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设计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知道影响视角大小的因素。
3.能说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难点】
知道视角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不同焦距的凸透镜两个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探究新知

(一)显微镜

1.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2.显微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望远镜
1.望远镜的结构
2.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3.视角
(三)探索宇宙

1.望远镜的发展

2.探索宇宙

【课件展示】微小而精致的雪花,简单而有趣的细胞;遥远而神秘的星系。这一切仅凭我们的眼睛是无法看清的,之所以能够看到是因为人类借助了一双更神奇的“眼睛”---显微镜和望远镜。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看到这些现象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知识。
(设计意图:激趣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板书课题】§5-5显微镜和望远镜

【实物展示】结合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板书】显微镜的结构
【精当点拨】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焦距较大;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焦距较小。显微镜就是利用这两个凸透镜来帮助人眼看清微小物体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课件展示】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光路图
【引导】通过分析显微镜的两次成像特点,讨论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在成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我们学过的那种光学仪器相似?
【总结】显然,显微镜是通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作用,使人眼看清楚物体的。
【板书】
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看清物体的方法-------把物体二次放大
(设计意图:通过成像情况的理论分析,养成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开阔视野】人眼只能看到0.1mm左右的细节,光学显微镜可放大物体1000~1500倍左右,可使我们看清物体万分之一毫米左右的细微结构.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观察能力,但是要观察物质更细微的结构,例如:分子、原子等,光学显微镜就无能为力了.必须用放大倍数更高的电子显微镜.
【课件展示】电子显微镜
工业电子显微镜医用电子显微镜
【设疑】显微镜可以通过把微小物体二次放大的方法帮助我们看清楚近处微小的物体,那么对于远处(例如:距离我们几亿光年的星体)的物体我们需要借助哪种神奇的“眼睛”帮助我们看清楚呢?
【课件展示】望远镜,认识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精当点拨】常见的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焦距较小;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焦距较大。望远镜就是利用这两个凸透镜来帮助人眼看清远处物体的。
【想想做做】
(1)先用一个凸透镜(焦距大)观察窗外远处的物体,注意成像情况。
(2)再用另一个凸透镜(焦距小)观察上面得到的物体的像,注意成像情况。
(3)将两凸透镜的位置对调,再观察远处的物体,对比两次成像的大小。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活动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课件展示】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光路图
【引导】通过分析望远镜的两次成像特点,讨论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在成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我们学过的那种光学仪器相似?
【板书】
物镜-----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目镜-----成的正立放大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设疑】同一个物体,离我们远时非常小,离我们近时非常大.例如天上飞的飞机,在空中时我们感觉它同一只大鸟相仿,降落后,却很大,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视角)
【点拨】原来是视角在作怪,一个物体能不能被看清楚,跟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的大小有关.视网膜上的像越大,受到刺激的感光细胞越多,眼睛对物体的细微部分分辨得就越清楚.如果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小到只落在一个感光细胞上,那么眼睛就觉得这个物体只是一个点.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决定于被视物体对眼睛的光心所张的角,即视角的大小
【课件展示】视角及视角大小的影响因素
【讨论】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感觉物体被放大了,这是通过什么方法增大了视角?

【开阔视野】利用两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叫开普勒望远镜,除了这种望远镜外,利用凸透镜和凹凸镜、凸透镜和凹面镜也可以制作望远镜。
【课件展示】伽利略望远镜和牛顿反射式望远镜
【点拨】现代望远镜通常将物镜制作的比较大,其目的是为了会聚更多的光,使被观察物体看起来更亮,更清楚。
【自主学习】望远镜的发明和使用扩大了人的视野,开创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104页“探索宇宙”部分,了解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历程。
【课件展示】哈勃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
哈勃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太阳系鸟瞰图
【课件展示】河外星系
【总结】宇宙中拥有上千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这上千亿个星系中的一个,银河系异常巨大,太阳不过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太阳周围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行星绕它运行,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学生自学能力)

观察图片、讨论、交流
观察并认识:
显微镜的基本结构:物镜、目镜、反光镜等
讨论反光镜的作用:
将光线会聚,增加物体的亮度
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

分析显微镜的两次成像特点,讨论物镜和目镜的作用:物体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又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口答:
望远镜

学生观察后说出望远镜的基本构造:
物镜、目镜

动手操作、观察成像情况: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两凸透镜的位置对调后,成的像变小了。

分析望远镜的两次成像特点,讨论物镜和目镜的作用:物体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又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讨论:
物体离得远,所以看得小

知道视角的含义:
物体对眼的光心O所张的角,叫做视角,视角越大,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越大,我们看到的物体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讨论影响视角的因素
视角的大小与物体大小和物体到人眼的距离有关

讨论:
减小物体到人眼的距离

自主学习:
人类观测到的最远的天体距离我们约130亿光年。一束光以的速度从这个天体发出,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银河系异常巨大,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10万年的时间。太阳只不过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在第三条轨道上的一颗行星。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显微镜和望远镜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的内容,课件展示。见附件1回顾课堂,梳理知识点,明确重难点

当堂检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答案,生生互助,师生点评。见附件2完成检测题,明确答案。破除疑点
作业课下巩固、思考、拓展、提高见附件3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显微镜
基本结构: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
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看清物体的方法-------把物体二次放大
二、望远镜
基本结构:物镜、目镜。
物镜---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目镜---成的正立放大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看清物体的方法-------增大视角
三、探索宇宙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1.显微镜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物体放大到可以看得见,它经过两次放大——先经物镜得到放大的实象,再经目镜成放大的虚象。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仔细引导他们分析物体和物镜的距离,实像和目镜的距离,并且用光路作图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彻底理解了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兴趣高涨。
2.为了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我将生物实验室中的显微镜分发给学生,不仅让学生认识它,还让学生使用它观察感兴趣的微小物体;为了探究望远镜,我让学生亲自通过利用两个凸透镜来模拟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增加感性认识。
二、存在问题
视角难点的突破有些过于简单,特别对于视角的定义,学生认识起来不自然,比如物体对眼睛的光心的张角中的光心是何意?学生还真不明了,有待改进。
附件1课堂小结
附件2当堂达标
1.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所成的像是()
A.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如果想仔细观察一片树叶的内部结构,最好使用()
A.平面镜B.凹透镜C.放大镜D.显微镜
3.如图所示是一个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倒立_______的实像,此像落在目镜_________的位置,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像放大.
4.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实像
B.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
C.所有望远镜的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决定了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视角越大,所成像越大,眼睛看物体就越清楚.视角大小不仅跟物体大小有关,还跟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下面四种情况中,眼睛感到最长的物体是()
A.站在20m远的1.6m高的人
B.18m远的一棵1.7m高的小树
C.20m远的1.7m高的栏杆
D.40m远的1.8m高的竹竿
附件3课后作业
王鹏的爸爸买回一个望远镜,王鹏很喜欢这个望远镜,他先将目镜放在眼睛前面观察远处的景物,然后将望远镜掉转过来,将物镜放在眼睛前面观察远处的景物.他两次利用望远镜观察景物有什么不同吗?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达标答案:
1.A、D2.D3.缩小一倍焦距以内4.B5.B
课后作业答案:
远处的物体拉近了;远处的物体更远了

精选阅读

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知识目标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用具
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有关显微镜观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人眼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时,分辨本领是有限的.把物体移近些,可以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对于太细微的结构,如生物的细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镜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从实验中可看出用两个凸透镜可以放得更大.利用这个原理就制成了显微镜,想了解它吗?想了解什么?
二、新课教学
[师]显微镜的构造?
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
结合课本图3.5—1投影.让学生看书后讲解.
[生]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
[生]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生]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生]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能看到.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显微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显微镜成像原理
一、显微镜
原理:物镜f<u<2f: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投影仪)
目镜u<f将物镜所成的像再放大(放大镜)
[师]继续提问问题
望远镜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会感到物体被放大?
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是一样的吗?
学生看书后回答
[师]看投影课本图,仔细观察分析的结论.
[生]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生]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生]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生]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生]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生]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生]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作用是使物体进行一次放大.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都起放大镜的作用.
[师]就同学们所讲,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星.
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望远镜成像原理
二、望远镜
原理:物像: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
目镜: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师]望远镜观看的对象在远处,无法移近,要看清楚就要尽可能多地收集远处物体发来的光,观察宇宙中的星体时更是要这样.因此望远镜的物镜总是做得尽可能大,用玻璃不可能制成直径很大的透镜.因为大块玻璃质地不均匀,会导致透镜折光不好,使看到的像有扭曲,为了消除凸透镜成像的缺点,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它的物镜不用凸透镜而用凹面反射镜,也使光在目镜焦点处成实像.
[师]在地面上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时,星体发来的光在穿过大气层的时候,要被吸收一些,还要受到不规则折射的影响,因此大大影响像的质量,为改进对星体的观察,1990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台望远镜,叫哈勃太空望远镜.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
显微镜构造:
①物镜原理f<u<2f
②目镜原理放大镜作用
望远镜构造:
①物镜原理u>2f
②目镜原理放大镜作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通过两个透镜的组合,培养发散思维的能
力。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观察试实验。
4.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
影响。
学习重点:
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学习难点:
通过两个透镜组合得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情况以及原理。显微镜、望远镜的结
构是如何满足组合出的两个透镜成像原理的。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教具学具: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
滴管、装片(植物).
导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显微镜
请阅读课本p103图5.5-1显微镜的结构回答问题
1.显微镜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都相当于镜,靠近眼睛的叫,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
2.来自被观察的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的像,原理同一
样。目镜的作用相当于,能把像再放大一次,经过两次放大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
看不到的物体了。
3.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使用的都是镜,镜的焦距较大。当被观察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时,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的像,然后这个像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物体通过目镜成一个,这样我们就能看清楚很微小的物体。
(二)望远镜
请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望远镜有两组组成。靠近眼睛的叫,靠近物体的叫。
2.物镜成像,目镜成像。
3.我们要看清物体还与什么有关?阅读课本p104页图5.5-4回答。
4.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
(1)以凹透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为物镜,调节二者间的距离,观察远处的物体,你看到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
(2)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为物镜,调节二者的距离,观察远处的物体,你看到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
(3)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为目镜,以较小的凸透镜为物镜,调节两者间的距离,观察近处的物体,你看到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
5.一般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使用的都是镜,镜的焦距较大。当被观察物体在物镜两倍焦距以外时,物体成一个别的像(填“放大”或“缩小”,“实”或“虚”),然后这个像再经过目镜(填“放大”或“缩小”),观察者就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二、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1.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物体经物镜后成放大的,再经过目镜成放大。
2.望远镜的工作原理:物体经物镜后成的实像,再经过目镜成的虚像。
我还有的疑惑是
三、当堂训练:
必做题
1.从显微镜的结构的光路图可以看出()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B.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D.对目镜和物镜的焦距没有明确的要求
2.从望远镜的结构的光路图可以看出()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B.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D.对目镜和物镜的焦距没有明确的要求
3.为纪念伽利略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四百年,联合国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图为宣传画)。伽利略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关于凸透镜成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三倍焦距处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缩小的,虚像都是放大的
D.凸透镜所成的像都能呈在光屏上
选做题
4.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与有关,还与有关。
5.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填“放大”或“缩小”)的(“虚”或“实”)像,目镜的作用则相当于一个,可以把像再放大一次,使人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
6.望远镜,尤其是天文望远镜都力求,以求观察到更暗的星,除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做物镜。
四、课堂作业
课本P15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五、我的反思

显微镜和望远镜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显微镜和望远镜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案

课型新授课题5.5显微镜和望远镜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设计人宗、核人授课人:编号5.5日期2012.8

基本思路: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自制望远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点: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难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

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

学法指导:本节知识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要做好实验,

认真观察现象,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地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

识为基础掌握知识。

预习导学:我们在白纸上画一个小箭头,用两个火柴盒压住,在它上面放一块无色透明的塑料膜,用滴管从烧杯中吸上一些水,小心地把一个小水滴滴在塑料膜上,观察到什么现象?

(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箭头或一个倒立、放大的箭头)

那么如何能放大的更大?

(从水滴看到一个和原来方向相反放大的箭头.再用一只放大镜来观察

水滴.当放大镜移到一定位置,看到一个清晰的和原来方向相反的被放

得很大的箭头)

人眼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时,分辨本领是有限的.把物体移近些,可以

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对于太细微的结构,

如生物的细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镜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从实验中可

看出用两个凸透镜可以放得更大.利用这个原理就制成了显微镜,想了

解它吗?想了解什么?

学习导入:一、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

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

的凸透镜叫做______.靠近被观

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________._______可旋转,能使

反射光线从下方照射到被观察的物体上,增大物体的亮度.________用来放置被观察的物体,载物台中央有一圆孔,反射镜反射的光线从下方穿过圆孔,照射在被观察物体上.

当堂达标:1.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远镜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_____附近成_____、_____

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

拓展延伸:3.哈勃望远镜的物镜是一个大的凹面镜,它是利用了凹面镜

的——作用制作的。

4.下列关于显微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显微镜要比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高

B.当室内光线较暗时,要用反光镜的凹面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之和

D.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成放大的虚像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目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镜成正立、

放大的虚像

B.望远镜分为折射式望远镜和反射式望远镜

C.显微镜和各种形式的望远镜,目镜都成虚像

D.无论什么形式的望远镜,其物镜直径越大越好

6、为什么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做得很大,而目镜却做得很小而且焦距很短?

中考链接:(06荆州)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你注意过像的正倒吗?请你通过判断,以下正确的说法()

A.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B.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C.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像都是正立的

D.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像都是倒立的

2、显微镜的原理:

探究:通过两个凸透镜观察近处物体

用钢笔在书上或本子上画一组箭头,如图:

先用一个凸透镜(物镜)观察这组箭头,得到放大的像,注意成像情况。

再用另一个凸透镜(目镜)观察上面看到的像,进一步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注意成像情况。

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能看到。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目镜使物体成放大、虚像,物距在焦距之内.

3、望远镜的原理:

望远镜和显微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作用是使物体进行一次放大。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都起放大镜的作用.

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深入探究:

望远镜有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

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筒的,是双筒望远镜,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棱镜”.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再者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来倒立的像正立过来.

望远镜观看的对象在远处,无法移近,要看清楚就要尽可能多地收集远处物体发来的光,观察宇宙中的星体时更是要这样.因此望远镜的物镜总是做得尽可能大,用玻璃不可能制成直径很大的透镜.因为大块玻璃质地不均匀,会导致透镜折光不好,使看到的像有扭曲,为了消除凸透镜成像的缺点,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它的物镜不用凸透镜而用凹面反射镜,也使光在目镜焦点处成实像.

在地面上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时,星体发来的光在穿过大气层的时候,要被吸收一些,还要受到不规则折射的影响,因此大大影响像的质量,为改进对星体的观察,1990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台望远镜,叫哈勃太空望远镜.

板书设计:

文章来源://m.jab88.com/j/6643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