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
“赏析指导”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感知
〖“赏析指导”的要素〗
1、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见语词的特定含义的理解,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3、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4、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5、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6、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
7、全面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赏析示例”的要素〗
把握诗歌的结构意脉,准确理解主旨。
〖“自主赏析”的要素〗
准确理解诗歌的字、词、句、主旨;鉴赏:开头环境的渲染、诗中即景起兴、反问、比喻等手法的作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内容、风格的异同。
感悟:
1、整体梳理本单元双基要素,发现“赏析指导”的知识短文太过笼统、简单,而“赏析示例”强调的又过片面。具备初步鉴赏能力的学生,不可能就前两个环节的学习,而独立完成后面的能力拓展与提升。
2、本单元意图使学生独立准确理解诗歌的字、词、句、主旨;进而鉴赏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修辞、风格。
据此,在“赏析指导”环节,教师应适当补充相应的练习,有效的做好必修与选修的衔接。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表达方式分类、标题的作用、关键词(包括诗眼)的特点、特殊句式、常见主题、常见表现手法、常见修辞、常见风格、常见结构。
2、掌握运用相关知识理解诗歌的主旨、鉴赏诗歌写法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温故知新;辨析、梳理,建立知识网络。
态度情感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提高对古代诗文的语言的感受能力。
三、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温故知新之诗歌表达方式分类、标题的作用、关键词(包括诗眼)的特点及特殊句式
一、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这堂课我们就一同来从“诗歌表达方式分类、标题的作用、关键词(包括诗眼)的特点及特殊句式”方面探讨一下如何借一斑以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便更快捷更准确地鉴赏古代诗歌。
“赏析指导”短文学习:
1、自读“赏析指导”,画出重点句子,归纳要点;
2、交流明确(略)
二、补充练习:(学生独立作,然后交流,师生点评)
1、表达方式有哪几种?
2、请将下列诗歌按表达方式归类:
氓、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秋兴八首(其一)、登高、锦瑟、钱塘湖春行、行路难、登飞来峰、过零丁洋、卜算子咏梅、论诗
A:叙事诗:
B:抒情诗:
C:写景诗:
D:哲理诗:
3、下列诗歌标题透露什么信息?
秋兴八首(其一)、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愤、行路难、天净沙秋思
4、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有何作用?
(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2)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
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5、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有人认为,诗中的“独”字是诗歌的诗眼,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独”字是诗歌的诗眼,因为这首诗就是表达诗人孤寂之情的。诗中的夜舟、沙鸥都是诗人命运的写照。
6、秋浦歌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句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作者运用__________手法,突出了作者________之情感。
※愁;夸张;忧愁。
7、阅读柳宗元的《江雪》,指出诗中的诗眼并结合全诗简析。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本诗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的展示出作者“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总之,“独”字笼罩全篇,堪为诗眼。)
8、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表现了什么?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这里动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小结: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3)诸葛心中空有汉
※“空”字,就流露出作者对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的无限感慨。
(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小结: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
(5)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
※这首诗中,“一”原作“数”,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这是数词用得妙。
(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宫词张祜》
※这首诗中,连用数字,且既有虚数,又有确数。“二十”可以认为是确数,“三千”“一声”“双”都可认为是虚数。“三千”——何其远也;“二十”——何其久也;“一声”——未必一声,而只写一声;“双泪”——何多怨也。全诗句句都用了数日字,把事情、问题、情感表达得清晰、准确,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
小结: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7)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这是副词用得妙。
小结: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小结: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更形象
A.叠韵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10)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小结: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13)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小结: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却是相近的,就是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1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句中“绿”字的运用,被推为讲求炼字的典范,据说王安石曾先后用过“到”、“入”、“过”、“满”等等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绿”字。可以说,一个“绿”字,形容词动用,写出了江南的一片春色。与此句类似的还有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二字。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周邦彦)’
(15)一“老”一“肥”,形作动用,把莺雏长大,梅子成熟写得形象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长满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梅子几经风雨,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肥”字写出了动态,梅子成熟的过程;写出了形态,梅子黄黄肥肥的圆甜,黄中晕红的丰润。
小结: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9、试还原下列画横线的诗句顺序: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小结:1.主语后置。
(2)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辛弃疾《贺新郎》)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小结:2.宾语前置。
(3)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
※“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小结:3.主、宾换位。
(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小结:4.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小结:5.定语位置。A、定语挪前
(6)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小结:B、定语挪后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
※应笑我多情。
(8)“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
※“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目穷千里”。
小结:6、其他:
10、探究:语序颠倒的原因
※1、是声律的要求
例晁无咎《临江仙》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例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兼而有之
例1、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例2、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三、整理本节提纲 

扩展阅读

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教案


第一单元 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
三维目标
1.揣摩精彩诗句,体味精妙的用词和散文化的语言,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反复阅读吟味,把握诗歌“分行”的重要作用。?
3.培养联想、想象能力,赏析诗歌的音乐美。??
单元解读
本单元的文本向我们展示了诗歌与散文的不同。单元导言先从概念上辨析了两种文体在语言运用上的差异,并以“分行”为佐证,剖析了在诗歌中语言的功能发生的具体改变。在诗歌选读中,从语言的外在特征(如分行、节奏、韵律等)以及内在特征(如想象、暗示、色彩与氛围的对比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诗歌语言的独特使用形成的一种更集中、更丰富、更具感染力的经验表达。?
单元中入选的诗作在形式上各有特点:《老虎》一诗刻画了想象中一只老虎威猛的形象,诗中强劲的语言节奏,来自相同句式的重复使用;《秋歌》一诗则利用分行、押韵的技巧,营造出忧伤、迷离的氛围,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达成完美的统一;而《三棵树》的外在形式特征并不明显,诗人更多的是调动一种同情的想象,让语言摆脱一般的日常应用,给无生命的世界赋予了生命的感觉。自主阅读部分的《我自己的歌(之一)》《严重的时刻》《黑马》等,则在句法运用、整体构思和语言节奏上,也各有称道之处。??
话题引入
诗歌以最为接近灵魂的方式来守望与行走,它是抚慰人世苦痛魂灵的“圣经”,它是文学王国里醍醐灌顶的仙乐,它跨族越国,以自己的语言感动着它的子民。学习优秀的外国诗歌,对丰富文化修养、提高诗歌鉴赏水平、了解世界文化、汲取人类文明的成果大有裨益,但由于外国诗歌特殊的文化背景及表现手法,探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外国诗歌的思想与艺术特点,了解外国诗歌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诗体形式,提高诗歌修养。对这些诗作的理解牵涉到外国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思潮与历史文化背景,这需要博闻多识,熟悉文学史,介入个体的理解和体验,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思想艺术精髓。?
打开你的心灵之窗,诗歌就在里面。世间万物的和谐发展,一静一动,无不充分表明诗意的存在,诗歌就在这一时刻静静地停留在我们面前,只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就足够了。?
问题导引
1.《老虎》在语言、形式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有哪些?它们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首先是通过相同句式(“什么样……”)的重叠使用,形成强劲的语言节奏,铿锵有力,震撼人心;其次,全诗以疑问句为主,基本没有采用描摹、叙述的手段,但是在强劲的节奏之外,也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
2.《秋歌》共分三节,每一节其实都是由一个长分句分割而成,这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这样分割停顿,每行短则一个词,长则不过几个字,既在视觉上造成一种长短错落、摇曳生姿的建筑美、造型美,又形成另一种暗示:这似断实连、如“游丝一般延伸”的诗句,不就像一根被秋风演绎的小提琴的琴弦一样吗??
3.《严重的时刻》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案:全诗由四节结构、句法都完全相同的疑问句构成,通过“哭”“笑”“走”“死”这些动词的变化,层层推进,不断展开。?
4.诗歌的语言含蓄、蕴藉、凝练。读《黑马》,找出最有代表性的诗句,试分析它们与其他诗行的关系。???
答案:本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是最后的“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卒章显志。前面作者极力描写黑马的形象,是为了蓄积势能,最后一句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主题的提升。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变化的主要表现;知道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理解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解生产力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联系;理解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解读“探索与争鸣”中提供的材料,学习从采集表层信息,到分析归纳发现深层信息从而形成观点的思维方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进程,学习辩证、历史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技术发展对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形成对历史现象(事物等)理智分析、辩证看待、注重看其主流作用的价值倾向。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获得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具有重大改进;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生产和流通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2、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语),怎样理解这是一段“血和火”的历史?并请列举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答:西欧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始于15世纪末,一般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的,充满了残酷的剥削,所以马克思称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西欧主要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在国内是:强制剥夺农民土地,并借助国家立法迫使失地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在国外是: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方式。

(二)探索与争鸣

(材料略)

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你能汲取到哪些历史信息?

建议:引导学生从获取表层信息入手,对材料进行最初分析,然后,利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加以判断,得出深层信息,即该材料所体现的历史内涵:

表层信息包括:1、规模大,“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附近又一室”;2、分工明确,包括检毛工、修剪工、浆洗工、染工、扞制匠;3、剥削严重,“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贫儿一百五”。

深层信息包括:规模大,说明手工工场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剥削严重,说明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相当残酷的。这则材料说明的是英国手工工场情况,印证了英国手工工场发展的迅速。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的基本情况;15世纪末,英法相继成为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理解民族国家的含义及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2、技能:

解析课文,区分课文中各历史事件(英法百年战争、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制形成等)的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比较英法君主专制的不同点,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提炼核心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贞德的事迹,引导学生体验民族意识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感悟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简述近代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

答:(1)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2)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领土的统一是政治因素;(3)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间的交流,这是经济因素;(4)以民族语言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发展是文化因素。

2、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二)探索与争鸣

(材料略)

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及课文相关内容,分析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

提示:本题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及课本第三目的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理解英法政治传统的差异,为本分册第三单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打下伏笔。

答: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表现为:

法国君主的专制程度甚于英国。在法国,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王权几乎控制了社会的各方面;在英国,则一直存在着议会的力量制约王权,这与英国中世纪《大宪章》带来的传统很有关系。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知道新航路开辟的概况。

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理解西欧早期殖民活动的双重影响。

技能:绘制双向细目表,梳理历史信息;阅读地图,了解地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背景,学习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必要性(主观需要)和可能性(客观条件)等不同层面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的方法。

2、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习从不同角度,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历史作情感和理智的价值评判,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初步形成历史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哥伦布《航海日志》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材料所述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他航海探险的动机还有哪些?

答:⑴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必须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而且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

⑵材料中所述哥伦布的目的是“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他的其它动机是掠夺梦寐以求的黄金、白银、香料等。

2、请为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制作一张表,以展示他们的航海历程。

根据书上大字内容整理归类,仅供参考:

时间

国家

人物

航线

十五、十六世纪之交

葡萄牙王室资助

迪亚士

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

达·伽马

抵达印度,开通了欧、亚航路

西班牙政府支持

哥伦布

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麦哲伦

环球航行

(二)探索与争鸣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给亚、非、拉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有人认为,它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看法?你的意见如何?

提示:开放性试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考虑问题。

对历史作用的看法:要求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辨证地分析问题,避免片面性。

参考意见:

积极方面:(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3)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4)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5)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文艺复兴”的概念和性质。知道文艺复兴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

理解意大利成为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的历史原因。理解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实质。

知道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源流际会,分析思想、文化领域重大变化、发展的原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热爱美好生活,敢于斗争,勇于改革创新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意大利为什么会成为西欧文艺复兴的中心和发源地?为什么说“文艺复兴”不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复兴?

答:意大利北部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他们是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作为欧洲古代文化摇篮之一,意大利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世纪时文化也相对比较繁荣。15世纪前后,许多拜占庭学者移居意大利城市,他们带来大量珍贵的古代希腊、罗马典籍和艺术品,促进了意大利艺术家和学者对古典文化的了解、研究。

一方面,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学者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复兴”只是旗号,本质是反对天主教神学,为资本主义发展造舆论。另一方面,他们广泛搜集、整理、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哲学、艺术、文学作品及历史文物,在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比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和水平有大的发展。所以说“文艺复兴”不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复兴。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认为世俗权力与教权应当是什么关系?其矛头指向谁?

答:马丁·路德认为世俗权力可以高于教权,世俗权力可以管教皇。其矛头直接指向罗马天主教会与教皇。

3、15、16世纪之交,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联系前面几课所学的内容,以“走出中世纪的西欧”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500字左右)

提示:注意时间概念——15、16世纪之交;

注意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变化的丰富史实反映社会转型期的特点——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西欧逐渐走出中世纪,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英、法等国的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代表了这一时期政治体制演变的基本趋势,,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法规,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击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提示学生在论述中注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探索与争鸣

新教“强调禁欲在某一固定职业中的重要作用,从伦理上证明了现代专业化劳动分工的正确性。同理,将谋利解释为天意,证明了商人的活动都是合乎道理的”。

“比较起来,加尔文教似乎更紧地与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企业家的那种严格的守法主义和主动进取心相联系”。——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阅读本课“名家史论”,你认为新教伦理中哪些因素有利于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提示:强调禁欲,培养严格守法主义,禁欲有利于资本的积累;证明劳动分工的正确性,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谋利解释为天意,强调商人活动的合乎情理,激励主动进取心。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单元内容分析]
15世纪之前的世界历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路线平行地发展,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受制于地理隔绝及交通技术的限制,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跨越是横向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这一具有根本性转折意义的突破是与纵向发展进程中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工业文明的兴起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这个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化”。
1500年前后,西欧地区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联动的历史运动会聚、互动,最终为工业文明的诞生准备了知识基础、制度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这些历史运动包括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崛起、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等。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15—16世纪商品经济、手工工场发展及资本原始积累的基本情况,理解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互动发展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作用。
了解百年战争、英法民族国家及君主专制形成的基本情况,理解百年战争对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理解君主专制在15—16世纪对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了解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基本情况,辨证地理解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历史作用。
了解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的基本情况,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主要精神对摧毁封建制度及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作用。
整体地理解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诸多历史运动及制度创新对工业文明诞生的重要影响。
2、通过阅读课本中的“文献选读”等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初步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英法两国君主专制差异等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对历史中的人物、国家、事件等进行比较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整理第一单元的知识,分析15—16世纪西欧社会演变的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等方面分析历史问题、把握不同历史阶段总体发展趋势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制度制度的改革和革命以及文化的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崛起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族意识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悟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使学生认识到人文主义的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理性精神的进步对于人类思想进步的重要作用,并使学生客观地看待地理大发现及由此带来的殖民扩张的罪恶。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1)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之间的关系。
(2)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与过程。
(3)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
(4)文艺复兴的实质以及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2、内容解析:
(1)资本主义的概念来自于资本,它是一种财富积累的方式,也指通过运用特殊商品资本进行财富增值的方法。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它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业主采用雇佣劳动的办法进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通过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劳动价值,获得高额利润。资本主义是同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如果用有巨大财富但从不进行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那还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综合力量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农业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增加,使手工业得以进一步发展,也使商业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呈现互动发展的态势,而此前欧洲瘟疫的流行及庄园制度的衰落进一步使原有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发生解体,城市更自由地发展起来,并提供了手工业、商业所需的自由劳动力,而资本的原始积累使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而殖民扩张使海外市场及原料产地迅速得以发展,这一系列联动发展使得西欧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提高。建议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注意资本、市场、劳动力这些关键词的解读。
(2)公元1000年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及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新兴的城市力量希望借助王权伸张自己的,希望国家统一,改变封建割据的局面。王权高举着正在形成的民族代言人的旗帜,不断强大,他们对内抗衡封建领地贵族,对外伸张民族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各国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欧洲国家形态——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欧洲两大重要民族国家——英国与法国的建立就是在战争中萌发民族意识,在战争中王权崛起的过程。百年战争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还是领土和民族利益之争,这都表明当时国家和民族的观念开始在欧洲成熟。而对于英国而言,在玫瑰战争中,约克和兰开斯特两个家族争夺王位,为此不惜兵戎相见。战争打了30年,结果是旧的封建领地贵族自相残杀、消灭殆尽,一个新的势力崛起。这个势力代表着国家的统一与和解,在消灭封建势力的基础上,建立了都铎王朝。恩格斯曾经说:“对英国幸运的是旧的封建诸侯已经在蔷薇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
(3)新航路开辟在15—16世纪之交的成功,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科学技术进步及探险家冒险精神胜利共同作用的产物,带有极强烈的对于财富的追求目的。这一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开启了人类文明横向发展的重大突破,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引起“商业革命”,使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并引起“价格革命”。但是新航路开辟本身带有不可推卸的原罪,即对于财富的贪婪,殖民扩张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空前的浩劫。教师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更多地使用辨证的方法来客观分析这一历史事件。
(4)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根本的原因,是工商业的发展带来的城市世俗生活的繁荣。不妨把文艺复兴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那场夺去欧洲五分之二以上人口的瘟疫,显示出欧洲封建主义已经走到尽头的事实。从那时起,危机和制服危机就成为人们探讨的话题。知识分子深感不安,特别敏感的诗人,天才的艺术家们,都深刻感受到秩序紊乱和经济崩溃所带来的压力。围绕着如何振兴欧洲的问题,他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被激发了出来,在承袭欧洲传统文化的同时,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而宗教改革则是在宗教外衣掩护下的阶级斗争,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一次伟大尝试,这场斗争不仅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直接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也体现了新兴的民族国家崛起的独立追求,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教思想改变了中世纪人们的许多想法。宗教改革家一再向世人宣示,世俗的工作是为上帝服务。路德认为所有的工作是一种真正的基督教的天职,同神父和其他神职人员一样。这就与中世纪的把工作当作一种罪行来进行惩罚、认为工作有失绅士身份的传统封建观念有所不同。新教还通过反对奇迹来提倡理性。新教徒强调过有计划的生活,反对得过且过。有些新教徒不主张在世俗世界中行乐,他们身体力行提倡勤俭节约,这对资本的积累不无好处。很明显,勤奋工作、理性、节俭,同中世纪的生活方式有了许多差距。中世纪教会所主张的禁欲、虚无,都与强调积极进取的新教原则很不一致。
(5)教学建议中提到的教学重点,建议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层面引导学生考察整个西欧的15—16世纪。西欧15—16世纪的历史演进过程相当复杂,特别是这些重大历史运动间的互相影响,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没有太多的认知基础,因此抓住资本主义兴起这一核心概念,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四个层面探讨演进的前因后果,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这段历史的概貌,也便于使学生承上启下地认识到15—16世纪在整个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演进中的重要奠基作用。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的形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能力要求

1、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整体界定时要能有效地从原诗撷取信息,要对人物的年龄等外貌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内部特征以及社会阶级属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具体分析则要求能结合原诗信息对整体界定中的定义来源作出阐释。

2、正确理解词句

回顾历年高考,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3、鉴赏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

二、鉴赏诗歌的形象

准确把握形象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2)赏析:梅具四德五福,又因风姿清峭孤高绝伦乃花中君子,文人骚客多清高自命与梅之品性暗合,故二者常相结缘。历来咏梅诗句,何止万千,自林和靖《山园小梅》后,吟咏基调已成,此后所作,多循定例,似难翻新。明初大家高青丘横跨两朝,文笔逸群才华横溢,一洗元诗纤柔侬丽之习气。此作以赋体咏梅铺陈出新独具一格,下笔飘逸绝纶,清雅超拔,实见梅之高韵,乃不可多得之佳作,实可传诵千古也。

首句破空,不同凡响。琼姿一词状极梅态。后一句反衬,疑中寓答,瑶台仙姿何以谪落江南,用意并非询疑解惑,而在于突出梅之仙灵气骨。拟梅喻仙并非高之独创,前人早有“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间品自奇”之句,但正犯直叙未免显呆,青丘之妙,妙在手法灵活,故而引人入胜。律诗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效用,首联破题手法如何往往奠定了全篇的基调。

首联高调若此,若是寻常作手文气不继,往往难以为承,有全篇一泻千里之虞,且看大家巨匠如何承接。山中雪林下月造境得力诗笔如画且蕴意深远,山中雪喻梅之风骨,林下月喻梅之品格,雪之晶魂月之皎华与山中隐士林下玉人相得益彰,境界融洽,类比精当,风雅兼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故而称其名句,试想如易境相处,何以显梅超拔之姿绝尘之气,效果一能如前否?后世曹公雪芹与冰心女士深爱此联,各自于行文中分别借鉴。

颔联两句另暗藏袁安卧雪与罗浮梦仙两典,知者一粲更得其厚处之妙,不知者也不碍欣赏其造境出尘高雅句法灵秀工巧之妙。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无深谷难显峰高,窃以为律诗全篇足气雕饰,四联箭拔弩张反而只见小气刻意,以上两联之强势,颈联不妨稍收,故而“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笔调从容若闲,行有余地,正是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颈联视角转小,以小见大,进一步在细节上衬托梅的清峻形态与高洁品格。竹与梅同列岁寒三友及四君子,白石有句:“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故而诗人将竹梅并于一句中相互烘托,物虽各异,情亦无别。残香句见于放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绝世风姿不见容于浊世,漫赢得残香漠漠。诗人借放翁酒杯浇个人胸中块垒,暗有怀才不遇书非所用之伤。想豺狗当道群氓毕集,宵小蠢碌辈即成时用,而门有弃妇野有遗贤,古今同概也,何日得见《礼运大同》所托之太平盛世哉。咏物诗要求“不即不离”此亦为例也。

中两联虚实交陈,全出于诗人想像铺称,但笔法开合吞吐,匠心独运,足以师之。

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尾联回笔收束,因诗家公推南朝何逊为咏梅肇始,而诗人尾联自诩除何逊外不作第二人想,青丘才大如海,傲物之情溢于言表。“数去原无君傲世,算来唯有我知音。”文人若无傲骨,何以为天地立心?何以为生民立命?何以为往圣继绝学?何以为万世开太平?独立东风,自开自落,安处闾巷恪求其道不移大志,正是读书人本色。君不见时下文人多无傲骨,但余谄颜,如此敢笑高青丘乎?

3、《白梅》赏析《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

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

[注释〕①著:放进,置入。②混:混杂。芳尘:香尘。③乾坤:天地。

[赏析]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解说]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

[点评]描写的景物的特点:①耐寒、坚韧。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②自甘寂寞,高洁脱俗。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③报春。三四句写梅的报春,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公而无私的精神,反映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儒道一体的思想体系以及出世和入世的生活艺术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关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苏东坡等诗人热情地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们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的感情,“无声之诗”的画继之而起,侮花也就成为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了。

当时对画梅最有创造和贡献的当推释仲仁和扬补之。仲仁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华光、扬、汤一派的传统,孜孜不倦地学习梅花谱和梅花篇,在这基础上,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

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4、《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赏析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清】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②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1)作者介绍: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子,著有《绿华吟榭诗草》。龚自珍为晚近文学的疏凿开山手,其词亦光怪陆离,不为前贤藩篱所限。

 (2)注释:①“鹊踏枝”即“蝶恋花”。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②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春不住:春去了。③折取: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赏析:经世致用,原是龚自珍青年时期即深怀的抱负,他的外祖父段玉裁也时以“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勿愿为名士”戒教之。然而时代却无情地偏偏要陷其于至多只能做“名士”的境地,龚自珍是慨然而愤懑了。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认识,首先来自人才选拔的科举制给予他的刺激。自幼即博通多才的龚定庵,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个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严峻的现实使敏锐于思的年轻的龚自珍省悟到时世与人才之间无可调和的冲突。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这样的心境中。不合时序,只能枉有痴情;“阳春”已暮,必然名花无主。词人将“明如许”的“孤花”置于“藤刺牵衣”,春草丛芜,飞絮漫舞的背景前,那种反差是如此鲜明。龚自珍二十二岁时作的《金缕曲》中曾强烈表示不愿做雕虫小技的匠工:“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他何尝早早愿意“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甚而去草野伴青灯?他的使命感,责任心是被现实剥蚀掉的。“无奈苍狗看云,红羊数劫,惘惘休提起!客气渐多真气少,汩没心灵何已?千古声名,百年担负,事事违初意”,后来他在《百字令·投袁大琴南》词中抒述的这番心声,正印合着“花开不合阳春暮”的这个痛苦的判断。“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和“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写出了“废”。

文中“偏是无情偏解舞”表现了作者不屑的情绪;“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则表现了作者惊喜的情绪:而“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表现了作者无奈的情绪。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577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