑却不闻不问。四是爱斯梅拉达和围观群众对比。看到伽西莫多受刑,被打得死去活来,围观群众不但不同情,反而咒骂他,向他投石块,伽西莫多求他们给一点水喝,没有一个人理睬,还要侮辱他,可曾被伽西莫多劫持过的爱斯梅拉达却为他送上水。五是群众前后表现的对比。在伽西莫多受刑时,他们哄笑,咒骂,当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时,他们又为她欢呼。抓住了这重重对比,就抓住了全文的内容,也就抓住了主要问题。
结合这些对比,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例如:作者这样的描写合理吗?这重重对比说明了什么?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表现?作者正是通过这重重对比告诉读者,人性中的美和丑总是对立存在的,而人性的美才是人类的希望,可以抓住作者的议论,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小说的每一部分,都有作者的议论。有的是直接表明态度,有的是含蓄的讽刺;有的是对人物的评价,有的是对社会的抨击。这些议论提示了围观群众的庸俗和无聊。如第6部分写道:“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提示伽西莫多的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三、人性在复苏
复习概要
1.认识人性的复杂,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理解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意义。
3.了解影视剧本反映现实的独特方式和手法。
复习要求
1.画出精彩对白加以诵读,能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
2.能够评价电影中主要人物(特别是辛德勒)人性的价值取向。
3.通过比较,了解剧本语言与小说语言的不同特色。
4.积累掌握下列词语:
遮天蔽日偌大憨顽濒临乖张懵懂犄角应酬闭门造车遂愿弹冠相庆针砭屏弃胜券在握民生凋敝
教学建议
本板块教学,应该以“辛德勒为什么能把自己从兽性中‘解放’出来,让人性的善良又回归到自己的身上”为核心问题来组织全文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人性的复杂,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电影剧本,抓住画面和细节,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活动,认识人物的性格。比如第一个镜头中“雪花似的东西纷纷从天空飘落……他走到轿车旁,从引擎盖上拢起一把在手里捻了捻”这个细节,便表现了辛德勒内心世界丰富的活动。还要注意电影语言用画面表达的特点。镜头中一个德国兵“握着手枪冲焚尸炉‘叭叭’地开枪”的画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既是对辛德勒这个形象的铺垫,也是和辛德勒这个形象的对比。精彩的电影道白常常和经典戏剧道白一样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比如辛德勒和高斯的对白,和伊特兹哈克的对白,和将军的对白,都值得玩味。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围绕“人性的美丽”这个话题进行自由写作,教学要点是开掘与立论,提出深刻独到的见解,文体是影视评论写作。本专题有一次结合课文学习的讨论会,要做好准备,加强指导,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1.写影视评论,能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从思想内容或表达手法方面展开分析评论。
2.分析评论中,要抓住一两个点展开;要写出独特感受,提出独到见解。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029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