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六章第三节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六章第三节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详细介绍:第六章第三节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知道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知道吸烟、吸毒的危害。

2.能力方面:

(1)通过收集、调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收集、调查的材料进行整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不吸烟,自觉远离毒品。

重点难点

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是本节课重点。因为学生正处在呼吸系统尚未充分发育、防御功能较低的青少年时期,他们若能很好地锻炼身体,讲究呼吸系统卫生,不吸烟、不吸毒,就能促进肺正常发育,使他们健康成长。

禁止吸烟、吸毒的道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非观念较差,加之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袭,盲目崇拜。所以必须使学生认清吸烟、吸毒对个人,对社会的危害,使学生们远离毒品。

教具准备

图片、录像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1)收集资料、自办小报、调查报告。

(2)展示交流。

(3)研讨归纳

2.教学过程的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不大,但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了解、调查有关资料、实例。让活生生的事实来进行自我教育。

(1)课前准备。

在上本节课的前一周,将学生分组(每4人一组),按专题进行资料的收集、调查、了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办小报或写出调查报告。

具体要求:①收集资料内容要真实可靠;②资料来源可以是网上下载,可以是有关报刊杂志,也可以是有关书籍,都应注明出处;③以组为单位办的小报内容应围绕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呼吸系统正常发育,讲究呼吸卫生以及吸烟、吸毒的危害等方面进行选编,形式要新颖,表达方式要灵活;④调查报告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课上资料交流,展示小报,宣读调查报告。

在课上,各小组选1~2名学生到班级前交流小组同学收集的有关呼吸系统卫生保健的知识,表现形式可以是相声,也可以是小品,也可以是信息交流。无论何种形式,都会使学生知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能促进呼吸系统发育,减少呼吸系统疾病,讲究呼吸系统的卫生。

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交流、评比,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吸烟和吸毒的危害是当前教育青少年较为棘手的问题。一般初中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吸烟,教师要充分利用这节课,使其危害让学生彻底认清,使学生自觉不吸烟,自觉远离毒品。

教师可先请学生将本组的有关吸烟、吸毒危害的调查报告进行交流、研讨,并点评;也可直接播放有关吸烟、吸毒危害的录像,请学生点评,使学生进一步知道吸烟、吸毒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不吸烟和远离毒品的道理。

板书设计

第三节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
二、讲究卫生:略
三、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第六章第三节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

相关阅读

第六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六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材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包括三个知识点:1、反射的概念;2、反射弧的构成;3、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中最抽象、最难的内容,学生只能观察到外在表现,而在体内的活动过程,看不见,摸不着,抽象性太强而直观不足,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
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上述特点,教师应着重采用“(吃)惊、好(奇)、熟(悉)”例子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出(1、反射的概念;2、反射弧的构成;3、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的知识用最熟悉的例子、直观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能力目标
1.通过膝跳反射实施,获取完成简单实验的能力。
2.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反射,特别是复杂反射的学习,理解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复杂反射的过程,并用此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有了反射,机体方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由此形成机体与环境和协统一的观点,进而产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教学难点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教学方法
谈话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准备更多的有关反射的例子供上课时选用。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网上或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体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整体,神经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称为: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老师举个例,同学害怕不害怕?说话间,教师来到了一位同学的座位面前,话音一落,教师就猛拍了一下他的桌子。这位同学被吓的一抖,(惊)不知所措,而其他同学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目瞪口呆,教室里安静极了。教师笑出声来,接着说道:这就是反射!
等到教室里再次安静,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刚才这个反射行为是怎样发生的吗?反射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结果是什么?反射是通过什么结构来完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膝跳反射实验
医生为了解人体神经系统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状况,常常做膝跳反射的实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01学习做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并思考P101讨论题。
两两相对,轮换进行实验。(方法参照教材P101)
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小腿以膝盖为轴突然地跳起来,迅速前伸。是否所有同学都作出相同的反应?不,有的同学小腿没有前伸。为何没有反应呢?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一选准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二是叩击时机是趁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时。实验没有成功的请再做一次。
没做成的再做。
有了刚才的体验,请学生回答反射行为是怎样发生的的?反射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结果是什么?反射是通过什么结构来完成的?从而归纳出反射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刺激、神经系统、规律性反应。把三个关键词串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从而得到反射概念。
小结: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想一想,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和排尿反射是生来就有的,还是生活中逐渐获得的?是生来就有的。
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吗(发生反射时,大脑有没有意识叫小腿跳起)?为什么?
膝跳反射没有思考的过程,有关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内,不受大脑控制。
大脑是如何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脊髓中有通向大脑的神经,将这一神经冲动传至大脑。
膝跳反射是因为快速叩击了膝盖下面的韧带,大腿的一些肌肉就会迅速收缩,从而使小腿抬起。像这样,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
类似的例子很多,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引导学生举例: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时会眨眼;婴儿膀胱里尿液多了,就会立刻排尿;有的人看电影,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气管内有异物会咳嗽不停;人遇冷后会打颤;听到有人骂自己,会气得面红耳赤,等等。
教师小结:大家说得很好。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各种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就是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在完成调节功能时,常常会产生疲劳而使调节功能降低。因此,同学们每天都要有充分的时间休息,以利于调节功能的恢复,使学习效率充分提高。同时,同学们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把每天的学习、运动、休息和睡眠等时间作合理安排,形成以时间为信号的条件反射。一旦形成条件反射,也就养成了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
练习:
要求学生快速回答几个判断题,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
1、司机看到红灯就停车,是反射吗?
2、含羞草受到触摸会合拢叶片,是反射吗?
3、草履虫遇到棉花会改变运动方向,是反射吗?;
然后分组讨论以上各题为什么“是”或“不是”。
学生代表发言交流。
教师点评:(肯定、表扬、然后点评不足)

板书设计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反射是通过神经系统一定的神经结构接受刺激,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活动过程。那么,反射的神经结构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共同分析一位同学突然抓起一个烫手的馒头后,来不及考虑就迅速松手的反射,请看课本P102图。看图,思考。
手的皮肤上有许多感受热刺激的结构,我们称为--感受器(教师板书,下神经结构都板书)
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能产生--一种“烫”的信号。
这就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信号)通过何结构传到脊髓呢?传入神经。
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到神经系统的什么位置?脊髓中特定的神经中枢。
当脊髓内的神经中枢接受了“烫”这一信号后,立刻产生一种神经冲动即发出指令信息,这个信息又是通过何种结构传出的?传出神经。
最后传至哪里?效应器。
对传出神经将来自脊髓的指令信息,传到使手指松开的有关肌肉中的神经末梢,这些末梢支配使手指松开的肌肉完成运动。
这样就有了甩掉烫手馒头的反射。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产生反射的结构基础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我们将这五部分称之为反射弧。可见,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大家再考虑一下,上述反射完成的同时,我们还有没有其他感觉?有,烫。对,由于脊髓有通向大脑的神经元,当“烫”的神经冲动传至脊髓时,又由通向大脑的神经元把这种神经冲动传至大脑,使人感到烫。由于传向大脑的路径较长,在大脑作出“烫”的判断之前,手指已经缩回了。大家想一想,这种反射有何意义?
(1)更好地适应环境。
(2)更好地保护自己。
(3)有利于自身生存。
人体具有很多很多的反射,也就有了许许多多的反射弧。有的反射比较简单,是生来具有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咳嗽反射、食物反射等。有的反射就是人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获得的,是复杂的反射,如2~3岁的小孩,听到铃声或汽车喇叭声,作出的反应比较简单;而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就会迅速进入教室,听到汽车喇叭声就会迅速躲避。
板书:反射
人类是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这种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有的人看小说时,一会儿眉飞色舞,一会儿痛哭流涕,这是人对文字的反射。有的人说笑话,大家乐得开心大笑,这是对语言的反射。三国时有“望梅止渴”的故事,这也是对语言的反射。
人在吃梅子时,唾液腺分泌唾液。吃过梅子的人知道梅子很酸,有了经验,当见到梅子时,唾液腺就会作出反应而分泌唾液。谈论梅子时也分泌唾液,产生了“止渴”的效果。人体是通过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来实现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从而使人对内外的刺激迅速作出适当的反应,更好地适应环境。
小结: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人类是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这种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作业:练习册本节内容


采用惊、奇、熟例子辅助教学,创情景-设问题-观察思考或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等。在循序渐进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学得轻松、主动;教学形式变得直观、多样、民主。由于在设计时注意了交互操作和分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使教学信息得到了及时反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③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④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本节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地位和应用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溶解情况有所了解。

2、教学重点:

①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②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③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④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3、教学难点:

①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②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③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4、课型:探究、讨论、练习

5、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引入】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蔗糖或氯化钠吗?

【阅读】课本166页联想与启示

【讲述】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探讨】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实验2】两支试管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一支加入少量的水另一支加入少量的汽油振荡后观察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的硝酸钾振荡后观察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交流与讨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实验3中我们看到硝酸钾没有溶解完加热后又继续溶解了,除了加热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使其继续溶解?

【讨论】可以加水

【验证】学生在事先做好的试管中进行实验

【小结】配制硝酸钾溶液时,用水量越多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温度升高时,硝酸钾在一定的水中溶解的量也越多。

【教师讲述】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讨论】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升温、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降温、减少溶剂、加溶质

【作业】课本172页1、2、3

【板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升温、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降温、减少溶剂、加溶质

【教后小结】

第二课时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设疑】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大小?

【学生交流】条件:1、相同温度2、相同的溶剂3、达到饱和状态

【教师讲述】人们常用溶解度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

【学生阅读】课本168页溶解度的定义

【讨论】谈谈对溶解度的认识

【教师讲述】同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活动与探究】根据下表绘制溶解度曲线

温度/℃

0102030405060708090100

溶解度/g13.320.931.645.863.985.5100138169202246

【讨论】溶解度曲线有何用途?

【小结】溶解度曲线的用途:

1.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2.比较不同物质在某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比较;

3.观察同一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规律。

【说明】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线面的意义:

1、在曲线图中曲线上的任意一点,代表在对应的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2、在某物质的曲线上方的任意一点,代表是在对应温度下,其饱和溶液与固体共同存在;(注意区分溶质质量的范围)

3、在某物质的曲线下方的任意一点,代表是在对应温度下,均为不饱和溶液;

4、溶解度曲线的走向代表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注意】不是任何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初中只有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的走向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练习】

1、在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克;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克;

2、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时对应的温度为℃;

3、在10℃时,比较硝酸钾、氯化钠、氯化铵三者的溶解度大小;那么在70℃时又是如何?

4、在℃时,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在℃时,硝酸钾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在℃时,硝酸钾小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作业】课本173页4、5

【板书】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一、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的用途:

1.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2.比较不同物质在某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比较;

3.观察同一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规律。

【教后小结】

第三课时结晶

【活动与探究1】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

【现象】玻璃棒上有白色固体

【活动与探究2】在沸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浓溶液,然后降温

【现象】有固体析出

【教师讲述】像上述实验中那样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的方法常见的有

蒸发溶剂结晶法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蒸发溶剂结晶法:适用于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较小的晶体溶液;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先制得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后将其降温则析出晶体;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的提纯。

【演示实验】演示从60℃饱和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量,验证上述两种方法。

【总结】结晶法适用的范围: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差异。

【介绍】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一般先将制得的不饱和溶液高温蒸发一部分溶剂后,使得它变为高温下的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分离。【练习】课本173页第7、8题

【小结】冷却热饱和溶液法的实验步骤:加热溶解、降温结晶、过滤、洗涤晾干

【作业】课本173页第6题

【板书】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结晶法

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教后小结

第六章能量与呼吸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六章能量与呼吸”,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六章能量与呼吸

一、呼吸作用
1、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是指吸入空气,呼出肺里的废气生理现象。
呼吸作用:在细胞内进行的,是生物体内有机物(如葡萄糖)氧化分解,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
2、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实验
袋内植物要新鲜,要形成对照,放暗处不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氧气。
实验结果:氧气变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3、探究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的实验
三组形成对照,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多,呼吸作用旺盛。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区别和联系:
部位条件过程实质
光合
作用有叶绿体
的细胞有光吸CO2
放O2(CO2+水)无机物→有机物(储能)
呼吸
作用所有
活细胞与光无关吸O2
放CO2有机物→无机物(CO2+水)+能量↑
两者相互依存,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二、人体的呼吸
1、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使空气温暖湿润清洁,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2、呼吸运动由人体胸廓和呼吸肌完成:
人体胸廓由脊柱、肋骨和胸骨组成,呼吸肌由肋间肌和膈肌(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组成.
3、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呼吸状态呼吸肌肋骨膈肌胸廓容积气体进出
吸气收缩上举下降扩大进入肺
呼气舒张下移上升缩小从肺排出
4、气体交换
⑴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
吸气时,夹紧B管的橡皮管,空气进入A管,但石灰水不变化,说明吸收的气体——;呼气时夹紧A管的橡皮管,空气进入B管,石灰水变化是——,说明呼出的含较多的——气体。
⑵肺泡适宜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多;肺泡壁薄;肺泡外有——血管,与肺泡壁一样,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⑶气体交换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⑷气体交换过程:在肺泡处,氧气由肺泡进入其周围毛细血管,二氧化碳则相反,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在组织细胞处,氧气由其周围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则相反,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⑸气体进出人体的途径:
02呼吸运动)02(扩散)020202(扩散)
02空气→←肺泡—→←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毛细血管→←组织细胞
C02C02C02C02C02

5、人体肺活量:尽力吸气再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总量。(以测定时的最大值为准)
6、呼吸作用的应用
呼吸作用的强弱与含水量、温度、生命状态、空气成分等因素有关。种子晒干、冰箱储藏是——;农田雨后排水、松土是——。

一、选择题
1、栽花或种庄稼时,需要经常松土,原因主要是()
A.促进根的吸收水分B.防止水分蒸发C.有利于根的呼吸作用D.减缓蒸腾作用
2、夜间,菜农适当降低蔬菜大棚内的温度,主要目的是()
A、降低温度可以减少细菌病害B、温度低,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消耗少
C、温度低,蒸腾作用减弱,减少水分的散失D、温度低,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积累多
3“小草依依,踏之何忍。”设置这些提示语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4、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B呼吸作用要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C植物体活的部分都能进行呼吸作用D呼吸作用正好是光合作用的相反过程
5、在严寒的冬天,利用温室进行蔬菜种植,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需要调节好温室的光照、
温度、湿度和气体等条件,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下列方法错误的是()
A.温室内温度尽量保持恒定 
B.及时擦干温室薄膜(玻璃)上的水膜,以防止透光降底
C.适当增加光照时间,以补充冬季阳光不足 
D.向温室内定期释放二氧化碳,以增加光合作用强度。
二、理解应用
1、下图为某种树叶的外形图,请据图及箭头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箭头所指的物质分别是[1],[2],[3],[4]。
(2)若此图为呼吸作用示意图,箭头所指的物质分别是:[1],[2]。
(3)若此图为蒸腾作用示意图,箭头所指的物质分别是:[2]。
 (4)物质[1]、[2]进出叶片的通道是,物质[3]的运输通道是,物质[4]的运输通道是。
2.(1)气体进入[7]时,[7]处于状态,气体由外界进出[7]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2)[6]与[7]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交换.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图中的___________之间。
(3)危重病人往往需要吸氧和点滴葡萄糖,葡萄糖和氧气对病人的意义是:氧与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的________后,通过________作用,释放________,供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4)二氧化碳从图中的场所产生.
(5)图中[8]内的气体同[5]内血液的气体交换后,结果使血液由_________血变成了________血。
(6)请写出氧气在人体内出现并经过的途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51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