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词三首二教学案语文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词三首二教学案语文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5课词三首(二)
本课话题——逆境
一、从课本中积累
1.苏轼是一位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的书生,在遭受“乌台诗案”的坎坷,身贬黄州之后,佛、道思想的清旷达观襟怀成了他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支柱。所以苏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人生如梦”为和平之语,是豪放之中透出的旷达。
2.无奈的英雄又一次站在经历了几千年世事沧桑的京口北固亭上,面向苍天,面对着这经过无数次战火洗礼的沉重的土地,除了凭吊那些已经逝去的古代英雄以外,还能做些什么?词人似乎看到了上天对于英雄故意的嘲弄!然而,辛弃疾就是辛弃疾,在不能被重用的境遇中,词人却坚定地呼喊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苍劲有力的呼喊,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辛弃疾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姿。
二、从历史中积累
正视逆境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练了东坡的豪放词风,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司马迁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遭遇逆境时以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反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
三、从名言中积累
1.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朗弗罗
2.患难和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苏格拉底
3.没有岩石的阻挡,哪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尼采
4.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
一、作者简介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进士,曾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作品:《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名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湖海平生豪气——张孝祥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被下狱。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为建康(今南京)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对后来辛派词人的创作很有影响。
作品:诗集《于湖集》,词集《于湖词》。
挑灯看剑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作品:名作有《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
二、背景回放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被贬黄州以后常常来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六州歌头》
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宋孝宗赵昚继承皇位后,于隆兴元年(1163),任用张浚北伐,准备收复失地。但因北伐军内部矛盾重重,将帅不和,结果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被金兵打得大败。于是,主和派的气焰便又嚣张起来,他们不顾张浚等爱国将领的激烈反对,遣使与金国统治者密切来往,准备缔结屈辱的投降和约。次年冬,和议成。这时候,张孝祥正在建康留守任上,他满怀激情,写下了这首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六州歌头》。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42岁被贬乡居,20多年后,韩侂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作准备,而韩侂胄一伙儿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相关知识
豪放词派
豪放词派,宋词两大派别之一,以其词风飘逸豪放而得名。其词派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大不相同,所以,被正统的婉约派视为“异军”和“别派”。这个派别由苏轼开创(苏词清放),辛弃疾完成(辛词雄放),还有黄庭坚、晁补之、陆游等。苏辛都认为,词应当从“樽前”“花间”走出来,与诗一样去反映社会生活,要达到“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这些,对中国后来的诗词创作都影响极大。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故垒(lěi)(2)樯橹(qiánɡlǔ)
(3)还酹(lèi)(4)洙泗(zhūsì)
(5)笳鼓(jiā)(6)埃蠹(dù)
(7)烽燧(suì)(8)霓旌(jīnɡ)
(9)填膺(yīnɡ)(10)舞榭歌台(xiè)
(11)可堪(kān)(12)狼居胥(xū)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劲霜风劲jìnɡ劲头jìn(2)冠冠盖ɡuān夺冠ɡuàn
2.语境辨析法
(3)《宝岛一村》是一幅宏大的卷(juàn)轴,时间跨度近60年,从三户人家两代人散射出去,卷(juǎn)起时代的风云与不测。
(4)走在狭长幽深的巷(xiàng)陌,脚步声声叩响湿漉漉的石板,就如同叩问一个古老的神话,雨中朦胧的凤凰,有谁能够读尽她的神秘与传奇?红砂石铺就的巷(hàng)道,干净而整齐,石板上的小凹坑积着浅浅的雨水。
二、词语解释
1.风流人物:杰出的人,英雄。
2.纶巾:青丝头巾。
3.樯橹:樯,桅杆;橹,摇船前进的工具。这里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4.华发:白发。
5.莽然:苍莽,广远的样子。
6.黯销凝:伤感出神。
7.洙泗:洙水和泗水。
8.区脱:匈奴语。土堡。后泛指边境哨所。
9.骑火:骑兵所持的火把。
10.空埃蠹:白白地积满灰尘,生出蛀虫。
11.纷驰骛:乱纷纷奔走。
12.中原遗老:中原沦陷区的百姓。
1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指英雄的业绩。
14.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之外的强敌,形容气概非凡。
15.可堪:不可堪,不能忍受。
16.凭谁问:烦劳,请求。
三、名句默写
1.,浪淘尽、。
2.,惊涛拍岸,。江山如画,!
3.,谈笑间,。
4.故国神游,,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5.看名王宵猎,。
6.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8.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
9.凭谁问:,?
答案:1.大江东去 千古风流人物 2.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一时多少豪杰 3.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4.多情应笑我 一尊还酹江月 5.骑火一川明 6.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7.人道寄奴曾住 8.金戈铁马
9.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明大意]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表现了词人对祖国美丽山川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词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六州歌头》
词人眺望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区满目凄凉,金兵骄纵猖獗,作者为此感到无奈与痛苦,并痛惜中原沦丧,同情中原人民,谴责南宋统治者的投降政策,抒写壮志未酬的悲愤,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全篇借古言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对韩侂胄急于对金用兵而不作充分准备、企图侥幸取胜的草率行动深怀忧虑。
[理脉络]
念奴娇 赤壁怀古所见大江 浪淘乱石 惊涛→风流人物多少豪杰所想公瑾雄姿英发自己早生华发―→仰慕英雄壮志难酬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苏轼在词中刻画了周瑜怎样的形象?有何目的?
答:
参考答案:苏轼在词中刻画了周瑜这个年轻有为、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目的是使读者联想到作者的遭遇,抒发了诗人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乱”“惊”“拍”“卷”“雪”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你对全词的理解,分析其好在哪里。
答:
参考答案:“乱”写出山石的高低错落,“惊”写出巨浪的声势,“拍”写出波涛的力量,“卷”写出波涛的翻滚,“雪”写出波涛的色彩。寥寥数语,绘形绘声绘色,蔚为壮观。景物的描写也描绘了作者激荡的心情。
《六州歌头》
3.“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
参考答案:写淮河对岸敌势的骄纵猖狂。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已变为游牧之乡。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金兵的哨所纵横,防备严密。这与宋朝边境的死气沉沉、萧条、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作者深深的忧虑、无奈而又痛心疾首的感情。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4.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中的“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
答:
参考答案:不好。“觅”字是说作者到处寻找孙权,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和向往,主观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本词用了四组对比,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试结合词句内容完成下表。
对比目的作用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①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②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③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
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④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烘托和映衬
这首词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借众多“豪杰”来烘托周瑜。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2.写景和抒情相结合
如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六州歌头》
全词感愤时事,即席赋词,慷慨悲壮,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成就也很高,是千古名篇。作者多用三言、四言短句,构成激越紧张的繁音促节,声情激壮;其次,词语委婉含蓄,讽刺有力,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悲凉气氛。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归宋经历的内容之外,全属用典。
第一个是孙权曾迁都京口的故事。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作者借此追怀孙权建立的赫赫功业,寓意能抗敌守土的英雄今日没有了。
第二个是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牛,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建立南朝的宋武帝刘裕的故事。借以表达人民包括作者对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第三个是刘裕之子刘义隆仓促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借以表示不赞成韩侂胄的仓促北伐,警告朝廷不要重蹈覆辙。
第四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的故事。词人借以发泄对南宋统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
第五个是廉颇的故事。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起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颇“一饭三遗屎”。辛弃疾借以暗示朝臣流言中伤自己,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
2.对比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考点对接如何把握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六州歌头》《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词时我们重点赏析了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诗言志,歌传情”,任何一首诗歌,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内容作为重点考查对象,且每年必考。
诗歌一般表现出来的情感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情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等。
[考题印证]
(湖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钓船归
贺 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题目: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词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词人的情感融在意象之中,“柴扉”“鳜鱼”等意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抒发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白鸥”“钓船”等意象与隐士生活有关,结合“忘机”一词,可感受到词人甘于淡泊,以隐居为乐的情怀。
参考答案: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技法汇总]
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1.从内容和意境来体味诗歌情感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某种意境来表达出来的。因此,在阅读古诗时,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画面的色调,根据这些来体味其情感。诗歌以景传情,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但有时也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
2.从题材上来抓住诗歌情感
掌握诗歌一般种类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整体理解诗歌,体味诗歌的情感。比如咏怀诗多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咏史诗多感叹昔盛今衰,感叹物是人非;边塞诗多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人民的同情;咏物诗多咏物言志,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山水田园诗多借清新如画的山水风光,表达作者的志趣、追求等等。
3.“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情感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4.从时代特点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一个时代的特征也通过这个时代的文学来体现。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尤其南宋)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5.固定的意象包含着固定的情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有些特定的意象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微的哀叹”,等等。
6.典故包含着固定情感
典故是诗歌中运用的典型故事,这些故事包含着人们固定的情感。例如“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常用典故还有“化碧”“鸿雁”“长亭”等等。
7.抓“诗眼”、关键词,抓住诗歌情感
“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诗眼是洞察诗词旨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的作用。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不仅看出技巧,也可看出思想,如“惊涛拍岸”的“拍”,“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觅”,都很关键。前者既有拟人之巧,又显气势之壮;后者既有“难觅”之意,更见伤己之怀。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经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的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民居。鹧鸪的子孙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及至知道了城内叫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衣服才见出一丝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合,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为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本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余”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代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佳作赏析]
文章开篇先写作者对郁孤台的认识、对诗人辛弃疾的认识,然后写到了在郁孤台见到的情景,最后写辛弃疾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
其中“鹧鸪”的意象,表现的是对辛弃疾悲凉一生的哀叹,郁孤台当年的破败景象和如今的壮美是对辛弃疾一生的概括,因为蓝天衬托下的郁孤台依然挺拔、风骨凛然。

(时间:40分钟 分值:58分)
一、基础知识专练(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淘:淘汰
B.一时多少豪杰时:时间
C.殆天数,非人力殆:大概
D.气吞万里如虎吞:吞灭
解析:选A A项,“淘”应解释为“冲洗”。
2.下列各诗句,没有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A.殆天数,非人力。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解析:选A A项是一般否定句,B项中“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C项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的倒装,D项中“烽火扬州路”是“扬州路烽火”的倒装。
3.下列词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小乔初嫁了”:美女衬英雄,表现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
B.“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正面描写周瑜的气概风度,表现了周瑜风度翩翩,志气昂扬。
C.“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直接抒情,表达时机易失、时光易逝、空有报国之心的感慨。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当年霍去病大败匈奴,封山庆贺之事。
解析:选D D项,应是写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因草率出兵而大败的事。
4.名句默写。(6分)
(1)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诗句是“,”。
(2)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当年的繁盛景象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句子是“ ,”。
(3)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运用了典故,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答案:(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二、阅读理解专练(3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11分)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 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5.“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句中的“白头翁”指的是谁?为什么要用“一叶”修饰?(6分)
答:
解析:结合词的背景可知“白头翁”是词人自己的代称。“一叶”既显示舟之小,又显示词人轻松愉悦的心境。
参考答案:词中的“白头翁”暗指词人自己。“一叶”形容词中老人驾船之小,侧面表现了老人不惧风雨的勇敢精神和愉快心情,也暗指作者虽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的心境。
6.“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含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
 解析:这两句可以从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等角度理解,具有了“浩然气”,就会感受到“快哉风”。是一种坦荡、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含意是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无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到人生的快乐。这首词是苏轼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的表露。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11分)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注]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 沉累:指屈原沉湘,也说“湘累”。
7.“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一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慨?有何作用?(5分)
答:
参考答案:两句词从自身落笔,抒发词人湖海漂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这种情感贯穿整首词,为全文定下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8.这首词是如何由登楼过渡到凭吊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词的上片写登楼所见,从“日落君山”的景物描写,联想到屈原正直和洁身自好的品质,勾起凭吊之情,抒发满腹的忧愤和凄凉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11分)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9.本篇的写景有什么特色?试加以分析说明。(5分)
答:
参考答案:词的上片写景,高远寥廓,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寓情,沉郁顿挫,悲凉慷慨,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给人一种怨愤、失落、压抑的感觉。并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为展开题旨,不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由,而且隐隐道出作者的情怀。
10.本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请就作者的词风和情感对本词进行简要赏析。(6分)
答:
 参考答案:全词慷慨沉郁,唱出了作者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作者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和无限痛苦。上片即景抒情,通过天高水长、浩渺辽阔的无边秋色和日暮渲染的苍茫悲凉气氛,表达他激情满怀又孤寂悲苦的心境;下片通过典故,借古人古事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
三、语言表达专练(10分)
11.请以下面这句话为观点句,续写一段话,要求阐述具体充分。(4分)
品读古典诗词,从中汲取生命的营养。
答:
解析:能围绕“古典诗词”点出具体的诗词作品,能扣住古典诗词的特点对“生命的营养”准确阐释即可。
参考答案:迷茫的时候,去品读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会从中汲取自信和勇气;消沉的时候,去品读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会从中汲取超然与力量。
12.(2016全国乙卷)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答:
解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从构图的分支关系来看,“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总体分“活动”和“讲座”两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几项具体内容。要按顺序介绍清楚“活动”和“讲座”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式。做到内容全面,表达连贯,语言简洁,不要超过字数要求。
参考答案: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精选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6课元曲五首教学案语文版


第6课元曲五首

本课话题——欲望
一、从课本中积累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如果没有抵抗诱惑、断绝欲望的品性,那么就只能与世俗同流合污,变得无比庸俗了。
二、从历史中积累
1823年,大诗人拜伦已经开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变得无聊,死一般的无聊。于是,他准备把自己的躯体献给战争。那年夏天,他跟着军队朝希腊进发,行军途中,他写信给诗人歌德,告诉他自己的苦恼。那年,拜伦35岁,风华正茂。而歌德已75岁高龄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情人,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将生活寄托于一场战争。而另一个垂垂老矣的生命却正准备向一个年轻的女人求婚,他的情欲像一个年轻小伙一样旺盛。歌德是在拜伦的鼓励下向那个只有19岁的姑娘求婚的,他对这场有着巨大的年龄差距的爱情充满了万丈激情。一年后,拜伦在没有结果的战争中病死。而高龄的歌德还在享受着生活的甜蜜,他的诗作一篇比一篇华丽而又激情万丈。
欲望有时候是生命火焰的指示灯。欲望灭了,一切也就完了。
三、从名言中积累
1.嗜欲者,逐祸之马也。——刘向
2.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
3.追求功名几乎是崇尚优秀的代名词。——(英国)赫兹里特
4.有欲望而无行动的人只能产生瘟疫。——(英国)布莱克
5.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乐极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却也免不了灾难。——(埃及)尤素福西巴伊
一、作者简介
元散曲“清丽派”代表作家——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称“二张”。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曾漫游江南名胜古迹,晚年隐居在杭州一带。传世作品现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数量为元人之冠,为元代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作品风格闲适安逸,清丽自然,是元代散曲“清丽派”代表作家。
作品:代表作《小山乐府》。
梧桐雨下的避世书生——白朴
白朴(1226-1306后),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先生。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寓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白朴出生时,金王朝已经在南宋和蒙古的两面夹击下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白朴幼年经历颠沛流离,母亲也死于战乱中。晚年定居金陵。诗词俱佳,尤工于曲,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作品:《梧桐雨》《东墙记》《墙头马上》。诗集有《天籁集》。
“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市)人,号已斋叟,居“元曲四大家”之首,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关汉卿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已难确考。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剧本内容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风韵优美,曲词清丽。
作品:代表作《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芙蓉亭》《贩茶船》等。
元曲状元——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元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早年崇尚功名,不得志,加入大都的贞元书会,被推为元曲状元。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辞官,在杭州附近的乡村隐居。对散曲发展贡献很大,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
作品:代表作《秋思》《汉宫秋》;散曲有今人辑录的《东篱乐府》。
二、背景回放
《正宫醉太平 刺世》
张可久长期为吏的身世,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生活的坎坷,不免使他抑郁感伤,他的《正宫醉太平 刺世》揭示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
《越调天净沙 秋》
在元代相当一段时期,以“天净沙”写景、描物已成了一时之风气。千百年来历经岁月之沧桑,家喻户晓,流传至今。白朴的这首同题之作别有一番韵味,同样为一篇咏秋之佳作。
《双调大德歌 春》
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这首散曲借思妇来反映社会现实,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元大都的西四砖塔胡同一带,有勾栏数十处,是元杂剧演出的主要场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实甫、关汉卿等整日流连于此,能体味到社会下层人的生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便为这时的作品。
《双调夜行船 秋思》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在职的时间大概也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寻求解脱。
三、相关知识
关于元曲
1.元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形式。流行于南方的乡间俚曲,叫散曲,可供口头传唱,相当于民歌;流行于北方的在勾栏(简陋剧院)演唱的叫杂剧,相当于现在的戏剧。
2.曲牌,又称牌调或曲调,是一支曲子的谱式,它规定一支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的格式,是供作者创作曲子时遵守的原则。曲牌300多个,分属于十七宫调。常见的有:醉太平、天净沙、大德歌、端正好、山坡羊、小梁州等。
3.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命窘(jiǒnɡ) (2)沾黏(nián)
(3)粼粼(lín)(4)销魂(xiāo)
(5)缕带(lǚ)(6)堪嗟(jiē)
(7)渔樵(qiáo)(8)蛩音(qiónɡ)
(9)密匝(zā)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蛇画蛇添足shé虚与委蛇yí(2)绿绿水lǜ绿林lù
2.语境辨析法
(3)做这样的活只能说是“糊(hú)口”,谈不上赚钱,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赚100元,家人还不信,说我糊(hù)弄他们。
(4)西晋文学家潘尼留下了《琉璃碗赋》,其中盛(shèng)赞“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而远来的玻璃盛(chéng)器明澈精美,“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
二、词语解释
1.水晶环:比喻清白的人。
2.面糊盆:比喻污浊不清的社会。
3.睡馄饨:睡得昏昏沉沉,比喻不懂世事。
4.葫芦提:糊涂之意,元曲中常用这个词。
5.白草:这里指枯草。
6.缕带:束腰的带。
7.梦蝶:《庄子齐物论》载,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但很快就醒了。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暂。
8.夜阑:夜深。这里比喻人已垂暮。
9.不辨龙蛇:看不清墓碑上的文字。龙蛇,秦汉时的篆书曲折盘绕,所以用龙蛇形容。
10.锦堂风月:指富贵人家的美好生活。
11.不争:不料。
12.鱼雁:喻指书信。
13.宁贴:安稳。今写作“宁帖”。
三、名句默写
1.一春鱼雁无消息,。
2.怕黄昏忽地又黄昏,。新啼痕压旧啼痕,。
3.,重回首往事堪嗟。
4.红尘不向门前惹,,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答案:1.则见双燕斗衔泥 2.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断肠人忆断肠人 3.百岁光阴一梦蝶 4.绿树偏宜屋角遮

[明大意]
《正宫醉太平 刺世》
这首元曲运用口语和俗语。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元代社会的病态和世俗风气的腐败。
《越调天净沙 秋》
将一组由自由景物构成的意象并置:落日、孤村、老树、寒鸦、轻烟、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些意象本身就鲜明可感,既构成了优美的画面,又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抒情主人公在烟霞朦胧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双调大德歌 春》
这首散曲开头以子规的啼叫起兴,引起少妇的思念,中间写闺中少妇的离别之苦,又用柳絮和燕子衔泥寄托她的无所依托。全曲紧扣一个“春”字,从各个侧面突出了少妇的思念之情。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曲中抒情主人公借浓浓春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心灵深处因离别而起的浓烈情感。景中含情,情中带景。
《双调夜行船 秋思》
这首散曲用元代的口语、俗语尖锐地讽刺了元代社会见利忘义、为富不仁、贤愚不分的种种社会病丑和腐败的世俗风气。作者表面上与世无争,实际是表明了他超然绝世的生活态度,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理脉络]
正宫醉太平 刺世读书人求升官发财刺世贪财官布迷魂阵清廉人被贬斥葫芦提倒稳
《正宫醉太平 刺世》
1.《正宫醉太平 刺世》中“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反眏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参考答案:这两句深刻地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水晶环”寓指纯洁无瑕的人。“面糊盆”寓指混浊的社会。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滚”字用在此处,特别形象妥帖,把那种甘愿同流合污、享受庸俗的嘴脸刻画无遗。
《越调天净沙 秋》
2.请简要分析“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两句写景的特色。
答:
参考答案:这两句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动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丫纹丝不动,乌鸦矗立枝头。
3.为什么说“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是曲子中最传神的一句?
答:
参考答案:这一诗句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色彩特征——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是交织在青山绿水之中的,“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来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其次,未着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双调大德歌 春》
4.这首小曲在构思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答:
参考答案:这首曲子是思妇怀远之作,可全曲又不着一个“思”字,构思可谓巧妙。在艺术手法上,作者采用景物烘托的方式,先是用子规啼声,唤起相思深情;而后用“虚飘飘”的柳絮,映衬无从着落、难以解脱的孤寂;最后以衔泥筑巢的双燕,反映思妇整个春天连丈夫的一封书信都未等到,此处最见构思之巧。
5.“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三句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作者要传达的情感,就是在春天回归大地之时,闻听子规鸣啼之声,心中突然生起一股“为何春天尚有回归大地之日,游子便就没有回乡之时”的感伤。在这种伤情之中,原本对春回大地应有的喜悦,全都淡化无形,由此可见作者思乡之情的浓郁。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6.分析“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这几句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 
参考答案:开头一个“怕”字引出了下文的思想内容并奠定了感情基调。“怕”意为担心天黑,暗含相思之苦;一个“又”字既表明这种相思之苦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又表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在相思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黄昏。“新啼痕”“旧啼痕”,表明整日以泪洗面,着一“压”字,更是写绝了凄苦。“断肠人忆断肠人”指明双方的相思之苦,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使用反复,强化了主人公的愁绪。
7.这首曲子中运用了很多叠音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上阕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绵、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使作品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二是加强了寥廓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
《双调夜行船 秋思》
8.“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参考答案:三句鼎足,用鲜明的对比色描写自己隐居尘外的清幽环境,构图别具匠心:绿树青山本来一近一远,层次分明,但一遮屋角,一补墙缺,便像一圈遮挡红尘的屏障,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封闭在“竹篱茅舍”中,造成了隔绝是非名利的小天地。
《正宫醉太平 刺世》
1.通俗的比喻
此曲全用口语、俗语作比喻,水晶环、面糊盆、盛钱囤、迷魂阵、睡馄饨等,通俗上口,充满辛辣味,正好切合嬉笑怒骂的讽刺,与张可久多数散曲好用诗词的清丽风格迥异。
2.尖锐泼辣的语言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开篇即尖锐地直奔主旨,而后连用多个比喻,以当时社会口语、俗语着笔,语言着实泼辣。整支曲子语言尖锐,语调冷峻,音节铿锵,表意酣畅淋漓。
用元代的口语、俗语尖锐地讽刺了元代社会见利忘义、为富不仁、贤愚不分等种种社会病态和腐败的世俗风气。语言尖锐泼辣,但又通俗诙谐。
《越调天净沙 秋》
1.对比
自然清淡的景色与鲜艳明丽的景色对比,突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2.白描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之处,但却又自有特点。一、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色,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用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佳作。
《双调大德歌 春》
1.起兴
首句“子规啼,不如归”,以杜鹃鸟的叫声起兴,引起少妇的思念。与《诗经》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同样的妙处。
2.衬托
“虚飘飘柳絮飞”,表面是写轻柔的柳絮漫无目的地四处飘飞,实际是衬托少妇因丈夫久久不归而产生了心绪不定、无所适从的情感。
3.反衬
“则见双燕斗衔泥”,写“双燕”为筑共有的爱巢而比赛衔泥。此情此景更加反衬了少妇的孤居独处,郁郁寡欢,使人倍感忧思和痛楚。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1.叠词和连环句式在曲中的使用
前曲多运用叠词“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抒写了许多景物,景中含情,把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表达得缠缠绵绵、凄凄楚楚,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后曲重在直接抒情,句式多用连环句式,反复咏唱,上下勾连,形式活泼,把主人公久别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2.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以景寄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可谓珠联璧合。
前曲写“遥山隐隐”“远水粼粼”“杨柳飞绵滚滚”“桃花醉脸醺醺”“香风阵阵”“暮雨纷纷”,作者通过丰富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了在春意撩人的季节里,主人公只能面对“遥山”“远水”,面对“飞绵”“桃花”,面对“香风”“暮雨”,内心涌出无限的寂寞和悲愁。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无限的情思。
后曲通过抒情主人公的相思情状(“怕黄昏”“销魂”“啼痕”“断肠”“香肌瘦”等),直接抒写了相思之深、之苦。
《双调夜行船 秋思》
1.拟人
“红尘”“绿树”“青山”均拟人化了。
自然景物似乎窥出了隐居者的心思,故“红尘”不来门前“惹”,“绿树”偏来屋角“遮”,墙缺青山主动“补”,自然与人心完全契合,写景与抒情高度统一。
“排”“酿”“争”三字把蚂蚁、蜜蜂、苍蝇拟人化了,加上“密匝匝”“乱纷纷”“急攘攘”的修饰,将肮脏污浊的名利场和那些争名夺利的丑态暴露无遗。拟人不仅形象可感,而且意蕴丰富。
2.用典
①庄周梦蝶(梦蝶):比喻人生短暂。②三国鼎立(鼎足):英雄豪杰霎时间都灰飞烟灭,无影无踪。③鸠占鹊巢(巢鸠计拙):形容生性笨拙,不会钻营。
3.比喻
①“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以铁比作守财奴的心。②“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用下坡车比喻夕阳西下之速。
考点对接鉴赏诗词中叠音词的表达效果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一曲中“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等叠音词的使用,渲染自然界细微的变化,强调人世的无常与惊心动魄。叠音词运用的表达效果是我们欣赏这首元曲的重点,在历年的高考题中也时有考查,为此掌握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也是鉴赏诗词的必需。
叠音词,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个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一个词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词的词性和词义。
使用叠音词的作用:叠音词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刻画人物,状摹事物,也可以用来描绘景物,抒发情感,常常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题目:这首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
答:
解析:首先理解诗句,“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展现了一派郊野的春光。“袅袅”是形容柳树随风摇曳的情态,“青青”是形容桑叶茂盛的样子,这同样是实中见虚的写法,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袅袅”写柳枝摇曳之态,“青青”绘桑叶青葱之色,这两个叠音词渲染出一种融合骀荡的无尽春意,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技法汇总]
鉴赏诗词中叠音词的表达效果
解答有关叠音词的题目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节奏上的效果。叠音词可使诗词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增添了音韵美,加强了韵律感等。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2)摹状生动,使有声者如在耳边,有形、有色者如在目前,使描写的意象鲜明生动。如《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音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拙素手。”前两句写景,后四句写人,写得十分逼真。
(3)内容情感上的表达,运用叠音词加强了语气,既可抒发强烈感情,也能寄托忧愁哀婉之情等。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八个叠字,抒写出作者若有所思,若有所待,而终又恍有所失的心情。“凄凄惨惨戚戚”,是六个叠字,写尽人在黄昏梧桐细雨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天涯沦落之悲。

蒙古人剽悍的铁骑挟裹着凛冽的寒风,踏碎了南宋朝廷十里繁华扬州梦;曾在大漠上空翱翔的盘雕,挥动强劲的翅膀,击碎了二十四桥下那轮在波心荡漾的冷月;那支射月的响箭,洞穿了一颗“化作啼鹃带血归”的耿耿丹心。
大江东去的涛声,醉里看剑的灯火,在烽火硝烟中淡了,散了。《满江红》的壮怀激烈,《雨霖铃》的凄清哀婉,随着沉沉暮霭,消失在历史的茫茫烟波里。
带着千古兴亡的沉重叹息,飘散着山野市井的快板慢歌,在古道西风中,元曲骑着一匹瘦马,悠悠地,向我们走来。
“酒杯浓,一葫芦春色醉山翁,一葫芦酒压花梢重。随我奚童,葫芦干、兴不穷。谁人共,一带青山送,乘风列子,列子乘风。”一样的挥挥洒洒,一样的长长短短。可是,这是一个元朝的野叟醉酒山坡,吟咏而出的。
宋词是一品女儿红,被宋朝的风风雨雨酿造得醇香、绵长;元曲是一杯二锅头,被元朝的山山水水浸润得散淡、辛辣。宋词是深宫大院里的青花瓷,精致,优雅;元曲是房前屋后的红土陶,粗犷,朴实。宋词是文人墨客眼里的清泪,心中的忧伤;元曲则是飘散在街头巷尾的微风,是蜿蜒在平原山间的涓涓溪流。
“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千古兴亡,朝代更迭,元代的文人们怎能不心生感慨呢?见惯了刀光剑影,听熟了鼓角争鸣,就看淡了富贵功名。因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豪言在元人的笔下也化为诙谐尖刻的“明月闲旌旆,秋风助鼓鼙,帐前滴尽英雄泪。楚歌四起,乌骓漫嘶,虞美人兮!不如醉还醒,醒而醉”。
在马致远看来,什么人杰,什么英雄,都不如“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来得逍遥,来得惬意。
也许蒙古人的粗犷豪爽、不拘小节深深烙在元代诗人的脑海中,他们的诗句从高深的宫廷流向散落的巷陌。再也不是南宋那浩瀚的长江大河,而是夹杂着高原泥土的溪流,虽不能那样雄浑恣肆,却也浪花朵朵,灵动而璀璨。“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轻巧的语言却揭示了人间的悲喜辛酸。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语句之精巧,意境之雅致,可与易安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较高下。
也许南宋的遗老遗少们厌倦了宋词的呐喊与忧伤,将一份轻松和幽默注入元曲的灵魂里。少了些许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唱出的却是“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就像宋人不肯循规蹈矩地照写唐诗,将工整的“七言”“五言”拆散,铺叙在苏轼的明月中,秦观的纤云里,李清照的黄花上。将一川烟雨,满怀愁绪吟咏得明明暗暗,深深浅浅,长长短短。元人从宋词的烟雨里走出来,抖落蕴含在长短句上晶莹的泪花,脱掉披挂在上下阕上华丽的外衣,将嬉笑怒骂写入曲子,叫村言俚语皆成佳句。少见了红袖添香的温存与浪漫,却将文人的雅兴唱成百姓的小曲,唱到了民间的舞台上。
是元代的诗人将书斋里的诗词翻唱成坊间的散曲,将高雅唱成了通俗,将古典唱成了俚曲,唱醒了诗的灵魂,唱响了诗的生命。
元曲是一位邻家的女儿,清清爽爽,自自然然,拈花俏立。将一曲“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吟唱得如痴如醉。元曲是一位山野农夫,行走在残垣断壁中,将“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吟唱得慷慨苍凉。
元曲是马致远用一匹瘦马驮着乡愁走向悠悠古道,用数点昏鸦带着孤寂散向渺茫的暮色中。
元曲被关汉卿借飘飘风、潇潇雨抒写在零零细雨轻吻的芭蕉上、山僧野叟的怀抱里。
元曲被张可久点染在“春残豆蔻花,情寄鸳鸯帕,香冷荼蘼架。旧游台榭,晓梦窗纱”。
元曲是小桥,是流水,在中国的文学长河中悠悠,悠悠…… [佳作赏析]
本文可以看作是用诗意的文学语言写就的元曲简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元曲兴盛的社会原因,元曲与宋词的联系和区别,元曲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也可以了解著名元曲作家的风采。“元曲是一杯二锅头,被元朝的山山水水浸润得散淡、辛辣。宋词是深宫大院里的青花瓷,精致,优雅;元曲是房前屋后的红土陶,粗犷,朴实”,“元曲是一位邻家的女儿,清清爽爽,自自然然,拈花俏立”等妙喻信手拈来,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时间:40分钟 分值:56分)
一、基础知识专练(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人皆嫌命窘 命窘:命不好
B.白草红叶黄花白草:枯萎的草
C.缕带宽三寸缕带:束腰的带
D.不争镜里添白雪不争:不用争论
解析:选D D项,“不争”应解释为“没有料到、不料”。
2.下列句子在抒情风格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B.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C.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D.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解析:选D 前三项均有婉约之韵,D项有豪放之情。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无论是散曲还是杂剧,都有配合乐谱演唱的文辞,一定要符合音乐格律的要求,受到宫调和曲牌的限制。
B.散曲和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
C.“自别后遥山隐隐,更哪堪远水粼粼”这两句属于纯细节描写,寄托深沉婉转之情。
D.“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写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解析:选C C项,“自别后遥山隐隐,更哪堪远水粼粼”这两句是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之情。并非属于纯细节描写。
4.名句默写。(6分)
(1)白朴《越调天净沙 秋》中“ ,”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
(2)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春》中以双燕筑巢反衬出思妇孤独之苦的句子是“ , ”。
(3)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秋思》中写人生短暂,历历往事令人产生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答案:(1)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2)一春鱼雁无消息 则见双燕斗衔泥 (3)百岁光阴一梦蝶 重回首往事堪嗟
二、阅读理解专练(3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5~6题。(11分)
双调大德歌 夏
关汉卿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5.本曲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参考答案:小令刻画了一位独守闺中而思念情人,爱怨交加、形容憔悴的女子形象。女子因情人远在天涯而孤独寂寞,思念之情难以排遣,因相思而心生猜疑抱怨,以致身体瘦弱。
6.简析本曲的语言特色。(6分)
答:
参考答案:本曲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流畅,生活气息浓厚,用词精练妥帖。“俏冤家”“想念他”“瘦岩岩”等语通俗自然,较口语化。“偏”“羞”等字精练传神,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7~8题。(11分)
中吕普天乐 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7.“西风驿马……红叶吴江冷”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解说。(5分)
答:
参考答案:诗人用萧瑟的西风、孤独的驿马、泛红的秋叶、冷清的吴江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萧索、凄怆的意境,表现出诗人落寞、萧条的境况。
8.“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两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6分)
答:
参考答案:上句表现了诗人功业无成而老之将至的感叹,下句表现了诗人时不我待、无可奈何的感慨。两句对照,刻画了一个富有才华、急于进取但最终无所成就、穷途落魄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9~10题。(11分)
越调天净沙 春
白 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9.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文字把它们勾画出来。(6分)
答:
参考答案:“春山”可以想象为山花烂漫,新竹满山,草盛林秀,崖青瀑白;“暖日”可以想象为和煦的、艳丽的、温柔的;“和风”可以想象为微醺的,使人血脉和畅、筋骨舒展的。
10.这首曲子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5分)
答:
参考答案:有关的景物排列起来,组成一幅幅画面,由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写,从不同的空间和层次展现了春日的美好。
三、语言表达专练(8分)
11.阅读关汉卿散曲选段,概括下面关汉卿的形象,要求句式为单句。(假设选段中的“我”为关汉卿)(4分)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答:关汉卿是
参考答案:(关汉卿是)一位坚强不屈、誓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充满反抗精神的正直的全能戏剧家。
12.根据语境,仿照下面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4分)
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如果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这就有如,又如,还有什么用呢?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首先看准题目要求,画线部分为本体,要求写出喻体,要注意本体与喻体要相符合,还要照顾到“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这个观点,要满足画线句子的句式要求,同时还要与下文“还有什么用呢”衔接好。
参考答案:(示例一)做出的饭不能吃 缝好的衣服不能穿
(示例二)盖的房子无法居住 修建的高速路不能通车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之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之

《归园田居》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5题。

归园田居(节选)归园田居(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解释诗中加点的宇。

荫:_______________罗:______________兴: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荷:______________荒秽: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4.“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5.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荫,遮蔽。罗,排列。兴,起床。带,通“戴”。荷,扛着。荒秽,荒地杂草。

2.C(“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

3.D两句诗意境不同

4.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

5.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系列三)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系列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荆轲刺秦王
课题:《荆轲刺秦王》



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2)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3)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及场面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1)提要勾玄,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内容。
(2)赏析细节,通过诵读、讨论、体会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及场面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步骤、内容、教学活动个性补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展示一些英雄雕塑照片)
其实,我们燕赵大地的历史上一直就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古语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近荆轲,去感悟他那慷慨悲壮的情怀。

二、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检查预习:
1、字音:(课件)找同学读。
拜谒(yè)濡(rú)缕变徵(zhǐ)淬(cuì)火
忤(wǔ)视图穷匕(bǐ)见(xiàn)八创(chuāng)
箕(jī)踞揕(zhèn)之偏袒(tǎn)陛(bì)下
拊(fǔ)心瞋(chēn)目樊於(wū)期怒叱(chì)
2、学生介绍《战国策》教师补充
明确:《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整体感知:
①指出本文中的主要事件。
②课件出示主要事件:
(一)开端:行刺缘起。
(二)发展:刺前准备。
(三)高潮:廷刺秦王。
(四)结局:荆轲被斩。
四、精讲前四段:
1、介绍文言文读法:朗读、点读、美读、析读。
2、分段朗读。
3、分段点拨重点字词。(学生质疑、互相答疑、教师补充)

第二课时
一总结回顾知识点
课件出示:
①重点字词
尽收(占领)其地
秦兵旦暮(早晚,马上)渡易水
微(如果没有)太子言
邑(封地)万家
诚(果真)能得樊将军首
秦之遇(对待)将军可谓深(刻毒)矣
顾(只不过)计不知所出尔
②词类活用:
樊於期乃前(上前,名做动)曰
函(名做状)封之
③古今异义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用来;(今义)能够,表允许。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④文言句式: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倒装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省略句)
3、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感情、语气。
二、课堂研讨
1、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说一说你最喜欢的理由。
明确:学生展示,言之有理即可。
荆轲形象: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刚烈、侠肝义胆、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视死如归等性格特征。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明确:(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上皆垂泪涕泣”“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劝说的艺术:
①语言委婉而不失力度
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三课时
一、课堂导入
荆轲刺秦王给了后人很多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明确: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干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布置作业

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四。
三、拓展训练:劝说
设定情景,由学生进行表达训练,体会劝说的艺术。
情景一:本班有一同学在考试中因作弊而获得高分,成为本班第一名。请以好朋友的身份劝他向老师认错。
情景二:本班有一同学,学习成绩优异,但不愿帮助同学。请你以班主任的身份劝说他去帮助班上成绩落后的同学补习功课。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自由结合小组
三、布置作业:
1、通译前四段。
2、试着写一首咏荆轲的小诗或写一篇荆轲小传。
3、示范原创诗。
咏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秦王纵横平赵燕。
男儿有志纾国难,太子无奈求圣贤。
家国重任擎一身,樊首舆图封两函。
始皇幸存统四海,荆轲忠勇高云天。

板书设计:
朗读
点读太子丹:有责任感,有仁爱之心。
美读荆轲:有勇有谋,城府很深,正直果断,擅于辞令。
析读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胆衷肠,顾全大局,勇于牺牲。
以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评价历史人物。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人教版)

一、单元任务分析

1.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有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有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技巧及叙事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以便为后续学习应用性文章打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整本教材来看,教材的编排侧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本单元学习的这些文言基础知识与能力都是阅读鉴赏古文必不可少的装备,是学生学习整套高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知识的基础部分,更是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点学习任务。所以以本单元为突破口,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以后学习各类文章奠定文学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3.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初中到高中的过度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怎样引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这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想办法把抽象繁琐的知识具体简单化,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总结。

二、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转》《战国策》《史记》等的文学常识;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比如: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2)能力目标: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领会古代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3)情感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价人物性格特点。

2.具体实施(分目标):

《烛之武退秦师》:了解《左转》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学习本篇文章中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让学生能够理清思路,简单概括故事情节。

《荆轲刺秦王》:了解《战国策》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分析荆轲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鸿门宴》:了解《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在对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人物性格特点把握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及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三、重难点

重点:教会学生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即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与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方法

《烛之武退秦师》: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精彩的人物语言。

《荆轲刺秦王》: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领会荆轲的英雄精神。

《鸿门宴》: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讨论法,朗读法,让学生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

六、课时安排

《烛之武退秦师》:2课时。

《荆轲刺秦王》:2课时。

《鸿门宴》:2课时。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194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