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11课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战前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的解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史实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争根源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保持人类发展和进步同时远离战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索避免战争的可行方案,培养全局观和现代意识。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两大军事集团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矛盾引起了哪些冲突?最终结果如何?

答: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形成,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由于各国在经济上的激烈竞争,对殖民地的疯狂争夺,逐渐形成了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加剧了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1879年,德、奥两国缔结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同盟。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形成,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

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俄法两国接近。1892年,两国签订针对同盟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为了对付主要敌人德国,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1904年英法两国签订协约,1907年8月31日,英俄签订协约,标志着和三国同盟对抗的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接连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爆发冲突,主要有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

1914—1918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终于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什么说巴尔干地区是20世纪初欧洲的一座“火药库”?

答:第一,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是各个国家争夺的重点。

第二,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还有因民族关系复杂,宗教交错而造就的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徐汇中学姚红老师提供)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时间和战争过程。

知道美国参战的过程,理解美国参战的实质。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及其战争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形成和重要性,从而初步学会用地缘政治的视角分析国际关系。

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从而初步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历史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从残酷的战争中思考如何理性解决国际争端,避免战争杀戮,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在战争初期,美国政府曾宣布“中立”。如果没有发生后来的德国军舰袭击美国民用船只事件,你觉得美国还会继续保持中立吗?

不会。战争初期,美国利用保持“中立”的有利地位大发战争财。1917年,战争双方已精疲力竭,美国认为这是自己捞取战利品,参与战后分赃,争夺世界霸权的有利时机,所以,“卢塔尼亚号”、“孟菲斯城号”、“伊利诺斯号”等事件就成为了美国参战的有利借口。

2.试分析有哪些因素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帝制,试图退出战争;

(2)美国参战;

(3)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战争;

(4)交战各国精疲力竭,人民的反战运动高涨;

(5)奥地利投降;

(6)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推翻帝制。

(二)探索与争鸣

有人认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德国的失败,也有人认为战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你的看法呢?

参考答案: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从两大军事集团的综合实力来看,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实力不如以英国为核心的协约国,所以第一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有时战争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双方的硬实力,有时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深刻影响战争的发展方向。比如,比利时的顽强抵抗打乱了德国的军事计划,凡尔登战役对德国的巨大消耗,美国的过早参战,苏俄退出战争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第二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中国中学钟北京老师提供)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巴黎和会上“三巨头”的分歧和《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知道国际联盟的产生时间、主要机构和宗旨。

知道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

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一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利弊,和凡-华体系对后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具体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掌握辨析、综合、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战争与和平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对华盛顿会议上中国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的热情。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课本内附题目

1、史料选读的问题

你认为《九国公约》对中国是利还是弊?

答案:利大于弊

2、读图学史(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疆界的变迁)

请问一战后欧洲新出现了哪些国家?

(二)练习与测评

1、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四、必须根据旨在就不分大小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提供相互保证的专门盟约,组织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机构。”——威尔逊《十四点和平计划》

材料二:《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

材料三:……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号召,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身上剥下来。”——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

(1)、请结合材料一和二来分析为何作为国联积极倡导者的美国最终未能成为国联的创始国?

答案:

①一战后的美国仍然不具备成为世界“领袖”的条件

②威尔逊倡导成为国际组织旨在建立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组织,但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有一票的决定明显有利于老牌殖民地国家英国和法国,美国当时海外没有殖民地。显然,英、法将成为国联真正的操控者。

③一战后美国国内的外交政策认为,美国既然无力主导世界,也无须承担过多的世界义务,不如回国先搞经济建设。

(2)、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威尔逊理想的失败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的理解,并请试分析他失败的原因。

答案:①美国未能加入国联,威尔逊理想的失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未加入国联,给许多不想加入国联的国家提供了最好的依据。国联缺少大国的支持,在日后处理国家纠纷中频频失手,根本无法实现对某一国家的经济制裁。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妥协的产物,美国一战后的实力在政治舞台上未能完全压倒传统的欧洲大国。2、请从政治、经济、海外殖民等方面归纳战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面临的问题。

答案:美国:(取得与英国相同的海上霸权,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逐步上升;

经济上,国内出现“柯立芝”繁荣,世界贸易超过英国居首位)

英国:(政治上的霸权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经济上,由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殖民地体系日趋瓦解,由日不落国变为英联邦)

法国:(政治上,成功通过凡尔赛和约肢解德国,确立了自身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提议签署《洛加诺公约》)

德国:(综合国力受到严重削弱;巨额战争赔款难以支付)

(二)探索与争鸣

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合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法国元帅福熙在当时就说:“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战”。你是如何来理解这两句话的?

提示: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各国相互妥协的产物,也为日后的国际关系埋下了许多隐患。作为凡-华体系产物之一的国联,既缺少美、苏等大国的参与,也在处理世界事务中缺乏广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凡-华体系对德国给予过于苛刻的惩罚,埋下了德国复仇的种子。凡-华体系还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因分赃的不均内部产生矛盾,此外,该体系牺牲了弱小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日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驱动力。M.jAb88.coM>

精选阅读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1课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战前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的解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史实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争根源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保持人类发展和进步同时远离战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索避免战争的可行方案,培养全局观和现代意识。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两大军事集团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矛盾引起了哪些冲突?最终结果如何?

答: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形成,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由于各国在经济上的激烈竞争,对殖民地的疯狂争夺,逐渐形成了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加剧了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1879年,德、奥两国缔结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同盟。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形成,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

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俄法两国接近。1892年,两国签订针对同盟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为了对付主要敌人德国,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1904年英法两国签订协约,1907年8月31日,英俄签订协约,标志着和三国同盟对抗的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接连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爆发冲突,主要有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

1914—1918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终于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什么说巴尔干地区是20世纪初欧洲的一座“火药库”?

答:第一,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是各个国家争夺的重点。

第二,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还有因民族关系复杂,宗教交错而造就的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徐汇中学姚红老师提供)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时间和战争过程。

知道美国参战的过程,理解美国参战的实质。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及其战争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形成和重要性,从而初步学会用地缘政治的视角分析国际关系。

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从而初步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历史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从残酷的战争中思考如何理性解决国际争端,避免战争杀戮,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在战争初期,美国政府曾宣布“中立”。如果没有发生后来的德国军舰袭击美国民用船只事件,你觉得美国还会继续保持中立吗?

不会。战争初期,美国利用保持“中立”的有利地位大发战争财。1917年,战争双方已精疲力竭,美国认为这是自己捞取战利品,参与战后分赃,争夺世界霸权的有利时机,所以,“卢塔尼亚号”、“孟菲斯城号”、“伊利诺斯号”等事件就成为了美国参战的有利借口。

2.试分析有哪些因素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帝制,试图退出战争;

(2)美国参战;

(3)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战争;

(4)交战各国精疲力竭,人民的反战运动高涨;

(5)奥地利投降;

(6)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推翻帝制。

(二)探索与争鸣

有人认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德国的失败,也有人认为战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你的看法呢?

参考答案: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从两大军事集团的综合实力来看,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实力不如以英国为核心的协约国,所以第一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有时战争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双方的硬实力,有时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深刻影响战争的发展方向。比如,比利时的顽强抵抗打乱了德国的军事计划,凡尔登战役对德国的巨大消耗,美国的过早参战,苏俄退出战争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第二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中国中学钟北京老师提供)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巴黎和会上“三巨头”的分歧和《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知道国际联盟的产生时间、主要机构和宗旨。

知道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

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一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利弊,和凡-华体系对后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具体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掌握辨析、综合、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战争与和平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对华盛顿会议上中国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的热情。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课本内附题目

1、史料选读的问题

你认为《九国公约》对中国是利还是弊?

答案:利大于弊

2、读图学史(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疆界的变迁)

请问一战后欧洲新出现了哪些国家?

(二)练习与测评

1、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四、必须根据旨在就不分大小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提供相互保证的专门盟约,组织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机构。”——威尔逊《十四点和平计划》

材料二:《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

材料三:……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号召,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身上剥下来。”——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

(1)、请结合材料一和二来分析为何作为国联积极倡导者的美国最终未能成为国联的创始国?

答案:

①一战后的美国仍然不具备成为世界“领袖”的条件

②威尔逊倡导成为国际组织旨在建立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组织,但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有一票的决定明显有利于老牌殖民地国家英国和法国,美国当时海外没有殖民地。显然,英、法将成为国联真正的操控者。

③一战后美国国内的外交政策认为,美国既然无力主导世界,也无须承担过多的世界义务,不如回国先搞经济建设。

(2)、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威尔逊理想的失败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的理解,并请试分析他失败的原因。

答案:

①美国未能加入国联,威尔逊理想的失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未加入国联,给许多不想加入国联的国家提供了最好的依据。国联缺少大国的支持,在日后处理国家纠纷中频频失手,根本无法实现对某一国家的经济制裁。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妥协的产物,美国一战后的实力在政治舞台上未能完全压倒传统的欧洲大国。

2、请从政治、经济、海外殖民等方面归纳战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面临的问题。

答案:美国:(取得与英国相同的海上霸权,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逐步上升;

经济上,国内出现“柯立芝”繁荣,世界贸易超过英国居首位)

英国:(政治上的霸权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经济上,由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殖民地体系日趋瓦解,由日不落国变为英联邦)

法国:(政治上,成功通过凡尔赛和约肢解德国,确立了自身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提议签署《洛加诺公约》)

德国:(综合国力受到严重削弱;巨额战争赔款难以支付)

(二)探索与争鸣

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合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法国元帅福熙在当时就说:“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战”。你是如何来理解这两句话的?

提示: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各国相互妥协的产物,也为日后的国际关系埋下了许多隐患。作为凡-华体系产物之一的国联,既缺少美、苏等大国的参与,也在处理世界事务中缺乏广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凡-华体系对德国给予过于苛刻的惩罚,埋下了德国复仇的种子。凡-华体系还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因分赃的不均内部产生矛盾,此外,该体系牺牲了弱小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日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驱动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

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

一、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根本原因。

(1)根源:由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实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2)表现:①法德矛盾,由普法战争导致。

②俄奥矛盾,由争夺巴尔干引起;

③英德矛盾,由争夺世界霸权引起,并成为帝国主义间主要矛盾。

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三国同盟:①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带有反俄性质。

②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③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

(2)三国协约:

①1892年,法俄两国缔结军事协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标志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②20世纪初,英国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英法俄三国协约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a.核心:英国。

b.1904年,英法协约——针对非洲(埃及,摩洛哥)。

c.1907年,英俄协约——针对亚洲。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

(1)爆发:

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②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1914-7-28

③交战双方以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主;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以英日同盟为借口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而出兵中国山东。

同盟国集团: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

协约国集团:英、法、俄、意、比、日、塞尔维亚等27国

(2)性质:

①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②塞尔维亚为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3)进程:

①第一阶段:1914年,德军的速决战汁划破产,西线转入阵地战。

②第二阶段:1915~1916年,1916年出现了三次大型战役: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东线:俄军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是规模最大的海战。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③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国参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卜月革命,并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④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一战”结束。

(4)后果:

①大战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入门被卷人战争。对人类造成厂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②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垮了俄、德、奥等帝国,削弱厂英、法、意三国。封建的奥斯曼帝国解体。

③战争后期,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尼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综合启发式教学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将阅读、听讲、问题探究三方面综合起来,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探究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本课的内容分三部分:一战的背景、原因;一战的大致进程;一战的影响。根据内容特点,用教师讲述与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述是勾勒事件的大致轮廓,探究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获得正确认识。由于课本提供内容较少,所以教学中需运用多媒体补充一定的文字材料和图片。
1)导入新课:小调查。
师: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战争,战争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战争是私有制的产物,只要人类还在为利益争夺,人类就不可能摆脱战争。战争是人类的梦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改进,战争越来越残酷。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大屠杀、、、、、、
2)讲授新课:
一、大战的酝酿: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大字和小字,了解一战发生的背景。
2、多媒体出示三段材料,分析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
3.动态图示: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强调核心矛盾是英德矛盾。
4.出示表格: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展开扩军备战活动,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一场世界战争一触即发。
二、大战的爆发:
1.大战的导火线:简介巴尔干半岛。用尽可能生动的语言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大致过程及好战的威廉皇帝的言行。展示图片。
2.问题探究: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是否就不会发生?你如何看待塞尔维亚青年暗杀斐迪南大公这件事?
3.动态图示:一战中的三条战线及主要的战役,重点介绍凡尔登战役。
4.1917年发生的哪些事加速了战争的进程?结合表格总结。
三、大战的性质、影响:
1.探究:一战的性质?就整个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各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来看。
2.战争的影响:教材为什么称一战为空前的灾难?出示表格。导致这场空前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出示新式武器的图片。该如何看待科技与战争?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3.看图片:战场上的一幕。它反映了什么?
3)小结全课:图示知识结构图。

一、大战的酝酿:二、大战的爆发:(1914。71918。11)
背景、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凡尔登战役
三、大战的性质、影响: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08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