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生物群落的构成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生物群落的构成”,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2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引入
在草原上,人们放牧的牛羊是否牛肥马壮,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鹰的数量。原因是:鹰爱吃田鼠,田鼠爱吃蜜蜂窝中的幼虫和蜜,蜜蜂是三叶草传粉时比不可少的媒介,三叶草是牛马的主要食物。你知道这些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教学过程
⊙基本知识
一、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种群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的关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有密切的互利共生关系,植物体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游离的氮元素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体利用。此外还有人体中某些细菌与人、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白蚁与鞭毛虫地都是共生关系。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生活在一起,争夺同一资源的现象。竞争的资源可以是食物、水分、空间、阳光、无机盐等。一般地说,生态位互相重叠的生物种群之间竞争激烈,如同一生活型的植物之间、食性相同的动物之间的生态位完全重叠,竞争尤为激烈。例如水稻和稻田中的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小家鼠和褐家鼠争夺居住空间,牛与羊争夺食物等等。
3.捕食:是指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例如植食性动物中的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物,肉食性动物中的狼又以兔为食物,等等。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个体数量关系变动是相关的。
4.寄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为营养并对寄主造成危害的现象。生物界寄生的现象非常普遍,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如蛔虫、猪肉绦虫和血吸虫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他动物体表,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粒中,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中,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等等。
二、知识梳理概念:两个种群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赖,相互得益
种间互助:互利共生举例: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
大肠杆菌某此细菌与人体,等等。
生物群落中种间关系
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
同一资源现象
竞争
种间斗争举例:生态位互相重叠的生物种群之间竞争激烈,如牛和羊;水稻和稗草等等。
概念: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
捕食举例:狼吃羊,羊吃草等等。

概念: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体液,组织成已消化的物质
寄生为营养并对造成危害。
举例:寄生在生物体内绦虫,寄生在细菌体内的噬菌体。

⊙要点解析
一.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区别: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或对一方有利、对他方无害。互利共生生物之间数量上呈现出同步性变化即“同生共死”,可用数量坐标图①表示。
2.竞争是具有竞争关系的双方,因争夺“第三者”(食物、水分、阳光、空间等生存条件)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并不直接起因于双方的内部。如动物一般是争夺食物和栖息场所,植物双方则是争夺水、肥、光源等。竞争双方的数量关系一般用图⑤表示,从图⑤可看出开始时,A、B两种生物同时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空间、食物的有限,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竞争往往对一方有利,生存能力较强(物种A)的在竞争中发展,而生存能力弱的生物(物种B)则逐渐被淘汰。
3.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叫寄生生物,被侵害的生物叫寄主或宿主。寄生者需要从寄主那里获得持续的营养供应,因而一般不置寄主于死地——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寄生关系的两者分开,寄生生物很难单独生存,而寄主可健康成长,可用数量坐标图③表示。
4.捕食关系则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一捕食者构成了被食者的天敌。捕食者为获取食物与能量不惜将被捕者“置于死地”———捕而食之。捕食关系一般用图⑧表示。从图⑧中可看出,A,B两种生物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先增先减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后减的是捕食者,即B捕食A。
①⑤
③⑧
二.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联系:
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都属于种间关系,生物的各种种间关系均有显著区别但又互相交叉。生存于自然界中的生物,本来就有各种适应能力,能使它们维持一种奇妙的平衡状态。生物之间的寄生、竞争、捕食也是某些生物之间彼此相互适应的一种关系,无所谓好坏,不能以人的价值观来衡量。
典型例题
例1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图a所示结果。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图b所示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捕食C、共生D、寄生
析与解:本题中,首先比较一下共生、寄生、竞争及捕食这四种种间关系的不同点,再仔细分析图a就可以判断选项C和D都不是正确答案。不论这两种生物之间是竞争关系还是捕食关系,都有可能出现图a所示结果,因此还必须分析图b。图b显示,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培养时,A种生物的个体数明显持续增加,B种生物的个体数经过短暂的增长后就逐渐下降,最终消亡。如果A种生物和B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从图上看应当是B种生物被A种生物捕食),当B种生物的数量不断下降乃至消亡时,A种生物的数量应当随着食物(B种生物)的缺乏而不断下降;但是,图b显示的结果正好相反,A种生物的数量一直在持续增长,并没有因为食物的缺乏而下降,这就说明供选答案B是错误选项。因此,A种生物和B种生物是竞争关系。
答案:A

精选阅读

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前面我们分析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但有些问题需要将生物的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解决。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关于种群概念的教学。种群的概念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得出。然后可设问: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否是一个种群?以强化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的正确认识。教师应归纳出以下几点:
1.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北京八一湖冬季有野鸭种群,就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2.我们所见到的物种实际是种群,所以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在种群这个集合体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此外,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二、关于种群特征的教学。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要防止理论上的空谈,一定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如猫熊(即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就要对某一保护区的猫熊进行种群调查,调查的内容就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特征,并依此对猫熊种群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实际就是对我国人口种群特征的调查,并依此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制定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和归纳的问题有:
1.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在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在讲种群这几个特征时,必须扣住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可将这几个种群特征割裂、孤立起来。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标记重捕法是种群密度调查的重要方法。标记重捕法的教学应采用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如:一个学生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她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24h后,她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记的。假定在24h内,鼠妇无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估算鼠妇的种群数量。(第十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通过实际粒子的计算理解标记重捕法。
3.年龄组成是种群的年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是相对稳定的,也可以是不稳定的。应让学生明确种群的年龄结构的表示方法是按年龄的高低自下而上排列,低年龄在下,高年龄在上。幼体数为生殖前年龄;成体数为生殖年龄;老年个体数为生殖后年龄。教学中可结合某些国家的年龄结构具体说明:如德国人口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瑞典人口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提供了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例如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为急剧增长型,人口还得持续增长几十年,直到2052年人口达到15.39亿的时候才会停止增长,其年龄结构才能转化为稳定型。
4.根据不同物种的种群,具有不同的性别比例,种群可分为三种类型:雄多于雌;雌雄相当;雌多于雄。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否则雄多于雌的性别比例类型就无法理解。蜜蜂是社会性昆虫,工蜂和蜂王为雌性,在数量上远远超过雄蜂,但由于工蜂无生殖能力,所以蜜蜂种群仍然是雄多于雌。在教学中要列出一系列的具体种群,让学生分析雌雄比例情况,然后再归纳出种群性别比例的三种情况。最后应强调多数生物种群雌雄之比接近1∶1。但是出生的时候往往雄多于雌,到了老年期组雌又多于雄,如麋鹿。人类也是如此,男婴一般多于女婴。由于男性死亡率高,到了老年期组时女性会多于男性。
5.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在教学中要结合我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基本国策的制定是有其生态学科学理论根据的。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不可能通过增大迁出率降低人口数量,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对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没有多大的影响。通过增大死亡率降低人口数量更是违法的。因此,控制和降低我国人口数量的唯一途径就是降低出生率,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教学。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指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数量增的“J”型和“S”型曲线代表了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交代清楚种群在不同条件下增长规律不同。“J”型曲线代表的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S”型曲线代表的是在有限环境中的种群增长。而这种有限的环境的特征是:种群的最大容纳量为一个K值。
2.不论是那种增长曲线,都是用数学关系式来表示种群的增长规律,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思想史研究种群增长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因此,教是可以提供一个自然种群数量增长的数据(如中国获世界的人口增长数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绘制曲线,从中总结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3.在学习和理解“S”型曲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在环境有限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最大的容纳量入手,先确定了种群增长的最大值,在分析种群增长速度的变化,推导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4.要引导学生注意,不论哪种增长曲线,都是理想状态下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的种群数量变化会有一些差别,再提供教材中实际种群增长曲线的例子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模型与实际种群之间的关系。
5.在理解种群增长曲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四、关于生物群落的概念教学。在教学中要剖析一个或两个具体的生物群落,明确群落内各种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提出某群落中有哪些生物,再让学生讨论分析这些生物间的关系,最后再概括出群落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群落的概念,可设问: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人是否是一个群落?长期积水的树洞中的生物是否是一个群落?教师最后应强调种群和群落的关系;群落有大有小;群落内的各种生物中,会有少数种类对群落的存在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群落是一个动态体系,可以发生演替,如荒废农田群落的演替。强调以上几个问题,既联系了种群的知识,又为以后学习生态系统内容做了铺垫。
四、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教学。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在教学中要剖析典型的实例说明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具有清楚的层次性,即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在教学中应强调以下几点: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由于森林的植物层次比草原植物层次多,所以森林群落比草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水生群落也有分层。例如一个池塘,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就是植物分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就是动物分层的实例。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强调以上几个问题,既联系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为以后学习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内容做了铺垫。群落的水平结构点到为止。
五、结束语: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构成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有着各种关系的各个种群的集合体构成群落。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处于相互作用之中。总之,课题结束语既要概括归纳学过的内容,又要为学习生态系统埋下伏笔。
板书提纲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种群
(一)概念
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二)种群的特征
核心的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关的特征有: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数量的标志)
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调查法)

公式:N=N1×n÷n1
设计其他方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种群单位数量的个体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注意:迁入和迁出
3、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1)增长型:幼年个体多
(2)稳定型:老成幼年个体比利适中
(3)衰退性:老年个体多
4、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1)雌雄相当:高等动物
(2)雌多于雄:人工控制的种群(象海豹)
(3)雄多于雌:社会性昆虫
影响种群密度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数学建模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dN/dt=rNNt=N0ert

1、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dN/dt=rN(1—N/K)

分析:(1—N/K)—N越接近K,增长越慢
2、研究意义:
(1)人口问题:计划生育
(2)持续最大产量
二、生物群落
(一)概念
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二)群落的结构
指的是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
2、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得分层现象
例如:
3、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的种类差别
例如:

专题十五种群与生物群落


专题十五种群与生物群落

1.列举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特征。

2.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5.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1.种群和群落的结构的特征。

2.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群落的演替过程。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群落的演替过程。

第1课时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密度、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重捕标志法、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增长性、稳定性、衰退型、性别比例;性引诱剂、信息素;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数学模型、J型曲线、S形曲线、环境容纳量;

(二)知识网络

(三)疑难解析

1.年龄组成

2.种群J型增长模型在假定①增长是无界的;②世代不相重叠;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不具年龄结构等条件下,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是把世代t+1的种群Nt+1与世代t的种群Nt联系起来的方程:

Nt+1=λNt或Nt=N0λt其中N为种群大小,t为时间,λ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所有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例如,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又如,种内斗争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加剧烈,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也就更大。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抑制。当种群数量降低到环境容纳量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从而使种群增长加快。例如,食物是一种密度制约因素。当旅鼠过多时,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旅鼠种群由于缺乏食物,数量下降。旅鼠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种群的数量又随之恢复如图所示。

4.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的探讨

种群数量增长的“S”曲线反映的是种群数量在一个有限环境中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曲线如图。

(1)关于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探讨:由图中看出,种群数量在不同时期或期间的数量有多少之别,种群增长率也有快慢之分。

(2)关于制约因素的探讨:

在0→2期间,食物、生存空间充裕,种内斗争、天敌等因素的制约强度小。

在1→3期间,环境中各制约因素的作用强度逐渐增大,在3时期及以后达到最大。

(3)关于“S”型曲线与“J”型曲线,波动曲线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在图中,0→3期间,近似于“J”型曲线,可以说“S”型曲线包含了“J”型曲线,但这一段不等于“J”型曲线。(在“J”型曲线中瞬时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在“S”型曲线中该值是不断变化的。)

(4)“S”型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根据“S”曲线的特点,由于在1/2K时增长率最大,因此若为了持续获得较多的生物资源,一方面应该设法增大环境满载量K,如加强生物生存环境的管理,另一方面,捕捞、采伐应该在种群数量在达到1/2K以上时进行,而且剩余种群数量保持在1/2K左右。若要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一方面应该设法减下环境满载量K,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天敌等措施,将种群数量尽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三考点例析

例(06年高考全国卷Ⅱ)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①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据图回答:

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__________。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②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③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1)本题从考试大纲理解能力“(2)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获取信息的能力“(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和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入手,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本题从考试大纲理解能力之“(1)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2)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获取信息的能力“(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入手,综合考查动物的新陈代谢的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1)减少(1分),另一个生态因子(2分),综合作用(2分)

出生率和死亡率(1分)、迁出率和迁入率(1分),1.69N0(1分)

考点点拨:第2课时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二)知识网络

(三)疑难解析

1.群落结构

群落是一个有机的、有规律的系统,它具一定结构。其空间结构明显地表现在垂直分层上,称为垂直结构:森林群落分为林冠、下木、灌木、草本和地被等层次,各种动物也在森林的不同高度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森林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在镶嵌性上,即组成群落的植物在水平方向的分布不均匀和斑块性。一般来说,群落垂直分层越多,动物种类也越丰富。群落结构亦随时间而改变。夏天,温带落叶阔叶林中林木茂盛,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多;冬季,树叶脱落,草被枯黄,某些鸟迁飞,一些动物则冬眠,这就是群落时间结构的表现。物种多样性结构在不同群落中也有差异:热带雨林中物种十分丰富,没有明显的优势种。北方针叶林中冷杉和云杉等占优势,动物种类相对贫乏。群落结构还表现在生活型组成上,根据休眠或复苏芽位置的高低和保护方式,将高等植物分为高芽位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种生活型。

2.种间关系的比较

互利共生: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若彼此分开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独立生活。如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等的关系

寄生:也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但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寄生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如虱和蚤等;另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

捕食:强调了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没有排斥现象,捕食者选择被捕食者,被捕食者也选择捕食者,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进行着相互选择,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竞争: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重叠而发生争夺生态资源而进行斗争的现象。如果生态位完全重叠,又没有制约其种群发展的其他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存在,就会发生竞争排斥现象。如培养在一起的大小草履虫,16天后,大草履虫全部死亡,小草履虫仍能继续正常生长。但在池塘内,大小草履虫是共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原因是在池塘中还存在着草履虫的天敌,通过天敌制约着小革履虫种群的发展,所以还有大草履虫的生存空间

3.引进生物新品种的利与弊

我国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开始,陆续从国外引进苜蓿、葡萄、蚕豆、核桃、大蒜、石榴、马铃薯、玉米、辣椒、花生、红薯、南瓜、棉花、西瓜、菠菜、茄子、姜、芝麻、豌豆、西红柿、荞麦等农作物,以及沉香、菩提树、贝叶树、悬铃木、油橄榄、白杨、黑松、冷杉、橡胶树、桉树、银合欢、相思树、南洋杉等树种。同时,我国的水稻、大豆、茶、油桐、桃、杏、柑桔,以及多种名贵花卉,特产珍树也在异国的土壤中开花结果。我国的四不象(麋鹿)还是首先由我国传入英国,后在我国绝迹,到本世纪50年代再由欧洲返回家园繁衍后代的。由此可见,生物引进的意义重大,它不但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生活,而且使世界上的动植物家族更加繁荣兴旺起来。

然而,在几千年的引进史上也不乏失败的例子,更有甚者,由于盲目引进而引起无穷的祸害。

在生物引进史上造成危害最大的恐怕要数烟草的引种了。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当他们看到当地人口中叼着一卷燃着的干草棒时,初时惊叹不己,继而羡慕之极,后来竞相效尤。1558年,烟草在哥伦布的家乡西班牙试种,随后迅速蔓延欧洲各地,并逐步走向世界。明朝时,烟草经菲律宾传入我国。烟草对人类的危害可谓罄竹难书,要是当初人们将它拒之门外,也就不会有无数的瘾君子死于它的魔掌之下了。

对我国恐怕最令人辛酸的是英帝国主义强迫我国引种鸦片(罂粟植物)。1840年以来,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迫我国人民种植鸦片,结果有许多人成为吸毒者,害得家破人亡,同时中国的几亿两白银和大量财富随之流入英国侵略者的腰包。

在作物的引种上,古今中外也出现过不少失败的事例。汉武帝刘彻曾因荔枝“味道好极了”于公元111年便下令在长安建造一座“扶荔宫”,从当时的“蛮夷之地”引种了100株荔枝,结果竟全部冻死,虽一再补种,仍无一幸存。尽管武帝“怒发冲冠”杀了几十个无辜的养护人,也无法使荔枝在长安生存,最后只能“偃旗息鼓”。解放后的50年代,我国曾在东北引种南方良种水稻,结果苗株茂盛但不抽穗扬花,而南方引种东北水稻也同样颗粒无收。

在生物引进史中,动物引进的数量相对植物而言可谓“九牛一毛”。然而,引进不当,危害比植物毫不逊色。最著名的恐怕是澳大利亚的“兔害”和“癞蛤蟆事件”了。

1859年,澳大利亚一位庄园主托马斯奥斯金在英国游玩时,看到本国没有的小动物——兔子十分可爱,于是带回24只放养在自己的庄园里。想不到,兔子在澳大利亚迅速繁殖生长,在不长的时间里便遍布全国各地。它们破坏植被,引起土壤侵蚀,啃光大片牧草和庄稼。据统计,因兔子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1亿美元以上。生物学家曾多次设法对付兔害,但均未成功。本世纪50年代,曾培育出一种能使兔子不育的跳蚤,一度使兔子死亡90%以上;然而到80年代初,这里的兔子已对跳蚤病毒产生了免疫力,于是兔子家族又迅速兴旺发达。目前,澳大利亚至少有兔子4亿只以上,灾害日益严重。

三考点例析

例(2004年高考全国卷)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a种群依赖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的增长相关知识。a为“S”型曲线,b为“T”曲线,由于a和b为竞争关系,导致b被淘汰。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

[答案]C

四自我检测

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里的鱼B.一座山上的树

C.一个公园里的草地D.一块油菜地里的油菜

2.下列哪两个重要因素(参数)决定着动物种群的增长?

A.出生率和食物供应B.死亡率和迁移

C.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D.出生率和死亡率

3.下表中有一种必要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生物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被合成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嘧啶噻唑

毛霉噻唑嘧啶

A.竞争B.捕食C.共生D.寄生

4.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

5.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B.种群

C.生态系统D.生态因子

6.下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增长速度的变化,在1935年大约有多少只鹿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不会饿死

A.12000B.35000C.50000D.100000

7.下列哪种情况会导致田鼠种群内个体间斗争加剧的是()

A.发生流行病B.鹰数量增加

C.繁殖力提高D.迁出率增加

8.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为3000吨。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黄泥螺的是为()

A.3000吨B.1650吨C.1500吨D.不超过300吨

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10.在下列哪种条件下,种群可能呈“J”型增长()

A.当食物受到限制时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远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

C.在一个没有捕食者的生态系统中

D.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

11.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a-b期问,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更快

B.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互助

D.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

12.下图反映了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请据图回答:

(1)三个种群的发展趋势是:

A;

B;

C。

(2)比较三个种群的密度发展趋势:。

13.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环境中的增长。

(2)B曲线呈“S”型,表示种群在环境中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的结果。

(3)若“S”曲线表示某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那么,K点以后,曲线出现平区的原因是。

(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对此,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14.海洋水域的上层多为绿藻,中层多为褐藻,下层多为红藻。这一生态现象说明:

(1)影响海洋水域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______。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_____逐渐减弱,水域中所分布的藻类植物的种类也就随之出现差异。

(2)各种藻类植物在海洋水域的______方向上有明显分层的现象,叫做这个生物群落的_____结构。

(3)生物群落的结构与环境中的各种______密切相关。

15.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记作[a]),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

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记作[b]),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记作[c])。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头(计算公式是N∶[a]=[b]∶[c]。)

A.30B.32C.64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左图所示。据图分析: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亲生的子代数为头。

A.B.

C.D.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上右图中的曲线。

16.用水蚤进行如图实验:

(1)原共同在①号试管中生存的水蚤,些水蚤能在②号试管中生存,有些能在④号试管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___。

(2)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_的。

(3)③号、⑤号试管中的水蚤全部死亡。死亡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D,提示:种群是同种生物中许多个体的集合体。一个池塘里的鱼,一般不会由一种鱼组成;一座山上的树也不会是单一的一种树;一片草地里的草也是由许多种草本植物生长在一起所组成的;因此这三个选项的内容都不能称为种群。

2.D,提示: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增长的变量,死亡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下降的变量。迁入和迁出不是最本质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才是决定种群增长的最重要参数。食物供应和领域大小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它们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起作用。

3.C,提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红丝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都是对方合成释放的物质。因此他们生活在一起会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4.D,提示:森林植物的分层对光的利用有利,群落下层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用于不同的光照强度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种植物的垂直分布有位动物创造了多种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5.A

6.A

7.C,提示: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个体数量越多,种内斗争越剧列。

8.D,提示:不应超过种群增加的量,如果超过增加量将会破坏海滩黄泥螺种群的数量。

9.C

10.D,提示:在充足的食物和足够空间条件下,种群可能成J型增长。这种条件只能在实验室内完成

11.B,提示:从图可以看出,蜘蛛与害虫之间可能是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因此当害虫数量发生变化的时候,蜘蛛应该向相反的趋势变化,而螳螂与蜘蛛之间是竞争关系。

12.提示: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图式表示的是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不难看出,A属于增长型,B属于稳定型,C属于衰退型,当然也能判断出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A﹥B﹥C。

答案(1)趋于扩大;趋于稳定;趋于减少。(2)A﹥B﹥C。

13.(1)无环境阻力下的增长

(2)有环境阻力下的增长;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

生存斗争

(3)由于食物短缺等因素的限制,种群在达到环境负荷量以后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增加。

(4)原因:①老鼠种群的抗药性增强;②毒杀一部分个体,剩余的个体数目在环境负荷量以下,会以指数式增长,很快会恢复到原来数量。

措施:原则上是降低环境负载能力,无污染,具可行性。如①严密封储粮食;②清除生活垃圾;③生物防治,保护老鼠天敌等。(其他方法,符合以上原则即可)

14.提示: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是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生态因素。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海洋水域的不同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这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显然属于垂直结构。引起藻类植物在海洋水域中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水域越深,光线越弱,藻类植物细胞内的叶绿素含量越少。这一生态现象充分说明,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受生态因素的影响。

答案(1)阳光光线;(2)垂直垂直;(3)生态因素。

15.(1)D(2)B、C(3)乙稳定甲增长(4)C(5)C

16.(1)差异不定向(2)选择定向的(3)环境的改变

2012届高考生物考点精讲精析种群和生物群落复习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2012届高考生物考点精讲精析种群和生物群落复习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考点2种群和生物群落
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所有生物都是以种群为单位与环境发生作用的,因此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其意义是考查重点。要答好这类题,一定要掌握种群是生态系统某一地,氰某一种个体的总和,是相互车间能交配、生殖后代、进行基因交流I和传递的具体种的特征的生物群体。而群落是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考点只要求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不涉及群落的结构。
Ⅰ热门题
天津)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旷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本题考查种群在理想状态与自然界中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系。生物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由于没有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按照“厂型曲线增长,而自然界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种群不可能无限增长,全按照“S”型曲线发生波动。
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一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物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生长,有时会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将种群的这种增长方式用坐标图表示出来,就会是“S”型曲线。由此分析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是正确的。
B
1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答案:C指导: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包括年老的、成年的、幼年的,即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2河南)下图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下面是对上述三图的描述,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A.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图1、图2、图3都是衰退型
C.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
答案:A指导:此题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组成及发展趋势等知识,以及据图判断推理能力。在3次人口普查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中,图1表示年轻人口数非常多,年老的人口数很少,出生率不断上升,所以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图2也属于增长型,虽然出生率出现过下降,但接着又有了上升,图3明显表现出出生率逐渐下降,这正是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控制取得了实际性的效果。
3下图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A.乙、甲、丁B.甲、丙、乙
C.丙、甲、乙D.丁、乙、丙
答案:C指导:小球藻分裂繁殖速度快、生长环境良好,说明资源充足,所以是“J型曲线增长;鸡每天产一枚蛋,所以随时间的增加蛋数增长如甲;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受到遗传因素(基因)的控制,所以长高到一定程度不再长高,因而呈“S”型曲线,故选C。
4下图是1个鼠群迁入1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
为鼠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A.EF段B.DE段C.BD段D.CB段
答案:A指导: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从食物来源上分析其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种群内个体生长得很好,繁殖得快,个体数量增加速度就快。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由于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内的弱小个体得不到生活所必需的食物来源而死亡,此时种群内的繁殖变慢,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由图中可以看出,由于食物比较充裕,CB段、BD段、DE段个体数量增加较快,进入EF段,由于食物开始出现不足而限制了鼠群的繁殖速度,鼠的数量增长变得缓慢起来。故答案选A。
5河南)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0只。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___只(计算公式是N∶[a]=[b]∶c))
A.3UB.3ZC.44D..96
答案:D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答案:B、C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__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__型;__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答案:乙稳定甲增长
(4)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只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______只。
A.a×8n-1B.a×8n+1C.a×8nD.a×8n-2
答案:C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镶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
答案:C
指导:该题是以草原田鼠种群为例,考查关种群特征的一系列知识。
(1)根据公式:N:[o]=[b]:[c]可得出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数为96只。
(2)标志重捕法,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要经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因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个体数量等变化而变化,要使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能有大的变化。
(3)根据年龄组成的类型,甲图幼鼠个体大大超过了中、老龄鼠个体数,该种群属于增长型。乙图各龄段的鼠比例适中,该种群处于稳定期。
(4)由题意可知:第一代雌鼠为a/2只,产子数为a/2×16只;第二代产子a/2×1616只,......依次类推,第n代产生的代数为a×8n只。
(5)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成鼠,开始时由于条件充足、鼠群呈指数增长,当达到一定的数量后,虽然食物充足,但空间是有限的,鼠群数量不再增加,即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Ⅱ题点经典类型题
拟)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A.人口数量B.人口密度
C.性格比例D.年龄结构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世界人口数量增加了近两倍,中国的人口数量从解放初期的四亿多增加到了十三亿多,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其预测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当然现在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性别比例对未来人口数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的。
预测一个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从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结构分析、一个种群中幼年个体占的比例大,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其未来发展趋势是人口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而现有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性别比例对未来人口数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的。
D
1拟)在下列哪种野生动物的种群中,雌性比例高于雄性比例
A.海豹
B.猩猩
C.养鸡场的鸡群
D.象群
答案:A指导:猩猩、象群的雌雄比例相当。海豹在繁殖季节,雌性多于雄性。在养鸡场中,一般母鸡也多于雄鸡。本题易错选为C。这是因为没看清题目要求是野生动物。答案为A。
2拟)下图是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则从图上可知,此种群的数量的最大值为
A.375
C.100D.180
答案:B指导: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竞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以K表示)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左右保护相对稳定。所以此题中K:375,答案选B。
3拟)我国的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生活着许多鸟类,其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
B.煤雀在森林的中层筑巢
C.黄腰柳莺和棕尾雉生活在同一层
D.血雉在底层觅食昆虫和苔鲜
答案:C指导: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通常同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层次,不同种生物在不同层次而使群落结构在垂直分布上有分层现象。
4拟)影响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中不包括
A.季节的变化
B.土壤中的含水量
C.食虫鸟的数量
D.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答案:B指导:考查种群的密度特征。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有较大的差异。选项中季节的变化、食虫鸟的数量、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是影响蝗虫密度的直接因素。
5拟)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进行种群调查研究,资料如下:(单位:只)
年份种群数量捕捉标志数第二天重捕数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
197050
197180
1972808016
197380808
197410015010
19751501503
那么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生长曲线是
答案:C指导:设每年种群数量为N,捕捉标志数为x,第二天重捕数为y,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为z,则根据公式N∶x=y∶z,计算出1972~1975年种群数量分别为N72=400只,N73=800只,N74=640只,N75=492只。根据计算出的数量画图为C。
6拟)如图: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下图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
(1)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70年代
答案:A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这将会使被捞鱼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所示
答案:A
(3)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答案:C指导:(1)由于我国50~60年代生育高峰,使70年代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上幼年个体数量多,种群趋于扩大,造成人口数量众多,成为图A所示增长型。(2)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将使捕捞水域年龄组成成为图A所示的增长型。(3)用性别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为图C所示的衰退型。
7拟)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B.各群C.生态系统D.生态因子
答案:A指导:题干只途述了几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构成生物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群落。题目中是各种生物的总和,所以构成了群落。
8模拟)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分层现象指的是群落中的植物,动物不具备分层现象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分布种类也有差异
D.每个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的空间配置情况
答案:B指导: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的知识。每个群落不论大小,其中的各种群都有着合理的、相互适应的空间配置。这种空间配置既有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又包含水平分布的差异。因而A、C、D三项均正确。在生物群落中,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动物往往依据植物的分层分布也呈现出相应的分层现象。因为动物需要直接或间接依赖植物而生存。
Ⅲ新高考探究
1下列事例中,符合种群概念的是
A.某水库中所有鱼类
B.蛇岛上所有的蝮蛇
C.鸟岛上所有的鸟类
D.一块水田中所有的动物
答案:B指导:一个水库中的所有鱼类不是一种鱼;鸟岛上所有岛类有多种类型;一块水田中所有的动物也是多种类型,只有蛇岛上的蝮蛇是同一种生物构成的一个种群。
2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各养了一群牧羊,其中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8群羊是
A.一个种群
B.一个群落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答案:C指导: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总和。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的总和。绵羊和山羊是两个不同物种。虽有8群羊,但只包含两个种。
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一物种种群密度在不同季节中有较大差异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
C.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不是种群密度
D.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C指导: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差异很在,例如蝗虫,在夏天数量多,种群密度大,春、秋数量少,种群密度小。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也较大,便如,某地野驴平均每一百平方千米,还不足两头,而在相同面积的灰仓鼠有数十万只。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例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后,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会使许多雌性个体不能交尾。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下降。故A、B、D三项都正确,而C项叙述中每平方千米面积内黑线姬眠的数量,就是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的数量,是种群密度。
4按一对夫妇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会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指导:种群既然是许多同种个体组合成的有机单元,它也就具有了单独个体不可能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几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之一。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动态的直接因素。在控制性别比饵大致相当。对于一个种群数量的变化量取决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一个年轻个体占有优势的种群,它预示着种群大小和密度将有很大发展,因为陆续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会越来越多。是一个急剧增长的年龄结构。本题对人口动态的预测依据就是年龄组成。
5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该种群数量可用/V表示
B.该种群数量人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毗人约100只u
D.N=39×34÷15
答案:C指导:根据公式种群数量N:[a]=[b]:[c]代人数值,得到N=[a]×[b]÷[c]=39×34÷15≈88(只),故选B。
6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
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
X—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害物质积累
Y—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
Z—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的菌体,它们能代替原有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
以下哪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与1,2,3,4正确配对
A.WXYZ
B.XYZW
C.YZWX
D.YXZW
答案:C指导:曲线1属于“S”型增长曲线,是在有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受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实验条件Y符合;曲线2是种群受环境因素制约后种群乙停止生长,后又恢复增长,z的情况与此相符;曲线3属于指数式增长曲线,是在无限制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条件W是与此相符合的;曲线4说明种群经增长后使环境条件恶化,已不适于该种群的生存,条件x与其相符合。

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群落的结构


第3、4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群落的演替

3、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其中互利共生体现了种间互助,其余三者为种间斗争。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①原因:阳光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②意义: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植物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一、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

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

,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

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

与大豆;噬菌体与

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

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

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

杂草;大草履虫与

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

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

化羊和草;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

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B.;C.;D.。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种间关系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根据图形分析,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1)③②①④?

(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

(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和④?

(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

二、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原先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缓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群落演替的特点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下列选项中一般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地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本题考查演替的定义。解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A、B、D都是次生演替,而初生演替一般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并且需要很漫长的时间。

C

(2010福建高考)30Ⅱ.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人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

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

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II:本题考查生态学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一题:

第1小题:图A中移入滨螺后,浒苔数量下降,因此应是被滨螺捕食。浒苔和角叉苔同为藻类,且图中浒苔数量下降后,角叉苔数量上升,因此二者为竞争关系。

第2小题:综合图A和图B可见,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浒苔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因而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

第3小题:最长的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第二题:

第1小题: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分析图C,凸出基质生态系统中海藻物种数多,因此需要优先保护的是凸出基质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第2小题: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水坑生态系统的海藻物种数多,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II:1、(1)被滨螺捕食竞争

(2)浒苔

B坑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

(3)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1)凸出基质就地保护

(2)水坑

(2010海南高考)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物种数量年数

植物类别14152540

草本2827263034

灌木0341219

乔木0001423

总计28303056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B

(2009全国卷Ⅱ)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捕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所以选D。

D

(2009海南高考)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初生演替B.生物入侵C.生物进化D.种间竟争

D

(2009辽宁、宁夏高考)32.(11分)

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身体,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理由是。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理由是。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KJ。

(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KJ

(1)较强微小

(2)B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捕食5n

(2008全国卷Ⅰ)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图像的识别。是一道曲线题,主要以图像的形式考查种间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丙是某种鱼,鱼和浮游动物竞争藻类,同时鱼又捕食浮游动物,,该生态系统中最后只能剩下生产者

C

(2008海南高考)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废弃的甘蔗田发生了群落的演替有原来比较单一的甘蔗种植,被杂草代替,物种的丰富度增加了,结构复杂了。在该群落中动物和植物都是有分层现象的,如土壤中有蚯蚓,田中可能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

C

(2008广东高考)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菟丝子吸收果树而不是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与龙眼、柑橘为寄生而不是竞争关系。

D

(2008天津高考)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C?

(2008广东理基)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D

1.下列属于群落层次的是

A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

B一个草原上全部的动植物

C一个被杂菌污染的培养皿上的全部生物

D一片白桦林

答案C

2.(2010江苏省南通、扬州、泰州三市高三二模)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BD

A.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呈S型增长

B.群落的稳定性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

C.群落内的种间竞争比种内竞争剧烈

D.群落中垂直结构的形成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3.珠江三角洲地区引种养殖的巴西蜗牛跑出养殖池后,大肆吞噬菜地的蔬菜,并使原产本地的蜗牛几乎绝迹,以上事例分别描述了()

A.捕食和种内斗争B.竞争和寄生

C.捕食和竞争D.捕食和寄生

答案D

4.下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D)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的营养级高

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5.下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目的变化,①、②、③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种间斗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B.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C.种间互助、种间斗争、互利共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答案D

6.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B)

A、竞争和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

C、竞争和种内互助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7.下列因素中可导致松鼠种群内竞争加剧的是

A.环境温度升高B.捕食者数量增加

C.种群内疾病流行D.种群繁殖率提高

答案D

8.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发生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幅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

答案B

9.从生态学角度看,表现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诗句是()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B

10.如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作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乙、甲、丙D.甲、丙、乙

答案A

11.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答案C

12.(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一模)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表达,不正确的是B

A.任何一个群落都是动态系统,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群落演替的动力来自群落内部,外因会引发演替进行

D.人类活动主要是改变自然界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3.一块玉米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则正确的叙述是

A.该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该地的动物群落没有分层现象

C.此时,该地的物种丰富度变大D.该地的植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答案C

14.近年来我市有些地方出现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撂荒的耕地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群落演替。下面列举的情况中哪项不是未来群落演替的趋势?

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

B.非生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

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

D.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

答案B

15.(2010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凋考)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初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6.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1)研究人员将Sl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右图中A、B所示。

①Sl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l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右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分析图回答问题。

①在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

在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②该图所示的原理在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

答案:(5分)每空1分

(l)①竞争

②见图

(2)①B;D

②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及环境最大负荷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17.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下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每空1分,共8分)(1)B(2)不再增加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或其它合理答案)(3)增长

(4)K/2种群增长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779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