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了解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过程。
2.通过质疑、探究了解“香港回归”所具有的划时代的“丰碑”意义。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中植下“大中国”的观念。
[预习指导]
1.目标点击
(1)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的背景。
(2)了解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过程。
(3)探究香港回归所具有的划时代的“丰碑”意义。
(4)进一步巩固对新闻这种文体的认识。
2.学法指导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香港被强行租借的历史。
(2)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实况记录片,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
(3)按照新闻的基本结构,分析、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作者简介
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联合采写。
2.背景资料
据历史记载,约2000年前,在汉朝时,中国就已把香港纳入版图。到14世纪,就有很多广东人前往香港定居,以后,又有很多大陆内地的人迁到香港居住。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贸易港口。
到19世纪,英国商人把大批鸦片运到中国,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士兵吸食鸦片,军队毫无斗志;老百姓吸食鸦片,导致倾家荡产。清政府看到鸦片对中国人民的危害,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国商人为了巩固自己在华的既得利益,借此挑起事端,终于在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1842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1984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声明,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凌晨零点,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题目解说
本文是由新华社记者和人民日报记者联合采写的一篇新闻报道,刊登在1997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这篇新闻报道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阐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4.香港特别行政区
简称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位于中国南部、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深圳市之南,因地产沉香并在此出口而得名,又称香江、香海。面积1095平方公里,人口约661.7万(1997年),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原属广东新安县(今深圳市)。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1841年1月,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占香港岛。1860年10月24日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界限街以西地区。1898年英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两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1982年至1984年,中国政府同英国政府进行了多轮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规定,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于同日把香港交还给中国。
中国政府根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宣布了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五十年不变,199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实行“港人治港”。
香港为自由港,经济发达,是亚太地区及世界重要的贸易、金融、航运、旅游、信息中心之一。
[教学过程]
一.扫清字词障碍:
1.字音认读
瞬间(shùn)媒体(méi)噙满(qín)瞩目(zhǔ)
2.字形辨识
沧(cāng)沧桑沸(fèi)沸腾镶(xiāng)镶嵌瞩(zhǔ)瞩目
跄(qiàng)踉跄拂(fú)拂袖壤(rǎng)土壤嘱(zhǔ)嘱咐
3.词语补注
经久不息:经过很长时间都不停息。
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灯火辉煌:灯光明亮、光辉灿烂。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即: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后盾:背后的支持和援助力量。
承诺: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
二.课文内容讲解:
1.内容讲解:
香港——沧海一珠,那个涌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地域,在被清政府拱手相让后,经过100年的沧桑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香港的回归,是万众瞩目的盛事。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是《人民日报》在1997年7月1日的一则新闻,它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根据新闻的特点,全文分为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为导语部分,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
第二部分(第2~25段)为主体部分,报道了交接仪式的过程及其重大意义。
2~5自然段概括报道了举行交接仪式的时间、地点、江泽民主席的庄严宣告及重大影响。
政权交接,香港回归,举国欢腾,普天同庆。对于这一百年盛事,作者浓墨重彩地概括报道事实,揭示消息的中心意思,唤起读者注意新闻的主体。其中:
6~7段交代仪式正式开始的时间及双方出席官员。
8~10段概述英国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11~15段特写降旗、升旗仪式。
16~23段详细叙述江泽民的讲话。
24~25段两国领导人握手合影,交接仪式结束。这部分突出叙述了三个内容:查尔斯王子讲话、降旗、升旗仪式、江泽民的讲话。
查尔斯王子的讲话突出赞同“一国两制”,支持《联合声明》两点。
降旗、升旗仪式,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读分”到“读秒”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精彩的描写和画龙点睛的议论,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充溢着中华民族的自豪、振奋之情,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扬眉吐气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此时,全场沸腾了,许多人眼睛里噙满了激动的泪花,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不停地闪动,记录下这庄严的历史时刻。
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江主席的讲话,作者作为重点进行摘要表述,其主要精神有三点:
(1)香港回归祖国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的基本方针;
(3)香港今日繁荣的根本原因和香港的美好未来。
第三部分(26~29段),交代了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和各国记者人数,使整个报道首尾相随,十分完整。
2.结构图示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3.句段品鉴
(1)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品析:这一段作为新闻的导语部分,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从香港的主权变化及回归祖国的时间两个方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拟人手法的运用突出了香港回归的意义。“百年沧桑”点明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的时间之长,如今终于回到了祖国。“祖国的怀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象征着国家和民族的主权。
(2)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品析:历史已经过去,中国人民受欺侮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中英香港政权交接是通过和平的外交方式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世界上解决一切争端的先例,这件事本身意义十分深远,影响巨大。它为世界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场面的描写,突出了香港回归的神圣。“注目礼”表明人们对国家的尊重,更表明了中国人的自豪感。“瞬间”指时间之快,更指中华民族对香港的回归期待已久。
4.写法探究
(1)结构清晰,详略得当,首尾圆合。
按照新闻的结构,全文除标题外,清楚地分为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主体部分根据事件发生的前后,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交接仪式的进程。主体中又突出叙述了三个内容:查尔斯王子讲话、降旗、升旗仪式、江泽民的讲话。三个内容之中又浓墨写降旗、升旗仪式,着重传达了江泽民的讲话,疏密有致,详略得当,中心突出,首尾圆合。
(2)叙述为主,穿插议论,饱含感情。
新闻本来以叙述为主,但适当地运用议论和抒情能让记叙的内容锦上添花。如第3段中的评论“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深刻揭示了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第12段中“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一句,抒发了作者抑制不住的民族自豪感。这些在叙述的基础上作出的点睛式的评论,感情强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语言准确、简明。
文中,有些词语有高度的概括力,如“百年沧桑”、“举世瞩目”等。有些词语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如“隆重”、“肃立”、“经久不息的掌声”、“缓缓降落”、“徐徐升起”等。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准确表达时间的词语,并精确到日、时、分,这些都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5.难点讲解:
(1)课文最后一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尽管作为新闻有时可以采用自然结尾的办法,但文中叙述的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对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各国记者人数,有必要进行介绍,这都表明报道事实的真实性,这是其一。其二,文中多处互为照应,如:“历史性的一幕”与“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与“举世瞩目”等,这都表明了报道事实的完整性。
(2)香港回归究竟有什么历史意义?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标志着中国人民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只有在国力强盛的今天,才得以实现。
②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光辉典范。
④标志着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完全正确的,它为国际社会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与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成功的范例。
⑤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20世纪世纪史上的大事。
[课后习题讲解]
第一题:23时42分,23时46分,23时56分,23时59分,距零点只差几秒,7月1日零点整,凌晨零时12分。体现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表现过程的扣人心弦、渲染庄严肃穆的气氛。
第二题:庄严、肃穆。
第三题:
人物
主要观点
查尔斯王子
1.赞同“一国两制”
2.支持《联合声明》
江泽民主席
1.香港回归祖国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的基本方针。
3.香港今日繁荣的根本原因和香港的美好未来。
第四题: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的外交事务、国防等。

相关阅读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苏教七下)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苏教七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新闻的体裁特点。

2、比较阅读的方法,活跃思维,扩大视野。

3、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习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引导合作。

教学用具:

多媒体。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香港被步步割让,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1997年7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离开了祖国100多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新闻,它就是报道这件激动人心的事件的。(板书课题)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象。提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幺?(香港回归的重大和庄严)
2、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交流学习卡中的生字词,补充对课文的理解。
3、理清课文内容。思考:
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重点讲了什幺?(教师引导学生合作)
引出结语。谈谈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幺作用?
(作必要的交代,使报道事实完整)
消息除了采用叙述报道事实外,还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三、拓宽思维,比较阅读。(研讨方式)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人》《中》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
1、默读后讨论。四人小组展开讨论,选取代表发言。(师作点评)
2、师生合作,列表比较。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语文学习指导用书》p149阅读理解(二),将原文改写成一则消息。(互评)
五、总结课文。(达成学习目标)
六、课后练习。完成书上的《探究与练习》。

板书设计: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导语: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两个“这是”,两个“传向”。

主体:叙述交接仪式的全过程。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重点叙述降旗、升旗仪式(特写)江泽民主席的讲话(重点)

结语:出席仪式的其它成员及各国记者人数(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

七年级生物下册《环境在恶化》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环境在恶化》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的数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如:工业污染、森林被砍伐等。让学生分析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

水污染树木非法砍伐白色污染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进行简要点评。

教师:环境的恶化,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来源于自然界,动物、植物、水等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索取的对象,但是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它又能被多少人利用呢?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新课教学:

一、人口增长过快

活动一:学生讨论分析“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学生认真观察教科书图13-1,并结合教师提示分组讨论。

思考题:

(1)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发展趋势如何?

(2)什么原因造成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3)人口增长过快,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样的危机?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小结:现在地球人口已经超过67亿,有专家预测到2026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到2050年时,世界人口将达到92亿。照这样发展下去,地球总有一天会支撑不住的。世界人口增长已经过快,那么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又是如何呢?

活动二:学生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学生根据教科书表13-1“中国人口数量变化表”给出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讨论。

思考题:

a.从绘制的曲线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如何?

b.根据曲线图,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的人口数量。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由部分小组代表出示自己绘制的曲线图,并解释曲线图所含的意义。学生推测出我国人口在21世纪中叶即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24863万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了,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几十年来人口增长过快。我国人口众多,位居世界第1位,那么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又怎样呢?

 教师: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可是供给13亿人口来用,就显得贫乏多了。不只是土地贫乏,而且其他资源也是如此。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3/5,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均值的1/4。这些数据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口太多,不管多么丰富的资源,人均占有量也都是贫乏的。

教师:不管是中国,还是全世界,如果人口继续膨胀,过多的人口对自然资源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就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压力,以致于不堪重负。

教师出示漫画“苦难的母亲”,学生动脑思考。

思考题:

(1)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

(2)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小结:漫画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人类要从母亲(地球)那里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如果人口过多而且超过“母亲”的供应能力,不仅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还会带来教育、就业、住房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地球环境,才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控制人口的方法就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对我国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过快,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人口过多,给地球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这种压力对她来说,已经支撑不住了。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要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伸出我们友爱的双手,热爱它,拥抱它,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丽和谐的家园!

20、录音新闻—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录音新闻的形式与其他新闻的异同。
2、了解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成功的盛况。
二、能力培养:
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培养祖国的荣誉感,学习参试人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斗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学习语言,训练朗读。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以及在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具准备:收音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字注音:
翱硕大悫顷刻停泊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
3、深入赏析课文,从描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口语与书面语结合入手。
三、合作探究:
互动一:朗读课文,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教师明确: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互动二: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
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学生自我评析。)
互动三:再次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
教师明确:标题: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
导语:在第二小节,第一小节是引子,交代通迅员和新闻标题,是录音新闻的特有形式。
互动四:通过比较,了解录音新闻特点的知识。在这则新闻中,括号里的文字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这些文字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教师明确:这些文字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强了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缩短了听众和事件发生现场的距离。
互动五: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录音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教师明确:材料真实,报道全面。
互动六:精读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画出表示时间的句词,并分析作用。
教师明确:这则新闻以时间为顺序,报道事件的发生过程。先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情况,再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报道运载火箭情况,从一小时准备开始写起再写到“还有两分钟“,“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然后报道运载火箭的发射。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先报道测量船的情况,后报道直升机的情况,也是按时间顺序,这样使事件发展十分清楚,便于听众收听。
互动七:课文除时间语言准确外,还有许多形象的语言,把它们找出来,看看它们对录音新闻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从景物描写的作用,比喻手法的表达作用等方面谈,言之有理即可。
互动八:设置活动,模拟播音,以课文播音稿为基础指定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模拟播音。朗读时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感情基调,选择适当的语调速度。
四、达标反馈:
1、现场采访一同学,并根据录音写成录音新闻的稿件。
2、改正错字:波光鳞鳞喜型于色拨地而起萤光屏运栽
五、小结:
这则录音新闻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斗为祖国做贡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
方法小结:1、作为录音新闻,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事件是它的主要特点。2、合理安排顺序,使事件报道条理清楚。3、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这篇报道的语言特色。
六、资料补充: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标题:可以分为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电头”后的第一句,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
主体: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新闻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议论、描写。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926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