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课程标准要求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黄老思想在汉初兴起的背景,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汉朝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统治思想的原因,培养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初政治思想的学习,认识汉初政治的特点,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理解,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之情。
知识梳理
一、黄老之学
1、背景
2、时间
3、内容
4、作用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2、主张
3、作用
4、影响
重点难点解析
1、新儒学
(1)主要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和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2)主要内容: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认为“人君受命于天”,所以应当“曲民而伸君,曲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3)作用:对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题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继承B因循守旧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
答案C
规律方法总结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政和正名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新思想。2、分析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的变化与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由残破不堪到一定程度上国富民丰的变化。与此相对应的是统治思想的变化,即汉初盛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儒学却取得了独尊地位。经济的变化为统治思想的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统治思想的变化正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例题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积极作用
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
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了儒、道、法等
各家内容
答案A
规律方法总结黄老之学适用于汉初经济残破的局面。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西汉急需加强中央集权,黄老之学不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高考典题
例一(2004上海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答案D
解析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根据的需要。
例二(2004全国Ⅲ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答案B
解析这里的目的实质上就是根本目的。只有B项才能说明问题的本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
例三(2002天津1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
答案D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要领会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正好符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例四(2000全国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是一道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的组合选择题,体现出一定因果关系,难度较大。要对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原因、影响等做出正确分析,同时还要正确理解所处的时代背景,西汉时期虽然“罢黜百家”,但并不是消灭各家,由此排除④。
例四(2001江西34)试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政,反对苛政,为当时诸家学派之一。秦灭六国,以法为教,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儒家学派为统治者不容,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改变无为政策,推行“大一统”,董仲舒为适应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解析本题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发展演变历程入手,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封建社会早期政治思想演变线索的再认、再现能力。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西汉初年,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思想是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
2、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他们是
A“无为而无不为”B“王”与“霸”C“仁”与“礼”D“治身”“治国”
3、黄老之学除了糅合儒、墨、法、道各家思想外,还有哪些思想①阴阳家②兵家③名家④佛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4、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种哲学观属于下列哪种思想
A积极无为B消极无为C客观唯物主义D主观唯物主义
5、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新的含义,即
A人定胜天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实行仁政
6、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7、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实际吸收了
A孟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的思想D孔子的思想
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B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C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D促进了民主的自由发展
9、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A阴阳家B黄老之学C法家思想D“天人感应”学说
10、董仲舒的新儒学包括①阴阳家②黄老之学③法家思想④儒学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三、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臣闻天下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害所由起也。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
(3)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观点的目的是什么?
12、分析西汉由黄老之治到“独尊儒术”的原因。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参考答案
1C2D3D4A5C6D7C8D9D10D
11、参考答案(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大一统
(3)用“天人感应”的学说和“大一统”的观点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
12、(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为了适应休养生息的需要,黄老之学占据了社会支配地位。(2)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董仲舒重新解释了儒家经典,使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m.jAb88.com

相关推荐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落实课标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内容: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三纲五常学说;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

3、巩固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政;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4、历史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③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消极影响是禁锢了思想,扼杀了才智。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
导入
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1.兴起的原因
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
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
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
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
①从来源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
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盛行的状况(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绍,阅读框还补充了“萧规曹随”的典故)

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和之后地位的衰落
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的一种有效的过渡学说,
其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王国的诸侯权力很大,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了对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威胁。如: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骄淫逾制,汉景帝时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与中央政权对立等。)
黄老之学由盛转衰的原因:
主观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汉的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不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希望对内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反击匈奴,建立强势国家。
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汉武帝时,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开始受到统治者青睐。
教材小字部分补充了景、武帝时期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的争论,展现了这一过程的激烈与残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1.背景(结合黄老之衰落的原因作简单介绍)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公羊春秋》(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主要内容:“天人感应”——是新儒学的基础
①君权神授论: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②天谴论: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所以,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统治才能长久。
影响:“天人感应”的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但是,它的君权神授的思想赋予了君主崇高的权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也包含了限制君权,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

3.影响
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从文化史上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插图《授业图》介绍了汉代经学的发展

课后探究
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从思想内涵来看,汉儒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的思想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有人认为,汉儒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转而向专制统治妥协。也有学者认为,汉儒的这种变化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当政者的承认,当它在取得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后,仍致力于继承先秦儒学的批判精神,置天意于天子之上,给封建帝王的专制实施一些约束。

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高二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知道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史实,掌握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影响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一)兴起原因

1.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教师点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二)兴盛时段: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教师点评 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是一致的。

(三)名称由来: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的中两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四)思想内容

1.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

2.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

它强调“无为而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教师点评 注意对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与汉初黄老之学的异同。认识汉初黄老之学是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融合其它各家学派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五)作用影响

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六)地位丧失

1.原因:

(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还在于其自身不能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

2.标志: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我来动手:阅读课本15页解析与探究两短材料:通过上述两段材料可以看出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与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变化你能得出的最基本的认识是?

参考答案:

①社会经济的变化:汉初,经济残破,民不聊生,社会极端贫困。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西汉已经恢复了元气,国库充实,人民富足,一片繁荣景象。

②关系:汉初的贫困,决定了黄老之学盛行;武帝时的强盛,决定了统治者不再休养生息,而是进行“有为”的统治,黄老之学衰落,新儒学随之取得统治地位。

③社会经济的变化,决定着统治思想的变化。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我来动手: 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正确。因为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经济的恢复决定不再需要汉初的黄老思想。②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④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

(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新儒学思想的主要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教师点评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皇权至高无上找到了依据。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儒学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教师点评: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①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的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②在宣扬君权神授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③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孔孟学说。④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儒学新发展的作用

①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例1(2004上海历史,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参考答案:D

解析:此时的“孔子之术”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它强调“大一统”观念,强调君权神授。这些思想非常适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2: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①据材料1、2,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

③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②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③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解析:材料一阐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要求禁绝其它学说,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主张。前者,不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后者,为当时统治者所急需。

分析历史事物的影响,一般都要注意到两个方面。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回答问题时两个方面都不要忽视。

一、选择题:

1、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

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 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

2、(2004文综全国第3卷,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3、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汉初的施政特点。“萧规”制定的指导思想是

A.儒家的思想B.发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黄老之学思想

4、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最主要的是()

A.天人感应,君权神授;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

A.确立儒家的思想统治地位B.限制君主权力的膨胀

C.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D.打击其他学派的力量

6、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次他向汉武帝提出()

A.天人感应学说B.君权神授学说C.独尊儒术建议D.崇尚法制主张

7、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

8、儒家学说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是主张()

A.人定胜天B.贵贱有序C.君权神授D.实行仁政

9、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B.因循守旧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

10、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11、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C.董促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12、“夫仁义礼制者,制之本也;法令刑法者,制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家、法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A.尊儒抑法B.尊法抑儒C.儒法并用D.外儒内法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

——《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

孟子

请回答:

⑴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指出董仲舒观点的实质和影响。

⑵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迁远而阔于事情”,你怎样理解?

⑶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但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参考答案:.⑴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实质:神化君主权力,维护封建专制君主统治,是唯心主义思想。

影响:在当时对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安定起了积极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⑵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靠仁政学说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因此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迁远而阔于事情”。

⑶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孔子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四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候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应该遵循伦理道德,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维护孔子的权威地位;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挑战孔子的权威地位。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很需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

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复习资料


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复习资料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一)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二)派别:属于道家学说:黄帝学说(养生)和老子学说(治国)
(三)特点:
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
内容:“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思想)
(四)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五)衰落:
原因:主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无法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客观:儒家学说自我调整,形成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理论体系。
时间: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汉武帝即位,发展大一统事业;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要求统一。
(三)汉代新儒学:
1、构成:思想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内容:①大一统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②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深化皇权,巩固君
主地位
实行仁政;有利于限制君主权力过度
膨胀,防止暴政
③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三纲五常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大一统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③三纲五常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四)评价(历史意义):
1、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统治秩序
2、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06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