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北海的早晨教学设计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海的早晨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北海的早晨教学设计
【课文研究】
一、课文朗读【暂缺】

二、字词研究
1.酣睡:熟睡。
2.汩(ɡǔ):水流动的声音。
3.幢幢(chuánɡchuánɡ):形容影子摇晃。
4.参差差(cēncīcī):“参差”的叠词。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5.晕晕(yùn)的:晕,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这里叠用作形容词,指灯光泛出晕圈,模模糊糊的。
6.蓬莱: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山。
7.雾霭(ǎi):雾气。
8.袅袅婷婷: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
9.绰绰(chuò)约约:“绰约”的叠词。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
10.逶迤(wēi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11.霎(shà)时:极短时间。
12.踞(jù):蹲或坐。
13.山峦(luán):连绵的山。
14.硕(shuò)大:非常大;巨大。
15.珠玑(jī):珠子。
16.扁(piān)舟:小船。
17.和(hè)着激越的手风琴:和,和谐地跟着唱。
18.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19.扇(shān)起水来:扇(shān),摇动扇子或其他薄片,加速空气流动。这里是指游艇底部水车般的扇斗(shàndǒu)转动时使水加速流动。
20.猎猎:形容风声或旗帜被吹动的样子。

三、篇章研究
《北海的早晨》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时间为序,抓住不同时段中北海的特点,满含感情,精心描摹:晨雾中的北海温柔而安详;晓月渐露,北海渐渐苏醒;太阳出来了,湖上湖下溢彩流光,快乐的游人往来穿梭在湖面上,美丽的景,快活的人,和谐相融,一派生机勃勃。斯妤用精致生动、如诗如歌的语言,将读者带入美好的北海的早晨,传递出对自然美景、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出非凡的语言功力。
第1—3自然段,写晨雾中静谧朦胧的北海。
第1段作者让我们跟着她进入了北海静谧的氛围。第2第3段从湖畔景物、湖面、琼岛这三方面表现晨雾中的北海之美。写湖畔景物,由远及近,远处的山峦树木、湖畔的台榭楼阁、沿岸的柳树及灯光,依次写来,层次分明;写湖面,扣住“迷蒙”二字,从晨雾和湖水两方面着手描绘,晕染出烟笼湖水的宁静安详;写琼岛,先写晨雾缭绕中“蓬莱”般的胜境,再写沿湖月牙形长廊的美态,凸现晨雾中琼岛的朦胧飘逸之美。作者笔下晨雾中的种种景物,营造了薄雾缭绕中的北海朦胧的诗意美。
第4自然段,写晓月渐露时渐渐苏醒、动静相宜的北海。
作者采用由上而下的观察顺序,先写空中的月,将月比喻为云,贴切地表现了晓月“白”而“薄”的特征;然后将视线转到湖面。对于湖面的描写,作者选择“无风”、“微风”、“大风”三种时刻,细致地刻画了湖面从“水平如镜”到“泛起涟漪”,又到“皱起波痕”,甚至“奔涌着”的变化,勾勒出了黎明时分北海由静而动的跃动之美。
第5—7自然段,写朝阳下充满活力的北海。
第5自然段描写了太阳初起时湖上湖下的明净光灿。作者从湖面水波的角度写朝阳:“镀金”、“金灿灿的明月”、“异样的银光”、“亮闪闪的白金”、“莹莹的银光”等等,流光溢彩,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为下文由景及人,展现充满生机活力的景象做好了铺垫。
第6自然段,作者的写作重心转移到了湖面上的游人。先是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全景图,似广角镜般收入了“扁舟”、“脚踏游艇”、“兴奋的儿童、鲜艳的少女、眉开眼笑的老人”,然后又近景描写歌唱的中学生、划桨的孩子,尤以乘坐游艇的老人们为特写,突出他们的“童心复萌”、生气盎然,最后在“歌声、笑声、桨声、机器声”的喧哗闹腾中收束本段,点出人们无限快活的心情。
第7自然段,以自然景色的描写和一句点睛之笔(“这是怎样生机勃勃、怎样充满活力的景象呵!”)为全文收尾。景是生机勃勃之景,人是充满活力之人,人融于景,景与人相互映衬,拥有一种和谐的生机之美。
斯妤此文将众多景物纳入其中却不显得纷繁凌乱,一来得益于以时间为序,将“北海的早晨”分为了三个阶段,二来得益于每个阶段的景物观察顺序井井有条,又包含变化,三来是抓住了每种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选择了贴切的动词、形容词等进行描摹,且遣词造句颇具新鲜感,不仅传神地描绘了北海早晨的美景,也不断地给读者以阅读的惊喜和享受。
文中比喻随处可见,许多比喻新鲜生动,令人击节赞赏,回味无穷。
如:“而沿湖一列月牙形的长廊,临着水,拂着雾,宛然而来,盈盈如飘,袅袅地环绕在琼岛浑圆的肩上,更是仙界里一条飘逸的纱巾了。”
将琼岛沿湖一列的月牙形长廊比作披在琼岛肩上的仙界里飘逸的纱巾,形象地写出了长廊环绕琼岛、披拂着晨雾,朦朦胧胧的特点,又暗含了将琼岛比作仙子的意思,呼应了前文的“蓬莱胜境”,读来具有无限美感。
“碧澄澄的水波光滑柔软得如同绿色的软缎。”
以软缎作比,形象贴切地写出了水波的光滑、柔软,及绿色的纯与亮。
“偶尔一阵微风掠过,一圈圈泛起涟漪,少女般甜蜜的微笑霎时充满了整个湖面。”
将微风吹过湖面泛起的涟漪比作少女般甜蜜的微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面微波荡漾的柔美,也映衬出了观景人的心情愉悦。
“整个湖面如同天边的迎风的旗海,此起彼伏,悉悉索索地抖动着,飘扬着……”
将在风中起伏奔涌的湖面比作天边此起彼伏迎风的旗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水起伏涌动的形态,颇具气势,突出了此时北海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作者擅用拟人手法,将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独具风采。
如:“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呢。”
作者赋予湖水和晨雾人的神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水的平静和晨雾的温柔。
“太阳神采飞扬地高踞在一片松柏、楼阁、山峦之上……”
作者赋予朝阳人的神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朝阳光芒四射,给万物带来无限光明、无穷活力的景象。
文中动词的使用准确贴切,传神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如:“几组台榭楼阁倚在湖畔,幢幢的影子,隐隐的轮廓,全都显着无限的醉意。”
“倚”字,用拟人手法,写出这些台榭楼阁依湖而建,似乎对北海有着无限依恋之情,景中有情,意蕴丰富。
“它白得像一片云,薄得也像一片云,一片半圆形的云,轻轻地、静静地贴在空中。”
“贴”字,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晓月白而薄的特征,营造出晓月渐露时静谧、柔美的意境。
“小舟划过,裁出一道逶迤的波痕,盈盈地拖着,……”
“裁”字,写出小舟如一把剪刀,轻轻裂开缎面,呼应了前文对湖面的比喻——“绿色的软缎”,更显出湖面的光滑柔亮。
此外,独特的量词的选用,准确地写出了景物的形态,使人如见其景,惹人遐想。如“一带山峦树木”、“一围灰色的梦的围墙”、“几组台榭楼阁”、“一两点灯光”、“一列月牙形的长廊”、“一滩亮闪闪的白金”等。
叠词的使用,也使文章增添了柔美灵动之感,富有韵律之美。如“悠悠地”、“参差差”、“毛绒绒”、“袅袅婷婷”等。

四、背景研究
(一)关于作者
斯妤,女,当代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写作,著有散文集、小说集二十多部。代表作有散文集《斯妤散文精选》、《两种生活》,小说集《出售哈欠的女人》,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等。1993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同年10月获“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并曾获国内多种散文奖。其散文既先锋又典雅,既绮丽又深情,小说则奇谲诡异,灵动饱满,熔沉重与幽默,悲剧与荒诞,现实与幻想为一炉,令人耳目一新,深受青年读者和知识女性欢迎,并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介绍到国外。现居北京专业写作。
斯妤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时,即以迥异于杨朔、秦牧等前辈风格的新锐散文登上文坛。90年代初,她创作了一批怪异荒诞,充满象征意味的先锋散文,并迅速赢得了读者。斯妤的散文写作涉及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比如,描述日常世俗生活中的母与子、关注幼儿园、雪、老屋、柴米油盐的境界、足球、规则、生病、嫉妒等日常生活,尖锐指出“爱情就是大恸之后的心头空白”。.在小说领域,她以中篇小说《红粉》,《梦非梦》,《出售哈欠的女人》及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等蜚声文坛,被评论界冠以“幻想写实主义”称号。
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中读到对人间亲情的眷恋,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对世事人情的思考,也可以从中读到青春的美丽梦想,生活的波澜曲折,思想的无疆域的驰骋,所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敏锐细腻的感觉体验,又都贯穿着作家一颗追求善,追求美的心灵,一种面对现实,追求真实的精神境界。有评论称,斯妤的散文具有“宁静的力量”,在大量浮躁的散文泛滥之时给读者带来了一分清凉。
(二)关于北海
北海位于北京故宫西北,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一处古代帝王宫苑。素有人间“仙山琼阁”之美誉。这里原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皇家“离宫御苑”。
明、清两代,北海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清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现存建筑多为那时所建,基本上已是现在的格局了。
北海全区可分为琼华岛(即课文中的“琼岛”)、团城、北海东岸与北岸四个部分。琼华岛是全园的中心,岛上建筑、造景繁复多变,堪称北海胜景。东部以佛教建筑为主,永安寺、正觉殿、白塔,自下而上,高低错落,其中尤以高耸入云的白塔最为醒目;西部以悦心殿、庆霄楼等系列建筑为主,另有阅古楼、漪澜堂、双虹榭和许多假山隧洞、回廊、曲径等建筑。
北海东、北两岸有建筑群多处,各具特色,有画舫斋、濠濮涧、静心斋、天王殿、小西天、五龙亭、九龙壁等园中园和佛寺建筑。北海南为屹立于水滨的团城,以永安桥与琼华岛相连;团城上的建筑按中轴线对称布置,主殿承光殿位于中央,规模宏大,造型精巧。
北海公园的面积为68公顷,其中水面约占39公顷。总观北海全园的建筑布局,是以白塔为中心,以琼华岛为主体的四面景观。白塔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内藏有喇嘛经卷和衣钵等。四周殿阁相连,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湖东岸、北岸有几处庭院、寺庙建筑。湖边的五龙亭似飘若动,构成了北海的又一独特景致。位于北岸的九龙壁更是气势磅礴,为中国仅有的三个九龙壁之一。园中的“仿膳饭庄”以经营清宫风味菜肴著称。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欣赏文中新颖贴切的比喻、拟人句。
2、体会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山水有情皆因人有情”,激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教学重点:品味、欣赏文中新颖贴切的比喻、拟人句。
教学难点:品味写景语句,融入情感,读出感受。
安排课时:一~二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简介“北海公园”。
2、教师导语:南朝陶弘景曾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但如果像我刚才那样来谈,你能真实地感受到那种“美”吗?只能说是一篇“人在景外”的导游词而已。而当代女作家斯妤则划着一只小船,用眼睛做镜头,摄录了北海早晨的一个个美景,她用一颗善感的心,用一枝生花妙笔写就了散文《北海的早晨》,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说明:
导入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写景散文细腻绘景、景中含情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相扣。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朗读全文,学生阅读、聆听并思考:
(1)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北海的早晨”分为了哪三个时段?每个时段中又写了那些景物?
(2)每一个时段的北海各有其特点,试分别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或短语来概括。
说明:
品味语言旨在深入理解和研究作者遣词造句与所绘之景、所抒之情的关系,理应建立在对全文内容和情感基调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因此设计“整体把握”环节。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眼、耳、脑齐动,熟悉课文内容,更可初步感受文中风景之美、作者对美景的热爱之情。而事先所提的三个思考题,则能让学生集中思想,有的放矢地寻找关键语句。
2.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晨雾中的北海山峦树木、台榭楼阁、沿岸柳树、湖面
静谧朦胧琼岛(岛上胜景、沿湖长廊)

晓月渐露时的北海晓月
动静相宜湖面(无风时、微风时、大风时)

朝阳下的北海朝阳
生机勃勃湖面
游人
说明:
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观察描写顺序,但点到即可,不必花费过多时间。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问题引导:你最喜欢作者笔下“北海的早晨”的哪一时段?是哪些描写打动了你?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自读课文,圈划描写语句,细细品味其妙,适当批注。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点拨。
2、学生发言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按三个时段的顺序发言交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可延续至第二课时。)
3、指导朗读相关语句和段落。
说明:
看似开放式的阅读环节设计,其实紧扣了写景散文的重点——景物描写,而本文景物描写中又以比喻句和拟人句居多,因此自然与教学目标相扣。“最喜欢哪一时段”的设问旨在引导同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精读某一部分,深入品味典型语句,读出收获。在其后的全班发言交流中又可起到思维碰撞、举一反三的效果。
“说说阅读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点拨时首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以下三点:1.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喻体的巧妙贴切);2.拟人句中神态动作表现景物之特点的传神贴切;3.词语的准确精妙。分析时应句不离段,关照每一个时段北海景色的特点,并抓住具体词语来理解。
其次,既然是说“阅读感受”,那就必须深入情境,如见其景,产生或陶醉或欣赏或赞叹或愉悦的情感,方能有“感受”,也才能理解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因此,要避免纯技术性地分析描写语句,必须结合朗读、结合想象,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美、欣赏美。2、3两个环节可以交错并行。
(四)总结: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2、教师总结语:
《北海的早晨》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时间为序,抓住不同时段中北海的特点,满含感情,精心描摹:晨雾中的北海温柔而安详;晓月渐露,北海渐渐苏醒;太阳出来了,湖上湖下溢彩流光,快乐的游人往来穿梭在湖面上,美丽的景,快活的人,和谐相融,一派生机勃勃。斯妤用精致生动、如诗如歌的语言,将读者带入美好的北海的早晨,传递出对自然美景、对生活的热爱。正因为作者心中有爱,懂得欣赏美,她才能发现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所谓“山水有情皆因人有情”啊!
(五)布置作业
1、自选值得积累的词语20个及比喻句、拟人句共6句抄写。
2、自选最欣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各2句摘录并写简短的赏析。

二、板书设计
北海的早晨
斯妤
时晨雾缭绕静谧朦胧景
↓晓月渐露动静相宜↓
间朝阳普照生机勃勃人
三、课堂实录
四、质疑答疑
五、语文知识
拟人:修辞手法的一种,把物人格化,即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动。
如: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
太阳神采飞扬地高踞在一片松柏、楼阁、山峦之上……
六、数字图书阅览区
《斯妤作品精华散文卷夜晚》(中国青年出版社)
《睁着眼睛的梦》作者:斯妤(河北教育出版社)
《寻梦旅人——斯妤散文解读》作者:李东芳(《当代文坛》1996年03期)

【教学反馈】
一、训练检测
(一)【必做题】
1、熟读课文后,根据词义提示,完成填空。
(1)四周静悄悄,北海还在(熟睡)中。
(2)岛上星布的楼阁,葱茏的树木,全都裹在雾霭中,(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绰绰约约,……
(3)琼岛真是烟云尽态,(美丽仿佛是上天铸就的一样)呵!
(4)看吧,这里,快乐的中学生,正和着激越的手风琴,(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地唱着“青春啊青春”;……
(5)晨风越来越(形容风声或旗帜被吹动的样子)有声了,……
2、本文以为序,分三个时段描绘了北海早晨的美景,仿造所给句子概括第二第三个时段的景色:
(1)晨雾缭绕的北海静谧朦胧
(2)
(3)
3、“偶尔一阵微风掠过,一圈圈泛起涟漪,少女般甜蜜的微笑霎时充满了整个湖面。”此句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这篇写景美文景中含情,表达了作者对的欣赏和热爱,也传递出她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答案:
1(1)酣睡(2)袅袅婷婷(3)秀若天成(4)意气风发(5)猎猎
2时间(2)晓月渐露的北海动静相宜(3)朝阳普照的北海生机勃勃
3微风吹过湖面泛起的涟漪少女般甜蜜的微笑湖面微波荡漾的柔美
4自然山水(自然美景)
(二)【选做题】
1、观察或回忆所见过的雪景或雨景或其他自然景观(如瀑布、小溪、草地、树林等),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到两个句子,描写一个画面。
2、仔细观察清晨(课间、中午、傍晚等)的校园(公园、小区等),模仿课文第6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二、拓展延伸
绿
朱自清
○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便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3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国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4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1.文章的结尾比开头多了两个字——“不禁”,说说这两个字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2.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朱自清先生用了整整一段来写梅雨瀑和梅雨亭,是否多余?为
什么?
3.仔细阅读第3段的划线部分,说说作者用一连串比喻描写出了梅雨潭的绿怎样的特点。
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
少妇拖着的裙幅;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
一块温润的碧玉——
4.第3段从“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开始,作者改换了人称,以“你”来称
呼梅雨潭。仔细品读“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读完这篇情景交融的美文,你是否体会到了朱自清先生在对“绿”的尽情抒写中所寄
寓的思想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不禁”二字是结尾的传神之笔,意为“忍不住”,在前文传神描摹梅雨潭的绿后,结尾用“不禁”,凸显出作者情不自禁地被其深深吸引,沉醉于她奇异之美的情感,表达出对梅雨潭的绿的最深的赞叹。2.不多余。因为写瀑布的飞流直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奇异、可爱的潭水;写梅雨亭,正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这都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作好铺垫。3.大面积的绿,平铺厚积的静态美;微微泛起涟漪,轻盈的动态美;光滑柔嫩的质感;纯净无瑕的色泽。4以第二人称来称呼梅雨潭的绿,更能体现其无与伦比的美丽和灵性,体现作者对其的喜爱、亲近,融情于景,情感的抒发真挚而酣畅。5.绿是自然、美丽、充满生机的,朱自清先生在对“绿”的尽情抒写中寄寓了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至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问题探讨
四、教后感言【暂缺】
五、素材共享
(一)
作家访谈:斯妤印象
刘倩
斯妤这个名字是与散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从八十年代至今的十几年里,在从沉寂到喧嚣的中国散文文坛上,她那或清新明媚、温婉深情,或激越率真、诡异莫测的散文,呈现了一处独特而瑰丽的风景。
一个寒风乍起的傍晚,我敲响了斯妤的家门。当有一双温柔而明澈的眼睛的斯妤,亲切地坐在我面前的那张木椅上的时候,我有了一种仿佛认识她很久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她的那些坦白率真、令人难忘的散文已经使我熟悉了她。在她的身后是一面墙的书柜,我记起斯妤曾经这样写道:“如果说我对这个世界有什么要求的话,那就是,永远不要把我的书桌拿走,永远不要折断我的笔。让阳光涌进书房,让长青藤爬满对面的墙。让书架上屹立起一个又一个不朽的巨人。”
眼前,已过了不惑之年的斯妤微笑着,坦白地说自己在生活中是个拘谨的人,有时显得过分认真。她还说,是生育了儿子,给了她一份成熟的坦然与开阔。当充满了母爱的斯妤指着一幅儿子5岁时画的一张图画,对我侃侃而谈的时候,我深深地理解了斯妤在她的一篇名为《生命神启爱》的散文中写下的一段话:“当我只作为自己存在的时候,我常常陷入对生命的怀疑,有时甚至渴望结束。但是,当我作为我孩子的导师、朋友、保姆而存在的时候,我甚至希望能活99岁,因为那样的话,在我孩子进入他一生中最黯淡的晚年时,我还能够陪伴他。”
在那一个微雪的黄昏,随和、朴素、诚恳,充满了母爱光辉的斯妤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今天,如果把斯妤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中散文的代表人物,应该是不为过的。她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和多种散文奖。中国青年出版社近期出版了三卷本的《斯妤作品精华》。20多部散文集和小说集显示了她的文学才情和天赋。
然而,依此来认识斯妤又过简单化了。斯妤认为自己属于那种经历简单,但内心感觉丰富的内醒型人。作为经历了“文革”的一代人中的一员,作为处于当代社会转型中林林总总的裂变与淘洗中的她,在理想和失落的矛盾与痛苦反思中,仍固执地探索,并握紧她一直追求的生命理想。这一切不能不来自一颗充满了生命激情和勇气的心灵,对于斯妤来说,平静的绿野下面永远有地火在奔走。
而斯妤正是在她视若生命的文学中实践这一切。她说:“如果连文学艺术都不能带给我们片刻的飞翔,并且在这种片刻的飞翔中更清楚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处境,我们的生存又怎么可能多少摆脱一点拘谨和沉闷,同时接近某种清澈和深邃?”
起初,她以女性的细腻敏感和清新奇丽的文字,歌咏着真、善、美。阳光、山川、海洋、月色、爱情,带着梦幻的色彩如珠玑般散落在她的散文中,她写道:“小小的窗棂,窒息了多少黯淡的心灵?窗外,却是一片广袤清新的世界。”这便是她的第一本散文集的主题。这时,她的那些讴歌自然的优美流畅的散文,闪烁着唯美主义的和谐之光,读了令人身心一爽,而她那些发掘女性情感世界细致入微又荡气回肠的抒情散文,则更引起了众多女性读者的共鸣。斯妤说,是童年生活的那座闽南小镇滋养了她。福建多出散文家,那里的空气、阳光和人似乎都具有灵性,斯妤大约得益于此。
以后,斯妤又以一批审视真实世界、真实人生、真实自我的散文凸现于文坛。
于是有她的市井人物散文系列《斑驳人生》。在这里她向人们讲述了童年时代那座闽南小镇芸芸众生的故事。在这里斯妤将笔端切入这些卑微小人物复杂的人性,倾注了自己强烈的悲悯,这是一批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后令人深思的精彩短章。
与此同时,在经历了多年的积淀和思索之后,斯妤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荒诞系列”,将离奇的梦境和幻觉杂糅作品之中,以一种零落破碎的即兴式的表达方式,捕捉着现代都市生活中困扰而焦虑的神经。一个更为深沉的斯妤跃然纸上了。
斯妤一直在不断地摸索、超越。这位主张文学内容与形式同构的女作家曾致信一位同行说:“(近来)痛感时代变迁,环境大异,人性流失,心灵困窘,原有的文体、形式、题旨、内蕴,都已不能完全传达当代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面临的荒诞和错谬。”在斯妤看来,散文的亲历性已成了一种局限,无法涵盖纷繁复杂的百态人生,于是在进入不惑之年的时候,她毅然做出一个重大的选择,她以一本《斯妤散文精选》放下了当今正被吵得沸沸扬扬的散文,转向小说创作。
就这样,斯妤一连串的小说《出售哈欠的女人》、《红粉》、《风景》、《梦非梦》等诞生了。在这里她营造出了一个独特的、充满梦幻色彩的真实。“既深刻又鲜活,既富于才情,又焕然一新。”在她的那篇颇受好评的《出售哈欠的女人》中,她讲述了一个来自乡间“没有名字、没有身份、没有过去、没有前景”的女人突然进入现代城市后的一段荒诞经历。
小说穿透都市生活的面具,以出售哈欠这一荒诞离奇的比喻以及人们对于哈欠的狂热需求,揭示了现代工商社会中人们的紧张、委琐、无奈和病态。在这些既富于奇思异想又贴近现实生活的交织中,斯妤驾轻就熟地把笔端切入了都市人们的生存本质。小说具有多重复合的意义。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斯妤曾经说,散文是心灵的颤动,散文是情感的皱折,散文是灵魂的呼吸。过去的十六年中,斯妤在她的散文中真诚地展现了自己心灵的轨迹,看来以后我们只能从她的小说中去阅读这一切了。祝福她和她的文学创作。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05月05日第七版)

扩展阅读

细菌的教学设计


第二节细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挂图
2.学生准备有关细菌发现的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从小我们的爸爸、妈妈在我们吃饭前,总要唠叨一句,‘快洗手去,不然细菌会跑到你的肚子里去’。那时,我想同学们可能就对细菌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但细菌究竟长的什么样?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介绍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学生纷纷点头同意)
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舆论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教师:那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看挂图。
学生:观看挂图。
教师:不要看图上的细菌好象很大,实际上细菌太渺小了。有人曾经这样形容细菌的“小” 在一个针眼大小的面积上,竟能容纳一亿个细菌,同学们去体会一下吧。(指着挂图上的细菌)你能描述一下这种细菌的形态吗?
学生:像火腿肠、两头圆中间直、像面包……。
教师:这种形态的细菌叫杆菌。还有别的样子的细菌吗?
学生:有的像圆球、有的像弹簧
教师: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它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没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和书中的示意图比较。
教师:你感觉细菌细胞结构更像植物还是像动物?为什么?
学生:我觉得更像植物,因为有细胞壁,看上去很坚硬的样子。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有鞭毛,能运动。(教师适时说明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鞭毛)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不是绿色的。
教师:总结: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教师: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没有细胞核(还会答有荚膜、鞭毛等,教师应适时解释)。
教师: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教师:细菌也是有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挂图)
学生:观看录像,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也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笑,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挂图)。
学生:观看。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看到的挂图内容回答几个问题?1、细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2、芽孢是细菌细胞里的结构吗?
学生: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时,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教师: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能力呀!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细菌,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在我们家里生活着哪些好细菌?哪些坏细菌?

《力》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

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

【教材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3.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

(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小结】

【思考与练习】

1.“注意力”、“战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

2.“神州5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

3.分析一个例子──“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一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学的思想。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采用讨论比较方法展开“活动”
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采用比较法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异同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搜集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资料,对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课时拟用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感受下列现象
日出日落
日出自东、日落自西
日出日落产生的现象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学生阅读后提问:

①、生活中我们感到是天转还是地转?

⑵、哥白尼的“日心说”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首先学习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自转。

演示一:教师展出地球仪,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板书:1、自转运动的规律

①概念绕地轴旋转

②方向自西向东

③周期一天(大约24小时)

(承转)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学生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小结:板书3、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

②产生地方时差

课后复习课文,预习下部分内容。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745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