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数学上3.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二课时导学案(沪科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数学上3.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二课时导学案(沪科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二课时利率(润)问题

学前温故
1.增长率=增长的量原来的量×100%=现在的量-原来的量原来的量×100%.
2.百分率问题:百分率=增(减)量基数×100%.
3.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进价.
新课早知
1.本金×利率×期数=利息,本金+利息=本息和.
2.实际售价-成本(或进价)=利润.
3.某种商品的零售价为m元/件,顾客以八折的优惠价购买一件此商品,则共需付款0.8m元.
1.打折问题
【例1】下表是甲商场电脑产品的进货单,其中进价一栏被墨迹污染了.读了进货单后,请你求出这台电脑的进价是多少元.
进价(商品的进货价格)█元
标价(商品的预售价格)5850元
折扣【来.源:全,品…中高*考*网】8折
利润(实际销售后的利润)210元
售后服务保修终生,三年内免收任何费用,三年后收取材料费
分析:某电脑标价是5850元,若降价以8折售出,仍可获利210元,设进价为x元,则由“8折售出价-进价=210”可列方程.
解:设这台电脑的进价是x元.
依题意,得
5850×810-x=210,
解得x=4470.
所以这台电脑的进价应是4470元.
2.储蓄问题
【例2】2011年4月份小明的奶奶按一年定期储蓄存入一笔钱,已知当时的年利率为3.25%,一年到期后小明的奶奶取出本息和共1032.5元,则小明的奶奶存入银行的钱为多少元?
分析:此题为利息问题,其等量关系为利息=本金×利率×期数,本题期数为一年,可以省略.
解:设小明奶奶的本金为x元,则x+x3.25%=1032.5,
解得x=1000.
答:小明的奶奶存入银行的钱为1000元.
1.下面四个关系中,错误的是().
A.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
B.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售价
C.商品售价=商品进价×(1+利润率)
D.商品利润=商品利润率×商品进价
答案:B
2.某品牌商品,按标价九折出售,仍可获得20%的利润.若该商品标价为28元,则商品的进价为().
A.21元B.19.8元
C.22.4元D.25.2元
解析:设进价为x元,那么由实际售价-进价=利润(进价×利润率)可得方程:28×0.9-x=20%x,解得x=21.故选A.
答案:A
3.两年期定期储蓄的年利率为4.15%,王大爷于2010年4月存入银行一笔钱,两年到期时共得本息和16245元,则王大爷2010年4月的存款额为().
A.20000元B.18000元
C.15000元D.12800元
解析:可设王大爷2010年4月的存款额为x元,由题意,得x+x4.15%×2=16245,解这个方程得x=15000.
答案:C
4.某商店销售一批服装,每件售价150元,打8折出售后,仍可获利20元,设这种服装的成本价为每件x元,则x满足的方程是__________.
答案:150×0.8-x=20
5.一家商店将某件商品按成本价提高50%后,标价为450元,又以8折出售,则售出这件商品可获利润__________元.
答案:60
6.据了解,个体服装店销售只要高出进价的20%便可盈利,但老板们常以高出进价的50%~100%标价,假如你准备买一件标价为200元的服装,应在什么范围内还价?
解:设这件服装进价为x元,若老板以高出进价的50%标价,
则(1+50%)x=200,解得x≈133.
若老板以高出进价的100%标价,
则(1+100%)x=200,x=100.
所以进价为100~133元之间,
故还价范围可定在120~160元.M.jab88.COM

精选阅读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二课时导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七(1)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2)
主备教师任思安副备教师李浩伦上课时间2014年11月28日星期五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进一步体会解方程是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重要环节.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使学生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验用多种方法解方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熟悉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设置问题串,请同学回答
1、上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题型有什么特点?
2、本节课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特点?与上课时的题型差异何在?
学生回答教师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的方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初步探究)解方程:x-6(2x-1)=4
解:去括号,得
x-12x+6=4
移项,得x–12x=4-6
合并同类项,得-11x=-2
方程两边同除以-11,得x=2/11h
学生回答去括号得x-12x+6=4
学生通过教师例题示范是学生初步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学习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正确应用去括号法则。





(合作学习)解方程-2(X-1)=4
解:去括号,得-2x+2=4
移项,得-2x=2
方程量变同除以-2得x=-1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以上两题大家能否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

学生总结出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正号时,去掉括号的时候括号里面的每一项都不变号;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掉括号时括号里面的每一项都要变号。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白正确应用去括号法则。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深入探究)小林到超市,准备买1听果奶和4听可乐,小明告诉他一听可乐比一听果奶贵5角钱,小林给了营业员20元钱,找回了3元,大家帮助小林算算一听果奶,一听可乐各是多少钱?
解:设1听果奶x元,那么1听可乐(x+0.5)元
由题意得方程
4(x+0.5)+x=20-3
解之得:x=3
所以:x+0.5=3+0.5=3.5
答:一听果奶3元,一听可乐3.5元。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先找出该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x+0.5)+x=20-3
最后解方程得x=3.5通过对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




(学习诊断)1、已知方程2(2x+1)=3(x+2)-(x+6)去括号得?
2、已知代数式12-3(9-x)与代数式5(x-4)的值相等,求x的值。
3、当y取何值时,2(y+4)的值比5(2y-7)大3?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在动手的动脑的过程中学生都能独立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熟悉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梳理归纳)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学生的课堂小结看似简单,但是却反映学生知识内化的重要方面,这个过程的实现,通过学生的书面表达完成,更能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完成新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2)
1、例题
2、例题
3、去括号法则

教学反思这些环节的设置,对系统地、全面地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对学生课上反思、课上内化知识的能力提高.作为教师,应该长期坚持与学生在这方面切磋、探索,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给予适时调控和指导.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页至第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2.难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两条性质.

2.解方程:4(x-)=2.

解法1: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4,得:

x-=

两边都加,得x=.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掉括号,得:

4x-=2

两边同加,得4x=

两边同除以4,得x=.

二、新授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1: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2x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2×2x(即4x)台.

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x+2x+4x=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2x表示2×x,4x表示4×x,x表示1×x.

根据分配律,x+2x+4x=(1+2+4)x=7x.

这样就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的系数是1,不是0.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合并

7x=140

↓系数化为1

x=20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例:某班学生共60分,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何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

分析: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10份,甲组人数占2份,乙组人数占3份,丙组人数占5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x人.

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

答:甲组人数+乙组人数+丙组人数=60.

解:设每一份为x人,则甲组人数为2x人,乙组人数为3x人,丙组为5x人,列方程:

2x+3x+5x=60

合并,得10x=60

系数化为1,得x=6

所以2x=12,3x=18,5x=30

答:甲组12人,乙组18人,丙组30人.

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60.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9页练习.

(1)x=3.

(2)可以先合并,也可以先把方程两边同乘以2.

具体解法如下:

解法1:合并,得(+)x=7

即2x=7

系数化为1,得x=

解法2:两边同乘以2,得x+3x=14

合并,得4x=14

系数化为1,得x=

(3)合并,得-2.5x=10

系数化为1,得x=-4

2.补充练习.

(1)足球的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的数目比为3:5,一个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

(2)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多2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少1页,还剩23页没读,问全书共有多少页?(设未知数,列方程,不求解)

解:(1)设每份为x个,则黑色皮块有3x个,白色皮块有5x个.

列方程3x+2x=32

合并,得8x=32

系数化为1,得x=4

黑色皮块为4×3=12(个),白色皮块有5×4=20(个).

(2)设全书共有x页,那么第一天读了(x+2)页,第二天读了(x-1)页.

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第一天读的量+第二天读的量+还剩23页=全书页数.

列方程:x+2+x-1+23=x.

四、课堂小结

初学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x或-x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0.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93页习题3.2第1、3(1)、(2)、4、5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解方程.

1.(1)3x+3-2x=7;(2)x+x=3;

(3)5x-2-7x=8;(4)y-3-5y=;

(5)-=5;(6)0.6x-x-3=0.

二、解答题.

2.育红小学现有学生320人,比1995年学生人数的少150人,问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是多少?

3.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A、B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开出,A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B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

(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2)两车相向而行,A车提前半小时出发,则在B车出发后多少小时两车相遇?相遇地点距离甲地多远?

4.甲、乙二人从A地去B地,甲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乙骑车每小时比甲多走8千米,甲出发半小时后乙出发,恰好二人同时到达B地,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5.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行驶550米;乙练习长跑,平均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答案:

一、1.(1)x=4(2)x=4(3)x=-5(4)x=-(5)x=30(6)x=11

二、2.705人,设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为x人,列方程320=x-150.

3.(1)4小时,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列方程60x+48x=460.

(2)3小时,设B车开出后x小时两车相遇,列方程60×+60x+48x=460.

4.3千米,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x千米,-=.

5.1分钟,设经过x分钟两人首次相遇,列方程550x-250x=400.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3.2解一元一次方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X-7=5(2);7X=6X-4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得,X=5+7得,7X-6X=-4
即.X=12合并同类项得.X=-4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最好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X+4=6(2);3X=2X+1
(3);3-X=0(4).9X=8X-3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X+12=34(2);X-15=74
(3);3X=2X+5(4).7X-3=6X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7+X=13得到;X=13+7
(2)从,5X=4X+8得到;5X-4X=8
(3)从,3X=2X+5得到;3X-2X=5
2.小明在解方程X-4=7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X-4=7→X=7+4→X=11;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47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