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论无性造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无性造人》学案导学
?
导学目标:
1.了解无性造人的知识及作者的态度。?
2.学习本文推理严密、层次清晰的论证特点。?
3.领会课文清新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
导学重、难点:?作者的态度及推理过程?数:?
导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二、课文内容?
1.什么叫克隆?本文中的“无性造人”与“克隆”的概念是否相同?
明确:克隆,据《新坐标》上讲是独立细胞繁殖系,指后代完全由一个细胞复制,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据课文上理解为“由任何动物或植物的随便哪个细胞含有的DNA来再造一个一模一样的生物个体。”?
本文中的“无性造人”指不仅要“克隆出像煞供体亲本的某些人来”。更要求得“一个人的真正复本”。?
2.作者认为克隆人的前景如何?为什么??
明确:“克隆要算前景中最暗淡的部分了。”?因为:①仅是象征意义上取消死亡;②克隆人没有孝心、敬意、举目无亲;③对其成长期的教育;④来自公众方面的质询;⑤挑战人的独特性。?
3.那么,人能不能实现“无性造人”的目标呢??
明确:①“时间只是问题之一”,就“大得可怕”。?
②“环境”是非常要紧的方向,要造的“丝毫不差才行,”而要达到这一要求。
则要克隆其父母一家子家庭之外的人外围联系整个世界?
由此可知,难度有多么的大。
4.当我们具有以上条件后是否就能实现“无性造人”的目标了呢??
明确:还是不行。因为,首先,这意味着用一个完全相同的世界来取代今天的世界。还有,复制了同样的世界也就复制了同样的问题。再有,“这件事就会周而复始,”“反复无穷”。?作者认为这远超过了他挖空心思想象的某种永劫。?
5.由此,作者明确了自己的观点?
“天道喜变不喜居”,不如“多一些新的变种,多一些不同的歌声”。?
6.总结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特色。?
视角新颖独特,分析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优美清新、幽默含蓄、通俗易懂。
另外,通俗亲切的语言也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三、课堂训练
(一)、请把下列成语或短语补充完整,再把词语的意思解释出来。
qióngqióng()()孑立:
自行其shì():
未雨chóumóu()():
不同fán()响:
zhōuěr()()复始:
lín()选:
chì()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
为什么我们会衰老直至死亡(节选)
衰老是怎么起源的?为什么我们会衰老直至死亡?这是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困扰着我们的难题。各个民族也都有神话、传说,试图对此做出解释。只有到了19世纪,才开始有科学家尝试对之做出科学解释。有人说这是自然规律,生老病死,不可抗拒。这只是把问题换了一个说法,并没有给出真正的原因。而且这条“自然规律”也并不普遍成立。那些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的生物,例如海葵,虽然会因为生病或意外的原因而死亡,却不会自然老死。如果细心培养,它们可以永葆青春。衰老而死乃是有性繁殖的生物的特征。也有人说衰老死亡可以避免世界变得更拥挤。这是一种目的论的说法,要接受它,我们需要首先相信天地间有神秘的力量做这种巧妙的安排。死亡使得世界不那么拥挤,这是死亡的额处意义,却不是死亡的原因。有人说衰老是基因程序决定的。的确我们现在经常见到与衰老有关的基因的报道,研究人员也常说“受编程的细胞死亡”。但这只是表明了我们是如何衰老的,并没有告诉我们衰老是如何起源的,也即那些“衰老基因”都是怎么来的。
显然,我们需要找出衰老的进化因素,才能最终回答这个问题。一种说法是,老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9世纪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长寿是一种不合理的奢侈,
那些身体已受尽生活磨难的个体继续活着对其物种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因为它们在和年轻一代争夺生活资源。老死为后代腾出了生存空间,省下了生活资源,有利于后代的生存,而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就是留下更多的后代吗?这种貌似有理的说法,其实是违背了自然选择的原理的。一个群体的老一辈的死亡,的确有利于后代的整体的生存;但是,单个个体的死亡,却不能直接有利于它的后代的生存。自然选择不可能为了群体的长远利益,而牺牲个体的直接利益。自然选择只能在对个体及其后代有直接的优势时才能起作用,而衰老对个体及其后代而言,并没有优势。
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荷尔登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首先指出,老死并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恰恰相反,乃是自然选择不起作用的结果。另一位英国生物学家米达瓦在1952年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自然选择是通过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繁殖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因此,那些在个体丧失繁殖能力之前就起作用的基因,才受到自然选择的选择。一个致命的基因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就得到表达,病人很可能在留下后代之前就已死亡,因此这样的基因将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很难遗传、扩散开去。相反的,那些隐蔽起来等过了青壮年才表达的致命基因,它的携带者在患病之前已经留下了后代,这样的基因是无法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的,而会持续遗传下去。自然选择会使对生存、繁殖有害的基因的表达时间越来越往后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有越来越多的只在老年时候表达出来的致命基因在群体中累积起来,扩散开去。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或多或少都有这种致命基因,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衰老、死亡、而对无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它们一直保有生殖能力,自然选择一直在起作用,迫使它们一直保持健康,因此不会衰老。
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威廉斯对衰老理论做了重要补充。他注意到了许多基因都具有多效性,在生物体的不同发育时期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指出那些在生命的后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发育的早期并不一定都要保持沉默,只不过它们在当时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换句话说,那些在生命的早期发挥正常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即使没有发生突变,也能造成损伤。这样的基因也会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因为自然选择更注重在生命早期的益处,而无视生命晚期才出现的害处。这个假说和后来分子遗传学的发现相符。许多在老年时导致癌症的基因,都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有关,在早期发育时起到重要的作用。
很显然,一个生物群体中,老年个体的数目高低与年轻个体的死亡率成反比。如果年轻个体很少因为天敌、恶劣气候、食物短缺、传染病等因素死亡,那么就会有许多个体能进入老年。反之,如果许多年轻个体都因故而死,就较少有个体能活到老年。因此,如果衰老的起因是由于自然选择无法清除导致衰老的坏基因,那么如果年轻个体的死亡率越高,坏基因就越没有机会表达出来让自然选择清除,就会在后代中越积越多。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衰老是怎么起源的?为什么我们会衰老直至死亡?人类直到19世纪才开始对此作出解释。
B.一个生物群体中,老年个体的数目越高年轻个体的死亡率就越低,反之,老年个体的数目越低年轻个体的死亡率就越高。
C.生老病死,不可抗拒,这是自然规律,因而衰老而死是自然界中生物体的特征。
D.那些在生命的早期发挥正常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也能对个体造成损伤,那是因为它们发生了突变。
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多效性的基因,在生物体的不同发育时期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因而早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一定能起有益的作用。
B.每个人都会因衰老而死亡,原因在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致命的基因。
C.在生命的后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发育的早期并不保持沉默,它们在起有益的作用。
D.那些在生命的早期发挥正常的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一定会变得有害。
3.本文有关人类衰老原因的说明,作者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B.衰老死亡可以避免世界变得更拥挤,这是自然力的巧妙安排。
C.衰老是由基因程序决定的,所以常有“受编程的细胞死亡”一说。
D.自然选择无法清除导致衰老的坏基因,所以衰老死亡不可避免。
4.英国生物学家米达瓦认为“那些在个体丧失繁殖能力之前就起作用的基因,才受到自然选择的选择”,文中说法与该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青少年壮年才表达的致命基因,将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B.过了青壮年才表达的致命基因,是无法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的。
C.受尽磨难的个体老死后代腾出生存空间,这与自然选择的结果一致。
D.无性生殖的生物,一直保有生殖能力,是自然选择一直在起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奇 妙 的 克 隆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以变成十枝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葡萄茎,一年内就可以长出数百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译音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方法能最有效、最方便的是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的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以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形成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以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方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加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全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5、下列不属于克隆的一项是()
A、无性繁殖B、有性繁殖C、无性繁殖系D、“嫩枝”或“插条”繁殖
6、下列对无性繁殖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产生无性繁殖系的胚胎不是由受精卵发展来的
B、无性繁殖系的出现是高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C、一根葡萄枝切断变成的十株葡萄属于同一个无性繁殖系
D、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可以一分为二属于无性繁殖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繁殖牲畜等高等动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
B、随着克隆绵羊的问世,会有更多的科学家去研究克隆人
C、克隆技术也和其他科技进步一样,在给人类带来喜悦的同时也会带来悲哀和忧愁
D、随着克隆技术的不断发展,癌症等所有疾病不再是不治之症,人的寿命也会延长

精选阅读

《论无性造人》教案


《论无性造人》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科学常识;
2.品味课文清新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
3.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
4.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发展。
【教学重点】目标2、4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与克隆人相关的电影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
1.学生谈谈自己对克隆技术及克隆人的认识。
(教师补充介绍“克隆”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3.学生讨论作者对“无性造人”的态度。
4.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刘易斯托马斯博士是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70年代末,美国举国上下反对生物学家滥用重组DNA技术,怕他们使DNA与大肠杆菌之类相结合会造出危险的东西。托马斯慷慨陈词,反对在科学研究方面设置禁区,坚决捍卫科学研究自由的权利,而在克隆人问题上,他又非常谨慎地表示反对。这看似矛盾的两种态度一方面体现了托马斯不断追求科学新知、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作为科学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反对“无性造人”?
明确:质疑克隆造人的可能性,质疑克隆造人的必要性。
2.读了课文,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
3.写作特点。
明确:
(1)论证角度巧妙,推理严密、层次清晰
为论证克隆的前景暗淡,文章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人的自身生存危机──克隆人排挤衰老的真我,或许还会使自己成为不可救药的“少年犯”;二是由此带来的社会危机──入选的人员、标准及技术滥用等问题都会带来危险。精当的论述以一当十,深入浅出。
为论证克隆一个一模一样的人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作者以退为进,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时间问题,它需要几十年的不加任何干预的观察;二是环境的再造问题,环境包括了父母乃至祖父母、整个家庭、家庭每一成员的周围所有人以及这些人周围的人乃至整个世界。第二方面的论述极为精彩,从克隆其父母开始,层层引申,严密推理,直至复制整个世界,而这又是不可能做到的。至此,读者完全信服了作者的观点:这种事真的是不可能发生的。
(2)语言优美清新、幽默含蓄、通俗易懂
在阐述克隆暗淡的前景时,作者说“很难想象,一个未经配对儿的胞核能有什么孝心和敬意之类的事;更难想象,一个人那新的、自行生育的自我,不过是一个绝对茕茕孑立、举目无亲的孤儿”,“请问,如果你在55岁的时候,通过代理人,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少年犯,你当作何感想?”没有面色凝重的说教,只有不断引人深思的让步假想,深入浅出,令人信服。“这些词语真正的意思,是指邻近的密密挤挤的人群,在讲,在听,在微笑,在皱眉,在给与,在保留,在勉励,在推动,在爱抚,或对这个个人抡起大棒。”“仅有些基因组,而没有人在其周围,你会培育出一株脊椎植物,不会太多。”清新富有文采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含蓄幽默的句子使得行文活泼,意趣盎然。比如“试想,你要克隆一个不同凡响、成绩辉煌的外交家,好让他照管遥远未来的中东问题。你必须逮住并说服他摘下一个细胞。”就生动幽默地描述出无性造人必需的前提。另外,通俗亲切的语言也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比如,“罢了,还是别去想它吧”“这还不算”“可事情才刚刚开头”“然后,还克隆什么”“你得克隆整个世界,少一点也不成。否则就没有任何希望”“这太过分了,想都不敢想”“别鼓捣任何人,连你自己在内”“头顶上面有个天,天道可是喜变不喜居的”等等,不一而足。四、作业
你现在如何看到克隆及科学技术?写成一篇文章。附:板书设计
论无性造人
托马斯
克隆──克隆人科学技术
作者反对可能性必要性

《论无性造人》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论无性造人》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论无性造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科学常识;
2.品味课文清新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
3.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
4.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发展。
【教学重点】目标2、4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与克隆人相关的电影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谈谈自己对克隆技术及克隆人的认识。
(教师补充介绍“克隆”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3.学生讨论作者对“无性造人”的态度。
4.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刘易斯托马斯博士是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70年代末,美国举国上下反对生物学家滥用重组DNA技术,怕他们使DNA与大肠杆菌之类相结合会造出危险的东西。托马斯慷慨陈词,反对在科学研究方面设置禁区,坚决捍卫科学研究自由的权利,而在克隆人问题上,他又非常谨慎地表示反对。这看似矛盾的两种态度一方面体现了托马斯不断追求科学新知、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作为科学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反对“无性造人”?
明确:质疑克隆造人的可能性,质疑克隆造人的必要性。
2.读了课文,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
3.写作特点。
明确:
(1)论证角度巧妙,推理严密、层次清晰
为论证克隆的前景暗淡,文章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人的自身生存危机──克隆人排挤衰老的真我,或许还会使自己成为不可救药的“少年犯”;二是由此带来的社会危机──入选的人员、标准及技术滥用等问题都会带来危险。精当的论述以一当十,深入浅出。
为论证克隆一个一模一样的人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作者以退为进,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时间问题,它需要几十年的不加任何干预的观察;二是环境的再造问题,环境包括了父母乃至祖父母、整个家庭、家庭每一成员的周围所有人以及这些人周围的人乃至整个世界。第二方面的论述极为精彩,从克隆其父母开始,层层引申,严密推理,直至复制整个世界,而这又是不可能做到的。至此,读者完全信服了作者的观点:这种事真的是不可能发生的。
(2)语言优美清新、幽默含蓄、通俗易懂
在阐述克隆暗淡的前景时,作者说“很难想象,一个未经配对儿的胞核能有什么孝心和敬意之类的事;更难想象,一个人那新的、自行生育的自我,不过是一个绝对茕茕孑立、举目无亲的孤儿”,“请问,如果你在55岁的时候,通过代理人,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少年犯,你当作何感想?”没有面色凝重的说教,只有不断引人深思的让步假想,深入浅出,令人信服。“这些词语真正的意思,是指邻近的密密挤挤的人群,在讲,在听,在微笑,在皱眉,在给与,在保留,在勉励,在推动,在爱抚,或对这个个人抡起大棒。”“仅有些基因组,而没有人在其周围,你会培育出一株脊椎植物,不会太多。”清新富有文采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含蓄幽默的句子使得行文活泼,意趣盎然。比如“试想,你要克隆一个不同凡响、成绩辉煌的外交家,好让他照管遥远未来的中东问题。你必须逮住并说服他摘下一个细胞。”就生动幽默地描述出无性造人必需的前提。另外,通俗亲切的语言也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比如,“罢了,还是别去想它吧”“这还不算”“可事情才刚刚开头”“然后,还克隆什么”“你得克隆整个世界,少一点也不成。否则就没有任何希望”“这太过分了,想都不敢想”“别鼓捣任何人,连你自己在内”“头顶上面有个天,天道可是喜变不喜居的”等等,不一而足。

四、作业
你现在如何看到克隆及科学技术?写成一篇文章。

附:板书设计
论无性造人
托马斯
克隆──克隆人科学技术
作者反对可能性必要性

《论无性造人》学案导学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论无性造人》学案导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无性造人》学案导学
导学目标:
1.了解无性造人的知识及作者的态度。?
2.学习本文推理严密、层次清晰的论证特点。?
3.领会课文清新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
导学重、难点:?作者的态度及推理过程?数:?
导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二、课文内容?
1.什么叫克隆?本文中的“无性造人”与“克隆”的概念是否相同?
明确:克隆,据《新坐标》上讲是独立细胞繁殖系,指后代完全由一个细胞复制,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据课文上理解为“由任何动物或植物的随便哪个细胞含有的DNA来再造一个一模一样的生物个体。”?
本文中的“无性造人”指不仅要“克隆出像煞供体亲本的某些人来”。更要求得“一个人的真正复本”。?
2.作者认为克隆人的前景如何?为什么??
明确:“克隆要算前景中最暗淡的部分了。”?因为:①仅是象征意义上取消死亡;②克隆人没有孝心、敬意、举目无亲;③对其成长期的教育;④来自公众方面的质询;⑤挑战人的独特性。?
3.那么,人能不能实现“无性造人”的目标呢??
明确:①“时间只是问题之一”,就“大得可怕”。?
②“环境”是非常要紧的方向,要造的“丝毫不差才行,”而要达到这一要求。
则要克隆其父母一家子家庭之外的人外围联系整个世界?
由此可知,难度有多么的大。
4.当我们具有以上条件后是否就能实现“无性造人”的目标了呢??
明确:还是不行。因为,首先,这意味着用一个完全相同的世界来取代今天的世界。还有,复制了同样的世界也就复制了同样的问题。再有,“这件事就会周而复始,”“反复无穷”。?作者认为这远超过了他挖空心思想象的某种永劫。?
5.由此,作者明确了自己的观点?
“天道喜变不喜居”,不如“多一些新的变种,多一些不同的歌声”。?
6.总结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特色。?
视角新颖独特,分析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优美清新、幽默含蓄、通俗易懂。
另外,通俗亲切的语言也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三、课堂训练
(一)、请把下列成语或短语补充完整,再把词语的意思解释出来。
qióngqióng()()孑立:
自行其shì():
未雨chóumóu()():
不同fán()响:
zhōuěr()()复始:
lín()选:
chì()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
为什么我们会衰老直至死亡(节选)
衰老是怎么起源的?为什么我们会衰老直至死亡?这是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困扰着我们的难题。各个民族也都有神话、传说,试图对此做出解释。只有到了19世纪,才开始有科学家尝试对之做出科学解释。有人说这是自然规律,生老病死,不可抗拒。这只是把问题换了一个说法,并没有给出真正的原因。而且这条“自然规律”也并不普遍成立。那些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的生物,例如海葵,虽然会因为生病或意外的原因而死亡,却不会自然老死。如果细心培养,它们可以永葆青春。衰老而死乃是有性繁殖的生物的特征。也有人说衰老死亡可以避免世界变得更拥挤。这是一种目的论的说法,要接受它,我们需要首先相信天地间有神秘的力量做这种巧妙的安排。死亡使得世界不那么拥挤,这是死亡的额处意义,却不是死亡的原因。有人说衰老是基因程序决定的。的确我们现在经常见到与衰老有关的基因的报道,研究人员也常说“受编程的细胞死亡”。但这只是表明了我们是如何衰老的,并没有告诉我们衰老是如何起源的,也即那些“衰老基因”都是怎么来的。
显然,我们需要找出衰老的进化因素,才能最终回答这个问题。一种说法是,老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9世纪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长寿是一种不合理的奢侈,
那些身体已受尽生活磨难的个体继续活着对其物种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因为它们在和年轻一代争夺生活资源。老死为后代腾出了生存空间,省下了生活资源,有利于后代的生存,而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就是留下更多的后代吗?这种貌似有理的说法,其实是违背了自然选择的原理的。一个群体的老一辈的死亡,的确有利于后代的整体的生存;但是,单个个体的死亡,却不能直接有利于它的后代的生存。自然选择不可能为了群体的长远利益,而牺牲个体的直接利益。自然选择只能在对个体及其后代有直接的优势时才能起作用,而衰老对个体及其后代而言,并没有优势。
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荷尔登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首先指出,老死并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恰恰相反,乃是自然选择不起作用的结果。另一位英国生物学家米达瓦在1952年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自然选择是通过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繁殖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因此,那些在个体丧失繁殖能力之前就起作用的基因,才受到自然选择的选择。一个致命的基因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就得到表达,病人很可能在留下后代之前就已死亡,因此这样的基因将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很难遗传、扩散开去。相反的,那些隐蔽起来等过了青壮年才表达的致命基因,它的携带者在患病之前已经留下了后代,这样的基因是无法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的,而会持续遗传下去。自然选择会使对生存、繁殖有害的基因的表达时间越来越往后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有越来越多的只在老年时候表达出来的致命基因在群体中累积起来,扩散开去。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或多或少都有这种致命基因,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衰老、死亡、而对无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它们一直保有生殖能力,自然选择一直在起作用,迫使它们一直保持健康,因此不会衰老。
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威廉斯对衰老理论做了重要补充。他注意到了许多基因都具有多效性,在生物体的不同发育时期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指出那些在生命的后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发育的早期并不一定都要保持沉默,只不过它们在当时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换句话说,那些在生命的早期发挥正常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即使没有发生突变,也能造成损伤。这样的基因也会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因为自然选择更注重在生命早期的益处,而无视生命晚期才出现的害处。这个假说和后来分子遗传学的发现相符。许多在老年时导致癌症的基因,都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有关,在早期发育时起到重要的作用。
很显然,一个生物群体中,老年个体的数目高低与年轻个体的死亡率成反比。如果年轻个体很少因为天敌、恶劣气候、食物短缺、传染病等因素死亡,那么就会有许多个体能进入老年。反之,如果许多年轻个体都因故而死,就较少有个体能活到老年。因此,如果衰老的起因是由于自然选择无法清除导致衰老的坏基因,那么如果年轻个体的死亡率越高,坏基因就越没有机会表达出来让自然选择清除,就会在后代中越积越多。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YCY()
A.衰老是怎么起源的?为什么我们会衰老直至死亡?人类直到19世纪才开始对此作出解释。
B.一个生物群体中,老年个体的数目越高年轻个体的死亡率就越低,反之,老年个体的数目越低年轻个体的死亡率就越高。
C.生老病死,不可抗拒,这是自然规律,因而衰老而死是自然界中生物体的特征。
D.那些在生命的早期发挥正常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也能对个体造成损伤,那是因为它们发生了突变。
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多效性的基因,在生物体的不同发育时期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因而早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一定能起有益的作用。
B.每个人都会因衰老而死亡,原因在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致命的基因。
C.在生命的后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发育的早期并不保持沉默,它们在起有益的作用。
D.那些在生命的早期发挥正常的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一定会变得有害。
3.本文有关人类衰老原因的说明,作者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B.衰老死亡可以避免世界变得更拥挤,这是自然力的巧妙安排。
C.衰老是由基因程序决定的,所以常有“受编程的细胞死亡”一说。
D.自然选择无法清除导致衰老的坏基因,所以衰老死亡不可避免。
4.英国生物学家米达瓦认为“那些在个体丧失繁殖能力之前就起作用的基因,才受到自然选择的选择”,文中说法与该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青少年壮年才表达的致命基因,将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B.过了青壮年才表达的致命基因,是无法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的。
C.受尽磨难的个体老死后代腾出生存空间,这与自然选择的结果一致。
D.无性生殖的生物,一直保有生殖能力,是自然选择一直在起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奇 妙 的 克 隆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以变成十枝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葡萄茎,一年内就可以长出数百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译音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方法能最有效、最方便的是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的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以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形成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以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方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加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全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5、下列不属于克隆的一项是()
A、无性繁殖B、有性繁殖C、无性繁殖系D、“嫩枝”或“插条”繁殖
6、下列对无性繁殖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产生无性繁殖系的胚胎不是由受精卵发展来的
B、无性繁殖系的出现是高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C、一根葡萄枝切断变成的十株葡萄属于同一个无性繁殖系
D、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可以一分为二属于无性繁殖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繁殖牲畜等高等动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
B、随着克隆绵羊的问世,会有更多的科学家去研究克隆人
C、克隆技术也和其他科技进步一样,在给人类带来喜悦的同时也会带来悲哀和忧愁
D、随着克隆技术的不断发展,癌症等所有疾病不再是不治之症,人的寿命也会延长

《论修身》教案


《论修身》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四、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穷、过、患、兴、滥、诛,诸、也、其。
二、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教学方法]
在学生反复诵读、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朗读、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论语》的选段,此外,大家还通过书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学还能背诵《论语》中的不少经典语句。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还可以谈谈你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
学生发言。教师可让同学们放开讲,不必作过多评论。
教师归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他说得很多话,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
二、阅读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分别找不同同学将每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纠正,老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
全文分为四节,每节有五段话。
1?第一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
六十而耳顺:耳顺,指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
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规矩。
朝闻道,夕死可也:朝(zhāo,不读cháo),早晨。
莫能兴:兴,起来。
君子固穷:固,坚持,坚守;穷,困窘,走投无路。
小人穷斯滥矣:滥,过度,没有限制。这里是无所不为的意思。
幼而不孙弟:孙,通“逊”,顺从长辈;弟,通“悌(tì)”,尊敬兄长。
长而无述焉:述,无可称道,指无所作为。
2?第二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还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忧虑,担忧;其,这里可译为“自己”。
“不己知”,是宾语前置,应译为“不了解自己”。
君子求诸己: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于予与何诛:与,语气词;诛,责备。
内省不疚:疚(jiù)忧苦,内心痛苦。
3?第三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满脸堆笑的样子;足,过分,过度。
左丘明耻之: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以直报怨:直,公正无私。
4?第四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质胜文则野:质,朴实,与“文”相对;文,文采,指对仪容举止进行雕琢修饰;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胜质则史:史,虚浮。
君子泰而不骄:泰,平和;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qī):忧愁,悲伤。
居处恭,执事敬:恭,恭敬,端庄,这里可理解为守规矩;敬,谨慎、认真。
虽之夷狄:之,动词,到……去。
三、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感悟。
四、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二、五、六题,并思考第三题,准备第二课时讨论发言。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提高完善个人道德的自觉性。学习辨析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可找多名同学朗读课文。
二、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可在若干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准确、比较一致的意见)。
(一)第一节主要内容: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思考、奋斗的过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逐渐转化的过程,直至最终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
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
2?第二段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执著追求。追求真理,胜过生命,短短七个字,令人感动。
3?第三段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个用松柏这一形象来比喻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的“君子”的,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4?第四段话(“在陈绝粮”),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君子即使在极其困窘的处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正是对这段话的诠释。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第五段话(“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锐的语言和一个形象的动作表明孔子对没有修养的人的极度蔑视,从而树立起一个嫉恶如仇的君子形象。应当注意的事,孔子对原壤的谴责是从他“幼而不孙弟”说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不注重亲情孝道是道德沦丧的起点。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启迪的。
(二)第二节主要内容: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孔子十分强调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也就是说要实现“仁”,还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内心反省的过程,孔子称之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求诸己”等。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不患人之不己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是反躬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段话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第二段话(“君子求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应自强、自省。
3?第三段话(“宰予昼寝”),以“朽木”“粪土”两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悟,不奋发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而且,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底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的实际行动。
4?第四段话(“过而不改”),说的是一个人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孔子认为有过失是难免的,但要勇于承认,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坚持错误,不肯改过,错误就真地成为错误了。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强调了修身的一个重要原则。
5?第五段话(“司马牛问君子”)中“内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当遇到批评、诽谤时,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检讨自己是否有过错,但如果经过认真反省,确认自己没有过错(问心无愧)时,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惧怕的了。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既严于律己,又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决不盲从或屈从外界的否定和压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三)第三节主要内容: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这个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则;恕,就是宽容之心,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强加于人,正直宽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忠和恕是辩证的关系,既要坚持理想,又不能为所欲为。忠是对己,恕是对人。
2?第二段话(“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对“恕”作了具体阐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对“仁者”自身的约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这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第三段话(“巧言、令色”),是从反面告诫(“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君子决不能虚伪谄媚,而应当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应掩饰自己的好恶。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忠恕”的内涵。
4?第四段话(“人而无信”),是讲“信”的重要性。“信”是孔子道德范畴乃至中国传统道德范畴中的重要内容。“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对外贸易与交流,诚实守信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5?第五段话(“以德报怨”),主张公正平等。孔子虽然主张“恕”,但绝不是无原则地宽容忍让,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报怨”。他主张“以直报怨”就是坚持原则;他主张“以德报德”就是公平公正。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时不退让的,是不提倡以牺牲原则来求得友谊和睦的。
(四)第四节主要内容: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是讲“质”与“文”的关系,即仪容举止与内在素质的关系。孔子认为君子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即既朴实又有文采,达到内在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直到今天,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第二段话(“君子泰而不骄”),以“泰”与“骄”的对比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泰”与“骄”似乎只是一种表象的区别,但实际上是内在本质的不同。“泰”,即平和、安适的样子,表明君子的旷达,虚怀若谷,胸有成竹;“骄”是骄狂,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但其内心却很空洞,很虚弱。所以,真正有知识、有内涵的人常常显得很平静,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张狂、骄纵的人,愈是无知浅薄的人。
3?第三段话(“君子坦荡荡”),是君子与小人心理状态的不同:君子胸怀宽广,无所掩饰,不追求虚名富贵,因而是坦荡的,豁达的;小人总是考虑个人利益,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狭隘,因而总是忧愁、悲观的。
4?第四段话(“樊迟问仁”),是说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居处恭”,应当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独”。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要谨受规矩,严格自律。“执事敬”,是讲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与人忠”,是讲与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则,要忠诚、守信。“虽之夷狄,不可弃。”即使到了荒蛮之地,也绝不改变做人的准则。“不可弃”三个字,表现出孔子对信念、对道德行为准则的坚定不移。
5?第五段话(“子夏曰”),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评价。“三变”,表明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他既是温和的,又是严肃的;他既充满情感,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坚持原则。这是一个令人可亲可近,又令人敬畏的长者形象。
三、请同学们谈谈学习的体会和感悟(应让同学们畅所欲言,鼓励发表独到的有深度的见解,可就某段话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不要求全面)。
四、处理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让学生结合课文逐一解释“兴、固、滥、诸、诛、恭、耻、友、德、泰、荡荡、戚戚、即”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题,了解掌握“过、患、也”等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第四题,让学生以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语言特点。
1?言简意赅,精辟深刻。如:“君子不忧不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善用比喻说明深刻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朽木不可雕也”等。
3?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4?运用对偶、并列、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
第五题:“之”“其”作代词的用法。
举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其,他的(指刘邦)。
天下皆叛之(《鸿门宴》):之,他,代秦王。
第六题:“穷”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举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穷尽)
欲穷千里目(用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五、课后练习
1?选择背诵课文中的几段话。
2?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加强个人修养的认识,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对《论语》修身思想点滴认识及其现代价值探讨
铁笛书生
少年时正赶上“传统文化热”,坊间“白话××”、“××精选”大行其道,彼时闻得宋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平天下治天下之说,余亦不疑。现在回想颇觉可笑,那不过是赵普的托词而已。孔子之时,诸侯纷争,兵戈四起,所谓“春秋无义战”,当时为各国见用的是商鞅、韩非等法家学说,其后是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得宠。孔孟之时,王道不行。
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自此取得历朝的官学地位,其间虽有反复,但大体如此。但又何曾有过王道呢?无非是“儒表法里”,不以“万物为刍狗”就不错了。
宋末理学与明末心学越发展,越拿金、元及清没有办法,江山却落入异族之手,真可是“愧无半策纾国难,只余一死抱余恩”。所以儒家政治思想从来就没有平过天下,也不可能,到现代社会就更不合时宜了。
《论语》不能平天下,若用于修身则于国于己善莫大焉,也算是一种“平天下”吧。
现代社会的建设目标是以宪政为基础的民主法制社会,依法治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法治社会的有效运转,仍然要有赖于社会成员个人道德主体的挺立意识。“没有充分深厚的个人美德基础,任何普遍社会规范都不能内化于人的实际行动,现代西方伦理学家如麦金太尔、查尔斯泰勒等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引自万俊人文《儒家伦理:一种普世伦理》)《论语》语言质朴,义理深远,内涵丰富。比如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有诗的美,依己见,且达到了诗的最高境界。但在《论语》中,还是有关修身的道德学说之义最为殊胜。康德说,“由于道德学优越于理性的一切其他工作,所以古人用‘哲学家’这个词时,总是特别指道德学家说的;而且就是现在,如果某人在理性指导下显示出自我控制的能力,我们由于某种类推,也称他为哲学家,而不问他的知识如何的有限。”(《纯粹理性批判》韦译本)《论语》中的修身思想影响到了中国人几千年,是我国最为宝贵的思想财富,所给予我们的往往会大于我们所期望的。
《论语》可以作为建设“法治中国”的“本土伦理资源”,这也是今天学习、研究《论语》的现代价值所在。
我认为,《论语》中的修身学说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为了避免歧义,修身这里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也不碰“福德两难”这个千古无解的难题。
1?强调道德修养实践的个人主体性,重实践,轻空谈。
孔子的道德学说中心概念是“仁”,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仁”是个很复杂玄妙而难以达到的东西吗?其实很简单。“仁远乎哉?我欲仁,仁至矣。”(《述而》)孔子认为仁的实现在于个体认识到仁,即人皆有耻辱之心。并要主动追求实现仁,仁在人的主体自由活动中体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卫灵公》)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实现在于实行,不是华丽的言辞。故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孔子对空言“仁”极为痛恨,“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废也”(《阳货》)。所以儒家的精要在于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那么,谁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呢?“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他们都会说,没有提到曾参。我们看《论语》中这样一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一个“唯”字有一点后来中国禅宗不立文字以心证心的味道。曾子不但意识到“仁”,而且身体力行。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怎样做的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确实到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地步。所以,曾子才是孔子的真正传人。现在有的学者论证《论语》为曾子的门人所作,道理是在此吧。
2?儒家讲“慎独”,这与康德实践哲学的“自律”有相似之处。儒家与先于道德情感的康德绝对律令不同的是,儒家更强调“诚意”,孔子的“仁”是从人性基本情感出发,情理交融。只有从儒家的情理结构出发,才能理解《论语》中的仁、义、信、忠、恕等概念。
关于儒家的情理之间的关系,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有精辟的阐述,抄录如下:

宋儒的说心统性情,毋宁可以说,在全部人生中,中国儒家思想,则更看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胜于其着重理知部分。我们只能说,由理知来完成性情,不能说由性情来完成理知。情失于正,则流与欲。中国儒家,极着重情欲之分开,人生当以情为主,但不能以欲为主,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以至无情。”(转引自李泽厚《探寻语碎》)孔子认为,“仁”的实现要从人的基本亲情出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学而》)还有,“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将以观之哉?’”(《八佾》)这里也是从基本的人之常情出发,而不是用抽象的“仁”。这个概念去套。因此,孔子提倡仁义要出乎真情,不要假仁假义。“匿怒而友起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他的门人也继承了这个思想,“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子张》)再举个例子,《阳货》中有这要一段:“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他认为为父母守三年丧太久了。孔子没有讲什么大道理或世俗规矩这些东西,而是问他:“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不守三年丧你心安吗?宰我说:“安。”孔子告诉他:“女安,则为之!”你如果心安,就不要守三年丧了。当然,孔子是讲原则的,比如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注意,孔子对宰我的谴责是从人伦亲情出发的,他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你从出生起,至少要在父母怀中呆三年,你就不能有同样的爱吗?为父母守三年丧。孔子反对矫情,假仁假义:“乡愿,德之贼也。”(《阳货》)

孔子的道德学思想后来被孟子所继承,并且从人性论出发作了更深刻的哲学论证,标志着儒家思想的基本成熟,所以后来的儒生都以孔孟门徒自居。当然,由于孔孟的道德学形式与质料不分,且与政治学说交织在一起,从历史的角度看可能是合理的,但若与现代价值来判断,有些论断不止是偏见,简直就是荒谬了。在阅读《论语》的时候我们也应当注意鉴别,仔细分析。不要去学那个台湾的南怀槿,牵强附会,强作解人,徒添笑柄。影响中国人思想的,除了儒家,还有道家、释家等,但以儒家为主。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吗?》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正是儒家积极进取,“知不能为而为之”的精神,中国近代历经磨难,多少次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是儒家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儒家思想激起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尽忠,这在世界历史上看也是罕见的。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恐怕即使目不识丁的山野樵夫也有耳闻吧。学习《论语》不能指望人们就因此成为君子圣人,但《论语》中的思想毕竟契合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的儒家传统,于文明中国的建成不是没有裨益的。
熊十力先生在《佛家名相通释》中说,读古书要“根柢无易其故,裁断皆出己见。”
《论语》作为一部已经距离我们年代很遥远的语录体著作,“根柢无易其故”是很难的,“裁断皆出己见”是否合理就要看个人的学识高低了。我想,无论后人如何解说《论语》,都不会有损于这部著作的伟大,都无损于孔子的伟大。海德格尔于1942年致友人的信中说,“每一篇对我的哲学之陈述,都必将导致不幸,亦至对《存在与时间》本身亦然矣。”今日说《论语》,幸哉?不幸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201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