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文题目: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

(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产业结构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一产业指?农业 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 ?服务业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探究点一 区域的主要特征

【探究材料】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1.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地区”这一说法,它与区域是同样的概念吗?

2.所有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吗?

3.如何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探究归纳】

1.地区与区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区域是一个地域的综合体,空间尺度可以大到全球,小到某一特定的区域。地区的概念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指较大范围的地方,可以说“上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不能说“上海区域经济发达”。

2.否。区域都有一定的边界,但有些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些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从“界线、异同、特色、联系”四个方面理解。如下表:

特征 作用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差异性显著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发展方向确定的依据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规律总结】

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1)清楚类型。即看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什么类型,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2)区域特征。也就是看该区域在何位置,与周围的区域有何联系。(3)区内共性。即分析区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4)区间差异。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同。(5)边界形状。这主要是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以便准确而迅速地确认,如山西省呈平行四边形、宁夏回族自治区呈菱形、陕西省呈陶俑状等。

【考例探究1】 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

(1) 图中划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确定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区域界线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部季风区具有受季风影响的________性。由于本区域纬度的差异,区域内部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其中________条件和________的变化是区域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4)为什么我国东部季风区的自然景观南北差异明显,而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则东西差异明显?

答案 (1)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将夏季风能够影响到的范围确定为季风区

(3)相似 热量 湿润程度

(4)东部季风区包括我国领土最南到最北的广大东部地区,由于其南北跨纬度广,受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规律的影响,南北方向上的热量条件差异明显,即形成了由南向北更替的各种自然景观;而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所处纬度大体相当,但东西方向上由沿海到内陆与海洋的距离远近差异特别大,干湿程度差异大,因此,其自然景观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

解析 在夏季风的影响下,我国降水量的分布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根据区域划分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和西部非季风区两个迥然不同的区域。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就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而言,在东部季风区内,都明显地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这是区域内部所表现出的相似性,而非季风区夏季风很难到达,这是区域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东部季风区位于我国东部,南北跨纬度广,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但在不同的热量带内,受热量条件的影响,水分条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同一热量带内,水分和热量条件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与之相关的自然景观也与其他热量带有所不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大兴安岭向西到塔里木盆地正好是北纬42度纬线穿过的由东向西的地带,也是我国由东向西、距海距离由近到远、深入内陆的北部宽阔地带,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其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

探究点二 区域空间结构

【探究材料】

读“某城市1968年、2010年的平面示意图”,比较两幅图探究有关问题。

1.比较2010年与1968年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简述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

2.2010年与1968年相比,郊区农业布局有何变化?

3.从上述两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4.城市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给郊区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探究归纳】

1.工厂向郊区迁移、郊区新建绿化带和副食品基地、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等。

2.荒山绿化成果园,新建乳牛场和花卉基地,利用低洼易涝地创建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生态农业基地等。

3.进一步完善交通网,并进行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实现郊区城市化。

4.耕地面积减少;环境受到污染。

【规律总结】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社会经济活动、对外联系、区域开放程度等。

【考例探究2】 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

(1)①~④表示的地理事物中,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点状的是________。

(2)从总体上看,区域①和区域②有何区别和联系?

(3)请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描述出天津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该变化的原动力是_______。

答案 (1)②

(2)区别:乡村地域的范围远大于城镇地域;乡村地域主要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主要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但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3)天津市发展早期为乡村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大;发展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变小;发展晚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原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在思考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区别和联系时,可借助下图进行:

第(1)题,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城市表现为点状。第(2)题,区域①为乡村地域、区域②为城镇地域,二者的区别主要从地域范围和主要产业活动两个方面归纳;二者的联系,主要从二者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思考。第(3)题,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探究点三 区域产业结构

【探究材料】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A 5 408.8 1.6 47.4 51.0 40 627

B 11 674.4 8.8 50.2 41.0 14 908

C 4 340.9 19.5 40.0 40.5 6 565

D 1 180.0 23.8 40.2 36.0 3 140

1.在表中的四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说明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2.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3.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产业分布特点

产业结构特点

对外经济联系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探究归纳】

1.A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A、B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大,而且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C、D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在20%左右;D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三次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

2.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三、二

中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3.如下表: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分散 相对密集 非常密集

产业分布特点 面状 点状 点状

产业结构特点 以第一产业为主 以第二产业为主 第二、三产业都发达

对外经济联系 不太密切 密切 非常密切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小 大 大

【规律总结】

根据某区域产业构成判断其发展阶段?

各类产业的比重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是判断区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简单地说,区域的初期阶段以农业活动为主体;发展中期一般以工业为主体;发展晚期一般以服务业为主体。产业结构的一般规律是“一、三、二”(或“一、二、三”)→“二、一、三”(或“二、三、一”)→“三、二、一”。但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应注意不同区域的主导区位因素,比如,旅游城市的发展过程很可能是“一、三、二”→“三、一、二”→“三、二、一”。所以,具体问题还应具体对待。

【考例探究3】 读“某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1)~(2)题。

(1)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2)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答案 (1)D (2)D

解析 由图可知,1992~1998年,第一产业就业比例有较明显的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例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基本上没有变化(1992~2003年);1998~2003年,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下降。从产业产值比例来看,1992~2003年,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明显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例明显上升,第二产业产值比例虽有波动但变化不大。由图还可以看出,1992~2003年,该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例由近50%下降到20%左右,第三产业产值比例由30%多上升到近50%,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化不大,在30%左右,已经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产值最少的结构,实现了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但从就业比例来看仍然是第一产业就业比例接近80%,占了绝对优势,说明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吸收有限,第一产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相关推荐

高二地理教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本文题目:高二地理教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一、教材分析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学习了资源跨区域调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节内容既是对第三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深化,也让学生学习了存在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当然这种模式也适用于其他地区,比如:西气东输、北煤南运、北水南调(东北地区)等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2.会分析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分析比较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特征及优缺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从资源地区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列举有关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南水北调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分析经验教训,为其他资源调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难点:南水北调三条工程方案各自的特点及优缺点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二学生在上学期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的高二学生已经进行了侧文侧理的走班教学,但文理都要学习本部分内容,所以对于测文的学生,需要把本部分知识点讲透、讲活,也就是讲授过程中注意知识点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注意总结区域发展模式,授之以“渔”;对于测理的学生,因为他们需要应付的是会考(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不高,所以应该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

五、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第三章 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初步了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分析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较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多媒体展示我国华北大旱图片、南方水乡景观、我国降水分布图和我国耕地分布图,并让学生阅读教材P62部分,回答:为什么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为什么首先实施东线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正文,得出我国水资源总量特征和分布特征。(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时空分布不均匀)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1)通过从教材P62-P64分析中你能找出我国哪些地区水资源丰富?哪些地区水资源紧张?哪些数据来说明我国南水北调非常有必要?

(2)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有哪些?

(3)南方的珠江流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的人均水量比长江要高,为什么要选择从长江调水?

(4)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不足.除了南水北调外,还有哪些措施?探究二:辉煌时期的工业部门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问题答案

(1)南方地区占有全国80.4%的水资源,而该地区人口占全国的53.5,耕地占35.2%,人均水资源量3480立方米,人均年用水量447立方米。而分布在北方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44.4%,耕地占全国的59.1%,水资源只有全国的14.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747立方米,是人多、地多、经济发达、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其中以黄河、海河、淮河尤为突出;西北内陆,地广人稀,人均水资源量较大而亩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已经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

(2)华北地区降水总量不大,地表径流量小,蒸发强;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因而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3)从长江调水,路径较短,投资较少,调水难度较小,长江水量较大。

(4)①修建水库;②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③发展节水农业;④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⑤海水淡化;⑥工业污水处理后可作为工业冷却水重新利用;⑦提高水价;⑧保护生态环境等。

探究二: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的特点?

(1)南水北调三条工程方案各自的优缺点?(学生填空)

方案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工程

评价 优点

缺点

(2)为什么东线工程先施工?

(3)东线工程自南向北连接了哪几大水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问题答案

(1)

方案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工程

评价 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沿线基本自流引水,运营成本较低,沿线水质较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供水自流

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势北高南底,需梯级抽水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需挖河道, 工程量很大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华北的部分地区供水

(2)工程量小,施工难度小,投资少。

(3)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探究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南水北调对水量输出区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2)南水北调对输水通过区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3)南水北调对水量输人区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4)假如你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总工程师.你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问题答案

(1)①调水后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榆水点的本身及其下游。调水后,长江径流量减少.主要是枯季长江径流量减少后,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水明显增加,并影响下游水质。

②中线和东线调水,不涉及长江上游的水量,预计不会影响上游的航运。中下游水量虽然有减少,减少水量不至于对航道产生大的影响。但在长江口.由于长江径流减弱,潮流加强,潮流顶托和盐淡水的相遇,必然加速细粒泥沙的沉降和长江口拦门沙滩的发展,影响长江口的航运。

③中线引水从丹江口水库开始,调水将影响水库下游汉江中下游的灌溉和航运。

(2)①东线调水在黄河以南将通过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等淡水湖泊,这些湖泊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和水生生物(莲藕、芦苇、菱角)的富产区。调水后湖泊维持高水位的时间增长,湖泊环境发生变化,对水生生物的生长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库区周围地下水位如不能有效控制,将会引起土壤盐渍化。

②东线榆水干渠连通四大水系,干渠线路应与四大水系的全面整治结合进行考虑。

③中线输水干渠属于新开挖的渠道,将有部分水量渗入地下,预计黄河以南渠道两侧盐渍化问题不会太严重。黄河以北地区长期榆水后,地下水位会有所上升,土壤盐渍化问题仍需注意。

(3)①东线与中线规划大力发展和改善沿途的灌溉条件,海河平原很容易使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渍化。中线灌溉地区由于地势较高,排水条件较好,土壤盐渍化问题较小。

②缺乏水源或水源不足的城市与工矿区,输入水量后一般对环境会起改良的作用.但应注意合理用水,防止工业造成新的污染。

③灌溉面积增加,各种蓄水体的面积也将扩大,这将会使灌溉区及其周围地区的气候有所变化。

④调水后会不会引起血吸虫病北移,引起关注。南北大运河沟通也并未曾使钉螺北移.由于北方的气候不适宜钉螺生存,所以南水北调后血吸虫病北移的可能性不大。

(4)针对调水沿线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全面的治污规划。提出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问题。为了保护南水北调的取水区,在扬州市划定水资源功能保护区,范围涵盖南水北调东线取水区、输水干线和支流水体。启动中线工程水源地及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丹江口水源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本节是第三章的最后一节,整个第三章我们共同学习了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步学会分析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的基本方法。请同学们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并完成下一节的学案。

九、板书设计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特特点

2.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可行性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影响

2.环境问题

十、教学反思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案例很多,这为考试出题提供了很多的切入点,所以在讲授本节课的时候,要注意把知识点扩展开,让学生举一反三。尤其是在切入新课的时候可以把相似案例列举一下。另外,三条调水线路的特点及其优缺点是教学的难点,要对比分析。在讲授影响时最好找一些新闻、消息作为案例,更具有说服力。

区域的基本含义


1.1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
(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产业结构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一产业指农业 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 服务业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探究点一 区域的主要特征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1.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地区”这一说法,它与区域是同样的概念吗?
2.所有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吗?
3.如何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1.地区与区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区域是一个地域的综合体,空间尺度可以大到全球,小到某一特定的区域。地区的概念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指较大范围的地方,可以说“上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不能说“上海区域经济发达”。
2.否。区域都有一定的边界,但有些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些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从“界线、异同、特色、联系”四个方面理解。如下表:
特征作用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差异性显著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发展方向确定的依据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1)清楚类型。即看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什么类型,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2)区域特征。也就是看该区域在何位置,与周围的区域有何联系。(3)区内共性。即分析区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4)区间差异。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同。(5)边界形状。这主要是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以便准确而迅速地确认,如山西省呈平行四边形、宁夏回族自治区呈菱形、陕西省呈陶俑状等。
 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
(1)图中划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确定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区域界线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部季风区具有受季风影响的________性。由于本区域纬度的差异,区域内部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其中________条件和________的变化是区域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4)为什么我国东部季风区的自然景观南北差异明显,而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则东西差异明显?
答案 (1)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将夏季风能够影响到的范围确定为季风区
(3)相似 热量 湿润程度
(4)东部季风区包括我国领土最南到最北的广大东部地区,由于其南北跨纬度广,受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规律的影响,南北方向上的热量条件差异明显,即形成了由南向北更替的各种自然景观;而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所处纬度大体相当,但东西方向上由沿海到内陆与海洋的距离远近差异特别大,干湿程度差异大,因此,其自然景观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
解析 在夏季风的影响下,我国降水量的分布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根据区域划分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和西部非季风区两个迥然不同的区域。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就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而言,在东部季风区内,都明显地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这是区域内部所表现出的相似性,而非季风区夏季风很难到达,这是区域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东部季风区位于我国东部,南北跨纬度广,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但在不同的热量带内,受热量条件的影响,水分条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同一热量带内,水分和热量条件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与之相关的自然景观也与其他热量带有所不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大兴安岭向西到塔里木盆地正好是北纬42度纬线穿过的由东向西的地带,也是我国由东向西、距海距离由近到远、深入内陆的北部宽阔地带,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其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
探究点二 区域空间结构

读“某城市1968年、2010年的平面示意图”,比较两幅图探究有关问题。
1.比较2010年与1968年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简述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
2.2010年与1968年相比,郊区农业布局有何变化?
3.从上述两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4.城市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给郊区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工厂向郊区迁移、郊区新建绿化带和副食品基地、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等。
2.荒山绿化成果园,新建乳牛场和花卉基地,利用低洼易涝地创建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生态农业基地等。
3.进一步完善交通网,并进行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实现郊区城市化。
4.耕地面积减少;环境受到污染。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社会经济活动、对外联系、区域开放程度等。
 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
(1)①~④表示的地理事物中,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点状的是________。
(2)从总体上看,区域①和区域②有何区别和联系?
(3)请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描述出天津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该变化的原动力是_______。
答案 (1)②
(2)区别:乡村地域的范围远大于城镇地域;乡村地域主要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主要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但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3)天津市发展早期为乡村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大;发展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变小;发展晚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原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在思考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区别和联系时,可借助下图进行:
第(1)题,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城市表现为点状。第(2)题,区域①为乡村地域、区域②为城镇地域,二者的区别主要从地域范围和主要产业活动两个方面归纳;二者的联系,主要从二者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思考。第(3)题,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探究点三 区域产业结构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A5408.81.647.451.040627
B11674.48.850.241.014908
C4340.919.540.040.56565
D1180.023.840.236.03140
1.在表中的四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说明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2.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3.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产业分布特点
产业结构特点
对外经济联系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A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A、B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大,而且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C、D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在20%左右;D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三次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
2.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一、三、二
中期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三、二、一
3.如下表:
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分散相对密集非常密集
产业分布特点面状点状点状
产业结构特点以第一产业为主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都发达
对外经济联系不太密切密切非常密切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大大

根据某区域产业构成判断其发展阶段?
各类产业的比重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是判断区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简单地说,区域的初期阶段以农业活动为主体;发展中期一般以工业为主体;发展晚期一般以服务业为主体。产业结构的一般规律是“一、三、二”(或“一、二、三”)→“二、一、三”(或“二、三、一”)→“三、二、一”。但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应注意不同区域的主导区位因素,比如,旅游城市的发展过程很可能是“一、三、二”→“三、一、二”→“三、二、一”。所以,具体问题还应具体对待。
 读“某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1)~(2)题。
(1)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2)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答案 (1)D (2)D
解析 由图可知,1992~1998年,第一产业就业比例有较明显的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例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基本上没有变化(1992~2003年);1998~2003年,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下降。从产业产值比例来看,1992~2003年,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明显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例明显上升,第二产业产值比例虽有波动但变化不大。由图还可以看出,1992~2003年,该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例由近50%下降到20%左右,第三产业产值比例由30%多上升到近50%,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化不大,在30%左右,已经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产值最少的结构,实现了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但从就业比例来看仍然是第一产业就业比例接近80%,占了绝对优势,说明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吸收有限,第一产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高二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标定位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核心点一 区域的概念和内涵的特点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

(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3)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4)区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2.区域的特点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思维拓展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1)与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图2)

核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环境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30°N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水热充足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

土地

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

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水热条件 良好 较差

耕地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源条件 河湖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宜发展畜牧业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交通

条件 位于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有便利的公路、铁路运输条件

原料

燃料 缺乏,从国内外运入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工业

类型 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思维拓展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和纵向。

(1) 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2)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核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用框架图揭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法技巧

运用歌诀法记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的变化:

人城密集人均低,水网分割小面积;

粮棉让位东华疆,工商发展农其次。

类型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一定的政治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 )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性

答案 (1)A (2)C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好课本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第(3)题,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似性)是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运用歌诀记忆区域的内涵

主观客观划类型,内部一致排他性;

面、边、形状都具备,还有区位是特征。

变式练习1 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橡胶种植北界 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第(2)题,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扮演了过渡角色。

类型2 地理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e、f两区域大致以 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 为界。

(2)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 ,不利之处是 。

(3)制约f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4)就种植方式而言,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f地以 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5)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

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

d地以 为主,g地以 为主。

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 (1)贺兰山 3 000米等高线

(2)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3)水源 绿洲地区

(4)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灌溉农业 水分

(5)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玉米) 青稞 热量

解析 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变式练习2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答案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

热量丰富,降水充

足,灌溉水源充足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

水旱灾害频繁

热量不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地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平等原因,水旱灾害频繁。C地区由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类型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变化图

材料二 1978~1996年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

(1)1995年至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 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

(2)在1978~1996年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 和 。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答案 (1)0.81 ①自然灾害频繁;②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2)栽培技术革新 推广良种

(3)①增施有机肥;②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③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害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变式练习3 下面图1是“我国甲、乙两省2005年农业产值结构图”,图2是“两省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从乙省省会到甲省经最短铁路线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2)2000~2005年期间,两省耕地变化的共同趋势是__________。两省耕地变化绝对量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变化率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

(3)分别说明导致两省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指出甲省在耕地保护中应采取的最主要措施。

答案 (1)变化规律:由少到多。

原因:距海越来越近,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强。(2)耕地总量下降 江苏 青海

(3)原因:甲省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为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减少。

措施: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江苏省与青海省的区域特征,结合两种统计图,分析两省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1)联系西宁到江苏徐州的最短铁路线是陇海线—兰青线,这条铁路大致平行于纬线,从东到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夏季降水越来越少;(2)直接读图可知;(3)明确两省生态问题的差异。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各级区域间呈镶嵌关系

B.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等级越低,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就越小

C.整体性:指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整体功能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相加之和

D.可变性:仅指区域边界可随时间而产生移动,不包括区域边界的模糊性

答案 A

解析 区域的差异性是相对于区域内部的同一性提出来的,等级越高,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差异性越大;区域整体性功能要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可变性包括边界的模糊性。

2.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地势高低 D.距海的远近

答案 A

解析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即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仅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种类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只对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不对其工业生产产生影响

B.长江三角洲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完全取决于其河网密布的地理特征

C.长江三角洲由于矿产资源缺乏,所以不能发展此方面的工业体系

D.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不仅对其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也对其他生产活动如商贸、工业等产生很大影响

答案 D

解析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影响,只不过是影响有大有小而已,但其影响也并非是绝对的;长江三角洲虽然没有矿产资源,但可以从外地输入矿产资源来发展此类工业;长江三角洲的水田农业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非只是取决于密布的河网。

5.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肥沃,而松嫩平原的黑土贫瘠

B.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的组合要优于松嫩平原

C.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为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相差无几

D.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松嫩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答案 B

解析 水稻土和黑土均为肥沃的土壤;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虽然同属季风气候,但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较松嫩平原优越得多;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涵盖的地区中,分属我国哪些经济地带?(按经济地带——省、区、市列出)

(2)下列四种作物中,图示区域内有分布的是(多选)( )

A.冬小麦 B.春小麦 C.茶 D.甜菜

(3)在图中画出大秦、神黄两条以运煤为主的铁路线。

(4)图中圆内工业区的名称是________工业区,属________经济地带。自然区属________区中的____________地区。

(5)圆内地区发展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部经济地带: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中部经济地带:山西、内蒙古等;西部经济地带:陕西。

(2)ABD (3)略 (4)京津唐 东部 东部季风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 (5)靠近棉花产区,原料充足;能源(石油、煤)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大;老纺织工业基地

解析 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又考查逻辑推理能力;既考查自然,又考查人文,其中重点是经济。这类题目的解答,首先应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善于分析图中的数据资料信息,联系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发现隐含条件,作出综合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解题时,先从图示海岸线轮廓可判断该地是我国华北地区,图中有我国三大地形区分布(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由气候推出该地的农作物种类;图中铁路线较多,可知该地交通便利,大秦、神黄线是为解决西煤东运而修建的,前者由大同至秦皇岛港,后者由神木至黄骅港;关于京津地区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必须从发展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动力资源、交通、消费市场等方面去综合分析。

基础过关

读图,完成1~2题。

1.2000年8月19日,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三江”是指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农业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谷农业 B.高寒农业 C.阳光农业 D.绿洲农业

答案 1.C 2.A

解析 三江源中“三江”指的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在图中分别是③④⑤。青藏高原地区因地势高峻,气温低,积温不足,故农业多分布于河谷地带,这里光热条件较好。

3.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主要是因为( )

A.区域地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

B.区域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不断变化

C.各历史阶段统治者的政令不同

D.区域大小不同

答案 B

解析 区域自然环境是稳定的、少变的,区域地理环境之所以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类产生不同的影响,是因为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所致。

4.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答案 B

解析 A项应是秦岭—淮河一线;C项两者是并列关系;D项应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读下表,回答5~6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地点 ① ② ③ ④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9.0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5.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答案 B

解析 考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由于这四个城市都位于北纬35°~40°之间,说明它们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这四市的冬、夏气温以及降水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主要是由它们的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

6.下列有关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②地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④地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答案 C

解析 ①地降水少,③地位于华北地区,春汛并不明显;②③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大于400毫米,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从干湿区上看属于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④地位于东西部的过渡地带,农作物以谷子、高梁为主。

7.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能源是否可以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它们各有优缺点。仔细观察甲乙两图,甲图中表示出来的能源属于 能源,其主要优点是 ,甲图表示出来的能源在乙图中A河流域分布较 (多、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B山脉以东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利用不当导致的问题是 ,乙图中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是 和 。

(3)试分析两图中河流内河航运的特点及原因。

(4)两图中沿海地区海盐资源丰富的是 图,其原因是 。

答案 (1)可再生 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少 地势平坦,落差小 (2)土壤次生盐碱化 水土流失 湿地破坏 (3)甲图:黄河流域航运价值小。中上游多高山峡谷,水流湍急;下游河流水浅。乙图:航运价值大,通航时间短。松花江流域水量丰富,地势平坦,但冬季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4)甲 气候温暖,晴天多,风力强,地势平坦

能力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区域合作与开发已取得很大成绩,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开发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趋紧密,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读下图并结合材料,完成8~10题。

8.有关B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 B.能源、水源不足

C.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不好 D.产业结构转型困难

9.A地区与90°W同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

A.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B.都有大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同处在本国最大的工业区 D.都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0.如下图所示,2000年与1985年相比,C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某些因素在减弱,具体地说主要是下列因素中的( )

A.廉价劳动力 B.科技水平 C.交通条件 D.信息

答案 8.C 9.B 10.A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判断B地区是环渤海地区,该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且困难较多;由于重工业较多、人口密集导致水源、能源不足;由于沿海地势低平、临着内海渤海,而利于修筑港口和船舶停岸;又由于经济较发达、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而使该区港口区位较好。

A是长江三角洲地区,90°W同纬度地区是美国南部农业带,在密西西比河口地带;美国没有温带季风气候,美国南部也不是其最大工业区,其最大工业区应在五大湖沿岸的东北工业区;长江三角洲的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由于人多、经济较落后而机械化程度低。但二者都是大河三角洲地区。

两个时间段对比可知,2000年该地高科技产业比重大大上升,廉价劳动力型的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这说明廉价劳动力这一因素在减弱。

11.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及多年年均降水量曲线图”。①②③④四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

A.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

C.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D.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答案 C

解析 从地形上看①为高原,②为山地,③为平原,④为丘陵,根据年降水量可判断①、②、③、④对应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依次为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12.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材料 妈祖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海上渔民和船工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是我国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福建的湄州。

(3)妈祖文化由湄州流传到甲、乙、丙沿海地区的现象称为________。妈祖庙分布在天津、上海、广州的共同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

答案 (1)科技水平高; 经济基础雄厚。

(2)甲区域:原料和燃料;乙区域:市场。

(3)文化扩散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河流入海口;海上多风浪。

解析 第(1)~(3)问,针对本区域实际,结合平日所学知识可顺利解答,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与良好的思考习惯。

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经济联系学案》教学设计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经济联系学案》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本文题目: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经济联系学案

学习目标:

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

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全面地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珠江三解洲”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学习提纲

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特点:

2、资源跨区域调配

南水北调

规划了东、中、西线,把 、 、 、 、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

线路 西线 中线 东线

调水源地

线路走向 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道,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秦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上自流到京津 利用大运河提水北送,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然后分两路:一路向北,经隧道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经胶东地区输水干线至济南、烟台、威海。

可调水量 较小 较大 大

源地水质

地形、地势对调水路线的影响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虽然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向北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现有配套设施 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可利用

西气东输

(1)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从 铺设管线到 ,全程4176千米。该工程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区域, 跨越黄河, 跨越长江。跨越的省区为 。(9个)

此外,西气东输工程还包括从 、 到 、 等省的天然气输送工程。

(2)意义:东部

西部

西电东送

三条线路的输送电的性质:北线 中线南线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西部煤炭资源调出为例

不利影响:对调出区 对调入区

3、产业转移

⑴以中国为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①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②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③广东边沿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广东发达地区方面的原因:

广东边远地区的原因:

⑵产业转移对地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堂练习

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内四区供水超过10亿立方米,完全满足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回答下列1-3题。

1.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 )

A.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

B.使济南恢复了“泉城”的美誉

C.减缓了青岛城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

D.改善了青岛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雾岛效应”

2.引黄济青工程每年到冬季11、12月至次年2月进入引水季节,其原因是:( )

A.冬季山东降水稀少,青岛缺水最严重

B.冬季黄河水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农业用水高峰

C.青岛市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

D.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济青工程的水源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3.引黄济青工程的配套水库——棘洪滩水库每年都要投放大量的白鲢、花鲢鱼苗,其主要作用是( )

A.控制水中藻类过量繁殖,净化水质 B.进行淡水养殖,增加经济收入

C.为吸引鸟类光临而投放的饵料 D.发展生态旅游,供给游客垂钓

4、(12分)读珠江水系图及珠江与黄河对比表,回答下列问题。

河流名称 长度(km) 流域面积(km2) 流量(m3/s)

黄河 5 464 752 443 1 820

珠江 2 153 452 616 11 070

(1)试比较珠江、黄河的流量、径流变化、含沙量等水文特征的差异。

黄河 珠江 差异原因

流量大小

径流季节变化

含沙量大小

(2)云贵两省的能源储存量占南方五省(区)总量的八成左右,其中云南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位居全国第二。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桂、黔、滇三省(区)GDP的总和仅为广东的一半。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西电东送南部通道。试从环境和经济两方面分析西电东送南部通道形成的意义。

5、根据下列相关材料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与东盟国家局部示意图。

材料二 综合新华社电 应越南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和越南国家主席阮明哲的邀请,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1月15日抵达越南中部城市岘港,开始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据了解,中越双方目前正在积极商讨加强在基建、能源及交通等领域的长期合作。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合作开发“两廊一圈”。“两廊一圈”是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两个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

(1)图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云南西北部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是“三江并流”,它是由图中的① ② 和③ 三条河流共同组成。分析“三江并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2)该区域具有世界意义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试简要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3)简要分析图中珠江上游红水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水能开发对流域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4)“环北部湾经济圈”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第四圈”。试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6、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对古老运河的有效利用,既体现运河价值,又保护运河景观。

读图,简述京杭运河北京至长江段河底地势变化对南水北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措施。

27.(1)(6分)

(2)环境意义:水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西电东送可减少东部地区煤炭的使用量,可改善大气质量,改善环境。(2分)

经济意义:可充分挖掘西部地区能源潜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也降低东部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用电成本,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4分)

黄河 珠江 差异原因

流量大小 小 大 珠江流域降水丰富

径流季节变化 大 小 黄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珠江流域雨季较长

含沙量大小 大 小 珠江流域植被较好,而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区

(1)①怒江(1分) ②澜沧江(1分) ③金沙江(1分) 河流的发育受地形、地势和降水的影响(1分)横断山区是由一组南北走向的平行山岭组成的,沟壑相间,地势北高南低;(1分)横断山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1分)

(2)水稻种植业(1分)地形平坦:(1分)土壤深厚肥沃:(1分)水热组合好(雨热同期)(1分)种植历史悠久,有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和劳动力丰富等(1分)

(3)自然原因:降水丰富,径流量大(1分)峡谷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1分)。

影响:①能有效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1分)②可以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1分)③水能开发的大量投资,将推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没,增加就业机会,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1分)④能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1分)

(4)①首先,经济圈内的广西、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诸多大巾城市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以大中城市和产业为依托的发展局面基本形成;(2分)②其次,该区域内石油、天然气和海洋生物等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2分)③三是北部湾纠纷已经解决,为中越两国共同开发北部湾清除了障碍;(2分)④四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进程加快,中国西部大开发已取得明显成效。多重有利因素叠加.将进一步推动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崛起。(2分)(只要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304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