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小狗包弟》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语文《小狗包弟》教学设计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小狗包弟》教案分析”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一语文《小狗包弟》教案分析
一、课程理念
1、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不难解读的散文,叙述的是作者在“文革”期间无力保护家中的小狗免遭劫难的一段憾事。作者给予读者的不是情节的传奇性、叙述对象的坎坷经历,但读者却能感受到一股朴面而来的情感力量:含泪的控诉、严酷的自审,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真谛和人生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距离“文革”这个时代较远,对这段历史普遍不甚了解,更缺乏切身的感受,这对于深入理解“包弟”经历和作者感情都有一定影响,但只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在阅读上就不会成为一个障碍。这篇散文字十分平实、情节较为简单,容易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勇于面对错误反省自己,珍惜生命,关爱别人。
四、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能力目标: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2、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情感受价值观:
1、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2、勇于面对错误反省自己,珍惜生命,关爱别人。
五、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合作研讨——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学习的互动过程,我们更应关注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
六、设备与学时
多媒体一学时
七、学习流程
交流导入——整体感知——主体研读——引导探究——延伸拓展——提升反思
八、学习内容
1、交流导入
采用交流感染的方法导入新课学习。先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的搜集,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文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有感情地补充介绍,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由于学生对“文革”这段历史普遍不甚了解,更缺乏切身的感受,这对于深入理解“包弟”经历和作者感情都有一定影响,因此,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这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整体感知
课文中哪些事件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小狗的遭遇与作者的情感变化
包弟的经历——“我”的感情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悲伤与小狗的亲密接——欢快不知如何安排包弟——忧虑
送走了包弟——轻松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沉重至今不能释怀——歉意
转送给“我”——高兴亲密相处——快乐被追杀——忧虑被解剖——歉疚
3、主体研读
学生找出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一两处文字做圈点批注,给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共同研讨。
(鼓励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文段,谈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做好朗读评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揣摩,深入研读文本而把握思想。)
示例: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作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这体现了他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朗读时,“不怕”一词要重读,要表现出坚决、无畏的态度;“表示歉意”要读出深深自责的情感。)
4、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研讨,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抒真情的精神,理解文章主旨。
学生共同探究,教师参与讨论。
示例:(1)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2)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5、延伸拓展
学生自由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全班讨论。
(让学生自主质疑,再提出来全班讨论,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可能出现的问题:
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从那位艺术家的遭遇开篇?
你对特定环境里的“狗性”和人性是怎样认识的?
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布置课外阅读巴金《随想录》。
(扩大阅读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巴金的思想。)
6、提升反思
请同学谈谈学了这节课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通过反思,使学生巩固对本节课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积极反思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学习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忏悔意识,铸造坦诚真实的高尚人格。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和作家作品,积累了容易读错的音,容易写错的字以及容易用错的词,理清了文章思路,分析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的前后变化。
这节课我们继续理解课文,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目标和探究的问题。
二、齐读课文后,学生分七个小组讨论上述问题,老师巡视指导。(10分钟)
三、各小组推荐代表班上交流。
1、第一学习小组汇报:认识的人和小狗对艺术家分别表现出怎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钟)
认识的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表面上冷漠无情,但有同情之心。原因:在那个人心惶惶的年代里,这些人心存怜悯,却害怕惹祸上身,不敢同情艺术家。另一种人则是完全不同情,他们麻木不仁,不屑一顾,虽然没有参加*批斗,但是,他们对艺术家抱的也是一种批判、看不起的态度。小狗同情怜悯艺术家,有恻隐之心。
人和狗截然不同的态度说明:狗在动物中最讲情义,忠诚于主人,不见利忘义,不明哲保身。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中,自我保护的本能甚至自私的本性就会表现出来,个性是*中到处是非颠倒,人情殆尽,世态炎凉。(当然也有不畏*、舍己为人、情义为重的)作者写*,将狗与人两相对照,以狗衬托人,明写狗之重情守义,暗写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缺失,甚至连狗都不如,凸显了*的罪恶。
2、第二学习小组汇报:
的题目是《小狗包弟》,作者却在开头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7分钟)
结构上,讲述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引出下文小狗包弟的故事。或说引出话题,起铺垫作用。(戏曲或小说开头的引子称为楔子,具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资料上,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构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是普遍现象,让人看出狗的忠诚,人的冷漠与残忍。这样安排既丰富了文章资料,又深化了主题。
表达效果方面: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更能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煎熬与忏悔。个性提醒:高考常见的命题方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题角度如下:
资料上,要思考语段表达了什么意思,语段与写作资料及主旨的联系,或在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
结构上,要思考语段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状况:
①在开头。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或为下文提出观点作铺垫,或为引出主要人物及事件作铺垫。
②在之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③在结尾。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
表达效果上,思考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其作用。
3、第三学习小组汇报:找出文中的过渡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5分钟)
①第二自然段开头一句“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以前养的那条狗。”(由艺术家和狗的故事想起小狗包弟,自然引出下文。)
②第六自然段。“你的小狗怎样样?……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引出下文红卫兵抄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小狗难逃厄运的悲惨结局。】
4、第四学习小组汇报:(8分钟)
找出描述小狗包弟的语句,读一读,概括小狗包弟的特点。说说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正面描述:第2自然段“它有什么要求时……不停的作揖”;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述: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第4自然段“我的爱人箫珊页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总要想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不住地摇头摆尾”。
聪明可爱、伶俐乖巧、有情义、通人性。
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者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越能突出小狗包弟命运的悲惨,时代的疯狂,人性的*。5、第五学习小组汇报:(7分钟)
找出作者悲伤自责的语句,(见课文34页第一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你觉得作者是怎样的人?谈谈自己的感悟。(见课后题一中2、3问)作者是一个善良、坦诚正直,自责自省、勇于解剖自己的人,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不排除有软弱的一面)。巴金老人发自灵魂深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反省历史的呼告。
做人就应有良知,要善于解剖自己,有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反省意味着进步,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犯了错误,如果不知反省是没有前途的。
6、第六学习小组汇报: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意图?(4分钟)(板书)
归纳主题:讲述了小狗包弟在*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的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的反思与批判,对自己胆怯虚伪明哲保身的反省,对小狗的悲怜、歉疚和忏悔之情。
四、总结:(2分钟)
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职责,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的思索,此文有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的善良天性的作用。我们要学习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勇气,培养忏悔意识,铸造坦诚真实的高尚人格。
五、课堂作业。(8分钟)
1、老师引导:著名作家冯冀才说:“忏悔能够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伤害过别人,我们能够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我们能够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我们就应有忏悔意识,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心底那的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你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因为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期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2、学生反省:我们以前伤害过父母、亲友或同学、老师等,下面请同学们以坦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忏悔,当众亮出答案,我相信大家有这个勇气。
六、课堂作业:完成《金榜》p50第一大题,抽签汇报。
《小狗包弟》是巴金的著作《随想录》中的一部名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小狗包弟》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一、教材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学习重点在散文的感情线索。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小狗包弟与自己一家的故事。作者“借物感怀”,通过对小狗包弟的愧疚和怀念,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的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妻子的怀念。通过对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强化细致观察生活的意识,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联想,将感情与真实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小见大。
二、学情
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对于散文这种文体也较为熟悉了。但是这个年龄的学生社会经验较少,阅历不足,心智与情感较之成年人而言也不够成熟,同时对“文革那段历史的了解也比较少,所以在理解“借物感怀”时还是存在一些难度,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过文章的学习,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能够发挥联想,“以小见大”,借物喻情。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教学难点】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对比阅读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用多媒体出示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结合背景大致讲解意思,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怀”的概念,加以解释,并引出巴金。《蝶恋花》与《小狗包弟》均使用借物感怀的手法,均有怀念亡妻的内容,创作背景均为乱世蒙冤牵连家人,具很高的相似性。通过对篇幅短小,内容明显的篇章的了解,为学生对本长篇散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整体感知
这部分我会以“全文是按照什么样的线索进行写作的?”
为任务,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后回答出“时间线”。
然后我会提出第二个任务“全文是按照什么时间线进行的?”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写出如下时间线:引题------包弟进家-------七年相处-------送别包弟---------怀念包弟。并以此作为板书呈现在黑板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会在宏观上把握住文章的基本脉络。
(三)深入研读
这部分我依然会使用任务引导法,我将设置如下任务:
1.“在叙述的部分中,作者怀念的人是如何出现在文章中的?能体现出如何的情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指出两次特别提起,多半是“我们”,都属平实的细节叙述,说明作者无论是与包弟,还是与爱人,都是“朝夕相处,关系和睦”。
2.“在抒情的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感怀?”
并引导学生回答出“近:自我忏悔;远:借景怀人”
通过这两个问题将学生的注意从时间上的叙述,转移到情感的渗透上,并且在逐步地引导中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通过忏悔的方式将情感表达从含蓄过渡到浓重的升华过程。
3.最后我会进行一段泛读,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用找意象以及情景对比的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感烘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有爱人在的景色,才是生动的,令人快乐的”。
(四)拓展延伸
学生们刚刚学习并初步体会了“借物感怀”的艺术手法,此处我会用再次用多媒体展示出《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请学生们进行对比阅读。在导入阶段我通过背景介绍,展示了很多两篇文章的相似点,此处请同学通过自行阅读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更多的不同点。并经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苏词更加含蓄,可解读为感慨自身,也可解读为怀念故人,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浓烈,有深刻的忏悔,也有深沉的怀念,同时犀利地表达了对文革动乱的控诉”。
(五)小结作业
除了苏词,同学们还在初中学过另一篇借物感怀亡妻的文章《项脊轩志》,请同学们比较阅读《小狗包弟》和《项脊轩志》的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下次上课分享一下大家的看法。这样能让同学们对这种写作手法深刻理解和巩固。
文章来源://m.jab88.com/j/6024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