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复习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复习学案
知识与能力
了解北伐战争中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知道中共三大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北伐战争。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行住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大家谈的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段悲壮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教师讲述: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学生回答: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时间
1924年,广州
参会人员
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内容
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4.教师强调: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进行的明确,因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5.教师出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并结合教材,提炼有关黄埔军校的信息。
学生回答:
回答一: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起来的。
回答二:1924年5月创办,地点在广州
回答三: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回答四: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目标导学二:北伐胜利进军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北伐胜利进军的相关信息。
北伐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总指挥
蒋介石
主战场
湖南、湖北
重要战役
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
北伐路线
①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
②福建——浙江——上海
2.教师提问:为什么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被称之为“铁军”?这支“铁军”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
学生回答:叶挺所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因此为称之为“铁军”。主要有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打败吴佩孚主力。
3.教师展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师讲解: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先后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4.教师提问: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为什么在短期内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一是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二是国共两党齐心协力;三是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北伐战争时,中国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蓬勃发展。农民协会组织会员大量增加,农民运动发展急速;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重大发展。北伐战争的进行有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工农运动的发展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由此来看,工农群众的支持应是北伐胜利进军的一个原因。
6.教师过渡:然而,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时,统一战线却破裂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呢?
目标导学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及原因?
学生回答: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原因:蒋介石与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只掌握有一小部分武装,还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力量弱小。
2.教师讲述: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
3.教师提问: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统一中国。最终结果是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三、课堂总结
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跌宕起伏,虽写下了辉煌壮烈的篇章,却终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共的破裂也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共吸取教训,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十年内战的枪声最终浩然打响。
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学案冀教版
第15课北伐战争
一、课程标准: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中国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主要对象、重要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史料和图片,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惜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难点: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四、学法指导
(一)国民大革命
1、前提:国共合作
原因
2、发展:黄埔军校的建立
(1)、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孙中山主持大会。大会确立了“、、”的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先后组织了罢工、罢工、罢工。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到了镇压。残酷的现实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
。
(3)、年5月,在广州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由于设在黄埔,又称“”。目的特点
。孙中山亲自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不久,共产党员出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影响
3、高潮:北伐战争
(1)、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目的:为了铲除,把革命推向,
________________决定北伐。
(2)、对象:北伐的主要对象是、、三股军阀势力。
(3)、过程:
①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兵北伐。北伐军采取“、
”的战略方针,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直指军阀。
②在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北伐军在击破吴佩孚据险防守的防线,攻克武汉三镇。以共产党和青年团员为骨干的英勇善战,屡破强敌,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的美誉。
③在各地群众的支持下,北伐军占领湖南、湖北后,又连克九江、南昌,歼灭
主力,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④结果
4、结果:国名党右派叛变革命
(1)、年月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支持下,在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制造了震惊。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这个反动政府代表、的利益。
(2)、年月,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另一个阴谋家在武汉制造了。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失败了。
(3)、失败含义
(4)、失败原因
5、功绩
6、评价
7、经验教训
五、练习检测
(一)达标反馈
1、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有()
A、黄埔军校的建立B、“四一二”反革命政变C、汀泗桥战役D、贺胜桥战役
2、国民革命北伐在两湖的对象是()
A、吴佩孚B、孙传芳C、张作霖D、曹锟
3、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的目的是()
A、打土豪、分田地B、消除内乱打倒军阀C、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D、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4、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者是()
A、汪精卫B、蒋介石C、孙中山D、张作霖
(二)延伸拓展
1、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B、中共二大的召开C、中共三大的召开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最深刻的教训是()
A、要警惕统一战线内部的野心家B、要和农民保持巩固的联盟
C、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D、共产党必须有明确的革命纲领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
“帝国主义者及其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建设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惟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具有被帝国主义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请回答:(1)、从北伐宣言中看,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2)、宣言中所指卖国军阀有哪些?
(3)、宣言中的“本党”是哪个党?
2、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北伐战争”,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1课北伐战争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27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