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7年八年级数学上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2课时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1.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2——“SAS”.理解满足“SSA”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能把证明一对角或线段相等的问题,转化为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阅读教材P37~39,完成预习内容.
知识探究
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________”).
2.有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全等.
如果给定两个三角形的类型(如两个钝角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自学反馈
1.如图,AB=DB,BC=BE,欲证△ABE≌△DBC,则需要增加的条件是()
A.∠A=∠D
B.∠E=∠C
C.∠A=∠C
D.∠ABD=∠EBC
2.如图,AO=BO,CO=DO,AD与BC交于E,∠O=40°,∠B=25°,则∠BED的度数是()
A.60°
B.90°
C.75°
D.85°
3.已知:如图,AB、CD相交于O点,AO=CO,OD=OB.
求证:∠D=∠B.
分析:要证∠D=∠B,只要证△AOD≌△COB.
证明:在△AOD与△COB中,
AO=CO(已知),∠=∠(对顶角相等),OD=(已知),
∴△AOD≌△________(SAS).
∴∠D=∠B(__________).
4.已知:如图,AB=AC,∠BAD=∠CAD.求证:∠B=∠C.
1.利用SAS证明全等时,要注意“角”只能是两组相等边的夹角;在书写证明过程时相等的角应写在中间;
2.证明过程中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如“对顶角相等”、“公共角、公共边”等.
活动1小组讨论
例1已知:如图,AB∥CD,AB=CD.求证:AD∥BC.
证明:∵AB∥CD,
∴∠2=∠1.
在△CDB与△ABD中,
∵CD=AB,∠2=∠1,BD=DB,
∴△CDB≌△ABD.∴∠3=∠4.
∴AD∥BC.
可从问题出发,要证线段平行只需证角相等即可(∠3=∠4),而证角相等可证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例2如图,将两个一大、一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尺拼接(A、B、D三点共线,AB=CB,EB=DB,∠ABC=∠EBD=90°),连接AE、CD,试确定AE与CD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结论:AE=CD,AE⊥CD.
理由(提示):延长AE交CD于点F,先证△ABE≌△CBD,得AE=CD,∠BAE=∠BCD.又∠AEB=∠CEF,可得∠CFE=90°,即AE⊥CD.
1.注意挖掘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隐藏条件;
2.线段的关系分数量与位置两种关系.
活动2跟踪训练
1.已知:如图,AB=AC,BE=CD.求证:∠B=∠C.
2.已知:如图,AB=AD,AC=AE,∠1=∠2.
求证:BC=DE.
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证三角形全等所缺少的条件,充分挖掘隐藏条件.
活动3课堂小结
1.利用对顶角、公共角、直角用SAS证明三角形全等.
2.用“分析法”寻找命题结论也是一种推理论证的方法,即从结论出发逐步递推到题中条件,常以此作为分析寻求推理论证的途径.
【预习导学】
知识探究
1.全等SAS2.不一定
自学反馈
1.D2.B3.AODCOBOBCOB对应角相等4.证明:在△ABD与△ACD中,∵AB=AC,∠BAD=∠CAD,AD=AD,∴△ABD≌△ACD(SAS).∴∠B=∠C.
【合作探究】
活动2跟踪训练
1.略.2.略.
12.1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在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对应元素的确定.
难点: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识别.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一组图片,提出问题1.
图(1)图(2)图(3)图(4)
问题1:你能从图中找出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图形吗?其中一个图形是由另一个图形如何变化而来?它们能够完全重合吗?你能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引导.
举例:学生手中含30度角的三角板;含45度角的三角板;学生手中的小量角器;由同一张底片洗出的尺寸相同的照片;两本数学书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由图(1)(2)(4)形成全等形的概念:形状相同、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由图(3)(4)形成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多媒体投影相关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符号表示.
3.多媒体演示三种全等变换(平移、翻折、旋转)并提出问题: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4.学生小组活动:多媒体投影要求:①请你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通过平移、翻折、旋转等操作得到你认为美丽的图形;②在练习本上画出这些图形,标上字母,并在小组内交流;③指出这些图形中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5.多媒体展示学生可能得到的图形(如图).
合作交流:寻找对应元素有什么方法和规律吗?学生思考交流后,师生共同归纳、板书.
问题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数量关系?
板书: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1.通过动画演示全等变换的过程及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形成直观感觉,培养学生动态研究几何图形的意识,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建立对应的概念,体会重合即全等,重合即对应这个本质规律;2.熟悉本章常见图形,为今后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和计算奠定基础;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初步辨析图形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如图,△EFG≌△NMH,EF=2.1cm,EH=1.1cm,NH=3.3cm.
(1)试写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2)求线段NM及HG的长度;
(3)观察图形中对应线段的数量或位置关系,试提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并证明.进一步巩固全等三角形及其对应元素的概念,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
本节课学了哪些主要内容?你有哪些收获?怎样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教材第33、34页第1、2、5、6题.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例题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反思小结
3.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作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充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从概念的形成、发展、应用等每个环节,都力求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动脑思考、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来完成.
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学案
课题
12.1全等三角形
课时
课程标准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
修改点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第一节,这是全章的开篇,也是全等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他图形打好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堂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能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拼图以及三角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等活动,来感知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认识和熟悉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认识生活和数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线段、角、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已初步具有简单图形的分析和辨识能力,八年级学生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的时期。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地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以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熟练应用
教具
PPT,三角板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点
一、情景导入
二、新课讲授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三、例题讲解
三、课堂练习
三、小结
活动1: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
探究
(1)两张纸重合后剪纸,得到的两个图形大小、形状相同。它们能重合吗?
(2)同一张底片洗出的两张尺寸相同的照片大小、形状相同。
它们能重合吗?
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观察思考:
(1)把△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
(2)把△ABC沿直线BC翻折180度,得到△DBC
(2)把△ABC绕点A旋转,得到
△ADE
各图中的三角形全等吗?
结论: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相关元素: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1)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全等”用符号“≌”表示:
记作△ABC≌△DEF
注意: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几何语言:
∵△ABC≌△DFE
∴AB=DF,BC=FE,AC=DE
∴∠A=∠D,∠B=∠F,
∠C=∠E。
例1:找出下列图中一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总结:寻找对应元素的规律
(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
(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
(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
(4)最大边与最大边(最小边与最小边)为对应边;最大角与最大角(最小角与最小角)为对应角;
(5)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的对角为对应角;
(6)根据书写规范,按照对应顶点找对应边或对应角。
例2:如图,△ABD≌△EBC,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1、请找出对应边和对应角.
2、AB=3cm,BC=5cm,求BE、BD的长.
3、如果AB=3cm,DE=2cm,求BC的长.
课本P32第2题,P33第1,2,3题
谈收获
学生举例类似于生活中这样的图形
类比给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让学生自己找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
练习本上书写全等符号
几何语言的表述
教师板书
小组讨论
观察总结
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
总结知识点
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前后的图形特征
加强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述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新知识的提升应用
板
书
设
计
12.1全等三角形
一、情景导入五、例题讲解
二、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六、课堂练习
三、全等三角形的相关元素七、小结
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堂清内容: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正式作业:课本P33第4,5题
家庭作业:绩优
文章来源://m.jab88.com/j/5196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