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四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教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四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教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主要活动
理论研究革命实践
马克思(1)系统学习哲学,使自己转变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2)与恩格斯合作《神圣家族》,批判唯心主义,赞扬唯物主义
(3)与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历史唯物主义
(4)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写成《资本论》(1)1847年,把“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拟定纲领,发表《共产党宣言》
(2)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创办《新莱茵报》
(3)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
(4)发表《法兰西内战》,总结经验教训
恩格斯(1)1845年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2)1848年2月,与马克思一起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逝世后,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完成马克思未竟事业
(4)在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同时,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1847年,与马克思改造“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2)1848年,参加德国革命
(3)马克思逝世后,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4)19世纪末,指导和推动了第二国际的成立及活动
列宁(1)创办《火星报》,宣传革命理论
(2)列宁主义诞生,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3)发表《四月提纲》
(4)写出《伟大的创举》(1)早期参加反对专制政府的斗争
(2)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3)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新生政权
(5)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继承关系
1.思想路线的继承性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毛泽东依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中国革命从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统治下拯救出来,走上正确的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领导党和国家从机会主义和“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道路选择的继承性
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实际上走的也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极大成功后才推向城市的。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催逼着城市经济的转机变型,这种独特的改革道路也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3.统一战线运用上的继承性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不仅对民主革命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人民民主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平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起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推进了统一战线,如发展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一国两制”等。
三、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一百六十多年来的发展史,是一部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
(1)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时代的精华,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体现了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现实,适应了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
(2)列宁根据俄国形势的变化,适时推动着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进行。
①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局势的分析,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并成功地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②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工农联盟巩固了政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毛泽东依据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之路。
①揭示了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补充。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改造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4)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开辟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是具有鲜明时代品格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这充分说明,一代又一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把握时代主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不断开拓前进。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在中学毕业作文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目标,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实践上述理想。他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的实践成果是()
A.参与第一国际的创立 B.领导了十月革命
C.声援巴黎公社的斗争D.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选D 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领导十月革命的是列宁;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故D项正确。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被后人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合作”。下列革命理论和实践不属于两人合作的是()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②写作《共产党宣言》 ③完成《资本论》 ④改造正义者同盟
A.①③B.①
C.②④D.①③④
解析:选B 1845年,他们在布鲁塞尔进行了第三次会晤,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直到1883年马克思去世,中间所有的活动和著作基本都是两人合作的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个人的著作,因此答案为B。
3.下列事件与右图人物无直接联系的是()
A.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C.领导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D.起草《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解析:选C 右图所示的是列宁。1917年3月15日,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但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成立了临时政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当时正在国外。
4.列宁曾经说过:“现在必须弄清楚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下列哪个史实最能体现列宁的观点()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领导人民战胜协约国集团的进攻
解析:选B 列宁的观点是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突破了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发达国家同时展开的认识,实现了在一国的首先胜利,这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结果。
5.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A项与史实不符;C项绝对否定;D项与词的风格不符。
6.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A.坚持“城市中心”B.工农武装割据
C.坚持持久战D.实行人民民主
解析:选B “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指的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新中国。
7.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下列论断中最符合这句话含义的是()
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B.“如果现在不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C.“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致富不一样,社会主义国家的致富要达到共同富裕。”
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解析:选B 邓小平回答是一语双关,在讲“日本新干线”快的同时,又引入到中国经济发展,意指中国经济发展落后,需要高速发展,与B项意思一致;其它项材料没有体现。
8.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解析:选D 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都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故答案为D项。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社会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又是一种人类的重要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根据材料一,“两位学者和战士”指的是谁?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什么?(5分)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历史文献?概括材料二的中心内容。(6分)
(3)上述理论在哪些国家得以成功实践?举2个例子。(4分)
解析:第(1)问,“两位学者和战士”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第(2)问,从材料中“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信息归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材料二的中心内容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第(3)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
(2)文献:《共产党宣言》。中心内容: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3)俄国(或苏联);中国。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正当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
……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观点并归纳其得以提出的历史条件。(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是如何继承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7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说明其观点;从工人运动发展和巴黎革命实践等历史事件中总结条件。第(2)问,结合新经济政策特点来说明。
答案:(1)观点:发展性观点。
条件: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正当组织的发展;工人革命运动的实践发展。
(2)说明: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从苏俄国情出发;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小农经济的存在,实行固定粮食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列宁《论欧州联邦口号》
(1)材料一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的革命观点?结合材料二,说明列宁是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丰富发展这一观点的?(6分)
(2)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材料一、二有何共同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发展列宁的革命理论?(9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的内容可以分析恩格斯的观点;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出了一国革命胜利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俄国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不管是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是强调革命应该在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但是毛泽东则是提出了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革命建立社会主义。
答案:(1)只有各国联合,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理论:创造“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建成”的理论。实践:列宁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2)强调必须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发生。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创造性地提出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再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自称为“第二提琴手”的恩格斯逝世后,作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之一的考茨基曾经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
材料二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经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
——《世界历史参考资料》
(1)材料一中,马克思对伟大人物是如何认识的?(4分)
(2)材料二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11分)
解析:第(1)问,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即“时势造英雄”。第(2)问,总结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的话可知其相同点都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结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分析其实践。
答案:(1)认识: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2)共同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
实践: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精选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一《渐进的制度创新》教案解析岳麓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中历史必修一《渐进的制度创新》教案解析岳麓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中历史必修一《渐进的制度创新》教案解析岳麓版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渐进的制度创新》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8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两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过程、发展和完善等知识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开创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君主立宪制、内阁制、政党制等政治制度对英国自身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学好本课可以为本单元美国、法国、德国民主政体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存在看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讲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过程、发展和完善等知识点。

通过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的探究,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养成历史思维。

通过学习,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播放伊丽莎白二世出席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视频,并提出问题,现代社会的英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有女王呢?带着问题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同时,我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1)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
我会分别展示《13世纪的斗争》和《17世纪的斗争》两组图片,并对应以下两个问题:13世纪贵族为限制王权做出了哪些努力,又为英国留下了什么历史传统?17世纪的斗争取得了哪些成果?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展示图片的方式,可直观的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了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解读,总结提炼出《权利法案》的内容和影响有哪些。
这样设计的优点,一方面能锻炼学生史料解读能力,另一方面易于使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
通过多媒体出示责任内阁制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根据史料从形成过程、组织原则、与议会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作答。
从史料中分析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
(2)君主立宪制的进一步完善
出示英国人民要求议会改革的图文资料,并提出问题:工业革命开始后,这种选票分配有何弊端?如何解决,有何影响?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找出答案,我进行总结。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这一知识点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所学的《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指导学生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会得出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结合体的结论。
之后我会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链接,认识英国的制度创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及分析,使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当今世界上除英国以外,还有哪些国家也实行君主立宪制。
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高中历史选修4圣雄甘地


高中历史选修4圣雄甘地

课前准备

阅读教材,列表整理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的概况,并谈谈你对“非暴力不合作运”的看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投影:“我们后代的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真有过这样一个人。——爱因斯坦”

师:(我帅不帅?)我的同事们都说我像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你们看像谁?

看不出来吧,我提示一下(用“开心辞典”的方式让学生)猜猜他是谁?

新课:

环节一:他是谁——甘地印象

师:投影展示以下材料(注:斜体字填空):

他是个瘦骨嶙峋的秃头印度教徒,半裸着身子,只裹着一块缠腰布;

他周游印度各地拥挤的城市和贫穷污秽的乡村,主张用一种革命性武器:文明的不服从;

他没有办事处,没有兵卒,也没有正式权力,可是能使印度瘫痪,因为他一句话,群众就会停工;

他1869年出生于印度教家庭。印度国大党的领袖、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人们称他为"马哈特马",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他领导了三次“不合作运动”,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争取祖国独立和人间公正,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1948年1月30日,被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身亡,时年79岁。

板书:甘地。

师:很好,仅凭这几段不完整的材料就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说明大家对甘地是有一定了解的。哪位再来填一下空,把材料补充完整?

从这些关键词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甘地的信息?

板书:印度——印度教——文明不服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环节二:他做了什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一、知识梳理

过渡:坚守“仁爱”,坚持真理,不仅是甘地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准则,也是他的政治理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斗争:为南非侨民的尊严和权利而战、为印度自由和独立而战、为人类和谐而战。在这些斗争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甘地作为印度国大党的领袖和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为争取印度自由和独立,领导的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并拿出预习作业。对照下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过渡:通过阅读教材和填表,你对三次“不合作运动”有哪些思考?有哪些理解了?有哪些不理解?

甘地领导国大党开展的“不合作运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内容文明不服从到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运动

时间一战后(1919-1922年)1930年二战期间

原因①英国的殖民当局颁布了害印度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案;②英国当局制造阿姆利则惨案①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

②英国在印度颁布盐专营法二战后,英国殖民势力的衰落,印度人民强烈反抗

经过①甘地第一次提出“不合作”的主张。②不合作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抗英运动。①自制食盐。②全国各地罢工、罢课、游行示威,开展反英斗争③英国当局逮捕甘地,下令取消国在党①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②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

结果①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抵制了其经济势力的侵略。

②人民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③1922年,发生暴力事件后,国大党宣布终止运动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1930年的“食盐进军”中达到高潮。

②殖民当局释甘地,撤消取取缔国大党的禁令;③允许沿海人民煮盐,甘地停止不合作运动。①为印度的独立奠定基础。②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预设一:个别同学不理解的问题,可让已理解的同学解答。

预设二:对都不理解的问题,作一些分类,能用教材知识解答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解答。课堂上,着重依据表格,解决以下问题。

过渡:甘地被称为“Mahatma”,(一般汉译为“圣雄”)。来源于梵语的敬语mahatman,原意“GreatSouled”,伟大的灵魂,却常被误以为是他的名字。这在他授予泰戈尔"Gurudev"的称号,意即“伟大的导师”后,1915年印度诗人拉宾德拉那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赠予甘地的尊称,意为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在“甘地”板书前加“圣雄”)。作为圣雄,我们当然对它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一时理解不了也是正常的。

1、什么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主要内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包括“非暴力抵抗”和与英国殖民者“不合作”的态度两部分。

第一次不合作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土布(手纺车)运动

提供材料,“手纺车象征着印度的民族意识,代表着每个个人对整个国家的建设性工程所作出的贡献。”

帮助学生理解:甘地认为振兴印度经济必须从复兴手纺车开始,”回到纺车去”成为甘地经济思想的中心口号,开展家庭纺织运动成为他的经济自主运动的主要内容。小结:

问:土布(手纺车)运动的目的是什么?除此之外,不合作运动还采取了哪些主要形式?

①抵制英国商品;

②学生罢课,抵制英人学校;商人罢市;工人罢工;

③律师抵制英人法庭;官员拒绝在英国殖民机构任职;士兵不接受英发奖章;

④游行示威、绝食、祈祷。

讲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1930年的“食盐进军”中达到了高潮。这一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甘地号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盐,自制食盐,以此抵制当局的食盐专营法。此时已是60岁出头的甘地身体力行,带领一群人,从印度北部阿默达巴德城修道院出发,步行向南,到海边煮盐。一路上,日晒风吹,蚊叮虫咬,甘地却毫不介意,沿路向群众宣传,发表演说。经过24天的徒步旅行,到达海边时他的队伍已有上千人。非暴力志愿者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请同学们齐读教材P67历史纵横:食盐进军片断。

问:这场斗争的效果如何?按教材答。

正如《甘地图传》所说:大英帝国近百年的殖民统治在这小小的盐粒的攻击下岌岌可危。由此可见,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仅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一定程度上抵制英国经济侵略,有利于印度民族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印度人民团结,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请同学们结合表格,谈谈不合作运动有何特点?

2、特点: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

3、讲述:非暴力思想贯穿着甘地的一生。晚年的甘地仍过着“苦行僧”生活,四处游说。致力于调解印度各个教派的矛盾,主张各派合作。功夫不负苦心人,1947年6月,印度半岛建立了两个独立的主权国: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经过长期的斗争,印度人民终于获得了独立。因此,在成立印度联邦制宪会议上,甘地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称他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1948年初,79岁的甘地,在德里做晚祷时,被印度教的极端分子枪击,中弹瞬间,以手势表示宽容杀手并为刺死他的人祝福。

环节三:他这么做合理吗——再谈非暴力不合作

师:这个单元的标题是“亚洲觉醒的先驱”,亚洲觉醒指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地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它们的共性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一是反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那么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甘领导领导的印度民族民主运动,与前一节课的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道路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甘地选择的是非暴力不合作,采取的是和平合法的方式,而孙中领导选择的是暴力革命。

备注:可能学生在前面的不理解问题中也会提出他为什么要绝食?甘地的绝食为什么这么有效? 

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能否说甘地比孙中山更高明?或者说孙中山比甘地更高明呢?

提供材料:我们经常不假思索地对此加以评价说:甘地领导的非暴力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这样说是不确切的,强调了对抗,忽略了规则,如果没有英国民主制度所提供的基本规则,甘地领导的非暴力运动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甘地曾天真地要求纳粹铁蹄下的犹太人也进行非暴力斗争,得到的回答是,如果你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有多少种杀人武器,就不会有这种可笑的想法了。……因而,不管甘地的“非暴力”理论在印度,这个曾经诞生了佛教和其它众多忍耐哲学的国家里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功,也不管世界上曾有多少名流贤哲对它作过非同寻常的评价,它都不具有普适性。

——狄马:《甘地的限度》

引导学生据材料回答:

造成差异原因:各国国情不同,各国受本国文化传统、领导人本身的影响,所以选择的革命方式、革命道路和革命思想都体现着一些不同。注:民族民主运动道路的多样性(非暴力不合作不具普适性)

能否说甘地比孙中山更高明?或者说孙中山比甘地更高明呢?

不能,如何评价不合作运动?在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指导下。采用这种特殊的斗争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群众运动,但是它①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②一定程度上抵制英国经济侵略,有利于印度民族经济发展,③促进了印度人民团结,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④为战后印度独立奠定基础;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精力,中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他的“三民主义”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因此,我们不是要对历史人物进行裁决和盖棺定论,而是去同情地理解,更需要理解的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国受本国文化传统、领导人本身的影响,所以选择的革命方式、革命道路和革命思想都体现着一些不同。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甘地是恨和误解所充斥的世界中的爱和理解的象征。他属于时代,属于历史。”

——印度著名哲学家拉达克里希南

从民族民主革命道路的选择这一角度来看甘地“属于时代,属于历史”。那么你认为甘地仅仅是属于“属于时代,属于历史”吗?

虽然说甘地领导的印度民族民主运动所选择的道路不具有普适性。但甘地的思想和精神可“属于现在,属于未来”。出示北京朝阳公园甘地像、国际不合作日等资料

引导学生思考:印度人民和世界人民都无不景仰圣雄甘地,通过本课的学习,从甘地奋斗的一生之中,你觉得甘地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样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非暴力思想有助于构建和谐世界

伟大的心灵(诚实、谦逊、宽容、满怀爱心,相互体贴、不树敌)

毕生致力于民族独立和民族团结事业(爱国、爱民、斗争策略)

敢于斗争、持之以恒坚持真理的精神……

结束语:其实落实非暴力的第一步是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间要诚实、谦逊、宽容、满怀爱心,相互体贴。共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对一些无法用教材内容解答的,不一定要当堂解决,可引导学生课后讨论,并提供一些参考书课外阅读。甘地著,M.S.德什潘德编:《通往神的道路》;《甘地传》(印)甘地著,鲁良斌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甘地与印度》(意)索弗里著,李阳译,生活读书新知;《告别甘地—现代印度的故事》贝尔纲德伊姆哈斯利著,王印宝译,人民日报出版社。有时间也可看看电影《甘地传》。

布置作业:如何评价甘地?

作业参考答案

1、功绩:

①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

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印度人民的自信心。

③晚年致力于调解教派矛盾,直至为印度的团结献出生命,伟大的人格受到世人的尊敬。

2、局限:

①政治: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动摇性与妥协性;

②经济: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崇尚印度传统文明,抛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

③对外: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3、总体评价:

印度民族解放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民族独立运动先驱,无愧“圣雄”称号。

附:预设不理解问题

1.利用非暴力的手段去赢得名族的独立,实现的可能性不大,甘地为什么能做到?

2.甘地提倡非暴力,仁爱是他自身信念和意志的坚持,他如何做到让众多民众如此团结,在面对狰狞的警棍面前保持一种镇定自若?

3.殖民者对使用暴力的狠下杀手,为什么对手无寸寸铁的反而手软?

4.在第三次不合作运动中甘地没用谴责使用暴力,甘地是否把“非暴力”坚持到底了?没有谴责并不等于赞同暴力。

5.印度教倡导仁爱、不杀生等,为何甘地却是被印度教徒所杀?

6.我们这里没有教派仇杀,他的非暴力思想对我们平常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备注:以下材料可能要用来解决不理解的

人必须有勇气接受多次打击,表明自己虽然不还手但绝不退缩,以唤起人的本性,使对方减少恨意,起尊敬之心。——甘地

夫以智御智,如用石压草,划秘罅生。以暴禁暴,如用石击石,石必两碎,故弭盗之方,在乎化其心术,使 知廉耻,非以多获为能也。——《东周列国》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如,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问:人一定意义上说,甘地的思想与中国古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对这点有什么看法?

我不是一个幻想主义者,我是一个实干家。九千英国官员不可能统治两亿五千万的不合作的印度人。

——1931年甘地与英国殖民者谈判时甘地的言论

即使最不义的统治,也必须依赖被统治者的合作而继续。

起初他们忽视你,然后他们嘲笑你,镇压你,但最终你赢得了胜利。

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躲在大炮后面把别人炸得粉粹,还是能够面带微笑走向大炮甘愿粉身碎骨?

非暴力是勇者的品质,怯懦与非暴力如水火不能相容。力量不是来自外界的武器,而是来自一种不屈的意志。-----《甘地自传》第249页

紧握盐的手可以被砍断,但绝不交出食盐。这实际上甘地对勇敢的解释,

对人生信念的坚持,如何制止罪恶,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和历史上的暴力冲突?

什么是坚持,“当我绝望的时候,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有许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之内或许所向无敌,但最终总会走向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善与恶,“非暴力战士从不会失去耐心。善,会以蜗牛的速度行动。”

“非暴力是成长缓慢的植物。”

“报复的本质只是增加了邪恶。因剑得到的亦将因剑失去。-----《青年印度》1925年2月26日,第73页”

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加盲目----《圣雄甘地选集》第五卷,第49页”

真理既坚如磐石,又柔美如花-----《甘地自传》第139页”。

材料一甘地认为“坚持真理”是强者的武器,它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材料二15岁时,甘地偷了哥哥的一小块金子,由于不敢当面认错,他写了悔过信给父亲。原以为会受到重罚,没想到父亲竟原谅了他,甘地感动得哭了。他认为,父亲信任与慈爱的力量远远胜过责打。甘地在英国留学和南非工作期间,他阅读了许多书籍。《圣经》中关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给甘地以深刻的印象。对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等人著作中,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的思想极为认同,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

影响这种独特的思想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解决非暴力思想形成的原因:

①早年熏陶 家庭教育:父亲的信任与慈爱

印度教影响: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

②英国求学:受《圣经》中关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的影响。

③南非工作:受到种族歧视滋味

律师工作:懂得在法律框架采取合法斗争

他人影响:接受托尔斯泰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的思想。

我不是一个幻想主义者,我是一个实干家。九千英国官员不可能统治两亿五千万的不合作的印度人。

——1931年甘地与英国殖民者谈判时甘地的言论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许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之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总是会走向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单元小结


隋唐时期(581—907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此时的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沿,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的强大国家。 

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繁盛局面。(封建统治者调整政策、革新制度,实质就是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它反映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城市。(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和认识:隋唐初期的社会安定和政策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民族关系上: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疆域空前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也有民族间的战争,如唐与突厥,但它与各族间的友好关系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

对外关系上:对外交通发达;唐朝和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对外政策是由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封建国家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封建统治。唐对外交往频繁的最主要条件是唐朝的全面繁荣.)

文化上:唐朝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社会生活多姿多彩。(隋唐文化的繁荣全面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中央制度(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中央制度(岳麓版)

中国古代的中央制度

、了解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分封制

()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族姻亲和功臣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目的:巩固。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作用:

周人的范围扩大;

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大与小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但在本国为大。

()作用:

确立了整套土地、财产和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

有利于凝聚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国”和“家”密切的结在起。

、列举从汉到明清制度演变的史实

、汉武帝:西汉的中、外朝制度;东汉“虽置公,事归台阁”总揽

、唐朝省部制:

()结构:

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分为,有利于加强皇权。

、宋初强化中央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两方面)

()措施:

收精兵:原则是统与调分离,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分为(实行府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设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影响:加强了中央,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元朝:元朝废省,实行省制,即中书省。

、明朝:废除丞相,相权、皇权而为,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清朝设立军机处:

:雍正间

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裁决,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制度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产生条件。

、产生的历史条件

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

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的前提);

多山、多港、多岛的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观念。

、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制

城邦政体的特点:(城邦自治或多或少的属于各邦。)

、知道雅典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制的确立:梭伦,将国家引上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雅典的基本特点:、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

、体现:(雅典机构的组成)

大会:最高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切;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百人议事会: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法庭: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06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