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语文上册《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语文上册《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1、张养浩——元朝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曾任监察御使,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

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等职,后辞官归隐,屡召不起。元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途经潼关,因感怀而作《山坡羊·潼关怀古》。这是一首元曲。选自《全元散曲》

2、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盛行于元

朝,与诗词并称。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单个的曲子。曲有曲牌名,每个曲牌有固定的曲调、字数和形式的规定。其中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3、原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层(3句):潼关的雄伟气势。

聚(视觉);怒(听觉)暗示兵争之地,引出感慨。——险要

一座山峰连者一座山峰,好象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仿佛在大声怒吼,在这山河之间是雄险的潼关要塞。

二层(4句):路经潼关时所见所感。望(所见);意(所想)回顾历史,让人联想。

——战患

遥望长安城,心里惆怅万千,最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之地,

无数间宫殿都化做了一片废墟。

三层(2句):作者的感慨,对以往历史的评价。——主旨(名句)

一个朝代兴起的时候,百姓要受苦;一个朝代灭亡的时候,百姓也要受苦。4、主题: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JAb88.CoM

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精选阅读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山坡羊潼关怀古》精品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

师:大家回忆一下,在以往我们学过的课程里,唐代和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

生:唐代是诗歌,宋代是词。

师:说的很对。那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文学形式,就是散曲。它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现在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山坡羊·潼关怀古》。

生:合读

二、过程

1、圈出你不理解的词。

踌躇(chóuchú):痛心;心情不愉快

宫阙:京城,宫殿。

潼关:地名。潼关以水得名,又因为地理险要,故为关塞。

\\\山河表里\\\:以山河为表理。形容潼关,极言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

西都:指长安。因地处西面,且曾为秦时都城,故称西都。秦时的都城在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中就被烧毁。

2、释题:①齐读课文。根据刚才的字词解释,学生自行理解课文。

②师:谁能把散曲所讲的内容概括一下。

生:这首曲主要是写了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想,抒发作者对天下人民深处战火灾难的同情。

师:很好。那么让我们现在再来关注这个题目。

板书:《山坡羊·潼关怀古》

从刚才同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全曲的真正题目是后面“潼关怀古”部分。因为它主要是写的是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感,而“山坡羊”实际上是曲牌名。曲牌,指的是音乐的名字。古代的曲都是用来唱的,要唱就要有歌曲,那么这个歌曲的名字,就叫曲牌。就像是流行歌曲一样,有时候一种流行歌曲会有粤语、国语两套歌词,那么这个歌词就等同于曲词。而音乐是一样,并且取个名字,这就叫曲牌。

其它的还有如:eg:《天净沙·秋思》

词里面也有这种现象,像我们学过的辛弃疾《西江月·西行黄沙道中》

3、分组阅读,细读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作者笔下的潼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从哪里看出来的。

险要:山河表里

②作者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躇踌?

因为西安的都城被烧毁了: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人民受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深层回答: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

●从潼关的地形险要,到作者是不愉快,再到总尾的两句,之前是怎样的联系?

A、作者行进在潼关的道路上,一路惊叹于潼关的险要,而有着潼关之险有秦朝却在短短时间就灭亡了(对比),秦朝过去繁华而盛极一时的宫都,不过数十年间,竟全成土灰之地。所以引起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B、最主要的则是,在任何一个朝代,不管兴亡,受苦的则永远是普通百姓。

三、反复诵读,感觉感情,试着将全文默读下来。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山坡羊潼关怀古》创新教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山坡羊潼关怀古》创新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复习旧课。

2、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

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散曲的特点,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难点】咏史诗与抒情诗的不同点。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咏史诗,导入新课: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如果给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早在先秦时期,《诗经》《楚辞》中就有这种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的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

二、揭示课题,讲解体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作者与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创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作品总说】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

四、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教师点拨: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通过听配乐朗读与自己朗读初步体味了音韵美,接下来我们再来休味这首曲子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用什么方法来体味呢?主要是品味诗中凝练的词,且要展开联想与想象。

学生思考:散曲有三个层次的意思,请说说三个层次分别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五、分析欣赏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

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蹰伤心。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

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思想艺术】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六、布置作业:默写这首曲子。

七、板书设计:见涂色部分(PPT展示)

八、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赏析诗文,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2、通过师生探讨,品味语言,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3、通过课外拓展,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赏析诗文,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2、品味语言,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难点

1、赏析诗文,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2、品味语言,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学生致辞】同学们,这两天我们一起沐浴了一场诗词的洗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时刻鼓舞着我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掷地有声的的人生宣言,让我们看到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身居破败茅屋,却心怀天下百姓,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再次让我们热泪盈眶。

今天,我们要和石老师一起走近陕西潼关,听一听元代散曲家张养浩那一声悲叹中,又饱含了怎样悲天悯人的情怀。

【教师活动】打开课件出示课题,板书题目,边写边解读题目

二、明确目标

三、课件展示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

曾任监察御史,因为人正直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背景介绍】天历二年(1329年)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

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散曲。

四、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学生活动】由全班女生推荐一名男生朗读

【教师活动】教师从声音、语速、朗读标准程度点评,明确并强调生字生词读音。【明确字音】课件展示

峰峦(luán)踌躇(chòuchú)宫阙(què)兴亡(xīng)

五、朗读课文,读出节奏

【教师引导】读出节奏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朗读,以小组为单位划分节奏,最先得出结果的小组示范朗读【教师引导】根据朗读情况引导其它小组成员发表意见,最后达成统一认识。【明确节奏】课件展示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六、品读课文,研讨赏析

(一)听范读录音,悟诗人情感【课件展示】播放配乐范读录音

【教师提问】试着从文中找出一个能准确反映张养浩写这首小令时的心情的词语?【学生回答】伤心。

(二)探究情感根源,探讨朗读方法

【教师引导】是什么触动了张养浩的心弦?那次潼关之行,对张养浩有着什么特别的触动呢?张养浩又是怎样把自己的伤心之情在这首怀古作品里一步步加以表现的呢?让我们走近潼关——这个诗人的伤心之地。诗人在潼关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学生回答】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教师引导】古诗词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一词达意,一字传神,下面大家在小组互相说说,你觉得这几句诗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学生讨论】……【师生探讨】

1)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潼关的地形险要。

2)聚,化动为静,把原本静止的群山写出来动态,仿佛群山要聚集在一起,共同守卫潼关。

3)怒,用了拟人的修辞,写黄河之水咆哮奔腾,仿佛胸中一股不平之气在激荡,间接写出了人的心情不平静。【教师提问】“聚”“怒”写出了潼关的什么特点?【明确答案】雄伟,险要,有气势。

【教师引导】怎样在朗读中读出潼关雄伟险要的气势呢?大家把重音放在关键词上试读。【学生活动】品读诗句,齐读诗句。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面对这样的雄关,肯定要激情澎湃,被祖国大好河山而倾倒。可这里,这里却是触动张养浩的伤心之地。为什么呢?谁来说说潼关的地势地形。

【明确答案】“山河表里通关路”,意思是说,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

【教师讲解】好一条潼关路。华山,像一道天然的城墙,守护着潼关,这样的城墙,谁能攻破;黄河,像一道天然的护城河保护着潼关,这样的护城河,谁能闯过?而这样一个“山河表里”的潼关,谁不想占领?事实上,潼关,也的确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正因为想到这一点,所以潼关这个地方才引发了诗人的怀古之情。

【教师提问】张养浩在潼关勒马驻足,目光渐渐锁定了一个地方,“西都”。此时他是什么神态?他想到的应该很多很多,可是在这首小令里说出来的却只一句话:“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你觉得宫阙万间在这里是不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宫阙万间”在这里应该不是夸张。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它该经历何等的繁荣和昌盛。我们就以汉代都城为例,请看汉代长安西南的一个建筑。【图文展示】汉九年(前198年),未央宫基本建成。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内有宫殿楼阁无数。未央宫总面积相当于将近7个故宫大小。

【教师引导】这仅仅是一个汉代,往前数有周朝有秦朝,往后数有魏晋有隋唐。长安这个六朝古都,经历了每个朝代的无限繁华,却也承担衰败灭亡。诗人张养浩途径这里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呢?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意味着什么?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抚今追昔,历史拨动了张养浩伤心之弦。【教师提问】怎样读出伤心的感情?

【学生品读】学生朗读,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读。【教师点拨】语调深沉,语速适当,节奏读得鲜明

【教师提问】张养浩到底伤心什么?难道仅仅是伤心“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吗?【学生回答】诗人为百姓伤心。因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教师提问】这两句诗我们该怎样理解呢?【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一朝灭亡,伴随着战争,百姓颠沛流离,怎能不苦?一朝兴起,统治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苦的依然是百姓。【教师提问】怎样读出对百姓的同情之心?【学生试读】……【教师点拨】“兴”“亡”读出对比效果,“苦”字重读,语速放缓。

七、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忧国忧民的情怀

八、有感情诵读诗词,背诵诗词。九、课外拓展:

【课件展示】语文活动,评选我心目中的亲民诗人,为我心目中的亲民诗人投票,并写一段推荐词。

十、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潼关之景触动心弦

怀古之情拨动心弦主旨:忧国忧民议论之语弦外之音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194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