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导学案7(含答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导学案7(含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4.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学习目标

1.自读、欣赏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成就,感受大师风采。

2.理解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详写和略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体会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重点:理解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爱国思想。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余玮(1971~)曾用名余新伟,湖北赤壁人。作家、诗人、资深记者,有“红色纪实作家”之称。著有《新闻老照片的背后》《敦厚朱德》《世纪小平》《魅力陈云》《从下塘街到中南海》《从琳琅山到中南海》《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中国高端访问》等。

2.给加点字注音。

两榀(pǐn)聘用(pìn)跻身(jī)

晶莹剔透(tī)   遗孀(shuāng)   遴选(lín)

摩天(mó)   初生牛犊(dú)   声誉卓(zhuó)著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精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2)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变化很多,使人无法捉摸。

(3)其设计别具匠心,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

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思考)。

(4)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4.整体感知。

课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和一片爱国之心。

5.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合作探究

问题一:迅速阅读全文,说一说,本文是以什么为中心,按什么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文章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贝聿铭的高超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之心这一中心来组织安排材料。主体部分用小标题分成三个部分,先写早期成就,再写突出成就,最后写爱国之心,这样人们就可以对贝聿铭的事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问题二:贝聿铭从事建筑设计50余年,设计的建筑物很多很多,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必须进行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安排。那么,作者详写了哪些建筑?略写了哪些建筑?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点。第一部分写贝聿铭早期成就时全用略写;第二部分写突出成就时详写了三座建筑,后又略写在世界各地的一百多项大型建筑;第三部分香山饭店是详写,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是略写。

问题三:欣赏“建筑风采”。

1.请用文中两个短语概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特点。

“惊人的气势”、“高贵的气质”。

2.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哪些代表性建筑?它们分别有何特点?

代表性建筑是: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jAB88.cOM

建筑的特点: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与周围环境高度协调,运用了创造性的设计,变幻莫测。

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别具匠心,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

3.第三部分写了贝聿铭的什么代表性建筑?有何特点?

写了两个代表性建筑: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建筑的特点:

北京香山饭店:不规则院落布局,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是“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除美国之外的最高建筑物,“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

问题四:贝聿铭的建筑设计虽然开始饱受非议,但最终都获得人们的接受、好评。设计的建筑总是能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或者那个城市的一个标志。从“非议”到“骄傲”、“标志”,这说明了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往往带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超越意识,所以在一开始总是不为大家认同,而当人们真正懂得、理解他的设计意图后,就会认识并积极地肯定它的价值,将它推崇到很高的地位。

历史中这种情况很多。先进的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引起社会的波动,出现各种争议,不被一些权威人士认可。但历史会公正地证明一切。如:伽利略、梵·高……

小编推荐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内容预览: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学案

教学目的

1、研讨求索,激活思维,主动探知。

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研讨探索,知道贝聿铭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并初步认识贝聿铭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和艺术性。

2、拈精摘要,学习语言,洞悉心灵。

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就文章内容和形式方面,拈出一些精要的东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及语言运动的独到功夫,东西贝聿铭的拳拳之心。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榀()剔透()大厦()遗孀()

贝聿铭()跻身()赋予()谐调()

遴选()摩天()萦绕()水榭()

茨()魅力()

2.辨字组词。

3.解释词语。

相得益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晶莹剔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生牛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幻莫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轩然大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名远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具匠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他________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

A.拒绝B.谢绝

(2)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的最新技术________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A.融B.溶C.熔

(3)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________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A.妄图B.试图C.企图

(4)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________。

A.抉择B.选择C.挑选

5、请你从课文中找出三个表现贝聿铭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题

1.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1)夕阳映照下,位于北京长安街西单路口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显出惊人的气势和高贵的气质。

(2)好一个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

(3)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2.下列句子中根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1)我的根在中国。

(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3)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3.阅读理解。

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是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其设计别具匠心,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被公认为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这座位列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之首的建筑同样是贝聿铭的得意之作。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他国家的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的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罗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且金属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了这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建筑的风格。既毁了罗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同年,贝聿铭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如今,人们不但不再指责,而且如是称赞:罗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在刚刚建成的时候,往往招来非议,但是不久又总是能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或者那个城市的一个标志。这就是他的成功所在。

(1)划线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其中不料说明了什么?

(3)选文赞扬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是当时最辉煌的建筑,是最伟大的奇迹,是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之首,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引用玻璃金字塔建成前后的不同议论有何作用?

(5)选文末说这就是他的成功所在指文中哪句话?4点击进入初中学习小组

4、阅读下面的语段,认真思考并回答文后问题。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有人曾问他:贝老,您相信风水吗?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不是迷信的风水,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子,要背山傍水,这也是风水。我觉得风水我们应该相信的,可是风水要是弄得太过分一点,那就变成迷信了,这个我反对。他这样坦诚地亮明个人的观点。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迹可寻,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19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后,他作风一贯认真、细致,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10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1.文中两个加粗的风水含义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个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从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中汲取了哪些营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作风一贯认真、细致中一贯为什么不能去掉?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时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题

8.说说你所知道的世界上一座伟大的建筑物及其特征。(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pǐntīshāshuāngyjīfxilnm

yngxicmi

2.

3.互相获益而赢得更大发展。

晶莹明澈。

刚出生的小牛,现比喻行业中的高手。

变化很大,无法预知。

比喻大的纠纷。

形容名声传播得很远(多指好的)。

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4.(1)B(2)C(3)C(4)A

5、课文中类似的句子很多,任选三处即可

能力题

1.(1)高贵写出其尊贵,突出其地位。

(2)充满激情赋予建筑物以人的情感,拟人化。

(3)内秀突出其性格,表现香山饭店值得人欣赏,可见其与众不同的设计。

2.(1)根是生命之根,出生地,故乡。

(2)根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3)根是指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3.(1)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2)说明了贝聿铭的设计出人意料,他的设计许多人不能接受。

(3)说明贝聿铭创造了建筑业的奇迹,他的设计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艺术魅力。

(4)说明贝聿铭的设计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他的设计确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5)指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那个城市的一个标志。

4.1.第一个风水是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其中包含迷信因素。第二个风水指的是建筑要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不包含迷信因素。2.香山饭店和它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光影美学的恰当运用,也使得香山饭店和它周围的水光山色融为一体。3.因为一贯是一向如此,从未改变的意思,它在句中突出强调了贝聿铭工作作风一向认真、细致,不独在设计香山饭店时如此,所以不能去掉。贝聿铭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表现为多次勘察地形,走访考察其他城市的建筑和园林,确定合适的设计方案

创新题

8.略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表格式教案1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课题

4、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

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学习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重难点

重点: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难点:学习本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在世界建筑历史的长廊中,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被抒写在了顶级大师的行列中,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结合页下注释④了解人物)这样一位集无数荣誉于一身的艺术大师,还有着一颗深深的爱国之心。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他的伟大人格。

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了解贝聿铭及其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3、感受贝聿铭的爱国之心,并从中获得启迪

二、学生自学,发现问题(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选择最喜欢的阅读方式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能体现贝聿铭杰出建筑艺术成就的语句或者事例。

3、本文介绍的是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为什么会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标题?

4、复述每个小标题的主要内容。三个小标题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5、找出文中能表现贝聿铭的爱国之心的语句或者事例。

学生自学,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

教师检查学习情况。

三、合作探究,构建知识(15分钟左右)、朗读课文,积累字词:贝聿铭      剔透  牛犊  遗孀  水榭

遴选抉择    轩然大波   萦系于怀

声誉卓著   轻装淡漠    相辅相成

2、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等。

3、、本文介绍的是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是表,歌颂华夏文化的魅力是里,通过写贝聿铭建筑成就,揭示其成功的根源是将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结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是本文的主旨。

4、这三个小标题先讲贝聿铭在国外的建筑成就,后讲国内的建筑成就;讲国外的建筑成就,先讲从事建筑初期的成就,再讲后来的突出成就,全文内容层层深入,按照初露头角—创建筑奇迹—不变的中国心来安排,结构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5分钟)

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一,开头两段,写的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二,选择题(见课件)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基础训练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展示华夏文化

 巨大成就        学习精神

贝聿铭     爱国之心        报效祖国

 

       

教学反思

————————————————————————————————————————————————————————————————————————————————————————————————————————————————————————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课题

4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

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学习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重难点

重点: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难点:学习本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复习字词,默写:贝聿铭  剔透  牛犊  遗孀  水榭    遴选抉择    轩然大波   萦系于怀   声誉卓著   轻装淡漠    相辅相成

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

2、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学生自学,发现问题(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贝聿铭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的建筑艺术成就杰出。如果把他的生活经历写成一本书都可以,那为什么我们的课本却只选择了几件事来介绍?

2、文章精心选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同学们阅读课文把文中侧面描写的语句画出来并体会它的作用。

3、找出文中描写、说明、议论的句子,感受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作用。

4、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鉴赏。

学生自学,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教师检查学习情况。

三、合作探究,构建知识(15分钟左右)

1、他设计的大型建筑有100多项,获奖50多次,但作者只选择了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这三座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建筑物来写,是因为它们具体代表性。虽然所写的建筑设计不多,但完全能使人们认识到贝聿铭这一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的伟大成就。写他的爱国之心,除了他的生活习惯以外,只选取了北京香山饭店和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来写,因为贝聿铭可写的东西太多了,作者必须很好地处理详写和略写的关系。

2、提示: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设计时,既正面写了设计的特色,又用美国总统卡特的称赞来侧面表现设计的特色和成功。

3、(1)写早期成就和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等设计时,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作者多处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如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外观和大厅内部的园林空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内部、北京香山饭店等;

(2)为了说明建筑物,作者还运用了说明的方法,如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两个入口就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为了使读者对贝聿铭有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在关键之处运用议论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评论,如在主体部分的第二部分最后一段说:“他的足迹和作品可以说遍及世界的各大城市,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再如课文结尾对贝聿铭的评价,更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从贝聿铭这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身上,你能学到些什么?

想象作文:我与贝聿铭见了一面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1、精心选材   详略得当

写作方法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

       

  

《三个太阳》导学案7(含答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个太阳》导学案7(含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9.三个太阳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文中“南极精神”的内涵,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2.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3.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悟民族的胆略、气概以及崇高的南极精神。

●重点:明确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黄传会,当代作家,长年笔耕不辍,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中国贫困警示录》。他的报告文学作品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曾多次在全军、全国获奖。

2.给加点字注音。

亘古(gèn)粗犷(guǎng)混沌(dùn)

舷窗(xián) 伫立(zhù)  翩跹(xiān)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为了筹建长城站,他呕心沥血。

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2)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

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3)一条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

形容舞姿的轻盈。 

4.整体感知。

这篇通讯记叙了一位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了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赞颂了我国科学式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5.内容概括,结构分析。

全文四个小标题,引领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的文字。

第一部分:女画家向往并争取去南极工作的经过及愿望实现后投放漂流瓶的激动心情。 

第二部分:女画家在南极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写她对南极、对风暴以及对南极人的观察和感受。

第三部分:女画家在长城站过生日以及她在长城站后山上的所见所思所感。

第四部分:女画家为长城站精心制作了一幅壁画,画中的三个太阳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艺术想象的宽广天地。

合作探究

问题一:文章为什么以“三个太阳”为题?

本篇通讯的标题“三个太阳”,直接取自女画家为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既紧扣画家的画,又突出南极的特点: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充分想象、深入思考的余地。这里的“三个太阳”可以是指:南极、南极人和南极精神;也可以象征南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是代表不同时期的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老、中、青三代人;可以代表祖国、南极、世界。

问题二:从女画家的种种表现看,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南极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这位女画家是一位具有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的人,具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的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和开拓精神的人。

南极精神:就是我国考察队员在南极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朝气蓬勃、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团结拼搏、豪迈乐观、为国争光的精神。

问题三:文中插叙了画家申请赴南极的始末,申请过程中画家遇到了哪些困难?交代这些困难有何作用?

所遇困难:名额挤不上,自筹部分经费,性别不方便,行业不对口等。

作用:突出女画家争取南极之旅的曲折、艰难,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问题四:读完全文,你会发现文章里一个人物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连文章的主人公女画家都没有名字。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作者提人物名字,意在表明南极精神是我国前后好几代科学家身上共同体现的精神,是一种群体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不仅仅是某个人身上所具有的。

问题五:文章以“南极!南极!南极!”结尾,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女画家离开南极时对南极的依依不舍之情,对南极人和南极精神发自内心的赞美、崇敬之情。

《松鼠》导学案14(含答案)


15.松鼠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说明顺序。

3.了解松鼠的特点,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重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布丰,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26岁入法国科学院。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部作品笔触富于感情,以形象的语言、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活泼而有趣,至今为人们所珍视。

2.给加点字注音。

驯良(xùn)矫健(jiǎo)长缨(yīng)榛子(zhēn)

榉实(jǔ)   分杈(chà) 舵(duò)苔藓(tái)(xiǎn)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驯良的小动物

和顺善良。 

(2)身体矫健

强壮有力。 

(3)错杂着放在一起

两种以上的东西夹杂在一起。 

4.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下面横线上。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睡眠、蛰伏、一动)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警觉、机警、警醒)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晃动、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藏、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5.整体感知课文。

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的小动物的文学作品。文章通过对松鼠的形态、习性、用途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点。

6.划分文章层次,理清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第1段):总括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6段):补充说明松鼠的其他特征及它们的用途。 

合作探究

问题一: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表现特点的词可否调换?为什么?

松鼠总的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不能。这三者是分别从外貌方面、生活习性(由外到内)进行讲解的。这样的安排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了解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一般规律。同时这三个词的顺序还决定了2-5段的说明顺序。

问题二:文章在说明松鼠习性时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作者在介绍这种小动物时,不是像写说明书似的,将松鼠的特点(包括长相、性格、习性等等)直接告诉读者,而是运用各种描写手段以及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介绍这种小动物。如:“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帽缨形”一词,写出了尾巴的长度和蓬松状,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松鼠尾巴的样子,同时,作者又对尾巴做了动态的描写,写了它的样子和用途,这样,文章就显得生动起来了。

问题三: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本文的主要说明顺序是什么?

总说:松鼠的特征。

分说:具体说明松鼠的主要特征。

补说: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由上可见,是逻辑顺序。

问题四: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

(1)抓住事物的特征;

(2)有合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3)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4)有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面》导学案13(含答案)


2.一面

学习目标

1.掌握并准确运用生字、新词;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

2.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与劳苦大众呼吸相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贵品质。

●重点: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学习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阿累于10月写了回忆性的文章《一面》,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周刊。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窖(jiào)摩挲(suō)憎恶(zēng)  

颓唐(tuí)  嵌(qiàn)   殷勤(yīn)

kāi(揩)油  hè(赫)然   抖sǒu(擞)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

言语、行动轻率鲁莽。

(2)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精神萎靡的样子。

(3)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

放纵感情。

4.整体感知。

本文记叙的是一位电车工人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但这“一面”,却表现出了作为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战斗精神;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5.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合作探究

问题一:本文题为“一面”,那么,作者记叙的是自己和谁见的一面?为什么以“一面”为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叙的是自己和鲁迅见的一面。

一方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突出主题,虽然时间短暂,却能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可见鲁迅精神感人之深。

文章回忆了四年前作者去内山书店避雨,和鲁迅先生不期而遇,短短的“一面”使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言行铭记于心,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问题二: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如果按记叙的一般过程归纳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那分别是什么?

记叙的线索是“我”买书的过程。

记叙顺序是时间顺序:1932年秋天→一天中午→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1936年10月。

事情的起因: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所以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

事情的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先生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事情的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影响。

问题三: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买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鲁迅的崇高形象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其中对鲁迅三次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找出文中对鲁迅肖像描写的三段,比较其异同,并归纳鲁迅的总体形象特征。

这三处肖像描写分别在第3、19、32段。

第1处写远景,写“我”刚进书店所见:外形“瘦瘦的”,年龄“五十上下”,“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动作;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暗示。

第2处写近景,写老人走出来时:脸“黄里带白”,“瘦的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头发“约莫一寸长”,“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因为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故形象清晰;但作者还没有认出是鲁迅,故只以平视的视角,侧重于写头部特征。

第3处写近景,是鲁迅贱卖赠书后所见,基本重复了第2次所见:脸色“黄里带白”,“瘦的教人担心”,头发“寸把长”,“直竖”,胡须“隶体‘一’字似的”。但这次还写了衣服“牙黄羽纱的长衫”,左手“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这是因为“我”感到惊异,遂对着鲁迅上下打量了一番,特别注意到了他的衣衫和左手。这次描写刻画更为细致,外貌更为清晰,形象更加完整。

总体特征:黄里带白的脸色,根根直竖的头发,浓黑“一”字的胡须,虽然很瘦,但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问题四:本文在描写鲁迅的言行时,往往把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写。那么,“我”与鲁迅见面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感受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对于刻画鲁迅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

作者写自己的感受,情真意切,如诉如泣,既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又从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跃然纸上。

《词别是一家》导学案(含答案)


复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词的知识,背诵并默写本专题名句名篇。

2、鉴赏分析诗词主要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课前自主复习:

一、名句背诵默写:

1、雕栏玉砌应犹在,。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2010年高考北京卷、2011年高考湖南卷)

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2010年高考江西卷)

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2012年高考湖北卷)

。独上高楼,。(晏殊《蝶恋花》)(2010年高考浙江卷)

,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2010年高考湖北卷)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2010年高考上海卷)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李清照《声声慢》)(2012年高考浙江卷)

2、执手相看泪眼,。

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雨霖铃》)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二、关于词的知识:

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体诗。它的名称很多,因它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所以在唐代也被称为“曲子词”,又因为它和乐府一样可以配乐歌唱,所以又称它为“乐府”,因它的句式参差,故又称之为“长短句”,另外还有“诗余”“琴趣”“歌曲”“乐章”等名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课堂复习:(欣赏诗词,明辨技巧)

三、文本研习: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请用几个词概括本词情感。

2、本词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四、学以致用:

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问题:“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原因何在?

五、文本研习: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请分析本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六、学以致用: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请对其简要分析。

总结手法特点及作用:

七、巩固训练:

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师,指船夫。

针对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

八、课后作业:

研读晏殊的《蝶恋花》、李清照《声声慢》,完成后面的思考问题。

1、在沉浸在相思之苦的作者眼里,外在的景物有的和自己同病相怜,有的却冷漠无情。阅读《蝶恋花》,指出词中所写的这两种景物,并就此谈谈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2、叠字的运用是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一大特色,请讨论词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李煜虞美人答案:

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地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般地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贺铸青玉案答案:

“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柳永雨霖铃答案: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属实写。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属虚写。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

王昌龄送魏二答案: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巩固训练答案:

后两句,描写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怡人,此时,他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

1、《蝶恋花》上阕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2、《声声慢》开头三句十四个叠字的运用。第一句,“寻寻觅觅”,“寻”与“觅”的叠用就把词人反复而仔细寻找的情态动作非常船身地刻画出来了,这种若有所失的寻找细节描述出来的是遍寻不见后的冷清环境,这种环境的冷清寂寞程度是由接下来的“冷”与“清”的叠用表现的,“冷冷清清”给人感觉渐次浓重,“冷冷”出了外部环境,而“清清”似乎表现的是词人的内在心境,这种渐次浓重的凄清环境更进一步,就最终生成了词人“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二“凄凄惨惨戚戚”表达的情感仍然有渐次浓重的过程,“凄凄”是指冷清渐蹙而凝于心,“惨惨”比“凄凄”表达的凄凉心情更重些,到最后人所不堪承受时词人用了叠字“戚戚”来表达。十四个字,三句话,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每一个层次的叠字之间也同样是由浅入深地逐步推进。同样,“点点滴滴”中“点”与“滴”的叠用也是由写雨声起,以写人物心境终,在“点滴”之间逐层写出了词人孤寂而痛苦的灵魂。

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国宝—大熊猫》导学案4(含答案)


17.国宝—大熊猫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大熊猫的特点习性和特殊价值。 

2.感受本文形象生动的说明特点。 

3.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

●重点:体会准确、形象生动的说明。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叶永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多年从事科普创作,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嬉戏(xī)憨态(hān)濒危(bīn)璀璨(cuǐ)

繁衍(yǎn)扎碚(bèi) 掬(jū) 邛崃(qiónɡ)(lái)

分miǎn(娩) tián(恬)静 qī(栖)息   yì(翌)日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国王乐不可支

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3)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4)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

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4.整体感知。

《国宝——大熊猫》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的科普说明文。从全文看,文章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出了它的可爱及珍贵的特征。

5.课文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请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第1~7段):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

第二部分(第8~15段):介绍野生大熊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以及野生大熊猫数量极少、濒临灭绝的处境。

第三部分(第16、17段):介绍大熊猫生活历史古老的特征,说明它是“活化石”。

合作探究

问题一:“国宝——大熊猫”作为标题,你觉得有什么含义?其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呢?读完课文之后你认为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的原因有哪些?

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课文标题中的“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对象的最主要特征——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作者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注意——这国宝究竟是什么?

结合课文对大熊猫的介绍来理解,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1)体态可爱,逗人喜爱。

(2)数量极少,濒临灭绝。

(3)生存年代久远,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被称为“活化石”。

(4)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出访国外。

问题二:如果让你来介绍大熊猫,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外形特点:可爱。

生长环境:人烟稀少、泉水丰富、竹类众多。

生活习性:喜爱食竹、食量很大、性情孤僻、爱独处。

活动范围: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

繁殖情况: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

问题三:文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熊猫进行说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作者为了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准确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现了它可爱、机警的特点。(2)还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大熊猫“体态可爱”的特征。“悠然自得”“漫不经心”的拟人手法,“摇摇晃晃地”的生动描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熊猫的憨厚可爱。(3)文章还结合有关内容穿插了一些关于大熊猫的故事,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问题四:1972年10月,中国政府赠送的大熊猫“兰兰”到达日本上野动物园,在头9个月里,每天前往参观的人竟达30万之多,形成了“熊猫热”。能否将上句中的“竟”字删去?为什么?

不能。“竟”字突出了前往参观大熊猫的日本人之多是出人意料的,如果删去虽然也能表达参观人数多,但语气不如原来强烈,表达不够充分。

魏巍《我的老师》导学案11(含答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魏巍《我的老师》导学案11(含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3.我的老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重点:注重文中几处传神的细节描写,认真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效果。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1978年,创作完成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榆钱(yú)焚(fén)卜问吉凶(bǔ)

音调(diào) 磕(kē) 纠纷(jiū)

jiǎo(狡)猾 劝wèi(慰)  时chén(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心地纯洁,犹如水般透明。

(2)“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事物表达得不清晰或看不清。

4.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具体记叙和描写,以事传情,着重表现了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表达了思念老师的情意,也表现了蔡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挚爱,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5.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合作探究

问题一:概括“我”与蔡老师交往的七件事。

(1)她舍不得打学生而假装发怒;(2)教我们跳舞;(3)教我们观察蜜蜂;(4)教我们读诗;(5)教我们写字;(6)帮“我”排除小纠纷;(7)梦里寻师。

问题二: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热爱学生的好老师。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

(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2)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

(3)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明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问题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我”是一个机灵活泼、聪明好学,喜爱并尊重老师的孩子。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

(1)“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2)“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

(3)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

(4)梦里寻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问题四: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并分析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2)“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

(4)“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5)“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我们家的男子汉》导学案12(含答案)


9.我们家的男子汉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语句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培养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风格。

●重点:体会、感悟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王安忆,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代表性作家。1980年发表处女作《平原上》。王安忆的文学作品摒弃现实功利性杂质,将人置于广袤的时空背景中,在人类意义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值求索具有终极追寻的意蕴。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长篇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

2.给加点字注音。

嘴馋(chán)翘尾巴(qiào)翘首(qiáo)

恍惚(huǎng)(hū) 嗫嚅(niè)(rú) 倔强(jué)(jiàng)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他吃饭很爽气。

爽快。

(2)当《少林寺》风靡全国时,他也学会一套足以乱真的醉拳。

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靡,倒下。

(3)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说:“在安徽。”

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4)跳进车厢,淹没在济济的人群里了。

形容人多。

4.整体感知。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童年生活在人的一生中是最美好最纯真的,它是璀璨夺目的,它是熠熠生辉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在令成年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带来了纯粹的感动和震撼。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四岁的小外甥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男子汉。课文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用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描写了一个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勇敢的男子汉形象。

5.理清文章层次与结构。

一、开头语:交代本文的写作对象,介绍孩子的出生、如何留在自己家,以及他和父亲的关系。 

二、主体部分:具体描写“我们家的男子汉”,用小标题分类,从五个方面进行描写。 

三、结束语:抒发自己从“我们家的男子汉”身上引发的感受。 

合作探究

问题一:我们家的男子汉是谁?文章写了他的哪些趣事?反映了他什么性格特征?

姐姐的儿子,一个几岁大的小孩子。

能吃、怕死而吃青菜;为棒冰而放弃去少林寺;攻击爸爸又崇拜爸爸;自己买东西;不爱哭、进幼儿园很镇定;爬火车……

他是一个可爱、活泼、纯真,渴望自立、重感情,坚毅、刚强的孩子。

问题二:一个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很多,如果不很好地组织材料,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说说本文作者王安忆是如何来安排材料的。

本文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再加上五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可见作者在材料的安排上是动了脑筋的,按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不仅条理清楚,而且可以使人清楚地看到“男子汉”的性格是怎样逐步显现的。

问题三:文中小男孩的性格如此鲜明,完全得益于作者生动入神的描写,以及那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或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把相关语句画下来,并作简要分析)

(1)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可是我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他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那么棒冰可以吃吗?”他小心地问,是问“棒冰”,而不是冰淇淋,甚至不是雪糕。

简析:“小心”画出了“男子汉”既想到少林寺当和尚又舍不得放弃吃的心态,也写出了“他”在问话时希望得到肯定答复的神情。

(2)有一次,他不乖,我教训他,他火了,说:“我叫爸爸打你。”我也火了,说:“你爸爸,你爸爸在哪儿?”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说:“在安徽。”

简析:表现了“他”内心的沮丧、空虚和想说又吞吞吐吐不敢说的情态。

(3)他忘了他要买什么东西了。我终于忍不住了:“买一包山楂片。”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

简析:表现了“他”失败后沮丧的心情和失望的神态。

问题四:你认为文中的小男孩算不算“男子汉”,为什么?

男子汉:男人,强调男性的健壮或刚强。本文主人公虽然还是一个儿童,从年龄和体魄上是称不上一个男子汉的。可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地显露出了男子汉意志、品质的萌芽,所以,他算是一个男子汉。

问题五:看下列人物的行为是否属于男子汉的行为?你是否对男子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南京有一位叫汪侠的老人七十多岁了还连续两年参加高考。

★赖宁为了公共财产不惜牺牲年轻的生命。

★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人。

★淘粪工人时传祥曾接受过刘少奇的接见。

★清洁工人每天起早摸黑维护我们这个城市的卫生。

其实,不论年龄长幼、地位尊卑、事业大小,只要勇敢乐观地拼搏、追求积极的人生,都应当被视为男子汉或女强人。

王愿坚《草》教学案2(含答案)


【目标导航】

1.认识到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重温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感受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信胜利前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感受和学习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3.懂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道理,逐步做到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4.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资料链接】

1.关于作者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6年又陆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2.写作背景

1935年8月,红军征服了雪山以后,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分别在毛儿盖和卓克基两地集中,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继续北上过草地。右路军在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叶剑英等率领下,从毛儿盖出发,绕过松潘穿过草地向班佑前进。左路军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率领下,由马塘、卓克基出发过草地向阿坝地区开进。

3.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咯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4.关于《草》

从1976年年底到1977年7月,作家王愿坚连续写了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其中七篇写红军过草地)。“这些作品,是用短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来塑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一个尝试。”(王愿坚《写出感受的和相信的(代序)》,《王愿坚小说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第一版),《草》就是这十篇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写于1977年5月31日,发表在《人民文学》同年第8期上时略有改动。

【积累仓库】

1.课文补充注释

(1)四下里(sìxiàli):四处。也说四下。

(2)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3)捂(wǔ)着肚子:用手盖住或封闭起来。

(4)心像火燎:烧。

(5)僵住:僵持,相持不下。

(6)惶惑:疑惑畏惧。

(7)拽(zhuài):拉。

(8)端详(duānxiang):仔细地看。

(9)切勿(wù):务必不要。

(10)抽噎(yē):抽搭,一吸一顿地哭。

(11)光火:(方言)发怒,恼怒。

(12)一霎(shà):一会儿;短时间。

(13)顿时:立刻。

(14)一气:不间断地(做某件事)。

(15)花天酒地:形容沉湎在酒色之中。花,指妓女。

(16)宽慰:宽解安慰。文中是放心、舒畅的意思。

1、 形近字比较

喘气(chuǎn)                 挎包(kuà)

湍急(tuān)                  跨越(kuà)

揣测(chuǎi)                 垮台(kuǎ)

踹(chuài)                    胯下(kuà)

端正(duān)                 侉子(kuǎ)

【探究中心】

1.小说为什么以“草”为题目?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以“草”为题,简洁、醒目。一是交代全篇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红军长征过草地,部队饥寒交迫,只能吃野菜、野草。二是揭示了情节发展的线索,小说情节就是围绕“草”先后写了长征战士误食毒草,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的过程。三是引发思想的火花,主人公对“吃草”的一番议论,充满睿智地揭示了革命真理。所以小说以“草”为题目,凝练、精当。

这篇小说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过的第一快难走的草地的经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正文前面引语中的“最甜”一词如何理解?

“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小说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请根据这一点,分别用简短语句概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高潮部分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征?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战士误食有毒野菜,班长杨光摸黑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恳求医生前往救人,医生却有紧急任务在身。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高潮。杨光惊醒了昏迷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44):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从周副主席的话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高潮部分,周副主席毅然尝试有毒的野菜,以充当第一手资料。作者这里充分描写了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如“举起”、“看了看”、“咬下”、“抖动”“吐掉”等,刻画了周副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事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4.杨光在整篇文章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杨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以他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又以他的眼睛及他的所感向我们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反映红军长征中感人肺腑的事迹,更令人信服,更显得亲切感人。同时,杨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点也正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身上所共有的优点,也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这样的队伍,我们的革命事业才会成功。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综合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方法,特别是周副主席亲口尝毒草的细节描写,动作性强,富有感染力,成功地刻画了以杨光为代表的红军战士的形象和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表现了广大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敬仰之情以及他们从周副主席身上感受到的巨大力量,突出表现了周副主席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高屋建瓴的领袖风范。

第二,本文采取倒叙的方法,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篇首以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打开帷幕,接着以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最后以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结束全文。这样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第三,语言生动、准确而富有表现力。例如,全文结尾写道:“周副主席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这个特写镜头中运用的神态描写的词语,与描写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神地表现了周副主席心系战士生命安危的高尚人格和指挥若定、高瞻远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袖风范。

第四,本篇文章从一个普通红军战士的角度赞颂了以“周副主席”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全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周副主席”在整个长征中担负着艰巨的重任,日以继夜地工作以致体力不支而倒下,自己已处于昏迷状态,却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要尝试有毒野菜,并迅速布置了处理措施,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看出了周副主席令人敬佩的精神境界。

【语言平台】

1.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开始是跑,然后是走,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爬着,爬着,不知什么时候昏过去了。

这些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杨光救人心切、一往无前的优秀品质和顽强意志。

2.“什么,周副主席?”杨光立时惊住了。对于这位敬爱的首长,杨光不但知道,还曾亲眼看见过。……他惶惑地望着担架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了。……杨光不安地走过去。他深情地注视着那张熟悉的脸,却不由得大吃一惊:由于疾病的折磨,这位敬爱的首长面容变化多大呵!他觉得心头像刀在绞,眼睛一阵酸涩,竟然连敬礼也忘了。这些加点的词语,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

思路分析:当得知病重而昏迷的是周副主席时,杨光先是“立时惊住”(表明出乎意料,感到突然而精神紧张),接着感到“惶惑”(表明惊慌而不知所措),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他深感“不安”(表明心神不安定,深感内疚)。当见到首长病容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表明对周副主席的无比关切和忧虑,充满爱戴和敬重之情)。

这段描写杨光的心理活动,形象、细腻地摹写了他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时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革命领袖的无限爱戴、敬仰之情。

3.“革命斗争,需要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好一些!”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思路分析:这番议论语重心长,充满哲理,显示了周副主席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这段议论教导战士们要根据革命斗争需要,承认困难,正视困难,进而战胜困难。

4.“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

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以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艰苦奋斗

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意义。

5.“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

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这段话中两个“伟大”的含义?这段描写表

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因为他协助毛主席统率全军

组织万里长征,因为他和全体红军战士肩并肩、心贴心;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

席关爱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这一处的心理活动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崇敬的心情,

周副主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极端关注战士生命健康,无限忠诚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品质,使杨光无比敬仰并深受鼓舞,而周副主席评说吃草“我们正因为吃草吃得强大

了,吃得胜利了!”的教导,则使他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增强了走向胜利的信心。

【拓展窗口】

毛泽东同志总结长征的伟大意义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人民群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大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学习检测站】

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1.《草》这篇小说围绕“”这一线索,先后安排了           

        等几个情节,着重刻画了的光辉形象。

2.课文正文前的引语中的“这里是最甜的地方”“最甜”一词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二、选择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的高潮是()

A、杨光拦住担架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B、周副主席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

C、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

D、小说对周副主席的神态描写,倾注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关切、崇敬之情。

三、说说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的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1.“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

2.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

                                                                             

3.“吃草。嗯,说得好啊!”周副主席严肃地点了点头,“革命斗争,需要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好一些!”

                                                                             

答案:

一、1、草(战士)误食毒草(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议毒草周副主席。2、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二、B

三、

1.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崇敬之情,周副主席

的伟大精神使杨光深受鼓舞,周副主席的教导也使他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增强了

走向胜利的信心。

2.肖像描写,表现了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

3.语言描写,表现周副主席善于抓住时机对战士们进行思想教育的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画山绣水》优秀学案3(含答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画山绣水》优秀学案3(含答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学习目标:

1.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2. 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

3. 通过对文章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高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及仿写的能力。

学法指导

1.杨朔的这篇散文描写桂林山光水色富有诗情画意,整篇文章有一个主旨性话语,写出了作者漓江游的总体感受。朗诵作品后你能找出它来吗?

2.本文富有文采,杨朔是把散文当做诗歌来创作的,请多“吟哦讽诵“,品味语言上的妙处。第2、3、5自然段力求在此基础上达到背诵要求。

相关链接

1.杨朔

(1913~1968)蓬莱城人,当代著名作家。1937年在延安参加革命,先后在西北、广西等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6年担任新华社随军记者;1950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写出了他的名篇《三千里江山》;1952年写出了小说集《中国人民的脚步声》,近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杨朔散文选》和《杨朔短篇小说集》等。

2.关于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风光的赞美。在桂林方圆百余公里的范围内青山碧野,奇峰林立,秀丽的漓江蜿蜒曲折,穿城而过。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的水程两岸,“无数青山浮出水”,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桂林是一个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咯斯特)地区,几亿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海,海底沉积了几千米厚的石灰岩。由于地壳变动,大海深处的岩石隆起,海水退去,才使这里成为陆地。之后,又经过七千万年的风化,才最终发育成千峰耸立、碧水萦绕、岩石奇丽、洞境深邃的桂林山水。

知识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聚(cuán)峭拔(   )恍惚(huǎnghū  )贮藏(  )崭新(  )恬静(   )黑黝黝(yǒu  )玲珑剔透(tī )嶙峋(línxún)

2.解释下列词语。

精髓——比喻精华。品评——评论高下。杰作——特别出色的作品。 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恬静——安静、宁静。   清奇——美妙、奇丽。

3.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课堂探究

一、导课激趣

读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可有人却说,那些风光并不怎样,有一处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

指出:题目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和“绣”一般都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画”指其中蕴涵的诗意,而“绣”指工巧,有华采。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充满了诗意,精致优美。

二、检查预习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6.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四、朗读课文,品味诗意

1.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说说这篇文章的诗情画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文章的标题是画山绣水

说明:a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   b互文的手法使自然的山水更充满诗情画意。

②文章中有些景及故事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①桂林山水(第二段) ②漓江水色图(第四段) ③鱼鹰捕鱼图(第五段)

2.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四人一组有感情地朗读所选文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再用文字的形式为这段话写几句评语,并仿照例句描写一处景物?

例:写桂林的水时,作者说:“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仿写:瞧瞧那满地堆积的棉花,洁白洁白的,白得像冬天覆盖大地的积雪,叫人实在不忍心玷污它。(学生朗读,赏析并进行仿写,师生共评)

3.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下列句子都能给人美的感受,用心品味,说说它们为什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2)……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参考示例:1.这句话运用了对比和互文两种修辞方法,强调了桂林山水深蕴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像。

2.这句话运用了鲜活的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阳朔境内的钟乳石的无比精美和丰富。】

五、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课题:                                画山绣水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学习目标

1. 学习和尝试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学法指导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句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为桥;第三句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风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希望同学闪在学习时用心体会。 

知识预习

1.找出下列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

清奇俏拔瘦骨嶙峋玲珑踢透反应迟顿万赫藏云心往神弛

仙山琼搁旭日东升丈势欺人画山锈水盘空万刃 登峰造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词填空(   )。

那船家__是位手脚健壮的壮族妇女,__是位两鬓苍白的老人。__是谁,心胸里__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戳个小洞,__要喷溅出来。

A、也许……也许……无论……都只有……才……

B、或者……或者……无论……都只要……才……

C、或许……或许……不管……都……只要……就……

D、有的……有的……不管……都……只有……就

3.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

课堂探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一般说来,赏景就是赏景,不必相机地进行一些教育,诸如阶级教育。赏景是欢娱的,离开现实人生的,是审美的,阶级教育是理性的,依附于现实生活的,凑在一起,很有些别扭。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本文这种写法带着时代的印记。

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体验拓展

1、点评文章的构思

观赏漓江风景本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可作者却在介绍一些造型奇特的山岩的名称以后,借船夫之口讲了有关这些山岩来历的传说,以此反映劳动人民在旧社会所受的深重苦难。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构思的?

2、心灵的旅游

杨朔说:“凭着我一支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所以他将触动他心灵的东西写了出来,你也见过大自然的各种风光,触动你心灵的地方不少吧,试一试,你能行!

我的描绘:                                        

四、总结全文

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1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五、课堂小结:

是啊,祖国有着如此神奇而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着如此动人而凄美的传说故事,让我们用双眼去观赏,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悟,用笔去描绘祖国这些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吧。

当堂练习

1.课文中讲述了“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等四个传说,请问这些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个问句,请问这三个问句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本文要把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描写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是怎样结合的?请你说说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4.本文运用了不少间接材料来写景,作者是怎样运用的?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参考答案】1.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这些传说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认识过去有一定的意义。2.第一个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个是解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作桥;第三个是进一步解释,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3.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作者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述说出来的,边赏景,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船家讲故事的时候又带着叙述者的感情,显得相当亲切。4.间接材料,就是从他人那里得来,并非是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在本文中运用传说,让我们想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像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间接材料要和作者的直接见闻统一起来运用,本文中讲了一点传说,再写一点江上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得比较自然。

林冲棒打洪教头检测试题(含答案)


林冲棒打洪教头检测试题(含答案) 

《林冲棒打洪教头》练习

一、积累整合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乘凉(chéng)皓齿(hào)髭须(zī)朝靴(xuē)

B小觑(qù)拽住(zhuàn)踌躇(zhízhú)摇曳生姿(yè)

C唏嘘(xīxū)胸襟(jīn)邂逅(gòu)倚傍(yī)

D小厮(sī)胆怯(qiè)伎俩(jì)忖量(cǔnliáng)

2、下面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招贤纳士平坦鞠躬沟当

B嫉贤妒能气宇轩昂羞惭绿阴

C错手不及理采尺椟枷锁

D风弛电掣扬眉吐气揣摩锦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他收到朋友的求援信后,心照不宣,立即回了一封非常幽默有趣的信。

B病菌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对人们的危害却非常严重。

C苏杭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称之“人间天堂”实不为过。

D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本领,不然身无长物,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强沙尘天气屡屡肆虐华北地区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使北方地表被整体恶化造成的恶果。

B继互联网、基因等名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后,作为一种长度单位,“纳米”一词也越来越多地跃入人们的眼帘。

C以5:4力克阿拉维斯队的英超劲旅利物浦队,终于实现了夺取足总杯、联赛杯和联盟杯“三冠王”的胜利。

D中国第一个集成制造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后,受到国内外同行大加赞赏,共有二万三千多人次前来参观。

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6、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两岸边都是垂杨大树

②树阴中一遭粉墙。

③四下一周遭一条阔河

④出门走了三二里,果然见座大石桥。

⑤过得桥来,一条平坦大路,早望见绿柳阴中显出那座庄院。

A④⑤③①②

B④③⑤①②

C⑤④②③①

D④⑤②③①

7、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最合适的动词是:

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____(a哄b走)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棍棒来,____(a扔b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了衣裳,____(a拽扎起b收拾好)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____(a说b喝)道:“来,来,来!”

8、文学常识填空

《水浒》又名______________。它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________。除了《水浒》,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感受鉴赏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林冲探访柴进,最初未遇,庄客齐道:“你没福;若是大官人在家时,有酒食钱财与你,今早出猎去了。”分析这处情节描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笔墨写柴进出场

“一簇人马飞奔庄上来,中间捧着一位官人,骑一匹雪白卷毛马。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三牙掩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身穿一领紫绣团胸绣花袍,腰系一条玲珑嵌宝玉环绦,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带一张弓,插一壶箭”

《白杨礼赞》导学案7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白杨礼赞》导学案7》,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引——合作——展示——提升”四环节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主备组长签字

课题:《白杨礼赞》

【知识链接】: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托意于物(采用方法:联想与暗示)。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它着眼于全文的构思,即使用于局部,至少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决不会是一个单句;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象征中的象征体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感情一般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课前预习:

(温馨提示:这是你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也是对你的自觉性的考验。)

1、基础知识自学与交流(阅读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画出重点读和记。)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剧本《清明前后》等等。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语。(学法: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积累字词;2)、听读或范读课文或小组学生朗读)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倦怠(dài)恹(yān)恹

晕(yùn)圈参(cān)天潜(qián)滋暗长

不折不挠(náo)婆娑(suō)虬(qiú)枝

[妙手偶得]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

⑴字音关——下面各组字的注音中,每一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A.坦荡如砥(dǐ)晕(yūn)圈潜(qián)滋暗长虬(qiú)枝()

B.旁逸(yì)斜出倦怠(dài)秀颀(qín)无边无垠(yín)()

C.婆娑(suō)恹恹(yān)锤(chuí)炼不屈不挠(ráo)()

D.磨折(shé)挺拔(bá)楠(nán)木鄙(bǐ)视()

⑵字形关——下面是高哲同学利用本课所学的生词写的一段话,请找出其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看旁移斜出的枝条,看耸入云霄的高枝,似乎永远都不会有倦殆。无论我们怎样锤练自己的语言都无法描写出它的神奇的美。

改正:

2.词义关。用词凝练准确且变化多姿是本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请根据提示,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内。

(1)写高原之大,作者用()(2)写高原之平,作者用()

(3)写高原之色,作者用()(4)写枝条斜出,作者用()

A.黄绿错综B.坦荡如砥C.旁逸斜出D.无边无垠

第一课时(总第节课)

备课时间:2月19日上课时间:月日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把握本文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思路。

学习重、难点: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学习过程:

导入: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让我们走进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英姿。

自学导引:

1、解题:题目中“礼赞”的意思是:。

2、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出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想想:这些段落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进行抒情?

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你能说一说它的作用吗?

3)、文章从那几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试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自学内容的基础上讨论探究)

1、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2、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与“不平凡”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展示交流:

巩固提升:

1.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若不是(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⑵无边无垠,(平坦得像磨刀石),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⑶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⑷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面对它们,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比喻,设问)

教(学)后反思:

“导引——合作——展示——提升”四环节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主备组长签字

课题:《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总第节课)

备课时间:2月20日上课时间:月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从多角度对“物”进行描写的方法;具体认识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品味本文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了解白杨树独特的内在气质。

学习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高度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今天我们就来具体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自学导引:(自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生长环境的不平凡(景美):

(1)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黄土高原:

色彩:

幅员:

地势:

(2)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

(3)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4)我的情绪变化对于表现白杨树来说,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2、外在形象的不平凡(形美)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

3、内在气质的不平凡(神美)

作者称白杨树是树中的“”,是因为:

4、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把它们找出来,在文中批注你的理由,

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自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探究)

1、本文名为《白杨礼赞》,但作者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黄土高原,是不是多余?为什么?

2、作者礼赞白杨树,为什么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样安排是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这些句子中用了“也许”一词,这一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展示交流:

巩固提升:

一、阅读下面三个文段,然后答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口哪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如老妪负水,有的□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选自《晋祠》)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

2.(丙)段方框处应依次填入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挑偃挺拧B.横偃劲扭

C.挑犹劲扭D.横犹挺拧

3.对(甲)段文字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白杨礼赞》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烈日下柳树的“病态”;(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主要是描写与________相结合,(丙)段是描写与________相结合,而(乙)段则是比较单一的自然环境描写。

6.对三段文字描写树的目的与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丙)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

B.(甲)、(乙)两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丙)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

C.(甲)段突出树的形态,(丙)段体现树的精神,(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D.(甲)段体现树的精神,(丙)段突出树的精神,(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二、(选做题)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教(学)后反思:

“导引——合作——展示——提升”四环节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主备组长签字

课题:《白杨礼赞》第三课时(总第节课)

备课时间:2月21日上课时间:月日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认识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难点:

1、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2、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

知识链接:

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学习过程:

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白杨树是的树。

2、《白杨礼赞》《白杨礼赞》中,作者饱含激情礼赞的仅仅是西北平原上极普通又不平凡的白杨树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自学导引:

1、找出能表明导入第二点问题的段落,完成以下问题:

1)将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注意不可改变句意):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3、你认为文章结尾“楠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七段的四个反问句:

1)句中“至少”“尤其”两个词语有什么作用?

2)、四个反问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3)、你认为:四个反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不可以调换一下顺序?

4)、比较改后的陈述句与这四个排比反问句,思考:排比反问句的作用。

2、作者把白杨树与根据地军民联系起来,你认为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展示交流:

巩固提升:

1、从下列形象中选一个写出他的象征意义。

兰花、楠木、莲花、蜡烛、梅花、太阳、翠竹

2、选做题:

1)学习第七段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写一段话。(找出一种“物”和与之相应的“人”,找出其精神的共性,然后写作)

2)、现在再次拿出我们的课堂练笔,请赋予笔下的意象以象征义,尝试用一些对比手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来礼赞所写之物。

3、古往今来,赞美牡丹、菊花、莲花的诗文可谓多矣;而对绿叶的赞美却鲜有所闻。或许有人说;绿叶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既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婀娜的姿态。其实,花儿之美,是整体关。如果没有绿叶的陪衬它便会显得单调刺目,正因为有了绿叶,它才构成一个美的和谐,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绿叶长在鲜花之下,总是谦逊地低着头,从来没有趾高气扬过。它不在意行人的注目礼,即使听到行人一味赞美鲜花而冷落自己的时候,也毫不嫉妒,依然兴致勃勃,忠于职守。

绿叶的生命虽然短暂,然而,它却把自己的一切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了大自然。“年轻”时,它生机勃勃,青翠欲滴,把空气中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转化为人类必须的氧气;“年老”时,它脱离母体,投向大地的怀抱,“化作春泥更护花”。

1、文章第1节把绿叶和鲜花进行,突出了绿叶的作用,表现了绿叶的性格。

2、第2节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绿叶的和。

3、第3节表出了绿叶的精神。

4、本文和《白杨礼赞》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是:

教学后反思: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导学案7(含答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传统文化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927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