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做客》课案示例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做客》课案示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jAb88.CoM/p>《做客》课案示例
路遥
教学目标:
1、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人物心理刻画展示人物形象(如:孙少平)。
3、了解路遥“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灵震撼”的写作特点。
学习重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简介路遥及《平凡的世界》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有不平凡的经历,有不平凡的生活与未来。其实,身处平凡世界而能创造出令人震撼的生活、精神,才是最最令人敬佩的,路遥做到了,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也同样做到了!
路遥(1949—1992):陕西清涧人,出生贫民家庭,小时候就被过继给了伯父,务过农,做过小学教师,后来在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在劳动、工作、学习之余,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名著。1973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延安大学学习。中篇小说《人生》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平凡的世界》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式、家庭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细腻地描绘出来了,构成一幅中国70年代中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全景或画卷,既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的感情,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
二、相信我们每位同学都有做客的经历,说说你在做客前、做客中、做客后的心理感受。
(学生自由思考、讨论,教师组织)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孙少平心理描写的句子、语段,初步感知孙少平做客前、中、后的心理感受及其变化。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分析孙少平心理、及通过心理展示出的人物形象。
一、介绍重要写作技法——心理描写
(一)什么是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一定环境中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它是小说塑造形象、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它直入心灵,揭示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二)心理描写的作用
1、突出作品主题思想。
《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我再也学不到法文了,后悔啊,浪费时间、逃学、掏鸟窝,法文书以前沉、讨厌,现在象老朋友。”这段描写深刻的表现了法国孩子们对侵略者强烈的憎恨,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2、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身份、境遇。
《红楼梦》中林黛玉听贾宝玉和史湘云、袭人说林妹妹从来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后,作者对她的心理做了精彩的描绘: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就算有,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刻骨铭心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
这段心理描写,将人物内心深处细微曲折复杂的感情表现出来了,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同时,也揭示了黛玉孤苦无依的身份及父母早逝、婚姻无人做主的可怜境遇。
3、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中,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理使得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求访诸葛亮,三顾茅庐,从而使故事情节不断丰富发展。
(三)心理描写常见技法
1、内心独白
2、梦境、幻觉
3、以环境、景物衬托心理
4、通过人物神情、动作、语言来表现心理
5、通过意识流即联想来表现心理
二、学生找出孙少平心理描写的句子和语段。
1、学生在课文中做好标记,然后交流。
2、找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3、学生讨论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刻画了孙少平的什么心理状态。
明确:身处贫困中的孙少安有一种自卑心理,他对物质上高于他的人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本质上,他是一个很朴实的农村青年学生,他自尊心极强,生怕受到来自外界的不尊重甚至是歧视,文中刻画了他做客前的矛盾心理、做客中的扭捏不安:
①接到邀请:惶恐不安——润叶二爸是人物,很害怕
矛盾——对润叶的尊敬与感激
为难——身穿破衣服,由贫穷带来的自卑与自尊
决定:不去,到润叶学校找润叶
②做客中:不好意思、心慌意乱、心咚咚跳(紧张)、自卑(看见田晓霞)炭火、叫化子、
回答润叶二爸的提问答非所问,还是紧张,揩汗水,紧张地冒汗
③做客之后:景物描绘
经历一下午地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终于可以舒一口气,所以哪怕是平常地景物此时也异常的美好!
教师总结:好的作品可以让我们自己融入书中,与主人公的命运一起起伏,正如《平凡的世界》。因为路遥把每一个人物的心理世界精确而细致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正如我们自己所想、所作的那样。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环境描写
一、体会课文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任用
环境描写除了有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外,还可以表现作者的情感,暗示人
物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因此,通过环境来分析人物,把握主题是小说鉴赏的重要方法。
上节课我们讲到对作者对孙少平的心理刻画,主要用了两种技法:内心独白和通过神态、语言、动作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心理刻画的方法同学们难以找到,那就是:通过环境或景物来衬托人物心理。课文中共有三处:
(一)开篇(连绵的黄土,枯黑的草木,一片荒凉,铺天盖地的大黄风,灰漠漠一片,柳树抽绿,桃杏的花蕾,青草的嫩芽,鲜亮的活色,青春的苞蕾。)
展现了黄土高原典型的生态环境。1-3段描写的是冬春之际的冬景,而第四段描写了初春的鲜亮、活力,让人心情不由得晴朗起来。孙少安此时的心情和我们一样,在第六段中写道:“他的心情开朗了许多。”
(二)做客中对革委会大院的描绘(壮观的景象,宏伟的大厦。)
文章对大院及窑洞的描绘神圣、壮观、宏伟,这样的环境给人一种压迫感,更增加了他的紧张。
(三)做客后(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
经历一下午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现在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再平常的景物也很美好,说明少平的心情很放松。
二、迁移训练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为文本,品味环境描写对刻画林冲性格心理的任用以及林冲心理刻画。

精选阅读

教案示例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单质还是化合态),分析时结合学生了解的生物体组成的化合物来分析,总结归纳出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一、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80-90%

无机盐:1-1、5%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7-10%

核酸

糖类:1-1、5%

脂类:1-2%

二、水

问题2:水对于生物体是至关重要的,水对于生物体、对于细胞有什么生理作用呢?这种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说明:引导学生从水的生理作用、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单质还是化合态),分析时结合学生了解的生物体组成的化合物来分析,总结归纳出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一、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80-90%

无机盐:1-1、5%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7-10%

核酸

糖类:1-1、5%

脂类:1-2%

二、水

问题2:水对于生物体是至关重要的,水对于生物体、对于细胞有什么生理作用呢?这种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说明:引导学生从水的生理作用、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33274

南非 教案示例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南非 教案示例”,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案示例

——“南非”

1.重要的地理位置

2.主要的矿产资源

经济特点

南非教学课件

(导入)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国经济结构的单一,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所以我们一提到世界上贫困国家最多的大陆,同学们都会想到非洲,但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中有一个非常特殊,它的经济在非洲大陆上是最好的,也是目前非洲大陆上唯一富裕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非。

(讲授研讨新课)

(课件展示)南非的地理位置

(提问)1.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什么位置?该国的国名同它的位置有没有联系?

2.该国面临哪些海洋?

(简要总结)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三面临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提问)1.南非处于非洲的最南端,这种地理位置在航海上有何意义?尤其是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之前,南非扮演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2.为什么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仍然后大量的船只通过南非的南部海区?

(引导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大西洋、印度洋间的重要通道

(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好望角)

(讲解)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前,南非的南部海区是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间的最近通道,经过好望角的航线是沟通东西方的要道,即使是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因其巨大的通航能力,仍然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经过的船只多于10万吨级,西欧1/4的食品、美国1/5的食品均需靠经过此线而获得。同时大型和超大型油轮由于苏伊士运河的深度不足,仍需绕道好望角。这为南非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越的条件。

(课件展示)好望角

(简要讲解)

(课件展示)开普敦

(提问)由于大量船只经过南非的好望角地区,在此需要进行补给和修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这里形成了南非最大的港口,这个港口的名称?它位于南非的哪个方向?

(引导学生读图)世界著名港口,位于南非西南端的开普敦?

(承转)单是靠航海业不能使南非的经济全面发展,那么南非还具有哪些其他方面的优势呢?

(课件展示)南非矿产在世界地位统计表

(提问)1.南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都由哪些?

2.储量居于世界首位的矿产是哪些?

(讲解)南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硅酸盐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尤其是黄金占世界的39%,是名副其实的“黄金之国”。

(提问)南非如何发展自己的经济?

(引导学生讨论)

(总结)利用丰富矿产发展以矿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工业,成为世界重要的矿产出口国和先进的工矿业国。

(课件展示)南非的矿产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约翰内斯堡

(讲解)南非最大的金矿开采和机械制造中心

(承转)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该大陆最富裕的国家,被誉为“非洲之星”。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南非在国家上的声誉却很不好,那时我国与南非也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原因在与当时的南非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抵制。

(课件展示)南非人种统计图

(提问)南非的主要人种有哪些?

(讲解)南非的长期统治者是白种人,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是在南非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斗争才被废除的。

(课件展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

(讲解)曼德拉的事迹

(设问)我们能够从曼德拉从囚犯到总统的历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第三节 南非

1.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

南非最大港——开普敦

2.矿产丰富,经济发达

(1)主要矿产

(2)经济特征

3.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电流教案示例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电流教案示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流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二)教具

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一节,剖面干电池1个,蓄电池一个,磁性黑板一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2.引入新课

演示本节的实验。

这个实验表明在金属棒中发生了电荷的移动。

3.进行新课。

(l)电流的概念: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水在水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水管中就有了水流。电荷在电路中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电路中就有了电流。

在刚才的实验里,金属棒中的电荷是怎样移动的?是从A到B,还是从B到A?

重做实验,继续观察验电器A、B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可看到B的金属箔片张开到一定角度就不再增大了,A的金属箔片的张角也不再减小。实验表明电荷不再通过金属棒往验电器B上移动了,金属棒中不再有电流了。“这种瞬间电流在实际当中没有多大用处。

(2)维持持续电流的条件

演示实验:挂上磁性黑板,把背后粘有小磁元的电池、灯座、开关依次贴在磁性黑板上。打开开关,用导线将上述元件连接好。合上开关,小灯泡持续发光;打开开关,小灯泡熄灭。将干电池取走,合上开关,小灯泡也不发光。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有电池。

②合上开关。

(3)电源

能够持续提供电流的装置叫电源。大量用电器的电源,是发电厂里的发电机;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日常生活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电源,是干电池和蓄电池;干电池、蓄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干电池、蓄电池上有正极和负极,干电池的正极是碳棒,从外表看,即为带铜帽的一端;负极是锌筒(展示干电池剖面实物)。蓄电池的正、负极通常用“十”“一”号标在电池的上部。

演示实验:用蓄电池(其中一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接电路,合上开关,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

启发:你在日常生活中都在哪些情况下使用过干电池?在哪些地方见过使用蓄电池?

(4)电流的方向

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走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这个规定是在19世纪初,在物理学家刚刚开始研究电流时,并不清楚在不同的情况下究竟什么电荷在移动时做出的,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样的规定并不影响研究电流的有关问题,并且在酸、碱、盐的溶液中就有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因此这个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按照这个规定,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思考判断〉:在课本图45的实验中,电流的方向是从A流向B还是从B流向A?在课本图46的实验中的电流方向又如何?

〈讨论与练习〉

如图1所示:已知验电器A带正电,B不带电。拿一根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B两个验电器连接起来。这时B带什么电?在连接的瞬间,金属棒中做定向移动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电流方向是从哪到哪?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流这个概念,电流是电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我们要从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等几方面加深对电流的认识。

5.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教材并完成本节练习。

2.小实验:自制一个水果电池。

找一根5厘米长的铜片或粗铜丝,再从废干电池上剪下一条2毫米宽的锌皮,刮净,把铜片和锌皮插入苹果或番茄、柠檬等水果里,就做成了一个水果电池。取两根导线,把它们的一端分别接在水果电池的两极上,另一端和舌头断续接触,注意两根导线不要碰着。这时舌头上有什么感觉?

(四)说明

在演示课本图46的实验中采用了磁性黑板,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方便同学们对演示电路的观察。若没有磁性黑板,可用塑料泡沫板代替。在电路元件的背面钉上长螺丝,演示时插入泡沫板即可。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三节。

药教案示例二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药教案示例二,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小说单元中有鲁迅名著《药》,像这样的名篇,无论思想成就或是艺术成就,在高中阶段所选的课文,乃至整个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作品。《药》主题蕴义深邃,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典型性。讲好经典作品,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及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药》的主题,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对早期课文“预习提示”中主题表述方面,我早就有不同看法。(一九九二年曾写文章与同行交流。)由于教学受考试规范制约,有时不得已只能“照本宣科”。现根据本人的理解,谈谈对《药》主题的看法,以祈得到同行的指正。

关于《药》的主题思想,历来较为流行的观点是:

“小说通过华老栓、夏瑜形象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不仅从政治上压榨人民,经济上剥削人民,而且从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的罪行,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革命不彻底的错误,唤醒人们觉悟起来,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鲁迅作品分析:〈药〉分析》1973年2月号)

一九八七年前所版高中语文课本“预习提示”内容更强调“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人民群众,革命不彻底的错误”。这方面认为是“更为重要”,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前者嫌杂,后者则偏。

“辛亥革命”这一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学与历史学问题,当中有革命者的自身问题,也有敌我力量对比的问题。而较多的政治学家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革命者的自身问题,认为革命者自身性质决定了其“革命的不彻底性”及“脱离群众”。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到底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我所不同意的是某些人把《药》的主题说成是“更重要的是”暴露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脱离群众”。其实这种说法带有观念性,而不是从具体作品的分析来得出结论的,因而显得牵强和武断,脱离作品实际,有“强加于文”之嫌。

本人认为,鲁迅先生的《药》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去剖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以期引起人们思考和注意。《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一句话,《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

我们试从《药》的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来把握这个主题。《药》共描写了十一个人物,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华老栓”与“夏瑜”。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这些问题,什么“革命”“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华老栓迷信、麻木、毫无反抗意识,只图家庭平安便心满意足了。为了医治儿子的病,他糊里糊涂地与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交易。华老栓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人民的代表,是在长期封建重压下变成这样愚昧、麻木的,为了突现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作品还描写了一组群像:在杀害夏瑜时,有“一堆”看得起劲的观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他们除了看热闹的好奇心外,毫无别的感觉,在议论夏瑜之死时,“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人听说夏瑜在狱中的表现后,把他当成“疯子”。烈士的母亲觉悟比起华老栓他们并不见得高,她觉得儿子被杀,是无脸见人的事,上坟时“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这些描写把辛亥革命前夕在封建势力重压下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夏瑜”是作品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是一位勇敢的革命战士,他有一定的觉悟及政治理想,他知道“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他有革命热情和大无畏精神,“关在牢里,还劝牢头造反。”作者对这个革命战士予以肯定,没有丝毫的批判。作者写夏瑜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怎样对待革命和革命者,以此来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从“华老栓”到“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华大妈”、“夏四奶奶”,组成一组群像:人民群众长期处在封建统治重压下,变得愚昧麻木,对革命毫无知觉。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过分责怪群众。但毕竟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作品向人民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的一个侧面,关于这一点,鲁迅先生意识是很清楚的,且看先生的活:

“我们中国本不是发生新主义的地方,也没有容纳新主义的处所。”“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么,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才会着火;是弹琴人么,别人的身上必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必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中国人都有些很不像样,所以不会相干。”(鲁迅《随感录·五十九“圣武”》)

鲁迅这段话最好解释了《药》的主题,而这篇讲话,恰恰与《药》刊印在同一期《新青年》上,鲁迅先生的看法是实事求是、冷静而清醒的。至于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没有发动群众”、“脱离群众”的说法,很难让人信服:一个被囚在牢中尚且劝“牢头”造反的革命者,难以想象他平时没有做宣传鼓动工作,因此,与其说“革命者没有发动群众”,毋宁说“群众难以发动起来”,甚至是“发而不动”更为确切些。

综上所述,《药》的主题可以这样归纳:作品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毒害劳动人民的罪恶,暴露了人民群众在统治阶级长期重压下陷入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民众觉悟的“药方”。

对作品理解了,教学设计思路就清晰了。《药》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实事求是,从作品实际出发,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根据不同类型人物的精神面貌去理解整个社会面貌。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是“人物形象分析”,教学难点是理解主题思想,教学过程必须通过讲授重点来突破难点,因而我讲授此课时采用“人物形象分析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华老栓”、“夏瑜”二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意义,以此达到理解作品主题这一教学目的。下面是“人物形象分析”的板书设计:

华老栓:小城市市民[正面描写]

(一)社会地位

(1)开茶馆为生——辛勤劳苦、善良安分、普通民市

(2)用自己积蓄的钱买“药”——善良、安分守己

(二)精神状态

(1)不求医、相信“人血馒头”可治病——迷信、愚昧

谁流的血?不闻不问迷信愚昧、

(2)别的事情都置之度外为什么流血?不了解麻木落后

什么人流血?无知道的愿望

[分析]

华老栓是小城市贫民,是特殊历史时期群众的代表,其主要性格特征是迷信愚昧、麻木落后,要发动这样的人起来革命,极之困难。

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侧面描写]

(一)自身表现

(1)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大无畏精神

主观上:进步

(2)“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有政治理想

(二)别人对他的态度

(1)嘲讽他、说他“疯了”

(“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人)

(2)行刑时许多人只是看热闹客观上:

(3)他的血用来“治病”群众不理解革命

(4)夏三爷爷告密愚昧不觉悟

(5)夏四奶奶上坟面露羞愧颜色

[分析]

在夏瑜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有革命的热情和献身精神。但群众及亲人不理解,不知革命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他们的愚昧和不觉悟。

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鹰犬、走狗(这个人物形象由学生自己分析,引导学生从肖像、行为、服饰三方面来分析人物性格,然后板书) 

(一)肖像:“眼光像两把刀” “满脸横肉”凶恶

(二)行为:“抢”、“扯”、“裹”、“塞” “抓”、“捏”、“哼”、“闯”贪婪穷凶极恶的反动势力代表

(三)服饰:“披着玄色布衫”“散着纽扣”“胡乱捆在腰间” 粗鲁

[分析]

“康大叔”是反动派的爪牙、鹰犬,代表王朝权威,从他身上看到封建势力的强大。

小结

社会现实:革命者——勇敢、有革命热情、有政治理想

群众一愚昧麻木、迷信落后

敌人——穷凶极恶

这样的社会现实,革命力量如此薄弱,发动革命必然失利。作品旨在提醒人们必须寻找救治群众的“药方”,以唤起民众的觉醒,壮大革命队伍,最终推翻封建统治。

教案点评:

采用“人物形象分析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华老栓”、“夏瑜”二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意义,以此达到理解作品主题的教学目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538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