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散文诗两首》教案1》,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诗两首
○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
“
妈妈,我想说爱您”
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
“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
,由此生发想像——
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
捉迷藏”
,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
“
妈妈,我想说爱您”
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略思考后,2—3
名同学回答)
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
《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
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
最高尚、最纯洁的爱。检查生字词
(
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
播放音乐配音)
,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
过渡
)
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
(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
“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例:
“
我不告诉你,妈妈。”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感知课文内容
[
教师导学
]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
“
我”
,“
我”
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
我”
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
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
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
合作探究
]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
”
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怎样表现的?
②“
我
”
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
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
”
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
”
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
过渡
)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
(
过渡
)
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
“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
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课时
○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
——
《纸船》。1923
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朗读诗歌
①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
②
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
过渡
)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
学生归纳总结)
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
——
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
合作探究
]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
?
有什么作用?
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
[
教师小结
]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
?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
)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
(
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
教师小结
]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
“
美读”
,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十四 散文诗两首”,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学习目标
】
1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
、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3
、
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学习重点
】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细
致深
入地体味亲情之爱。
【知识链接】
1
、题目解读
《金色花》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
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
捉迷藏
,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借雨中看红莲——初雨时的亭亭,大雨中的左右倚斜,荷叶母亲保护下的不动摇;这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
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达到讴歌母爱这一主题。
2
、
走近作者。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
1913
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
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冰心
(1900
~
1999)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闻名女作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
3
、写作背景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
梦幻多于现实
。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自主学习】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
(
)笑
沐
()浴
祈
()祷
花
瓣
()
菡
()
萏
()
欹
()斜2、
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却一声儿不响。匿笑
(
2
)走到做祷告
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祷告
(
3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欹斜
3
、
在空格处仿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4
、结合诗的意思,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语:
现代诗人刘大白《旧梦之群》一诗中这样赞美人生,他说:
少年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
壮年是()的/一座一座地建筑
老年是()的/一叶一叶地翻阅……
三个不同的比喻,描绘出人生三部曲的各自旋律,乃是对人生深刻的总结与概括
【合作探究】
1
、阅读《金色花》,讨论
(1)
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
2
)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让妈妈知道?
(
3
)为什么妈妈说
“你这坏孩子”?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2
、阅读《荷叶
母亲》,讨论
(
1
)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2
)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3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何理解?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4
)作者在风雨中几次看红莲,
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呢?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精读精炼】
阅读《金色花》,回答下列问题。
1.
小孩子领受着母爱,那么他想着怎样回报母亲?
2
、作者为什么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3
、“我不告诉你,妈妈。”回报妈妈的爱,为什么又不告诉妈妈?
4
、妈妈称他“坏孩子”,“坏”是什么意思?
5
、这首诗用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主题阅读】
纸船印象
⑴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许多事,有些是过眼云烟,倏忽即逝;有的热铁烙肤,记忆长存。有的像飞鸟掠过天边,渐去渐远;而有一些事,却像夏日的小河,冬天的落叶,像春
花,也像秋草,似无所见,又非似不见。童年的许多细碎事物,大体如此,不去想,什么都没有,一旦思想起来,便历历如绘。⑵纸船是其中之一,我曾经有过许多纸船,在童年的无三尺浪的檐下水道航行,使我幼年时的雨天时光,显得特别地亮丽充实,让人眷恋。
⑶那时,我们住的是简陋的农舍,檐下无排水沟,庭院未铺柏油,一下雨,便泥泞不堪。屋顶上的雨水滴落下来,却理直气壮地在檐下汇成一道水流,水流因势而定,或急或缓,或大或小。我们在水道上放纸船游戏,花色斑斓者,形体怪异者,色派俨然者,甫径下水却遭沉没者,各色各样的纸船或列队而出,或千里单骑,或比肩齐步,形形色色,蔚为壮观。我们所得到的,是真正的快乐。
⑷这些纸船都是有感情的,因为它们大都出自母亲们的巧思和那双粗糙不堪,结着厚茧的手。母亲折船给孩子,让孩子在雨里也有笑声,这种美丽的感情要在年事稍长后才能体会出来。也许那雨一下就是十天半月,农作物都有被淋坏、淹死的可能,母亲们心里正挂记这些事,烦乱忧愁不堪,但她们仍然很平静和气地为孩子折船,折成比别的孩子所拥有的还要漂亮的纸船,好让孩子高兴。
⑸童年旧事,历历在目,而今早已年过而立,自然不再是涎着脸要求母亲折船的年纪,只盼自己能以母亲的心情,为子女折出一艘未必漂亮但却坚强的禁得往风雨的船,如此,便不致愧对纸船了。
1
.从文段内容上看,文章表现了哪些爱()
A.母亲对子女的爱
B.子女对母亲的热爱
C.孩子对雨天的喜爱
D.母亲对纸船的喜爱
E.孩子对纸船的喜爱
2
.“这种美丽的感情要在年事稍长后才能
体会出来”句中“这种美丽的感情”指代什么?
3
.“母亲们心里正挂记这些事”句中“这些事”指什么?
4
.文中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5
、这首散文所表现的是深深的
母子(女)之情。说到母爱,有人对英语中“mother
”一词中的每个字母作了如下的解释:
M
-
many
(许多):妈妈给了我很多很多。
O
-
old
(年纪大):妈妈为我操心
,
白发已爬上了您的头。T
-
tears
(眼泪):您为
我流过不少的泪。H
-
heart
(心):您有一颗慈祥温暖的心。
E
-
eyes
(眼睛):您注视我的目光总是充满着爱。
R
-
right
(正确):您从不欺骗我们,教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这些解释,体现了对“母爱”的一些感悟。
请你也就“
mother
”一词的
6
个字母,仿照上面的解释,谈谈你对“母爱”的一些感悟吧。(任选3
个字母,填写下表,不得与上面的解释相同。)字母
单词
汉语意思
感悟
M
O
T
H
E
R
【能力提升】
1、
名句填空
(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离骚》
(2)
,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2、
属对练习
(1)
松涛传月色
(2)
寒雪梅中尽
3、
名著阅读
(
1
)被称为曹禺“生命三部曲”的作品有、
、
。
(
2
)《红楼梦》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最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
、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
。
【教(学)后记】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24课 散文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体会爱给自己带来的深刻感受。
2、体会诗歌的内容。
3、了解爱背后的两位伟大的作家。
教学重点:赏析文章,从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位世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
1、你们知道这位世纪老人和她的朋友分别是谁吗?
著名女作家——冰心印度诗圣——泰戈尔
冰心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
2、那么,根据你查阅的和老师提供给你的资料,哪位老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二、的确,你会发现无论是他们的作品、为人,还是思想都充满着爱。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他们的两首诗《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看看他们是怎么诠释爱、诉说爱的。
三、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而这种情感常常是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的,我们要领悟这种情感,就要明确这两首诗的主要意象。(借什么来抒情的)
金色花——荷叶母亲
四、请同学们自己出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借这两种意象想要表达什么感情?
对母亲的爱、两文有着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爱。
五、即使同样写母爱,两文还有着不同的特色,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找同学读课文)
两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是否一样?
金——天真、欢快、充满童稚的乐趣,享受母爱。
荷叶母亲
——温馨、呵护、关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母爱。
六、同是写母爱的文章,可是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你更欣赏哪一篇呢?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来体会这不同的母爱。
喜欢金色花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争取让那些同学和你一样喜欢金色花,好不好?他们把你们感染过来没有,那你们就感染他们。既然都没有,咱们就一起来谈谈你为什么这么坚持?
《金色花》:1、写的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童趣——变成金色花①、在母亲祈祷时,发出香味,让她闻到花香。②、在母亲看书时,把影子投到书上,③、母亲去牛棚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让她讲故事。④、最后,母亲问她去哪也不告诉,从中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
2、母子之间的感情非常的亲密、和谐。有一种幸福感,满足感。
3、充满想象,把自己变成金色花来表现母爱。
4、意境很美,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的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写出一个调皮的与妈妈嬉戏的孩子。轻松活泼。
5、结合背景,20世纪初,是泰戈尔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是他心中的爱,是他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母爱的力量尤其伟大。
6、泰戈尔通过写母爱的作品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但他不同于同一时代很多作家的爱,他没把精力投入到揭露社会的丑恶,而是在美的领域里开垦、耕耘,他不是用鞭子去惊醒读者,而是用微笑融化读者,这是因为他的一生都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不谢的童心。
《荷叶母亲》
1、整篇文章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2、同学们说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红莲跟荷叶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又是怎样牵动了作者的心?
让我们一起一看红莲,请同学们一起带感情朗读一下这个部分。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只是忽然之间,作者看到了什么啊?请同学描述一下她看到了什么:围绕亭亭鉴赏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样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红莲,有没有让作者的心情好一点?仍是不适意!
一起读一下二看红莲。
环境: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
心情:不适意,徘徊(为什么徘徊呢?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在风雨中的红莲是不是也会凋零呢?一起读一下三看红莲)
三看红莲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雨势并没有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此时的水珠是流转无力,还记得我们二看红莲的时候风雨的威力吗?那这么比较有什么作用呢?(假如你们突然进入了童话王国,这朵红莲有了人的感觉,你们觉得在荷叶蔽护下的红莲此时应该是什么感觉?在你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为什么?表面上因为解决了我对红莲的担心,其实呢?坐在了母亲旁边。)当你已经承受不住外界所带来的种种压力时,母亲为你顶起一片天空,抵挡所有风雨;当你遇到困难与挫折情绪不好而对她大发脾气时,她默默承受但仍坚强地开导;当你因学习而疲劳、心烦时,她会送上一杯热茶。这就是默默呵护莲花的荷叶,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无怪乎冰心要受到深深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让冰心发出了一声发自内心的呐喊,哪句啊?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齐读这一句,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呢?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人生的风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在我们最累最痛的时候,母亲永远以一个最温暖的姿态迎接我们。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冰心是一个细致敏感的人,因为心中有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有自然界的景物都能触发她心里最真挚的情感,看到荷护红莲,她就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庇护。冰心幼时身体孱弱多病,幸有母亲细心照顾,才得以存活。冰心成为作家后,每写完一篇文字,总是先捧到母亲面前。母亲是她最忠实最热诚的批评者。冰心感谢母亲,母亲去世后,她写了很多纪念慈母的文章,《荷叶母亲》借物喻人,而更多的是直接的情感流露。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教案1”,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首诗,进行朗诵比赛,直至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512特大地震中,发生了众多感人的一幕,其中有一条感动全中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毫发未伤。这说明什么呢?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一种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和《荷叶母亲》。
二、研读《金色花》
1、走近作者
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等。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班得瑞《初雪》)。(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4)男女生朗读比赛,互相点评。
3、感知诗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读过诗后的整体感受,说出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用“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小男孩(妈妈),从_____________看出。”句式说话。
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4、问题探讨: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
(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3)妈妈为什么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1)“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温馨和幸福。
(2)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责怪中透出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5、理性感悟
师: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三、品读《荷叶母亲》
1、走近作者
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其中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和“小诗”,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写母爱与童心、自然以及人生,语言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3、问题探讨:
(1)这首诗着重描写的是什么?
生:着力描写红莲,重点是雨中的莲花。
(2)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的情景?
生:做铺垫,将花与人紧密联系,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作者情绪怎样变化,有什么作用?
生:作者的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4)篇末“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那道道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5)诗中的荷叶和红莲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荷叶——象征为儿女遮风避雨、无私奉献的母亲。
红莲——象征在母亲的关爱、呵护下逐渐成长的儿女。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体会这两首诗的写作特色。
【导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导学难点】
体会这两首诗的写作特色。
【课时】2课时
【预习导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笑(nì)沐浴(mù)祷告(dǎo)并蒂(dì)姊妹(zǐ)
莲蓬(péng)菡萏(hàn)(dàn)攲斜(jī)荫蔽(yìn)
2.解释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沐浴:洗澡。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3.朗读这两首诗,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4.把你阅读课文时不理解之处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母亲爱孩子,但作为孩子,应该怎样爱自己的母亲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歌《金色花》,看看在他的笔下,孩子是怎样爱自己的母亲的?
二、泰戈尔简介。(多媒体投影)
泰戈尔(1861一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三、检查预习。
见预习1、2.
四、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指名朗读,评价。
3.齐读。
五、探究质疑: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
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3.为什么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讨论并归纳:
因为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做了好事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而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他说:“你这坏孩子?”
讨论并归纳:
因为妈妈找不到孩子,是多么着急。何况一整天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讨论并归纳: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六、再次朗读《金色花》,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课外作业:
以“我为妈妈做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要求:有新意,有文采,有丰富的想像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冰心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让我们沿着她铺起的爱的长途,感受她内心对母亲至真至纯的感激和爱。
二、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
1919年9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1921年发表的《笑》,委婉地抒写了洋溢在心中的对于生活的爱,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2年,发表《往事》。这组散文叙写了童年时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后来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这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研读课文:
1.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
讨论、明确:
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2.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
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二看红莲
环境: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
心情:不适意,徘徊(为什么徘徊呢?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在风雨中的红莲是不是也会凋零呢?一起读一下三看红莲)
三看红莲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雨势并没有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3.理解最后一节的含义及作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
五、拓展延伸
1.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以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2.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教学反思】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匿(nì)笑:偷偷地笑。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并蒂(bìngdì):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huāruì):瑞雪;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菡萏(hàndàn):荷花。
攲斜(qīxié):倾斜、歪斜。
慈怜(cílián):爱怜。
荫蔽(yīnbì):(荫今读yīn)遮蔽、隐蔽;庇荫。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语设计: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散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
2、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等。1913年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可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3、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2)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三次嬉戏具体指什么?
(三个场景: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读书,投影书页;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五、体验反思: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它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2、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我们要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进行朗诵比赛。
2、抄写课文词语。
3、选作基础训练作业。
第二课时(《荷叶母亲》)
一、复习检查:
背诵课文。
二、导入新课、简介
第二十四课散文诗两首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笑()沐浴()祷告()并蒂()
菡萏()()徘徊()()荫蔽()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匿笑:
(2)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祷告:
(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欹斜:
3.文学常识填空
《金色花》作者是(国名)作家、诗人(姓名)。它是散文诗集《》中代表作。《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原名,选自。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等。
【综合运用】
4.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情气爽;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
母亲是。
5.今年5月8日是母亲节,班里准备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感谢母亲”。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这样一份调查结果统计表
项目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
祝福母亲生日的54%66%91%
祝福同学生日的56%86%92%
差值2%20%1%
①用简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②作为初中生的我们,请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2)主持人要求每位同学说一句祝福母亲的话,并准备编辑成册,请你为这个册子设计一个好听的名字。(6个字以内)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那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也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6.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7.选文中“笑嘻嘻”、“摇摆”、“跳舞”表现了孩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8.“暗暗地”、“悄悄地”表现了孩子什么心理?为什么?
9.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10.结合全文,归纳这首散文诗的主旨。
【类文美读】
种妈妈
陈志宏
老家老了。
老得只剩下老人,拖着寂寞的影子拉扯着孙儿孙女,在寂寥的村巷里,走来走去,抑或,一老一少,在广袤的田野踯躅。
一位年轻的内地女大学生来小村支教,教孩子画颇具时尚元素的四格漫画。
孩子们没有绘画基础,除了语文数学和唱歌,他们从来不知道还有别的课程。清明节,回到老家,翻开一个应该叫我爷爷的小朋友做的四格画图作业,凌乱的线条,毫无规则和美感的色彩,让我有些迷糊。
孩子说:“爷爷,你知道我这里画的什么吗?”
我说:“不知道。你能帮我讲解一下吧?”
孩子指着画,一格一格地给我讲解。
第一格。春天来了,万物睡醒了,农民开始播种了。我也挖了一个坑,就想呀,我该播种什麽呢?
第二格。想了很久,我想我要种下一个妈妈。
第三格。夏天,我像爷爷一样,施肥浇水,希望种下的妈妈开花结果。
第四格。秋天来了,我收获了好多个妈妈。一个为我做饭,一个帮我洗衣,一个带我上学,一个陪我玩……好多好多。
那一刻,我的心咯?一下,酸楚从心底泛滥开来。一个年幼的孩子,本该在妈妈怀里撒娇,而妈妈却为了生计年头出门年尾归,长年在城市打工,把孩子丢给年老的爷爷奶奶带。
我问她:“妈妈种得出来吗?”
她说:“种得出来,过年的时候,妈妈就被我种出来了。妈妈还会给我买很多很多东西。”
我也是孩子的父亲,当看到这个老家的堂孙女,五味杂陈,空气里流淌着苦涩。普天之下,还有多少这样想种出一个妈妈来的农家孩子呢?
天下的孩子怎麽能没有父母守护,没有完整的父爱母爱包裹着呢?又有哪个父母愿意被孩子下种呢?
如果说种妈妈是一种愿望,那这一愿望,未免太酸涩了。
对于种,最喜欢听的一种是──“种春风”,诗样的浪漫抒情,玉一样清凉爽洁。
曾几何时,读三毛的诗《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感受异常清新自然,别有趣味。诗中写道: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籽/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那是我心里一亩田/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后来,听齐豫唱,那柔情婉转的一句“种桃种李种春风”,让我的心幸福地颤栗,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春风里的种花。
岁月静流,识见渐宽,才知道可以作种下种的,就像春来繁花一样,多得数也数不清。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世间,用心种下一个愿望、一份美好,用情去浇灌,用爱去呵护,秋后定能有丰厚的收获。心怀一份美好,种下一份的心愿,经风历雨,种子发芽,迎风拔节,葳蕤成最美的人生风景。
11.阅读全文,说说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种妈妈?
12.文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13.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说种妈妈是一种愿望,那这一愿望,未免太酸涩了”?
14.文中引用三毛的诗说:“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籽”,如果是你,你会用来种什么呢?为什么?
【每课一趣】
17.妈妈永远是孩子的温暖的港湾。可是,有的妈妈却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让孩子力不可支,发出了无奈的呐喊——观察下面两幅漫画,说说它们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1)(2)
边文——名师讲坛
1.走进作者
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泰戈尔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中,可以多课外阅读泰戈尔、冰心的作品,深入领会诗文的深刻内涵,了解有关印度宗教信仰及摩罗的动人故事。《散文诗两首》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语句疑练、优美,可以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文章主旨:
《金色花》全诗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想象“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表达了“我”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荷叶母亲》文章通过写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激之情,赞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
4.谋篇立意
《金色花》是一首着重从描绘孩子动作、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母子之情的散文诗。诗歌首先通过描绘孩子的快乐、天真、活泼、可爱间接表现孩子所受的母爱的沐浴。接着通过抒写孩子回报母亲的几件事,进一步展示母亲对孩子深厚的爱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全诗想象丰富、新奇而美妙,把抽象的母子深情物化为美好可感的具体形象,给人留下鲜活、深刻的印象。
《荷叶母亲》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幻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般的美好形象。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量;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罩临着你,伴随你一生。
5.难点突破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荷叶母亲》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呢?是怎样表现这一主旨的?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主旨即赞颂伟大无私的母爱。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6.写作技巧
清新隽永、意蕴深刻
纵观《金色花》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正是这些平常之语,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能更好地表现作者的主旨。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借景写人,托物言志
《荷叶母亲》借景写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副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荷图,作者由此联想到女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女儿的呵护。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并以莲自比,讴歌伟大的母爱,自然贴切,新颖独特。
诗两首(2)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
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
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
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
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
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
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
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
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
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圃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
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
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
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在《女神》时代那一阵强烈、亢奋的情感喷发之后,郭沫若进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这时,他对过去曾以涌溢的热情歌唱过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艺术诱惑。
在当时的中国,郭沫若是宇宙意识最强烈的作者。不同于当时的一些青年作者困惑于人生究竟的奥秘,常常陷进自造的烦闷、焦虑和悲绪。郭沫若在生命沉思中调动起丰富的审美想像力,他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对应物──夜空。
在他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恒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许变换!/美哉!美哉!/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而《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则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 平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洁净的想像世界的图画。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诗的第2段至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像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像,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一定是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因而牛郎织女可以双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在诗人郭沫若的心灵视野中,天上的世界对应着地上的世界。当地上的世界给他留下眼儿泪流心中作呕的印象:游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写了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主备
二备
累计(1)课时,共计()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1、诗两首—乡愁
教学日期
年月日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2、理解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过程
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
态度
领悟诗歌的主旨,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
(多媒体出示小诗)“……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简介作者:
(多媒体展示)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老师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畅谈自己离开家离开父母时的感受,触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了解诗人诗作的风格特点。
结合教师的诵读提示,自由朗读本诗
划分节奏和重音
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把握诗的情感
互读评价
全班齐读
聆听
配乐朗读
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引入课堂教学
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这样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品、贴近诗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通过节奏和重音的把握,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情感内涵
现代诗歌的学习,朗读是走进诗歌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读,读熟、读透。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
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照这首诗,写一首题为《童年》的诗歌。
认识本诗中,作者情感的载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理解不同人生阶段乡愁的不同含义
学生思考
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学习象征手法的作用
思考诗中数量词的的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
齐唱《我的中国心》
分析诗中不同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表达,是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构思特点:作者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品味现代诗中形容词、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触动学生爱国之情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家国之思
教学反思
相
关
链
接
海大演讲即席赋诗余光中岛城续写《乡愁》
演讲时应海大学子之邀续诗:
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昨天,诗人余光中应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作题为《诗与音乐》的讲座,并朗诵了《乡愁》等十多首诗作以及英文诗歌。在与海大学生对话交流时,他还现场续写了一段“乡愁”: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让在场的1000多名学子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
20分钟写成乡愁
昨天,余光中教授透露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他当年写出那首著名的《乡愁》,只用了20分钟。看到现场学生发出一阵惊叹,余教授称,写这首诗时,他44岁,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写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氏诗作风味各异
《乡愁》可以说是余光中教授的“招牌菜”,但听了余光中教授朗诵的他的其它诗作就会发现,他的“店”里有许多风味不同的“菜”,有历史的、有古典的,有调侃的,还有环保的,风格多变,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如《甘地纺纱》,铿锵壮阔,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如《等你,在雨中》,则细腻柔绵。
压轴朗诵的是余光中的《民歌》,他先是自己朗诵,第二遍请大家一起应和,应和的句子是“也听见。”“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当余光中的声音与众人的声音相应和,此时此刻的“民歌”都仿佛是从大家的内心唱出,整个讲坛回荡着诗歌的力量。
人物简介
左手为诗右手为文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余光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涉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之为“四度空间”,他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是当代诗坛健将兼批评家、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有人称余光中“左手为诗,右手为文”,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人物对话
想写一首《青岛》
昨天,3名幸运的海大学生获得了与余光中教授对话的机会,余光中教授幽默、精彩的回答再次折服现场的听众。
海大学生:您的“乡愁”现在还有吗?
余光中:写《乡愁》时我离开大陆20年,感慨比较多,诗里带点淡淡的哀愁。自1992年至今,我多次回大陆来,而且一年比一年的次数多。今天,我就在“这头”。我去过北京、成都、厦门、大连等很多都市,希望将来也能写一首《青岛》。
海大学生:您写过“小时候”,写过“后来”和“现在”,如果续写“将来”,您会怎么写呢?
余光中: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温家宝总理访美曾引用《乡愁》
2003年1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纽约,与华侨相聚言及台湾省,他感慨不已: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场合,中国总理引用余光中的著名诗句《乡愁》,拉开了他首次正式访美的帷幕。本已流传甚广的《乡愁》,因为被温家宝总理引用,流传得更广了。
《诗两首》习题精选
[文笔精华]
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艾青
[自主积累]
1.给加黑的字注音。
嘶()哑喉()咙汹()涌
2.根据拼音写汉字。
fǔ()烂悲fèn()坟mù()
3.简答。
《乡愁》中,诗人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意象来表达浓浓乡愁的。
4.文学常识填空。
(1)《我爱这土地》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_人,著名___________。
(2)《乡愁》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地方)诗人。
[阅读探究]
(一)课内精读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5.联系当时形势,“暴风雨”指什么?
6.诗中“悲愤”“激怒”等词表现了什么?
7.诗中写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应该怎样理解?
8.结尾一节有什么作用?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课外拓展
给太阳
艾青
早晨,我从睡眠中醒来,
看见你的光辉就高兴;
——虽然昨夜我还是困倦,
而且被无数的恶梦纠缠。
你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
照在我久未打开的窗上,
把窗纸敷上浅黄如花粉的颜色,
嵌在浅蓝而整齐的格影里,
我心里充满感激,从床上起来,
打开已关了一个冬季的窗门,
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
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
于是,我惊喜看见你:
这样的真实,不容许怀疑,
你站立在对面的山巅,
而且笑得那么明朗。
我用力睁开眼睛看你,
渴望能捕捉你的形象,
多么强烈,多么恍惚,多么庄严!
你的光芒刺痛我的瞳孔。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
你把快乐带给人间,
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
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
你是时间的锻冶工,
美好的生活镀金匠;
你把日子铸成无数金轮,
飞旋在古老的荒原上……
假如没有你,大阳,
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
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
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
我爱你像人们爱他们的母亲,
你用光热哺育我的观念和思想——
使我热情地生活,为理想而痛苦,
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带走。
经历了寂寞漫长的冬季,
今天,我想到山巅上去,
解散我的衣服,赤裸着,
在你的光辉里沐浴我的灵魂……
10.作者为什么热情地讴歌“太阳”?
11.“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诗中“太阳”有什么象征意义?
14.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你把快乐带给人间,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请仿照这样的句式,再仿写一个句子。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你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真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
(一)阅读链接(2005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题)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赵丽宏
果然,你喜欢那几株腊梅了,我的来自南方的朋友。
你的钦羡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我的书桌上,停留在那儿株刚刚开始吐苞的腊梅上。你在惊异:那些看上去瘦削干枯的枝头,何以竟结满密匝匝的花骨朵儿?那些看上去透明的、娇弱无力的淡黄色小花,何以竟吐出如此高雅的清香?那清香不是静止的,它无声无息地在飞,在飘,在流动,像是有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一首无形无韵然而无比优美的诗。腊梅的清香弥漫在屋子里,使我小小的天地充满了春的气息,尽管窗外还是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都深深地陶醉在腊梅的风韵和幽香之中。
你久久凝视着腊梅,突然扑哧一声笑起来。
假如下一辈子要变成一种植物的话,我想做一株腊梅。你呢?
你说着笑着就走了,却留给我一阵好想。假如,你真的变成一株腊梅,那会怎么样呢?我默默地凝视着书桌上几株腊梅,它们仿佛也在默默地看我。如果那流动的清香是它们的语言的话,那它们也许是在回答我了。好,让我试着来翻译它们的语言,你听着——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族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么?
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么?
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的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为了在万物肃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地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你能么?
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你才被世界注目。即便是花儿盛开之时,你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卉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好花须得绿叶扶,这样的格言与你毫不相干。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绿叶扶衬着竞相开放,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记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
假如你问我:那么,你们何必要开花呢?
我要这样回答你:我们开花,绝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然,我们的傲骨里也蕴藏着温柔的谦逊,我们的沉默中也饱含着浓烈的热情。这一切,人们未必理解。你呢?
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
哦,我的南方的朋友,我把腊梅向我透露的.一切,都写在这里了。当你在和煦的暖风里读着它们,不知道你还会不会以留恋的心情,想起我书桌上那几株腊梅。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
15.读完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
16.作者在文中所赞美的腊梅,具备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17.作者所阐述的腊梅开花的原因是什么?
18.文章倒数第二段写道:“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就是作者的朋友,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理由。
19.文章的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新题链接(2005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题)
20.下图是北京申奥会徽,请仔细观察,用一句话概括其象征意义及内涵。
[创新写作]共鸣中挥笔、放飞思想的小鸟……
21.回想从小到大,你一定也有过离开家乡的日子,你在旅途中会有淡淡的乡愁吗?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要求:400字左右,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参考答案
1.sīhóuxiōnɡ
2.腐愤墓
3.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1)《艾青诗选》艾青浙江金华诗人(2)余光中台湾
5.抗日战争。
6.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憎恨。
7.表现了愿意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和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
8.收束全诗,点明主旨,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感情。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热爱和愿意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10.因为它给人安慰,给人温暖,给人光明。
11.比喻和拟人;赋予阳光以生命,将阳光比作“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写出了早晨阳光的金黄、明丽,表现出了对光明和温暖的向往。
1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13.象征着光明和温暖。
14.温暖带给人间,即使是最贫困的人,也在心里感受到你的温暖。
15.借梅花吟咏人生,启迪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16.①坚忍顽强。②奉献牺牲。③忍受寂寞。
17.我们开花,绝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18.①想,只有像腊梅那样,经过风雨和严寒的磨砺与锻炼,人生才会完美。②不想,因为做腊梅太辛苦、太寂寞,有时不被人们所理解。
19.作者高度赞美了腊梅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不论人们是否留恋,都一如既往,展示自己的“风韵和清香”,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作者在写腊梅的同时,也在写我们的人生。
20.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extPart
学科
语文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2、理解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过程
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
态度
领悟诗歌的主旨,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
(多媒体出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简介作者:
(多媒体展示)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畅谈自己离开家离开父母时的感受,触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了解诗人诗作的风格特点。
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引入课堂教学
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这样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品、贴近诗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老师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
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结合教师的诵读提示,自由朗读本诗
划分节奏和重音
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把握诗的情感
互读评价
全班齐读
聆听
配乐朗读
认识本诗中,作者情感的载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理解不同人生阶段乡愁的不同含义
学生思考
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学习象征手法的作用
通过节奏和重音的把握,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情感内涵
现代诗歌的学习,朗读是走进诗歌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读,读熟、读透。
分析诗中不同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表达,是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构思特点:作者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思考诗中数量词的的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
齐唱《我的中国心》
品味现代诗中形容词、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触动学生爱国之情
作
业
设
计
1、背诵这首诗。
2、仿照这首诗,写一首题为《童年》的诗歌。
板
书
设
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家国之思
教
学
反
思
相
关
链
接
演讲时应海大学子之邀续诗:
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昨天,诗人余光中应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作题为《诗与音乐》的讲座,并朗诵了《乡愁》等十多首诗作以及英文诗歌。在与海大学生对话交流时,他还现场续写了一段“乡愁”: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让在场的1000多名学子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
20分钟写成乡愁
昨天,余光中教授透露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他当年写出那首著名的《乡愁》,只用了20分钟。看到现场学生发出一阵惊叹,余教授称,写这首诗时,他44岁,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写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氏诗作风味各异
《乡愁》可以说是余光中教授的“招牌菜”,但听了余光中教授朗诵的他的其它诗作就会发现,他的“店”里有许多风味不同的“菜”,有历史的、有古典的,有调侃的,还有环保的,风格多变,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如《甘地纺纱》,铿锵壮阔,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如《等你,在雨中》,则细腻柔绵。
压轴朗诵的是余光中的《民歌》,他先是自己朗诵,第二遍请大家一起应和,应和的句子是“也听见。”“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当余光中的声音与众人的声音相应和,此时此刻的“民歌”都仿佛是从大家的内心唱出,整个讲坛回荡着诗歌的力量。
人物简介
左手为诗右手为文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余光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涉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之为“四度空间”,他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是当代诗坛健将兼批评家、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有人称余光中“左手为诗,右手为文”,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人物对话
想写一首《青岛》
昨天,3名幸运的海大学生获得了与余光中教授对话的机会,余光中教授幽默、精彩的回答再次折服现场的听众。
海大学生:您的“乡愁”现在还有吗?
余光中:写《乡愁》时我离开大陆20年,感慨比较多,诗里带点淡淡的哀愁。自1992年至今,我多次回大陆来,而且一年比一年的次数多。今天,我就在“这头”。我去过北京、成都、厦门、大连等很多都市,希望将来也能写一首《青岛》。
海大学生:您写过“小时候”,写过“后来”和“现在”,如果续写“将来”,您会怎么写呢?
余光中: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温家宝总理访美曾引用《乡愁》
2003年1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纽约,与华侨相聚言及台湾省,他感慨不已: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场合,中国总理引用余光中的著名诗句《乡愁》,拉开了他首次正式访美的帷幕。本已流传甚广的《乡愁》,因为被温家宝总理引用,流传得更广了。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两首基础练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课诗两首
基础练习
一、你是一个专注的倾听者吗?
(仔细听材料,朗读三遍,完成答题。)
1.分析语言尤其要注意什么?
2.什么是意象?
3.评价写作技巧要注意哪些方面?
4.把握作品思想内容要从哪两方面入手?
5.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不超过15字。
6.材料中说“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请写出一首这样的唐诗,并注明作者。
7.材料中针对意象举例,“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请再举一例,说明某种意象在诗歌中常表达的情感。
二、你也能做一个真诚的朗诵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就是要在反复的吟诵中入文、入情,在音韵的抑扬顿挫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请你在理解这两首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尽量调动内心情感的积淀,朗诵诗歌。
提示:《我爱这土地》缓慢,悲愤,激昂,沉郁,坚定。
《乡愁》深沉,徐缓,低回,哀婉,如怨如诉。[来源:学。科。网Z。X。X。K]
用“/”给下列句子画出停顿;用“·”标出重音;用“↗”或“↘”分别标出上扬语调或下降语调。
例如:
1.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4.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6.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三、写好字,写准字。
有些同学,能够很流利地背诵诗歌,但是提起笔就犯了难----总是有几个字词跟笔尖过不去,老写错。为此,请你认真读课文,注意那些易错的字词,然后关上课本,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词语,再打开课本用心订正。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的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着的土地,
这永远着我们的的河流,
这无地吹刮着的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乡愁》:……乡愁是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浅浅的海峡
四、知人论世。
要准确把握思想内容,就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这是“知人”;了解作品写作的社会状况,这是“论世”,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关于作品蕴含的一些深层情感,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请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艾青和《我爱这土地》的写作背景,了解余光中和《乡愁》,尽可能的全面一些。
1.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2.余光中和《乡愁》:
五、整体感知。
1.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抒发了;《乡愁》咏叹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六、解读意象。
抒情是诗歌的写作目的,抒情的方式很多,其共同点就是借助特定的形象表达特定的情感,所以,想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首先就要准确地解读诗歌中的意象。
例如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一边》,其中的“山”与“海”的形象就不单单指自然界的高山、大海,在此之外还象征了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挫折,美妙奇幻的人生理想。
解读课文中两首诗歌的意象,完成下列练习。
《我爱这土地》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2.“土地”、“河流”、“风”、“黎明”这都是我所歌唱的对象,作者为分别加了哪些修饰语?根据这些修饰语,请你概括诗人所要歌颂的是什么?
3.诗歌中的“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乡愁》
4.诗歌把浓浓的乡愁寄托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上?
5.诗歌中的几个形象的顺序可不可以前后调换?为什么?
6.请注意诗歌中的这些词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看来作者的乡愁也不见得就很深嘛,不然,为什么不用“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实践与探究
一、品读诗歌之美。诗歌是文字的精灵,其中的美妙怎可忽略?
我们可以从它的音韵、节奏、用词、形象、构思等等方面品读。请用“《……》美在……。”这个句式写话。例如:
《我爱这土地》美在“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写出了鸟儿奉献一切的决心。
好!该你来了!
《》美在。
《》美在。
《》美在。
《》美在。
《》美在。
《》美在。
二、分析诗歌结构。优秀的诗歌一定会有一个内在节奏,节奏就会表现为诗歌的整体结构,解读诗歌的结构也是读诗的一个有效方法。
1.《我爱这土地》只分两节,两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2.《乡愁》的四节看上去很整齐,第四节的开头为什么要多出一个“而“字?这四节是并列关系吗?
3.阅读下面这首看似前言不搭后语的“颠倒诗“,相信你读完最后一句,就能感慨诗歌表达了。
认真刷脸,
仔细洗牙,
走上台灯,
打开房间,
走进了门
关掉楼梯,
脱去被窝,
爬进衣服,
闭眼睡觉。
因为爸爸刚才答应我:
周末
绝不加班,也不出差,
看我和小狗在院子里赛跑。
比较《我爱这土地》与这首“颠倒诗”的结构方式,分析归纳两诗结构的相同点,并请你给这种结构方式命名。
4.请你结合课本第二十四课的《诗经两首》,其中《蒹葭》与本课的《乡愁》结构方式很相似,请你也来分析归纳两诗结构的相同点,并给这种结构方式命名。
三、妙笔生花。读别人的诗,写自己的情。
1.泰戈尔说:“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艾青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一位小学生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要飞过田野来到草原。我看到天的尽头是和草原尽头在连着,我会听到动听的牧羊歌,声音是那么嘹亮,那么动听。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好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翠色入流,轻轻流入云际。”
你说“假如我……”
请以“假如我……”为开头,写一首小诗,传达你对生活的感悟。
2.优美的歌曲配以优美的画面就是“MTV”,优美的诗篇配以优美的画面就是“诗歌TV”,下面是给《乡愁》的第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编写的“诗歌TV”拍摄文字脚本: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摇晃着,映照着他湿润的双眼。窗外,月光清冷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张邮票,信封上,写着母亲的名字----他会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依偎母亲怀抱的温馨?是倾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依恋,还是应答母亲日日家门口的翘盼?……
他粘贴的哪里仅仅是一张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的遥遥思念;他邮寄的哪里仅仅是一封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赤子之心!
请你在《乡愁》的另外三节中任选一节,编写“诗歌TV”拍摄文字脚本。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张艺谋哦!
《诗两首》练习答案
基础练习
一、朗读材料:(朗读三遍,完成答题。)
面对优美诗篇如何去鉴赏呢?我认为要在下面几点下工夫——
1、分析语言
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注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2、分析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的具体艺术形象。如“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把握诗词的意象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3、评价写作技巧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三个方面: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等。
4、评价思想内容
首先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如辛弃疾在抗金前线出生入死,南归后又遭到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慨情绪慨。另外,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国力衰微,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我们只要充分调动感觉器官,准确把握的诗的意象,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乐其所乐,苦其所苦,在感情上与作者达到共鸣,凭借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去拓展诗歌的意境,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审美享受,这样,我们都能成为品读诗歌的高手。
1.注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2.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的具体艺术形象。
3.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4.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时代的风貌。
5.怎样鉴赏诗歌。
6.略7.略(答案不一定用原文,意思明确、完整即可。)
二、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4.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6.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三、(略)
四、1.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0年去台湾。。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于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五、1.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热爱;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眷恋。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不可以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阂他个人难以改变。
六、1.诗人把自己比作“鸟”,却和古典诗词中鸣翠柳的黄鹂.啼血的杜鹃等大异其趣。他没用“珠圆玉润”、“啁啾”、“婉转”等词,而是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喉,是颇具匠心的。诗人将自己与鸟为一体,试想,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里怎能听到或听出”珠圆玉润“的叫声?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执着的爱。
2.作者歌颂的是遭受蹂躏、屈辱和践踏,饱经忧患的祖国,永不屈服而且永远充满希望的祖国。
3.一个热爱祖国,心甘情愿为祖国奉献出一切的人。(意思明确即可)
4.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5.不可以,因为这是时间推移的过程,也是感情加深的过程。
6.“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是形式上的小窄矮浅,实质上隔开了千重山万重水,难以穿越,才更令人悲伤。
实践与探究
一、(略)
二、1.第一节作者将自己假设为一只为灾难的现实和美丽的理想而歌唱的鸟,第二节是对全诗的概括,以设问的形式使全诗的主题得以升华。
2.“而”字表示转折,意味着乡愁内涵的转变,前面是家愁,现在是国愁。
3.一个小孩子盼望爸爸放下繁忙的工作与孩子相处的愿望。
两首诗的结构特点是前面铺陈渲染,结尾点明原因和主题。命名略,优美雅致即可。
4.两首诗的结构特点是每一节诗歌句式相似,内容层层推进,反复咏叹,情深意长。
三、(略)
《《散文诗两首》导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两首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054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