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
学生搜集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个案调整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第五段(6、7)介绍里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景物——映山红油桐砂土新绿特点——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总结第二段段意;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二、作业
完成《语文补充习题》
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1)船小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4)乘船感觉(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6、学法小结: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七、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和《硬笔习字册》
教学
反思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包含1个多音字:系)及新词,认读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游记中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想象力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他们有想象的能力和基础,同时,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去过金华的双龙洞,这些学生的发言、图片和录像都可能调动其他学生的想象力。但有感情地朗读写景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恐怕有一定难度,还需教师指导。写法的学习还需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大胆尝试。
3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金华双龙洞洞口、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景观的奇异、美丽。
2、掌握孔隙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1.2学时重点
1、重点: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理清文章层次。
4.1.3学时难点评
1、难点:明确文章两条线索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
“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活动2【讲授】二、初读课文
1、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活动3【讲授】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活动4【活动】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⑴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⑵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⑶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⑷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活动5【作业】作业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4.2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2.2学时重点
1、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主次。
2、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4.2.3学时难点
学会运用恰当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齐读课题。
1.白板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
2.指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复习作者游览的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活动2【讲授】精度感受
(一)欣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用“时而……时而……”练习说话,师生互评。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教师板书:宽、大
2.朗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师: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作者的感受。
6.师: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活动3【讲授】学习讨论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
活动4【练习】学习仿写
你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要注意游览顺序。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9”,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人教版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2.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媒体: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ɡ)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学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外洞和孔隙的特点。
3、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2学情分析
1、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够通过文本的阅读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内在含义。
2、对于游记类的文章,学生能够通过初读就找出作者的写作顺序——游览的顺序,但对于本文的另一条线索——泉水,只有通过深入文本的阅读才能够体悟到。
3、读写结合,由阅读到写作知识的迁移,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难点,课堂上要通过阅读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从而达到写作知识的体会与领悟。
3重点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外洞和孔隙的特点。
2、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4.1.2学时重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4.1.3学时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
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画出作者的旅游路线图来。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大家对这次的游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和幻想。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活动2【讲授】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指名上台画出作者的旅游路线,余生默读4-7自然段。
2、自学4~7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
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的地方做上标记。
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阅读“外洞”一段。
谁来说说外洞的特点(屏示文本)。
你认为外洞的特点是什么?(高、大)
请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5、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1)默读,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2)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3)哪里写出了孔隙的小,读出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课件出示句群1: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播放课件)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板书:险)
(4)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
教师: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5)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在过孔隙时,叶老并未直接描写孔隙的窄小,而是通过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以衬托出空隙的“窄”与“小”,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下这一段,再次感受一下孔隙带给我们不同凡响的游览经历。
5、交流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A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B感情朗读6、7自然段。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想象一下,这些石笋和石钟乳还会有些什么形状?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
C、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6、齐读第8自然段,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活动3【活动】总结全文
1、学习写法。
A、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
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让学生找出描写泉水出现的句子,看看它们在文中起的作用。
(屏示文中有泉水的过渡句)
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B、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C、总结游记的写作特点。
2、板书总结:
双龙洞一游,路上迷人绮丽的景色,高大宽敞的外洞,梦幻神奇的内洞,以及过孔隙时那新奇、刺激的快感,都使人作者流连忘返。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双线并行,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来,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欣赏一下神奇美丽的双龙洞吧。
3.播放视频
活动4【练习】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四人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活动5【作业】作业
请你当一次小导游,向父母或亲友介绍介绍美丽的双龙洞。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7”,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课时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8”,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要求: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学案分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学案分析
1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重点教学“臀”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段。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宽大,孔隙窄小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2学情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对于六年级下册的学生而言,类似游记的文章在不同学段都有接触,学生们自己也写游记,但是在他们常常陷入选材难以取舍,条理不晰的现象。而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叶圣陶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小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课除了让学生学习并体会作者观察仔细,语言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的行文特点外,也尝试让学生内化迁移写作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的实践体会“见闻+感受”写作技巧,学会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宽大,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写一处美景。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江山秀丽,景色迷人,吸引了来自各国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中介绍了长江、三亚和烟台。而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则神奇美丽,作家叶圣陶游览后情不自禁写下了一篇游记。今天,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齐读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是记录的意思,本文是一篇游记。)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吧。(出示自读)
活动2【讲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14页,把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生自由朗读课文)
2.好,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浙江罗甸杜鹃油桐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石钟乳漆黑孔隙石笋调子系着突兀森郁
a指名读(正音:浙蜿笋系)全班齐读词语
b随机:你知道蜿蜒是什么意思吗?(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c你说的不错,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d从哪知道的呢?读读文章中的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e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双龙洞。
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画一画游览路线。开始吧。(生交流)
谁来说说游览的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通过游览路线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
1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14页,把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生自由朗读课文)
2.好,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浙江罗甸杜鹃油桐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石钟乳漆黑孔隙石笋调子系着突兀森郁
a指名读(正音:浙蜿笋系)全班齐读词语
b随机:你知道蜿蜒是什么意思吗?(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c你说的不错,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d从哪知道的呢?读读文章中的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e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双龙洞。
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画一画游览路线。开始吧。(生交流)
谁来说说游览的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通过游览路线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
活动3【讲授】三、学习课文1—3段。
现在我们就根据路线图,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感受那山中的春色吧!
请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感受到了它的什么特点?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
油桐花:多
沙土:粉红色,独具特色
理解“新绿”
你将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一幅画面呢?(五彩缤纷、五彩斑斓、姹紫嫣红等)
小结: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各色的映山红,有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真是一片明艳啊!
还有哪些景物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a调子是什么意思?溪声为什么时时变换调子?(溪流:随山势不断变化,溪流宽了,流得缓了,所以调子低了;溪流窄了,流得急了,所以调子高了。)
b你能不能读出溪流的变化?(1人,齐读)
c你们认为这段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是一个排比句。
d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事或东西会这样不断变化?
仿写句子:我们唱歌,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老师讲课时会时而快,时
现在我们就根据路线图,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感受那山中的春色吧!
请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感受到了它的什么特点?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
油桐花:多
沙土:粉红色,独具特色
理解“新绿”
你将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一幅画面呢?(五彩缤纷、五彩斑斓、姹紫嫣红等)
小结: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各色的映山红,有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真是一片明艳啊!
还有哪些景物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a调子是什么意思?溪声为什么时时变换调子?(溪流:随山势不断变化,溪流宽了,流得缓了,所以调子低了;溪流窄了,流得急了,所以调子高了。)
b你能不能读出溪流的变化?(1人,齐读)
c你们认为这段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是一个排比句。
d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事或东西会这样不断变化?
仿写句子:我们唱歌,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老师讲课时会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昂激动,时而低沉忧伤。所以我们都爱听您的课。)
e在这句话中有两组反义词“宽—窄”“缓—急”。是呀,写出双龙洞沿途溪流的形态和“声响”随山势时时变化。
而慢,时而高昂激动,时而低沉忧伤。所以我们都爱听您的课。)
e在这句话中有两组反义词“宽—窄”“缓—急”。是呀,写出双龙洞沿途溪流的形态和“声响”随山势时时变化。
活动4【讲授】四、学习4.5自然段
(一)外洞
1.山中景色如画,令人如痴如醉。下面是大家自由观光的时间了,我们先到哪里?(外洞)
2.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在学习2.3自然段的时候我们用了哪些方法?(1.找出景物2.景物有何特点)
请大家根据这个写作方法,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理解“突兀森郁”
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比喻句:大会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精准的表现了外洞的高大、宽敞的特点。)
咱们再读一读,读出外洞的特点。
孔隙
1.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孔是什么?(小洞、窟窿)隙呢?(缝隙、裂缝)那么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窄小)
2.说得好。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3.出示句子:
(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两个小字突出船的小)
a那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并排仰卧、刚合适、没法容)
b你平时乘坐过小船吗?几人的?可这只小船呢?(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的。)
c同学们,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为了突出孔隙的小)
d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窄小。我们来读一读这一句。
4.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
(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a学习“臀”(读,讲易错处)
b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屁股)
c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的。
d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
e就请你读读这句话,就读出作者的感情吧!(齐读)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a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作者的感觉)
b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稍微一点儿准会)
e作者正是用通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f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g你是怎么躺的?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h行了,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你能不能动?(不能。)你会不会动?(不会动。)你们敢不敢动?(不敢动。)
师:是呀,因为,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擦伤肩背。)
师: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擦破裤子,擦伤膝盖。)
师: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
师:终于,从孔隙出来了啦!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生说感受)
5.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写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见闻。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感受。不仅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还写出了过孔隙的“险”。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6.其实,在我们柳州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柳州的一线天,周末许多同学都去游览,请学习作者的方法,把你在小线天所见所感写下来。
(音乐起,生练写,师巡视)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e同学们,学过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一)外洞
1.山中景色如画,令人如痴如醉。下面是大家自由观光的时间了,我们先到哪里?(外洞)
2.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在学习2.3自然段的时候我们用了哪些方法?(1.找出景物2.景物有何特点)
请大家根据这个写作方法,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理解“突兀森郁”
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比喻句:大会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精准的表现了外洞的高大、宽敞的特点。)
咱们再读一读,读出外洞的特点。
孔隙
1.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孔是什么?(小洞、窟窿)隙呢?(缝隙、裂缝)那么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窄小)
2.说得好。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3.出示句子:
(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两个小字突出船的小)
a那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并排仰卧、刚合适、没法容)
b你平时乘坐过小船吗?几人的?可这只小船呢?(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的。)
c同学们,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为了突出孔隙的小)
d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窄小。我们来读一读这一句。
4.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
(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a学习“臀”(读,讲易错处)
b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屁股)
c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的。
d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
e就请你读读这句话,就读出作者的感情吧!(齐读)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a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作者的感觉)
b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稍微一点儿准会)
e作者正是用通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f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g你是怎么躺的?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h行了,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你能不能动?(不能。)你会不会动?(不会动。)你们敢不敢动?(不敢动。)
师:是呀,因为,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擦伤肩背。)
师: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擦破裤子,擦伤膝盖。)
师: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
师:终于,从孔隙出来了啦!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生说感受)
5.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写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见闻。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感受。不仅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还写出了过孔隙的“险”。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6.其实,在我们柳州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柳州的一线天,周末许多同学都去游览,请学习作者的方法,把你在小线天所见所感写下来。
(音乐起,生练写,师巡视)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e同学们,学过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jírǔsǔn
蜿蜒即使石钟乳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学情分析:
本课时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暗线溪水,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方法:抓词句品读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n,不要读成w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曲”读q,不要读成q)呈明艳昏暗挤压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一转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流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城----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美丽宽宽敞窄小黑、大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
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⑴读音:
wānjrǔsǔn
蜿蜒即使石钟乳石笋
⑵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⑴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⑵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⑶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3、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一、从读入手,理清层次
1、读第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⑴泉水来路。
⑵孔隙大小。
⑶小船形状。
⑷进出方法。
⑸人的感觉。
二、学习本段第三层
内洞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1、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2、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3、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洞已到头。
4、最后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三、总结
作者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搭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演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重点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2.理清课文的条理,演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演习给课文编提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会商: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二)演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不异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纪行。我们就沿着他的萍踪去不雅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肄业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正确地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蕃芜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蕃芜繁密。
2.概括段落大意。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野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取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四)小结:作者搭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取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开端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取理解。
板书设计: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艰巨的学生帮忙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颠末)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搭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颠末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搭船出洞。)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颠末,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景物的热爱)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三课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蕃芜,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活力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雀斑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活力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板书:孔隙)
(由于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绝。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五)背诵第四段。
(板书:山路美)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搭船洞中游取我们平日搭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六)作业。
会商: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犹如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认识打听由于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踩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野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外形多种多样。
(由于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四周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牢牢笼罩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搭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第二课时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一、教学目标
(四)演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演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第三课时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略微:表示数目未几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搭船而行的惊险,终究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会商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外形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不异。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由于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不异。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不异。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演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一、教学目标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适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学生四人一组会商学习,相互启发,开阔思路。
3.演习给课文写提纲。
(五)演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教后记:通过学习课文,学会阅读纪行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丰富见闻。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演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清算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由于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由于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公道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记金华双龙洞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
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板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710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