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地理教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二地理教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知识与技能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会动态的认识人地关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生系统的建立起对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正确认识。

重点

难点

重点:不同阶段陆地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分析,总结

学生

自学

反馈

教学过程

新知导学

备注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采集和狩猎阶段

(1)影响因素: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①‗‗‗‗‗‗‗‗‗‗,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②‗‗‗‗‗‗‗‗‗‗、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③‗‗‗‗‗‗‗‗‗‗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④‗‗‗‗‗‗‗‗‗‗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⑤‗‗‗‗‗‗‗‗‗‗、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⑥‗‗‗‗‗‗‗‗‗‗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⑦‗‗‗‗‗‗‗‗‗‗、盆地。

3.工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能源资源、金属资源、⑧‗‗‗‗‗‗‗‗‗‗,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丰富的⑨‗‗‗‗‗‗‗‗‗‗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a.资源型工业基地

的重要条件 (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在⑪矿产地附近(一些工业基地往往分布)

b.临海型工业基地

⑬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在港口附近(工业基地往往分布)

4.后工业化阶段

(1)影响因素:由于⑭‗‗‗‗‗‗‗‗‗‗的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⑮‗‗‗‗‗‗‗‗‗‗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2)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分布

适中,空气清新,无污染或污染很小(新技术产业大都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⑯湿度)

 

 

效率,从而形成⑰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

项目

航海早期

近年以来

空间利用

①大洋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是文化传播

的界限

大洋成为交往频

繁的通道

资源利用

有限

越来越多,资源开发的领域大大②拓宽和加深

人类活动

大陆③内部

向沿海地带集中

海洋地位

不被人们重视

领海成为各国政府

关心的焦点之一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工业化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④低,文化、技术大多由大陆传入。

注明知识要求:A“识记类”

B“理解类”

C“应用类”

D“能力提升类”

合作探究

备注

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中国历史上曾有关中地区、成都平原、华北北部(燕京一带)、江淮以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福州及其西南一带)及盛京(沈阳一带)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2008年,中国评选出新的十大“新天府”。

(1)简述历史上的“老天府”分布地区的共同优势条件

(2)除成都平原外,其余的“老天府”在“新天府”的评选中黯然落选,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3)三江平原从解放初的“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1999年,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现又被评为“新天府”。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当堂检测

备注

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

B.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

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

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

2.农业社会阶段,不属于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的是()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B.印度河流域

C.尼罗河下游D.刚果河流域

3.资源型城市兴起于()

A.采集和狩猎阶段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

4.下列关于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在各历史阶段是一致的

B.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发展逐渐增强

C.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农业文明产生的重要自然物质基础

D.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生产的分布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使工业生产只分布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5.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是()

A.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阶段性

B.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重视海洋环境的利用

C.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内陆

D.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但深海锰矿还没有开始采掘

6.在下列海洋矿产资源中,目前发现只分布于深海海底的是()

A.锰结核B.天然气C.煤炭D.石油

拓展提升

备注

1.有关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都有城市出现 ②工业革命后,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③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兹堡都是以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

④随着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已无影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下图,回答2~3题。

2.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3.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右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 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右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右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读下图,完成4题。

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图中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①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②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③领海范围为a——12海里 ④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作业布置

备注

资料第二节

教(学)后反思

精选阅读

高二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标定位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核心点一 区域的概念和内涵的特点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

(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3)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4)区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2.区域的特点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思维拓展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1)与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图2)

核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环境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30°N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水热充足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

土地

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

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水热条件 良好 较差

耕地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源条件 河湖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宜发展畜牧业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交通

条件 位于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有便利的公路、铁路运输条件

原料

燃料 缺乏,从国内外运入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工业

类型 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思维拓展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和纵向。

(1) 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2)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核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用框架图揭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法技巧

运用歌诀法记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的变化:

人城密集人均低,水网分割小面积;

粮棉让位东华疆,工商发展农其次。

类型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一定的政治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 )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性

答案 (1)A (2)C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好课本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第(3)题,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似性)是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运用歌诀记忆区域的内涵

主观客观划类型,内部一致排他性;

面、边、形状都具备,还有区位是特征。

变式练习1 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橡胶种植北界 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第(2)题,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扮演了过渡角色。

类型2 地理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e、f两区域大致以 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 为界。

(2)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 ,不利之处是 。

(3)制约f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4)就种植方式而言,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f地以 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5)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

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

d地以 为主,g地以 为主。

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 (1)贺兰山 3 000米等高线

(2)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3)水源 绿洲地区

(4)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灌溉农业 水分

(5)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玉米) 青稞 热量

解析 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变式练习2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答案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

热量丰富,降水充

足,灌溉水源充足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

水旱灾害频繁

热量不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地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平等原因,水旱灾害频繁。C地区由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类型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变化图

材料二 1978~1996年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

(1)1995年至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 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

(2)在1978~1996年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 和 。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答案 (1)0.81 ①自然灾害频繁;②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2)栽培技术革新 推广良种

(3)①增施有机肥;②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③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害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变式练习3 下面图1是“我国甲、乙两省2005年农业产值结构图”,图2是“两省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从乙省省会到甲省经最短铁路线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2)2000~2005年期间,两省耕地变化的共同趋势是__________。两省耕地变化绝对量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变化率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

(3)分别说明导致两省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指出甲省在耕地保护中应采取的最主要措施。

答案 (1)变化规律:由少到多。

原因:距海越来越近,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强。(2)耕地总量下降 江苏 青海

(3)原因:甲省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为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减少。

措施: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江苏省与青海省的区域特征,结合两种统计图,分析两省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1)联系西宁到江苏徐州的最短铁路线是陇海线—兰青线,这条铁路大致平行于纬线,从东到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夏季降水越来越少;(2)直接读图可知;(3)明确两省生态问题的差异。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各级区域间呈镶嵌关系

B.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等级越低,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就越小

C.整体性:指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整体功能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相加之和

D.可变性:仅指区域边界可随时间而产生移动,不包括区域边界的模糊性

答案 A

解析 区域的差异性是相对于区域内部的同一性提出来的,等级越高,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差异性越大;区域整体性功能要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可变性包括边界的模糊性。

2.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地势高低 D.距海的远近

答案 A

解析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即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仅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种类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只对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不对其工业生产产生影响

B.长江三角洲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完全取决于其河网密布的地理特征

C.长江三角洲由于矿产资源缺乏,所以不能发展此方面的工业体系

D.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不仅对其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也对其他生产活动如商贸、工业等产生很大影响

答案 D

解析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影响,只不过是影响有大有小而已,但其影响也并非是绝对的;长江三角洲虽然没有矿产资源,但可以从外地输入矿产资源来发展此类工业;长江三角洲的水田农业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非只是取决于密布的河网。

5.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肥沃,而松嫩平原的黑土贫瘠

B.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的组合要优于松嫩平原

C.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为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相差无几

D.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松嫩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答案 B

解析 水稻土和黑土均为肥沃的土壤;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虽然同属季风气候,但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较松嫩平原优越得多;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涵盖的地区中,分属我国哪些经济地带?(按经济地带——省、区、市列出)

(2)下列四种作物中,图示区域内有分布的是(多选)( )

A.冬小麦 B.春小麦 C.茶 D.甜菜

(3)在图中画出大秦、神黄两条以运煤为主的铁路线。

(4)图中圆内工业区的名称是________工业区,属________经济地带。自然区属________区中的____________地区。

(5)圆内地区发展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部经济地带: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中部经济地带:山西、内蒙古等;西部经济地带:陕西。

(2)ABD (3)略 (4)京津唐 东部 东部季风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 (5)靠近棉花产区,原料充足;能源(石油、煤)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大;老纺织工业基地

解析 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又考查逻辑推理能力;既考查自然,又考查人文,其中重点是经济。这类题目的解答,首先应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善于分析图中的数据资料信息,联系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发现隐含条件,作出综合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解题时,先从图示海岸线轮廓可判断该地是我国华北地区,图中有我国三大地形区分布(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由气候推出该地的农作物种类;图中铁路线较多,可知该地交通便利,大秦、神黄线是为解决西煤东运而修建的,前者由大同至秦皇岛港,后者由神木至黄骅港;关于京津地区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必须从发展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动力资源、交通、消费市场等方面去综合分析。

基础过关

读图,完成1~2题。

1.2000年8月19日,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三江”是指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农业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谷农业 B.高寒农业 C.阳光农业 D.绿洲农业

答案 1.C 2.A

解析 三江源中“三江”指的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在图中分别是③④⑤。青藏高原地区因地势高峻,气温低,积温不足,故农业多分布于河谷地带,这里光热条件较好。

3.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主要是因为( )

A.区域地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

B.区域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不断变化

C.各历史阶段统治者的政令不同

D.区域大小不同

答案 B

解析 区域自然环境是稳定的、少变的,区域地理环境之所以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类产生不同的影响,是因为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所致。

4.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答案 B

解析 A项应是秦岭—淮河一线;C项两者是并列关系;D项应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读下表,回答5~6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地点 ① ② ③ ④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9.0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5.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答案 B

解析 考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由于这四个城市都位于北纬35°~40°之间,说明它们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这四市的冬、夏气温以及降水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主要是由它们的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

6.下列有关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②地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④地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答案 C

解析 ①地降水少,③地位于华北地区,春汛并不明显;②③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大于400毫米,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从干湿区上看属于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④地位于东西部的过渡地带,农作物以谷子、高梁为主。

7.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能源是否可以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它们各有优缺点。仔细观察甲乙两图,甲图中表示出来的能源属于 能源,其主要优点是 ,甲图表示出来的能源在乙图中A河流域分布较 (多、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B山脉以东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利用不当导致的问题是 ,乙图中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是 和 。

(3)试分析两图中河流内河航运的特点及原因。

(4)两图中沿海地区海盐资源丰富的是 图,其原因是 。

答案 (1)可再生 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少 地势平坦,落差小 (2)土壤次生盐碱化 水土流失 湿地破坏 (3)甲图:黄河流域航运价值小。中上游多高山峡谷,水流湍急;下游河流水浅。乙图:航运价值大,通航时间短。松花江流域水量丰富,地势平坦,但冬季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4)甲 气候温暖,晴天多,风力强,地势平坦

能力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区域合作与开发已取得很大成绩,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开发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趋紧密,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读下图并结合材料,完成8~10题。

8.有关B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 B.能源、水源不足

C.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不好 D.产业结构转型困难

9.A地区与90°W同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

A.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B.都有大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同处在本国最大的工业区 D.都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0.如下图所示,2000年与1985年相比,C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某些因素在减弱,具体地说主要是下列因素中的( )

A.廉价劳动力 B.科技水平 C.交通条件 D.信息

答案 8.C 9.B 10.A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判断B地区是环渤海地区,该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且困难较多;由于重工业较多、人口密集导致水源、能源不足;由于沿海地势低平、临着内海渤海,而利于修筑港口和船舶停岸;又由于经济较发达、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而使该区港口区位较好。

A是长江三角洲地区,90°W同纬度地区是美国南部农业带,在密西西比河口地带;美国没有温带季风气候,美国南部也不是其最大工业区,其最大工业区应在五大湖沿岸的东北工业区;长江三角洲的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由于人多、经济较落后而机械化程度低。但二者都是大河三角洲地区。

两个时间段对比可知,2000年该地高科技产业比重大大上升,廉价劳动力型的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这说明廉价劳动力这一因素在减弱。

11.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及多年年均降水量曲线图”。①②③④四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

A.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

C.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D.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答案 C

解析 从地形上看①为高原,②为山地,③为平原,④为丘陵,根据年降水量可判断①、②、③、④对应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依次为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12.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材料 妈祖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海上渔民和船工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是我国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福建的湄州。

(3)妈祖文化由湄州流传到甲、乙、丙沿海地区的现象称为________。妈祖庙分布在天津、上海、广州的共同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

答案 (1)科技水平高; 经济基础雄厚。

(2)甲区域:原料和燃料;乙区域:市场。

(3)文化扩散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河流入海口;海上多风浪。

解析 第(1)~(3)问,针对本区域实际,结合平日所学知识可顺利解答,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与良好的思考习惯。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采集和狩猎阶段
(1)影响因素: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①地理环境,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②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③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④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⑤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⑥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⑦三角洲、盆地。
3.工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能源资源、金属资源、⑧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丰富的⑨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a.资源型工业基地
矿产资源的数量、⑩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矿产地附近
b.临海型工业基地
无大型铁矿、煤矿等资源优势,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港口附近
4.后工业化阶段
(1)影响因素:由于新技术的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2)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分布
新技术产业大都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无污染或污染很小

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分布在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

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从而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
B.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
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
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
答案 A
解析 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差,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生存发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的繁衍生息才比较活跃。
2.农业社会阶段,不属于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的是()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B.印度河流域
C.尼罗河下游D.刚果河流域
答案 D
解析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是尼罗河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
3.资源型城市兴起于()
A.采集和狩猎阶段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
答案 C
解析 资源型城市兴起于工业社会阶段。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伴随着城市的兴起。
4.下列关于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在各历史阶段是一致的
B.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发展逐渐增强
C.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农业文明产生的重要自然物质基础
D.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生产的分布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使工业生产只分布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答案 C
解析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同时,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减弱,人类活动对陆地地理环境的依赖减弱。
方法技巧练
方法 案例法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匹兹堡最初只是印第安人的小村镇,18世纪中叶,人们在该地发现了大型富铁矿和煤矿,钢铁工业随之兴起。
材料二 到“二战”前后,匹兹堡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钢都”。“二战”结束后,军火需求量剧降,匹兹堡钢产量削减一半,不少钢厂倒闭,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匹兹堡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基础——钢铁工业在国外竞争和需求下降的双重打击下已经名存实亡,其经济也不断衰落。
材料三 匹兹堡迅速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经济结构从单一的钢铁工业向多样化的服务行业转变,由此而化险为夷。在整个80年代,匹兹堡地区丧失了12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同时创造了11.5万个新就业岗位,这些就业机会大都在教育、保健和研究部门,其中先进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
材料四 从90年代开始,人们在匹兹堡看到的另一个变化是一批总部设在该市的百年大公司,如海湾石油等纷纷做出重组或改变经营方向的重大举措;另一类公司已在匹兹堡市内外安营扎寨,这批公司主要是高科技的保健产品制造商、因特网软件制造公司和IBM的计算机软件子公司。在上述3600家公司中,这类公司占了一大部分。
(1)从匹兹堡市的起源看,其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世纪中叶,匹兹堡市得以迅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及区位条件是什么?
(3)分析“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匹兹堡经济衰落的原因。
(4)根据材料分析匹兹堡经济得以重新崛起的原因。
答案 (1)资源 (2)第一次技术革命极大地刺激了其工业发展,而这里又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且靠近五大湖,工业用水充足,水陆交通便利,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3)①生产结构单一,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等部门,钢铁工业是其经济基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及结构;③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④改善交通网,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解析 匹兹堡最初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二战”前后,处于工业化阶段,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美国“钢都”。“二战”之后,经济衰落。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方法技巧
案例法是学习人文地理常用的方法。主要利用一个典例的案例来阐释某一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案例法的关键要学会举一反三,注意知识的迁移。
 
一、选择题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 1.D 2.B
解析 读图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农业社会以植物性能源为主,获取薪柴可能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产生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
3.有关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都有城市出现 ②工业革命后,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③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兹堡都是以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
④随着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已无影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有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或因地形复杂,或因气候恶劣等原因,并未形成城市,甚至人烟稀少。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些资源的数量确实在减少。但是,靠近原料地、燃料地仍是工业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仍有着巨大的影响。
4.有关农业社会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采集和狩猎的果实和动物
B.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
C.人类逐水草而居
D.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欧洲
答案 B
解析 A项是采集和狩猎阶段的方式,C项指畜牧业中的游牧业,D项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亚洲和非洲。
读下图,回答5~6题。
5.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6.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右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 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右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右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左图是我国新疆特有的坎儿井,是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右图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窑洞。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但黄土高原因夏季的暴雨加上黄土疏松的土质,水土流失严重。第6题,黄土高原不是主要牧区,也不是水稻产区,故选B项。
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中国历史上曾有关中地区、成都平原、华北北部(燕京一带)、江淮以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福州及其西南一带)及盛京(沈阳一带)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2008年,中国评选出新的十大“新天府”。
(1)简述历史上的“老天府”分布地区的共同优势条件。
(2)除成都平原外,其余的“老天府”在“新天府”的评选中黯然落选,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3)古人对天府的描述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民丰物阜”。评选专家给出的“新天府”标准是:应该是人人向往的居住地,幸福感较高,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这说明与“老天府”相比,“新天府”的评选标准更重要的是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江平原从解放初的“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1999年,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现又被评为“新天府”。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答案 (1)都分布在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好的地区。
(2)人口急剧增加,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3)人地协调发展
(4)解放初,随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开垦了“北大荒”;经过几十年的开垦,“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所以国家出台了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的政策,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这里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区域内环境优美,污染很小,因此被评为“新天府”。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由题干“天府”所在地自然条件优越,结合图示,依据自然区位的诸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由“老天府”所在地可知,大部分“老天府”现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环境破坏严重,从而落选“新天府”。结合古人对天府的描述和专家对“新天府”的评选标准,可以看出人地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是“新天府”的共性。三江平原农业地位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北大荒――→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强北大仓――→生态环境变化退耕还湿地――→生态好转新天府。

第2课时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
项目航海早期近年以来
空间利用①大洋是难以逾越
的障碍,是文化传播
的界限大洋成为交往频
繁的通道
资源利用有限越来越多,资源开
发的领域大大
②拓宽和加深
人类活动大陆③内部向沿海地带集中
海洋地位不被人们重视领海成为各国政府
关心的焦点之一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工业化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④低,文化、技术大多由大陆传入。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是()
A.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阶段性
B.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重视海洋环境的利用
C.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内陆
D.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但深海锰矿还没有开始采掘
答案 C
解析 海洋作为覆盖地球的主要部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大洋阻碍了人们的交流,海洋不被人们所重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内陆的原有经济中心地区。随着技术的进步,美、日、英、德等国已经开始采掘海底锰矿。
2.在下列海洋矿产资源中,目前发现只分布于深海海底的是()
A.锰结核B.天然气C.煤炭D.石油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底矿产资源——锰结核的分布规律。解此题关键在于抓住“只分布于深海海底”这一分布特点,即可判断正确选项为A。
考查点2 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关于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工业化前,海岛的社会经济水平比大陆高
B.日本成为东亚经济的领头羊,是与充分利用岛屿的港口优势有关的
C.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海岛的经济发展潜力更为突出
D.许多国家之间发生的岛礁归属之争,实际上是为了控制岛礁周围的广大海域
答案 A
解析 在工业化开始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低,故A选项错。
4.读“海南岛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岛最有名的盐场是________盐场,这里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椰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____________一带,其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海南岛拟建一纯碱厂,此厂应建在____________附近,根据是:纯碱厂需要________________。
(4)海南岛上的高品位优质铁矿,从经济角度最适宜运到()
A.包头B.鞍山C.上海D.武汉
(5)我国承办的非政府最高级别的亚洲经济论坛在海南岛的________举行,这里是海南省东海岸河海交汇处的旅游胜地。
答案 (1)莺歌海 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地带,晴天多,蒸发旺盛
(2)东部沿海 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丰沛 平原分布广
(3)莺歌海盐场 接近原料(海盐)产地
(4)C (5)博鳌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一个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思路如下所示:

方法技巧练
方法 框图法理解领海和专属经济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读下图,完成1~2题。

1.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图中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①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②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③领海范围为a——12海里 ④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已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A.可以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B.没有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C.可部分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D.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专属经济区与领海的概念。公约规定:从海岸线计算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以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其中200海里包括12海里的领海。第2题,海底“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水电站无污染,不存在取代问题。
方法技巧
 
一、选择题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小鱼。据此完成1~2题。
1.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导致气候异常
B.石油污染的结果
C.修筑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
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2.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对部分海域实行季节性“休渔”
B.改革渔具,加密渔网
C.推进海洋农牧业生产
D.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 1.D 2.A
解析 我国渔获量下降,主要原因过度捕捞,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季节性“休渔”。
下图是“热带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图”,据此回答3~5题。
3.图中降水量最多的地点是()
A.aB.bC.cD.d
4.在图中放大海湾的四个位置中,最适宜建海港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有关该岛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发展旅游业
B.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C.该岛最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矿物能
D.该岛没有利用价值
答案 3.B 4.C 5.A
解析 第3题,由于该岛位于太平洋热带海区,盛行风以东北风为主,b地位于岛上山地的迎风坡,所以降水丰富。d地虽位于迎风坡,但地势较低,水汽凝结较少。第4题,适宜建海港的条件是优良港湾,港阔水深,只有③地最符合条件。第5题,由图上可以看出,该岛是风景秀丽的热带岛屿,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发展旅游业。
2011年4月26日,海南迎来建省23周年纪念日。结合下图,完成6~8题。

6.海南岛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发展借助的条件有()
①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 ②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 ③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海洋资源丰富 ④国家政策优势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近年来,海南岛成为我国冬季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优越的气候条件
B.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
C.政府的优惠政策
D.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8.下列关于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我国加强对南海海域的管理和开发
B.可在岛屿中部地区建设工业区
C.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外贸型经济
D.充分利用海岛风光和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 6.D 7.D 8.B
解析 第6题,海南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海南岛是我国唯一的全部位于热带的省,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海南岛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有海洋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国家的政策优势也极大地推动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第7题,解题关键“近年来”,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大扩展。第8题,结合海南岛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二、综合题
9.我国“十一五”规划把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市区与海滨之间,规划面积2270平方千米。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开发这一地区,从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局面。
材料二 “十一五”规划中投资最大的项目——曹妃甸港口项目集群已正式启动。随着港口建设和首钢的搬迁,曹妃甸地区将建成一个国际铁矿、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集散枢纽港、中国的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以及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1)天津滨海新区的工业发展重点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简述其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条件。
(2)简要分析曹妃甸地区建成我国未来钢铁、重化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
(3)下图为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示意图。简述该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目的。
答案 (1)制造业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科技和教育发达,人才众多;便捷的交通。
(2)资源、能源优势:石油(天然气)、海盐、煤、铁等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支持;依靠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市场需求量大;有强大便捷的海、陆运输能力。
(3)目的:实施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重复利用(或清洁生产);保护环境(或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 (1)天津作为京津唐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同时高校较多,科技和教育发达,有充足的人才保证;交通方面,有优良的港口与海外联系,有便利的陆上铁路、公路与华北连为一体。(2)曹妃甸附近有开滦等煤矿资源、海上石油资源、迁安铁矿资源以及中国最大的长芦盐厂等,是中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生产协作上与京津唐工业基地相邻,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交通便利。(3)实行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1课时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1.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①基础。
2.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区域地理环境具有②反作用。
3.在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起③主导作用。
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利用为例)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案例:中国的⑧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工程;美国的北水南调工程。
(2)意义
a.人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水资源分布的⑨不均衡。

(3)注意问题:处理好水源调出区与水源调入区的关系,解决好水源输送的保护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
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下列关于区域地理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生活关系不大
B.区域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区域地理环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总是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展
D.区域地理环境在人地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 B
解析 在人地关系中,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是人地关系的主导,人类可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主动地改造地理环境,也有不自觉的破坏。
考查点2 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煤炭资源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①扰动地表,造成水土流失 ②采矿易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③排放的废渣占据大量土地,同时还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④促进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煤炭资源的开采,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的浪费,采矿还可能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等。
3.有关山西省能源基地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露天煤矿开采比较容易,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B.山西省以轻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C.山西应改变传统的煤炭开发利用模式,逐步建立一个同一品种、同一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减少环境污染
D.山西应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露天煤矿的开采,会破坏表土,造成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山西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所以山西省应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煤炭开发利用模式,建立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以减少环境污染。
实施跨区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重要举措。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属于()
A.西水东调B.南水北调C.东水西调D.北水南调
5.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 4.D 5.C
解析 此题组主要考查美国西部南北气候上的差异及其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关知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位于30°N~40°N之间的大陆西岸,在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影响下,形成了地中海气候。北部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而许多城市、人口则集中在南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所以,该地区应进行北水南调。
方法技巧练
方法 系统网络图法速记生物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空白处。
①建筑材料 ②燃料 ③农田地力下降 ④水土流失
⑤文明衰落
(2)从图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采用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而这种方式在土地生产力下降后最少需要________年,地力才能恢复重新使用。
(3)从图中还得到另一条信息,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______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________(外力作用)非常严重。
答案 (1)从左上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①②③④⑤ (2)20 (3)水土流失 流水侵蚀
解析 第(1)题,根据框内内容的内在联系填写。第(2)题,通过读模式图可得出结论。第(3)题,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土地一旦失去植被的保护,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方法技巧
系统网络图一般都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呈现,这是理解和速记某些知识的有效方法。

一、选择题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资源B.乙表示人口C.丙表示环境D.丁表示经济系统
2.P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①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系统。第2题,P过程是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过程。对资源利用不当或者开采过度,都可能会产生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下图所示省区是我国著名的能源基地,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最丰富的资源为()
A.油气B.煤炭C.铁、铝C.稀土金属
4.在采矿时要大量剥离表土,处理不当往往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这主要说明了()
A.自然资源具有分布的规律性
B.自然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
C.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
D.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立性
答案 3.B 4.C
解析 本题组考查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条件及自然资源的特性。第3题,根据经纬度及轮廓判断为山西省,该省煤炭资源丰富。第4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说明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特征。
浓江流域,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内,学者对其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方面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景观多样性的大小反映景观类型的多少和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的变化。景观优势度越高,表明组成景观各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越大,即一种或几种少数景观类型占优势。读“1954~2005年浓江流域湿地景观变化动态图”(图a、b),回答5~6题。
5.从1954年到2005年,浓江流域湿地的()
A.景观优势度呈上升趋势
B.景观优势度呈下降趋势
C.景观多样性呈增加趋势
D.各类湿地景观类型面积都变大
6.近20年来,影响浓江流域景观多样性和景观优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变暖B.人类开垦C.降水增多D.地壳抬升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结合题干中“景观优势度”的解释及(b)图即可分析。第6题,由(a)图可知,近20年来,浓江流域湿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大,即人类开垦影响其景观多样性与景观优势度的变化。
二、综合题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东省局部地区图
材料二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某输水干线纵剖面示意图
(1)用“”把材料二中的输水工程位置在材料一中表示出来。
(2)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试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
(3)南水北调工程投入使用后,可能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现
象的地区是哪里?其产生原因与黄河三角洲的土壤盐碱化是否相同?试分析原因。
(4)近年来,有些专家提出在渤海莱州湾与黄海胶州湾之间,开挖一条长约130千米的横跨山东半岛的人工海河的构想。若开通胶莱运河,将会对沿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 (1)填图略。
(2)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干旱时节,尤其在春季,蒸发旺盛,造成盐分在地表析出。
(3)东线输水河道淮河以北段的沿岸地区(或位于华北平原的沿线地区)。不相同。该段沿岸地区潜水面低于东线北上江水的水位,东线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使潜水面上升;由于该段沿岸地区地处半湿润地区,在短暂雨季以外的时期里,因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土壤中的盐分逐渐向地表积聚,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
(4)促进莱州湾与胶州湾的水体交换,提高莱州湾水体的自净能力;如果防渗漏措施不当,会导致沿岸地区的土壤盐碱化和地下水质变坏;调节沿岸地区的局部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使莱州湾的污染海水可能进入胶州湾,加剧胶州湾的海水污染。
解析 第(1)题,由题目提供材料知,材料二中的输水工程位于南水北调过黄河处。第(2)题,黄河三角洲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地下盐类易被地下水带到土壤表层析出造成土壤盐碱化。第(3)题,东线输水在华北平原地区下渗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是盐碱化的主要原因。第(4)题,当前情况下,莱州湾的水域较为封闭,沿岸工业发达,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污染程度较胶州湾重;开通运河后,会减轻莱州湾污染程度,加剧胶州湾的污染,也会对沿岸地下水、土壤、气候等产生影响。

 第2课时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

2.产业转移
(1)劳动力及形态变化
(2)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
a.原因: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一个区域⑥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b.影响:改变区域的⑦地理环境;伴随着⑧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影响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产业转移及产生的原因 
皖江(长江安徽段)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利用苏、浙、沪等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之机,形成了纺织、家电、汽车产业基地。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的主要原因是()
A.消费市场呈饱和状态B.地价、劳动力的成本高
C.能源、资源消耗殆尽D.交通枢纽的地位下降
2.对皖江沿岸工业带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A.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水热资源非常丰富
B.主要依靠水运联系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
C.汽车等产业吸引大量零部件配套企业聚集
D.以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高端产品为发展目标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沿海地区的苏、浙、沪等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如较高的地价和劳动力成本等),须将部分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第2题,对皖江地区工业有积极、长久促进作用的企业是汽车工业。
考查点2 产业转移的影响
读“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区域合作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实线箭头代表资源和能源
B.实线箭头代表技术和资金
C.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技术
D.虚线箭头代表能源和资金
4.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带来的可能影响有()
A.大量公司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B.不利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C.减轻珠三角地区的环境压力
D.大量廉价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根据题意可知,实线箭头代表技术和资金,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劳动力。第4题,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利于当地的产业升级,能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减轻环境压力;但不会导致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方法技巧练
方法 箭头示意图——产业转移的方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前泛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有数千家企业外迁,一批传统产业转移到了西部欠发达地区。
材料二 某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方向和产品输出方向
(1)中国内地吸引日本等国一些企业迁入的因素有哪些?这些企业的迁入对中国内地的发展有何意义?
(2)材料一中,泛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迁入的工业部门类型主要是哪些?欠发达地区在接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3)材料二中,图中箭头分别代表什么意义?20世纪50年代后,引起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出现世界工业大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影响因素:国家政策优惠、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廉价、市场广阔。意义:有利于加快中国内地经济结构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中国内地的优势,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吸收国外的产业转移,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2)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充分评估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避免重污染企业的引进;加强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与综合治理。
(3)实线箭头表示产业转移方向,虚线箭头表示产品输出方向。新技术革命的产生。
解析 该题紧密结合教材,主要考查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的规律及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国内地吸引国外企业迁入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市场、资源、国家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产业转移对于内地来说主要是有利于促进其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开发,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入的主要是一些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部门,欠发达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应注意环境污染的问题。材料二为某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方向和产品输出方向图,结合产业转移的趋势及影响因素可知,图中实线箭头应为产业转移的方向,虚线箭头应为产品输出方向。通过图中内容结合世界工业发展情况可知,新技术革命的产生是引起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工业大转移的根本原因。
方法技巧
关于产业转移的箭头示意图,需注意分析两个方面:一是分析箭头所指的方向,即输出、输入地分析;二是发生的时间,即分析特定时间内,两地区各自的产业升级状况以及该时间内政策、技术等的显著变化。
 
一、选择题
当前,全球服务外包正式成为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新浪潮,也是当今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的新趋势。下图是“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第一阶段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工业基础雄厚B.大量廉价劳动力
C.便利的交通D.教育水平较高
2.中国正式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主要国家之一,其最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A.IT产业迅猛发展B.自然资源丰富
C.便利的交通D.消费市场广大
答案 1.D 2.A
解析 全球服务外包指的是公司通过签订服务外包协议、合同,将不属于核心业务的内部服务(如人力资源管理、IT服务、信息数据处理、财务报表等)剥离出来,交给专业服务提供商,由其提供有偿专业服务,从而使自身得以专注于核心业务,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其转移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和信息网络支持。
3.下表是“不同国家纺织服装业工人工资表”,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和德国的纺织服装业分别转移的国家是()

每小时工人工资国家
20美元以上日本、丹麦、瑞士、比利时
14~18美元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以色列
2美元以下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叙利亚、
巴西、巴基斯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
A.巴西 日本B.埃及 比利时
C.墨西哥 匈牙利D.印度 捷克
答案 C
解析 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转移方向一般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转移时注意就近转移原则。
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图”,读图完成4~5题。
4.根据图示信息,正确的叙述有()
A.第一阶段丙国国内对该产品需求少而全部供出口
B.进入第二阶段后丙国该产品的技术水平落后于乙国
C.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不会出现减少趋势
D.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
5.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甲国—乙国—丙国
B.该产业是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C.该产业转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该产业转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转移
答案 4.D 5.C
解析 根据三条曲线可以看出第一阶段丙国大量出口而乙国大量进口,说明丙国为主要生产国;第二阶段乙国大量出口,而甲国和丙国大量进口,说明乙国为主要生产国;第三阶段,甲国大量出口,而乙国和丙国大量进口,说明甲国为主要生产国;该产品的生命周期体现出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丙国—乙国—甲国,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目前相对发达的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这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从而实现苏南与苏北的双赢共振。结合“苏南某市与苏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完成6~7题。

投资地区招商门槛土地价格平均工资环保门槛
苏南某市5000万元100万元左右3000元左右要求高
苏北某市1000万元20万元左右1000元左右要求较低
6.苏南地区开始“腾笼换岛”,被“逼走”的产业所具有的特点是()
A.劳动力需求量大B.生产规模大
C.技术含量高D.环境污染较轻
7.江苏省内部出现的这种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6.A 7.C
解析 第6题,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失去了成本优势,被迫向外转移。第7题,经济较落后地区在产业转移中接收一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工业化进程;但因资源型工业有一定的污染,可能对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危害。
根据典型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把产业分为开发期(a)、增长期(b)、成熟期(c)和衰退期(d)四种发展阶段。读图,回答8~9题。
8.根据左图图示规律,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是哪一阶段的产业()
A.abB.cdC.adD.bd
9.如右图所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产品的哪一环节()
A.产品设计B.产品加工C.产品营销D.产品更新
答案 8.A 9.B
解析 由产业周期示意图可知,ab阶段的产业前景良好,由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可知,加工环节附加值低。发达国家总是把处于成熟期、衰退期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外转移,而把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留在国内,以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
二、综合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政治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产业配套能力强和现代物流发展快等优势,成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阵地。而珠江三
角洲又处于中国的前沿阵地,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示意图
(1)在第一次产业转移中珠江三角洲作为产业转入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字母)是珠江三角洲在第一产业转移过程中接受的产业,主要为________产业。
(2)第一次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 (1)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优惠的政策 A 劳动密集型
(2)促进珠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缩短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进程;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一体化;改变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环境,使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区由原来的乡村变成高度工业化的地区,同时使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加重;改变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劳动力转向第二产业。
解析 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但是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挥政策优势和侨乡的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建立了一大批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经过10年的发展,珠三角的工业实力大为增加,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逐渐丧失,再加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主导产业。

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


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做完学案知识点一:区域。
答案:地理差异指标区位特征地理条件C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答案: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长江的入海口
北纬43°~48°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__亚热带季风_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_黑土_为主,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__贫乏____
石油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304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