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M.jAb88.com/p>《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学习运用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
1.归纳文言字词和句式。
2.感悟文章主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诗歌《饮酒》(种豆南山下),配乐让学生朗读。朗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生1: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生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愿望的矢志不渝。
老师总结:陶渊明的一生志趣高洁,亦官亦隐,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世人称颂他为“靖节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继续探究他的内心和理想。
二、检查预习效果
1.阅读课文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陶渊明又名陶潜,自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的文学家。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小米折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huò)俨然(yǎn)阡陌(mò)髫(tiáo)
骥(jì)邑(yì)诣(yì)
3.解释加点词。
(1)捕鱼为业:作为
(2)缘溪行:沿着
(3)渔人甚异之:感到……奇异
(4)复前行:向前,名词做状语
(5)欲穷其林:走完,穷尽
(6)便得一山:看见
(7)才通人:仅仅
(8)桑竹之属:类
(9)具答之:详细
(10)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11)延至其家:请
(12)此中人语云:告诉
(13)俨然:整齐的样子
(14)既出:已经
(15)便扶向路:旧的、原来的
(16)处处志之:做标记
(17)及郡下:到了
(18)遣人随其往:派
(19)欣然规往:计划
(20)寻病终:随即,不久
4.整体感知,填写下表。
由上表得出文章的线索: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
三、课堂新授;合作探究
1.一读课文,标出下列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读通文章,并熟读成诵。
(1)武陵人/捕鱼为业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二读课文,疏通文义,感知文章。合作翻译全文,掌握以下重点词句。
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6)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3.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具答之“具”通“俱”,都
②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①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便舍船,从口入。译:(渔人)便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B.问所从来。译:(村中人)问(渔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C.便要还家。译:于是(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回家。
5.三读,明晓内容,理解文章。
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渔人”的行踪。
明确: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访未果
四、主旨探讨:
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明确:作者对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极为不满,辞官归隐,安贫乐道,但心中一直追求自由、富足、安乐的理想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桃花源正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
五、拓展迁移
请您想象一下,如果刘子骥找到了桃花源,故事将会怎样发展?
示例:他高兴地住了下来,并把家人都接来居住,过上了和平安乐的生活。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也纷纷赶来。他们争抢着最好的地方建房,争抢着最肥沃的土地。于是,桃花源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沦为世俗之地了。
六、作业设计
1.为什么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源人会告诫他“不足为外人道也”?
2.当堂课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人物线索
渔人:发现桃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主旨: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战争和黑暗社会的厌恶,对和平,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八、教后记
1.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注释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基本可以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句,教师稍加指点即可。
2.有些成语出自本课,如:世外桃源。要让学生理解并记住它们,积累语汇。
3.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借助本课想象丰富优美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本节课学生课堂积极性高,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当堂课背诵课文,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精选阅读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检查预习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三、诵读和复述
1.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2.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3.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四、疏通词句
1.请学生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
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无人问津不足为外人道
(4)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3.请学生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学生合作完成全文通译(老师分任务到小组,再由小组上自由分配任务到个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找出文言句式的省略现象
五、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指名配乐朗读
(积极引导,充分评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读诗文的好习惯。)
听了这位同学的精彩朗读,更增添了我们对桃花源的无比向往之情,也许同学们还有更多问题需要解决呢!
三、时空连线。
[各位同学,我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今天我把远离我们1400多年曾到访桃源的渔人和桃源村里人请到了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台,也许我们有许多的问题等着他们来解答,现在请大家开怀畅“问”吧!]众人为采访者,另指名二人为受访者(村里人,渔人),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准备好渔人、村长的服装、道具及回答同学们的问题的答案)学前预设:
1.渔人你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桃花源的景色怎么样?里面的人生活习惯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2.村里人你好,你们桃花源里有最高统治者吗?你们村民之间会有邻里不和打架斗殴偷窃的情况发生吗?你们为什么热情接待了渔人,又不让他告诉别的人?……好,感谢两位先生为我们作耐心细致的解答。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和受访者(村里人,渔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
四、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1.桃花源美在何处?请以“这里美,你看。”为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齐齐。)
学前预设: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2)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3)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总结: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1)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2)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3)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1)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总结: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检查了上节课翻译落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内容。)
五、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学情预估:
问题一: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生l:我认为不可能存在。因为当时政治黑暗,兵祸连绵,民不聊生,是个十分黑暗的社会,“桃花源”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厌倦而虚构出的如仙境般的地方,它反映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2:我认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社会动荡不安,官僚阶级贪污腐败,人民受着压迫,不会有这样的地方存在,并且后来渔人因失约而找不到桃花源的情节也暗示了这一点。
生3: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即使现在还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况在一千年之前呢?
生4: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因为东晋虽然是个纷乱之世,不过,在这战乱频发的乱世之中,人们向往和平,肯定会有人带领心地善良的人,来到这与世无争的桃源绝境。冥冥之中,命运只让热爱这美丽且愿意保护这美丽地方的人来到这儿,享受美好生活。
问题二: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生l: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有人就心甘情愿地沉沦下去,有人则努力地去争取美好的生活,而陶渊明正是这后一种人的一个代表。他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大家都努力争取美好的生活。
生2:我认为陶渊明创造这样一个桃花源,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渔人、太守和刘子骥最终都未找到桃花源的情节,暗示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及,也体现了他的消极心态。
生3:我认为陶渊明是消极逃避现实的。因为在这乱世之中,作者的心已疲倦,厌烦了这混乱之世。想找到那样一个世外桃源,躲入桃源之中。
生4:我认为陶渊明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要不然他不会将桃花源写得那么美好,宛若仙境。这说明他心中还是向往美好生活的。
六、全文总结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好,安贫乐道。他憧憬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民风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七、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不必去追求陶渊明笔下那可望不可及的桃花源,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涌现了许多不是桃花源却胜似桃花源的人间仙境,不信请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关注社会,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创造更多更美的桃源。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2.写作练习:《我心中的桃花源》(字数不限)。
九、总结提升
《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我非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会。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
教学中我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和受访者(村里人,渔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从而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活跃了课堂气氛。
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如果学生能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效果就会更好。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桃源之美,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课文内容之美。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重游桃花源,感受这人间仙境。

二、精读课文,品读桃源

1.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去桃花源里走一走,初步感受其美。

2.桃源仙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结合文章分析。

(1)景色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生活美。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人情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三、探寻桃源

“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补充本文写作背景)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四、课堂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推荐阅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记》说课稿

白河三中陈世丽

我说课的内容是《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文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篇古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文章的语言优美凝练,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1、跟随渔人品味桃源美景。

2、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二、说教学方法:

1、赏读相结合法

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读课,以“赏”为突破口,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习得语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问题导引法

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引导,快速指导学生赏读文章,品味桃源之美和了解作者构想桃源仙境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说学法

1、想象法

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2、讨论探究法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

1、导入新课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让我们来欣赏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

2、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第一,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描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首先让学生个别地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第二,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朗读第三段,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前三段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3.、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讨论来突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

具体做法: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思考: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启迪和熏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分享: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共2课时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学习目标1、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对照注释大致读懂课文,做到重点词句翻译准确,句意清晰,语序合理。

重点难点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语法现象。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及要求:(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陶渊明及其生活经历、时代背景。(2)借助工具书掌握本课字词。2、预习自测(1)本文选自,作者(365-427),又名,字,号,世称。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代表作有组诗《》《》,散文《》等,本文是《》的序。

(2)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

俨然阡陌屋舍黄发垂髫怡然便要还家

皆叹惋邑人郡下诣太守刘子骥问津

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1、组内交流预习内容。2、结合课文注释及资料整理下列一词多义的现象。

寻:寻向所志 舍:便舍船

寻病终屋舍俨然

乃:见渔人,乃大惊向:寻向所志

乃不知有汉眈眈相向 

其:欲穷其林之:忘路之远近

 其中往来种作闻之,欣然规往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处处志之

得其船遂: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与外人间隔

志:处处志之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寻向所志不足为外人道也

3、文中不仅有一词多义,还有一些词语是同义词,仿照示例来归纳。

示例:“此中人语云”中的“语”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道”都有“说”的意思。

意思是“都”“沿”“邀请”“说”的词语也不止一个,分别从文中圈画出并归纳。

4、组内互译课文,勾画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二、精讲互动(组内讨论翻译以下词语)

1、古今异义:

无论妻子俨然

绝境鲜美如此

交通不足仿佛

2、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处处志之

3、以组为单位翻译课文,互相查漏补缺。

三、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俨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3、下列各句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将下列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课堂小结本文由许多词语沿用至今,如:

作业布置预习第二课时内容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共2课时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张魏萍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3、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预习内容及要求:熟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1、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发现桃林——进入桃源——()桃源——()桃源——()桃源2、根据上面的问题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理清线索。3、组内互相复述课文,并从环境、生活、民风三个方面来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桃花源。二、精讲互动1、小组通过讨论下列的问题,了解本文层层设疑悬念迭出的写法。(1)分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确切吗?(2)渔人对什么“甚异之”?又为什么“甚异之”?(3)为什么渔人出而复寻时,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已全部消失?(4)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欣然规往”却“未果,寻病终”?2、结合背景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知识链接: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三、达标训练1、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安宁的社会环境、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分别是:

(3)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4)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1)文中的“要”读作______,“间”读作______。“要”的意思是____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个意思的词,它是______。

(2)“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短语。

(3)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3、讨论:陶渊明的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课堂小结全文以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

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作业布置完成本课练习册。课后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385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