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3年初三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3年初三历史中考复习提纲”,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法国大革命1789-1794

起止时间:1789年(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监狱)到1794年(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导火线: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议会

发展过程:a1789年,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监狱b通过《人权宣言》c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不久处死路易十六d1794年,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送上断头台

2.《人权宣言》内容

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拿破仑帝国

①拿破仑的一生a1799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b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c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法典》

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利1814年帝国结束(重要战役:滑铁卢战役)

5、评价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1799年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制定和颁布《法典》,便利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对外战争打退了反法同盟,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但后期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了各国人民,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引起了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最终,拿破仑帝国在穷兵黩武中覆灭。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一次工业革命)

1、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最早出现的工业部门是棉纺织业。

2、重大发明:(1)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2)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了蒸汽机(标志性成就)。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3)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轮船1807年美国富尔顿;)能源:煤

3、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此后,法国、美国等国也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4、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罪恶的“三角贸易”(九上第18课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

奴隶贩子的贸易路线一般是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在非洲通过各种卑鄙的方式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然后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但成为主要经营者的是英国。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

影响:使非洲损失近亿的精壮劳力,造成非洲的长期贫困与落后;同时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

2.“日不落帝国”——英国

①18世纪后半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17世纪开始对印度的殖民活动(东印度公司:负责亚洲国家的殖民统治),18世纪开始对印度发动殖民战争(克莱武)

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1857到1859,印度爆发了民族大起义

2.“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九上12、13课受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

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加强

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

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要求: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

评价(意义):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

过程: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相会,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诞生标志)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共产党宣言》

①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文件

内容:a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作用b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客观规律c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意义:标志者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4.巴黎公社(1871)(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过程:1871年3月,人民选举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1871年5月(五月流血周)

影响: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国际歌》(欧仁鲍狄埃做词,狄盖特做曲,为纪念巴黎公社)

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

1.美国南北战争

①核心矛盾: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转折点:1862年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2.美国南北战争意义(影响):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评价林肯:林肯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大贡献,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俄国历史转折——1861年改革:

颁布: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颁布废除奴隶制的法令

内容: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b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c农奴在获得”解放”的时候,可以得到一份土地,但他们必须赎买这块份地

影响:1861年改革是一次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日本历史转折——明治维新(1868明治天皇实行了改革)

①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②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八上第四课,甲午战争)

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

1.“电气时代”到来(美德领先)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

①主要发明(发现)电力

“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耐用碳丝灯泡,给人们带来了光明;电车、电报、电话。

2.汽车飞机的问世内燃机

①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汽车之父)发明内燃机,1885年研制汽车成功。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②20世纪初,人们制造出飞艇.1903年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3、能源:电力;石油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大战爆发:a.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b.开始的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c.意大利为自身利益望风使舵,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d.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转折点),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e.加速战争结束的事件: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中国也加入协约国。f.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②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二干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

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1、18世纪,法国出现了一批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

影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为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启蒙思想促进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

2、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立;在力学上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3、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思想。影响: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轰动了欧洲和整个世界,动摇了神学统治的根基。

4、“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

5、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出生于德国。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20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6、“不要希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爱因斯坦

第23课世界文化的杰作

音乐:贝多芬(德国)1804年完成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为拿破仑写)明确反映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

文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反映了俄国社会不平等的现实,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美术: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向日葵》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世界现代史部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1917)

俄国二月革命(1917)

时间:1917.3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存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

俄国十月革命(1917)

间:1917.11.6到1917.11.7

地点:彼得格勒

起义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领导阶级、领导政党和领导人:无产阶级、布尔什维克党、列宁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主席

新措施:a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b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c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分给农民耕种d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迁都:1918年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十月革命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八下第一课)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八上第九课)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八下第四、六课)

新经济政策(列宁领导下,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

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允许私人和国外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恢复自由贸易)

意义(影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恢复到战前1913年水平

苏联的建立(1922)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加盟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个五年计划完成(1928-1937)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

斯大林模式

形成:苏联在1936年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巩固了政权)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称为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

在一定历史阶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处于落后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了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浪费了资源)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22)

《凡尔赛和约》(1919)

巴黎和会:27个战胜国在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会议,会议被英国(劳合乔治)、法国(克里孟梭)和美国(威尔逊)操纵(巴黎和会三巨头),1919年6月签订《凡尔赛和约》(八上第十课)

内容: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军不得设防

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总数

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巴黎和会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对其他国家的和约(1919-1920)

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的同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一系列和约,这些合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称为凡尔赛体系

结果: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国际联盟(1920)

时间:1920年1月成立

主要由英法控制(由于美国没有参加)

华盛顿体系(1921-1922)

在华盛顿会议上主要起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1922年签署《九国公约》(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通过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这一体制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1929-1933,罗斯福新政1933)

经济大危机(1929-1933)

时间:1929年-1933年

范围:美国开始,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罗斯福新政

时间:1933年

目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手段):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

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调整、巩固与发展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了加强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⑤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意大利1922,德国1933,日本1936)

德国法西斯上台(1933)政党:纳粹党

希特勒上台: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于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对内独裁表现:a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共产党人士b纳粹党解散了一切工会,加强控制思想c焚毁大量书籍d反犹暴行

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1922年,墨索里尼领导法西斯党向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日本法西斯上台(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时间:1936年2月

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5.“轴心国”形成: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勾结起来,形成了轴心国集团,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闪击波兰——1945.9.2日本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a英法推行绥靖政策b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慕尼黑会议(1938.9)

希特勒上台后吞并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的抵制和制裁

召开时间:1938年9月,德意英法参加

英法目的:希望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换取世界一时和平

内容: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日内将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时间及标志: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突然攻击(被称“闪电战”),英法对德国宣战(宣而不战)(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攻击西欧:1940年对西欧发动大规模进攻,法国等国家被占领,英国遭受猛烈轰炸,英国张伯伦下台,丘吉尔上台,态度坚定

进攻苏联:1941年,德国发动对苏联的侵略战争,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日本对外侵略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美国对日宣战(规模进一步扩大)jAb88.cOm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1942)

建立时间及地点:1942年1月1日,华盛顿

参加国:英法苏中等26个国家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影响: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成为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雅尔塔会议(1945)

时间:1945年2月

参加首脑: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目的: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决议:a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b成立联合国c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3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影响: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同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最后的胜利

二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1942.7-1943.2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附近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作用:使德国陷入苏联红军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当中

攻克柏林:1945年4月苏联对柏林发动总攻,希特勒自杀身亡,柏林守军投降

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军投降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结束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二战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性质: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诞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战争推进了科技发明

5.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40----50年代:经济持续繁荣发展。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危机与调整

1974-1975因石油价位提高导致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债务沉重。

九十年:新经济出现。代持续稳定的发展,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欧洲

持续发展原因:①美国给予了西欧国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③积极发展教育,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④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欧共体(后欧盟)20世纪60年代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改名为欧盟

20世纪60年代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参与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12个国家

规定:a欧盟各国使用统一货币(欧元)b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c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影响(作用):a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发展经济b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欧盟的作用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C、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3.日本(7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崛起原因:a、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b、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c、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d、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1964年日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的改革(五六十年代)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实行改革

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却没有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后矛盾日益突出(失败)

2.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首先将经济作为改革重点,但没有取得好的成果,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放到了政治方面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果:苏联一党制变成了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国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剧,最终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

③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解体:1991年底(1922年-1991年)

3.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

1991年8月19日,高级官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

结果: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4、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5、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

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东欧剧变(1989)

表现:a执政党的改变b国家的社会制度改变c国家版图的改变(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启示:改革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坚持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第12课:

一、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新中国的成立)

1、亚洲民族国家的独立

(1)1947年英国承认印度独立①蒙巴顿方案又称印度独立法案,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②印度(1950,首任总理——尼赫鲁))独立的影响: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结束,加速英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却带来两国冲突不断。

2、亚洲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建立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在计算机和软件研究领域成绩斐然。(2)东亚韩国、新加坡成为现代化国家。

3、巴以冲突和中东战争(关键:巴以冲突)

(1)巴勒斯坦(欧亚非三洲的战略要冲)“分治”: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其分为犹太国(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此决议对阿拉伯极不公正。

(2)影响:不仅严重影响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3)解决办法:和平谈判,巴以双方和国际社会都必须努力。

二、非洲独立浪潮(首先从北非开始)

1、埃及1952年纳赛尔,革命”,推翻君主统治,成立共和国,结束英国的殖民统治,为埃及的独立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推动非洲独立浪潮的发展,1956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3、非洲“独立年”:1060年,共有塞内加尔等17个国家相继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4、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的瓦解的标志: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三、拉美国家的维权斗争

1、古巴革命胜利: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起义军推翻了亲美政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2、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1999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冷战政策(1947年美出台杜鲁门政策到1991年苏联解体)

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冷战的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

冷战政策的表现:(美国出台的政策)a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它国家的纲领和政策)b经济上,制定马歇尔计划(在经济方面援助西欧)c军事上,建立了北大洋公约组织

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导致了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形成

美苏争霸(1955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到1991年苏联解体)

1962年,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八下16课)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冷战、美苏争霸结束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一超多强”局面和多极化趋势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成为“世界领袖”),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至今还没有定型

世界格局演变的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加,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科索沃战争(1999)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

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纠纷,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

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启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影响:联合国的作用被削弱,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趋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表现:a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b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c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积极影响: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a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b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到发展中国家c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中国应对:a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b引进外国的投资和技术c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d、加入WTO(八下第九课中国对外开放)

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八六三计划)

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18世纪60年代开始,以牛顿力学为理论,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

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磁学为理论,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

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到来

范围:第三次科技革命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到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而又逐渐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展,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人类历史进入了进入信息时代)

特点:a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成果,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b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c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a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b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进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18、19课现代文学、美术、电影和音乐

文学著作:法国的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法国的贝克特《等待戈多》(戏剧);苏联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现代美术: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

附表: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及美国内战的比较

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

起止时间1640—16881775—17831789—17941861—1865

原因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经济的发展法国封建统治等级森严,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南方落后的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新贵族(克伦威尔)资产阶级(华盛顿)资产阶级(罗伯斯庇尔)资产阶级(林肯)

重要文件《权利法案》(1689)《独立宣言》(1776.7.4)《人权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9)

文件意义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诞生了

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筹款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直接原因)

开端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处死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1792年国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经过1640年新议会召开,革命爆发;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1688年宫廷政变(光荣革命),推翻专制统治;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点);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定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1794年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

1799年拿破仑夺取政权;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对外多次征战);

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矛盾: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转折);

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得到维护

前期北方失利(原因:南方蓄谋已久,北方准备不足,林肯政府幻想妥协)

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启示认识归类:

用史实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共诞生以前众多的政治派别,正常先后多次领导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与富强,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艰难,终于取得胜利: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建立了第一支坚强的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抗日战争期间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双重后果:

一方面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给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冲击,迫使中国社会逐步摆脱封建王朝的历史,向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思想解放的方向发展。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从封建社会走向近代化。

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

第一:全国种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发展目标的正确道路。第五,紧紧依靠群众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第六,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第七,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1978年我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17—18世纪英法美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同原因: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水平较高。思想基础: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法律保障:资产阶级法律文献的颁和实施。

19世纪后半期美、俄、日的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善于学习先进文明成果;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国家统一和独立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西方文明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启蒙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许多启蒙思想家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近代化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思想条件。此后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得民成功的相同因素:

都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影响:

都给世界人民带来浓重的灾难;都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都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格局;都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一战:国际联盟;二战:联合国)

推动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有利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推动;国际组织的建立;跨国公司的推动;科技革命的影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相关阅读

2013年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提纲(苏教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3年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提纲(苏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节感知信息
1、眼和视觉
⑴眼球——眼的主要结构
角膜—聚光
外层
眼球壁巩膜—白色,称“眼白”
虹膜(中间是瞳孔)—黑眼珠
眼球中层睫状体——调节晶状体
脉络膜——富含血管,营养作用
内层:视网膜——感光细胞,能感光,形成物像
内容物:晶状体(透明,有弹性)——曲度可以改变,折射光线
①虹膜——自动调节瞳孔,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决定眼球的颜色
(昏暗—瞳孔放大;明亮—瞳孔缩小)
②晶状体的曲度可以根据眼和所视物体之间的不同距离而改变。
⑵视觉形成过程
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成像)→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物像形成部位——视网膜
视觉形成的部位——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⑶眼和照相机的比喻关系
眼——照相机;晶状体——镜头;视网膜——胶片;瞳孔——光圈
⑷近视眼:
①原因:
假性近视——晶状体凸度过大物象在视网膜的前方
真性近视——晶状体凸度过大,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②矫正:凹透镜
2、耳和听觉
⑴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
鼓膜——随声波振动,传导、放大声波
中耳鼓室
咽鼓管——开放,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平衡,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听小骨——传导、放大声波
内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信息
①咽鼓管:当吞咽、打哈欠时,开放,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的平衡,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如: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开嘴巴或捂住耳朵,紧闭嘴巴。

②中耳炎:鼻、咽、喉发炎时,病菌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
⑵听觉形成: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皮肤感觉
⑴四种:触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
⑵原因:皮肤里有各种感受器。(盲人“阅读”盲文——触压觉感受器)
⑶感觉的灵敏性取决于感受器在皮肤上分布的多少。如指尖、嘴唇等最敏感
第十三章人是生物圈的一员
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1、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生物圈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①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②据测算,地球人口的承载能力大约是80亿。
2、环境问题严峻
⑴具体表现: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
⑵酸雨
①原因:燃烧煤和石油等释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空气中氧化成硫酸和硝酸,随降雨落到地面。(pH小于5.6的雨水成为酸雨)
②危害:刺激眼和呼吸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影响鱼类和水生植物的生长;严重时腐蚀建筑物、雕塑等。
3、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臭氧层破坏——皮肤癌患者增加)
4、温室效应——由二氧化碳引起
危害:温室效应的增强将导致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如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增多、物种灭绝等。
第二节保护生物圈——从自身做起
1、人类发展和生物圈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生物圈,也得益于生物圈。
2、保护生物圈的对策和方法
⑴我国采取的垃圾处理方法有:焚烧、填埋、堆肥等。
⑵生活垃圾
①可回收垃圾(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
②不可回收垃圾(果皮、菜叶、剩饭菜)
③危险有害垃圾(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

八年级(上)生物知识梳理部分
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八上p3)
1、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2、无性生殖的常见方式:
⑴出芽生殖:如酵母菌、水螅
⑵营养生殖:利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的生殖。
①常见的营养生殖方法有:扦插、嫁接、压条。
②优点: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加快生殖速度。
⑶组织培养
优点:短时间内生产出大批植物,防止植物病毒,培育新品种。
3、嫁接分为芽接和枝接。(P4图)
4、嫁接成活的关键是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八上p8)
1、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2、植物的有性生殖的过程包括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3、传粉的方式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4、P9图过程:
雄蕊花药中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受到柱头黏液的刺激,花粉就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花柱,达到子房的胚珠中,胚珠里有一个卵细胞。花粉管末端破裂,精子释放出来,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5、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子房壁——果皮,胚珠——种子,珠被——种皮,
受精卵——胚
6、果实里面种子的多少是由子房里面的胚珠来决定的。如:西瓜、桃。
7、麻屋子(花生壳)——果皮(子房壁发育而来)
红帐子——种皮(珠被发育而来);
白胖子——胚(受精卵发育而来)
8、桃可食用部分都是果皮。
第三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八上p14)
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就是看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是否差异。
1、完全变态发育的有: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如蚕、蚊、苍蝇、蜜蜂等
2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有: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如蝗虫、蟋蟀、蟑螂、蝼蛄等

第四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八上p19)
1、两栖类动物是水生向陆生受过度的类型,虽然有肺但还要皮肤辅助呼吸。
2、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第五节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八上p23)
1、所谓体内受精就是受精作用发生在体内的受精方式。
2、早成鸟的有:鸡、鸭、鹅、大雁等
3、晚成鸟的有:家鸽、燕子、麻雀等

第15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八上p27)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八上p28)
1、遗传: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P29的实验:细胞核移植实验)。
3、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
(1)染色体:
①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恒定的(如人体细胞23对),一般还成对出现。(生殖细胞减半)
②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主要的遗传物质,双螺旋结构)
(3)基因: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这些片段可以控制不同的性状。
4、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

第二节人的性状和遗传(八上p33)
1、遗传性状:可以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如:能否卷舌,有无耳垂,眼皮的单双等
2、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单眼皮和双眼皮、有耳垂和无耳垂、直发和卷发、黑眼睛和蓝眼睛等
3、在人的体细胞中,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①显性基因(大写字母表示),控制显性性状。
②隐性基因(小写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
4、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都可以表达出来,也都可以遗传。
5、如人的有耳垂是由显性基因(D)控制,无耳垂是由隐性基因(d)控制的,那么DD、Dd表现为有耳垂,dd表现为无耳垂。基因类型:三种:DD、Dd、dd。表现类型:两种:有耳垂、无耳垂。

第三节人的性别决定(八上p36)
1、正常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23对),分为两种:
①常染色体(22对)
②性染色体(1对)
2、男性性染色体用表示XY,女性性染色体用XX表示
3、①男性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2对+XY,女性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2对+XX
②生殖细胞:精子中染色体为22条+X或22条+Y,卵细胞中染色体为22条+X。
③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④人体细胞23对,精子和卵细胞23条,受精卵23对。
4、性别决定的方式:(37页图15-10)
(1)理论上,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男女比例为1:1。
(2)男性精子中的X染色体或Y染色体决定了后代的性别是男是女,也就是说,新生儿的性别主要取决于父亲精子的类型。
5、在生物界,许多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基本一样。

第四节遗传病和优生优育(八上p40)
1、遗传病:就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
例子:色盲、先天性智力障碍、血友病、白化病、先天性聋哑等。
2、近亲之间,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近亲结婚所生子女患遗传病的几率高。
3、《婚姻法》规定:禁止有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等近亲关系的人结婚。
4、优生,就是让每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
优育,就是让每个出生的孩子健康成长。
优生优育的措施包括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其中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八上p44)
1、生物的变异:是指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存在的性状上的差异。
2、在生物界,变异现象普遍存在。
2、变异有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之分。
①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生物体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②不可遗传变异是指生物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3、意义:
①对于生物自身来说,有的变异有利,有的变异不利。如小麦的抗倒伏、抗锈病的变异是有利的变异,而玉米的白化苗是不利的变异。
②变异能够使生物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③(可遗传的)变异会产生许多新的生物类型。
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使得生物界不断地进化发展。

第16章动物的运动
第一节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八上p50)
1、动物的运动方式具有独特性。如鱼能游泳、鸟能飞行、蜥蜴能爬行。
2、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有飞行、游泳、爬行、行走、跳跃、奔跑等。
如:袋鼠、家兔的跳跃,能飞行的有鸟类、昆虫和蝙蝠(哺乳类)。
3、动物迁徙的意义:寻找足够的食物、寻找适宜的环境、有利进行生殖。
第二节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八上p54)
1、多细胞动物的运动器官:如鱼的鳍,鸟的翼,爬行动物的四肢等。
单细胞动物的运动结构:如草履虫的纤毛,变形虫的伪足。
2、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⑴组成:骨、骨骼肌和骨连接
⑵人和脊椎动物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由多块骨骼肌共同完成的。
如: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4、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食物有机物释放能量

第17章动物的行为
第一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八上p60)
1、定义:包括动物的活动、体态、发音和其他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
如:鸟的飞翔、青蛙的鸣叫、山羊的凝视远方等。
(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不是动物的行为)
2、类型及举例:
⑴觅食行为:猎豹捕食羚羊、螳螂捕蝉、蜘蛛结网捕虫等
⑵防御行为:保护色;警戒色;枯叶蝶、竹节虫和尺蠖的拟态;装死等
⑶生殖行为:孔雀开屏;雄蛙鸣叫;蜻蜓点水;鸟类的筑巢、孵卵、育雏;哺乳动物的哺乳和育幼等。
⑷迁徙行为:大雁南飞、鱼的洄游等
⑸社群行为:
定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
举例:蜜蜂、蚂蚁、白蚁、狒狒、猴子、狼等。
第二节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八上p65)
1、先天性行为与后天性行为:
①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
如:飞蛾扑火、老鼠打洞、蚂蚁筑巢、蜜蜂采蜜、鸟的迁徙、蜘蛛织网、鱼的洄游、公鸡报晓、春蚕吐丝、孔雀开屏等。
②后天性行为(包括学习行为)
如:老马识途、鹦鹉学舌、大山雀偷喝牛奶、飞鸽传书、黑猩猩钓白蚁等。
2、动物的后天性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中的大脑皮层有关。
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
3、生理基础:
动物的复杂行为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

第18章疾病和免疫
第一节传染病(八上p71)
1、传染病
①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②病原体:能引起传染病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生物。
③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④类型: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蛲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血液传染病: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艾滋病等
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
2、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
⑴传染源:能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和携带者)
⑵传播途径
⑶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缺乏抵抗能力而容易感染的健康人群。
3、预防的三个措施
⑴控制传染源:对患者隔离治疗;将病禽深埋、焚烧;严禁艾滋病患者入境。
⑵切断传播途径:对环境进行消毒;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严禁进口血液制品。⑶保护易感人群:健康的人锻炼身体、接种疫苗。

第二节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八上p75)
1、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等。
2、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引起的疾病。
冠状动脉的作用是为心脏肌肉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
3、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有:高脂肪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
4、导致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
(1)物理致癌因子(如X射线、电离辐射)、
(2)化学致癌因子(如亚硝酸盐、黄曲霉素)、
(3)病毒致癌因子(如乙肝病毒、疱疹病毒)
5、癌症又称为恶性肿瘤。
在城市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肺癌;
在农村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胃癌。
在青少年和儿童中排第一位的是白血病,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骨髓移植。
7、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有:外科疗法、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基因疗法)
第三节免疫(八上p79)
1、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鼻毛、呼吸道表面的纤毛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唾液中的溶菌酶)非特异性免疫
吞噬细胞(如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通过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免疫
2、免疫器官主要有:脾、扁桃体和淋巴结等;
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3、抗原和抗体
(1)抗原是指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如某种病原体,外来移植器官和疫苗。
(2)抗体
①由淋巴细胞产生
②是一种专门抵抗某种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③抗体具有专一性和特异性,一定的抗体杀死一定的抗原
④抗体是后天获得的
4、特异性免疫:
如: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患;注射疫苗的人获得特异性免疫
5、计划免疫:目的是为了预防传染病。
接种卡介苗:结核病;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6、计划免疫的原理:疫苗相当于抗原,注射疫苗后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
第19章珍爱生命
第一节远离烟酒(八上p84)
1、酗酒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或麻痹抑制,引起酒精中毒(俗称“醉酒”)。
2、酗酒的危害:
(1)危害神经系统:引起神经衰弱,智力减退。
(2)损伤心脏和血管。
(3)引起肝脏疾病:急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
(4)引起消化道疾病:如胃出血、消化不良等。
3、吸烟的危害:
(1)呼吸系统:长期吸烟能引发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疾病。
(2)循环系统:易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3)消化系统
(4)神经系统
4、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
第二节拒绝毒品(八上p89)
1、毒品包括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摇头丸、可卡因,以及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如杜冷丁)。
2、用于生产鸦片、吗啡、海洛因的植物是罂粟。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中焚烧的是鸦片。
3、吸毒的危害:
(1)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严重损伤大脑。
(2)影响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生殖能力。
(3)会引起人的免疫力迅速下降,由于吸毒者共用注射器还可能感染艾滋病、乙肝等疾病。
4、毒瘾的原因:毒品→吗啡肽代替人脑→类吗啡肽。
第三节关注健康(八上p93)
1、家庭药箱主要存放:医用器具、外用药和内服药。
外用药:酒精、红药水、碘酒、创可贴、止痛膏、风油精、眼药水。
内服药:阿司匹林(头痛)、板蓝根(感冒)、云南白药(跌打损伤)、黄连素(腹泻)。
2、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①处方药是指需要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使用的药物;
②非处方药(OTC):是指不需要医生的处方,可直接购买,如长期服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溺水、触电或煤气中毒等紧急情况,这时人工呼吸就是一种有效的急救方法。
4、健康新概念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八年级(下)生物知识梳理部分
第20章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八下P2)
1.发酵技术:
⑴发酵的原因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如:酵母菌----酒酿、酒、馒头、面包
乳酸菌----酸奶醋酸菌----醋酸
⑵酒酿实验P3
⑶常见的发酵产品:酱油、醋、腐乳、味精、抗生素(青霉素)、酒精等
2.食品保存:
⑴食品腐败的原因: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⑵保存原因:
传统保存方法:晒干、风干、盐渍、糖渍、烟熏、酒泡等
现代保存方法: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酶保存(溶菌酶)
第21章现代生物技术(八下P10)

1.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⑴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
⑵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巨型小鼠、抗虫烟草、转基因生物
⑶细胞工程(克隆技术):多利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克隆动植物
⑷发酵工程:利用玉米渣、甘蔗等制作酒精;酶工程:加酶洗衣粉
2.关注生物技术
⑴生物技术正在引发新的技术革命
⑵人的克隆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法律、伦理、道德和观念上有一定的问题。

第22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一节生物的分类(八下P21)

一、生物分类的依据:(四个依据)
二、生物分类的等级:
1、从高到低依次是:界(最大)、门、纲、目、科、属、种(最小)。
2、种,又叫物种,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第二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八下P25)

一、植物的主要类群
植物类群生活环境主要特征生殖举例
藻类植物水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孢子生殖(需水)衣藻、紫菜、
苔藓植物阴暗潮湿矮小,有茎、叶,无根,无输导组织葫芦藓、苔藓、
地钱
蕨类植物高大,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石松、蕨、桫椤
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各种
环境根茎叶发达,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种子
生殖松、杉、柏
苏铁、银杏
被子植物有六大器官,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常见绿色植物
如:水稻、苹果
①植物从低等到高等依次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②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是因为它们的生殖过程都离不开水。
③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
④现在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进化最高等的植物类群是被子植物。
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水杉、金花茶、珙桐等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荷叶铁线蕨、龙棕、红桧等
第三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八下P34)
一、根据身体内有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二、无脊椎动物(占95%)
无脊椎动物主要特征代表动物
环节动物身体分节蚯蚓,蚂磺、沙蚕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贝壳河蚌、蜗牛、章鱼
节肢动物身体分节,附肢(足)分节,有外骨骼蟹、蜘蛛、蜈蚣、蚂蚁
1、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80%),也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适应环境的类群。
2、节肢动物的四个纲:甲壳纲:虾、蟹;蛛形纲:蜘蛛;
多足纲:蜈蚣;昆虫纲:蚂蚁、蝴蝶
三、脊椎动物(占5%)
脊椎动物的类群生活环境特征代表
鱼类水生鳃、侧线、鳍青、草、鲢、鳙鱼
两栖类水生向陆地过渡幼体(鳃)成体(肺、皮肤)娃娃鱼(二级)
青蛙、蝾螈
爬行类真正的陆生卵生扬子鳄、蛇、壁虎、龟、鳄鱼
鸟类主要是天空卵生鸡、企鹅
驼鸟、麻雀
哺乳类各种环境胎生、哺乳蝙蝠、鲸、海豚
四、珍稀动物:
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活化石)、蒙古野驴、金丝猴、白鳍豚(哺乳类)、丹顶鹤、朱、扬子鳄(活化石、爬行类)。
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八下P46)

病毒细菌真菌
大小很小(电子)小(光学)有小、有大
有无细胞结构无有有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无有
营养方式寄生寄生腐生寄生腐生
代表艾滋病病毒
流感病毒乳酸菌、大肠杆菌
醋酸菌酵母菌、青霉菌、蘑菇
与人类的关系有利有害
第23章生物多样性保护(八下P53)
1.生物多样性:
⑴含义:包括物种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⑴威胁:物种绝灭的速度加快、遗传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
⑵原因:①环境污染②栖息地丧失③过度猎杀④外来种的侵入
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
①就地保护(最有效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迁地保护: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基因库
③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第24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八下P63)
1.生命的诞生
⑴原始大气成分:甲烷、氮气、氢、水蒸气、二氧化碳、氨(无氧气)
⑵生命起源: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⑶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中,长期形成。
2.生物进化
⑴证据:化石(直接证据)、比较解剖、细胞研究
①越古老的地层中化石越简单、越低等;越新近形成的地层中化石越复杂、越高等。
②始祖鸟化石是爬行类进化为鸟类的典型证据。
⑵生物进化历程:
①植物: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②动物:
无脊椎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鸟类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哺乳类
⑶生物进化规律:单细胞→多细胞、低等→高等、简单→复杂、水生→陆生
3.生物进化学说:
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⑵现代综合进化论⑶分子进化中性论
⑷澄江动物群-------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⑸海口虫-------------人类重塑地球生命史的一项惊人成就
4.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⑴人、猿同祖(祖先是古猿)
⑵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①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最早用火、狩猎、制造工具,最关键的阶段)→智人
②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第25章生态系统(八下P85)

1.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土壤、无机盐等
生产者:植物
⑴生态系统的组成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腐生菌(枯草杆菌、甲烷菌、蘑菇等)
⑵食物链和食物网:
草→兔子→蛇→鹰(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
⑶生物富集:(DDT的富集)
生物的富集伴随着食物链进行,草→兔子→蛇→鹰,其中鹰身体中的DDT浓度最高。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⑴能量流动(能量的最初来源:太阳能)
①单向流动
草兔子蛇鹰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②逐级递减: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
草(固定了太阳能)
残体中的能量
部分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
⑵物质循环
碳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参与循环)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①煤、石油的燃烧②动、植物的呼吸③微生物的分解
二氧化碳的去处:被绿色植物吸收,合成有机物释放出氧气

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八下P95)

1、生态系统类型
①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②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
生物圈-------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层
2、生态平衡
概念:P97
内因: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特点:动态平衡、相对平衡、有一定限度
3、人工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
农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的平衡需要人来维持。
生态农业也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

初三物理《电学》复习提纲


初三物理《电学》复习提纲

同学们,初三电学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35%~45%),如果没有充分把握那么要在中考中取得高分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我们把知识点归纳如下:一条主线,二个规律,三串公式…,一条主线概括为“3721”,具体数字表示如下:
“3”指3个基本电学实验仪器——电流表(安培表)、电压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7”指7个电学物理量(初中)——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2”指2个基本电路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1”指1种最为典型的电学实验方法——伏安法(测电阻、电功率等)。
初三物理电学复习提纲
二个规律指: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内容、公式、适用范围)。
三串公式指:基本公式(定义式)、导出式、比例式。
现在就各要点进行详细说明:(一)对3个电学仪器要求掌握如下:电流表、电压表(作用、电路符号、量程、最小刻度值、使用规则),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电路中的作用)。电流表可用“二要二不”加以记忆,电压表可用“二要一不”加以记忆,滑动变阻器可用“串联接在电路中,接线一上加一下。AC、AD接线柱,P左R小反则大。BC、BD接线柱,P左R大反则小。AB接线阻值定,CD接线阻值无。”加以记忆(其中各符号如课本P88图7—11所表示)。(二)对7个物理量要求掌握定义(意义)、物理量符号、单位(国际、常用)、公式(导出式)、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1、电量:(1)定义:物体含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用符号“Q”表示。(2)单位:库仑(库),用符号“C”表示。(3)检验:验电器(结构、原理、使用)。
2、电流:(1)定义: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电流强度(电流)。用符号“I”表示。(2)公式:I=Q/t(定义式)式中I表示电流强度(电流),Q表示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t表示通电时间。
(3)单位:国际单位——安培(安)(A)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μA)。(4)测量:电流表。(5)电路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I1=I2=I3=…=In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总=I1+I2+…+In
3、电压:(1)电压的作用: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用符号“U”表示。
(2)电源的作用:电源的使导体的两端产生电压,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它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了电能,而在对外供电时,却又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3)单位:国际单位——伏特(伏)(V)常用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4)几种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U=1.5伏、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U≤36伏)(5)测量:电压表。(6)电路特点: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U1+U2+…+Un并联电路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均相等。即U=U1=U2=…=Un
4、电阻:(1)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用符号“R”表示。(2)单位:国际单位——欧姆(欧)(Ω)常用单位还有——千欧(kΩ)、兆欧(MΩ)。(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4)测量:伏安法(电压表和电流表)。(5)等效电阻:a.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电阻之和。即R总=R1+R2+…+Rn若各电阻均为r,则R=nrb.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即1/R=1/R1+1/R2+…+1/Rn若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均为r,则1/R=n/R即得:R=r/n
5、电功:(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用符号“W”表示。examda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3)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焦)(J)其它单位——千瓦时(kwh),生活中也用“度”来表示。(4)公式:定义式——W=UIt=Pt导出式——W=I2RtW=(U2/R)tW=UQ(Q在这指电量)(5)测量:用电能表(电度表)测量。应掌握它的读数方法(最后一位是小数)。
电能表上铭牌上通常有以下内容:“220V”——表示电能表的额定电压是220伏“5A”——表示这只电能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安.“kwh”——表示电功的单位,即“度”“3000R/kwh”——表示每消耗1度电,电能表的转盘就转过3000转。(6)电功特点:a.电功特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所做的总功等于各部分用电器电流所做功之和。即W总=W1+W2b.串联电路中电功分配关系:串联电路中,电流通过各电阻所做的功与其电阻成正比,即W1:W2=R1:R2c.并联电路中电功分配关系:并联电路中,电流通过各电阻所做的功与其电阻成反比,即W1:W2=R2:R1
6、电功率:(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用符号“P”表示。意义:它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单位:国际单位——瓦特(瓦)(W)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
(3)公式:定义式——P=W/t决定式—P=UI(因为W=UIt=Pt)导出式——P=U2/R=I2R(因为P=UI、I=U/R、U=IR)(4)测量:伏安法(电压表和电流表)另也可以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用电器铭牌上标的通常为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如某灯上标有“PZ220—60”、“220V60W”等,要懂得从当中求出R(因为P=U2/R所以R=U2/P),也可以从中求出该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因为P=UI所以I=P/U)。灯的亮暗决定于它的实际功率。(6)电功率特点:a.电功率特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消耗的总功率都等于各用电器所消耗的功率之和。即P总=P1+P2b.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电阻)所消耗的功率与它的电阻成正比。即P1/P2=R1/R2c.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电阻)所消耗的功率与它的电阻成反比。即P1/P2=R2/R1
7、电热:(1)定义: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热量叫电热。即电流的热效应。用符号“Q”表示。
(2)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焦)(J)(3)公式:定义式——Q=I2Rt(焦耳定律)导出式——Q=W=UItQ=(U2/R)t这两个导出式成立的前提是,电路为纯电阻电路,也就是这时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就是电流所做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
(4)电热器的发热体——电阻率大、熔点高。保险丝——电阻率较大、熔点较低的铅锑合金丝。
(5)电热特点:
a.电热特点:不论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电路中所产生的总热量都等于各用电器产生的热量的总和。即Q总=Q1+Q2b.串联电路中电热与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电阻)产生的电热与其电阻成正比。即Q1/Q2=R1/R2c.并联电路中电热与电阻的关系: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电阻)产生的电热与其电阻成反比。即Q1/Q2=R2/R1
(三)对2个基本电路联接方式要求掌握典型电路图的画法、实物电路图的连接、电流特点、电压特点、等效电阻、电功特点、电功率特点、电热特点。
(四)对1个重要电学实验——伏安法,应掌握在测电阻和测电功率的具体实验中的常规处理方法,包括它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电路图、操作方法等。

初三物理复习提纲(电学)


初三物理复习提纲(电学)

同学们,初三电学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35%~45%),如果没有充分把握,那么要在中考中取得高分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我们把知识点归纳如下:一条主线,二个规律,三串公式…,一条主线概括为“3721”,具体数字表示如下:

“3”指3个基本电学实验仪器——电流表(安培表)、电压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7”指7个电学物理量(初中)——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2”指2个基本电路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1”指1种最为典型的电学实验方法——伏安法(测电阻、电功率等)。

二个规律指: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内容、公式、适用范围)。

三串公式指:基本公式(定义式)、导出式、比例式。

现在就各要点进行详细说明:(一)对3个电学仪器要求掌握如下:电流表、电压表(作用、电路符号、量程、最小刻度值、使用规则),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电路中的作用)。电流表可用“二要二不”加以记忆,电压表可用“二要一不”加以记忆,滑动变阻器可用“串联接在电路中,接线一上加一下。AC、AD接线柱,P左R小反则大。BC、BD接线柱,P左R大反则小。AB接线阻值定,CD接线阻值无。”加以记忆(其中各符号如课本P88图7—11所表示)。(二)对7个物理量要求掌握定义(意义)、物理量符号、单位(国际、常用)、公式(导出式)、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1、电量:(1)定义:物体含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用符号“Q”表示。(2)单位:库仑(库),用符号“C”表示。(3)检验:验电器(结构、原理、使用)。

2、电流:(1)定义: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电流强度(电流)。用符号“I”表示。(2)公式:I=Q/t(定义式)式中I表示电流强度(电流),Q表示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t表示通电时间。

(3)单位:国际单位——安培(安)(A)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μA)。(4)测量:电流表。(5)电路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I1=I2=I3=…=In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总=I1+I2+…+In

3、电压:(1)电压的作用: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用符号“U”表示。

(2)电源的作用:电源的使导体的两端产生电压,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它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了电能,而在对外供电时,却又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3)单位:国际单位——伏特(伏)(V)常用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4)几种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U=1.5伏、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U≤36伏)(5)测量:电压表。(6)电路特点: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U1+U2+…+Un并联电路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均相等。即U=U1=U2=…=Un

4、电阻:(1)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用符号“R”表示。(2)单位:国际单位——欧姆(欧)(Ω)常用单位还有——千欧(kΩ)、兆欧(MΩ)。(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4)测量:伏安法(电压表和电流表)。(5)等效电阻:a.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电阻之和。即R总=R1+R2+…+Rn若各电阻均为r,则R=nrb.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即1/R=1/R1+1/R2+…+1/Rn若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均为r,则1/R=n/R即得:R=r/n

5、电功:(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用符号“W”表示。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3)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焦)(J)其它单位——千瓦时(kwh),生活中也用“度”来表示。(4)公式:定义式——W=UIt=Pt导出式——W=I2RtW=(U2/R)tW=UQ(Q在这指电量)(5)测量:用电能表(电度表)测量。应掌握它的读数方法(最后一位是小数)。

电能表上铭牌上通常有以下内容:“220V”——表示电能表的额定电压是220伏“5A”——表示这只电能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安.“kwh”——表示电功的单位,即“度”“3000R/kwh”——表示每消耗1度电,电能表的转盘就转过3000转。(6)电功特点:a.电功特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所做的总功等于各部分用电器电流所做功之和。即W总=W1+W2b.串联电路中电功分配关系:串联电路中,电流通过各电阻所做的功与其电阻成正比,即W1:W2=R1:R2c.并联电路中电功分配关系:并联电路中,电流通过各电阻所做的功与其电阻成反比,即W1:W2=R2:R1

6、电功率:(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用符号“P”表示。意义:它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单位:国际单位——瓦特(瓦)(W)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

(3)公式:定义式——P=W/t决定式—P=UI(因为W=UIt=Pt)导出式——P=U2/R=I2R(因为P=UI、I=U/R、U=IR)(4)测量:伏安法(电压表和电流表)另也可以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用电器铭牌上标的通常为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如某灯上标有“PZ220—60”、“220V60W”等,要懂得从当中求出R(因为P=U2/R所以R=U2/P),也可以从中求出该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因为P=UI所以I=P/U)。灯的亮暗决定于它的实际功率。(6)电功率特点:a.电功率特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消耗的总功率都等于各用电器所消耗的功率之和。即P总=P1+P2b.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电阻)所消耗的功率与它的电阻成正比。即P1/P2=R1/R2c.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电阻)所消耗的功率与它的电阻成反比。即P1/P2=R2/R1

7、电热:(1)定义: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热量叫电热。即电流的热效应。用符号“Q”表示。

(2)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焦)(J)(3)公式:定义式——Q=I2Rt(焦耳定律)导出式——Q=W=UItQ=(U2/R)t这两个导出式成立的前提是,电路为纯电阻电路,也就是这时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就是电流所做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

(4)电热器的发热体——电阻率大、熔点高。保险丝——电阻率较大、熔点较低的铅锑合金丝。

(5)电热特点:

a.电热特点:不论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电路中所产生的总热量都等于各用电器产生的热量的总和。即Q总=Q1+Q2b.串联电路中电热与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电阻)产生的电热与其电阻成正比。即Q1/Q2=R1/R2c.并联电路中电热与电阻的关系: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电阻)产生的电热与其电阻成反比。即Q1/Q2=R2/R1

(三)对2个基本电路联接方式要求掌握典型电路图的画法、实物电路图的连接、电流特点、电压特点、等效电阻、电功特点、电功率特点、电热特点。

(四)对1个重要电学实验——伏安法,应掌握在测电阻和测电功率的具体实验中的常规处理方法,包括它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电路图、操作方法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765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