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概括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2、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托车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聚集难点

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与学

第一课时

《登池上楼》

(一)导语

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芙蓉

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点击诗人

谢灵运,小名客儿,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家原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迁居南方。灵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据近代人统计,见于著录的有21种,可惜大多散佚。今天能见到的除了《大般涅盘》译文外,还有90多首诗和4卷文。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山水诗。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三)通读课文,讲解诗意:

本篇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泻了仁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诗的前四句先从当前景物落笔,托物兴词,感怀喻志。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禁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自媚。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绘得相当逼真。次句写仰视飞鸿,想象它振翮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诗人于虬潜鸿飞,物类各得其所,联想到自己欲在仕途上直步青云,但又非智能所及,因而有薄霄愧云浮之感;退隐躬耕,体力难济,无以自养,因而又有栖川怍渊沉之叹。徇禄四句写明自己远守滨海州郡、久病初起的情状,实为失意情怀的具体抒写,于自嘲中尽情发泄了仕途蹭蹬的满腹牢骚。徇禄不得志以至于及穷海,其郁闷之情已难以自遣,再加上秋冬以来便卧病在床,以至于连节候更替都不知道了,这无疑使心绪更加愁苦。郁闷至极,必须想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因而久病初愈便急于登楼眺望就写得入情入理。倾耳六句,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了满园春色。倾耳二句先写远景,境界开阔,诗人自我形象鲜明。倾耳一词,诗人聆听江涛声的神情宛然可想;举目一词,诗人眺望远山的神态宛然可见。初景二句写明冬去春回,节候改变,是诗人的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转写近景,格调清新妩丽,为全诗之警策,历来为人所激赏,甚至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诗品》引《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诗人梦见惠连而得佳句,这是出于某种灵感火花的触发,还是故神其说,今已无法得知,不过此联确实是天生好语,仕途蹭蹬的诗人久病初愈,初登池上楼,看到潋滟的池水边已吐出了嫩绿的青草,花园中的柳林间,春鸟乱飞,鸣声上下。这种新鲜而美丽的景色,确能使一直被苦闷和忧虑缠绕着的诗人的胸怀得到暂时的开豁,这种富有生意的新鲜感受与一时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情韵兼胜,臻于化境,因而叶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据王若虚《滹南诗活》卷一引),胡应麟说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此却率然信口,故自谓奇(《诗薮》外编),正说明此联的好处在于自然天成,诚如鲍照所评: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这六句写诗人登临远眺,耳目所接,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写景如绘。然满园春色固然能暂时舒展诗人的情怀,但难以尽遣心中之郁闷,于是诗人自然过渡到对隐居的向往。

诗最后六句写诗人触景伤怀,决意归隐。祁祁二句写诗人因看到春景而引起对古人歌咏春天情景的伤感情绪的共鸣。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楚吟指《楚辞招隐士》。而《招隐士》又是招寻隐士的诗,因之由此又引起以下离群索居等语。索居二句写明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日久难耐,因而难以安心做到。这是一般而论,并非指作者自己。诗的最后两句即写明坚持节操不只古人能够做到,遁世无闷(《易经乾卦》)在自己已征验实现了。诗人在《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一诗中说:将穷山海迹,久绝赏心昭。可见他本来就把出任永嘉太守看作遁世归隐,所以此处才说无闷征在今。

灵运诗向有有佳句无完篇之讥,而此篇层次之间联系紧密,由托物兴词、感怀喻志、借景遣怀到决意隐居,转换自然,浑然一体,并且沟通并融化了玄言和山水,寓理于情,寄情于景,于汉、魏外别辟蹊径,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黄子云《野鸿诗的》),尤其是对春色的描绘,诗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法以准确地捕捉大自然的各种形象,画面鲜丽清新,再加上有池塘一联为全诗增色,因而愈加神光四射,引人入胜,因之可称佳句完篇俱在的上乘之作。

理清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四)品味结构:讨论

小结:

全诗大致分为三层,但衔接很紧密。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

(五)小结:

本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第二课时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一)导语

谢眺,出身贵族,他的经历、思想以致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故称小谢。他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诗歌对自然景色描写细致、生动,风格秀丽、清新。与诗人沈约开创的永明体对五言诗的格律化影响很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查2、解释字

(三)点击诗人

谢眺(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眺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491),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眺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眺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四)补充注释:

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还望:回头眺望。这首诗是写登三山时所见的美景何遥望京邑引起的思乡之情。三山:山名,在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

2.灞:灞水,源出陕西蓝田县,流经长安。涘:河岸。这句化用了王粲《七哀诗》中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一句。

3.河阳:县名,故址在今河南孟县西,离洛阳很近。京县:这里指洛阳。潘岳《河阳县》中有引领望京室。这两句用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还望京邑金陵的情景。

4.白日:明亮的日光。丽:附着。飞甍:飞耸的屋檐。

5.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这两句是说日光照在飞耸的屋檐上,屋檐高高低低,历历在目。

6.绮:锦缎。

7.静:或作净。练:白色的绸子。这两句是说天空中的余霞铺散开来像一片锦缎,澄澈的江水静静流动如一条白练。

8.覆:盖。覆春洲:覆盖了春日的小洲,形容鸟儿之多。

9.英:花。甸:郊野。

10.方:将要。滞淫:淹留,久留。这句是说离开了京邑将要在外乡长久的滞留。

11.怀哉:犹言想念啊。罢:停止。这句是说怀念故乡的忧伤使诗人停止了欢宴游乐。

12.佳期:指回归的日期。何许:何时。这句是说惆怅归期无定。

13.霰:小雪粒。

14.鬒(音枕):黑发。这两句是说怀着思乡之情,谁能不生白发呢?

(五)理清诗歌的结构

本诗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开头至杂英满芳甸,写登山临江春晚美景。

第二部分:由去矣方滞淫至最后,写遥望京都的故乡情思。

诗人傍晚时分登上高山遥望长安,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景观其中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句为最工,通过绮、练两个字,形象的道出了晚霞五彩缤纷的美妙景象和澄江的曲折及流水的清澈,练用在这里是再贴切不过的了。通过对比,一个是天上的云彩,一个是地上的小河,一个五彩斑斓,一个犹如白练,真是景色美妙绝伦。更兼小鸟在小洲上鸣叫,落花铺满了小甸。如此美景诗人怎忍离去,不知何日能再故地重游。同时更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六)思想内容赏析

这首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诗歌的前八句写他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

传诵的名句,诗人用余、散、澄、静等宇把黄昏天空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气生动地传写出来,真有思侔造化之妙。然后诗人把眼光落到那花草繁茂的郊外: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诗人用喧和覆字写出了日落时飞鸟纷纷投林的景色,而杂和满字则写出了群芳怒放的情形。

在诗人笔下,白日、飞甍、晚霞、江水、喧鸟、杂英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诗歌的后半部抒发诗人去国怀乡的怅惘之情。归期渺茫,日夜恩乡,诗人的头发怎能不斑白呢?诗歌围绕着望字着墨,章法严谨。诗歌对仗精工,

讲求声津,与唐代律诗相近,所以后人说他诗变有唐风。

扩展阅读

郭沫若诗两首


在《女神》时代那一阵强烈、亢奋的情感喷发之后,郭沫若进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这时,他对过去曾以涌溢的热情歌唱过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艺术诱惑。

在当时的中国,郭沫若是宇宙意识最强烈的作者。不同于当时的一些青年作者困惑于人生究竟的奥秘,常常陷进自造的烦闷、焦虑和悲绪。郭沫若在生命沉思中调动起丰富的审美想像力,他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对应物──夜空。

在他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恒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许变换!/美哉!美哉!/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而《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则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 平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洁净的想像世界的图画。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诗的第2段至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像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像,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一定是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因而牛郎织女可以双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在诗人郭沫若的心灵视野中,天上的世界对应着地上的世界。当地上的世界给他留下眼儿泪流心中作呕的印象:游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写了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1、诗两首


主备

二备

累计(1)课时,共计()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1、诗两首—乡愁

教学日期

年月日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2、理解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过程

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

态度

领悟诗歌的主旨,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

(多媒体出示小诗)“……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简介作者:

(多媒体展示)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老师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畅谈自己离开家离开父母时的感受,触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了解诗人诗作的风格特点。

结合教师的诵读提示,自由朗读本诗

划分节奏和重音

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把握诗的情感

互读评价

全班齐读

聆听

配乐朗读

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引入课堂教学

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这样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品、贴近诗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通过节奏和重音的把握,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情感内涵

现代诗歌的学习,朗读是走进诗歌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读,读熟、读透。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

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照这首诗,写一首题为《童年》的诗歌。

认识本诗中,作者情感的载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理解不同人生阶段乡愁的不同含义

学生思考

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学习象征手法的作用

思考诗中数量词的的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

齐唱《我的中国心》

分析诗中不同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表达,是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构思特点:作者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品味现代诗中形容词、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触动学生爱国之情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家国之思

教学反思

海大演讲即席赋诗余光中岛城续写《乡愁》

演讲时应海大学子之邀续诗:

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昨天,诗人余光中应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作题为《诗与音乐》的讲座,并朗诵了《乡愁》等十多首诗作以及英文诗歌。在与海大学生对话交流时,他还现场续写了一段“乡愁”: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让在场的1000多名学子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

20分钟写成乡愁

昨天,余光中教授透露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他当年写出那首著名的《乡愁》,只用了20分钟。看到现场学生发出一阵惊叹,余教授称,写这首诗时,他44岁,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写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氏诗作风味各异

《乡愁》可以说是余光中教授的“招牌菜”,但听了余光中教授朗诵的他的其它诗作就会发现,他的“店”里有许多风味不同的“菜”,有历史的、有古典的,有调侃的,还有环保的,风格多变,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如《甘地纺纱》,铿锵壮阔,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如《等你,在雨中》,则细腻柔绵。

压轴朗诵的是余光中的《民歌》,他先是自己朗诵,第二遍请大家一起应和,应和的句子是“也听见。”“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当余光中的声音与众人的声音相应和,此时此刻的“民歌”都仿佛是从大家的内心唱出,整个讲坛回荡着诗歌的力量。

人物简介

左手为诗右手为文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余光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涉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之为“四度空间”,他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是当代诗坛健将兼批评家、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有人称余光中“左手为诗,右手为文”,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人物对话

想写一首《青岛》

昨天,3名幸运的海大学生获得了与余光中教授对话的机会,余光中教授幽默、精彩的回答再次折服现场的听众。

海大学生:您的“乡愁”现在还有吗?

余光中:写《乡愁》时我离开大陆20年,感慨比较多,诗里带点淡淡的哀愁。自1992年至今,我多次回大陆来,而且一年比一年的次数多。今天,我就在“这头”。我去过北京、成都、厦门、大连等很多都市,希望将来也能写一首《青岛》。

海大学生:您写过“小时候”,写过“后来”和“现在”,如果续写“将来”,您会怎么写呢?

余光中: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温家宝总理访美曾引用《乡愁》

2003年1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纽约,与华侨相聚言及台湾省,他感慨不已: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场合,中国总理引用余光中的著名诗句《乡愁》,拉开了他首次正式访美的帷幕。本已流传甚广的《乡愁》,因为被温家宝总理引用,流传得更广了。

《诗两首》 习题精选


《诗两首》习题精选

[文笔精华]

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艾青

[自主积累]

1.给加黑的字注音。

嘶()哑喉()咙汹()涌

2.根据拼音写汉字。

fǔ()烂悲fèn()坟mù()

3.简答。

《乡愁》中,诗人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意象来表达浓浓乡愁的。

4.文学常识填空。

(1)《我爱这土地》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_人,著名___________。

(2)《乡愁》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地方)诗人。

[阅读探究]

(一)课内精读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5.联系当时形势,“暴风雨”指什么?

6.诗中“悲愤”“激怒”等词表现了什么?

7.诗中写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应该怎样理解?

8.结尾一节有什么作用?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课外拓展

给太阳

艾青

早晨,我从睡眠中醒来,

看见你的光辉就高兴;

——虽然昨夜我还是困倦,

而且被无数的恶梦纠缠。

你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

照在我久未打开的窗上,

把窗纸敷上浅黄如花粉的颜色,

嵌在浅蓝而整齐的格影里,

我心里充满感激,从床上起来,

打开已关了一个冬季的窗门,

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

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

于是,我惊喜看见你:

这样的真实,不容许怀疑,

你站立在对面的山巅,

而且笑得那么明朗。

我用力睁开眼睛看你,

渴望能捕捉你的形象,

多么强烈,多么恍惚,多么庄严!

你的光芒刺痛我的瞳孔。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

你把快乐带给人间,

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

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

你是时间的锻冶工,

美好的生活镀金匠;

你把日子铸成无数金轮,

飞旋在古老的荒原上……

假如没有你,大阳,

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

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

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

我爱你像人们爱他们的母亲,

你用光热哺育我的观念和思想——

使我热情地生活,为理想而痛苦,

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带走。

经历了寂寞漫长的冬季,

今天,我想到山巅上去,

解散我的衣服,赤裸着,

在你的光辉里沐浴我的灵魂……

10.作者为什么热情地讴歌“太阳”?

11.“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诗中“太阳”有什么象征意义?

14.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你把快乐带给人间,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请仿照这样的句式,再仿写一个句子。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你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真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

(一)阅读链接(2005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题)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赵丽宏

果然,你喜欢那几株腊梅了,我的来自南方的朋友。

你的钦羡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我的书桌上,停留在那儿株刚刚开始吐苞的腊梅上。你在惊异:那些看上去瘦削干枯的枝头,何以竟结满密匝匝的花骨朵儿?那些看上去透明的、娇弱无力的淡黄色小花,何以竟吐出如此高雅的清香?那清香不是静止的,它无声无息地在飞,在飘,在流动,像是有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一首无形无韵然而无比优美的诗。腊梅的清香弥漫在屋子里,使我小小的天地充满了春的气息,尽管窗外还是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都深深地陶醉在腊梅的风韵和幽香之中。

你久久凝视着腊梅,突然扑哧一声笑起来。

假如下一辈子要变成一种植物的话,我想做一株腊梅。你呢?

你说着笑着就走了,却留给我一阵好想。假如,你真的变成一株腊梅,那会怎么样呢?我默默地凝视着书桌上几株腊梅,它们仿佛也在默默地看我。如果那流动的清香是它们的语言的话,那它们也许是在回答我了。好,让我试着来翻译它们的语言,你听着——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族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么?

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么?

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的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为了在万物肃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地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你能么?

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你才被世界注目。即便是花儿盛开之时,你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卉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好花须得绿叶扶,这样的格言与你毫不相干。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绿叶扶衬着竞相开放,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记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

假如你问我:那么,你们何必要开花呢?

我要这样回答你:我们开花,绝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然,我们的傲骨里也蕴藏着温柔的谦逊,我们的沉默中也饱含着浓烈的热情。这一切,人们未必理解。你呢?

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

哦,我的南方的朋友,我把腊梅向我透露的.一切,都写在这里了。当你在和煦的暖风里读着它们,不知道你还会不会以留恋的心情,想起我书桌上那几株腊梅。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

15.读完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

16.作者在文中所赞美的腊梅,具备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17.作者所阐述的腊梅开花的原因是什么?

18.文章倒数第二段写道:“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就是作者的朋友,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理由。

19.文章的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新题链接(2005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题)

20.下图是北京申奥会徽,请仔细观察,用一句话概括其象征意义及内涵。

[创新写作]共鸣中挥笔、放飞思想的小鸟……

21.回想从小到大,你一定也有过离开家乡的日子,你在旅途中会有淡淡的乡愁吗?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要求:400字左右,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参考答案

1.sīhóuxiōnɡ

2.腐愤墓

3.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1)《艾青诗选》艾青浙江金华诗人(2)余光中台湾

5.抗日战争。

6.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憎恨。

7.表现了愿意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和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

8.收束全诗,点明主旨,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感情。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热爱和愿意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10.因为它给人安慰,给人温暖,给人光明。

11.比喻和拟人;赋予阳光以生命,将阳光比作“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写出了早晨阳光的金黄、明丽,表现出了对光明和温暖的向往。

1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13.象征着光明和温暖。

14.温暖带给人间,即使是最贫困的人,也在心里感受到你的温暖。

15.借梅花吟咏人生,启迪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16.①坚忍顽强。②奉献牺牲。③忍受寂寞。

17.我们开花,绝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18.①想,只有像腊梅那样,经过风雨和严寒的磨砺与锻炼,人生才会完美。②不想,因为做腊梅太辛苦、太寂寞,有时不被人们所理解。

19.作者高度赞美了腊梅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不论人们是否留恋,都一如既往,展示自己的“风韵和清香”,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作者在写腊梅的同时,也在写我们的人生。

20.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extPart

《诗两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体会这两首诗的写作特色。

【导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导学难点】

体会这两首诗的写作特色。

【课时】2课时

【预习导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笑(nì)沐浴(mù)祷告(dǎo)并蒂(dì)姊妹(zǐ)

莲蓬(péng)菡萏(hàn)(dàn)攲斜(jī)荫蔽(yìn)

2.解释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沐浴:洗澡。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3.朗读这两首诗,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4.把你阅读课文时不理解之处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母亲爱孩子,但作为孩子,应该怎样爱自己的母亲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歌《金色花》,看看在他的笔下,孩子是怎样爱自己的母亲的?

二、泰戈尔简介。(多媒体投影)

泰戈尔(1861一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三、检查预习。

见预习1、2.

四、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指名朗读,评价。

3.齐读。

五、探究质疑: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

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3.为什么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讨论并归纳:

因为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做了好事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而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他说:“你这坏孩子?”

讨论并归纳:

因为妈妈找不到孩子,是多么着急。何况一整天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讨论并归纳: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六、再次朗读《金色花》,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课外作业:

以“我为妈妈做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要求:有新意,有文采,有丰富的想像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冰心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让我们沿着她铺起的爱的长途,感受她内心对母亲至真至纯的感激和爱。

二、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

1919年9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1921年发表的《笑》,委婉地抒写了洋溢在心中的对于生活的爱,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2年,发表《往事》。这组散文叙写了童年时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后来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这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研读课文:

1.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

讨论、明确:

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2.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

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二看红莲

环境: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

心情:不适意,徘徊(为什么徘徊呢?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在风雨中的红莲是不是也会凋零呢?一起读一下三看红莲)

三看红莲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雨势并没有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3.理解最后一节的含义及作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

五、拓展延伸

1.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以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2.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教学反思】

诗两首基础练习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两首基础练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课诗两首

基础练习

一、你是一个专注的倾听者吗?

(仔细听材料,朗读三遍,完成答题。)

1.分析语言尤其要注意什么?

2.什么是意象?

3.评价写作技巧要注意哪些方面?

4.把握作品思想内容要从哪两方面入手?

5.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不超过15字。

6.材料中说“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请写出一首这样的唐诗,并注明作者。

7.材料中针对意象举例,“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请再举一例,说明某种意象在诗歌中常表达的情感。

二、你也能做一个真诚的朗诵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就是要在反复的吟诵中入文、入情,在音韵的抑扬顿挫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请你在理解这两首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尽量调动内心情感的积淀,朗诵诗歌。

提示:《我爱这土地》缓慢,悲愤,激昂,沉郁,坚定。

《乡愁》深沉,徐缓,低回,哀婉,如怨如诉。[来源:学。科。网Z。X。X。K]

用“/”给下列句子画出停顿;用“·”标出重音;用“↗”或“↘”分别标出上扬语调或下降语调。

例如:

1.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4.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6.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三、写好字,写准字。

有些同学,能够很流利地背诵诗歌,但是提起笔就犯了难----总是有几个字词跟笔尖过不去,老写错。为此,请你认真读课文,注意那些易错的字词,然后关上课本,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词语,再打开课本用心订正。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的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着的土地,

这永远着我们的的河流,

这无地吹刮着的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乡愁》:……乡愁是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浅浅的海峡

四、知人论世。

要准确把握思想内容,就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这是“知人”;了解作品写作的社会状况,这是“论世”,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关于作品蕴含的一些深层情感,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请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艾青和《我爱这土地》的写作背景,了解余光中和《乡愁》,尽可能的全面一些。

1.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2.余光中和《乡愁》:

五、整体感知。

1.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抒发了;《乡愁》咏叹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六、解读意象。

抒情是诗歌的写作目的,抒情的方式很多,其共同点就是借助特定的形象表达特定的情感,所以,想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首先就要准确地解读诗歌中的意象。

例如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一边》,其中的“山”与“海”的形象就不单单指自然界的高山、大海,在此之外还象征了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挫折,美妙奇幻的人生理想。

解读课文中两首诗歌的意象,完成下列练习。

《我爱这土地》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2.“土地”、“河流”、“风”、“黎明”这都是我所歌唱的对象,作者为分别加了哪些修饰语?根据这些修饰语,请你概括诗人所要歌颂的是什么?

3.诗歌中的“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乡愁》

4.诗歌把浓浓的乡愁寄托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上?

5.诗歌中的几个形象的顺序可不可以前后调换?为什么?

6.请注意诗歌中的这些词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看来作者的乡愁也不见得就很深嘛,不然,为什么不用“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实践与探究

一、品读诗歌之美。诗歌是文字的精灵,其中的美妙怎可忽略?

我们可以从它的音韵、节奏、用词、形象、构思等等方面品读。请用“《……》美在……。”这个句式写话。例如:

《我爱这土地》美在“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写出了鸟儿奉献一切的决心。

好!该你来了!

《》美在。

《》美在。

《》美在。

《》美在。

《》美在。

《》美在。

二、分析诗歌结构。优秀的诗歌一定会有一个内在节奏,节奏就会表现为诗歌的整体结构,解读诗歌的结构也是读诗的一个有效方法。

1.《我爱这土地》只分两节,两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2.《乡愁》的四节看上去很整齐,第四节的开头为什么要多出一个“而“字?这四节是并列关系吗?

3.阅读下面这首看似前言不搭后语的“颠倒诗“,相信你读完最后一句,就能感慨诗歌表达了。

认真刷脸,

仔细洗牙,

走上台灯,

打开房间,

走进了门

关掉楼梯,

脱去被窝,

爬进衣服,

闭眼睡觉。

因为爸爸刚才答应我:

周末

绝不加班,也不出差,

看我和小狗在院子里赛跑。

比较《我爱这土地》与这首“颠倒诗”的结构方式,分析归纳两诗结构的相同点,并请你给这种结构方式命名。

4.请你结合课本第二十四课的《诗经两首》,其中《蒹葭》与本课的《乡愁》结构方式很相似,请你也来分析归纳两诗结构的相同点,并给这种结构方式命名。

三、妙笔生花。读别人的诗,写自己的情。

1.泰戈尔说:“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艾青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一位小学生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要飞过田野来到草原。我看到天的尽头是和草原尽头在连着,我会听到动听的牧羊歌,声音是那么嘹亮,那么动听。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好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翠色入流,轻轻流入云际。”

你说“假如我……”

请以“假如我……”为开头,写一首小诗,传达你对生活的感悟。

2.优美的歌曲配以优美的画面就是“MTV”,优美的诗篇配以优美的画面就是“诗歌TV”,下面是给《乡愁》的第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编写的“诗歌TV”拍摄文字脚本: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摇晃着,映照着他湿润的双眼。窗外,月光清冷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张邮票,信封上,写着母亲的名字----他会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依偎母亲怀抱的温馨?是倾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依恋,还是应答母亲日日家门口的翘盼?……

他粘贴的哪里仅仅是一张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的遥遥思念;他邮寄的哪里仅仅是一封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赤子之心!

请你在《乡愁》的另外三节中任选一节,编写“诗歌TV”拍摄文字脚本。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张艺谋哦!

《诗两首》练习答案

基础练习

一、朗读材料:(朗读三遍,完成答题。)

面对优美诗篇如何去鉴赏呢?我认为要在下面几点下工夫——

1、分析语言

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注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2、分析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的具体艺术形象。如“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把握诗词的意象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3、评价写作技巧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三个方面: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等。

4、评价思想内容

首先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如辛弃疾在抗金前线出生入死,南归后又遭到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慨情绪慨。另外,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国力衰微,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我们只要充分调动感觉器官,准确把握的诗的意象,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乐其所乐,苦其所苦,在感情上与作者达到共鸣,凭借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去拓展诗歌的意境,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审美享受,这样,我们都能成为品读诗歌的高手。

1.注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2.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的具体艺术形象。

3.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4.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时代的风貌。

5.怎样鉴赏诗歌。

6.略7.略(答案不一定用原文,意思明确、完整即可。)

二、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4.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6.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三、(略)

四、1.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0年去台湾。。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于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五、1.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热爱;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眷恋。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不可以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阂他个人难以改变。

六、1.诗人把自己比作“鸟”,却和古典诗词中鸣翠柳的黄鹂.啼血的杜鹃等大异其趣。他没用“珠圆玉润”、“啁啾”、“婉转”等词,而是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喉,是颇具匠心的。诗人将自己与鸟为一体,试想,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里怎能听到或听出”珠圆玉润“的叫声?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执着的爱。

2.作者歌颂的是遭受蹂躏、屈辱和践踏,饱经忧患的祖国,永不屈服而且永远充满希望的祖国。

3.一个热爱祖国,心甘情愿为祖国奉献出一切的人。(意思明确即可)

4.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5.不可以,因为这是时间推移的过程,也是感情加深的过程。

6.“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是形式上的小窄矮浅,实质上隔开了千重山万重水,难以穿越,才更令人悲伤。

实践与探究

一、(略)

二、1.第一节作者将自己假设为一只为灾难的现实和美丽的理想而歌唱的鸟,第二节是对全诗的概括,以设问的形式使全诗的主题得以升华。

2.“而”字表示转折,意味着乡愁内涵的转变,前面是家愁,现在是国愁。

3.一个小孩子盼望爸爸放下繁忙的工作与孩子相处的愿望。

两首诗的结构特点是前面铺陈渲染,结尾点明原因和主题。命名略,优美雅致即可。

4.两首诗的结构特点是每一节诗歌句式相似,内容层层推进,反复咏叹,情深意长。

三、(略)

诗两首-乡 愁


学科

语文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2、理解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过程

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

态度

领悟诗歌的主旨,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

(多媒体出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简介作者:

(多媒体展示)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畅谈自己离开家离开父母时的感受,触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了解诗人诗作的风格特点。

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引入课堂教学

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这样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品、贴近诗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老师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

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结合教师的诵读提示,自由朗读本诗

划分节奏和重音

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把握诗的情感

互读评价

全班齐读

聆听

配乐朗读

认识本诗中,作者情感的载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理解不同人生阶段乡愁的不同含义

学生思考

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学习象征手法的作用

通过节奏和重音的把握,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情感内涵

现代诗歌的学习,朗读是走进诗歌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读,读熟、读透。

分析诗中不同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表达,是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构思特点:作者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思考诗中数量词的的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

齐唱《我的中国心》

品味现代诗中形容词、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触动学生爱国之情

1、背诵这首诗。

2、仿照这首诗,写一首题为《童年》的诗歌。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家国之思

演讲时应海大学子之邀续诗:

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昨天,诗人余光中应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作题为《诗与音乐》的讲座,并朗诵了《乡愁》等十多首诗作以及英文诗歌。在与海大学生对话交流时,他还现场续写了一段“乡愁”: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让在场的1000多名学子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

20分钟写成乡愁

昨天,余光中教授透露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他当年写出那首著名的《乡愁》,只用了20分钟。看到现场学生发出一阵惊叹,余教授称,写这首诗时,他44岁,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写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氏诗作风味各异

《乡愁》可以说是余光中教授的“招牌菜”,但听了余光中教授朗诵的他的其它诗作就会发现,他的“店”里有许多风味不同的“菜”,有历史的、有古典的,有调侃的,还有环保的,风格多变,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如《甘地纺纱》,铿锵壮阔,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如《等你,在雨中》,则细腻柔绵。

压轴朗诵的是余光中的《民歌》,他先是自己朗诵,第二遍请大家一起应和,应和的句子是“也听见。”“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当余光中的声音与众人的声音相应和,此时此刻的“民歌”都仿佛是从大家的内心唱出,整个讲坛回荡着诗歌的力量。

人物简介

左手为诗右手为文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余光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涉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之为“四度空间”,他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是当代诗坛健将兼批评家、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有人称余光中“左手为诗,右手为文”,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人物对话

想写一首《青岛》

昨天,3名幸运的海大学生获得了与余光中教授对话的机会,余光中教授幽默、精彩的回答再次折服现场的听众。

海大学生:您的“乡愁”现在还有吗?

余光中:写《乡愁》时我离开大陆20年,感慨比较多,诗里带点淡淡的哀愁。自1992年至今,我多次回大陆来,而且一年比一年的次数多。今天,我就在“这头”。我去过北京、成都、厦门、大连等很多都市,希望将来也能写一首《青岛》。

海大学生:您写过“小时候”,写过“后来”和“现在”,如果续写“将来”,您会怎么写呢?

余光中: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温家宝总理访美曾引用《乡愁》

2003年1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纽约,与华侨相聚言及台湾省,他感慨不已: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场合,中国总理引用余光中的著名诗句《乡愁》,拉开了他首次正式访美的帷幕。本已流传甚广的《乡愁》,因为被温家宝总理引用,流传得更广了。

《诗两首》初三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诗两首》是九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所选诗歌都是以爱国为主要内容,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不同时期诗人的爱国情。本课作为开篇之作,应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赏析现代诗歌。第一首诗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衬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第二首《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诗中的抒情方式以及富有表现了的语言是我们把握的重点。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3.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赏析。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熟读诗歌

2、准备课文录音材料教学流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简介

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艾青,原名蒋海橙,《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初读,把握节奏和感情基调。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2-3位学生诵读全诗,师生作简要点评。

(把握三个方面的要领:感情基调——忧郁;语速——缓慢一点;节奏——停顿恰当。)

4、齐读

三、品读,把握诗歌的意境美。

1、找出意境,感受语言,体会情感。

过渡:作者开头把自己比成什么?(鸟)

一只怎样的鸟?(喉咙嘶哑的鸟)

鸟在这里为什么而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

师明确: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

永远汹涌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悲愤的人民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激怒的人民

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2、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小组交流。

以“我喜欢————,从中感受到了————”(感受到的内容:可以是情感、精神等等)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四、背读。整体再认全诗。

给学生时间背诗,看谁背的又好又快。

检查背诵情况。

五、总结反思。学生谈感受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你们能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学习这课的感受吗?

六、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爱国的诗歌

2、读艾青的其它诗歌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来自网!,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

《散文诗两首》教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品读,鉴赏诗歌隽永淡雅的语言;

3、通过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4、通过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学会感恩母爱。

二、重点:朗读训练和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难点: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课前准备:

学习前一天发放导学案,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案”,其中有作者作品简介、重点字词、朗读练习,质疑问难四项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引课题:

配乐播放“繁星”、“春水”的精美图片,教师语言导入:20世纪,中国文坛翩然走过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清新隽永,如文学夜空颗颗璀璨的繁星,至今仍熠熠生辉;她文字里流淌的情感,如文苑里的一池春水,微风过后,荡起阵阵爱的涟漪。她就是著名作家冰心女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散文诗代表作《荷叶母亲》。

二、读“荷”,说印象:

1、1、2小组用小黑板交流展示预习学案上的作家作品简介和重点字词。

2、第3小组选代表进行范读,其他小组听读,一方面准备从字音、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进行点评。一方面关注诗歌最触动你心灵的内容。

3、学生点评朗读,教师补充:本文适宜用缓慢的语速,轻柔而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读。

4、谈谈触动你心灵的地方。教师给予准确而有针对性的肯定和鼓励。

三、品“荷”,赏语言:

1、同学们,你们和作者一样,都被5—7段中展现的画面感动了,请你和着优美的旋律自由的、动情的大声朗读,让美好的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2、小组合作探究:以6人小组为单位对5-7段进行品位和赏析,提示:(1)、为画面拟写小标题、(2)、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合作探究。每组一个主要发言人,一个记录员,其他同学补充。3、小组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板书:荷叶护红莲,母亲爱孩子。)4、让我们再次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齐读5-8段,回味这温馨感人的画面)。

四、悟“荷”,感诗情

1、看资料,悟诗情。此时,面对幸福的红莲,勇敢慈怜的荷叶,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的母亲。引入冰心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关心自己女儿的冷暖这一感人资料。于是乎,作者在文中不由得发出了深情的呼喊,请大家大声朗读出来并体会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教师明确:2、让我们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背诵第9段,20秒后竞赛。

五、拓展仿写,表达爱

1、讲述母爱故事:

有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的母爱故事。

2、写作练习: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双眼;让我们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你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请你模仿本文,不妨用这样的句式仿写:母亲啊,你是,我是,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

(母亲啊,你是大树,我是小鸟,除了你,谁是我栖息的家园?)

(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小草,除了你,谁是我生命的源泉?)

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一首诗,诗歌的名字就是:母爱。

六、结束语:小时候,冰心曾经天真的问母亲:妈妈,你为什么爱我?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轻轻的说:傻孩子,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是啊,因为爱,所以爱。母爱就是这样的无私,母爱是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最后,我提议,我们全体起立,大声说:妈妈,我爱您,谢谢您!

《金色花》教案

一、吟诵古诗,导入课题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2、首先,让我们看看泰戈尔。谁能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泰戈尔的情况呢?

(出示大屏幕上的泰戈尔图片,学生自由发言,而后展示明确)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二、初读诗文,把握基调

(配乐范读诗文,学生评价优缺点)老师已经将课文读完了,老师是用怎样的感情基调读的呢?你觉得老师在重音、节奏、语速、感情及面部表情方面处理得好吗?需要怎么改进?

舒缓、温馨、深情。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想象、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

(3)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我对妈妈的爱)

(4)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我为妈妈做事,心里很喜悦)

(6)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天真,悄悄的)

(7)当你黄昏时拿出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撒娇,快乐)

三、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写的小诗,扩展完善后整理在作业本上。

2、课外阅读《繁星》《春水》中描写母爱的小诗并摘抄赏析。

教学反思:

《儿童诗两首》课文


我想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啊,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童年的水墨画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蜒。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诗两首》教案设计


每个教师的教案设计都各不相同,但往往很多教师们都不肯公布自己的教案设计,不去与人分享,这样一来却又限制了自己的进补空间,今天我来带个头,把我做的《诗两首》教案设计分享给大家。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诗两首》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精选了两首有关战争的诗歌。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揭示了不抵抗的后果,字字如鼓,催人奋进。胡昭《军帽底下的眼睛》刻画了战士和女性救护人员的形象,歌颂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田间街头诗的节奏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战斗性和号召力。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反复诵读,教师点拨,领会诗歌的内容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寓正于反的艺术手法。解抗美援朝的历史,理解这时的战斗就是保卫亲人,保卫祖国。
【教学重、难点】了解田间街头诗的节奏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战斗性和号召力;领悟寓正于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诵读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读出语气和感情。
领会、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反复朗读,用心领会文意,在教师的点拨下,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准备好搜集到的与抗日有关的诗歌。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远离战争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但有时为了生存,为了和平与发展,又不得不面对战争。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会有怎样的结果?透过炮火,透过烟雾你发现了什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两首关于战争的诗歌。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及停顿,揣摩朗读技巧。(教师适当点拨)
3、简介作者情况: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是诗人田间20世纪30年代后期写的一首街头诗。(街头诗是抗战时期,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现的短小精悍、紧密配合当时斗争,迅速发挥宣传作用的一种诗歌形式。也称传单诗、墙头诗。)当时,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斗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面对敌人的疯狂侵略和残酷杀戮的嚣张气焰,是投降还是反抗?田间的这首小诗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不奋起、不抗争、不战斗的严重后果。
《军帽底下的眼睛》是诗人胡昭于1952年12月写于朝鲜战场的。诗中没有着意渲染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场面,也没有从正面歌颂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志愿战士的形象,而是以战斗生活为背景,着重展示了另一个世界战士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畅谈读这两首诗歌的感受。
2、着重体味看,这是奴隶!一句是谁讲的话,应该怎样读。在整体练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同学,加上动作和表情。(这是引用,出自敌人之口。应该用残暴、讥讽的语言来读,以激起听众的愤恨之情。)
3、背诵课文。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我们,为什么用刺刀杀而不用枪杀?
用刺刀杀更能说明敌人的残忍。
2、为什么敌人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而不是指着肉体?
因为骨头指骨气,这不仅是对人格的侮辱,也是对人精神的侮辱。
3、这首诗非常短,没有一句正面劝说我们去打仗,但很能起鼓动作用,这是为什么?
作者先从反面假设: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引起人们认真地、严肃地思考。接着写出这一假设将产生的可怕的结果: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最后,作者又用漫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敌人凶恶的嘴脸和强盗相: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从而揭示了甘当奴隶的可悲之处,激励人们觉醒,鼓舞人们奋起抗战,有很强的战斗力和号召力。
4、诗的开头透过炮火,透过烟雾,有何作用?
这两句简明概括地渲染了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斗场面,为下文展开战士丰富的内心世界提供了背景。
5、《军帽底下的眼睛》刻画了哪两种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诗歌刻画了战士和战地救护人员的光辉形象。战地救护人员以女性形象出现,在可敬的勇敢中蕴涵着女性的温柔与细腻,对前线战士无限的关爱一览无余;诗中的我是一个英勇无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肩负着保家卫国重任的战士形象。
6、诗人为什么会不由地想到妹妹的眼睛和妈妈的眼睛?
诗人幼年丧父,家乡解放不久又失去了母亲,成了孤儿。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他从未得到的手足之情和过早失去的母爱是十分渴望的,这也许是诗人不自觉地写到妹妹和妈妈眼睛的一个内在原因。自然,诗人有权利向往那些从未得到的和过早失去的一切,更有权利捍卫全国人民已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一切。
7、诗歌的最后一节,有什么表达作用?
内容上,表达了我保家卫国的决心;结构上,收束了全文,深化了主题。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两首诗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五、拓展延伸
以《漫步历史》为题,自己试写一首小诗,要求回顾历史,选取感动人心的片段,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六、课堂总结
目前,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思想正显出复活的苗头,一小撮反华分子晋拜靖国神社,企图否认历史,否认他们对中华民族犯下的血腥罪行,田间的这首小诗难道不正是他们恶行滔天的如山铁证?只有建设我们的祖国,使他日益强大起来,才能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田间的这首小诗如战斗的鼓点,警醒我们,催人进取!第二首诗着重展示了战士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叙事在前,是基础;抒情在后,是在叙事基础上的发展和升华。
七、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选择其中一首朗读并点评。
八、板书设计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田间
不去打仗----杀死、侮辱-----必须打仗

军帽底下的眼睛
胡昭
所见-------联想-----行动
(勇敢战斗)
【课后反思】
看了我的《诗两首》教案设计,大家觉得怎么样,你们是否有更好的设计呢。拿出来分享一下吧。

《儿童诗两首》教案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

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个性教案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

诗两首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

二备

累计(1)课时,共计()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教学日期

年月日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学习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

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

2、通过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讨论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

态度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历代文人总是通过诗歌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感。你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感情的诗文名句?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三、介绍背景

(多媒体展示背景)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

学生自由发言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认识作者,了解艾青的基本情况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由学生熟知的爱国诗句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初步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背景资料的交流,要引导学生能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这样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品、贴近诗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多媒体出示):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了解日军侵略我国的历史,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自由朗读诗歌

把握停顿和句中的重音。

学生自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心,形象地表达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指名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

男、女生分别齐读

全班齐读

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简洁、生动的语言以及各异的表达方式,通过熟读就能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也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理解诗的内容。

以朗读训练为主要手段,在引导学生确定重读的词语的过程中,品味诗句中的用词,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歌所营造出的意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主备

李明艳

二备

王仁军

累计(2)课时,共计()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教学日期

年月日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学习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

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

2、通过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讨论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

态度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概括诗的内容

理解诗中各种形象的意义

“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诗的内容,诗中形象的意义进行分析理解

体会本诗节的重点词语,体会其所表达的感情,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旨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三、赏析第二节诗

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

2.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学习象征的写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体会诗的主旨

分析表达主旨的句子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学习这种寓情于形象的写法,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写法的作用

主旨的揭示侧重于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爱的是个怎样的中国。并联系现在的中国,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把握诗的主旨句,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诗的内涵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鸟嘶哑的喉咙

歌唱:土地

河流“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课后反思

七子之歌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匈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9儿童诗两首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9儿童诗两首

我想

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眼睛——装在风筝上

自己——种在土地上

口语交际?习作二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的:

 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相互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

 4.打开学生思路,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教学准备:

 1.《童年》歌曲。

 2.能勾起对童年生活美好回忆的照片、物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播放歌曲《童年》。师: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让我们把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说出来,和同学共享。

2.同桌间就近交流。

以同桌同学为一组,就自己的照片内容互相说说照片中相关的人和事,或者由一件物品引起的相关回忆。要求:口齿清楚,条理清晰,让对方听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充分参与交流。教师以一个听众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转变角色,进入交际情境,在其间教师可以点拔,引导。

3.全班汇报。

(1)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

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是否有条理展开,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也应予以一定的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2)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求讲得生动有趣。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是否有条理和是否生动有趣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4.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有趣的往事。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5.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师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②要符合我们生活的实际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玩赛车,可以是捉迷藏,可以是异想天开做傻事……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范文略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五、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六、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各2遍),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

 2.积累名言警句。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弄清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在四人小组内,结合本单元的课文例子来讨论。

2.学生汇报:略。

3.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师: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4.生再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5.教师小结: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者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二、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句子,读通顺、流畅。

2.指名朗读、齐读。

3.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背的句子多。交流评比。

4.谈理解:学生自由读背后,对句子会有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谈对句子的理解。教师适当评价,不要讲得太多,学生有疑则答。在各小组交流基础上,全班交流,弄懂大致意思即可。

5.生交流:我在哪里见过这些词句?我曾经用过这些词句吗?师生集体评议。

6.诵读练习:这些句子能背了,能诵吗?引导学生诵读。

7.课外要求:课外看看这些名句出自哪篇文章,找来读一读。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满江红》,课外读一读《满江红》全文。

 三、课外书屋

1.教师诵读,激情引入:教师深情地朗读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童年》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师:刚才的文章怎样?知道是谁写的吗?待学生回答,教师点明:这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名小说《童年》。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童年》这本书。大家有兴趣读吗?本周,我们将开展一个读书交流活动,主要就围绕这部书来进行,现在我们就分头准备吧!

3.我们先集中看看这部书的精彩片段吧!老师用课件呈现《童年》的四-五则精彩片段。

4.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待学生分头读书后,组织开展读书交流评比活动。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交流收获与体会。如果学生没有这本书,交流其它反映童年生活的书籍也可以。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两首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195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