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土情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土情结
[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文章抒情色彩的方法。
[教学设想]
1.文章引用的古诗文较多,教师要适当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2.重点要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学习时可借助对话栏来引导学生去把握。
3.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学生初读课文,思考:本文抒发的“故园之思”与前几课的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作者不仅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更写出了为了保家卫国而舍弃故园之思的高贵品质。
二、作者简介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原名高季林。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5年,在绍兴小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冬到上海。从此,除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活动。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介绍了不少延安文艺作品,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课文理解
1.题解: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2.课文引用的古诗文简析。
(1).唐代诗人贾岛(据《全唐诗》四七二卷一作刘皂诗)有诗云:“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3).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样寂寞无聊还有什么可待?天天碌碌无为独自空手而归。我想归隐山林去寻芳馨花卉,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违。如今当权者们谁肯提携我辈,世上要寻知音实在寥寥无几。或许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还是回家关闭我的故园门扉。
第一联写落弟后的景象
: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露了诗人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愿理会,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出自《离骚》本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比喻自己归隐的理想
。“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决定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表现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诗人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郁,充满了怨愤之情。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说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现了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给全诗带来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正是因为认识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
。“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诗人看来归隐是惟一应该走的道路。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这首诗不事藻饰,语句平淡,近似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4).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吴钩,一种形似剑而弯的刀。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这里泛指武器。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像的高阁。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
诗的首句“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势急切,气魄豪迈,既是泛问,也是自问,在鼓动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接下来的次句承前启后,气势磅礴,喊出挥刀杀敌、驰骋战场、收复失地的心声,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令人读了为之精神振奋。诗的后两句则是呼吁有志男儿“带吴钩”效命沙场,以鼓励别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当然,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诗中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全诗运用设问、借代等修辞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壮志豪情与爱国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5).林则徐《赴戍登程口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即鸦片战争以签署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南京条约》为结果之后,林则徐被革职发配,在西安与家人告别,写此诗以示其志。一、二句为自谦,称自己年衰才庸,不能为国家做什么事情了。然而,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吟出乍读与前两句不甚协调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表示:但若对国家有利,都要生死以之,报效国家,决不能因个人祸福而避之。这两句可谓惊天裂帛,淋漓尽致地显现出作者胸中跳荡的报国之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继的爱国精神的基础也就在此。该诗的五、六两句,是属于那个时代为臣子之人的特殊心理,君恩厚重,虽被发配,却不敢有半点微词。对此,我们只能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之。七、八两句作者用了一个典故。宋真宗时,一个叫杨朴的人诗写得好,真宗召他入宫,问其近来可有人作诗送他。杨朴说,他的妻子写有一首诗,诗里有句:“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让杨朴回去了。至于真宗召他有无杀他之意,无考。苏东坡被贬入狱时,妻子大哭。苏说,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也送一首诗与我?其妻破涕为笑。林则徐遭贬,发配伊犁,与家人告别,写诗用此典故,虽溢散一股凛然大气,却难隐内心苦涩之一斑。
3.理清思路
第1、2小节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涵义。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3、4、5小节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人是眷恋家乡的,但有时人又不得不走出家乡,作者叙述了这样两种情形:一是离家创业,不管成也好,败也好,“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二是灾难与战争,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这种状况下的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浓厚。
第6小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作者从历史说如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里特别说到近百年无数创业者浮海五洲,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苍桑巨变,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人对故乡、家园直至对祖国的感情,这也是乡土情结中最重的一份情感。
最后一小节,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作品至此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元气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情结教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土情结
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
阅读有目的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
“归家”的行文思路。
△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
文章抒情色彩的方法。
读前要热身
柯灵的“空城计”
近些年来,柯灵先生一直在集中精力创作一部以上海百年历史为线索,反映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写这样题材的长篇巨著,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但柯灵先生对此充满信心。
然而,频频推之不及的文债及社会活动,尤其是络绎不绝的上门来访者,使柯13—1灵先生无法正常地写作,这样下去,长篇小说真不知何时才能完成,柯灵先生为此感到很焦虑。
他与老伴陈国容校长采取了许多措施都无济于事。老俩口在一番苦思冥想之后,又谋出一个不得已的“上策”,二老默契配合,演起了双簧戏,叫做“真假空城计”。只要听到门铃响,陈校长赶快将书房门反锁,然后再去迎接客人。“柯灵不在家,有什么事情等他回来后我转告他。”从未说过谎话的陈校长心里怦怦直跳。试了几次还挺灵,但好景不长,这招没用几次就被他们自己揭穿了。一次,有位远道而来的约稿者登门,老俩口依然按计行事,不想客人却说:“没关系,我等等他。”时间过得可不短了,而这位锲而不舍的客人仍无离去的意思。陈校长是如坐针毡,心里直犯嘀咕:“可千万别露马脚呀。”谁知屋漏偏遭连阴雨,他们的戏终于演到头了,这时耳背的柯灵先生拿着杯子从书房的边门走出来,他以为这么长时间,客人早走了,便出来倒水喝,尴尬之极的情形可想而知。老俩口只好赔礼道歉,说明真相。看来家里是呆不住了,只有采取下策,躲到外面去,寻找一个“秘密据点”。从此,柯灵先生就像陈校长调侃的那样,“小学生,起得早,背着书包上学校”,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知识应储备
●作者作品
柯灵(1909~2000), 散文家,剧作家。原名高隆任,字季琳。浙江绍兴人。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31年冬到上海参与左翼文艺活动。此后除了40年代末一度被迫避居香港外,一直在上海从事创作和编辑工作,先后编过《大美晚报文化街》、《文汇报世纪风》、《万象》、《周报》等10多13—2种报纸副刊和期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上海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国际笔会上海中心主席等。他始终关注现实人生,以杂文针砭时弊,以散文体察世味,以剧作缩写世态;他精心锤炼语言,以创作态度谨严见称。著有散文集《望春草》、《晦明》、《香雪海》、《长相思》,杂文集《市楼独唱》、《柯灵杂文集》,剧本《为了和平》、《不夜城》等30余种。
●识记字音
1.字音
魂牵梦萦(yíng)悠邈(miǎo)三匝(zā)
谪居(zhé)蕞尔(zuì)忐忑不安(tǎn)
欷歔(xū)桑梓(zǐ)搭讪(shàn)
田塍(chéng)铩羽而归(shā)发轫(rèn)
濠水(háo)翰苑(yuàn)灯灺(xiè)
2.多音字
huí低徊lào烙印qiào翘起shào稍息
徊烙翘稍
huái徘徊luò炮烙qiáo翘首shāo稍微
●分辨字形
娇娇羞孺孺子谪谪居蒂根深蒂固
骄骄傲儒儒生嫡嫡亲谛谛听
矫矫健濡濡染裔后裔缔缔造
●文题解读
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乡土情结,指的是乡思之情、故园之思、故国之爱、故土之恋和爱国主义情怀。
高手支招之二——感受鉴赏
文本需精研
乡土情结①
柯灵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开头先引用王维的《杂诗》(其二),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文章以此为引子,很自然地引出“乡土情结”的话题,而且使人很自然地感觉到思乡情结的久远。
13—3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索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②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间接引用诗句,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情景下体现出来的故乡情,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文学色彩。选用了典型诗句并化用,使语言含蕴丰富,拓展了读者的想像空间。)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引用四首古诗进一步说明“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绕的土地”的情感,证明了在不同的情景下,人都会有体现乡土情结的具体行为,容易使读者理解接受,体现了乡土情结的久远。)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写出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
第一部分(1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去想像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戚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写父母亲戚的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写家乡的山水草木等)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有一部悲欢离合④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写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并边、田塍⑤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写邻里乡情。运用排比列举值得留恋思念的故乡的风土人情。)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
第2段: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乡土情结的由来。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引用俗语,形象地表达出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为追求理想和荣誉而主动离开家乡,此为离家的第一种情况。)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为生活所迫离开家乡,此为离家的第二种情况。)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连用四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人一离开故土”后的孤独无助。〕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引用孟郊的《游子吟》并用夸张手法写亲人的牵挂。),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第3段:从年少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是浪漫的;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⑥无聊,铩羽而归⑦。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引用韦庄的诗句写出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⑧(引用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写出境遇之四,选例典型。)—-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引用项羽的诗句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已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这些引用,恰当地表现了远离故乡而又境遇不同的人对家乡的不同心态,是乡土情结的不同表现。)
第4段:抒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获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泊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不但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还不免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战争引发思乡之情,引用顾炎武、霍去病的名言及唐朝李贺的诗句写爱国志士的爱国行为,为下文主题的升华作铺垫。运用了排比。引例丰富。)但正义战争的终极目的,正在于以战止战,缔造和平,而不是以战养战、以暴易暴。(三句写具有家园之思的志士为国家、正义战争而舍身在外,使乡土情结具有了昂扬甚至悲壮的气息,成为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屈原、贾谊、张俭⑨、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真可以说无代无之。(大量列举历代被逐之名人,以表明这种放逐遭遇及其引发的乡土情结的普遍性。)——也许还该提一提林则徐,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而获罪革职,遣戌伊犁。他在赴戌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百年13—4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唏嘘不已。(以林则徐为例写为国为民的情怀在志士心中比家园之思更为重要。)
第5段:写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化用了几句古诗,充分说明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运用了暗引。)有一种聊以慰藉的迷信,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但”一转,表明下文写与美好愿望相对立的冷酷现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总领到“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近代中国人出国潮。)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⑾。(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这些语言深化了主题,显示了作者超群的思想认识。)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第一代华侨对祖国作奉献。)香港蕞尔②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土、翰苑名流,对大陆都表示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香港人对祖国作奉献。)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第6段: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运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第二部分(2~6段):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照应前四段及文题,前四段写了传统的乡土情结。)株守乡井,到老没见到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飘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照应第5、6段,此两段写新时代的乡土情结。)
第三部分(7段):归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肯定了中华民族乡土之恋的传统,又强调要有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把乡土情结与报国豪情、民族凝聚力融为一体。
①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经典》,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有改动。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电影艺术家。作品有《燕居闲话》、《煮字生涯》等。②[灺]蜡烛的余烬。③[搭讪]为了想跟人接近或把尴尬的敷衍过去而找话说。④[悲欢离合]泛指人生的种种经历、遭遇和感受。⑤[田塍(chéng)]田埂。⑥[侘傺]失意的样子。⑦[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⑧[“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语出唐代诗人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诗。⑨[张俭(115~198)]东汉人,曾因上疏弹劾宦官而获罪逃亡。⑩[方兴未艾]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形容事物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⑾[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读后须品味
主旨:本文以故园之思为线索,解释了“乡土情结”的由来,并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后思念家乡的情况,大大丰富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文中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文法:1.脉络清晰,首尾呼应。本13—5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不会消失的乡土情结结篇,首尾呼应。另外第一段“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感情褪色”与第六段“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相呼应。
2.大量引用诗句,借用典故,丰富文章内容。第一段明引“客舍并州已十霜”等诗句表现乡土情结的不因时空转换而存在的实际,第4、5段引用陶渊明、项羽、李贺、霍去病等人的诗句或者名言及屈原、林则徐等历史人物,使乡土情结更抹上一笔历史的厚重之色。
结构:
什么是乡土情结
乡形成
土
乡土情结情发展优良传统不会消失
结
的表现
爱国情怀
乡土情结升华为大力歌颂时代内涵
民族凝聚力
探究后争鸣
文中第五段写了战争引发的灾难和放逐引起的背井离乡,从内容上看,本段并没有写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本段好像游离于本文的主题之外。对此,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第五段写了战争引发的流离失所、田园寥落、骨肉分离、道德崩坏和人性扭曲,还写了放逐引起的有家难归,有国难奔。这是作者对战争和放逐给人所带来的灾难的控诉,和“乡土情结”没有关系。
观点二:第五段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我的观点
高手支招之三——多维阅读
故乡的山梨
李辉英
一个人谁没有一个故乡呢。对于故乡的留恋,或是说一些回忆,恐怕也全是人人少不下的。
故乡使你留恋的地方太多了,一座山,一丛林,一条小溪,甚而是一些荒坟,都会给你留下清切的影子;说到故乡的特产,那就更叫你关怀了,愈是久离故乡的人,愈是关心不忘故乡的特产,有时管叫你渴想得口水直流,为了思念特产得不到手的缘故。
但这种特产,却并非都是名贵的东西,即以食品一类来说,肉包子也许就是特产之一,五香豆腐干也可以算是故乡的一种特产,此种食品,全在于地方风味的宝贵,而且更可以进而以某种特产物品或食品传名外方,叫别人一听到某种物品时,不自觉地就会联想起那出产物品的地方来,譬如南翔的包子,南京鸭肾,福建肉松,莱阳梨等全是。
说到梨,故乡也出产一种梨,因为不是种在人家园子里面自己生长在山上的。所以叫作山梨。这些山梨虽然并不出名,外人很少知道,在当地却是家喻户晓的。由于这种山梨的生长,很可以推想到故乡偏僻落后的社会情形来,若在繁华的省份,人烟稠密的地方,那是无论如何不会让这些山梨自由生长的,大概不等结到七成熟时,早被别人打光了。留待成熟后再摘下来吃的事情,怕是不会有的。
说起故乡的山梨,并不像一般梨子那样甜蜜可口,皮嫩如膏;反之,它倒是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不,我觉得故乡的山梨特别叫我不忘的地方就是它的酸和粗厚的皮!因为它是和一般梨子迥乎不同的。如果让植物学家来解释的话,山梨的酸味和粗厚的外皮,正可以说是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才长着的,因为山丛之中,杂虫甚多,如果它生得又嫩又甜,怕不待成熟早让虫子们蛀光了。果然,山梨里面很少有生虫子的。
山梨的外皮虽然粗糙异常,但它的内中肉瓤却又嫩又甜,比起本地生梨和天津鸭梨要细致得多,而且又富有水分,剥了皮,一口就全吃净吮干了。
山梨的酸味是特别让人难忘的。普通一般人对于甜的感觉得之容易,忘之更快,不比酸的味道,虽不能使人愉快,却足可叫人轻易忘记不掉。在事务方面,我觉得也是这样,得意的事情容易忘记,酸辛13—6的事情倒是时常留在头脑之中不能忘去。
我爱故乡的山梨,特别爱吃它的酸味,因为我每每从它的酸味中,来比拟自身寒酸的境遇;是的,我的生活永远是在酸味中过着的,我没有过一日属于甜味的生活!也许,我此后的日子还是要在酸味中过着的呢。所以,对于故乡的山梨就因此更给我不能忘记的深深的印象了。
故乡的山梨又是上市的时候了,村妇们定又一群一群的提着筐,肩着担子,还有背着口袋的,到人家里去作交易。她们不要钱,只是换些得用的东西。像棉花、布头、绒线一类的物品。这种交易倒很和上古时代“日中为市”的“以己之有,易己之无”的情形有些相像,不同的就是没有固定的交易时间罢了。我爱故乡的山梨,但我更忘不掉比山梨还要酸上万倍的故乡人们诉苦无处的非人生活。
阅读提示:
《故乡的山梨》是以故乡为题材的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墨描写了故乡的山梨。山梨味酸皮厚,“和一般梨子迥乎不同”。山梨是故乡的特产,山梨之酸不让人愉快,却如酸辛之事不易使人忘却。从故乡开始的生活寒酸,让作者难忘,对山梨的思念寄寓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也寄寓了对苦难的家乡人的同情和对家乡进步腾飞的希望。
《故乡的山梨》和课文《乡土情结》,都写到了思乡情绪;但是,对于相同的内容,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又是不同的,你能说出它们的不同点吗?
我的看法
高手支招之四——素材积累
《乡土情结》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思乡之情久久萦绕在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这种情,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个游子的血夜里。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归家”、爱国的情结永远不会改变。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土、翰苑名流,对大陆都表示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华侨虽侨居外国,但他们心系祖国,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同根同源、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是他们热爱祖国的主要原因。)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摘自秦牧《土地》)(“乡井土”代表着故乡,代表着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这就是乡土情结。)
★菲律宾华侨沈尔七,1938年1月率领“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队”回国参加新四军,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他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儿为了革命——抗日救国,多年来未寄分文到家,致母亲生活更苦,心殊不安。唯今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家中甚然困苦不言而知,望母亲能以儿为光明事业而努力,勿怪儿之不肖,并安心教养弟弟……”铿锵数语,海外赤子的报国之心跃然纸上。(菲律宾华侨沈尔七奔赴祖国参加抗战,并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说“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是浓浓的乡土情结使海外赤子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从抗日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四年左右的时间里,华侨支援抗战的款项估计平均每年达到当时国币一千三百五十万元,华侨还承销了当时的“公债”十一亿一千多万元。此外,华侨总会还购置了大批药品寄回祖国。在人力支援方面,1939年南洋总会还组织了九批汽车司机汽车修理工人共三千多人回国服务。在美洲,从抗日战争开始后,居美各地华侨凡人数在五十名以上的都成立了“华侨救国会”,进行宣传抗日战争和募捐的活动,美国俄勒冈华侨从“九一八”事件后,就组织美洲“华侨航空救国会”训练华侨青年一百多人,于“七七”抗战后返国服务,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美国华侨青年约一千多人。(在祖国处在危难中时,世界各地的华侨采用各种方式支援祖国抗战,他们捐献了大量的物资,作出了重大牺牲,是深埋在他们心底的乡土情结使他们无怨无悔,甘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在许多人眼里,柯灵是一个文坛多面手、杂家,他做过小学教员、当过新闻记者、编辑,担任过杂志主编,从事过电影工作,发表过散文、小说、诗歌、电影文学剧本、杂文等等,著作等身,但其中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当数散文。
柯灵一生命途坎坷,饱经沧桑。也许因为从底层走出来的缘故,所以对底层百姓的痛苦感受十分深切,这也是他不同于一般知识分子出身的作家的地方。当他以一个从底层走出来的作家和记者的双重目光审视芸芸众生时,就像艾青在诗中写道的,“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充满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大地爱得深沉”。在“人间万象”中,作者用摄影机一样感性的文字捕捉人间疾苦和人世万象,读来无不给人一种灵魂的震撼,令人洒一掬同情之泪。
虽然他饱经沧桑,但诉诸文字,却十分节制,没有那种人为的夸大,或是一味的发泄,他始终遵循着艺术的法则,用作家特有的方式表达他内心的愤懑与不平,他的信念与期待。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收在“故园梦忆”中的文字,如他的散文名篇《龙山杂记》系列和“故园梦忆”中的有关篇什,这些文章大多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作者早期创作的作品,也是比较标准的美文。一组《龙山杂记》系列和《青岛印象》系列,最具代表性,充满了浓厚的诗意,文字华美,凝炼,有美文之风,体现了散文的纯净之美。即使是比较写实风格的“人间万象”系列,也都以艺术出之,文字高度凝炼,简洁,有力。收在本书中的“书生情结”和“文人清议”两组文章,更贴近作者的生活与个性,内容海阔天空,思想自由飞翔,既有个人思想的闪光,情感的流露,又有关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剖析,像《龙年谈龙》、《中国的传统》、《观世哲学》、《神鬼人》、《名胜之国》等,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现实与历史的思考,令人回味。(一个作家只有遵循艺术的法则,才能写出动人的作品。)
★柯灵与张爱玲的关系:作为孤岛时期上海滩知名作家和万象的主编,柯灵与张爱玲的关系最为后人称道。
张爱玲当年在上海滩迅速蹿红,成为文坛奇迹,与柯灵有一定的关系。上个世纪40年代,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一问世,便受到柯灵的关注,后来两人有过不少交往,一向傲慢清高的张爱玲曾专门就第一部小说集《传奇》的出版写信求教,柯灵也向她坦诚地道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傅雷以笔名“迅雨”发表的那篇有名的评论《论张爱玲的小说》也是经柯灵之手发表在《万象》杂志上的。其后,张爱玲还就《倾城之恋》改编为舞台剧向柯灵请教。嗣后,柯灵两次遭日本宪兵逮捕,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张不仅前往探视,还留言慰问,此举也反映张特立独行的风格。解放后,张爱玲出走国门,终老异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相当长时间内,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文坛女将在大陆一直湮没无闻,在事隔近半个世纪后,还是柯灵,于一九八四年亲笔撰写长文《遥寄张爱玲》,重新肯定张氏在文坛的价值,一时声震海内外。这篇文章堪称张氏作品在大陆复出的破冰之作,这也体现了柯灵为人为文的另一面。(真正的朋友就在于互相理解和扶持)
高手支招之五——习题探讨
问题:散文要不“散”,就要围绕中心来安排材料,阅读本文,理清行文线索,并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看看柯灵是怎样写“乡土情节”的。
解析:本题是要求搞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组材,从而表达中心的。考虑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的提示,抓住关键词,再由这些关键词结合文章线索和重点句子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乡土情节》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相应的句子主要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乡土的一山一水,……都溶化为童年生活血肉,不可分割。”;“但童年的烙印,……一辈子附在身上。”;“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美不美,……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高手支招之六——精读检测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崎岖(qǔ)三匝(zā)谪居(zhé)铩羽而归(shā)
B.欷歔(xī)桑梓(zǐ)屹(yì)立聊以慰藉(jì)
C.发轫(rèn)濠水(háo)翰苑(yuàn)忐忑不安(tè)
D.田塍(chéng)蕞(zuì)尔灯灺(chí)魂牵梦萦(yí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花纹缠绵凝聚良晨美景
B.惦念逗弄朦胧情不自矜
C.浪荡稚弱恬淡勤工艰学
D.辽阔悠邈褪色音容笑貌
3.下列句子中熟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告老还乡。
B.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C.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
D.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土、翰苑名流,对大陆都表示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扬一扬手,横一横心,咬一咬牙,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B.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不得不依然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D.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不但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还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
精读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注:有删改)
5.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6.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7.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家园如梦
山珍
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牛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庭院里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13—8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独卧寒山。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的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摘三月莓。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右的古枫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掏鸟蛋,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巣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巣。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屋左蜿蜓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走进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处还是生活。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某些人。我茹苦一生而今永隔幽冥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天堂!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愿您有您的寄托!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崭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8.文章第一自然段说风“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结合全文,请说明“远方呼唤”实际上是指什么在“呼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文中说:“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走进一种折磨。”(1)这句话写出作者怎样的人生经历?(2)请简要概括,面对这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有着怎样的生活感受?
10.根据全文内容,分别简要解释文章末段连用的几个比喻蕴涵的意思。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质朴而动情,在冷静又略带凄恻的叙述中,可以触摸到作者怦然的心跳,感受到激情的奔腾。
B.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是亲情抚平平生的伤痕,驱散心头的阴霾,照亮生活的空间。
C.文章作者以不断涌动的激情,以前后连贯全文的博喻排比,把如梦的家园似浮雕般镌刻于心灵丰碑。
D.文中写父亲掏鸟蛋、数鸟,既写出深沉的父爱,也写出作者对此事的悔恨与内疚。
E.文章在写怀念家园亲人同时,也多少流露出对至今仍处于贫穷落后的家乡的无限感慨和一丝无奈。
语言运用
12.根据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内容,请你以自己所在的社区或乡村的名义,拟一份请柬给参加的对象。
福州将举办首届“孝顺节”
今年农历正月廿九即3月9日,福州市民将迎来首届“孝顺节”,这是福州人独有的节日。
正月廿九是福州的传统民俗节日——“拗九节”,又称“孝顺节”、“送穷节”,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祖,出嫁的女儿还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本次活动由福州市文明办、市老龄委、市妇联、共青团福州市委、市贸发局主办,福建福海文教基金会、市烹协承办。首届“孝顺节”的活动包括:为老劳模、孤寡老人送拗九粥;资助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向市民推出拗九粥、拗九宴;老年人闽剧专场演出等。
要求:1.用语得体,符合格式。
2.字数60字左右。
3.文内不准出现真实地名和姓名,应用××代替。
13.(2007广东新课标高考模拟,13)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不要求与原句子字数相同。
生活是一杯茶,
平淡是它的本色,
苦涩是它的历程,
清香是它的馈赠。
写作训练
14.大量引用诗句、借用典故是《乡土情结》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样种表达技巧的使用,不但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使文章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乡土情结更抹上一笔历史的厚重之色,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请借用本文的这一特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精读检测提示与答案
1.提示:A项中“崎岖”的“岖”应读为“qū”;B项中“聊以慰藉”的“藉”应读为“jiè”;D项中“灯灺”的“灺”应读为“xiè”。
答案:C
2.提示:A项中“良晨美景”的“晨”应写作“辰”;B项中“情不自矜”的“矜”应写作“禁”;C项中“勤工艰学”的“艰”应写作“俭”。
答案:D
3.提示:根据“春风得意”一词,此处应为“衣锦还乡”。
答案:A
4.提示:A项,“扬一扬手,横一横心,咬一咬牙”语序颠倒,应为“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B项,缺主语,应在“不得不”的前面加上“许多人”;D项,“不但……还……”语序颠倒,前后两句应调换顺序。
答案:C
5.提示:解答此题第一可根据文中画线句子的提示,确定第2段为检索范围。第二,要弄清“童年的烙印”的内涵。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童年是人生的起点站,“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否搞清“童年的烙印”这一重要词语所包含的内容,是能否读懂全文的一个关键。第三,需要在理解“童年的烙印”这一词语的内涵的基础上,对第2段中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归纳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6.提示: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我们关键信息在第3段。作者在第3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两种情况是解答本题的主要信息。
参考答案:主要有两种情况: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7.提示:这道题很有意思,首先要能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节”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节关系的几点交叉:一是与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答案所给出的一三两点实际上就是一点,即深化主题,扩展内涵,结尾照应全文,这是一般思乡散文的特点。学生应能容易答出,只不过可能将两点合二为一。
参考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8.提示:可根据本文所写的内容和主旨解答此题。
参考答案:远方的呼唤实际上是指家乡在呼唤,亲人在呼唤。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对亲情的热爱和思念(或怀念)。
9.提示:城市的生活条件大大优于乡村,人们走进城市实际上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这种生活的得到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第(2)问的有效信息在本句话的下一段。
参考答案:(1)写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及艰难跋涉的人生历程。(2)要能够随遇而安,主动适应生活(或“适应这个世界”),用平常心去面对生活,自己轻松地创造快乐。
10.提示:可通过“厚厚的袄”“不破的鞋”“崭新的伞”“啃不完的饼”“拉不断的线”几个喻体的实际作用考虑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家园给人温暖(或庇护),给人慰藉(或鼓励),给人力量,给人滋润(或养分),令人牵挂。
11.提示:C项,文章末段的博喻理解为“前后连贯全文”有错;D、E项的“悔恨和内疚”、“感慨”“无奈”均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不符。
答案:AB
12.提示:内容应包括标题“请柬”,称呼、落款、日期,活动时间、地点,活动内容。
参考答案:
请柬
×××同志:
兹定于3月9日(农历正月廿九)上午八时,在本社区广场举行首届“孝顺节”活动,届时恭请您参加。
××社区
×年×月×日
13.提示:选择好本体和喻体后,所描述的内容应紧扣这个本体和喻体,所写语段还要简洁、整齐。
答案示例:人生是一艘船,奋斗是船桨,挫折是风波,理想是彼岸。
14.写作提示:内容上可以联想童年时印象最深刻的人或者事,侧重于亲人或乡亲对自己的爱。当然也可以写家乡的景色,写家乡的风物对自己的浸润和影响。在写法上要注意采用引用诗文、借用典故的写法。
参考例文:
“没家的快成家,有家的别拆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时代的强音唱出了家的引力、家的温馨。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家是思念,家是挚爱。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家是温情,家是着落。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找不到家的凄凉和沦落。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找不到家的迷惘和伤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失去家的伤感和惋惜。
没家的滋味是辛酸,没家的感觉是寂寥,没家的心情是空虚,没家的身影是飘零。
回家的夕阳,如此绚丽迷人,如此宁静坦然。归巢的鸟雀,举飞飘落,充满自信,充满希望。
莺歌燕舞,鸟雀欢噪,是在追寻一个家;蝴蝶纷飞,蜜蜂嗡嗡,是在装饰一个家;青年男女,花前月下,是在憧憬一个家;夫妻结发,温温细语,是在营造一个家;五尺男儿,四处奔波,是在支撑一个家。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土情结 [苏教版必修1]”,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学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
在教会学生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魂牵梦萦(yíng)忐忑(tǎntè)不安怯(qiè)生生田塍(chéng)
悠邈(miǎo)崎岖(qíqū)三匝(zā)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谪(zhé)居欷歔(xīxū)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屹(yì)立搭讪(shàn)褪(tuì)色
发轫(rèn)濠(háo)水翰苑(yuàn)缔(dì)造
翘(qiáo)首杀戮(lù)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3.作家作品
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极品。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4.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二.文本研读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4.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6.第五节段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8.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三、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手册》相关内容,
2.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
3.写一段以“思乡”为话题的短文。准备课后交流。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3《乡土情结》重点段落赏析”,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3.3《乡土情结》课文精解之重点段落赏析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883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