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常见的碱》设计思路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的碱》设计思路”,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与定位
??碱是学习了酸后又一类重要化合物。《常见的碱?碱的通性》一节共四部分(分两课时),它是从常见的物质入手,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原则安排的。学好常见的碱对总结碱的通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化学学科中,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本课时侧重于NaOH、Ca(OH)2的化学性质。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情况和本节内容特点,我的教学设想是:打破教材的顺序,采用对照比较、类推猜想、实验探索的方法。对比学习,突出实验,体现学科特点。
??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古诗名句?导课激趣
??明朝诗人于谦所写的《石灰吟》中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粉身碎骨才能形成高尚的人格,才能获得成功。它不仅包含重要的思想意义,也包含着贴切的化学意义。展示[实验3-25],体会"粉身碎骨",然后提出问题:(1)白色粉末是Ca(OH)2,属哪类物质?(2)前面学习中遇到过的碱还有哪些?学生讨论分析,引出本节课题。
??2.物理性质?实验观察
??固体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了解其颜色、溶解性。演示[实验3-23][实验3-26],展示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表1)
3.化学性质实验探索
??(1)以旧促新?对比类推
??对NaOH与Ca(OH)2的化学性质,在前面已经零散的学过一些。例如:NaOH与指示剂反应、酸碱中和反应、Ca(OH)2溶液与CO2的反应、NaOH与CuSO4溶液的反应等。这些内容由学生回顾并归类展示,然后类推猜想另一种碱的性质,用以培养学生的对比猜想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类推"的研究方法。(表2)(2)分组实验?自主探索
??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把学生引入探求答案的学习情境中,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教材中[实验3-27](Ca(OH)2与指示剂反应)、[实验3-24](NaOH与盐反应)、[实验3-28](Ca(OH)2与盐反应)均为试管实验,便于学生操作,因此设计为分组实验,学生自己探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的观察。实验完毕让学生自我展示,描述现象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填写表2中的②⑧③④),有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再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设计实验?突破难点
??NaOH与CO2反应教材中没有设计实验,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又是本节的难点,学生直接接受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设计"喷泉实验"。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吹气"实验,但实验后无现象,不能确定是否反应,出现疑虑,增强求知欲望。然后展示"喷泉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为验证生成物是什么,再次设计实验,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先猜想,再验证,后总结的研究方法。(填写表2中的⑥)?4.阅读教材?自学用途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自我总结的能力。
??5.畅谈体会?注重应用
??(1)通过体会大家谈,让学生相互交流,畅谈自己的收获或体会,进行小节,填写完整表2中的①⑤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2)首尾照应,学生讨论:"粉身碎骨""要留清白"的化学意义,感受"诗情化意"。
??(3)创设问题情境:如何保存和鉴别两种碱?学生讨论,展示答案,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信息来源: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堡集一中
信息作者:孙国翠m.Jab88.COm>

相关推荐

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水中能发生电离;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电离、电解质等概念的建立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引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但找出电解质溶液中真正是哪些离子参加了反应,仍是需要突破的难点。

【设计意图】

高一新生的化学基础差别较大,而本节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节--中的起点比较低,适当增加了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学习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的目的。

【教学方法】:结合实验进行教学

【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设备、必须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本节在实验室上)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请同学们在实验台上找出NaOH固体和CuCl2晶体,观察它们的颜色。

2.请同学们用药匙各取少量在滤纸上将它们混合,观察有什么现象。

3.请同学们将上述混合物倒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观察有什么现象。

4.猜想发生了什么反应,试一试写出化学方程式。

1.学生观察:NaOH白色;CuCl2棕色、褐色等等。

2.学生操作后:没有现象。

3.学生操作后:有蓝色固体。

4.学生试写:
2NaOH+CuCl2
=Cu(OH)2↓+2NaCl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固体间不能反应物质,在溶于水后能反应。

1.请同学们再各取少量NaOH固体和CuCl2晶体分别溶解于两个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2.请同学们将上述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观察现象。

3.讨论:①物质溶于水时有没有化学反应发生?②NaOH固体和CuCl2晶体溶于水后变成了什么?仅仅是大颗粒变成了看不见的小颗粒么?

1.学生操作后:NaOH溶液无色;CuCl2溶液蓝色。

2.学生操作后:有蓝色固体生成。

3.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

(教师进行分析和总结)

提醒学生从两种固体不见了,CuCl2溶液的颜色有别于固体的颜色来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溶于水时发生了一些变化。

1.指导学生用学生电源和小灯泡做氯化钠溶液和蔗糖溶液导电性实验。

2.电脑演示动画,氯化钠固体溶于水变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3.讲解:物质在溶液中,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就是电离。

4.介绍电离方程式的写法:NaCl=Na++Cl-

5.指导学生将氯化钠溶液分别换成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铜溶液、硫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酒精溶液等做导电实验。

6.讲解:由于发生电离后,生成的离子以水合的离子的形式存在,有些水合离子能显示出不同于化合物的颜色,如,水合铜离子是蓝色的,水合铁离子是黄色的等。

7.讨论: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我们是否有必要对每一种物质都做导电性实验呢?(提醒化学中的分类意义)

1.学生操作后:氯化钠溶液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

2.学生思考溶液导电的实质。

3.学生讨论。

4.学生练习。

5.学生练习写电离方程式:
HCl=H++Cl-

NaOH=Na++OH-

CuCl2=Cu2++2Cl-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6.学生议论后:知道氯化铜溶液的颜色是由于含有水合铜离子的原因,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是由于含有水合铁离子的原因。

7.学生讨论:酸、碱、盐能电离;蔗糖、酒精不能电离。

(教师分析和总结)

从宏观实验转入微观电离的认识。

强调水子可以将一些物质“拆”开。

使学生认识到一些物质溶于水被“拆”成了阴、阳离子。

使学生熟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注意纠正一些错误写法。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科学分类的意义。

1.讲解: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发生电离,我们把这些能电离的化合物叫电解质,不能电离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电解质的水溶液中由于存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所以能导电。非电解质由于不能向溶液中提供阴、阳离子,所以溶液不导电。

2.讨论:根据我们刚才所做的实验,我们所学过的哪些类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3.讨论:我们给出的电解质的概念和课本有什么不同?

4.讲解:象BaSO4这样的盐由于难溶于水,其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阳离子极少,所以几乎不能导电。但我们将其融化后,BaSO4仍能电离导电。所以,BaSO4仍属于电解质。

5.讨论用树状分类法画出物质的的分类图。

6.练习:下列哪些是电解质?①NaCl②HCl③NaOH④CuSO4溶液⑤酒精⑥Cu

7.作业:(略)

1.学生理解。

2.学生讨论后:酸、碱、盐是电解质;蔗糖、酒精是非电解质。

3.学生讨论后:书上还有熔融的条件。

4.学生写出电离方程式BaSO4=Ba2++SO42-

5.学生练习。

6.学生练习。

(教师分析指导)

这一部分虽然属于概念的讲解,但由于做了很多实验,有了先前的铺垫,所以这样的结论也不显得突兀。

【教学后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为紧密联系、层次递进的四个模块来进行:

1.物质间的反应是怎样实现的?

2.物质在水中的反应

3.物质的电离

4.电解质。

概念虽然抽象,但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中得到结论就显得很自然,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3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袁万生

教学内容分析:

该节教材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分别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及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等常见的天气系统,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使学生学习贴近生活、运用于实际。

教学思想设计

本节内容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内容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适时适量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学生为主体,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素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到地理中有生活、生活中离不开地理,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冷暖气团的性质

②了解天气变化是不同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及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③理解锋面及高、低气压系统的活动与天气状况

④识别常见天气系统

2.能力目标

①辨别并绘制冷暖锋系统

②识读电视节目中常见简易天气图,分析不同地区天气系统及未来的天气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学习、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提高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观念。了解天气变化与不同天气系统的关系及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

高考诗歌鉴赏之试题类型的答题思路


高考诗歌鉴赏之试题类型的答题思路

本来历年选入试题的古诗词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文字较浅易,切入角度较小,回答起来也并不是很难。但答题的结果年年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是,近年采取“综合能力评价的方式”设计题目,较有层次,因此评分标准可操作性强,如考生答题不规范,泛泛而谈,极易漏掉一些要点,造成整体“意会”,“言传”不到位。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会丢分。
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供大家选用。
(1)“诗眼”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潮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潮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下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2004年高考天津卷要求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意境含物、情、意三个方面,三者各自侧重,分出三种类型:
①物境:景重,情浓,意淡,如韦应物《滁州西涧》。
②情境:情重,景散,意明,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③意境:意重,情浓,景淡,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答题时要三者皆说,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2004年广东卷杜甫《江汉》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①小第二联中的“片云”,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
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或划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于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2005年高考浙江卷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人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5)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答题用语。
答题要点:
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请分析孟洁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舂江正渺茫。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畅”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涛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浓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活;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问,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6)主旨型题
设问方式:
①关于这首诗同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发抒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同的内容,应分折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2004年高考全国卷Ⅳ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所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还。“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7)技巧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前面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对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点: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问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示例二:阅读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答]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拄,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点.尽量做到答题到位、规范、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设计


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设计

南安一中吴晓莉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而要使学生学会这一技能,先要了解一些有关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关系的基础知识,即锋面系统、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这也是本单元的一大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气团、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概念和形成。

(2)理解冷、暖锋过镜时、过镜后的天气变化特征。

(3)理解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不同天气特征。

能力目标:运用简易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的特点,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

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天气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3、教学重点:

(1)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天气特征。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7620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217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