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及答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湖心亭看雪教学案及答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的手法。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粗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①毳()②强()饮③沆砀()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①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大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让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钦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早春、雨后、盛夏的西湖已尽收眼底,今天让我们再随着明末散文家张岱去欣赏雪中的西湖美景。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
(一)三读蓄势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二)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2)“痴景”——
教师: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介绍白描手法
(3)“痴心”——知己之乐,醉情自然)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
(五)、练习拓展
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的片段。
三巩固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②上下一白:________。
③拥毳衣:________。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⑤及下船:________。⑥客此: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上下一白B.余拿一小舟C.一童子烧酒D.湖心亭一点
3.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的手法。
学习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粗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①毳()②强()饮③沆砀()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①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大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讨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感知文意
1、读课文,把握字音及停顿。
2、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四)、品读文本
(一)三读蓄势
1、朗诵全文。
2、全班齐读,明确要求:
(一)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二)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
(五)、练习拓展
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的片段。
三巩固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②上下一白:________。
③拥毳衣:________。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⑤及下船:________。⑥客此: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上下一白B.余拿一小舟C.一童子烧酒D.湖心亭一点
3.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3)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四)2,1)——大雪独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
(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
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2)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服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协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a(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b(彼此彼此)
三1.①都没有了②全③包裹④哪里⑤到⑥客居2.A3.拿、拥、往、看4.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jAb88.coM

延伸阅读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课题

28.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绝、定、拏、是、客、焉;注意2个字词的写法:“毳”“雾凇沆砀”。

2.翻译重点句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美景。

4.体悟作者痴情自然,痴情山水的志趣和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通过朗读,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美景。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痴情自然,痴情山水的志趣和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学习过程

备注

布置预习

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2.给加粗的字注意:拏()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

3.读顺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疏通文意。

4.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评(1.请三位同学分别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注音写在黑板,前两项学生能写多少就多少;2.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听其读音和停顿;3.结合注释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绝、一、更、是、客、焉;注意2个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毳”“雾凇沆砀”。

2.翻译重点句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1:从文章的标题看,我们获得什么信息?

预设问题2:“绝、一、更、是、焉”等的一词多义;“客”等的活用;

预设问题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翻译。

四、精讲点拨

预设问题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预设问题2:诵读指导:要求学生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和品味的习惯。

五、当堂达标(20分)

1.解释加点的字词。(8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定矣()(4)惟长堤一痕()

(5)上下一白()(6)客此()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及下船()

2.下列加粗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6分)

A.(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1)及下船/(2)及鲁肃过寻阳

C.(1)是日,更定矣/(2)问今是何世

D.(1)问其姓氏/(2)择其善者而从之

E.(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而不知人之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六、布置预习

熟读成诵,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

1.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2.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

3.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评(1.请全体学生诵读课文;2.个别学生背诵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美景。

2.体悟作者痴情自然,痴情山水的志趣和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1: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预设问题2: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

预设问题3:作者借西湖雪景寄托了怎样的情怀?与柳宗元在《江雪》中所表达的情怀是否相同?

四、精讲点拨

预设问题1:描写景物的方法。

预设问题2:理解作者的“痴”。

五、当堂达标

(一)必做题(20分)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3.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文笔精练,写景很有特色,“_______________”从声音角度写出西湖雪夜的奇静;“_______________”则从色彩角度描绘了西湖夜雪的全景。作者还抓住雪光的特点,捕捉了此时湖中特有的景物,运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痕”、“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创造出一幅意境朦胧、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用原文词句回答)(8分)

4.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粗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上下一白。/一碧万顷

B、更有痴似相公者。/即更刮目相待

C、湖中人鸟声俱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5.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二)选做题(10分)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划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为下列横线字注音。(2分)

突兀()如颊()目酣神醉()丁酉()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4分)

(1)突兀层崖中()(2)山色如娥()

(3)已不觉目酣神醉()(4)余游西湖始此()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4.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初时的心情?(2分)

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

第28课湖心亭看雪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1:文章的标题,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中心事情。

预设问题2:整理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消失,停止)②率妻子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是:①是日(代词,这,此)②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

焉:①湖中焉有此人(怎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语气词)

一:①上下一白(完全,全)②一碧万顷(数量词)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更加)②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词类活用:

客: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预设问题3:(1)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2)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3)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当堂达标】

1、(1)消失、停止(2)这(3)止、停(4)只有(5)全(6)客居(7)怎么(8)等到

2、B、D

3、(1)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2)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1:(1)“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2)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崇祯五年十二月)。

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净美精约,简洁通透,写出了雪中西湖的空阔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细微点睛,生气毕显。将静阔衬得更加静阔,而又为清冷增添了丝许活力,由远而近,轻重有致,或泼墨或点染地写意出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雪在其中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白色苍渺之景,却借影而得神,寥寥数笔,有酣畅淋漓之味,也引出秀影浮动的灵气。

预设问题3:本文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是作者志趣的外化。作者痴情于自然,痴情于山水,陶然自乐于真性情中。文章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与《江雪》清奇意境、孤高情怀不同。

【当堂达标】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人鸟声俱绝;上下一白;一芥;两三粒。

4.C

5.D

(二)选做题(10分)

1.wùjiáhānyǒu

2.(1)高耸的样子(2)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

(3)喝足了酒(4)从这一次开始

3.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轻软柔滑。

4.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5.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作者介绍: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典型例题: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一、基础部分
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二、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填空: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贯)人。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5.分析“绝”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8.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三)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
()拉余同饮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湖心亭看雪》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胡良华语文团队课堂教学实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执教:徐亮

时间:2009年12月11日

地点:马鞍山市第一中学八年级六班

参与:胡良华徐亮陈经武侯正红郭兆雨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

体会白描的写景方法。

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感悟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怀。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赏析文中描写雪后奇景的文字。

体会白描的写景方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试领悟作者的精神世界,学习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教法选择: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拟用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假如作者心中有一个春天,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春意盎然;假如作者心中有一份柔情,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作者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景物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板书:《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

(一)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听读课文,了解学情,纠正错误的读音、句读。

指名学生朗读,检查朗读情况,共同校正朗读上的错误。

老师范读。老师用慢速读,力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停顿。

学生按教师要求再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

质疑: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请学生试译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张岱雪夜独自到湖心亭看雪巧遇金陵客。(抓住记叙的要素)

四、品读课文

(一)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雪夜独行

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补充作者及其背景介绍。)

(二)、体会白描的写景方法的妙处。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五、作业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二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六、板书:(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794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