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物质的溶解性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物质的溶解性”,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知识归纳:
1.溶解性是指,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和。
2.在一定,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还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
3.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说,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有。
4.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在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外在因素是:,大部分物质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随,只有极少数物质如溶解度随。
5.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比较,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还可以看出,不同物质随。
6.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可用的方法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出来;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可用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方法研习:
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在相同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C.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溶质的量一定达到了最大值
D.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B.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一定变成饱和溶液
C.浓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D.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体
3.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⑤
4.20℃时,在100g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所列,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选项ABCD
加入食盐的质量/g10203640
所得溶液的质量/g110120136136
5.向一杯接近饱和的KN03溶液中,逐渐加入KN03晶体,下列图6—6中符合溶液中溶
质的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6.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物质0℃20℃30℃50℃80℃
甲13.3g31.6g36.2g85.8g169g
乙35.7g36.Og36..2g[来36.5g37.1g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3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使乙物质从它的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冷却的方法
D.升高温度可使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7.氯化钠和碳酸钠晶体的溶解度(O℃~30℃)如下表所示:
温度
物质0℃10℃20℃30℃
NaCl35.7g35.8g36.0g36.3g
Na2CO310H2O7g21.5g38.8g
(1)从溶解度表中,可获取的信息有:,

(2)要分离氯化钠和碳酸钠晶体的混合物,你设计的实验操作步骤是

拓展探究:
1.一木块漂浮于50℃时KN03的饱和溶液中如图6—7a所示,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
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了如图6—7b
所示的变化。
(1)由此推测出温度的改变是(填“升温”或“降温”)。
(2)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KN03晶体(填“增多”或“减少”)。

2.溶解度曲线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当溶液状态发生变化时,表示溶液状态的点的位置(坐标)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某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根据图6—8回答下列问题。
(1)当处于A、B点状态的该溶液分别发生下列变化(其他条件不变时),试参考表中示
例描述A、B点的变动。
A点的变动B点的变动
①升高温度向右平移
②降低温度
③蒸发溶剂
④稀释溶液

(2)将该溶液从状态A改变到状态B有多种途径。试设计并简述一操作最简单、结果
最准确的实验途径。

相关知识

6.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学案


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溶解性的涵义,通过探究记住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记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深刻理解影响溶液饱和与否的关键,会转化的方法;
3.知道饱和与否与浓稀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两者只有在同种溶液同种温度下才能有关联。
【学习重点】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概念学习。
【学习难点】影响溶液饱和与否因素的掌握及相互转化方法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用“难”、“不易”、“易”、“微”、“能”填空)
H2溶于水,O2溶于水,CO2溶于水
NaCl溶于水,CaCO3溶于水,Ca(OH)2溶于水
2、除了水还有可作溶剂。
3、举一个气体作溶质的溶液(填溶液的名称)。
新知导学:一定量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食盐?
试画出下列有关图示曲线。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阅读教材P16-17,完成实验1,实验2,实验3
称为溶解性。
实验1:溶质不同,溶剂相同
溶质(1g)食盐蔗糖氢氧化钙
溶剂(5mL)水水水
溶解情况
结论:。
实验2:溶质相同,溶剂不同
溶质食用油食用油
溶剂水汽油
溶解情况
结论:。
实验3:溶质、溶剂相同,温度不同
溶质/溶剂3g硝酸钾/5mL水3g硝酸钾/5mL水
温度室温加热
溶解情况
结论:。
小结: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
2.实验4:打开雪碧瓶盖会有什么现象?如果加热会有什么现象?
结论:同种气体在同种溶剂中,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思考:有人说可以将CO2大量储藏到深海中。为什么?
根据学过的知识,这种做法不可取。为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
活动二、(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完成教材P17“活动与探究”,填写下表:
实验实验1实验2实验3
溶解情况
结论:
(1)温度一定、水的量一定时,可溶解的KNO3的量。
(2)温度一定时,水量越多,溶解的KNO3。
(3)水的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的KNO3。
总结:,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反思:(1)溶液饱和与不饱和在什么前提下才能成立?
(2)怎样确定溶液是否为饱和状态?
(3)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①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③④⑤)

(4)饱和与不饱和转化时,溶液中相关量的改变
增大用“↑”减小用“↓”不变用“▁”
序号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反思:溶液状态有几种描述方法,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提升: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对于同种溶质的溶液,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用“一定”、“不一定”填空)。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可证明一瓶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发掉1g水,有少量固体析出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
C.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D.加入少量水,没有固体析出
2.某饱和溶液加水稀释后,未发生改变的量是()
A.溶质质量B.溶液质量C.溶剂的质量D.溶质质量分数
3.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⑥
4.若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则()
A.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小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C.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课后训练】
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中打“√”,错误的,在()中打“×”
(1)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溶液。()
(2)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
(4)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5)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物质。()
(6)饱和石灰水溶液放置较长时间后(若水没有减少),表面形成了一层白膜,该溶液仍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
(7)在相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的溶质多。()
(8)在一定温度下,向某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蔗糖,蔗糖逐渐消失,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取少量下列家庭常见物质,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完全溶解的是()
A.食醋B.蔗糖C.金龙鱼食用调和油D.食盐
3.小明和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在自己的杯子里倒了相同体积的白开水,小明用的是热开水,小芳用的是冷开水,随后,他们很快在自己各自的杯子里溶解食糖,两位同学都将食糖溶解到不能再溶解为止。则结果是()
A.小明的糖水更甜B.小芳的糖水更甜
C.小明溶解的糖要少一些D.两杯水一样甜
4.下列关于物质的溶解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盐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B.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越强
C.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D.油污不易溶于水中
5.20g饱和食盐水中加入5g食盐,保持温度不变,这时食盐水的质量是()
A.15gB.20gC.25gD.无法确定
6.如图所示,一个放有砝码的蒸发皿浮在水槽的水面上,蒸发皿底部到水面的距离为h。当不断地向水中加入食盐时,正确反映h与食盐质量之间关系的是()
7.烧菜汤时,往汤里放麻油和盐,搅拌后看到麻油漂在上面,而盐粒却看不见了,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冷水加热,发现冷水在沸腾前就有气泡从水中逸出,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9.现有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采用什么方法能将其转化为饱和溶液?

6.3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学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6.3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结晶的原理,熟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适用范围和基本操作;
2.能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选择不同的结晶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3.会进行粗盐提纯。
【学习重点】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找到适合的结晶方法。
【学习难点】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溶解所需的仪器。
2.过滤所需的仪器。
3.蒸发所需的仪器。
4.物质溶解性随温度改变的变化趋势主要有三种类型:
(1),如KNO3;
(2),如NaCl;
(3),如Ca(OH)2。
【新知导学】:怎样设计实验来鉴别食盐水和蒸馏水?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活动探究
实验1实验2
操作步骤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NaCl溶液,用酒精灯加热在一只盛有30m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KNO3,制成KNO3浓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
实验现象
总结:什么叫结晶?结晶的方法有哪些?

反思:如果实验1中用的是KNO3,实验2中用的NaCl,还会有类似的现象吗?为什么?

小结:结晶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1)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又叫法),适用于哪类物质?
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2)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哪类物质?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活动二.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1)可溶性固体与不可溶性固体混合。如:将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所得的二氧化锰提纯出来,用方法。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物质。如:从含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中提纯硝酸钾,用方法。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物质。如:从含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中提纯氯化钠,用方法。
反思:你能说出上述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所需仪器吗?
活用所学:
现有一批混有泥沙的粗盐,如何得到较纯净的食盐晶体?
拓展:
1.制取精盐过程中将其中可溶性的杂质除去的方法是:用饱和的食盐水浸泡。你能说出其中包含的原理吗?
浸泡的盐水能无限次的使用吗?为什么?
2.对刚过滤出来的固体,其表面的可溶性的杂质清洗的方法有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总结活动一、二。
2.反思(1)混合物分离关键是找准其中包含物质性质的不同点:
用磁铁分离铁粉和铜粉
用过滤法分离碳酸钙和碳酸钠
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氧气
用盐酸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
(2).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右图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
B.甲物质的溶液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C.在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
2.根据下列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A.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采用蒸发结晶进行提纯
B.氢氧化钙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有晶体析出
C.80℃时,氯化钾与硫酸镁的溶解度相等
D.所有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或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3.化学上提纯物质常需要的操作有①溶解②过滤③蒸发④冷却热饱和溶液。要实现下列物质的提纯,请分别把需要的操作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从蔗糖水中分离出蔗糖()
(2)从碳酸钠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中分离出碳酸钙()
(3)去除澄清石灰水中的浑浊物质()

(4)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固体()
4.小明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当℃时,A物质与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若将B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宜采用的结晶方法:;
(3)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的NaCl和Na2CO3,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你认为图中(填字母)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课后作业】
1.a.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1)曲线上满足A点指标的溶液在升高温度后会产生的现象是:,此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2)若向曲线上满足A点指标的溶液中加入生石灰,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奖(选填“增加”或“减少”或“不变”)
b.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1)A点所示溶液为某温度下氯化钠的(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B点所示的溶液升高温度到40℃(忽略水的蒸发),此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将(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3)B点代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若将满足B点指标的溶液恒温蒸发10g水,会有g氯化钠晶体折出。
2.我们学习了溶液的有关知识。右图是KNO3的溶解度曲线。
(1)从右图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写一条)

(2)小明参照右图在常温20℃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小明观察到A中所加固体全部溶解,则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填字母)_______________。
D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A、B、C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t3℃时A的溶解度为,
P点的含义是。
(2)、N点为A的(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的方法改变其溶质量分数。
(3)、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4)、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g,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
无晶体析出的有,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4、右图是a、b、c、d四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表是这些固体物质在部分温度时的溶解度。

根据图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曲线表示KNO:的溶解度曲线
B.b的溶解度小于a的溶解度
C.要从a与d的混合物中得到a,通常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
D.60℃时将120gKNO3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4.5%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

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
4.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熟练完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3.能够利用所学的溶液质量关系,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目标:
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方法指导】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
被分散物质原有状态振荡后实验现象分散微粒静止后现象分散特征共同点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K+、MnO4-不分层
不沉淀无明显变化均一的
稳定的混合物食盐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Na+、Cl-氯化铁黄褐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黄色Fe3+、Cl-无水硫酸铜白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蓝色Cu2+、SO42-蔗糖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蔗糖分子粉笔灰白色固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固体小颗粒产生沉淀不均一
不稳定食用油黄色液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液体小液滴产生分层
2.结论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水12/溶解硝酸铵固体3-9溶解氯化钠固体120溶解氢氧化钠固体31+19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
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实验:洗涤剂乳化作用、乳浊液、溶解现象对比实验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观察现象结论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汽油和植物油植物油沉在试管底部形成均一的液体不分层溶解水和植物油植物油浮在液面上乳状浑浊液体分层,植物油浮在液面上乳状液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植物油、洗涤剂浮在液面上乳状浑浊的液体不分层乳化作用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去除油污,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6℃
水蔗糖水食盐水凝固点/℃0-2-3(1)少量固体溶于水,能使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实验:溶液导电性实验
样品蒸馏水蔗糖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氯化钠固体现象电珠不亮电珠不亮电珠亮电珠亮电珠亮电珠不亮微粒H2OH2O,蔗糖分子H2O,Na+,OH-H2O,Na+,Cl-H2O,H+,SO42-Na+,Cl-结论不导电不导电导电导电导电不导电(2)某些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
溶液导电性原因的探究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三者能导电,它们在组成上共同特点是都含有水和离子;而蒸馏水、蔗糖溶液不能导电,区别就在于没有离子,而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区别则在于没有水。因此,对于溶液导电性的原因,就是在溶液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氯化钠固体虽然具有离子,但是呈晶体状态时,氯离子和钠离子位置相对比较固体,不能自由移动,因此就不能导电。而硫酸虽然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是当它溶解于水中时,由于水的作用,把硫酸分子解离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因而稀硫酸就能导电
有关问题:
(1)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答:固体溶于水,使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答:固体物质溶于水,使水的沸点升高
(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答:增强水的导电性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725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