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教案

【知识与技能】

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结果,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的文化,激发学习热情.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

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这就是本届大会会徽的图案(教师出示图片或照片).

(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

(2)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教学说明】学生欣赏图片时,教师应对图片中的图案进行补充说明:这个图案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到的,被誉为“赵爽弦图”.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为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创设情境,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请你也观察一下类似的图案(教材P22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教学说明】教师与学生一道分析教材P22图17.1-2,右边的三个正方形及直角三角形是从左边的等腰三角形的图案中截取出来的,将大正方形沿对角线分成四个小直角三角形,再把两个小正方形沿竖直对角线分成两个小直角三角形,从而可发现其中特征.

【归纳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问题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特征是否也适用于其它的直角三角形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P23图17.1-3,运用割补法分别计算正方形A、B、C和正方形A′、B′、C′的面积,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探究或相互交流探寻出正方形C和C′的面积,教师巡视,针对学生的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一方面,正方形C的面积为:52-4××2×3=25-12=13;另一方面也有正方形C的面积为:4××2×3+1=13,而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从图中直接获得,同样可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为34.

通过观察上述问题的探讨,若将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记为a,b,斜边为c,则应有a2+b2=c2,即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上述结论我们都是通过特例而获得的,是否对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能成立呢?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做一做

将一张白纸对折,再对折,然后随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用剪刀沿画线裁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在较大直角边处标记b,较短直角边处标记a,斜边标记c,然后按图示方式拼图.

想一想

(1)中间小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它的面积呢?

(2)你能由大正方形的面积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探讨出三角形三边a、b、c的数量关系吗?不妨试试看.

【教学说明】通过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增长知识.

最后师生共同探讨:

S大正方形=c2=4××a×b+(b-a)2=2ab+b2-2ab+a2=a2+b2.

即a2+b2=c2.

有: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教师简要阐述:现有记载的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多达数百种,前面我们利用的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实际上是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所拼成的图案称为“赵爽弦图”.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你能利用如图所示的图形来证明勾股定理吗?不妨试试看,并与同伴交流.

2.你能用勾股定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在Rt△ABC中,∠ACB=90°,AC=7,BC=24,试求斜边AB的长;

(2)在Rt△ABC中,∠ACB=90°,AB=10,BC=6,试求直角边AC的长.

【教学说明】这两道题先由学生自主完成,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答案】1.解:S梯形=(a+b)·(a+b)·=(a2+b2+2ab)·,

又S梯形=ab+ab+c2=(2ab+c2),

综上a2+b2=c2.

有: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解:(1)由勾股定理有:在Rt△ABC中,AB2=AC2+BC2,即AB=25.

(2)由勾股定理有:在Rt△ABC中,AB2=AC2+BC2,

即AC2=AB2-BC2,∴AC=8.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能想到一些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与同伴交流.

五、作业

1.请查阅资料或上网,收集一些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并与同伴交流.

2.AB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C生:勾股定理概念及课本习题。

新课程标准对勾股定理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与旧大纲的要求不同,新课程标准对勾股定理这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勾股定理是中学数学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既是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拓展,也是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它紧密联系了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量——数与形,能够把形的特征(三角形中一个角是直角)转化成数量关系(三边之间满足a2+b2=c2),堪称数形结合的典范,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另外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归纳能力,初步掌握了探索图形性质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在用割补方法和用面积计算方法证明几何命题的意识和能力方面存在障碍,对于如何将图形与数有机的结合起来还很陌生.基于以上三点的原因,本节课教学应把学生的探索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从而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本节课精心设计,激情上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分层作业,新颖灵活作业,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减负。

相关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教案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第一节,教材64页至66页(不含探究1)的内容。其内容包括章前对勾股定理整章的引入:2002年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及“赵爽弦图”的简介,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成果,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教材正文中从毕达哥拉斯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事实引入对勾股定理的探究,用面积法得到勾股定理的结论,而后教材又重点从“赵爽弦图”的方法对勾股定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课后习题18.1的第1、2、7、11、12等题目针对勾股定理的内容适当的加以巩固,特别是第11、12题侧重对面积法运用的巩固。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对直角三角形性质的进一步学习和深入,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它不仅在数学领域而且在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中也被广泛地应用,而说明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工具。
学生接受勾股定理的内容“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一事实从学习的角度不难,包括对它的应用也不成问题。但对勾股定理的论证,教材中介绍的面积证法即:依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就不会改变。学生接受起来有障碍(是第一次接触面积法),因此从面积的“分割”“补全”两种方法进行演示同时学生动手亲自拼接图形构成“赵爽弦图”并亲自验证三个正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得到勾股定理的证明。有利的让学生经历了“感知、猜想、验证、概括、证明”的认知过程,感触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以提高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
本节的后续学习中,对勾股定理运用的探究和勾股定理逆命题的论证和应用,都是将图形与数量紧密的结合,将有利的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后期学习四边形、圆中的有关计算及计算物体面积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无论从知识的角度还是从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活动经验等层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论证
二、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①、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
②、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③通过观察课件探究拼图等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④、在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过程中,感受数学文化,增强爱国情操,激发学习热情,养成关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
2、目标解析
①、通过学生了解“赵爽弦图”、了解“毕达哥拉斯”探究勾股定理的过程而猜想、验证勾股定理,自愿接受这一理论事实并能简单运用。
②、通过面积法探究勾股定理,让学生感触到直角三角形这一图形与a2+b2=c2数量关系建立对应关系,同时不同图形从面积角度的论证得到面积的割补是形的变化而面积这一数量不变。更深层次的建立数形结合的方法。
③、通过观察、探究的活动让学生感触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从中学会合作交流,协作探究、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④、勾股定理知识是我国数学领域的璀璨明珠,代表着历代人民智慧和探索精神的结晶。通过学生亲身再次重温它的得来的过程从中感触我国数学知识源远流长和数学价值的伟大从中得到良好的思想的熏陶。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形式容易接受甚至利用结论进行有关的计算难度也不大,但究其缘由有难度,这正是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要具备的基本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技能。所以,在学习勾股定理由来的教学时,应有针对性地设计图形形式的多样呈现,让学生亲自动手拼接图形来揭示概念的由来及正确性。
对于图形面积的计算学生有基本的技能,但如何最合理的进行分割或补全一时是不易理解,这属于思想方法层面的问题,学生往往只停留在能听懂,但不能内化的层面,需要我进行精心的设计,充分展示“分割、补全、拼凑”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探究一般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做好铺垫,为数学多渠道多方法的探究证明做好引导。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以观察发现、动手操练、演算探究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组织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我设计探究实验和带有启发性及思考性的问题串,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演算,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请同学们欣赏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场情景的的图片,重点抽取会徽图案,你能发现它是有什么图形构成的?(材料附后)
教师展示ppt课件,介绍数学家大会及会徽“赵爽弦图”,学生观察、发表意见、聆听介绍。
【设计意图】以国际数学家大会------“赵爽弦图”为背景导入新课,提出问题,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知识的伟大,进行爱国教育,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勾股定理先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问题2:教师板书课题,介绍直角三角形各边的名称。提问:你知道哪些勾股定理的知识?
视学生回答情况确定下步的教学
方案1:如果学生能够说出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则直接
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方案2:如果学生有困难,则安排学生自学教材,再发表意见。
学生发言,教师倾听。视学生回答的重点板书:勾三股四弦五等
【设计意图】教师获得学生的知识储备以便以后的教学定位。再次让学生感触勾股定理的存在、作用即勾股定理是研究直角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的定理,明确学习目标。
(二)观察演算,合作探究,初具概念
问题3:介绍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利用ppt课件展示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和他的探究的过程。提问:这三个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从中可以转化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故事附后)
教师口述故事,ppt课件同步演示;学生借助直观的课件,学生个体或学生间观察交流探究得到结论。
【设计意图】首先,故事中代出问题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降低了学生探究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可做,可得;其次得到三个正方形面积间的关系而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由特殊的图形为研究定理的一般性做好铺垫;再者学生初步具有了勾股定理的雏形,即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问题4:毕达哥拉斯想到:这一结论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具备呢?于是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
教师利用ppt课件展示,提出问题;学生利用《学习案》中第1题自己进一步探究,交流;猜测验证。(学习案附后)
【设计意图】问题更深一层次,调动学生高涨的探究热情,同时有效的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A
问题5:你是怎样演算的?
教师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关注学生借助面积法探究问题的不同解法,选取代表性的方法演示。学生个体或小组探究、交流。
视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下步的教学:
方案1:学生能够用面积分割法如图一或用面积补全法如图二的方法验证了结论,则直接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方案2:学生不能够得到,探究学习有困难,则教师借助ppt课件演示,精讲点拨面积的割补法,对命题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教无定法,视学定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亲自画图,演算,利于对结论的理解。亲身感受知识的产生、形成,初步体会面积法;再次了解勾股定理。
问题6:通过我们大家一起的实验,你得到任意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试用语言描述。
学生描述,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加深对勾股定理内容的叙述、理解,达成目标。体会数学观察---探究---整理----归纳的数学方法,体验学习的成功。
(三)引导实验,探究论证,形成体系。
问题7:我们已经对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它的正确性需要数学理论做基础,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就对该命题进行了严谨的论证。我们刚才欣赏的会徽就是他的论证方法。下面我们一起进行论证。
教师用ppt课件演示拼凑过程,精讲强调面积的无缝、不重叠拼接得到面积相等。
【设计意图】上一环节是从数字上的验证,本环节上升到理论层面,以加强数学学习的严谨性。让学生学懂面积法,再次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感受我国数学知识的悠久历史,唤起爱国精神,启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问题8:学生用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重新拼凑图形并根据排放画出图形并用面积法进行论证。
学生或小组间进行合作实验,共同协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再次理解勾股定理,学会面积法论证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学会交流,达到知识、方法共享,体验合作的乐趣、合作的成功。
问题9:教师选取代表性的拼接方法,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共享知识,拓展思路,体会一题多解,更深层次的了解掌握勾股定理。
(四)归纳提高,巩固运用,形成能力。
问题10: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勾股定理是对什么的研究?它侧重是研究直角三角形的什么关系?以前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忆,发言。教师强调: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直角三角形,也就是说其他的三角形是不具备的,但要解决其他三角形的计算问题,我们要借助辅助线(特别是高线)把它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更新知识系统,逐渐完善知识脉络,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11:完成以下练习题
教材69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板书得数,介绍勾股数。
【设计意图】第1题针对勾股定理的直接运用。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巩固目标。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问题1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教师梳理、概括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并揭示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及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使学生对直角三角形有一个整体全面认识,同时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布置作业.教材70页2、8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教学目标设置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

3、能利用已知两边求直角三角形另一边的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索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索的结果。

情感与态度: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对比介绍我国古代和西方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结论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难点: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部分学生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和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航天员在太空中遇到外星人时,用什么语言进行沟通”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而华罗庚建议可以用勾股定理的图形进行和外星人沟通,为什么呢?通过一段VCR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兴趣,从而较自然的引入课题。

新知探究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1)同学们,请你也来观察下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2)你能找出图18.1-1中正方形1、2、3面积之间的关系吗?

通过讲述故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如图,每个小方格代表1个单位面积,我们分别以a,b,c三边为边长作正方形。

回答以下内容:

(1)想一想,怎样利用小方格计算正方形A、B、C面积?

(2)怎样求出正方形面积C?

(3)观察所得的各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4)将正方形A,B,C分别移开,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边长a,b,c有何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

探究交流归纳

拼图验证加深理解

如图,每个小方格代表1个单位面积,我们分别以a,b,c三边为边长作正方形。

回答以下内容:

(1)想一想,怎样利用小方格计算正方形P、Q、R的面积?

(2)怎样求出正方形面积R?

(3)观察所得的各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4)将正方形P,Q,R分别移开,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边长a,b,c有何数量关系?

由以上两问题可得猜想: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而猜想要通过证明才能成为定理

活动探究:

(1)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拼图

(2)多媒体课件展示拼图过程及证明过程理解数学的严密性。

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过渡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

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进行一步加深对数形结合的理解,拼图也会产生感性认识,也为论证勾股定理做好准备。

利用分组讨论,加强合作意识。

1、经历所拼图形与多媒体展示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2、加强数学严密教育,从而更好地理解代数与图形相结合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应用新知这个环节,我把以往的单纯求解边长之类的题目换成了几个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的古算题。

把生活中的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让学生了解丰富变幻的图形世界,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探索问题,解决实际的能力。
回顾小结整体感知
在最后的小结中,不但对知识进行小结更对方法要进行小节,还可向学生介绍了美丽的图案毕达哥拉斯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其实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进一步发现数学的另一种美。
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小结,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梳理所学内容,形成完整知识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必做题:

1.完成课本习题1,2,3题。

2.如图,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作三个半圆,这三个半圆之间面积有何关系?为什么?

选做题:

3.课后收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

针对学生认知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题,既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探索,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李朝红,是第十四中学的一名教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选自人教课标实验版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二节,本节课共分两个课时,我今天分析的是第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学习好本节课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而且为后面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直角三角形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支配着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

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3.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会应用。

难点: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推导。

二、教法学法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比较活跃,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所以我将采用启发教学与诱导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积极参与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来,在锻炼学生思考、观察、实践能力的同时,使其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

教法学法分析完毕,我再来分析一下教学过程,这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图片:古埃及人制作直角的方法

2、让学生试一试用一根绳子确定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古埃及人制作直角的方法,提出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这样就能确定直角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其学习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几何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动手检测,提出假设

在本环节中通过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分别用(1)6cm,8cm,10cm(2)5cm、12cm、13cm(3)3.5cm、12cm、12.5cm

上面三组线段为边画出三角形,猜测验证出其形状。

再引导启发诱导学生从上面的活动中归纳思考: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那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在整个过程的活动中,尽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平等身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对其实践活动予以指导。让学生通过作图、测量等实践活动,给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测。整个环节通过设置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推测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探索归纳,证明假设: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与以往不同,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才能完成,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证明,他们定会无从下手,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突破这个难点,我先

1、让学生画了一个三边长度为3cm,4cm,5cm的三角形和一个以3cm,4c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剪下其中的直角三角形放在另一个三角形上看出现了什么情况?并请学生简单说明理由。通过操作验证两三角形全等,从而显示了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然后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边长为a、b、c,且满足a2+b2=c2的△ABC,与一个以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你们又是如何想的?试说明理由。通过推理证明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从特殊的实例中动手操作到证明,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进而由特殊到一般发现三边长为a、b、c,且满足a2+b2=c2的△ABC与以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特殊的实例动手到证明,进而由特殊到一般,顺利地利用构建法证明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整个过程自然、无神秘感,实现从直观印象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同时学生亲身体会了“操作——观察——猜测——探索——论证”的过程,体验了“特殊到一般,个性到共性”的伟大数学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

这样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使学生确实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

(四)学以致用、巩固提升

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了三个题。第一题比较简单,判断由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1)a=15b=8c=17(2)a=13b=15c=14.让学生仿照课本上的例题,独立完成,教师提醒书写格式。并说明像15,8,17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的正整数,我们称为勾股数。第二题我改变题的形式,把一些符合a?+b?=c?的三角形放入网格中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来说明理由。第三题是求一个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思考如何添加辅助线,把它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非直角但能判定是直角的三角形,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证明并求解。

设计意图:采用启发教学与诱导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地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巩固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回顾总结,强化认知

课堂小结以填空体的形式检测、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总结,不仅能够起到检测的目的,而且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起到重点强调,产生高度重视的效果。

(六)作业布置

教材33页练习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理解,使学生的练习范围拓展到多个题型。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启发与诱导,使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究中发挥自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整个过程注重了学生课上知识的形成与巩固,以及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总之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基本达成,能力目标基本实现,情感目标基本落实。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还望各位老师指正。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712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