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4节《光的折射》教案设计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4节《光的折射》教案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4节光的折射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是本章的第四节教学内容,它在初中的光学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光的折射的知识基础是光的直线传播;总结光的折射规律时,知识迁移的基础是光的反射定律。
在新课标下,本节内容的知识点不多,难度不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观察讨论、合作探究和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上。因此,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多观察、多发言、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多应用、多拓展。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发展多项智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时的折射规律。
3.知道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在探究中让学生养成主动交流和相互协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用器材:小激光器、盛水的烧杯、玻璃砖、自制的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折射一体化装置、蚊香、火柴、滴管、牛奶一盒(共用)。
教师用器材:烧杯、铅笔、玻璃砖、钢笔、激光器、玻璃水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知识回眸

情景构建
引入课题

探究1:
什么是光的折射?
探究2:
光的折射规律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
播放课件:
挖掘光现象中的人文资源,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历史典故:
1.囊萤夜读;
2.凿壁偷光;
3.孙康映雪。
启发:上述三个典故,分别体现了哪些光学知识呢?
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吧:
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小明就贸然跳下去想洗个凉水澡,哪曾想池水却很深,淹过了小明的脖子,于是他惊慌失措,大呼救命。
引导:
小明差点被淹死!对此,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何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呢?

引入:要解释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学习光的折射。展示教学目标。
引导:
我们已经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从空气射向水面会发生反射。那么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或者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其传播方向又将会怎样呢?
组织探究:
引导: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选择桌子上的器材,试着验证你的猜想。
巡视、指导:
1.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所在小组的做法。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3.用示意图来展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
引领学生根据现象总结: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结合图示介绍:
光的折射光路图中的有关概念:
特别指出: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才会发生折射现象。
(2)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过渡:
光的反射遵循一定的反射规律,那么,光的折射有哪些规律呢?
下面让我们继续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组织探究:
1.引领学生提出问题:
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发放教师自制的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一体化装置(见附件1)
(2)介绍装置的使用方法:(详见附件1)
向水中滴几滴牛奶,以显示水中光路;
在饮料瓶的开口处,放入点燃的蚊香,使水面上方的空气中,混有适量的烟气,以显示空气中的光路。
(3)引领进一步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有哪些规律?
(4)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4.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1)把探究的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
(2)巡视指导,获取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调控学生的探究节奏。
(3)利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①是否也像光的反射那样,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如何变化?
③让光垂直射向界面,有什么现象?
④除了用所给的“一体化装置”做实验外,也要换用玻璃砖,将上面的实验过程再重做一遍,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
5.引领学生进行交流评估:
(1)要求学生展示实验的效果:
(2)组织全体同学集中交流,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适时点评、引导。
(3)以激励为主,积极评价学生合作探究活动的效果。
6.引领学生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1)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折射角也增大(或减小);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启发: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有“光路可逆”的规律,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继续总结:
(5)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过渡:
俗话说:“学以致用”。下面让我们由浅入深地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一些问题,解释一些现象:
1.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光传播的路径将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出光路图。
2.讲故事:小明跟着爷爷到湖中去叉鱼时,每次都向着他看到的鱼叉去,却屡屡不中,这是为什么呢?
引领学生作光路图,使他们认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3.出示诗句:
(1)掬水月在手;
(2)潭清疑水浅。
据此提问:它们分别属于光的什么现象?二者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3)引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本中的《科学世界》,进一步了解折射现象。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要求学生总结:本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细心听取学生的发言,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补充,说出他们自己的收获,真正谈出多方面的感悟,让学生感受求知的快乐!

发放课堂检测题;(见附件2)
巡视指导,及时获取信息;
评价学生完成情况,指导学生矫正。

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景及苏轼的诗——《观湖上初晴后雨》:
展开联想:当雨后的西湖,升起了太阳,也许我们会看到美丽彩虹。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请预习《光的色散》。

认识典故中所蕴含的光学知识:
1.“囊萤夜读”体现了光源的知识。
2.“凿壁偷光”反映光的直线传播。
3.“孙康映雪”应用了光的反射。
感受古人刻苦好学的精神。

感受故事的情趣,自然地进入新的求知状态。

感受生动形象的科学漫画所反映的情景,思考:这与物理知识有什么关联呢?

畅所欲言,积极猜想。

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进行猜想,可能的情况有:
(1)继续沿直线传播;
(2)可能弯曲了。
(3)……

讨论并动手实验,观察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的传播路径。

展示自己的做法,互相评价效果的优劣。
描述实验现象:
(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会发生偏折。
(2)当光垂直射向水或玻璃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参与总结,并理解、体会光的折射的含义。

认识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知道发生光的折射的条件。

确认什么是折射角。

听讲,明确所要探究的任务。

从以下方面进行猜想: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②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③折射角会随入射角的变化而怎样变化?

观察装置的结构。

学会装置的使用方法。

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

讨论并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步骤。

团结协作,按以下的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1)观察折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2)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改变入射角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4)让光垂直射向水面,观察现象;
(5)换用玻璃砖,重复上面的实验。

积极参与,展示本组的探究效果。

汇报自己的发现,并讨论交流,评价自己小组及其他小组的探究效果。感受成功的喜悦,产生更浓厚的求知热情。

积极参与总结,系统条理地理解、体会光的折射规律,形成共识,确认结论。

动手实验,发现规律。
结合光的反射进行迁移,进一步确认: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图示: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产生应用知识的欲望,准备感受知识应用的乐趣。
1.画出光路图。借助本题,加深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

2.听故事,热烈地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参与作图,解释现象:鱼身上的光,由水斜射向空气时,会发生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进入人眼,眼睛逆着折射光看去,就感觉鱼的位置升高了,即看起来鱼比它的实际位置浅。

3.感受美的意境,并分析说明:
“掬水月在手”是光的反射现象;“潭清疑水浅”是光的折射现象。

分析说明二者所成的像都是虚像。

竞相发言:光的折射现象还有:一笔三折、水中的筷子弯折了、池底变浅、海市蜃楼等等。

回顾本堂所学,从3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
(1)知识、技能方面;
(2)过程、方法方面;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学以致用,高效练习。

查缺补漏,全面提高。
欣赏美景,朗读诗歌。

产生探究新知的热情和欲望。

【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观察现象→得出概念→实验探究→总结规律→应用拓展→知识整合→感悟收获→当堂反馈→激情结课
【教学反思】
做的较好的方面:
1.在复习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历史典故,渲染了课堂氛围,使本节课的开始如鲜花含露,景色初展。而典故洋溢着智慧,又对学生起到了要刻苦学习的教育作用,使学生较快地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本部分的复习,又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进行知识的迁移作了知识上的铺垫。可谓一举多得,效果不错。
2.在引入新课时,注重了创设情境,以生活现象为基础,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感性认识,拉近了物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科学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使问题的探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在学生实验探究环节,老师用自制的教具---“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折射一体化装置”来感召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用自制的教具,帮助学生突破了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这一实验的难点,提高了探究的效率。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了三个非常充分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及表现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总结规律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4.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了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例如:结合光的反射定律来认识光的折射规律,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加深了对两个重要的光学规律的理解。
5.在应用拓展这一环节中,注意了问题设置的梯度。例如:首先让学生作出“光从空气斜穿过一块玻璃”时的光路图,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刚刚总结出来的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通过解释现象,深化对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通过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大量举例,拓展了对光的折射现象的了解,使知识得以整合,应用的过程流畅而一气呵成。在这个过程中,又让学生经历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体验。
6.在教学中,注重了人文主义色彩的渲染和渗透,例如:引用了“掬水月在手”、“潭清疑水浅”的诗句,引领学生在诗情画意中辨别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进一步感受了虚像的含义;以讲故事的形式,引领学生分析叉鱼不中的原因,增强了生活的情趣,使学生在应用规律分析问题时充满了的热情;在结课时,引用了苏轼的《观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为下一节《光的色散》的学习留下了悬念,也起到了促进学生积极预习,自主求知的热情,效果很好。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探究活动都很积极踊跃。但有些学生在总结规律时,参与度不够。反映了部分学生爱动手而不爱动脑的不良的习惯,对此,需要加强引导。
2.在课堂探究节奏的把握上,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调控。

附件1:自制教具说明
教具名称:
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折射一体化装置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在方形饮料瓶的瓶口向下约7cm的位置开一个小孔,在与小孔相邻的一侧面的正中位置,竖直向下粘上细细的即时贴,用它作为探究光的折射时的“法线”。此装置可以使烟雾在瓶内保留较长的时间,连续而流畅地观察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现象。现象明显,能够使学生饶有兴趣地高效完成探究,破解了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这一实验上的难点。
实验装置操作方法:
1.从瓶口向瓶内倒入适量的水,并滴入适量牛奶,振荡均匀,旋紧瓶盖。
2.将点燃的蚊香通过小孔伸入瓶内,当瓶内烟气适量时,用激光笔照射,可以方便直观地观察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3.让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点在“法线”与界面交点的位置),可以方便地看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靠近法线这一折射现象。突破了光的折射难于流畅地演示这一探究过程中的难点。
4.旋开瓶盖,让激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可以观察到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附件2:课堂检测题
1.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要_________,这是由于光从________射入________时发生的________造成的,看到的是实际池底的_______像。
2.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其中________是入射光线,________是反射光线,________是折射光线,反射角为________,折射角为________。
3.当光从________斜射入________时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这时折射角________于入射角。
4.一束光从空气中射向某一透明介质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入射光与分界面的夹角为30°,若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垂直,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折射角为______。
5.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船只B.观察楼房在水中的倒影
C.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比实际位置高D.在路灯下出现了人的影子
6.在湖边看平静湖水中的“鱼”和“云”,看到的是()
A.“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鱼”和“云”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鱼”和“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7.在海上或沙漠上,有时会看到高楼大厦,热闹市场,实际大海、沙漠上并没有这些楼市,这种现象叫“海市蜃楼”,出现“海市蜃楼”的原因是()
A.光在海面上反射的缘故B.光在云层上反射的缘故
C.光沿直线传播的缘故D.光在大气层中折射的缘故
8.图中,容器底有一探照灯S发出一束光线投射到MN木板上,在B点形成一光斑,当向容器中注水时,光斑B将移向()
A.B的上方B.B的下方
C.B的左边D.B的右边
9.上题中,光射到水面上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随着水面的升高,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将()
A.越来越大B.越来越小
C.不变D.无法确定
10.图中,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人玻璃中,表示光折射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11.如图所示,OB是一束光线由空气射到水面后的反射光线,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标出入射角的度数,并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附件3:课堂检测题的答案
1、浅、水、空气、折射、虚像;
2、BO、OA、OC、60°、45°;
3、水或其它介质、空气、大于;
4、120°、30°;
5、C;
6、B;
7、D;
8、B;
9、C;
10、C;
11、略。

相关阅读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

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

5.交流实验结果

①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

②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

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

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

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

3.交流,①如何定义折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③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4.(激疑)“折射断筷”、“水中硬币升高”都是光的折射现象,能否用刚才得到的结论解释呢?(学生讨论后产生了新的疑问:刚才的结论是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规律而“折射断筷”、“硬币升高”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形成的)

探究3(屏显):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如图3。

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讨论交流:师投影学生做图的情况

②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学生能从光反射时光路可逆,联想到光的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

实验验证:①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如图4;②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让同学们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呢?(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很高)

③学生观察到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与原入射光重合。

④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

⑤屏显:结论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结论5:光从空气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三、折射规律的应用

1.体验“叉鱼”

制作鱼模型并固定于方型水槽中,用直铁丝作鱼叉,对准看到的鱼下叉,看谁能叉准,并让该同学说出叉准鱼的“奥妙”是什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

2.利用动画讲解“鱼的虚像形成的原因”。

3.学生讨论“折射断筷”、“硬币升高”的原因。

4.分组实验:观察玻璃砖后的钢笔“错位”。(让学生再次体验折射使眼睛产生的错觉)

5.折射现象不仅会使眼睛“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奇观。(播放“海市蜃楼”、2001年北京天空出现的“三日同辉”的影像资料)

四、交流评估

1.通过今天学习,有哪些收获?(从知识、能力、研究方法、对折射现象的感受、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多方面谈一下)

2.光射到空气和水(玻璃)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吗?光的反射和折射有哪些异同?

★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光的折射》的小论文。

2.阅读课本30页的“全反射”了解它在光纤中的作用。

第四节光的折射


第四节光的折射

一、引路提纲:

0.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1.什么是折射现象中的入射角?

2.什么是折射角?

3.折射定律是什么?

4.什么是折射率?它的第二种表示方法是什么?

5.任何介质的折射率一定_______,光在任何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真空中_____?

6.入射角不一定时,折射角与介质的关系是什么?

7.如果光线不发生偏折,就没有折射现象吗?

8.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_.在原来折射光线上的点发出的光线一定过原入射光线上的所有点吗?

二、内容解释:

0.光的折射现象: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光由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1.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注意:它们都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3.折射定律:(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其中第三条又叫斯涅尔定律(荷兰数学家)

4.折射率: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i的正弦跟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n,叫这种介质的折射率。n=sini/sinr

(某种的介质的折射率还等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跟光在这种介质中的的传播速度v之比

n=c/v

5.任何一种介质的折射率都大于1,光线在任何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它在真空中的速度慢。

6.入射角一定时,光从折射率大的介质射入折射率小的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由折射率小的介质射入折射率大的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7.当光线没有发生偏折时,不一定没有发生折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或者是光速发生变化都证明光线发生了折射。

8.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原来折射光线上的点发出的光线,不一定经过入射光线上的每一个点.这是因为该发光点发出了无数条光线,但只有一条和原来的光路可逆.

****第五节光的折射配套练习

1.某单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为λ,波长为c,它在折射率为n的介质中的速度为_______

2.光线以30度的入射角从玻璃中射到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它的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90度,则这块玻璃的折射率为___________

3.判断:

(1)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由空气进入介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3)若光从空气射入液体中,它的速率一定会减小()

(4)当光线没有发生偏折时,就没有发生折射()

4.如果地球表面没有大气层,那么人们观看到的日出时刻就会比存在大气层时_______一些.

5.水中的物体看上去比实际位置要浅,这是因为_________

第4节《变阻器》教案设计


第4节变阻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2.通过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知道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
3.通过探究知道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变阻器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滑动变阻器的设计、制作过程,了解科学发明创造,科技革新的过程。
2.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逐步养成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产生动手操作使用变阻器的欲望,养成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信能力。
【教学重点】
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正确连接并使用滑动变阻器,能够正确判断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如何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视频(千手观音、变阻器的应用)、变阻器的原理(flash)、铅笔芯、金属电阻丝、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20Ω、2A)、开关、导线若干。
学生:收集与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境创设】

[视频引入]播放“千手观音”片段。
[设置疑问]
春节晚会上一群聋哑青年用精美绝伦的舞蹈“千手观音”上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与心灵的震撼,在享受这美丽瞬间的同时,你能否解释舞台上的灯光是如何实现明暗变化的呢?
[板书课题]
§16.4变阻器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中舞台灯光的明暗变化切入主题,同时教育学生学习聋哑青年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关爱残疾人。)
观看“千手观音”视频片段,体会聋哑青年克服困难,追求完美的精神。

思考并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滑动变阻器
1.结构示意图:

2.元件符号:

3.工作原理:
[提出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改变电源电压可以改变灯泡的亮度,除此以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灯泡的亮度呢?
[演示实验]
连接如下图所示电路,改变铅笔芯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提出问题]
⑴在刚才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⑵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灯泡亮度变化的呢?
⑶电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归纳总结]
像这种能够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仪器我们称之为“变阻器”,由于夹子能够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所以我们称之为——“滑动变阻器”。
(设计意图:利用“铅笔芯能够改变灯泡亮度”的实验,建立滑动变阻器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
[交流讨论]
⑴用“铅笔芯变阻器”调节灯泡亮度时方便吗?它又有哪些缺点?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帮老师改进一下。
⑵展示金属电阻丝的同时并提问“如何能使灯泡的亮度变化更明显一些?”
⑶如果电阻线太长,使用起来方便吗?应该如何改进?
⑷将电阻丝缠绕起来后,相邻的两圈电阻丝之间容易发生短路现象,怎么办?
[视频展示]变阻器的组装过程。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对自制变阻器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根据它的结构特征,我们可以画出滑动变阻器的简笔画——结构示意图:。画电路图时,它还有专门的元件符号:。
(设计意图:在板演变阻器示意图和元件符号的同时,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变阻器的认识。)
[视频展示]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提出问题]
⑴为什么要将电阻丝上的绝缘漆刮掉呢?
⑵滑动变阻器是如何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的呢?
[归纳总结]
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电流的路径”正确判断滑动变阻器是如何接入电路的。
(设计意图:在板演变阻器示意图和元件符号的同时,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变阻器的认识。)
交流讨论,总结汇报。(改变电阻,换用其它规格的灯泡)

观察实验现象。
⑴灯泡亮度变化。

⑵电阻变化。

⑶铅笔芯接入电路中的长度改变。

了解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

⑴不方便,铅笔芯容易断;长度太短,亮度变化不明显。

⑵增加电阻丝长度。

⑶不方便,将电阻丝绕在一个绝缘筒上。
⑷在电阻丝外面加上绝缘层。

观看改进后的滑动变阻器的组装过程。

回答示意图和元件符号中各部分的名称。

观看flash动画,体会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⑴导通电路。

⑵改变接入电路中的长度改变电阻。

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

知识点二:使用方法

1.观察铭牌

2.串联

3.一上一下

4.闭合开关前,滑片置于最大阻值处。

知识点三、作用
1保护电路
2.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3.调节电压[合作探究一]
1.探究内容:结合以下的三个问题,思考并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2.探究时间:3min
3.探究问题:
⑴滑动变阻器的铭牌上标有“20Ω2A”字样,其中“20Ω”是指该变阻器的_______阻值为20Ω;“2A”是指允许通过的___________电流为2A。
⑵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滑动变阻器应该与灯泡_______联。
⑶下图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
①_______和_______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为零。
②在滑动变阻器中,当滑片左右移动时,_______和_______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相当于定值电阻。
③将AC或AD接入电路,接入电路的电阻丝为段,向右移动滑片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将变。
④将BC或BD接入电路,接入电路的电阻丝为段,向右移动滑片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将变。
[归纳总结]
正确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时应从“上、下”各选择一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如何变化取决于下面的接线柱的选择。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能力和团队意识。)
[合作探究二]
1.探究内容: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2.探究时间:5min
3.温馨提示:
⑴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至最大阻值处,以免因电流过大而损坏灯泡。
⑵如下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前滑片应置于_________端。
⑶闭合开关后,如果灯泡不亮且电流表有示数,请移动滑片并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1.闭合开关前,为什么要将滑片置于最大阻值处呢?
2.实验的过程中,滑动变阻器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合作探究三]
1.探究内容: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阻两端的电压。
2.探究时间:7min
3.温馨提示:
⑴连接电路时根据电流路径,先“串”后“并”。
⑵采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⑶每次更换电阻后,闭合开关前,要将滑片调到最大阻值处。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滑动变阻器既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也可以控制其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小组内交流讨论,互帮互助,解决导学案中的三个问题。

⑴最大最大

⑵串联

①CD

②AB

③AP大
④PB小

总结体会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⑵B

以小组为单位,参考课本中的实验步骤,连接电路,调节滑片,观察灯泡亮度变化的同时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况。

1.保护电路

2.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以小组为单位,参考课本中的实验步骤,连接电路。
1.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并将对应的电流值记录在导学案中的表格里(见附件1)。

2.改变接入电路中定值电阻的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1.5V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格中(见附件1)。

知识点四:应用[视频展示]
1.变阻器的应用——电位器。
2.汽车的油量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为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做好铺垫,实验数据也可以直接使用。)
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变阻器的应用实例。

通过视频了解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电位器和油量表,分析油量表的工作原理。
【盘点收获】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师生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见附件2)
【课堂检测】独立完成,相互批改,教师巡视点评。完成检测题(见附件3)
【家庭作业】《助学》第四节内容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16.4变阻器
一、滑动变阻器
1.结构示意图2.元件符号3.工作原理
二、使用方法
1.观察铭牌2.串联3.接线柱“一上一下”4.P置于最大阻值处
三、作用
1.保护电路2.改变电流3.调节电压
四、应用——电位器
【教学反思】
一、案例中的“亮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和分组实验、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铅笔芯变阻器”进行改造,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利用flash动画生动形象地完成滑动变阻器的改进,帮助学生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3.为了节省时间,在学生完成“探究二”后,不要拆开电路,可以直接将灯泡换成电阻,并上电压表完成“探究三”。
4.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教学过程中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后续学习(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作好铺垫。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时,问题不能开放太大,如果不作限制,该部分内容会用时过长,从而导致后面实验无法完成。
2.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出现很多操作性失误,如:电表的接线柱、量程选择、变阻器滑片的位置等。
附件1:
R=5Ω
电压U/V0.51.01.52.0
电流I/A

U=1.5V
电阻R/Ω51015
电流I/A
附件2:盘点收获
附件3:达标检测
1.实验室中有一铭牌上标有“50Ω1.5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如图所示,“50Ω”指的是_______和__________两接线柱间的电阻值,“1.5A”指的是允许通过的________电流为1.5A。
2.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的四种接线情况中,当滑片向右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大的是()
3.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向b端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以及灯L的亮度变化情况应是()
A.电流表示数变大,灯L变暗B.电流表示数变小,灯L变暗
C.电流表示数变大,灯L变亮D.电流表示数变小,灯L变亮
4.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在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时连接的电路,该电路能不能满足要求?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灯泡的亮度能否改变?试改动其中一根导线的一个线头,使电路能够符合要求。
【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1.AB最大2.C3.B4.由于滑动变阻器下面两个接线柱同时接入电路,相当于接入一个定值电阻,故该电路不能符合要求,移动滑片灯泡亮度不变。改正方案如下图所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604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