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六课工业与自然资源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六课工业与自然资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六课工业与自然资源

1、通过学习,认识到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程度是不同。
2、通过工业和自然资源的关系,知道许多基础工业的分布需要靠近原料和燃料产地。
3、阅读地图,能够了解世界煤炭、石油以及中国主要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势的关系。
4、了解矿产资源的分类,且认识到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
5、理解生产的巨大变革前三次是由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掌握工业生产与原材料的关系
工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变化过程
难点:工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变化过程
不可更新资源;综合国力

2课时

幻灯片、地图

世界工业的
高速发展


1、本课采用多媒体技术,将理论知识形象化。
2、采用录象和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以达到相互交流信息的目的。

(复习导入)略。
(新课教授)
一、原材料资源
1、来源:来自农业——一部分
来自自然界——大部分
2、人类使用的历史发展
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器时代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
(看一看,想一想)结合书上的“读与思”展开。

4、矿产资源
非金属金属

有色金属黑色金属
(练一练)学生活动
二、能源介绍:
1、太阳能:太阳是一个巨大、久远、无尽的能源。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但太阳能也有两个主要缺点:一是能流密度低;二是其强度受各种因素(季节、地点、气候等)的影响不能维持常量。这两大缺点大大限制了太阳能的有效利用。
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钢制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到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广泛,它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和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
2、核能
开始:1941年12月,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建议下,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了名为“曼哈顿工程”的计划,要赶在希特勒之前,全力以赴研制出原子弹。从1941年至1945年,历时5年,共动员了50万人,15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耗资20亿美元,用电占全美国电力的1/3。原子弹的实际制造是在后来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科学家奥本海默的领导下,于1943年末完成的。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国政府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
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能开始被用于和平事业。1954年6月,前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尽管它只有5000千瓦的发电功率,但它揭开了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新纪元。核能发电作为一种新能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40多年来,世界核电发展史证明了核电是一种经济清洁和安全的能源。发电站的综合成本比核电站要高出38%。法国的核电成本只是燃煤火电的52%,燃煤火电站会向大气排放大量污染物,而核电站不会排放任何污染物。到1995年,全世界共有432座核电站在运转发电,中间只发生过两次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而且都是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的。自1988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世界各国已不再使用本身欠安全的石墨堆,而且增加了安全壳保障措施,我国核电站采用的就是较为先进的压水堆。因此,核电站比以前更加安全可靠了。
我国的利用:目前我国已有浙江秦山和深圳大亚湾核电站投入发电,今后我国还将建设4座核电站,到2010年使核电总量达到2000万千瓦。
3、地热能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它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地下水的深处循环和来自极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后,把热量从地下深处带至近表层。在有些地方,热能随自然涌出的热蒸汽和水而到达地面,自史前起它们就已被用于洗浴和蒸煮。通过钻井,这些热能可以从地下的储层引入水池。地热能在世界很多地区应用相当广泛。老的技术现在依然富有生命力,新技术业已成熟,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在能源的开发和技术转让方面,未来的发展潜力相当大。地热能是天生就储存在地下的,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既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使用,也可根据需要提供使用。
5、水能
6、风能
(巩固复习)略。
练习。

相关推荐

第六课文成公主与西藏


第六课文成公主与西藏
——探究活动(一)
(建议方案)
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活动建议:以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题材,编演历史短剧。
活动目标: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山,碧波荡漾的清清海子,牛羊成群的茫茫草原,巍峨耸峙的金色庙宇,这是电影《红河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迷人景象,也是我们一直向往的祖国大西南圣地西藏的真实写照。早在1300多年之前,唐代的文成公主就已入藏,带去了大唐的文化和物产,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西藏人民亲切地称文成公主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至今青藏高原还留下许多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和传说。今天我们不妨追踪一下当年文成公主的入藏经历,重温汉藏民族友好传统。
1、识读历史地图,运用地图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艰难。
2、复习收集、整理历史材料的方法与途径,强化动手、动脑的能力。
3、学习文成公主促进民族团结友好的精神,加深认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传统。
活动形式:“重游文成公主入藏之路”。
活动资源:
1、课文内的文字与图片。
2、《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4、5、6、7页。
3、图书馆中有关的图片与资料。
4、有关的电视摄像资料。
5、有关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课外读物。
6、《新思维随堂练》七年级(下)第17页《文成公主入藏》、18页《布达拉宫》。教学参考书55——59页。

活动建议:[以下为准备阶段]
1、全班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专题,比如:展示文成公主进藏路线以及重大事件的图片及摄像资料;有关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故事和生动情景,有关文成公主在西藏的文化传播和友好交往活动;有关藏族人民颂扬文成公主的诗歌、传说和学生自行创作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等。
2、各组同学按自己所选的专题的要求,根据前述活动资源提供的途径收集相关资料。
3、各组将收集的文字、地图、图片、影像资料以及自己创作的诗歌,分别进行整理、筛选和编辑,制作成几组图文并貌、文字说明流畅优美的主题陈列系列。
[以下为活动展示]
4、在黑板上挂出“文成公主进藏路线图”。由一位同学担任导游,简要介绍“文成公主入藏之行”的历史背景、入藏路线和活动意义。以下推出入藏各站的导游,沿途分别讲解。
(1)长安站:出示图片《步辇图》,欣赏图片。描述松赞干布派遣禄东赞赴长安请求通婚的故事,介绍唐长安城风光。
(2)青海站:描述文成公主从青海入藏的路线以及在入藏过程中的生动情景和艰难历程(介绍青海风光,并可联系青藏公路和即将修筑的青藏铁路进行对比)。
(3)拉萨站:欣赏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有关图片、幻灯片或影视资料等,介绍拉萨地名的由来以及布达拉宫、大昭寺建成与文成公主的关系。介绍拉萨风光。
[以下为演讲、朗诵]
5、同学演讲、朗诵有关赞颂文成公主的传说、故事和诗歌(包括自己创作的诗歌),总结文成公主入藏之行的体会感想。
活动说明:
1、运用从长安到拉萨的历史地图和图片、影像资料,不仅能熟悉中国地理,加强空间概念,而且能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
2、讲解、描述、演讲、朗诵等活动,既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3、全部的准备活动,可以帮助同学进一步了解收集、整理、筛选和编辑资料的全过程,培养图文、影视编辑能力。在全过程中,要提倡个人创造与群体协作以及发挥集体智慧相结合的精神。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这节课进一步熟悉掌握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有关史实。
(二)、能力目标:
1、识读历史地图,运用地图了解文成公主入藏之路的艰难。
2、复习收集、整理历史材料的方法与途径,强化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学习文成公主促进民族团结友好的精神,加深认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传统。
2、坚定他们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势力的信心。
二、活动形式:“重游文成公主入藏之路”主题班会
三、活动资源(让学生用一班的时间+课外时间准备;分组分专题):
1、课文内的文字和图片。
2、地图册。
3、图书馆中有关的图片与资料。
4、有关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课文读物。
四、活动过程:
1、导课:
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山,碧波荡漾的清清海子,牛羊成群的茫茫草原,巍峨耸峙的金色庙宇,这是电影《红河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迷人景象,也是我们一直向往的祖国大西南圣地西藏的真实写照。早在1300多年前,唐代的文成公主就已入藏,带去了大唐的文化和物产,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西藏人民亲切地称文成公主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至今青藏高原还留下许多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和传说。今天我们不妨追踪一下当年文成公主的入藏经历,重温汉藏民族的友好传统。
在黑板上挂出“文成公主入藏之路图”让一个学生照图说一下文成公主入藏的路线。然后让每组选出的代表按“路线”的先后讲:
现在先请一位同学把吐蕃的历史简单讲一下:(不一定和下边完全相符)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出示《步辇图》)(并让学生找出哪个是禄东赞,哪个是唐太宗)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太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
现在请三个同学分别讲一下三个难题
第一道题
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坑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坑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
是把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哪匹小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小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小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小马驹儿分别奔向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第三道题
考完第二道题后的当天夜里,宫里钟鼓齐鸣,皇帝传召各国使臣入宫。其他几位使臣急忙穿戴整齐赶到宫里。只有禄东赞想得周到,他因为初来长安,路途不熟,怕回来的时候找不到路,就让随从带着红染料,在去皇宫途中的十字路口都做了记号。原来唐太宗是请各国使臣到宫里看戏。看完后,唐太宗说:“你们各寻归路吧,谁能最先回到住处,就把公主许给谁的国王。”禄东赞有记号指引,很快就回到了住处。其他使臣由于不熟悉路途,摸来摸去,直到天亮以后才找到住处。
唐太宗也出了两个难题。经过五次这样类似的考试,禄东赞都取得了胜利。唐太宗非常高兴,心里想:松赞干布的臣子这样聪明、机智,松赞干布自己就更不用说了,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禄东赞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取悦于文成公主,使文成公主心悦诚服地愿意嫁给松赞干布。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从长安出发了。
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文成公主由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入蕃。先向西,后向南。西行经过日月山、到淌河等地,到达黄河源附近的柏海。这时,松赞干布也从吐蕃远道赶来迎接,他穿上汉族的服装,打扮成唐朝的驸马,并且以子婿之礼和李道宗相见。然后李道宗返回长安,文成公主由松赞干布亲自护送到吐蕃。
学生乙: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学生丙: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看到赞普娶的是一位仪态大方的美丽公主,并带着典雅华美的中原物品,鲜明的仪仗,十分高兴。接着,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文成公主笃信佛教,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至今我们都可以在大昭寺看到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松赞干布在创制藏文的同时,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请汉族文人入蕃代典奏疏。公元648年,王玄策去西域,被天竺抢劫,于是向吐蕃军队求援;松赞干布当即出兵天竺,击败天竺为王玄策出气。公元649年,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松赞干布特派专使吊祭。
学生丁:
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她在吐蕃总共生活了40年。吐蕃为文成公主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
青藏高原上的日月山、到淌河、大昭寺前的唐柳都和文成公主入藏有关。吐蕃人民为了纪念她,特地规定了两个纪念日。一个是十月十五日,据说是文成公主的生日。这一天,吐蕃境内男女老少都到寺庙里祈福。另一个是五月七日,女孩子门化装跳舞,歌唱文成公主的事迹。直到现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还供奉着他们结婚洞房的遗迹。文成公主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藏族人民的怀念和称赞。
学生戊:下面是一首歌颂文成公主的歌谣: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
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以上歌谣中的数字显然是夸张了的,但可以肯定,随着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和历算、医药等科学知识,陆续传到吐蕃,这些物质和精神的文化对吐蕃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讲述得特别好。今天,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墙壁上,保存着蔚为壮观的两组壁画。一组记述着禄东赞用智慧争取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另一组壁画则描绘了唐中宗时期接受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的故事。金城公主和文成公主一样,也在吐蕃地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古迹……公元821年,在唐蕃会盟时双方决心以后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会盟碑现立于西藏拉萨市大昭寺门前,是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见证。唐蕃关系,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挑拨汉藏关系、想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言行,必将遭到汉藏人民的谴责,因为汉藏团结坚如磐石,牢不可破。
可选用资料:1、吐蕃的社会生活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蕃,在此处既可读作bō,也可读作fān。当前,多数人将“蕃”读作bō。早在旧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就有人类居住。从战国到东汉,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即牦牛部)、发羌、唐旄羌等先后进入西藏地区,并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隋朝时,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着苏毗(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今藏西北)、女国(今藏西、葱岭南)、附国(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区)、牦牛部(今西藏山南地区)等部落和政权。其中,以牦牛部落建立的吐蕃政权实力最强。约在隋末唐初,吐蕃赞普(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朗日论赞兼并了苏毗。六七世纪之交,吐蕃人已经经营农业,有小麦、青稞麦、荞麦等农产品,但畜牧业仍是重要的生产部门。家畜有牦牛、马、羊、猪和独峰驼等,取牛羊乳酪为食,用毛织衣,住毡帐中。矿产有金、银、铜、铁、锡。人民爱用赭(zhě,土红)色涂面以避风寒。乐器有海螺和鼓。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十二属(鼠、牛、虎……)纪年,以麦熟时为一年的开始。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朗日论赞在奴隶主集团相互争夺中被毒死,国内混乱,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与羊同、苏毗诸部内外呼应。松赞干布“骁武多英略”“少年奋发”,在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帮助下,查出阴谋进毒为首诸人,将其满门抄斩,消灭了宫廷内部的敌对力量。他团结支持王朝的力量,经过二三年的准备,组织训练了一支精锐军队,随即出兵平叛,攻取了判乱者所据地区。平定内乱后,决定迁都逻些,因为那里形势险要,原野秀美。布达拉山居高临下,雄峙原中,就在布达拉山修筑王宫,即碉堡式的布达拉宫。迁都后真正据有了西藏高原的心脏地区,接着又征服了强大的苏毗、羊同等部,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
为稳定内部,巩固王权,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了四个被称为“如”(藏语意为部或翼)的军政组织。此外,还有四个禁卫军千户所分镇四个如。每个支如的马匹呈不同毛色,旗帜也各不相同,以示区别。千户所统兵一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军队的百夫长、千夫长等平时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人家被视为高门大族。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仿唐朝的官制。赞普是最高统治者。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其下又设都护一人,主持管理属部、军事征讨等事务。设内
大相、内副相、内下相各一人,主管王朝内部政事。主管王朝司法事务的官员是刑部尚书、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各一人。这些官员都是父死子继,无子则由近亲承袭。担任官职的人,通常在其名字前面冠以“论”或“尚”的字样。“论”是与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尚”是和王室通婚的大贵族出身的官员,原义是舅舅。由赞普及赞普以下三部分组成的统治机构,藏语称“尚论掣逋突瞿”,意思是由王室和贵族掌握着的吐蕃全部政权。赞普与群臣每年举行一次小盟,三年举行一次大盟,通过盟誓,使臣下保证世代无条件地效忠王室。松赞干布在大相噶东赞(《新唐书》作禄东赞)的协助下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其法律的内容大致是“对争斗(者)罚款,对杀人者依死者的地位罚命价。对盗窃的人罚赔8倍,连同原物共为9倍。对说谎的人拔断其舌头……对贤良的人和出身高贵的人,不能与他们争斗,要听他们的吩咐……按期还债,称量时勿行欺骗”(《王统世系明鉴》第61页)。吐蕃刑法严峻,“虽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为鞭抉之,从喜怒,无常算。其狱,窟地深数丈,内囚于中,二三岁乃出。”(《新唐书吐蕃传》)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在位的时候,创制了吐蕃文字,即今天的藏文。制定官制、兵制和法律。原来寂寞无闻的中国广大西部地区,因强有力的吐蕃奴隶制政权的出现,变得有声有色了。
3、文成公主入吐蕃
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贞观八年(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贞观十四年(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5000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公主携带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还有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医方100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又带了耐寒抗旱的芜菁(通称大头菜)种子和其他谷种。还带着通晓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宫女、乐队等。
松赞干布到吐蕃东部边境亲自迎接公主。公主到逻些时,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赞蒙(藏语王后)。松赞干布说:“我父祖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他在逻些为公主修筑了唐式宫室。松赞干布也改服唐人服装,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太学学习诗书,聘请唐朝文士掌握与唐往来的文书。到长安学习的吐蕃人很多取得成就,如唐高宗时吐蕃使臣仲琮,唐中宗时使臣明悉猎,都是著名的汉学者。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公主带的水磨,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4、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以亲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并赐锦帛数万匹,大批杂伎工匠及龟兹乐队。工匠将生产技术传到吐蕃,至今拉萨还保存着许多唐代乐器。《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籍也在这时传入吐蕃。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唐蕃关系更加密切。开元十八年(730年),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旧唐书吐蕃传》)
5、大昭寺
大昭寺建于647年,是拉萨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以后,先后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由于这两位公主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松赞干布因此决定修这座收藏佛像和经书的宫廷佛堂。大昭寺大殿坐东向西,高四层,上覆金顶,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两侧配殿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的塑像。大昭寺正门前还立有823年镌刻的唐蕃会盟碑和文成公主手植的柳树,这是汉藏团结的历史见证。
 6、对“吐蕃”一词的由来的不同看法
对“吐蕃”一词的由来,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汉文古文献的“吐蕃”一称,很可能是由我国北方最早使用文字的突厥人和突厥语言传过来的。汉文古文献中的“吐蕃”一词中的“吐”,很可能就是古突厥语“TuP”一词的汉语音译。
另一种意见认为,唐宋元时期汉文汉语正式法定文稿都称“吐蕃”(Tu?bo)不叫Tu?Fan,系用中古“中原变音”前的古文语音。明清前有“补过切”。语义系来自当时的藏民自称,原意是“大蕃(bo)”。此词的汉文字面音读,因有涵义和其后的衍化、扩展产生的影响,则表现出唐代汉族人民对当年西藏地方藏族先民的颂祝和赞美。

第六课戊戌变法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六课戊戌变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六课戊戌变法

基础知识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握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比较分析理性说明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思想意识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1.布置学生预习

根据《学案》让学生分组完成,小组可以讨论进行。

2.教师进一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辅导学生重点问题、难点问题。

3.学生展示《学案》,教师适当进行补充,表扬学生,对各组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1)背景:1895年春,《_____》的签订。

(2)经过:_____、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2.创办报刊:创办《_____》(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宣传维新变法。

3.组织团体:联合朝廷中具有维新思想的官员,建立强学会。

二.“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德国派军舰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时间:1898年6月1日~9月21日。

3.标志:光绪帝颁布《_____》。

4.内容:(1)政治: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2)经济:提倡____,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

(3)文化:改革____,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4)军事:训练和装备新式陆军、海军等。

5.结果: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溪太后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____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

6.影响:(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性质),加快了中国____的进程;(2)这次变法广泛传播________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康有为等人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一、填空题

 1.______年6月11日到9月21日,_________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变法从开始到失败仅103天,因此又称“___________”。

 2.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____》,实行变法。因为这一年是旧历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______________”。

 3.光绪帝任命康有力为总理衙门章京行走,还让维新派人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参与变法。

二、单项选择题

 1.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的呼吁救国、宣传变法的组织是()

A.强学会 B.粤学会 C.保国会D.南学会

 2.戊戌变法中曾因支持变法被免职的户部尚书为()

A.荣禄B.翁同龢 C.袁世凯D.陈宝箴

 3.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掀起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

A.推翻清政府B.发动人民群众C.建立共和国D.挽救民族危亡

4.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中,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袁世凯的出卖B.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

C.顽固派的强大D.所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

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话出自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宋教仁

6.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万国公报》的创办

C.强学会的成立 D.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

7.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阶级力量是()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C.地主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三、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

请回答:(1)康有为主张中国的变法当学习哪国的经验?为什么?

(2)康有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变法主张的?

(3)在朝廷中,变法运动得到谁的支持?又受到谁的反对?

第六课邪恶的轴心


第六课邪恶的轴心
课程标准(内容标准)
了解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法西斯暴行,认识什么叫邪恶的轴心。
导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及制造“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迫害犹太人的情况;了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西方大国对意大利入侵埃的态度;了解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灾难;了解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内因、外因的相互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注意世界历史的前后联系及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培养学生纵向和横向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埃塞俄比亚、中国、朝鲜和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斗争体现了它们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这些斗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侵略推行的绥靖政策,使学生认识:这一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导学重难点
重点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
难点绥靖政策。
导学设计意图
1、由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导入新课的学习。
2、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法西斯的暴行。
3、结合法西斯的暴行看大国的绥靖政策。
4、指导学生分析绥靖政策可能会引发的后果。
教具准备
法西斯暴行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资料。
导学设计过程教师
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有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引出新课的学习。
二、布置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导学新课
(一)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
1、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有哪些?
2、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标志和影响。
3、德国法西斯专政实行了哪些内外政策?
(二)非洲之角的战火
1、这是意大利第二次侵略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为何总和埃塞俄比亚过不去?
2、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何在?
3、究竟什么是“绥靖政策”?主要推行者是谁?如何推行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呢?(三)愤怒的“格尔尼卡”
1、西班牙内战是怎样发生的?结果怎样?
2、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的原因是什么?
3、当德、意法西斯侵入西班牙后,西班牙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在对待德、意法西斯人侵西班牙的问题上,英、法等西方大国吃怎样的态度?
5、《格尔尼卡》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四)“死亡工厂”
1、指导学生回忆日本的侵华暴行。
2、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提示:1936年和1937年;两个协定:德意协定和《**产国际协定》,德、意、日三国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回顾美国是通过什么办法来摆脱经济危机的,进入新课的学习。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快速阅读教材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看图,结合老师的点拨,认识埃塞俄比亚在地理上的重要。分组讨论这一问题,然后得出结论。阅读教材注释和小字部分了解回答。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阅读小字、插图,感受德意法西斯造成的痛苦和灾难,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回忆看过的影片、图书,控诉日本侵华过程中犯下的滔天罪行。谈谈感想完成作业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852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