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案例走近秦皇汉武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案例走近秦皇汉武”,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活动目的:

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两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人们往往把他们相提并论。他们一生中做过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活动课以“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旨在通过“‘独尊儒术’──汉武帝的抉择”短剧表演和“千秋评说──秦皇汉武谁的功劳更大”课堂辩论等两个相互衔接的课堂活动,达到使学生知识、情感和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

(1)知识目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特别是对汉武帝“独尊儒术”有关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进而深化学生对秦皇汉武历史功绩的认识。

(2)能力目的:指导学生围绕秦皇汉武的活动搜集资料、提炼观点、编排节目和展开辩论,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搜集、处理历史资料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运用历史资料辩论历史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初步形成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史观。

(3)情感目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体验,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活动准备:

教师:

(1)给学生提供与秦皇汉武有关的历史资料、书籍或相关网站资料,为学生联系学校图书室、微机室或其他途径,让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向学生介绍编演历史短剧、辩论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的方法、技巧和要求。

(2)对学生进行分工

●历史剧表演
①指定或由学生推荐几位同学组成历史剧表演小组,在小组内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工──分别任编剧、导演和演员(扮演汉武帝、大臣和儒家、法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指导该小组集体收集和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写历史短剧。
③指导小组学生准备相应的道具和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排练。

●历史问题辩论
①向学生提出活动任务和要求。
②指导学生组合成两大组作为辩论双方,每组推选3名同学组成辩论代表队,三名同学分别是一辩、二辩和自由辩论人。
③全班推选出主持人一名。

(3)准备与小品表演和辩论相关的影像资料(如秦皇汉武的大幅画像、秦汉疆域图,《英雄》、《大汉天子》的典型片断和主题曲),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剪辑成小型课件;在表演和辩论过程中适时播放,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氛围之中。

(4)布置活动课课堂──舞台、多媒体设备和其他必要组件。

学生:

●历史剧表演小组
①查阅书籍、网上搜索,收集和整理资料,编写历史短剧。
②扮演角色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外排练,并准备相应道具。

●历史问题辩论
①两组围绕辩题收集和整理资料。
正方辩题:汉武帝功劳更大。反方辩题:秦始皇功劳更大。
②在全组同学的协助下,由各小组辩手整理资料撰写辩论提纲,筹划应对之策。

活动步骤:

(1)课前活动
①历史剧表演和辩论组成员按分工和要求搜集与秦皇汉武有关的资料
②编写小品或拟写辩论提纲,并加以排练

(2)课堂活动
①播放媒体资料,营造历史氛围和辩论情境,教师通过导言引入活动课
②短剧表演
③播放媒体资料,教师导入辩论活动
④在主持人主持下,双方论辩
⑤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探究新的问题活动过程:

(播放有关汉武帝的媒体资料,以《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为背景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并为教师导入活动课作铺垫)

教师:(合着歌曲,吟咏《大汉天子》主题曲的开始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滚滚黄河蓝蓝天。五千年华夏,美丽的国土,演绎了多少英雄的故事。同学们,当你看英雄的电影,听英雄的故事的时候,一定会为这些英雄的壮举而倾倒吧!你是否豪情满怀,也想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呢?那么,今天我就为你们提供机会,让你们穿越时空,置身秦汉,做一做大汉天子,在我们面前一展大汉天子的智慧、雄心和威严。

[媒体显示]

历史短剧:“独尊儒术”──汉武帝的抉择

教师:下面请大汉天子和臣下上场,为我们再现他当年做出重大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场面。

[媒体展示背景资料](旁白)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有学问的读书人到长安,亲自策问。”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上的大一统。此后,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的主要条件。儒家思想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汉武帝(踌躇满志地吟咏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想我高祖皇帝,依靠一班文臣良将,开创了大汉万世基业,后又励精图治,使万里河山重现生机。朕自登基以来,夙兴夜寐,不敢稍有懈怠,幸而不辱先帝伟业。而今国富民强,可喜可贺。诸位爱卿,寡人今天龙心大悦,尔等有何治国安邦之策快快奏来。

臣甲(紧张):启奏陛下,臣闻创业不易,守成更难。陛下承先帝恩泽,以雄武英才,发扬光大,真乃万世少有之伟业也!想先帝当年,重用贤臣良将,创大汉天下。今天下太平,百姓康乐,陛下欲长治久安,当广招人才,谋取良策。如此,则是臣下和天下百姓之福也。

汉武帝(喜):爱卿言之有理,正合朕意。哪位爱卿还有本奏?

臣乙:陛下圣明,体谅为巨之心。记得秦相吕不韦说过,“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当初秦国弱小,后发愤图强,任用商君变法,国力日盛,传至始皇,兵强马壮,终至囊括四海,一统天下。我朝高祖皇帝开国以来,面对天下贫弱,一改暴秦严刑峻法,采用道家学说,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既至文、景,天下初安。今陛下以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国泰民安,比起高祖、文景之时有了突飞猛进。陛下英明盖世,定当大展宏图。然今世与高祖之时大异,若陛下一味守成,恐难以如愿。以臣下愚见,不如宣天下方正贤良、博学多才之士人进京,向他们询问治国之策。

汉武帝(大喜):爱卿果然忠心一片,时刻深怀国家。卿等所奏之事,寡人已思考多日,正想改弦更张,大展宏图。好!侍臣传朕旨意,召集各地方正贤良读书之人到长安,朕要亲自向他们求取治国安邦之策。

大臣(面向学生传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凡天下郡国方正文学之士,于即日赴京,以备策问。”

(媒体播放《大汉天子》中的书生参见汉武帝片断)

(扮演儒家、道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学生从座位上走到台上,面对武帝,作诚惶诚恐之状)

汉武帝(扫视台下,哈哈大笑):古语说得好,得人才者得天下。今我大汉一统江山,人才济济,安能不兴旺发达。先生等今日不要拘于君臣之礼,畅所欲言,说说我朝当实行怎样的治国之策。

儒家(董仲舒):草民一分布衣,身处草莽,蒙圣上宣召,得赌天颜,实在是齐天之洪福。既蒙陛下垂询,草民斗胆进言。今陛下亲召天下学子垂询对策,可知陛下之英武圣明,决不甘只作守成之君,定想大展宏图,创世所未有之伟业也。

汉武帝(惊奇地):先生真乃世外高人也,一下就能猜透朕的用心,快请细细说来。

儒家(董仲舒):谢主隆恩。草民尝闻,有万世不变之基业,而无万世不易之法度。高祖、惠、文之时,天下初定,国贫民弱,无力大举,以稳定民心,安抚天下为时务。当是之时,百姓谋生不暇,岂有余力以求其他,清静无为当是上上之策。现时,陛下上承先皇之基业,以雄才大略,国富民强。然天下承平日久则民心生变,国土日广则越难治理,且自始皇焚书坑儒以来,因我朝政策宽缓,各种学说复兴,竞相传播,百姓无可适从,致使政令难一、上行而下违。以草民愚见,陛下当舍无为而有为,重定治国之策。倘若如此,定当大有作为。

道家(急迫地):陛下,草民自幼深习黄老之学,今日蒙皇上策问,为汉室社稷计,斗胆进言。前者儒生之言,草民以为万万不可。语云:“天不变,道亦不变”。我高祖皇帝创立大汉,以道家学说为治国安邦之本,惠、文、景各帝因高祖之遗策,百姓安乐,天下承平;且陛下登基至今,运用黄老,国势昌盛,蒸蒸日上。所以,以草民愚见,陛下当固守先皇之策,切不可听信儒生狂言,坏万世基业。

法家(气势豪迈,急迫地)陛下,草民也有话说。

汉武帝:爱卿不要着急,慢慢说来,若合朕意,自当采纳。

法家:陛下圣明。今我大汉江山万里,亿兆黎民,治国安邦,重在法令统一,令行禁止。草民闻之,小民有两畏:畏天,畏天子法令。然天道久远,小民敬而远之。陛下替天行道,法令所出,既具天威,震慑群臣,约束百姓。因而,陛下宜施天子之威,正法度于天下,严刑峻法,严明刑赏,百姓自当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此,则天下整肃,江山永固。况陛下英明盖世,定当大展宏图,道家“无为而治”,岂适用于陛下;而儒生之言宽远迂阔,亿兆黎民,愚顽无知,何以教化?

儒家(董仲舒,不屑):陛下英明,自可明察是非。道家所言诚不为虚,然不合时宜。初国贫民弱,高祖为江山社稷,大封诸王,放任自为,然诸王势大即生非分之心,多有变乱;北边匈奴,高祖、文景之时,无为而治,款以和亲,既失汉家威风,亦难解除边患。陛下雄武英才,犹矫龙在天,国力强盛,岂能听之任之,安于现状?至于法家所举,臣以为不可。俗语云:“乱世当用重典”,我大汉国泰民安,岂可严刑峻法,且亡秦之祸不远,陛下不可不引以为鉴。

汉武帝(大喜,急切地):先生所言极是,甚合朕心。以先生之意当用何策?

儒家(董仲舒):草民以为,以陛下雄武神才,代行上天之职,实乃天子。理当立天子之神威,实行“大一统”。然而今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盛行,且意旨相去甚远,书生师从不一而思想不同;更有甚者,学说混杂,百姓无可适从,陛下之法难以实施,天子之威无法树立,长此以往,则民心生变而社稷危矣!。

草民以天下长久之计,以为陛下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凡不属儒家学说,孔子思想者,当一律禁止,勿使传播。如此,则天下归一,一统可成矣!

汉武帝(喜形于色,哈哈大笑):好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好一个“大一统”。就如先生所言,寡人当颁行天下,立即施行。

教师:真精彩呀!使我大开了眼界。不仅明白了汉武帝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认识了很多英雄人物,其实我们上台表演的同学个个都是英雄。同学们说是不是呀?

学生:是。

教师:那么,纵观古代中国,同学们认为有哪些封建帝王可以称得上英雄?

学生: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帝……

教师: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满怀激情地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毛泽东在他的诗篇中把秦皇和汉武并论,作为新时代的学生,面对迎面而来的两位杰出帝王,你又是怎样看的呢?你们认为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谁的功劳更大?下面就按同学们课前的准备,对这一问题展开一场课堂辩论。

[媒体显示,并播放《英雄》主题曲]

课堂辩论:千秋评说──秦皇汉武谁的功劳更大

教师:请主持人和各位辩手上台。

(主持人和辩手按课前布置各就各位。)

主持人:老师、各位同学,参加今天辩论的是由同学们自由组合的两支代表队,我在这里称为正方和反方代表队。今天的辩题是《秦皇汉武谁的功劳更大》,正方代表队所持的立场是“汉武帝功劳更大”,反方代表队所持的立场是“秦始皇功劳更大”。

现在我首先来介绍一下双方辩论队的成员。坐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代表队的三名队员。他们分别是:一辩(XXX),二辩(XXX),自由辩论人(XXX);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代表队。他们的三名队员分别是:一辩(XXX),二辩(XXX),自由辩论人(XXX)。

评点人由历史老师担任。

好,现在我宣布辩论正式开始。

首先有请正方一辩(XXX)同学陈述观点,时间是2分钟。

正方一辩(XXX):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到底谁的功劳更大呢?千百年来,尽管见仁见智者很多,但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在这里我首先要向大家申明一个观点,那就是应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因为如此,我方今天要告诉大家,就总体来看,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和影响更大,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更高,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汉武帝的功劳更大。

政治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在边疆和民族关系方面,北击匈奴,在西南地区建立郡县,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为以后西域归属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一切,都巩固了国家统一,扩大了祖国的疆域,对今天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具有重大的影响。从对外交流来看,正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才有了千古美名的丝绸之路。从此,中西往来源源不断,丝绸之路留下了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谱写了多少中西友谊的颂歌。更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思想的精华,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髓。汉武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次鼎盛局面,历史上的强汉主要就是指这一历史时期。

当然,我方并不否认,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因他修筑长城,焚书坑儒,实施暴政统治,导致秦朝短期而亡,大大抵消了他的历史功绩。至今人们都把他作为暴政的代名词。千百年来,不是有一个孟姜女仍在不停地对他进行着控诉吗?!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XXX)同学!下面有请反方一辩(XXX)同学陈述观点,时间也是2分钟。

反方一辩:谢谢主持!老师、同学们好!对方一辩一上来就强调要全面和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在评价汉武帝时却只看到他的功绩,甚至把过失也美化成为功绩,而在评价秦始皇的时候,看到的却只是焚书坑儒。请问对方同学,这就是你所说的全面而客观吗?你举出了孟姜女的故事,但为何忘记了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呢?你说“独尊儒术”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髓,为什么没有讲一讲它是怎样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呢?我敢说,倘若汉武帝九泉之下有知的话,恐怕脸早就要变成关公了。

我方认为,同汉武帝相比,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功劳更大。且不说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只要稍懂一点历史的人都可以列出他的几项功绩。六王毕,四海一。他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泱泱中华大国的基础,那种气势是何等的豪迈。他北击匈奴,南抚夷越,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我们常唱《56个民族一个家》,请问,这个家开始由谁创立?试想一想,假如没有秦始皇统一文字,中华民族又何以血肉相连?假如不统一货币、度量衡,商品贸易如何便利进行?而汉武帝呢?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对秦始皇的继承和发展而已。

有人用孟姜女来控诉秦始皇,实际上是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谁能想得出对付匈奴的更好办法?而匈奴的每次南下,都是“遍地狼烟,杀人盈野”,又岂是孟姜女的一个“哭”字所能解决的?!谢谢!

主持人:感谢反方一辩。下面是自由人的发言时间。我想首先征询一下双方自由人谁先发言?……好,首先有请反方自由人发言。

反方自由人(XXX):老师、同学们好。对方一辩说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灵魂。我不明白的是,秦始皇重用法家学说,不是正和当今中国的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方向一致吗?为什么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是功绩,而秦始皇重用法家却是罪过呢?

主持人:正方自由人,请。

正方自由人(XXX):首先请对方同学不要故意歪曲了我方的观点。实际上我方指斥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而不是反对他重用法家。秦始皇要加强中央集权,用法律来巩固统一,难道就只有“焚”和“坑”这些办法吗?不知对方同学是否知道这样两句诗,“坑灰未冷山东起,原来刘项不读书”?对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秦始皇“刻薄寡恩,心如虎狼”,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秦始皇不是幻想秦朝的天下“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吗?结果怎样?“二世而亡”。何也?暴政也。

主持人:下面进入盘问阶段。首先有请反方二辩向正方一、二辩依次提问,正方的回答时间共计2分钟。

反方二辩(XXX):对方同学说汉武帝的功劳更大,在我听来汉武帝除了在巩固统一,开发边疆等方面继承秦始皇的事业之外,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别的功绩。我想请问对方一辩,我们都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从实际出发,你认为汉武帝在哪些方面超过了秦始皇,请举例。

正方一辩(XXX):不知道对方同学知不知道这样一首歌谣:“河阳在前,谷池在后,且粪且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说的是什么?汉武帝大兴水利呀!老百姓的日子可比秦始皇时好过多了。

反方二辩(XXX):既然你们认为汉武帝简直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帝王,我倒要请教对方二辩:太史公司马迁仅仅对李陵之事作了一些辩解,就遭宫刑,这又作何解释?

正方二辩(XXX):老师、各位同学,大家都知道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实,在我方的辩词中,根本就没有说过汉武帝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君主,我们也不至于到了为达目的而不顾基本常识的地步。我要告诉对方同学的是,作为人的汉武帝,是不可能没有错误的,就如对司马迁处以宫刑。但这毕竟在汉武的一生中所占比例甚微,哪里能同始皇帝的暴政“有口皆碑”同日而语啊!更何况《资治通鉴》中说汉武帝“晚而改过”呢?

主持人:下面请正方二辩向反方一、二辩依次提问。反方的回答时间共计2分钟。

正方二辩(XXX):历史书上清楚地写着,秦朝有人口2000万,而被迫服各种劳役的就有150万人以上,男人不足,妇女也被征出运粮饷。请问对方一辩,这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反方一辩(XXX):请正方同学不要舍本逐末,有意转移视线。实际上我方从未否定过秦始皇的暴政,也不想否认。我要告诉对方同学的是,我们今天要辩论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谁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大,而不是谁的过错多。不错,始皇帝确实有一些被称为“暴政”的做法,但这同他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相比,只能是非常次要的方面。唯物主义不是要求看问题抓主流吗?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这些才是秦始皇最具魅力的地方,要不然他凭什么在影响世界的100位历史人物中,排名第18位呢?请问对方同学,你们所说的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世界历史上排名多少位啊?

正方二辩(XXX):请问对方二辩,就以你的说法,不知“焚书坑儒”算不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什么样的重大影响?

反方一辩(XXX):主持人、各位同学,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同任何重大历史事件一样,“焚书坑儒”不可能不对中国历史产生影响。至于什么影响,我方从实际出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从客观上讲“焚书坑儒”确实对当时的文化起到过箝制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刚刚在众多诸侯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各派学说盛行,思想极其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又有什么比统一思想,巩固国家统一更为重要和急迫的呢?至于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焚书坑儒”实在微乎其微,因为秦朝统治只有15年,他的这种文化政策并没有延续下去。倒正是因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才形成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文化专制局面,若说消极影响,可以说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

(在具体的辩论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延长辩论时间和环节。)

主持人:下面有请老师对辩论作点评。

老师:同学们好!听了同学们今天的辩论,真有如沐春风之感!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地占有了材料,在辩论中唇枪舌剑,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真是后生可畏呀!其实,今天的论题是一个老题目,也是一个千古难题。对于秦皇汉武,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在不好分出个谁高谁低。有一句古诗写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我认为,他们到底谁的功劳更大,这一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忘了历史、看待历史的观点和方法,还有我们所要担负的历史使命。

主持人:谢谢老师,谢谢各位同学,辩论到此结束。

(媒体播放歌曲《问天下谁是英雄》)

教师:今天的活动课是一堂扮演英雄,评说英雄的活动。那么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呢?毛泽东在诗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我们生活一个全新的时代,你们认为在这样的时代里怎样才算英雄?你们能正确评价自己吗?请同学们在课后写出自己的思考,我们在将在适当时候进行新的探讨。

学生天地:

资料1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汉之际,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了反秦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西汉初年,著名儒生叔孙通被任为太常,协助汉高帝制订礼仪。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县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肆兴作。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资料2对秦皇汉武功绩的概括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雄才大略──汉武帝刘彻
消除内患初展雄才改革朝政集权统治
重用人才兼并六国北击匈奴西通西域
设立郡县法令一统调整政策打击富豪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勇于反省西汉鼎盛
穷奢极欲暴政亡秦

资料3网上下载的网友对汉武帝的一些看法

麻烦各位,汉武帝是个高明的皇帝吗???

先来看看汉武帝的简单介绍吧: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景帝第三子。景帝死后继位。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葬于茂陵。

刘彻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继续景帝的政策,先后颁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并实行“酎金夺爵”,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强大难治的局面;实行一系列打击地方豪强的措施;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削弱丞相权力,任酷吏、严刑法,建立察举制度,设立太学,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

经济上,刘彻采纳孔仅、东郭咸阳的主张,将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治理黄河,开凿灌渠,大力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推行“代田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思想上,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禁止传播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巩固政权的主要思想工具,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后来束缚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也产生消极影响。

在军事上,刘彻先后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连续发动了多次还击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北方农业区域所受匈奴的威胁;又遣兵灭南越,以其地为南海、苍梧等九郡,统一了今两广一带地区。加强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外交上,刘彻两次遣张骞出使西域,往大月氏、乌孙、安息等地联系,发展了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自长安到欧洲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还遣使到夜郎、邛、筰等地,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和开发。

汉武帝非常注意选拔人才,下令各郡国,每年都必须向朝廷推荐“明当时之务”的人才,由朝廷量才录用。因此武帝时涌现了一大批人才,如屡败匈奴的名将卫青、霍去病,通西域的外交家张骞,经学家董仲舒,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等,不胜枚举。史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刘彻的这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帝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但是,在其统治后期,刘彻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将文景之治中的积蓄几乎耗尽。为了增加收入,他重用酷吏,加税加捐,甚至倒卖官爵,人民负担加重,加上灾荒频繁,导致大批农民破产流亡,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汉武帝派官分区镇压,还作“沉命法”,规定大小官吏如果不能及时发觉并镇压起义,罪至死。但农民起义仍然不断。面对社会危机,公元前90年,刘彻在轮台下罪己诏,表示对自己错误的忏悔,决心停止用兵,推广改善了的农具和技术,还亲自下地表示今后要重视生产和百姓的生活。这样,国内才逐渐安定了下来。

就我个人观点呢,我还是蛮欣赏汉武帝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他的历史功绩和历史作用来看,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说他高明也未尝不可的。

人无完人,岂是一个“好”或“坏”所能评定的!高明???某天清醒,某天糊涂;清醒时高明,糊涂时不明。

应该是。

在他的皇帝生涯里,他做了不少事,能够让大臣怕,商人骂,匈奴恨,真是颇有争议,但总体来说是高明的。

资料4表演汉武帝的角色要准备的皇冠(龙袍可不作要求,穿一件彩色长袍更好),具体见“背景资料”中秦始皇和汉武帝图片;另扮演大臣者手持的朝笏用一块狭长略曲的薄板(大约30厘米长、10厘米宽、1厘米厚)即可;儒、法、道各派代表可以不要道具(特别注意不要朝笏,因为他们当时并不是朝廷官员,如果有条件,穿一件长袍更好)。

背景资料:

资料1秦始皇和汉武帝图(略)

资料2守业更比创业难──《大汉天子》片头曲

秦时明月汉时关滔滔热血汉衣冠生死盟,山河恋且把风流唱少年
滚滚黄河蓝蓝天大漠无垠江湖远君与臣,恩与怨眼前家国九万里
壮士铁马将军剑暴雨惊雷夜如磐风萧萧,路漫漫守业更比创业难
旌旗半卷出长安美人泪,杯中酒情切切,意绵绵更比创业难
女儿柔肠男儿胆天下任,丈夫肩何必回头伤往事

资料3秦朝和汉朝疆域图(略)

资料4 《英雄》《大汉天子》影视片及歌曲,普通VCD上即可找到,也可从网上输入《英雄》、《大汉天子》实名查找。

相关知识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能力目标: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情感目标: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三、学习方法:
比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合作。
四、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文帝景帝还提倡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2、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接受的建议,“”。把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在长安举办。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
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3、思考:“动脑筋”:
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铃木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景之治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措施:奖励________、提倡_______、重视___________
文景之治
作用:奠定了汉代________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统政治:削弱________________
措施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太学
意义:西汉进入_______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主要的基础知识有: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历史短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通过影像、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诗文来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表现汉初经济的发展状况加深学生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理解,通过学生表演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短剧帮助他们记忆“文景之治”这一重点内容。通过影像资料解决武帝实行分封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释。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经过汉武帝大一统有关知识的学习说明了大一统是西汉全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通过学生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解决方法是通过学生短剧表演再现文景之治时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解决难题“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分封建侯国知识点是通过画图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是通过学生表演和影像资料共同解决。

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方法是通过论由史出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分析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资源

诗词图片影像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诗词影像,旨在使学生学会和了解使用史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从汉武帝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理清学生思路,让初一的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依据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效果

导入新课,打出毛泽东《沁园春·雪》诗词中“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诗中涉及到几位历史人物?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毛泽东为何要把汉武帝同他相提并论呢?

现在我要请班中的几位同学扮演汉代的几位农民,请他们发挥想象,相互讲一讲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观看的同学们请你们注意思考:汉朝的经济状况如何?

展示影像:刘邦颁布法令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请学生从影像中找出来刘邦颁布了哪几项措施?

请班级表演能力强的同学表演一组历史短剧:没有参加演出的同学给历史短剧起名字,再现文帝、景帝时采取的措施。

过渡语: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简单归纳文景之治的要点。

过渡语:文景之帝时经济恢复发展,历史叫“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时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景之治”经济的发展局面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登基以来,他采取什么政策对待人才?(影像资料)

汉武帝面临国内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是什么?它是如何由来的?

现在我们看一看武帝的父亲景帝时出现了怎样的王国问题?请你通过看影像资料和大家议一议资料中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发动叛乱的首领叫什么?他的身份是什么?借口又是什么?

五国问题彻底解决了吗?

过渡语:汉武帝如何解决王国问题呢?

作图示意:假如一个诸侯王拥有封地是这么大:

他有四个儿子,根据汉朝的推恩令,他的封地就变成了如下图:

(阴影部分)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诸侯王的封地和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推恩会解决诸侯国问题它起到作用是什么?

汉武帝打击诸侯的另一个措施是什么?

过渡语:这样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进对抗,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加强统治。

为什么要采取这次措施,请同学在书中找出原因来?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纳董仲舒的建议,请同学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议一议董仲舒的什么话打动了汉武帝。

教师强调:汉武帝推尊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以儒家学说为主,又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从此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为达到“独尊儒术”的目的,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想一想汉武帝还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大一统?

这样汉武帝在政治、思想、军事、经济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第一个盛世局面。

同学们能给汉武帝一个评价吗?

过渡:西汉后期,政局动荡不安,西汉政权摇摇欲坠,请同学们观看西汉末年的一段影像,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东汉的建立者,都城定在何处,

你知道光武中吗?请你根

据学过内容和同学们一起讲一个有关“光武中的故事”。设立大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军事和经济上也相继实现了大一统。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治十分黑暗,导致农民起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小结:你知道今天讲了几个历史人物吗?你能谈谈对他们的看法吗?

习题

1.汉朝劝诫百官关心农桑,并重视以德化民的皇帝是()

a高祖、武帝b文帝景帝c景帝武帝d高祖文帝

2.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最早出现于()

A战国b秦朝c西汉d唐朝

3.西汉时太学的教育内容是什么?它与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有何不同?

1、五位

2、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因为他统治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他是汉朝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扮演汉初农民的几位同学上台开始进行表演,讲述他们生活条件,观看的同学会说到下列词语形容汉初经济状况:萧条,民不聊生,国家府库贫乏,国家缺少马匹,多用牛车。

(1)禁止把农民变成奴婢

(2)释放犯罪的人回家种田

(3)农民耕种无人的土地,可归自己所有。

(4)减轻赋税,十五税—

学生根据短剧可起如下名称

(1)文帝拒收千里马

(2)文帝景帝注重农耕生产

(3)文帝提倡节俭,不修露台

(4)文帝“以德化民”

—、文景之治

(1)奖励农耕

(2)提供节俭

(3)重视“以德代民”

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满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学生答:选贤任能

学生答:王国问题,

汉初、刘邦为巩固统治,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七国之乱”

刘濞

吴王

“诛晁错、清君侧”

没有

变小了

使诸侯国力量得到削弱,没有力量对抗中央

借口诸侯王所献黄金成色不够,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

(1)西汉时,诸侯门下聚集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不利。

(1)董仲舒称天子是天的儿子,代表天统治百姓,汉武帝认为很符合他统治的需要。

(2)董仲舒认为,维护政治

上的一统,就需要实现思想的统一,而百家各异,于统治不利。

中央设立太学,以五经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军事和经济上也相继实现了大一统

汉武帝雄才大略,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的经济、军事的大一统,不愧为一代杰出人物,但是晚年他也犯了一系列的过错,连年穷兵黩武,加重赋税,给人民带来灾难,可见功大于过,仍要对他持有肯定态度。

时间25年

建立者刘秀

都城洛阳

学生解释光武中兴,光武是汉武帝的年号,他采取一系列政策如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注重农业的发展,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状况良好被称为“光武中兴”。

学生自由发言,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选b

选c

西汉时以五经作为学习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比汉朝多,有代数、几何、英语、地理、历史、生物、音乐、语文等,不仅有自然科学类,也有人文社科类。

通过毛泽东诗《沁园春·雪》导入新课,方式新颖,学生易于接受,又能烘托气氛,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中去。

板书:大一统的汉朝

由于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现出来,形式活泼,学生乐于其中,教师避免枯燥的背景介绍,而学生准备充分,能很快找出所设计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适当评价。

板书──文景之治

尽量让学生通过观看影像找出相关内容,既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又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由于本目知识点多,学生在讲师相关内容时,给予肯定,归纳不全面时,教师要给予补充。

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随着问题难度的提升,学生在启发下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板书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大屏屏幕上,跃跃欲试,举于发言学生带着问题影像,会加强对历史事件的记忆。

板书(1)颁布推恩令

通过图形变化来讲述诸侯王封地的缩小,比较直观形象,而且利用图的趣味性,会引发学生进一步寻根求源的欲望,比较容易解决概念上的难点。

板书(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结合课外知识思考后举手回答:

这是本课的重点,学生浏览影像资料后,经过讨论后得出结

论,体现合作性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学生

能圆满完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成功。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基本上能较全地概括出基础知识“

可以启发学生通过看书或讨论方式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分组的作用,通过讨论引出学生论从史出,允许学生个性发展,提出合理存在观点,允许学生保留自己持有的观点和看法。

培养学生阅读和寻找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事物认知能力。

根据平时学生水平进行,鼓励

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对那些能以历史人物身上联系自己实际的同学,要充分地肯定,灵活处理,多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汉朝的兴衰对振兴中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知识目标: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熟记汉武帝的大一统。
2、能力目标: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汉朝兴盛,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一、复习导入,请一名学生自述汉朝的建立,引起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读教材,提纲挈领,自编知识网络。

三、精读教材,目标逐一达成。
1、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怎样?对此,统治阶级有什么态度?

2、重温历史,感悟生活:假如你是西汉时期的文帝,景帝,为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你将采取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3、师生共同总结: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最终怎样形成的?

4、东汉的统治:

四、交流展示,能力提升。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代表发言,精彩展示。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学生,要想到最高学府求学,应去哪儿?会学到什么内容?
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何区别?

五、师生共同小结。
学习了本课,我的最大收获是:。
我的问题空间是:

六、达标检测题。
当堂达标,巩固训练,检测过关!
:学会史论结合,以古鉴今是当今教育的目的。

:大胆尝试、学会知识梳理,进行趣味性记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重点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对比记忆秦亡汉兴的史实。

:本课是中考的重点,我们应高度重视对秦亡汉兴史实的考查。举例如下:
[2007年宜昌中考]第4题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D)
A.国家统一问题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D.儒家思想问题
[06年福州质量检查]第3题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人鼎盛时期的皇帝是(C)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景帝

达标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A.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D.盐铁官营
2、下列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文帝④汉景帝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
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的“上”指的是
A.汉武帝B.汉高祖C.秦始皇D.唐太宗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是()
A、抨击其它学说B、推行儒家教育
C、破格录用人才D、加强中央集权
5、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加强思想控制
C、注重儒家学说D、中央集权的强化
6、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
A、卫青B、主父偃C、王莽D、董仲舒
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汉初,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表明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是什么政策?

(2)分析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这一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4)当前,国家为减轻人们的负担采取了什么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2、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请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汉武帝的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484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