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宋词和元曲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宋词和元曲教案(北师大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4课宋词和元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明白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内容。
2.知道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有关的历史图片和戏剧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增强对有关历史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这种情感的迁移,启迪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难点:元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4课宋词和元曲》。
二、学习新课:
(一)意境悠远的宋词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所附苏轼的词,认知词的形式。
教师提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什么文学体裁?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诗与词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现为诗的句式很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比较自由多变。宋朝是词最为繁荣的时期。
1.词的形成。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来,音乐发展较快,而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音乐是灵活多变的。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朝出现,五代得到发展,宋朝达到高峰,取得辉煌成就。
2.成就。宋朝涌现大量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就有1300多人,词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利用多媒体列表讲述三人成就及其特点。
A.(多媒体显示苏轼头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是四川人,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皆具极高的文学才华。苏轼对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他之前的词大多拘泥于个人情感,格调不高。苏轼拓展了词的内容,既有关于个人情感、山水风景的,也有咏史、说理的,不拘一格。下面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一下他的风格特点。
学生大声朗读,体会其风格。教师创造意境,给予指导:读这首词,犹如站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脚下是滚滚的江水,巨浪轰响地拍打着山崖,你昂首挺立,极目远眺,气定神闲地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水和那无尽的天……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景象雄浑壮观,心情豪迈奔放,这就是苏词的风格特点。
B.与苏轼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是另一番天地。
出示李清照头像及其代表作《如梦令》全文。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词人,生活于两宋之交,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由于生活于动荡的两宋之交,生活不稳定,她的词风在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清新、快乐,后期忧郁、多愁。我们来欣赏她的代表作《如梦令》。
学生低声吟读,体会其意境:这首词的含义是--昨天晚上雨小而风急,早晨醒来,余醉中寻问侍女,一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海棠依旧,词人不满地驳道,应该是绿叶多而红花少。
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与苏轼那种气势磅礴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给我们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清新与自然,而且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风格委婉,所以她被称为婉约派词人。
C.南宋虽然偏安江南,在词方面也颇有成就,其代表人物为辛弃疾。
出示辛弃疾头像及其代表作《破阵子》:辛弃疾为南宋杰出词人,山东济南人,生于南宋时期,一生关心抗金事业。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多次上书要求恢复中原,但未被采纳。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词。
学生朗读《破阵子》之后,教师解释其含义:这首词的含义是--醉酒时也不忘拨亮灯光来看心爱的宝剑,睡梦中也似乎听到雄壮的军号声,看见士兵正在吃肉,乐队正在演奏战歌,军队正在被检阅,骑着飞快的马,拉开强劲的弓,英勇作战,奋勇杀敌,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赢得爱国的美名。只可惜我已是年老无力了。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渴望驰骋沙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却已不再有这个机会与能力。表现了有志报国而不得伸的悲愤,但仍可看出他那慷慨激昂,气势雄壮的豪迈风格。这与苏轼有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词在宋朝的繁荣昌盛。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一般给予这样的总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元曲。
(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1.元曲的形成。
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属于一种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
为什么元朝会出现这种接近人民的艺术形式呢?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2.成就。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当时知名的剧作家有79人,杂剧有136种,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为出色。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著名剧作家,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生活,熟悉民间语言,而且懂得舞台艺术,一生中创作大量剧本,保留至今的有15个,大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抨击压迫者的残酷。他最出色的作品是《窦娥冤》。
谁知道《窦娥冤》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尝试介绍,教师补充:《窦娥冤》写了一个名叫窦娥的女子被冤枉的故事。窦娥3岁丧母,7岁被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10年后又死了丈夫,生活悲苦。一天蔡婆婆外出讨债,遇见坏人,被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相救。后来这两人以此为借口住进蔡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非要娶她为妻,窦娥不肯。后来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陷窦娥并逼她顺从,窦娥不屈。张驴儿告到官府,官府见钱眼开,窦娥受了重刑,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于受刑,屈打成招,在被押赴刑场的,窦娥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大加控诉,并诅咒,如果她是冤枉的,她死后将出现三件奇事:鲜血飞链,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死后,果然应验。在戏剧最后,窦娥的冤魂出场,让她的父亲为她报了仇。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但它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爱憎,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申冤复仇的愿望。
元朝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还有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汉宫秋》、《西厢记》等。
三、课堂小结:
意境悠远的宋词,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不仅仅让我们领略了宋元文化的风采,也感受了前人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人格魅力,深刻理解了成功的艰辛。同时在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中,陶冶了情操,提纯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珍藏。最后让我们在苏轼的诗句中结束这节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关知识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开放与交流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开放与交流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课题第6课开放与交流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2.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认识历史现象和人物。3.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历史材料,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产生的影响。2、通过图表和史料的学习,知道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和唐都长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鉴真、玄奘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等史实学习,培养顽强的精神和百折不回的精神。通过了解唐朝与亚洲各国频繁交流的史实,认识唐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并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教学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

教学难点:鉴真东渡的影响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矛盾
师:老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儿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
师:谢谢大家这么多的好主意,老师现在心里有数了。那么,如果我们是一位封建帝王,我们又应该如何选拔一些有才干的官员呢?
因学生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感觉到了选拔一个人才要考虑很多,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时比较慎重,也觉得略有困难。教师相机点拨:其实那些封建帝王也真的遇到了我们现在的这个问题,他们也为此做了很多尝试:有亲自去查访的,有发文布言征求的,也有以门第选拔的……但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直到隋唐时期,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重要制度――科举制。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一目“科举制焕发的活力”,然后同桌说说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生:阅读课文,讨论。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隋朝以前,选官时讲究门第,只有高门大族的子弟才能做官。隋文帝继位后,改革选官制度,按德才标准选拔官吏。进士科是隋炀帝时加设的。唐太宗时加试经史,唐高宗时加试帖经、杂文,武则天时初行殿试。那时的人们普遍推崇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科举对士子学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基础;也为士子们创造了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他们中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行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同时,科举制还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就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启示的。
唐代物质生活丰富多彩,富于创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服饰时尚自然地融入中原文化,体现出帝国自信开放的宏大气度和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
饮食方面:①饮茶。唐代,茶园处处,栽植益进,焙制益巧,烹饮益精,茶市繁荣。饮茶在社会上十分普遍,而且流行到边疆地区。②唐人还爱吃胡食。
服饰:①唐人喜爱穿胡服,戴胡帽,蹬胡靴。②流行于民间的还有经过翻新与改造的幞头,贵贱通用,类似今天“马甲”的“半臂”,因便于穿着,深受欢迎。③中原地区的双面锦等丝织品面料也传到边疆,为边疆人民所喜爱。
居行:唐人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唐代,骑马出行变得十分普遍而富于情趣。师: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想必大家对唐人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依据老师的提示,展开你想像的翅膀,让自己成为一个唐人,并渡过美好的一天。在想像的过程中,请你把你着装修饰的意图用铅笔、唇膏、眉铅等工具在绘图纸上画出来。(课件出示)
生:想像。
自己是一个长安市民,早上起来应朋友之约去茶楼喝茶,吟诗。出发之前,打扮一番(穿胡服,戴胡帽,蹬胡靴),吃点胡饼后,骑马去茶楼。
师:(利用资料提示)对胡服胡饰,在很多唐诗中都有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了解到: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元和妆梳君记取,椎髻赭面非华风。
通过想像,我们感受到了唐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唐人的精神风貌。大家怎么形容呢?
生(几乎异口同声):博大宏放。
师:唐人之所以具有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原因是什么?
师:盛唐时国运鼎盛,政局安定。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师:那么这种精神面貌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阅读课文,自己概括。
师:依据学生回答,逐步用课件出示唐代允许外国人及少数民族做官、与各族人通婚、牵马昆仑奴等图片;出示唐太宗像和他的“车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语句;“诗仙”李白的诗……
师:(播放影视片段《昭陵》,结束后提出问题)
鲁迅先生提到的“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上的石刻。结合这些图片想一下,鲁迅先生为什么拿它们象征唐代豪迈闳放的时代风貌?
生:思考、自由发言。
反馈强化
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学案,告诉我,你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
生:交流学案。
师:根据学案适当补充。
知识拓展
师:在盛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现在中国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精神风貌吗?
生:自由发言。
生A:能。因为我们国家现在十分稳定。
生B:能。因为我们各民族关系十分融洽。
……
师:(出示民族团结、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等一组图片,以高昂、富有自信的语气总结)能!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一定能!
瞬间记忆能力考查
1.科举制是时期创立和完善起来的。
A.秦汉 B.两晋 C.隋唐 D.宋元
2.科主要考察考生治理政事的能力。
A.明经科 B.进士科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课题

第5课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学重点:

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教学难点: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观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金南北对峙教案(北师大版)


第9课宋金南北对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女真的兴起和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知道金灭辽与北宋后,出现了南宋与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2.了解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知道岳飞抗金的重要史实。
3.分析宋金战争的性质以及宋金和议内容及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宋金之间的战争性质与议和影响,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基础上,讲述历史故事,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女真族对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的开发,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2.女真抗辽斗争、李纲和岳飞以及北方义军的抗金斗争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都是正义的。岳飞等人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宋和金是并立的政权;学习岳飞等人为维护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的优良品质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宋金的和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满江红》词)同学们都知道这首词的作者吗?(学生答:岳飞)好,请同学们说说岳飞的故事(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你们说的有的是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有些是民间传说。我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岳飞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岳飞和他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
二、学习新课:
(一)靖康之变
1.女真的兴起
结合“金灭辽、北宋形势图”,介绍女真人生活的区域,引导学生回忆了解女真族就是唐朝的黑水靺鞨,是今天满族的祖先,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屏幕显示有关女真人的图片、文字资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女真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认识到女真人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2.女真的统一
公元11世纪,女真完颜部逐渐强大起来,并统一了女真各部落。那时女真受辽的控制,辽统治者对女真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女真人强烈的怨恨和反抗。
3.阿骨打称帝建金(1125年、会宁)
12世纪初,女真人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起抗辽大旗,他历数辽的罪状,号召女真人团结起义,同心抗辽。女真军队作战勇敢,屡战屡胜。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女真人对辽的战争的性质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场女真人反抗剥削和奴役的正义之战,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辽战争的胜利,促进了女真社会的进步,也有利于我国东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称皇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指导学生看书,了解阿骨打为何以金为国号。)
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请同学们归纳概括阿骨打在历史上的贡献。
学生归纳完毕后,屏幕里显示阿骨打的主要功绩:①起兵抗辽,使女真人摆脱奴役的地位;②1115年,称帝建金,促进女真社会的发展;③在位时,创制女真文字。
引导学生认识阿骨打不仅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优秀人物。
辽和北宋的灭亡
结合“金灭辽和北宋形势”图讲述金灭辽和北宋的过程。
1.金灭辽
在金不断强大的同时,辽的统治越来越腐朽,国内各族人民部断起义,辽的统治岌岌可危。阿骨打乘机继续攻辽,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军俘虏,辽朝灭亡。请同学们想一想,金灭辽战争和以前金抗辽战争的性质一样吗?引导学生认识到金灭辽的战争不是反抗压迫、奴役的战争,而是女真贵族对辽的掠夺性战争了。
2.金灭北宋
利用电子地图,讲清在灭辽的当年冬天,金军挥师南下,一路烧杀抢掠,渡过黄河,进逼东京。大家想想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性质是什么?经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对金来说这是一场掠夺性的非正,而对北宋来说,这是一场反抗掠夺和奴役的正义战争。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东京保卫战的简单经过,引导学生认识到东京保卫战是北宋军民抗金的重大胜利,但由于北宋统治者采取投降政策,使抗金斗争受到压制。1127年,金军再度南下,并攻陷东京,掳走北宋皇帝、大臣后妃3000余人。
(二)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1.南宋的建立(1127年、赵构、临安)
指图说明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称帝,南宋建立,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南宋建立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抗金斗争。结合地图简介南宋初步北方军民的抗金活动。在南宋抗金斗争中,涌现出一批抗金名将,如韩世宗、岳飞等。
2.岳飞抗金
首先,结合地图介绍金军南下追击南宋统治者一路烧杀抢掠,对南宋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破坏。简介韩世宗在黄天荡阻截金军;岳飞收复建康,金军被迫撤至长江以北的情况。
然后,结合地图以及教材52页小字部分,使学生了解郾城大捷的概况。通过演示图片、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岳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个人品质以及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情况。岳飞抗金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正义斗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最后指出,长久以来,岳飞作为民族英雄受到人们的称颂和尊敬,岳飞抗金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大家认为该如何评价岳飞呢?他是不是一位民族英雄呢?(组织关于岳飞的讨论,可以自由发言,观点可以不一致,只要言之有据,就给予鼓励。)
岳飞抗金无疑是反抗掠夺和奴役的正义斗争,岳飞身上所体现的崇高爱国热情和高尚的个人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民族英雄是指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而岳飞抗金是汉族与女真族之间的一场战争,这是中华民族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而不是抗击外来侵略,所以岳飞并不是民族英雄。
关于秦桧谋害岳飞这一内容,指导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对比增强学生对岳飞的正义事业而战的人物的同情、尊敬和爱戴。对秦桧陷害忠良的行为进行谴责和唾骂。
3.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结合“金、南宋对峙形势图”,使学生了解1141年宋金和议的主要内容。特别要把双方的分界线落实在地图上。宋金议和后,双方的对峙局面形成了。后来,金迁到燕京,改名中都(今北京)。而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过着醉生梦死的苟安生活。正如诗中描述的那样:“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屏幕显示)
过渡:宋金和议后,为适应对劫掠来的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管理,金朝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变女真旧俗。
(三)金朝变革女真旧俗
(课件展示)假如你是金朝的统治者,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改变女真旧俗,巩固自己的统治?(学生根据课本,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三、归纳总结:
两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在中国境内崛起,并建立起辽、西夏、金、蒙古等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暴力冲撞与和平交往的沧桑变迁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逐渐融合,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历史。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86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