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及答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师寄语:“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荇藻()蓬蒿()

憔悴():

蝼蚁():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诗稿》和《》。

二、理解探究

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

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四、课内精读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河山,

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2.“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哪句诗使全诗阴暗的基调转为明朗?

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5.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并加以分析。

6.诗歌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那里”指哪里?“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目中应是怎样的?

五、拓展延伸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

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o()哑荇()藻hour()咙蝼蚁()锦zhàng()憔cuì()蓬蒿()河堤()

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B.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D.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3.《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点明题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是。

二、阅读

阅读俄国莱蒙托夫1932年写的一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在大海的深蓝色的浓雾里

一片孤孤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甚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了甚么,在那自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着,海风在呼啸着,

桅杆弓起腰来发出轧轧的声动,

唉,—它不是在寻求幸福,

它也不是在逃避幸福!

它下面是澄清的碧色的水流,

它上面是黄金色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祥!

1.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什么?诗中“浓雾”、“波涛”、“海风”、“桅杆”、“水流”、“阳光”、“风暴”等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2.诗中的“幸福”指的什么?

3.这首诗抒发出来的强烈情感是什么?《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

1.(zhàng)(xìngzǎo)(Pénghāo)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p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梦鸥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二、理解探究

1.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2.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3.《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三、合作释疑

1.(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2.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四、课内精读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1.祖国大地(祖国山水)。不能删,括号内的文字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

2.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3.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4.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

5.示例:“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6.“那里”指“解放区”。诗人心目中的“永恒的中国”应是:阳光普照、春风吹拂、万物复苏,人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意思对即可)

五、拓展延伸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嘶xìng喉yǐ幛悴hāodī

2.2.D

3.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二、阅读

1.帆(可从标题中得到启示);塑造“帆”的形象(诗中其他形象起衬托作用)。

2.指个人的幸福。

3.渴望自由,呼唤斗争。

延伸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的品读,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龙口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任常伦(屏显图片)。当日寇的铁蹄,给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其中有任常伦这样拿起枪杆子的抗争,也有拿笔杆子的抗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颗倔强抗争的灵魂,走近身陷日寇囹圄的戴望舒。看文弱的他,怎样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听诗人的他,怎样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曲游子吟。
一、听游子吟
1、请允许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也请同学们用心倾听诗人蕴含的情感。(在音乐声中范读。)
2、对老师的朗读,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请同学们激情地,大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自己读自己的。请珍视你的朗读体验。
3、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老师要补充一点戴望舒的资料:戴望舒,民国四大才子之一,被称为抒情才子。(屏显:戴望舒,民国四大才子之一,抒情才子,《民国四才子》张红萍著)
下面,我们就要品一品这位抒情才子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也要学一学这位抒情才子怎样来抒情。
二、品才子情
(一)我们从字面可以看出,诗人摸索到的内容有这些:
(屏显:摸索 这一角 那一角 家乡 长白山 黄河 江南 岭南 南海;那辽远的一角)
老师想知道:红色字体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北到南)
你能看出什么呢?(中国大部分国土沦陷。)
(二)老师还想知道:通过这些内容,透过诗的字里行间,你看出诗人还摸索到了什么呢?(板书:摸索)
让我们再次和这首诗的语言亲密接触,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分享,最后请每个小组将你们小组的一个最佳答案派一位代表写在黑板上摸索二字的周围。
(预计答案:悲伤、悲愤、耻辱、希望、信心。)
(三)以下是文本赏析的教学预测:
(此处的教学思路为:小组答案问其小组何以见之,即要求学生找相相应的诗句请谈谈你的理解带着理解和感情朗读你为什么这样读呢?指导朗读:第一次引读第二次引读第三次引读。)
1、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生读)穿插背景资料。
师评价:这是何等惨烈的酷刑和折磨!戴望舒诗坛以现代象征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2、为什么诗人先摸索这一片湖呢?(明确:是西湖。何以见之?答:见注释。)
对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比较赏析。
引读1:在这日寇的牢笼里,还能欣赏那如锦幛的繁花吗?还能嗅到那嫩柳枝的奇异芬芳吗?
引读2:还有水光潋滟吗?还有山色空蒙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我们现在该如何读呢?(指导学生读。)
引读3:穿插日军侵占龙口资料,日寇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请你用声音告诉我们,你愤怒了!引读这一片土地该是我的家乡。(指导学生读。)
作者那天堂美一般的杭州西湖,也是如此断壁残垣啊!读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引读4:如果诗人面对残暴的日寇,他愤怒地读;如果诗人面对不抵抗的政府,他悲愤地读;如果诗人面对勇敢抗日的人民,他勇敢地读。
3、品读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穿插资料: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嘶哑地歌唱自己的家乡。下面让我们用泛滥着的一种热情再读这句诗。
4、品读诗句: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引读1:还有蜂围蝶阵吗?还有游人如织吗?现在只有你读
引读2: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人民还能惬意的生活吗?
5、品读诗句: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引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品读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屏显: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想象,补充省略号的内容,一读、再读、三读。)
7、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诗人把自己和解放区的关系比作了恋人和母子关系,它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师引读:这两句诗我们虽然缺乏体验:一个还未曾体验,一个早已忘却。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轻轻地读出来!(学生齐读、再读。)
8、品读:那里,永恒的中国!
(引读:你想怎么读?)
三、悟赤子心
过渡:1942年,抗战正处于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在敌人阴暗潮湿的地牢里,一次次倔强抗争、并满怀希望地歌唱着。这该是怎样的一颗赤子之心啊!(屏显:悟赤子心。)
(教师深情吟诵《狱中题壁》。)
结课:
切肤的沦亡之痛,我们可以宽容,但决不会忘却;深沉的爱国之情,我们会读懂,更会继承。最后,老师想和我们班同学合作诵读这首诗,向这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致敬!老师读前两行,请推荐一位男同学读316行,请推荐一位女同学读1726行,最后全班齐读最后一句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戴望舒资料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六、布置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荇藻()蓬蒿()

憔悴():

蝼蚁():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诗稿》和《》。

二、理解探究

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

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四、课内精读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河山,

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2.“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哪句诗使全诗阴暗的基调转为明朗?

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5.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并加以分析。

6.诗歌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那里”指哪里?“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目中应是怎样的?

五、拓展延伸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

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o()哑荇()藻hour()咙蝼蚁()锦zhàng()憔cuì()蓬蒿()河堤()

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B.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D.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3.《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点明题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是。

二、阅读

阅读俄国莱蒙托夫1932年写的一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在大海的深蓝色的浓雾里

一片孤孤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甚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了甚么,在那自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着,海风在呼啸着,

桅杆弓起腰来发出轧轧的声动,

唉,—它不是在寻求幸福,

它也不是在逃避幸福!

它下面是澄清的碧色的水流,

它上面是黄金色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祥!

1.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什么?诗中“浓雾”、“波涛”、“海风”、“桅杆”、“水流”、“阳光”、“风暴”等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2.诗中的“幸福”指的什么?

3.这首诗抒发出来的强烈情感是什么?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368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