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体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美丽的图形,请大家也把它拿出来(教材附页2),沿虚线把它们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

1、交流学生操作的过程和发现的特点。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此时学生可能说出是对称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示怎样对称的。

学生可能说:虚线两边一样大

还可能说:虚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虚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虚线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三、综合实践和应用

1、练一练

师生一起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重点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出示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再进行交流说说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在哪?谈论完后再画。

特别指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2、猜一猜做一做

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剪出的图形然后再实际做一做。

出示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进行猜想讨论,然后剪纸。(在学生剪纸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安全.)

小编推荐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沪教版 三年级上 课本P54-55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和对称 轴的含义,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并会画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内在属性。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判断轴对称图形,正确找到对称轴

四、教学准备:课件、图形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引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欣赏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物。(ppt)

师:这些建筑壮观吗,那么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它里面隐含着数学知识,今天就让我们探寻其中的小秘 密。

老师:老师现在手中有一张彩色纸(对折,剪爱心)你们觉得老师将彩色纸展开 后会是什么图形?

生:爱心

师:仔细观察这左右两边,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左右两边大小,形状相同。

师:像这样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是对称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现在你能告诉老师,这些漂亮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吗?

生:它们左右都是对称的;它们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求新知,建构 模型

师:真棒!你看,这只小蝴蝶在照镜子 ,你能帮小蝴蝶画出镜 子中的另一半吗?

师:你们是怎么画的?(找到每个图形顶点的对称点,然后连线,就是他的另一半)

师:轴对称图形的左右两边怎么样?

生:左右两边一样大

师:你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的两边一样大?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对折(板书:对折) 师:对折之后怎么样?

生: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在一起。(板书:完全重合)

师:谁来重复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轴对称图形?

生:对折,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师:真聪明!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好吗?我们来到了数学城堡,你能将这些图形分类吗?

师:告诉老师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师:伞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两边不一样大。

师:谁再来告诉老师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对,上下对折或左右对折后会完全重 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知道了,将图形对折,就能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再将轴对称图形展开,你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 板书:对称轴)

师:这几张图都是什么图形?生:轴对称图形 师:找到他们的对称轴

(三)自主探究,拓展引申

师:我们找到了这些图形的对称轴,那是不是所有的轴对称图形都只有一条对称轴呢?

师:现在请同桌合作:请学生拿出长方形、正方形,找找他们的对称轴!你发现什么?(2条对称轴、4条对称轴)

师:平行四边形和圆形是轴对称图形吗?那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我们发现,轴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对称轴。

(四)巩固练习,总结归纳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你们能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吗?

1、选择题

(1)一个轴对称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 的图形 ( )

A. 完全相同 B. 大小一样 C.形状相同 D.能完全重合

(2)只要一 个图形能被分成大小一样的两部分,它就是轴对称图形,这句话对吗?( )

A. 正确 B. 不正确

(3)下列字母中,( )不是轴对称图形

A. B. C. D.

2、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知道了,轴对称图形能美化我们的生 活,让我们能感受到对称的美。

师:老师布置一项回家作业,请你们当一回 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对称的图案好吗?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数学教案

第2课时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83~8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操作、观察并获得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识别、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用对折、观察的方法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感受获得图形特征的基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识别、欣赏、制作等活动中,体会轴对称在显示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轴对称蕴含的美,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1.出示教材第83页的图片。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图片,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启发:如果我们把每张图片沿中间的线对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对折,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轴对称现象。也就是说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师:在你的周围还有具有轴对称现象的图形吗?

学生思考,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86页。

旨在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

2.举例。

启发:想想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轴对称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二、操作感悟、认识新知

1.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请同学们在教材第107页任选一个图案剪下来,把它对折。

学生动手做一做。

教师提问:通过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

质疑:什么叫“完全重合”?

归纳: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2.画一画,剪一剪。

出示教材第84页例4,并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对折,照样子画一画、剪一剪。

师:剪出的是轴对称图形吗?用这种方法,你能再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思考后开始动手操作,最后,学生展示自己剪出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绍。

3.试一试。

把教材第109页的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独立操作,然后集体订正。

三、观察判断、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讨论、确认,再交流,并且要求说明理由。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上面一行图案都是怎样剪出来的?那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呢,能用线练一练吗?

4、猜汉字游戏

5、做“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讨论确定,再派代表交流、说明。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

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是对称轴。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2.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二课《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第二课《轴对称图形》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3.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二教材说明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也叫反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

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第68页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而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给出,也不要求学生掌握。

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蜻蜓、树叶、蝴蝶、京剧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例2),再让学生先仿照书上的步骤随便剪一剪,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例3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湖面的倒影,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解起来也比较方便。

课题

轴对称图形

认知性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技能性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图片、纸和答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师生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美丽的图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吧。

2、出示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二、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1、引导观察图形

刚才小朋友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

3、教学“对称”

小朋友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教师揭示课题。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师出示一只蝴蝶(课件同时展示)通过对折,让学生发现折痕,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

教师出示几张对称图形粘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动手画出对称轴。(其他学生评价)

5、练习巩固:出示课件(课本68页“做一做”)让学生独自完成,教师讲解。

6、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找、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自由讨论)

教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

7、猜字游戏:

出示八个字的一半,学生猜猜它是什么字?(分别是:日,由,木,里,M,Y,T,U)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课件(镜面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认识镜面现象

2、课后探究:让学生自己拿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和其他一些事物,把所发现的跟老师和同学说说。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一个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

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学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学案

1.知道对称轴,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经历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

学习关键:识别轴对称图形。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同学们,我昨天到眼镜店看到了一副眼镜,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我要不要买呢?(道具)大家都说眼镜不对称,到底怎样才是对称的呢?可以用手比划一下。

二、探究与交流

自学课本第29页例1,独立完成以下问题。(不会的同桌交流)

1.剪T恤衫、松树、心形、葫芦共同点是什么?

2.将这4副图形对折你有什么发现?

3.你能分别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吗?(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结果,组长汇报)

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三、自我挑战:

1.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里画“√”

二数《轴对称图形》学案

2.

二数《轴对称图形》学案

3.想一想生活中的数字、汉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的,试着画几个。(选做题)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学习了______________,我的收获是_______。

五、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3~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判断轴对称图形。

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

一些对称 图片、剪刀、彩笔、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剪纸导入,初步感知。

谈话:大家平时做过折 纸、剪纸等手工吗?老师也会剪纸,一起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好不好?

﹙把事先剪好的图形分给各组同学)

请同 学们看看,老师都剪了那些图形?(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

老师剪了这么多图形,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吗?

生:我发现把每一个图形对折一下,两边都是一样 的,能对齐。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描述得也很到位。不要小看这些剪纸,它们都是根据对称的原理剪出来的。

同学们拿出任意一张剪纸,试着折一下,使折出的两边对齐。展亦一下自己的成果,并互相检查:是不是对齐了。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一点边都不露,我们叫它重合。大家一起跟老师说叫什么?

生:重合。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图形展开,看到中间的一条折痕。小结: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这些图形都能对折一下,产生一条折痕,使它们的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称轴)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深入感知。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对称轴,我们还要会画它,对称轴一般用点画线来画,大家先看老师示范。在黑板上演示 :先找准位置,再借助直尺画出 对称轴。着重强调:对称轴一定用点画线来表示。

师:请大家试着在你手中的剪纸上画出对称轴。

前面我们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接下来大家就根据你学到的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是 不是轴对称图形。

黑板上出示课本第24页“练一练”第1题中图案,学生观察,然后拿出学具动手操作。

师:谁能告诉大家,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天安门、雪花、蜻蜓都是轴对称图形,把这些图形左右对折,能使两边完全重合。

生:音符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无论怎么折,都不能使它两边完全重合。

师 :同学们真聪明,一学就会,而且运用自如,能准确地判断。我们都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折一折﹚来判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图形折一折,如果两边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动手实践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 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自主创作,巩固认识。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 一个轴对称图形,你能用什么方法做出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的办法真多。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都可以得到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师演示,学生跟着做。

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左右对折,拿出剪刀,按照老师的样子剪出5个小洞﹙其中两个在折痕上),剪好之后,展开,看看发现了什么? (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折痕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出示教材第25页上花瓶 的一半。

师: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想另一半应该是什 么样子的呢?

生:另 一半应该和这一半完全一样。

生: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师:我们就按照这位同学的说法来画一画。

多媒体出示原图,再把与原图一模一样的图拼到一边。

师:照你们说的画好了,是这样吗?

生:不对,这样画出的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怎样画呢?

学生交流,讨论。

汇报:应该是左右相反,大小一样,上下一致。

再次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图,验证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轴对称知识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根据给出的对折图形,找出相对应的展开图。(教材第25页最下面的图)

引导学生看对折图,试着判断展开后的形状。学生意见不一致,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样子自己动手折纸,剪出同样的图形,再展开,比比到底是哪个展开图。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忆知识点,概括回答。)其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远远不止这些。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彩纸自己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剪好后把它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 成完整的认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每名学生准备一些彩纸和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故事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显身手。(辨对称)
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2)猜图形、画图形。(猜对称)
①出示图形的一半,请学生猜这是什么物体。
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格子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完成后请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做到的?
(3)找对称轴。(玩对称)
师: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你们说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么,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的对称轴。重点指导圆的折法。)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全课总结(赏对称)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借助课件,给予学生直观上的演示,加之自己的动手操作,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比较轻松,效果好。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3~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 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判断轴对称图形。

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

一些对称图片、剪刀、彩笔、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剪纸导入,初步感知。

谈话:大家平时做过折纸、剪纸等手工吗?老 师也会剪纸,一起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好不好?

﹙把事先剪好的图形分给各组 同学)

请同学们看看,老师都剪了那些图形?(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

老师剪了这么多图形,你 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吗?

生:我发现把每一个图形对折一下,两边都是一样的,能对齐。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描述得也很到位。不要小看这些剪纸,它们都是根据对称的原理剪出来的。

同学们拿出任意一张剪纸,试着折一下,使折出的两边对齐。展亦一下自己的成果,并互相检查:是不是对齐了。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一点边都不露,我们叫它重合。大家一起跟老师说叫什么?

生:重合。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图形展开,看到中间的一条折痕。小结: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这些图形都能对折一下,产生一条折痕,使它们的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称轴)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深入感知。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对称轴,我们还要会画它,对称轴一般用点画线来画,大家先看老师示范。在黑板上演示:先找准位置,再借助直尺画出对称轴。着重强调:对称轴一定用点画线来表示。

师:请大家试着在你手中 的剪纸上画出对称轴。

前面我们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接下来大家就根据你学到的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黑板上出示课本第24页“练一练”第1题中图案,学生观察,然后拿出学具动手操作。

师:谁能告诉大家,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 称图形?

生:天安门、雪花、蜻蜓都是轴对称图形,把这些图形左右对折,能使两边完全重合。

生:音符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无论怎么折,都不能使它两边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学就会,而且运用自如,能准确地判断。我们都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折一折﹚来判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图形折一折,如果两边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动手实践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 自主创作,巩固认识。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 一个轴对称图形,你能用什么方法做出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的办法真多。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都可以得到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师演示,学生跟着做。

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左右对折,拿出剪刀,按照老师的样子剪出5个小洞﹙其中两个在折痕上),剪好之后,展开,看看发现了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折痕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出示教材第25页上花瓶的一半。

师: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想另一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另一半应该和这一半完全一样。

生: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师:我们就按照这位同学的说法来画一画。

多媒体出示原图,再把与原图一模一样的图拼到一边。

师:照你们说的画好了,是这样吗?

生:不对,这样画出的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怎样画呢?

学生交流,讨论。

汇报:应该是左右相反,大小一样,上 下一致。

再次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图,验证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轴对称知识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根据给出的对折图形,找出相对应的展开图。(教材第25页最下面的图 )

引导学生看对折图,试着判断展开后的形状。学生意见不一致,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样子自己动手折纸,剪出同样的图形,再展开,比比到底是哪个展开图。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忆知识点,概括回答。)其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远远不止这些。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彩纸自己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剪好后把它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5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4.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体会祖孙间的亲情。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本课,解决部分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以生活经历引入
与学生交流雨天外出时的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的感受。今天,让我们走进一把“倾斜的伞”下,去感受一下“我”与外公之间浓浓的爱吧。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读课文,解决生字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布置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勾画出不懂的词语。
3.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淅沥声.困惑.混浊……”
4.检查读文情况,并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来。
2.引导学生就提出的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或看法。
注:①在雨中的伞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年代,雨中伞下场景的相似和变化)引导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课后练习二)②在雨中,那把伞为什么会倾斜?从“倾斜的伞”中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前后两部分的情节,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些词语或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抓住“伞歪了”,“总是一半干的一半湿的”。同次描写外公的笑和文中最后一段等处,让学生谈出体会)
4。分段落练习朗读,适当指导。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归类识字,如:“淋.混.浊.泪”
2.注意“丹”字,容易多写一点。
3.班内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小练笔”让学生观察生活,感受身边的温暖和快乐,把在生活中这样的小细节及亲身体验,说一说,并写下来。
《伙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5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
3、通过勾画重点语句,情感朗读,来理解课文。
4、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谈出自己的体会。
5、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感知大意。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2课《伙伴》(板书:伙伴),我知道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预习,谁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伙伴,故事中谁和谁是伙伴?
教师随生回答板书:马哈多猎狗乌鸦
2.师:下面我们就打开书,看一看他们是怎样成为好伙伴的?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师:看来,同学们在课下预习的都不错,课文读的很流利,本课的生字特别少,我想,你们也一定都认识了吧!检查生字词。
巡逻抹药焦急不安叼着
自己认读,指名认读
理解:巡逻,什么是巡逻呢?
注意“抹”右半部分“末”,第一横要长。
“叼”右半部分不是“刀”第二笔要写成“提”
二、细读文本,交流感动
1.师:《伙伴》是一篇很感人的故事,老师也曾为之感动,请同学们拿起书让我们再一次静静的用心去感受这个动人的故事。(教师配乐范读)
2.师:看来,你们真的是被三个好伙伴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拿起笔,把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认真地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使自己感动。
(学生默读课文,在书上勾画,自己读勾画部分)
(师:好了,如果你已经找好了就可以和你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读一读。同桌互读)灵活掌握
3.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
交流重点:
★第二段:“马哈多把受伤的乌鸦带回了家,给它抹药,帮它养伤。乌鸦很快就好了。”
学生读后谈感动,从哪些词体会到马哈多对乌鸦的关爱?抓住带回家、抹药、养伤来理解。马哈多多么关心乌鸦呀,如此细心的照顾着乌鸦,乌鸦心里会怎么样呢?
指出交朋友就得用真诚打动对方,就得用心去交。板书:用心结交。
★第三段:“马哈多和猎狗外出护林,乌鸦就守在家里。护林回来,乌鸦‘哇哇’地叫着迎接他们,日子过得很富有诗意。”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日子是“富有诗意”的?
生:幸福、开心的、
师:是呀,好伙伴在一起生活会很幸福,很开心。板书:幸福、开心。
指导带着快乐的心情去朗读这一部分。
★第四段:“马哈多两天两夜都没见到可爱的猎狗了。他很担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得了一场大病。”学生读后谈体会。
师:你生过大病吗?当时你心里感觉怎样?马哈多两天两夜都没见到可爱的猎狗了,你能想象得到马哈多当时的心情吗?
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
师:是呀,好伙伴就该互相牵挂。板书:互相牵挂。
★第五段:“‘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马哈多抬头望望乌鸦,那乌鸦也飞出飞进,焦急不安。令马哈多更惊奇的是,乌鸦把它放在院子里的肉一块一块都叼走了。”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焦急不安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想象出乌鸦是什么样子吗?
师:如果乌鸦会说话,他会说些什么呢?
师:此时此刻,乌鸦和马哈都不由得为猎狗焦急不安,他们都在想:出示: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
重点指导“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飞出飞进,焦急不安”读出那种焦急不安之情。
师:他们三个谁也离不开谁,都把自己的伙伴装在心里,他们真是好伙伴啊!
★第八段:“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物。”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你怎样理解“一次一次”?乌鸦为救猎狗,在家与枯井间一趟又一趟的奔波着,它累吗?它饿吗?可是为了自己的好伙伴不被饿死,乌鸦不辞辛劳,一次一次的给他送食物,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师:好伙伴就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板书: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师:此时“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是呀,拥有这样的两个好伙伴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四、升华理解,扩展再创造
1.师: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的想法,愿意与老师合作把这种感动读出来吗?我来开头,如果读到使你感动的地方,就和老师一起大声地读出来,好吗?
(师生配乐合作朗读全文)
2.师小结:马哈多、猎狗、乌鸦,多么好的三个小伙伴啊!他们互相关爱、互相牵挂、互相帮助,真心诚意地对待自己的伙伴,有这样的伙伴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啊!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也能这样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伙伴,相信,你们也会像他们一样幸福,快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有感情朗读。
二、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完整的复述出来。
三、检查生字词的记忆情况,教学会写的字。
1.检查会认的字是否熟练掌握。
2.出示:
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
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地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
提问:读这两句话,究竟在两个句子中意思一样吗?
像这样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样,叫做一词多义的现象。回忆一下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谁能举一个例子?(学生举出一词多义的现象)
3.小组合作,开心写字
(1)师:本课一共有11个要求会写的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习,看一看你能学会哪些字,你能想出哪些记字的好办法。你认为学起来困难的字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学生自学)
(2)师: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不好学的字请小组的同学帮帮忙,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多。
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指导:
“猎”可以和“借、错”等字对比来记。
“巡”的写法。
“食”的最后一笔是“点”
(4)小组内一起在田字格卡片上制作生字卡片。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生字卡制作的好。
四、扩展
1.扩展阅读《三个好朋友》
自己阅读,读后交流对文章的感受。
2.师:交朋友就得用心去交,课下我们收集一些关于如何结交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的格言,读一读,选自己喜欢的读给同学们听,好吗?最后让我们伴着《永远是朋友》这首歌,找到自己的好伙伴,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
《信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跳跃欢吠、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等一些词语的读音;通过查字典了解“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这些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2、能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小狗的活动线索,并在熟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此为线索简要复述课文讲述的一件事。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信任)同学们知道信任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关于信任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桃园。(出示有“告示”的图片),图上有什么?(公路、告示)这个告示,告诉了我们了什么?看后,你有什么想法或疑问?((1)那里的桃子真的能自己采吗?(2)真的是三里路吗?(3)真的有桃园吗?)
既然大家有这么多疑问,你们想不想去看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完后,把结果告诉老师。
2.思考: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写了“我”和姐姐到一个无人看管的桃林,自己摘桃子,自觉付钱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次采摘桃子,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默读课文,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2.仔细读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画出有关的语句,写简单的批注。(先自己找,再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1)告示牌
a.出示:桃子——自采——三里路
b.告示牌上只写了七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它把人们引向什么地方?
c.三里之外真的有桃林吗?“我”和姐姐找到果园,采摘到了桃子吗?
(2)木桌上的留言
出示: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a.纸条上哪些词最能表现主人对客人的信任?“尽管”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b.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c.从这张纸条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人?(热情,有礼貌,信任客人,友好……)
d.让我们以主人的语气,把这张纸条读一读。
e.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这段留言的时候,心情怎样?为什么?
(3)自采桃子。
a.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钻进桃林,亲自体验一下自采桃子的乐趣?(放有关桃林的图片)看到这些桃子,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干什么呢?
b.现在默读第四自然段,看一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沁人心脾”是什么意思?沁,渗入。本课指桃子芳香的气味让人感到非常舒适。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你感受到了吗?)
c.课文为什么要写果实的长势呢?我们从中又可以体会到什么?
d.师:正因为彼此的信任,我们才能感受到亲手摘桃的愉悦。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从哪里还能感受到桃园主人对我们的信任呢?
(4)无人看管的钱箱
“我们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然后掏出钱放在箱子里。”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师:瞧,主人不担心人们摘了桃子不付钱,不担心大家多摘了桃子少给钱,也不担心有人会把无人看管的钱箱抱走,充分的尊重信任客人,让客人感受到受人尊重的喜悦。
3.文章中提到狗和猫,找到有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
A、从狗对客人的行为,我们联想到什么?
(主人是多么的热情好客,把狗训练的如此盛情,为我们领路。)
师:果园的主人虽然没有出现,但处处与人为善,相信每一位客人。课文通过对狗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的美好品质。
四、整体回顾,感情升华。
1.师:这次桃园之行,让我们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喜悦,所以,当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时,我不禁回头……学生接读
2.作者为什么不禁回头,为什么久久注视着?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这份留恋与不舍呢?
五、拓展延伸
你尝到过被人信任的喜悦吗?(讨论交流)
六、总结
让我们相互之间充满信任,并把这份信任传递给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信任吧!

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导学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导学案

第1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28-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法:
观察、讨论法。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如窗花),也可用电脑上网收集各种各样轴对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出示教材第28页单元主题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玩具大家都玩过吗?那你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下这个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学生介绍项目。)
小结:你瞧,这个游乐场可好玩了,高高的上空有缆车、摩天轮,下面还有小火车、滑滑梯、飞机,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可高兴了,他们还在这儿放风筝呢,这里不仅好玩,还藏着好多数学知识,想不想认识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在这样的游乐场里学习数学知识。
二、互动新授
1、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教师点击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的图形。
谈话:你看,这是在游乐场上的蝴蝶风筝和蜻蜓风筝,认真观察,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物体,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教师出示叶子、蝴蝶和天安门图。)
师生谈话: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流。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庭?(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可以纠正。)
2、教学“对称”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物体就是对称现象。
3、剪一剪——认识轴对称图形。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码?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同桌交流,将剪出的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说说同桌剪的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
教师引导:我们剪轴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判断。指名上台演示,说说判断的理由。(展示时,教师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横着、竖着、斜着的方向对折,感受不同角度进行判断。)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学们,用铅笔画出你们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5、同桌之间互相找找剪出来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找,互相说。
6、说一说,在我们的周围你能找出轴对称图形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做一做”。
说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2题。
谈话: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老师收集了一些图形,这里有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确认的?
出示第1题的图形,让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指名汇报。
教师小结:这里的五角星,乒乓球拍和飞机的图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都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指出它们的对称轴吗?(学生互相指一指,并指名上台指。)
谈话:我们接触最多的10个阿拉伯数字里也有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第2题的数字图,学生寻找。
交流汇报。
3、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3题,连一连。
学生读题,说说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学生连线,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剪一剪。

小学数学四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四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三、教学准备

方格纸、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昨天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二)探索新知

1.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要想顺利的画出另外一半的图形,你有什么办法呢?根据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我们刚刚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的特点,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画。

教师:很好,怎样来找点呢,所有的点都找吗?

预设:不用,只要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在对称轴的另一侧点出关键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描出的各个点即可。

教师:谁能来展示一下你画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探究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预设: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先确定对称轴,找出关键点,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然后点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依次连接各个对应点,就可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你能简要概述一下上面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时的步骤吗?

学生:确定对称轴后,一找关键点;二数出距离;三点对应点;四连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学生充分的讨论后,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总结出方法,进行提炼,学生记忆的会更深刻。

(三)知识运用

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画对称图形的方法,那我们来练一练吧。

1.动手操作:剪下教材附页上的脸谱,补全到教材第84页第2题的空白处。

2.教材第83页做一做。

3.教材第84页第4题。

4.教材第85页第6题。

注:这题关键点是哪几个点呢?特别是第二题,同学们要注意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又有什么收获呢?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鱼鳞”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汪洋、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汪洋”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漂砾”则由教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出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E:树上的年轮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板书: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
4.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一)
文本细读: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1——5自然段讲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6——15自然段讲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16——17自然段讲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感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
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提前预习课文。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竺爷爷,杏花开啦!”()。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问:“什么时候?”
孩子():“刚才。”
竺爷爷()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是。”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植物的“感情”》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植物的“感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事例介绍了植物神奇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出“植物似乎也是有感情的”,这与人们平常认为的“草木无情”的常理相背,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而且不同的植物表现的感情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接着文章重点介绍了植物之间的“感情”既丰富又奇特。课文第三自然段进行了概括说明。“萎靡不振”“和睦相处”点明了植物有着鲜明的爱憎感情,说明了植物间相处的两种不同情况。
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就围绕这两种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大豆和玉米是一对好邻居;棉花特别欢迎大蒜在身边。”
“黄瓜讨厌西红柿,喜欢菜豆角做伴;铃兰花和丁香花势不两立,而喜欢勿忘我作邻居。”“谷子与水果长时间在一起,谷子霉烂而水果干瘪。”你看,不光植物之间有感情,就连植物的果实之间也有感情。
植物之间为什么会有感情呢?文章第七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是由于植物有一种生长的本能:
1.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养料,排斥对自己生长不利的因素。
2.外界的能量对植物新陈代谢有影响。这一部分讲的是植物有感情的本质,与前面讲的植物有感情的表象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文章从表达上,运用了列举数字、举例和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曲”和“给”多音字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课文的同时,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植物的“感情”)师:“同学们,人有感情,其实植物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它的表达方式与我们人类不同,你知道那些植物是有感情的?”(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
2.师: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去看看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含羞草”、“丁香花”、“货轮”、“棉花”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
“迅速”、“较浅”、“讨厌”、“竞赛”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恰恰”一词可以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进行换近义词的方法帮助理解;
如:“促使”、“供给”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干瘪”、“霉烂”“窒息”等放在文本中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读书中的句子)
A:我明白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植物奇妙的感情)
B:我明白了有的植物碰到合不来的伙伴会萎靡不振。农民就给它们安排能够和睦相处的邻居。
师问:“你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读4——6自然段)
4.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理解刚才那些不明白的词语。
5.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①植物为什么有感情呀?②题目中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呀?)
学生讨论后交流。
6.整体回顾全文。
7.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这些植物说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感情很神奇、可爱、有趣、奇特等)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注意读准“较”(jiào)、“供”(ɡōnɡ)、“曲”(qǔ)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注意“迅”字的比画书写顺序。“勿”不要写成“匆”,“柿”右半部分是“市”。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学生知道的其它植物的感情说一说。
《蜜蜂》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这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他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实验。
实验基本情况:
实验目的:证明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要素:
数量——四十只
特征——背上做了白色记号(过程中二十只蜜蜂受伤)
条件——两里半、沿途有许多景物、逆向的微风
结果——四十分钟,两只飞回,并带有满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只飞回;共计十七只蜜蜂飞回。
实验结论: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法布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昆虫学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让我们获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严谨与条理,又可以让我们体会人文的细腻与真诚。从科学的角度,法布尔的思考是比较周密的,实验过程是条理清楚的,对实验的记述也是比较客观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辉。如过程中小女儿爱格兰的表现,以及作者对蜜蜂“眺望”“遥远的家园”和“怀念巢中的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的猜想,使我们在了解科学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几许亲情与关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动物奇特的本领。
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常识和他的《昆虫记》。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
《矿矿的研究》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这是旅美华裔学者黄全愈写的一篇介绍自己的儿子在国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完成蓝鲸研究论文的文章。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内容却能给我们和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
事情的经过可以分成如下三部分:
从开头到“……你们可以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去看看。”是第一部分,讲儿子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我”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从“两个小时以后……”到“这回矿矿告诉了我不少我以前并不知道的东西。”讲儿子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在儿子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也学到许多知识。
从“矿矿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到结束。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我”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矿矿是怎样查阅资料完成他关于“蓝鲸”的研究的,了解矿矿写的论文的大致内容。
3.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首先向孩子介绍黄全愈,而后过渡到他在国外上小学的孩子。
黄全愈,美籍华裔教育的学者。2000年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成为当年国内非文艺类的第一畅销书。2003年,黄全愈又推出了“新书”《生存教育在美国》和《“高考”在美国》。其他的请学生介绍。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比如:“纠缠”;另外“迈阿密大学”可以看图片或由教师介绍;
(除了要求认的字、词语外,学生还有可能提出“抱怨”等,教师给予及时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矿矿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爸爸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2矿矿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在矿矿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爸爸也学到许多知识。
○3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爸爸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体会矿矿的认真和执着,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可以补充矿矿在美国学习的一些常识。(见参考书)
3.讨论:读了课文,你有过矿矿这样类似的研究成果吗?
4.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5.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本课要求认识11个生字,要求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教学中注意比较“介——分”是“人”字头,不是“八”字头。
2.用形声字比较字形的方法记忆“订、攻、吨、矿”等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孩子领到图书室,或者把孩子引导到丰富的生活,去问父母、大人或者街坊邻居,或者某些专业人士,让孩子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也像矿矿一样完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16吹糖人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充满着浓浓的乡情和友情。题目是吹糖人,但实际上讲的是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文章通过描写孩子们对糖人的企盼,对糖人师傅手艺的惊奇,对糖人的分享,使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自主识字,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学会品味生活中平凡的乐趣与美。

重难点分析:

1.本课生字比较多,主要是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交流或教师点拨来学习。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可以借助字、词典来理解,还可以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3.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是文章的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能抓住重点字、词、句读出相应的情感,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达到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解糖人,搜集吹糖人的有关文字资料、图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教师板书课题:吹糖人。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糖人的资料。

交流预设:

学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糖人图片。

可以展示实物。

可以介绍糖人的制作过程。

可以介绍糖人的色、香、味。

还可以针对糖人的历史进行介绍。

……

(二)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糖人资料进行补充说明,并展示相关课件。

(三)教师在学生对糖人充分了解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能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二)教师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2.出示词语:清脆、脚板下生风、诞生、惊奇、宁静、郑重、羡慕、端详、融化。

3.学生在文中将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4.学生自由练读词、句,指名练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一)小组讨论如何记忆本课生字的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出示课件。

例:“脆”字在理解字义后,可以用猜谜的形式记忆。“看似月照危楼,实是肉块进嘴中;只因肉嫩骨头少,吃起来真酥松。”

“巧”字可以用顺口溜的方式来记忆。“物件曲曲又弯弯,做工精巧不一般。”

(二)指导重点字的书写。注意本课生字除了“凭”是上下结构,其他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在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划”字例外是左宽右窄。

(三)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预设:

学生可能要说课文讲的是一件吹糖人的事,还有可能会说课文讲述了孩子们看吹糖人以及分糖人吃的情景……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回答,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进行修正评述,最后归纳为:这篇课文实际讲的是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的欢乐和享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一)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二)采取分组方式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二、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一)品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糖人”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和享受?

2.针对这一问题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

(二)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来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

交流预设:出示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理解的相关课件

1.第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飞起”、“生风”、“不一会儿”、“围”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追看“糖人”的急迫和热切。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当时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2.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糖人师傅手中还可以变出什么?”,引导他们抓住“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对吹糖人过程的好奇。

3.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个糖人一个故事,会有哪些糖人和有趣的故事呢?”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你有这个时候吗?买了形象的糖人后,会马上就吃吗?”最后抓住“端详”、“舔舔”、“郑重”、“小心”、“不想咬碎”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舍不得吃糖人、对糖人的无比珍爱,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

(二)整体回顾全文,引导理解最后一段“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融化呢”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预设:作者对糖人的回忆,不仅有童年的快乐,还有作者对故乡、对童年伙伴的深切怀念之情。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品读《吹糖人》,我们品到了“甜”。“甜”在哪里?“甜”在对童年的回忆,有浓浓的深情在里面。“甜”在对故乡的回忆,有浓浓的乡情在里面。糖人粘连起了乡情,粘连起了现实与童年,粘连起了他乡与故乡,粘连起了我与童年的小伙伴。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出示课件

1.读一读有关童年的故事、散文、诗歌等。

2.练习课后生字。

17五月的田野

教材分析:

读《五月的田野》,感受至深的是跃动的童心和贯穿全篇的童趣。课文从对田野风景的勾勒,到对田间孩子们的描摹,让我们了解到农村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本文的写作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田野这个广阔的背景下,儿童那极纯朴、纯净的日子构成本文独特的意境,田野因孩子们而富有生气,孩子们因田野而快乐;二是作者只通过田野中有代表性的两种植物“麦子”和“豆荚”展开全文,描绘出一幅惬意、自由的童年生活图景,线条简单,语言凝练;三是情景交融,物随情移,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所以笔端流溢出的都是田野带给自己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读懂课文,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本文适宜伴着音乐欣赏田野美丽的景象,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情境中。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1.读懂课文,感受五月田野的美丽以及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是本文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读、画、说、议的方法自主学习,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和媒体辅助,给学生充分地创设语言情境,从而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是本文的难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

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一)教师板书课题“五月的田野”,学生齐读课题。

(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三)教师课件展示五月的田野的魅力景色,引导学生谈感受。

交流预设:

五月的田野多么美丽、多么惬意、多么有趣、多么神奇、多么广阔……

(四)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感受五月的田野,体验乡下孩子的童年。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初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可以问老师,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二)教师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田埂、竹管、铁锅、忙碌、喷香、清香、撒欢儿、撵鸭子。

2.学生在文中将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然后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全班进行交流。

例如:“田埂”、“竹管”可以利用图片进行交流。

“喷香”、“清香”、“忙碌”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3.学生自由练读词、句,指名练读。

4.学生将文中的好词佳句积累到《我的采蜜集》中。

三、再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先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二)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1.小组内推选一位同学汇报组内讨论结果。

2.教师进行总结:课文从对田野风景的勾勒,到对田间孩子们的描摹,让我们了解到农村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教师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一)自读要求:出示课件

1.边读边思考:五月的田野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二)全班交流。

五月的田野是一幅广阔的、美丽的、快乐的、有趣的……画面。

交流预设:出示课文段落及相关解释

1.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甜甜地笑了”一句。“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一个“笑”字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却更表现了乡下孩子的快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自由练习怎样读才能表现田野的广阔和美丽。

2.第三自然段“光脚在田埂上走”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和自己的童年生活对照。可以让学生想象,再通过朗读,抓住“泥土软软的”、“冷不丁”、“冒”等词语体会光脚走的乐趣。

从“撵着鸭子”、“赶着羊群”、“为小兔拔草”的语句中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体会孩子们的懂事和勤劳。可以从“那里的草虫最多”、“那里的青草真嫩”体会乡村孩子们的纯朴、善良。

引导想象农村除了养羊和鸭,还会养什么?仿照课文中的样子来说一说。

把(),那里();

把(),那里()。

3.第四自然段重点抓“喷香的饭菜比什么都可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热爱生活。

4.第五自然段主要通过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

5.引导学生体会“!”中所蕴涵的快乐的情感。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节奏,读出文中蕴涵的情感。

三、整体回味。

(一)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对五月的田野的喜爱与留恋,伴着优美的乐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月的田野》。播放音乐,出示课文文字。

(二)在反复朗读课文后,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一)认读本课生字,组词,并能用词语说一句话。

(二)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三)指导重点字“摘”、“嫩”、“喷”的书写。

(四)学生练习生字。

五、拓展练习,积累实践。出示课件

作者能留心生活,细心体会生活,把五月的田野描绘得如此美妙。我们也可以到田野里去玩耍,也可以用美丽的画笔或文字记录下美好的时刻、美妙的感受,再把它珍藏在小本本上。

18*书本里的蚂蚁

教材分析:

《书本里的蚂蚁》是一篇童话。这篇作品从形象塑造上来说,非常简单,全篇只有一个形象“蚂蚁”,而且发生在这个形象身上的故事也非常简单:小蚂蚁爬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其中的花采了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被夹得扁扁的,像书本里的一个小字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情节,因为作家的构思非常巧妙,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和恰当的比喻,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了必然的故事。“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这是一种十分灵动的生命的力量的冲击,是一种想象力的张扬。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气息”,书本里的故事才因为有了“小蚂蚁”而变得丰富多彩,变得神奇迷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2个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自学或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或自己讲解课文等形式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

重难点分析: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成为本课的重难点。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或自己讲解课文等形式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

1.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动物的童话。

2.教师板书课题:书本里的蚂蚁。

3.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好奇走进文本:书本里的蚂蚁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神奇有趣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初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

2.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小组内先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二)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小组内读课文,教师指名读课文。

2.教师检查认读字词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

花蕊、陈旧、细碎、密密麻麻、挺乐意、封面。

“花蕊”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陈旧”、“密密麻麻”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教师仍然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来理解词语。

3.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记忆字形,学习书写。

小组内讨论如何更好地记住这些字,如何把字写好看。教师重点指导“喂”和“碎”的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同桌互读课文。

2.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全班同学交流。

交流预设:小蚂蚁趴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其中的花采了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被夹得扁扁的,像书本里的一个会走动的小字。

四、整体感知文本,走近童话的人物。

(一)课件出示读文提示:

1.学生反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在书中做批注。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二)问题预设:课件出示

1.书本里为什么会有一只小蚂蚁?

2.书本里的这只小蚂蚁都做了什么?

3.书本里的蚂蚁为什么会使旧书变成新书?

……

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相机指导。

教师总结:“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这是一种十分灵动的生命的力量的冲击,是一种想象力的张扬。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气息”,书本里的故事才因为有了“小蚂蚁”而变得丰富多彩,变得神奇迷人。课件出示教师总结

五、学生回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来复述课文。

六、拓展阅读。课件出示

1.阅读一些经典童话。

2.对比一下这篇童话和以往的童话有什么不同。

19带雨的花

教材分析:

《带雨的花》是一首叙事诗。诗的第一句就写出了孩子的率真:“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第一小节首先概述“我”因为受到美好世界的诱惑而偷偷跑出家,尽情地玩耍。第二、第三小节具体地讲了“我”淘气地追赶蝴蝶,好奇地看叔叔钓鱼,看爷爷捉虾。第六小节写出了“我”淘气后的心虚和害怕。文中字字洋溢着童心,体现着诗人对儿童精神生命的重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深沉的爱:一是对母亲的爱,在担忧“挨一顿打,还是一顿骂”时,还想着给妈妈采一束带雨的花;二是对生活的爱,“妈妈最爱带雨的花”;三是诗人对儿童的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达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这首诗歌与孩子的生活非常贴近,需要孩子在读中感悟,边读边议,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激发孩子们读诗的兴趣,感受诗的韵律美,享受美好的儿童诗的润泽。

重难点分析:

1.课文中有几个字例如“诱”“躲”等比较难写,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

留意这些字,并能通过查字、词典理解它的意思,以便更好地记忆,也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2.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时,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图片放映等多种形式进行美读,并及时指导背诵,由此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关于作家金波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一)教师板书课题:带雨的花。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金波的作品,例如《春的消息》。

(二)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作家金波的资料。

(三)教师针对学生介绍资料的情况加以总结及补充。课件出示作者介绍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文中小朋友都跑到哪里玩了?

(二)教师检查初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诱饵、尽情、原谅、香甜、鱼缸。

“诱饵”“鱼缸”可以通过学生的介绍或者图片展示让学生明白词语的意思。

“尽情”“原谅”“香甜”等词语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练读。

3.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全班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课件

交流预设:

课文讲述了“我”偷偷跑出了家的经历。学生还可以说得更具体一些。

“我”去追赶蝴蝶,在湖边看叔叔钓鱼,看爷爷网小虾,在雨中采野花……

(四)指导书写。

本课大部分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所以要注意书写时笔画间的紧凑。

1.偷、请、谅、诱、虾、顿在书写时注意都是左窄右宽。

2.躲、叔在书写时注意左右宽窄差不多。

3.疼字是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一)听写本课生字。

(二)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文本,情感体验。

(一)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小声读课文,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说明理由。还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二)交流预设:课件出示每一小节,及导读提示。

1.学习第一小节。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偷偷地”、“尽情”、“忘记”等词语进行理解。

(2)联系实际,学生谈一谈:你有没有偷跑出去尽情地玩耍过?当时的心情如何?

(3)总结:文中的孩子是一个贪玩的、不听话的、淘气的、无忧无虑的孩子……

2.学习第二、第三、第四小节。

(1)教师重点抓住“香甜”、“鲜嫩”、“蹦蹦跳跳”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我”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热爱小动物的孩子。

3.学习第五、第六小节。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我”太贪玩,以至于下雨了才想起家。下雨了“我”还想着给妈妈采一束带水珠儿的鲜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爱妈妈的孩子。

4.学习第七、第八小节

(1)“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教师引导学生谈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时的心情如何?

(2)由此体会出“我”在做错事后的心虚和害怕。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情感时,要注意适时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可以指导背诵。

三、情感朗读,加深理解。

(一)学生练习朗读,形式可以多样。可以自己读,可以同桌读,也可以小组合作读。

(二)扮演文中不听话的孩子,伴着音乐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课件出示

(三)试着背诵诗歌。

四、补充金波其他作品。

(一)阅读《雨》、《红蜻蜓》两篇文章。课件出示两篇文章

(二)体会其中与课文的异曲同工之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出示课件

(一)小练笔:回到家里,“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吗?如果你是那位妈妈,你会怎样对待孩子呢?代替妈妈给孩子写几句话吧。

(二)阅读金波其他作品。

20珍贵的教科书

教材分析:

《珍贵的教科书》记述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重点记述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全文突出了“珍贵”,从写缺书、取书、护书到最后的嘱咐,真实形象地写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所发生的真挚感人的事迹,让我们明白了这教科书的珍贵,懂得了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新词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和教科书的珍贵,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勾画批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式在品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这教科书的珍贵,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3.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忆过去,说现在,谈未来,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升华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和教科书的珍贵,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重难点分析:

1.理解教科书的珍贵是课文的重点,主要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本文重点。

2.理解教科书的珍贵也是课文的难点,通过拓展活动,忆过去,说现在,谈未来,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的时代背景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背景,走进文本。

(一)教师板书课题:珍贵的教科书。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二)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背景资料进行补充说明,并课件展示。

1947年春天,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党中央和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毅然于3月中旬放弃延安,之后在延安西北战场上消灭了蒋军十多万。延安小学的转移正是在胡宗南部队猖狂进攻的时候,所以当时环境十分险恶。

(三)教师在学生对背景充分了解后,引导学生理解“珍贵”的意思。

(四)质疑课题,走进文本。

交流预设:

教科书为什么这么珍贵?

教科书珍贵在什么地方?

……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一)课件出示初读课文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二)教师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文中“持、刷、抄、睁”是翘舌音。“嗓”是平舌音。

2.课件出示词语:珍贵、炮火连天、渴望、振奋人心、争先恐后、俯冲、叨念。

3、学生在文中将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指导本课生字的书写。

书写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找出字的偏旁;学习书写,知道每个生字的笔顺笔画。

三、再读课文,概括大意。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相关课件

1.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二)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重点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

(三)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交流预设:缺书——取书——护书——最后的嘱咐。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

(一)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解释“珍贵”这个词的含义。

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蕴涵的情感。

(一)精读学习要求:出示课件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围绕“教科书为什么这么珍贵?”这一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交流预设:

1.学习第1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哪些自然段讲的是在战争环境中,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的?”自己找出要学习的段落。

(2)根据课文填空,理解当时条件的艰苦。课件出示

没有(),就();

没有(),就();

没有(),就();

没有(),就()。

教师总结:填写的内容,让同学们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当时的困难和同学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突出的困难是没有书,从而使同学们体会渴望得到教科书的迫切心情。

(3)理解“渴望”一词,与“盼望”、“希望”两词进行对比,更好地理解战争年代教科书的奇缺。课件出示

2.学习二至七自然段。出示课件

(1)“我们”领到教科书回村时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2)在路上“我”和指导员会说些什么呢?大家猜猜。

在充分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后,引导学生怀着“渴望”得到书和听到有书以后的兴奋心情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跨着大步”、“恨不得一步回到村里”这些词句,体会指导员和我在领到书后的高兴心情。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朗读第7自然段。

3.学习第八至十一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回村的路上遇到了什么情况?出示课件

(2)讨论并体会第九自然段中两处省略号的用法,教师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交流预设:

“快卧倒……”(表示说话声音被打断,因为当时情况非常紧急,非常危险,指导员的喊声刚出口,就被炸弹的爆炸声打断了。)

“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省略“我”被炸伤昏迷后发生的事情。)

(3)在第九自然段中找出指导员受伤的句子,重点理解、体会“完整无缺”的意思,感受张指导员用生命护书的崇高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提问来完成这一段的学习:课件出示

①完整无缺的书是什么样子?

②这捆书是什么情况下完整无缺的?

③这捆书怎么会压在张指导员的身子下面?

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希望是什么?

(4)理解第十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书……书……”引导学生想象张指导员因为伤势过重,生命垂危,没有力气,说话断断续续的语气,指导朗读。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前两个表示指导员伤势严重,说话断断续续,后一个表示话没有说完就牺牲了。

(5)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张指导员要说的话的内容,补充完整,体会指导员的崇高精神。

(6)教师引导学生总体回顾“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出示课件

交流预设:

在艰苦条件下得到的书。

书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党中央节省文件用纸而印制的。

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

那捆教科书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三、拓展活动。出示课件

可以在班上举行一次专题活动,主题为“我和先辈比童年”。忆过去,说现在,谈未来,激发学生热爱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情。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新课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就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虚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新授课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67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