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论语2”,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二)八、周而不比
[课文理解]本章重在论述如何对待他人,与上一章如何对待个人,都是谈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与人交往中应“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要善于识人,正确对待别人缺点,正确认识朋友,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课文解读]一、《论语》由于文辞简约,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断。如5·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4·26章及12·23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
第一种说法更为有理。联系4·26及12·23两段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认为交友过度频繁,反而会使朋友疏远,劝导朋友也应忠言相告,而不听则作罢。而晏子因“善与人交”,在交往中让朋友了解他而敬重他。据史书记载,晏子是春秋齐国的贤相,很为人敬重。朱熹在这段语录下引“程子”(北宋二程)之论说:“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
二、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友也应有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三、选择《论语》中格言,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对这些格言的特点简要分析,并围绕“交友”(或其他话题),每人拟五条思想火花,在壁报上交流。(略)
[文言练习]四、解释下列词语。
党:《说文解字》:“党,不鲜也。”但这本义不通用,用其后起之义,即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一“党”。引申为“亲属”、同类朋辈、等类、偏私偏袒及政党等义项。所以,“群而不党”(偏私偏袒),“各于其党”(类别),“党同伐异”(同类、朋党),“乡党”(乡里),“党派”(政党)。
比:《说文解字》:“比,密也。”引申为亲近、齐同、并列、相连相接等义项。所以,“比而不周”(亲密,这里指不正当的勾结),“比肩而立”(并列),“鳞次栉比”(相连),“比及”(相接)。
与:《说文解字》:“与,党与也”,本义指朋党,引申为盟国、友邦、随从、亲近、允许、支持、同类、等待、交往、给予等义项。又作介词(与名词构成介词结构)、连词(连接名词、代词及句子,表示并列)。又同“欤”,作句末疑问语气词。所以,“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前一与作连词,后一与参与,这里作事君),“岁不我与”(等待),“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两个与均作亲近、交往解),“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参与)。
道:《说文解字》:“所行道也。”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路程、行程、取道、经过、种类门类、方位、方法、技艺、宇宙万物本原、事理、规律、政治主张与体系、好的政治措施和主张、道德道义、讲述、知道、实施实行、疏通引导等义项。所以,“忠告而善道之”(讲述),“道之以政”(实施、实行),“道千乘之国”(取道、经过),“志于道”(正道,好的政治主张),“中道而废”(道路)。
五、分类整理《论语》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格言、熟语、成语,丰富自己的语言。(略)
九、出辞气远鄙倍
[课文理解]本章论述人们交往中的语言文明和语言技巧。孔子重视个人礼仪,“礼”的内在蕴涵是“德治”的基础,根植于道德,而其外在表现则是人的礼仪、礼节、礼貌。其中说话是人与人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一个人“礼”的主要体现。所以《论语》中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包括人的交谈语言要文明、远离粗俗,要出于诚信,出于真情,要把握说话时机,掌握分寸,说话内容既要抓住要害,表达简洁,又要一定的文采,委婉动听,要针对不同的听话对象,善于与不同人交谈等。说话态度要真诚、谦恭,有理有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引孔子言),孔子又以“尽善尽美”作为评论文章、艺术、说法的标准。这些对我们今天都有启发意义。[课文解读]一、孔子既反对巧言令色,又追求语言的敏捷得体,这两者区别在哪里?孔子的主张对我们今天从事语言交际有什么启示?
两者的区别在于说话的出发点和内容,前者是虚情假意,所谓“鲜矣仁”;而后者则出于“仁”的目的,以诚信为本。启示我们今天要重视语言交往,重视表达说话能力培养。新课程《标准》对说话能力有专门要求。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其中“说”是口头表达,“写”是书面表达,现代社会中,两者同等重要。二、孔子在文化教育和主持礼仪时为什么要用“雅言”?你对学习和推广现代“雅言”——普通话有什么看法?做得怎样?
孔子重视“礼”,“礼”既指制度、规范,又指个人礼仪、礼节、礼貌,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礼仪是集中体现“礼”的机会和载体(如今天的庆祝会、升旗仪式等),礼仪需要庄重、严肃的气氛,才能体现出礼的重要和必要,也才能让人们在礼仪中受到礼的教育和熏陶。而“雅言”则是礼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则是教育和规范人们礼仪的基础和基本手段、途径,每个人从小就都从文化教育中得到熏陶和培养,接受正规的雅言教育。如果不用雅言,则将误人一生。现在提倡普通话,作为一种全国性交流的规范的文明的“雅言”,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尤显必要。
三、言语交际要讲究技巧。面对敏感话题,有时须采取婉转的方式。作为孔子弟子中“言语”方面佼佼者的子贡,就很擅长这种方式。以本课7·15章和第三课9·13章为例,说说你对委婉这一交际技巧的体会。
委婉是不直接将话点明,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去试探性地了解对方的内心。这种方式在与人交际的特殊场合,还是十分需要的,特别是做人思想工作或劝说别人时,尤为需要,可避免矛盾激化,或者了解对方意图。课文中子贡有成功运用的例子。7·15是讲子贡采用借机试探,用古比今手法了解了孔子的态度。卫出公不愿放弃王位,拒绝他的父亲蒯聩回国继承争王位。当时孔子正在卫国,他的弟子要了解孔子对卫出公的态度,但不便公开询问,于是子贡借古代叔齐、伯夷兄弟俩互相推让王位的事询问孔子的态度,孔子赞扬和高度评价了叔齐和伯夷,当然也就知道孔子对卫出公与其父争夺王位肯定是不会支持的。9·13则用比喻来了解孔子的内心想法,子贡借“美玉”为喻,询问孔子是将美玉珍藏还是寻找识货的商人卖掉,孔子明白弟子之意,回答说,等待识货的商人卖掉它,意思是孔子也希望能有“识货”的统治者能重用他。
[文言练习]四、读15·8章,完成下列题目。1、查字典“失”字可知,“失人”、“失言”可能的义项有这样几个:(1)遗失、丧失;(2)做事不合适、失当;(3)犯错误;(4)错过。你认为:“失人”、“失言”中“失”是哪个意思?
“失人”的“失”是“错过”。“失言”的“失”是“犯错误”。
2、以下是《论语》中“失”字后面带宾语的几个用例,你认为“失人”、“失言”中的“失”,其意义与哪句话中的“失”字意义相当?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与“失人”的“失”(错过)相当。
既得之,患失之。丧失。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与“失言”的“失”(犯错误)相当。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饪”,烹调生熟的程度。“失饪”,烹调生熟失当。
3、《现代汉语词典》:“[失言]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这意义和《论语》中的“失言”的“失”意义有什么不同?现代“失言”的“失”作“漏失”之意,与《论语》中“失言”的“失”作“错误”解是不同的。
十、学以致其道
[课文理解]本章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孔子十分注重个人自我学习和提高,围绕这一问题作了大量阐述,包括学习的内容(德、业)、方法、目的、态度等。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较大的启示。
[课文解读]一、古人讲求“进德修业”。从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谈到的“好学”表现看,他们所说的“学”,侧重于“进德”、“修业”哪一个方面?“樊迟请学稼”,为什么遭到孔子的训斥?
侧重于“进德”。他们十分强调学习目的:“君子学以致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要认为“君子儒”。在他们看来,学习“道”,即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境界,引导百姓,成就“文武之道”(实现周礼)。而“修业”主要是技术层面上的,就像“百工”,只能“成其事”,达不到“道”,所以反对樊迟放弃“礼”、“道”的学习去学“稼”这样技术操作层面上的事。过去理解为孔子看不起劳动。孔子论学有两个概念,一是“器”,即把纯粹的知识积累起来;一是“道”,上升到道德、规律层面,他提出“君子不器”,要高层次的学习。
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内涵深邃,充满哲学智慧。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海无涯,知识的探求是无尽的,促使人一生中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永不满足。毛泽东曾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哲学文章中指出: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掌握了某一方面规律后,又有更多的未知在等待我们。二是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只有承认自己不懂,才能去追求学习,所以那些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否则只能停留在“不懂”上。
三、胡适曾经指出,像1·10章“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句话,竟使用了将近十个虚字,“这是把说话完完全全记录出来的缘故”。这些虚字的使用,不但使句子显得活泼多变,舒展自如,而且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口吻语调,表现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如上例,句中的“也”所表示的语气的停顿,显示了子贡的从容不迫,表推测的语气副词“其诸”与疑问语气词“与”连用,以委婉的语调表现了子贡的自豪。试再举几例作简要说明。
如7·5章“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一句,“甚”,是个表程度的副词,它还可充当谓语;“矣”,是用在陈述句后的语气词,这里表示出对自己“衰”变化的惊讶和感叹。“也”,是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后,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下句的“矣”同样用在形容词谓语“久”的后面,表示强烈感叹。两个“矣”又作为谓语前置,更突出感慨的强烈。
又如11·2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是孔子循循善诱学生言志的一段话,大量的虚词将孔子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见解的教学方法表现出来。“以”,介词,这里表“因为”;“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介词“于”,表示“比较”;“毋”,否定副词,常用在祈使句中,有劝阻之意;“以”同前,介词,下省略“长乎尔”的宾语;“则”,连词,表强调。“也”,句尾语气词,肯定语气,模仿学生背后的意见;“如”,假如,连词;“或”,无定代词,“有人”,代表自己;“则”,连词,与“如”相对,“那么”,是一句假设复句;“何以”,疑问代词与介词结合;“哉”,语气词,有反问的语气在,表示孔子给学生机会,学生应该大胆发表意见的意思。
[文言练习]四、关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章,人们理解不尽相同。比较以下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说说各家对“攻”字、“已”字是怎样理解的。
1、朱熹《论语集注》引范氏:“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朱熹引述范氏之言,认为“攻”即研究、钻研之意。“已”作语气词,与“也”相连,表示肯定的语气。按这样理解,是说一个人如果钻研不好的学问知识,那么危害就大了。范氏还举例说明:“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认为杨子“为我”与墨子“兼爱”是“无父无君”的“异端”。
2、蔡节《论语集说》:“君子在明吾道而已矣。吾道既明,则异端自熄。不此之务,而徒与之角,斯为吾之害也已。”这里的“攻”作“批判”理解,“已”跟上面理解一样。意思是:君子只要钻研、宣扬自己正确的道就行了,(用不到去批判攻击异端邪道),弘扬正道,异端自然就没有市场了。(如果)去批判攻击异端,(那么),反而造成危害了。
3、杨伯峻《论语译注》:“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这里的“攻”作批判、攻击解。“已”表示消灭、没有了。杨伯峻认为:“《论语》共用四次‘攻”字,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的三个‘攻’字,都作‘攻击’解,这里也不例外。”“已,应该为动词,止也。因之我译为‘消灭’。”
十一、诲人不倦
[课文理解]本章是论述学习的态度、方法及教学的态度和原则。孔子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倡启发式、因人而异的教育教学方法等,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课文解读]一、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这两种说法,在孔子整个《论语》论述体系中,是不矛盾的。
对于前一段,《论语集注》中认为:“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又引用“程子”之论:“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对于后一段,《论语集注》说:“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又引“程子”之论:“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有可渐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
这里,把“上知(智)”与“下愚”作为一种“气质”,即人的个性(不是本性),认为“下愚”是指那些自暴自弃的人,即自己不愿学习的人。这些人并不愚笨,相反“才力”有“过人”,如商朝纣王。因为不肯学善、向善,所以“不移”。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归纳几种对“上知”、“下愚”的不同观点:1、“《汉书·古今人表》:‘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则是以其品质言。”2、“孙星衍《问字堂集》说:‘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则是兼以其知识品质而言。”3、“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16·9),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可是当时的人却以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认地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7·20)”。
过去有种说法,说“上知”是指统治者,“下愚”指劳动人民,从而说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这是不确的。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强调对不同人因材施教,并无排斥下层人学习。
二、说说您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论语》中有许多例子,集中体现在11·22章中孔子对待子路、冉有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
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历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文言练习]四、称谓是社交礼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对此尤其重视,什么时候称名,什么时候称字,什么时候称官职、地望,都有基本规则。主要决定因素是交际双方的尊卑,以及第三方相对于对方的尊卑。试对《论语》称谓情况作简单归纳说明。
老师称呼学生,称其名,或称其字,表示教师或威严、或亲切,如孔子直呼“求(冉有)”、“点(曾皙)”等;
学生对老师称“子”(您),一般人也称“子”(如18·6章,桀溺对子路称“子为谁”)。
五、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并解释画线的词语,说说文中“自明”、“令女弟”、“丞相”、“老兄昆仲”的具体所指及彼此间关系。信中称自明为“渠”,称陈师中为“老兄”,称程颐为“伊川先生”,从中可以看出这几个人与朱熹之间怎样的尊卑关系?
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此事更在丞相夫人奖劝、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没为忠臣,而其室家生为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计老兄昆仲,必不惮赞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伏况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举错之间,不可不审。熹既辱知之,厚于义,不可不言。未敢直前,原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为僭率也。(朱熹《与陈师中书》)
这是朱熹给朋友陈师中的一封信。从信中意思看,朱熹与陈师中、自明是朋友,又都信奉北宋“二程”的理学。陈师中之父陈俊卿曾当过宰相,陈俊卿女儿(陈师中妹妹)嫁与自明。自明去世后,其妻子立志守节。此书信即赞扬、劝导此事。“令女弟”,“令”对对方尊称,“女弟”,妹妹。“丞相”,指陈师中父亲,称官职表示尊重。“老兄昆仲”,指陈师中兄弟,与朱熹平辈,又是较密切朋友,所以称“老兄”。“伊川先生”称“二程”中的程颐,“伊川”既是地名,又是程颐之号,表示尊称。
行:离开、离去。期(jī):周年。痛恨:悲痛、遗憾。向来:自从、向来。
喻:明,指著作。作书以明古今之事。奖劝:奖掖、勉励。扶植:帮助、培养。
成就:完成、实现。赞成:赞同而帮助成功。辱:表示谦虚的副词,用于指称自己。
十二、高山仰止
[课文理解]这一章多方面展示了孔子的为人和性格,从中可以看出他富有人情味、善于识人、善于引导教育人、关心学生、坚持原则和志向的人品和道德操守。
[课文解读]一、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孔子师生之间关系和你周边的情况,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题,作2——3分钟的演讲。(略)
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
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说话、做事前往往缺乏细致思考,好说大话,如《侍坐章》中的回答。有时甚至分不清好坏,为人利用,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参与季氏的攻打颛臾。有时说话也缺乏分寸,如13·3章中说孔子“名分”之说“迂”,使得孔子也发火,说他“野”(粗鲁)。但有时也很知礼,如18·7章中遇见丈人问路时“拱而立”等。由于《论语》中通过多角度地展示子路的为人,或通过孔子、或通过其他学生来看子路,而且在刻画他的言语及行为时,极有个性色彩,白描传神,如回答孔子提问时“率尔对曰”(《侍坐章》)。所以,子路形象较为丰满生动。三、《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这些叠句使得人物说话的感情显露出来,由于《论语》是语录体,对人物的神情动作描写极少,所以人物的语言尤显重要,而叠句将人物或喜或忧、或感慨或赞叹的情感表现出来,同时也增添了生动性和形象性,言语中看到人物神情毕现。[文言练习]四、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旋转)曾点,字子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冉求,字子有。“有”是“求”的结果。有些名字看不出联系,是因为字义变化的缘故。有时字前加伯(孟)仲叔季表排行,或加“子”、“公”等表示尊敬字眼;后面加“甫”、“父”等表示性别,表示排行或尊称的字眼也可放在后面。根据以上介绍,适当借助工具书,对下列人名和字关系作一说明。
宰予,字子我“子”,男子尊称。“我”即“予”。樊须,字子迟“子”,同上。“须”有“等待”之义项,“迟”所以需等待。端木赐,字子贡“子”,同上。“端木”是双姓。“赐”(赏赐)与“贡”(进贡)相对。仲由,字子路。“子”同上。“路”(道路)是人必“由”(经过、经由)之处。孔鲤,字伯鱼。“伯”,排行老大。“鲤”即“鱼”类。杜甫,字子美。“子”,男子。美,美(男子),与“甫”(男子)同意。白居易,字乐天。“居易”即生活随意,“乐天”,即乐天知命,表示生活态度。韩愈,字退之。意义相反。“愈”(同“逾”),前进。与“退之”相对。柳宗元,字子厚。“宗元”,本原,元气。“厚”,指本原、元气充沛、深厚。欧阳修,字永叔。“修”与“永”同义,长。“叔”是排行。苏轼,字子瞻。“轼”,车上横木,供人扶着远望(瞻),“登轼而望”(《左传》)。苏辙,字子由。“辙”,车轮经过(“由”)的痕迹。十三、沂水春风
[课文理解]这一章和16·1的“季氏将伐颛臾章”是《论语》中两篇粗具规模的文章,在语录体中比较突出。这一章记述了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表现出孔子循循善诱、善于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评价方式,表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课文解读]一、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之脑外。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厌、理想破灭的孔子觉得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论语集注》中评论:“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而门人记其本末独加详焉。盖亦有以识此矣。”二、曾点对暮春出游的描绘,色调明丽,情绪欢快,生趣盎然。试想像具体情景,说说自己感受。(略)
三、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1、能写出不同个性和人物心理。如用“率尔”写子路的冒失直率,抢着发言。用曾皙弹琴,老师问到才“铿尔,舍瑟而作”写其从容平和的心态和举止稳重。用“喟然叹曰”写孔子听完曾皙言志后的内心等。2、孔子的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过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3、对学生回答善于不同评价,即使对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用神情来表达。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文言练习]四、本章使用了两个“尔”为词尾的形容词;用“率尔”写子路的冒失,用“铿尔”状推瑟之声,都很形象传神。《论语》重视运用形容词描摹情状,这类形容词有些是叠音词,如“文质彬彬”、“小人常戚戚”,有些则带有“尔”、“乎”、“然”、“如”、“焉”等形容词词尾。试对已经学过的《论语》中的状态形容词作简单归纳。
用叠词的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18·6)用形容词词尾的如:“野哉,由也”(13·3)“不曰坚乎”、“不曰白乎”(17·7)“夫子怃然曰”(18·6)“鄙哉,硁硁乎”(14·39)“斯远暴慢矣”、“斯远鄙倍矣”(8·4)“莞尔而笑”(17·4)“喟然叹曰”(9·11)既用叠词又加词尾的如:“郁郁乎文哉”(3·14)“恂恂如也”、“侃侃如也”、“訚訚如也”(10·1)五、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1、找出文中“儒先”的臆度之言,说说这种“臆度”表现在什么地方。2、“徒诵其言”、“已知其人”,这两个字指代的是谁?
人皆以为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皆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以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朦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也。
余何人也,敢为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明]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是明代有名的哲学家,针对明代统治者利用孔孟之道欺骗蒙蔽百姓、巩固其专制统治的行径,进行有力揭露和批判。此短文即批判“儒先”盲目传播孔孟一套,代代相传,欺骗下去。他在另外文章中将这种盲目宣传孔孟偶像、欺骗百姓比喻为“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第一只狗是看到了影子而叫,其他的狗则是闻声而叫)。
文中儒先“臆度”之言是指“以孔子为大圣”、“以佛、老为异端”。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是“臆度”孔子之言,因为孔子表示过“圣则(榜样)吾不能”、说过“攻乎异端”,便“臆度”为孔子是圣人,佛、老为异端。所以“徒诵其言”、“已知其人”中的“其”指孔子,儒先只是“臆度”,并未了解真实的孔子,“徒诵其言”罢了。
十四、中庸之道
[课文理解]本章阐述孔子的人生出世的态度和保持社会安定的基本思想,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所以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宋代时,专门把孔子关于“中庸”的一些论述集中加以评论阐述,作为“四书”之一。孔子“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执中”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而不同”,对人宽容包含,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
[课文解读]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二、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凌弱的“攻打”,主张以“德”、“礼”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稳定。
又如“阳货见孔子章”,孔子与阳货主张不同,讨厌其为人,就采取回避、应付,而不与之矛盾激化。
又如“侍坐章”对待不同主张的学生,他也能以恰当评价,等。
三、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略)
[文言练习]四、读下面一段古文,参照注文(小字部分)和工具书,解释画线词语,并回答问题。1、陈的始祖是谁?这个人和周武王有什么关系?陈和舜之间有什么关系?
2、陈在哪里找到了肃慎氏之矢?这种箭有什么来历?
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隼,鸷鸟也。楛,木名。砮,镞也,以石为之。八寸曰咫。楛矢贯之,坠而死也。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惠公,陈哀公之孙,悼太子之子吴也。馆,仲尼所舍。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肃慎,北夷之国,故隼来远矣。《传》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九夷,东夷九国。百蛮,蛮有百邑也。使各以其方贿来贡,方贿,各以所居之方所出货贿为贡也。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监,视也。故铭其括曰“肃慎氏之贡矢”。刻曰铭。括,箭羽之间也。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予也。大姬,武王元女。胡公,舜后虞遏父之子胡满也。诸,之也。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展,重也。玉谓若夏后氏之璜。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陈,妫姓也。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故府,旧府也。使求,得之金椟,如之。椟,柜也。金,以金带其外也。如之,如孔子之言也。(《国语·鲁语下》,三国吴·韦昭注)
1、陈的始祖是舜后虞遏父的儿子胡满,周武王将大女儿嫁胡满,封于陈。所以胡满是舜的后代,周武王的女婿。
2、陈在旧府的“金椟”(镶金的柜子)中找到肃慎氏之矢。这种矢是当年周朝平定肃慎,肃慎进贡,周王赐给异姓诸侯,以表示异姓诸侯不忘向周朝臣服进贡。
砮:石头磨成的箭头。尺有咫:一尺八寸长。有,又。咫,古代八寸为“咫”。
馆:旅馆。方贿:各地诸侯进贡的财物。监:监视、督察。
铭:将字刻在石头或金属器皿上。括:箭杆。分:给予。故府:旧府,原来的府第。金椟:外面镶金的箱子。
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记》分成《周礼》、《礼仪》、《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课文理解]本章介绍孔子对待自然、神鬼的态度。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认为“孔子是不迷信的”,“孔子是怀疑鬼神的存在的”,并认为“孔子为什么没有迷信思想,这和他治学态度的严谨很有关系”。所谓“敬鬼神而远之”,是指心中有一定“敬畏”,这样做事说话,有一定的禁忌,但更关注现实,关注实际。
[课文解读]一、《论语》里说的“天”,有时指上帝、天神,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有时指自然界,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说说课文中所涉及的“天”,主要指哪种意义?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作了统计,《论语》中提到“天”的有12次半,包含三个意义。一是指自然之“天”,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7·19);二是指义理之天,文中出现仅一次:“获罪于天,无所祷也。”(3·13);三是主宰或命运之“天”(即课文中指的上帝、天神),出现较多。但是,孔子讲“上帝、命运”之“天”的背景一是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一是处于困境或险境时的自慰鼓劲:“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何予?”(9·5);三是发怒时的指责或自我表白:“吾谁欺,欺天乎!”(9·12指责子路)、“知我者,其天乎!”(14·35)孔子怀疑鬼神存在,“不语怪、力、乱、神”(7·21),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3·12),孔子病危,拒绝子路祈祷(7·35);楚昭王病重,拒绝祭神,孔子赞他“知大道”(《左传哀公六年》)。课文中“天”的含义:5·13中“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自然之天);16·8中“畏天命”(自然之天);3·13中“获罪于天”(义理之天);12·5中“富贵在天”(上帝、天神,主宰命运之天)。二、天人之辨是中国古代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董仲舒则主张天人感应。阅读下面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各自观点的理解。你认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怎样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天论》)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汉书·董仲舒传》)
荀子对“天”(自然)的认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天”的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不受人世影响。一个国君应该引导百姓顺应、认识、掌握、利用“天”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作好一切准备,应对“天”带来的灾异变化,才能使国富民强。反之,则使国家灭亡,百姓遭殃。
董仲舒生活年代,正值汉武帝“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统一国人,因此,将儒家思想按统治者要求来解说,将“天”(自然)与“人”(人世、人君)对应,认为国君乃“天”之代表,大自然的一切显现都代表了“天”对人世的意志。此所谓“天人感应”,用此来为封建统治者作为“合法”统治的理论,欺骗百姓。
孔子对“天”的认识,有三种意义(见上题),他既敬畏、顺应“天命”,而又不完全盲从、服从“天命”,比较实际,重视现实,重视国家百姓。
三、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罕言“性与天道”,说明他关注的重点在哪里?这种观念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说明孔子关注的重点在现实,在国家民生,实现他的“礼”、“德”、“仁”的理想。这种观念影响后世的儒家、文人重视、关心现实、国家、百姓,例如中国古代诗人、诗歌,就是如此。也影响了后世文人少理想、幻想色彩,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不多,即使有,也很重视民生实际(如李白)。我国古代少神话传说,也与此有关。古代“小说”被认为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类的东西,因此“小说”便成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遣性读物。清代袁枚的笔记小说集就取名《子不语》,是孔子所不说的东西(“子不语怪、力、乱、神”)。
[文言练习]四、下面是几个文言句子的不同现代汉语参考译文,你认为其中哪种翻译最准确?理由是什么?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信”即准确,按照字面意思,不曲解,不漏译。“达”即句子通顺、规范、简洁。“雅”即在“信”、“达”基础上尽量讲究美感,文句漂亮。
此外,为了准确,还要顾及全文的意思,甚至了解作者及文章的背景。如孟子所说的要确切了解和评论文章须“以意逆志”(根据读者的思想去探索作者的原意)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他作文的背景)。
根据这样的原则,对练习中几个翻译文句进行评价,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具体句子评价略。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语文论语选读4”,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学目标】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选读1,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㈠教学导航:Writing:ComparisonandContrast
Languageobjective:
Tolearnexpressionsthathelpmakecomparisonandcontrast
Skillandabilityobjectives:
Towriteaparagraphwithsentencesofcomparisonandcontrast
Todevelopreadingandcommunicationskills
Approaches:
Task-basedapproach
Aids:
Multimedia
Procedures:
I.Lead-in
Learntherespectiveconceptof“comparison”and“contrast”
II.Input
Findtransitionalwordsofcomparison
Paraphrasetasks
Findtransitionalwordsofcontrast
Paraphrasetasks
Practice:Blankfilling
III.Practice
Makesentencesofcomparisonandcontrast,usingtransitionalwords
IV.Furtherdevelopment
Readtworesumesandfinishtheform
Writeashortparagraph,usingcomparisonandcontrast
V.Homework
Completeareport
MaryBrown
493PrinceStreet,
Boston,MA,USA
Ph:617-739-2111
[emailprotected]
EDUCATION:
2000-2004:B.Sc.(BachelorofScience理学学士)inMathematics,HarvardUniversity
Boston,MA,USA
WORKEXPERIENCE:
2004–2008EdwardsMiddleSchool,Boston,MA,USA:
MathematicsTeacher,teachingstudentsfrom13to15yearsold;
AssistantofDean(教务主任助理),dealingwithforeignexchangeactivities,includingestablishingsisterrelationshipswithmiddleschoolsinShanghai,China
COMPUTERSKILLS:
Java,Word,Excel,PowerPoint
ADDITIONALINFORMATION:
Highlydedicated,withgreatinterestinteaching
Goodcommunicationskills
TomBrown
493PrinceStreet,
Boston,MA,USA
Ph:617-739-2111
[emailprotected]
EDUCATION:
2003-2006:M.Sc.(MasterofScience理学硕士)inMathematics,BostonCollege
Boston,MA,USA
1999-2003:B.Sc.(BachelorofScience理学学士)inMathematics,BostonCollege
Boston,MA,USA
WORKEXPERIENCE:
2006–2008MathematicsTeacherofEdisonMiddleSchool,Boston,MA,USA:
Teachingstudentsfrom16to18yearsold
COMPUTERSKILLS:
AutoCAD,Photoshop,Word,Excel,PowerPoint
ADDITIONALINFORMATION:
Highlydedicatedtoteaching
Goodwriting,oralandcommunicationskills
April2nd,2008
DearPrincipal,
AnAmericancoupleTomBrownandMaryBrownhappentoapplyfortheEnglishteachingpositioninourschool.
Asfaraseducationisconcerned,bothTomandMaryaremathematicsmajors.However,unlikeMary,whohasabachelor’sdegree,Tomisamasterofscience.TomgraduatedfromBostonCollege,whileMarystudiedinHarvardUniversity.
Intermsofworkexperien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sfortheircomputerskillsandpersonality,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llinall,bothofthemarereallycompetitive.Pleaseinformmewhenyoudecidewhoistoberecruited(录用).
Sincerelyyours,
_______________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592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