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实录:
师:先请大家来欣赏一首曲子,名字叫《母亲我为你骄傲》,播放曲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
师:先来看这样一个画面。给你的感觉怎样?想说点什么?
生:这个画面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很温馨。
生:母亲十分亲切。
生:我感觉十分美妙。
师:是呀,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月色下,作者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那是甜蜜的时刻。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所以,在作者的印象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读“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童年的夏夜是怎样的?
生: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为什么?看书1-3节,请你从书上找找句子来回答。
学生看书
生: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师: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最美的时辰啊。是什么时候?
生: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指名学生读。
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很美?
生:星星全都出来了,皎洁的月亮也出来了。
师:把你的话也说得美些。
学生再说。
再指名读“暑热散去了……最美的时辰。”
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很美?
生:我想告诉大家月色洒满我们的篱笆小院很美。
师:我们一起来告诉大家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候,读——“暑热散去了……”
师:除了这个,还有什么也让作者感到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忙了一天了,这时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生:母亲搂着我给我唱歌谣,她很爱我。
师:是呀,一个“搂”字传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意。作为孩子的我,一天在太阳下晒,在泥地里滚,这时候也可以静下心来,享受月光,享受月光下母亲深情地吟唱。谁来读读第四小节?
指名一个学生读。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短语,一起来读一读。
示: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师:三月的和风吹来时感觉怎么样?
生:很舒服。
生:柔柔的。
师:是什么像三月的和风。
生:母亲甜甜的嗓音。
师:小溪的流水又是怎样的?
生:小溪的水流动很缓慢。
师:是什么像小溪的流水?
生:母亲的嗓音。
示: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齐读。
师:用个词语来说说这种感觉?
生:轻柔。
生:轻缓。
师:那就让我们轻轻的,柔柔的,缓缓的读读母亲唱的歌谣。
齐读两首歌谣。
师:这两首歌谣都与月亮有关,它还与什么有关?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一首。
指名一个学生读。提醒读得轻柔一些。
生:还与洗衣裳有关。
师:什么时候洗衣裳。
生:月亮出来了。
师:可见——
生:母亲很勤劳。
师:还有一首。
指名读另一首。
生:与美好的生活有关。
师:是啊,这是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我深情的吟唱,这时候,引读——
示: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老师,我能问个问题吗?母亲的声音怎么会是芳香的?
生:母亲的甜甜的嗓音仿佛是香的。
生:可能他们的篱笆小院里种了桂花树什么的,散发出来的香味。
师:你可真是会幻想。
生:母亲的声音很动听,感觉是芳香的。
师:母亲的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有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深情吟唱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生:我会觉得幸福极了。
生:真希望能一直停留在这一刻啊!
师:所以作者觉得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读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相同的字,是什么?
生:“长”
师:第一个“长”指什么?
生:生长。
师:第二个呢?
生:流传。
师:故乡流传下来的歌谣是故乡给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恩赐,在这个美好的月夜,通过母亲的口又传给了我。
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原本糊涂的心明朗起来了。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起了故事。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的6-9节。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根据回答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师:这句话讲母亲怎么样?
生:母亲很美,像玉石雕像。
生:母亲身穿白褂子像玉石雕像。
师:母亲沉浸在月色里,陶醉了,而我也陶醉在母亲美丽的形象中,陶醉在母亲讲的故事里。母亲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那个童话世界引到人间。
学生读——童谣。
师: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10—13小节,再看看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根据回答,板书:猜谜语。
师:看第一句。"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可以看出什么?
生:母亲唱的童谣很好听。
生:我想让母亲再给我猜谜语。
生:我想和母亲多待一会。
师: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花生。
师:可我那时硬是解不开,是母亲,再一次使我那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师:母亲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美妙",使我的心明朗起来。所以,"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引读——示:"是母亲用……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生:母亲,我要感谢您。
生;母亲给了我很多,我十分感激母亲。
生:母亲,我爱您。
师:下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题目叫《月光母亲》,是这篇文章的原文。读完后我还想听听大家的感觉。但因为幻灯片上打不下,所以老师只带来了最经典的两个段落。自由读一读。
示:
月光母亲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师:现在的母亲怎么样了?
生: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
……
师:作者面对现在这样的母亲,心里会是怎样的呀,请你再读读最后一段,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十分感激母亲。
生:母亲是您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生:母亲是您用智慧启迪了我的想象,感谢您。
师:带着这份感激再来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课题,想想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生:是母亲在月光下对“我”的启蒙教育
师:这种启蒙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所以,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随同作者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怀着对母亲的感激读课题。
生读。
师:怀着对母亲的感激深情的读课题。
生读。
师:其实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和关爱,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请你写一写,母亲,我想对你说:
生:母亲,我想对您说。
师:对呀,再加上一颗心,表示对母亲的尊敬。(教师在“你“的下面加上“心”)
学生写。
交流
师:母亲的恩情是我们所无法忘却的,在原文的结尾作者这样说:"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让我们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她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第二课时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3、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前往隆中()诸葛亮,()地()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语言的魅力》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师: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语言的魅力》。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到前面来书写“魅力”
听写词语。
师: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板书。
生板书。
师:实事求是的说谁写对了,不要把错。想方法怎样记住?
师:谁愿意来朗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指名读课文,师正音“穿着”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巴黎的街头有一个盲人老头乞讨,竖了一个牌子:我什么也看不见,可是路人无动于衷,一个法国诗人让彼德勒看到了拿起笔在牌子前面添加了几个字:春天到了,可是……。下午给盲老人钱的人多极了。
师:能够把这么长的课文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描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盲老人上午在木牌上写得是什么?
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结果路人无动于衷,后来诗人在牌子上添了六个字。
生:春天到了,可是……(师板书)
师:结果——
生:下午给钱的人多极了。(师板书:多极了)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随着木牌上的字的变化,人们的表现发生了变化,老人也由叹息到非常的高兴起来。变化这么多,变化这么大,同学们注意从早到晚什么是不变的?这么多情况都发生变化,有没有一直都不变的情况,看书。
生读书。
生:从课文第一段知道他是一个盲人,从早上看不到,从晚上也看不到,一直看不到。
师:从早到晚盲老人还是盲老人。还有什么?
生:都是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
师:有没有道理?
生:有。
生:木牌上的字我什么都没看见没有变。
师:从早到晚盲老人乞讨的方法变没变?
生:没有。
师:既然还是在这条繁华的巴黎街上,还是那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可是还是这样乞讨的方法,可是你们看随着木牌添加的几个字,事情发生了变化,而且变化得这样大,几个字竟然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生:多了这六个字为什么会起了变化?
师:这六个字为什么会起变化,他提出的。核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添了六个字会起了这么大的作用?我们还读读这句话。
连读三次,
第一次学生齐读。
第二次老师范读。
第三次学生再读。
师:读完之后你想说什么?这样,把你的想法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
小组交流。
生汇报。
师:好,谁先给大家说说,拿出自己独特的意见。
生:第一次路人看见牌子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没什么反应,后来看到“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产生了同情心,就给盲人钱了。
生: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可是对于盲老关来说却什么也看不见,一片漆黑。当人们想到一个盲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怎能不对盲老人产生同情心呢?
师:在你的心中春天是不是万紫千红的?
生:是。
生:我也同意两位同学的看法,我认为这句话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语言。看到这些字行人都想到了这万紫千红的春天,想到了春天的良辰美景,特别的美妙,然后他们又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美丽的景象,都会产生同情心,所以都会帮助这位老人。
师:你能说出这样一段话,并且说得这么流利这么精彩。你来说说。
生:我也同意他的看法。可是我想到这是一个盲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很多人看到了觉得春天太美了,可是这个盲老人这么大岁数却连春天也看不到就产生了同情心。
师:很多同学都会有同样的感觉,的确,春天在我们正常人的眼里放课件:春天的美景(师描述:生机勃勃的春天,新新向荣的春天,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能不叫人陶醉呢,但是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屏幕出现一片黑色)上午盲老人写在这句话没起作用是因为他没有打动路人,而下午这句话起了这么大作用是为什么呢?
生:这些语言使人陶醉,打动人心。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这个想法,和你们一样,并且用生动的语言写出来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请同学们饱含着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体会情感。
指名生读课文。
生再读课文。
师:有时相同的意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会起到不同的作用,而且如果你运用了恰当的语言,它会更吸引你。社会、校园内经常看到警示语发生了变化,不但能够吸引人而且能够教育人。在预习的时候我建议大家搜集,有谁搜集了一些?
生:我在校园里的草坪上写着: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
生:我看到:别踩我,我怕疼。
生:我在外面街道上看到: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
生:我在河边看到:我不是澡盆,请不要在里面洗澡。
师:小河我们要爱护。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课把你们搜集到的这些写到你们的展示栏上,大家交流。
出示课件:(一个草坪,一个图书室)
师: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设计一个警示语,如果这两个你都不喜欢,你也可以设计其他的。
生小组设计。
(每组选择一个比较好的警示语写在老师发的牌子上展示到前面黑板上)
师:请设计的同学读自己写的。
生:爱护每一枝花朵,珍惜每一片绿色。
生:天空不能没有白云,树林中不能没有小鸟,北京也不能没有绿色。
生:花儿是如此美丽,假如您明年春天还想与它重逢,就不要让他们倒在你的脚下。
生:我会给你带来芳香,请不要把我摘掉。
生:不要把我的花裙踩烂,不要把我的身体踩扁。
生:请保护小草吧!不要让世界少了一份生命,不要让世界少了一片绿色。
师:同学们看这些都是写草坪的,你觉得哪个好。
生评价。
师:还有同学是自己选择的,请他来读读。
生:让每一个走进我的人,都感到我的清洁。
生:请不要让垃圾泛滥成灾。
生:水龙头正在哭泣,请你赶快帮它把泪擦干净。
师:我们发现展示出来的没有第二幅图,有没有写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踹一脚我疼,折一角书疼。
生:书是知识的源泉,不是你的玩具。
师:回去之后在你们老师的帮助下,把你的写的整理出来,帖在你们教室的后面。建议你们把你们认为比较好的送给社区的有关部门,也可以送给学校比如食堂、图书馆等部门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师:当曹操率领80万虎狼之师虎视眈眈,欲一口吞吴之时,东吴没有惊慌,调兵遣将,而是锋相对。
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把赤壁之战进行到底。请大家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
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到底黄盖向周瑜说了什么?他是怎样用计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共同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那么周瑜听了黄盖的话后,非常满意。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哈哈,姜还是老的辣。这下咱们赢定了。”周瑜边说边拍拍黄盖的肩膀。
生:周瑜会拍拍黄盖的胸脯,称赞他:“妙,妙计!”
(师板书:妙)
生:周瑜会向黄盖翘起大拇指。
生:周瑜会举起酒杯,对黄盖说:“老将军,有你这等妙机,曹操必败无疑。来,为我的胜利,先干一杯。”(笑声)
师:好!周瑜会这么做(边说边用右手猛地往桌子上一拍)
生:拍桌叫好。(笑声)
生:拍桌叫绝。
师:这叫“拍案叫绝”(指板书)黄盖用计确实妙,连一代枭雄曹操都无法识破。但是(话锋一转)至少有50多人能破黄盖的妙计!
生:(惊疑地)啊——谁呀?
师:就是咱们班的全体同学。(学生大笑)是不是啊!
生:是!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至最后,看谁首先能识破黄盖的妙计?
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或三人一组,或两人合作,或五人一伙自由地朗读课文,有的边读边划,有的读读议议,有的静静思索。老师不时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
师:看来,大家都已有收获了。(有部分学生举手)不过别急,现在请同学们找刚才不在一块讨论学习的同学交流一下,看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生:(再一次寻找伙伴合作、交流,继而纷纷回到原位。)
师:好,谁第一个先来说说。(学生纷纷举手)请你来。
生:我认为黄盖的信写得妙!
师:请你读出有关句子。
生:(读)“黄盖写了一封信给曹操……非失败不可。”
师:好,再请谈谈理由。
生:黄盖故意吹捧曹操,说曹操厉害,合乎曹操的心意。
师:曹操当时的心意怎样呢?(无人回答)请联系上文句子读读,就明白了。
生:(读)“东汉末年,……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师:曹操以为自己兵强(马壮),兵多(将广),因此来势(汹汹),志在(必得),稳操(胜券)。
(括号里由学生接答)
生:(读)“他只等兵士练好了……就下令渡江。”
师:他还求胜(心切),认为东吴不堪(一击),真是骄傲(自大),看来黄盖懂得曹操的——
生:心。(师板书:识人心)
生:(读)“他愿意脱离东吴,带着兵士和粮草投降曹操。”
师:有两样东西要特别强调一下,明白吗?
生:明白。
师:一起读。
生:(强调兵士和粮草读这句话。)
师:请联系上下文有关句子读读,这兵士对曹操来说,重要吗?
生:(有说重要的,有说不重要的。)
生:(读)“曹操的兵士者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黄盖的士兵如果投降过去,可以教曹军水上打仗的本领。
师:所以,这么一说,曹操是求之(不得)。告诉大家,黄盖是东吴一个负责粮草的将官。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曹操率军南下,千里迢迢,人马多多,现在黄盖要带着粮草来投降,真是(求之不得)。所以曹操——
生:(接读)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了不得。
师:其实,黄盖说带着兵士和粮草投降,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之计,联系下文读读,大家就明白了。
生:(快速看下文,又快速地纷纷举手)
生:(读课文第6自然段)“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装着火硝、硫磺。”
师:黄盖明说带着兵士,粮草,投降曹操,而实际上却暗藏火种,暗藏杀机。而这样做又是那么的名正——
生:言顺。
师:妙极了!请大家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对黄盖的佩服。
生:(带着钦佩的语气齐读)“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有同学把手举得高高,定有什么重大发现。(指一学生)你来说说。
生:(读)“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船头的大旗上分明写着‘黄’字。”(读
毕,说)黄盖故意把旗张开,是让曹操知道他真的来投降了。
师:哦,这叫大张——
生:(齐接)旗鼓。
师:目的是让曹操放松——
生:警惕。
生:戒备。
师:妙!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读)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读得较平淡)
师:你觉得这一处妙,好,你能不能把风读得再大些,把浪读得再高些。刚才似乎给人感觉——风平
生:(齐接)浪静。
生:(再一次,有所强调地读)“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滔……”(由于急,误读波滔了)(笑声)(随即她纠正了)
师:风已读得很大了,这波浪似乎还不高。(有学生纷纷示意要读,不过老师满怀期待地说)我们再给她一次机会,相信她一定能读好!
生:(第三次,非常认真地,抑扬顿挫地读)“这一天,……波浪滔天。”
师:好,我们就以她为师,齐读这句话,读。
生:(齐声,抑扬顿挫地读)“这一天,……波浪滔天。”
师:风这么急,浪这么高。如果是曹军,他们会怎样?
生:他们肯定会很难受。
生:因为曹操的兵士者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即使船已用铁索连起来,可风急浪高,
师:(接)这船就像——
生:摇摇篮一样。
师:唉,真的难受死了,谁来读出曹军的难受?
生:(皱着眉头读)“这一天,……波浪滔天。”
师:是呀!如此风,如此浪,要是我是曹军,妈呀——(笑声)一起读出曹军的难受,读。
生:(难受的语气,齐读)“这一天,……波浪滔天。”
师:如果你是黄盖,看到风大,浪高。你心里怎样想?
生:(齐答)高兴
师:那请大家练练,看能不能读出黄盖的高兴。
生:(自由练读后,纷纷举手)
师:请你来读。
生:“这一天,……波浪滔天。”(有点压抑)
师:看来,黄盖忧心忡忡啊!(笑声)请你来读。
生:“这一天,……波浪滔天。”(还没读出高兴劲)
师:看来,大家很难和黄盖的心沟通。(笑声)还是由我亲自出马。(笑声。师满脸笑容地,得意洋洋地读)“这一天,……波浪滔天。”高不高兴?
生:高兴。
师:那就学着我读。
生:(齐读)“这一天,……波浪滔天。”
师:黄盖为什么如此高兴呢?
生:因为曹军不习惯水战,而东吴的士兵习惯水战,所以风越急,浪越高,越对东吴有利。
师:所以黄盖很高兴,那么黄盖是偶然发现东南风很急的,还是早在预料之中呢?
生:预料之中的。
师:你说。
生:黄盖是故意选定这么一个东南风很急的日来来“投降”曹操的。
师:(插话)你的意思是黄盖故意选定了这么一个黄道
生:吉日(师板书;天时)
师:那么东南风很急,到底帮了黄盖什么忙呢?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出来。
生:(读)黄盖的船把帆张足,快得像离弦的箭。
师:好,一起读出风急船快。
生:(齐读)黄盖的船把帆张足,快得像离弦的箭。
师:船快,有什么妙用?
生:船快,万一曹操发觉了,他也逃不了。
师:有一个词语叫作迅雷不及——
生:掩耳。
师:妙!
生:(读)“让这20条火船趁着东南风一起冲进了曹操的船队……岸上的兵营也着了火。”
师:哪些词语充分地说明了东南风的作用。
生:冲进,一下子。
生:还有“蹿”字。
师:好,现在大家再读出几句话,把这几个词强调一下,读出风急火势猛,读。
生:(齐读这几句话)
师:妙!这些都说明了黄盖妙在巧借(指板书)
生:天时,(师板书:借)
师:继续汇报,找出课文中体现黄盖用计之妙的“蛛丝蚂迹”
生:(读)“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不计其数。”
师:行。你这是从战斗的结果来说明黄盖用计之妙。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你认为该怎样读,就怎么读。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满怀悲伤地读这段话)
师:不错,读出曹操的悲痛欲绝,悲痛万分。看来你和曹操是一伙的。(笑声)
生:(满脸喜色,得意洋洋地读这段话。)
师:你是站在东吴这一立场读的,你读出了黄盖的喜悦、自豪和得意,真了不起!
(全体男生读出曹操的“悲”,全体女生读出黄盖的“喜”。)
师:本来东吴百姓安居乐业,跟曹操井水不犯河水,可曹操偏要率领大军南下入侵别人的美好家园,而终究遭到惨败。这叫多行不义
生:必自毙。
师:曹操完全是绺由——
生:自取。
师:来吧,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对侵略者的讽刺、批评和愤慨吧!
生:(放声朗读这段文字,节奏强烈,感情激昂)
师:(深情地讲述)同学们,毕竟曹军、东吴兵士都是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本应情同手足。
今日却自相残杀。人类啊!请远离战争吧,和平是我们共同的期盼!让我们读出对那些在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屈死的冤魂的深深同情吧!
生:(语调深沉,饱含深情地齐声朗读这段话。)
师:从用计的结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两军相逢智者胜”这一说法。不知大家还能不能发现、识破黄盖的“妙”计?
生:“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只有1公里地了……大家解开缆绳,上了小船。”
师:你说说妙在哪里?
生:妙在……妙在……(欲说又不能)
师:黄盖为什么要命士兵一齐点燃20船的火,而不点一艘,放一艘(老师边说边做动作,学生大笑,既而纷纷举手)
生:一齐点着,火势猛,能使曹军的船大面积起火。否则,一艘点燃,曹军便发现了。容易使部分曹军趁火没烧过不时逃跑或作出抵抗。
师:妙,点火方式妙!
生:离曹操的船队只有一公里了,才点火。这样的时机把握得好。
师:妙!
生:如果距离太远了点火,曹军一发现,便于及时撤退。如果距离太近了点,一来容易被曹军识破,二来火势烧得不旺,三来自己也会被火烧。
师:你讲得头头是道,真有水平。这些都是黄盖作了巧妙的
生:布置、安排。
师:对,巧妙的安排。(板书:巧安排。边板边问)
生:还有这小船,安排得很妙!
师:哦,这小船是黄盖和兵士放火后。
生:逃跑用的。
师:你们意思是说,黄盖一点火后,马上逃跑,逃回江的南岸。(笑声)想想看,黄盖放火后,马上要投入——
生:战斗。
师:对,这小船只是暂时地转移,脱离火境,随之投入战斗。(指全班同学)这节课还没有发言的同学请举手,我想,好戏在后头,你们肯定有精彩的表现。(没有发言的学生大多举了手)
生:(读)“曹操坐了小船逃上江岸,……周瑜的兵追来了。”
师:(故作惊讶)咦,周瑜的兵哪里来的?好像天兵天将从天而降。
生:(纷纷)“那是周瑜早有安排的。”“前面已有交待。”……
师:(指一生)你说。
生:(读)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
师:听你读,好像周瑜带兵士去旅游一样。(笑声)周瑜带着兵船要不要被曹操发现呀?
生:不要。
师:那该怎么读这句话?
生:轻轻的,悄悄的。
生:鬼鬼崇崇的。(笑声)
师:那不行。现在就读出“轻轻、悄悄的语气。”
生:(轻声地带着有不让人发觉的语气读这句话。)
师:周瑜带着兵船目的是趁火——
生:打劫。
师:强盗?(大笑)
生:杀人?
师:杀人犯?(更加大笑)那叫趁火——
生:杀敌。
师:行,或者叫趁火掩杀,趁火追击,趁火出击。正因为这样巧妙地安排,所以周瑜能在曹操落荒而逃时,及时地追杀。请听老师读读这句话,聪明的同学肯定会有新的感悟。“曹操坐小船逃上江岸,忽听得背后鼓声震天,周瑜带着兵追来了。”(老师故意突出“鼓声震天。”)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凝思片刻,有十几位举手)
生:我感觉到了鼓声之妙。
师:哦,鼓声妙在哪?
生:因为,曹操和军士本来就是提心吊胆地逃跑,现在一听鼓声震天,他们会更加慌张,害怕。
师:他们会以为有千军万马杀到,他们会吓得魂飞——
生:魄散。面如土色,浑身发抖。
师:他们犹如一群惊弓——
生:之鸟。
师:他们已经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地步了,谁来描述一下曹军听到鼓声时的狼狈样?
生:他们拼命地乱蹿,有的踩到自己人的身上,有的撞翻了自己人的战马
生:他们你挤我,我挤你,争先恐后地逃,一下子人仰马翻。
生:他们还可能为争夺马匹或抢道而自相残杀。
师:这鼓声,吓破了曹军的胆;这鼓声惊飞曹军的魂;这鼓声乱了曹军的阵。这鼓声真是妙极了!同学们,你们说周瑜命兵士带上鼓之外,还要带上其它什么很重要的东西?
生:兵器(笑声)
师:打仗不带兵器,难道带乐器不成?(大笑)不过,有一样兵器周瑜命令大量地带,什么呢?
生:弓箭。
师:对,周瑜带上大量的弓箭手,在追击时,先来个万箭齐发,箭如飞蝗,把曹军射成一个个小刺猬。(大笑不止)
再追上去刀砍枪刺。妙吗?
生:妙!
师:鼓,弓箭要带,还要带什么?(故作自问状)要及时追上,及时追上。
生:战马。快马加鞭。
师:马不停蹄地追,杀他个片甲不留,狼狈而逃,抱头鼠蹿,落花流水,器爹喊娘,屁滚尿流。(师一口气说到这儿,学生一边大笑,一边鼓掌)真是高、妙,绝呀!(学生又是大笑)当然,(老师故作认真状)我又有几许深深的遗憾。(学生静寂了)要是咱们班的同学在曹操或周瑜手下,肯定都能崭露头角,大显身手。新世纪更需要智慧,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奋斗,挑战。推荐大家去读《三国演义》。
生:(纷纷)读过了。
师:一遍太少,两遍还行,三遍不算多。越读越聪明,越读越狡猾。(大笑)好!(下课并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航天飞机》。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朋友。你们认识吗?(贴画航天飞机、银色飞机。)
大家认为上面是飞机,下面是航天飞机。
师: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从课文中找出理由,大家放声读课文。
生:庞然大物。银色飞机小。
生:方方的尾巴,三角翼。
(看屏幕,出现航天飞机及样子的句子。)
生读句子。
师:有点威武。读出一点味道了。
师:用上这句话,介绍它的外形。拿出航天飞机,两人合作,一人指,一人介绍。
哪位同学愿意到上面来?
一组介绍。
师:有没有介绍出“雄壮威武?”请你上黑板写上“雄壮威武。”再指名说。
师:上堂课,我们知道银色飞机和航天飞机有几次相遇?如果有可能,我们用相机拍下他们相遇的一瞬间,银色飞机在这个位置,那么航天飞机在哪儿?大家赶紧读2、3、4自然段。如果你找到了理由就拿出航天飞机,跟同桌商量怎么放。
生读商量。
师:谁愿意到上面摆一摆?
指名上来摆。理由:猛窜上来、一跃而过。
一生平衡放,一斜放,一竖放。
齐读文中句。
看录象:美国航天飞机发射了,竖直放。
师:航天飞机与银色飞机相遇时都在飞行,那么谁飞得快?哪几句写出它速度快?细细读课文,体会。
师:举手了,很想说,同桌先说。
生:瞧!----羡慕极了!
师:到底有多快,我们来看一些资料。(出示学生刚才回答的句子)读出声音来。两句连起来读,自己读,指读,生板书:速度快
师:除了这句还有吗?
生:-----一掠而过----
师:一掠而过是什么意思?老师从你们身边很快地经过能说一掠而过吗?
生:话音刚落。
师:光一个词能看出吗?
生:呼的一声。
师:连起来说,光一个词不能说明什么,要联系文章前后。(出示句子)
生自由读齐读
师:读出快来。还有快的句子吗?
生:只一会儿工夫。说理由。
师:俞老师说过要联系文章前后。还有没有?
生:----忙不跌----
师:自己读这一句,指名读。俞老师请你们当航天飞机,课件演示,打招呼。一起说---分角色说。
师:从打招呼中,我们可以看出航天飞机的速度很快。还有快的句子吗?没有了,很好,同学们自己找出了这么多的句子,还合作完成了板书。老师还有一点想问大家,现在有了火箭,能把航天器送入太空,可科学家为什么还要制造航天飞机?到哪儿找?
生:第六自然段。自己读。
生:前面也有。因为火箭没有能力再返回地球。航天飞机能反复用。
生:专程来往于地球与太空之间。
师:从地球到太空,它有没有停留?去不去其他地方?这就叫专程。
生:能把病人送到太空医院。
师:航天飞机的作用非常大,所以科学家要发明航天飞机,齐读再次体会。
除有书上的作用,还有很多作用,自己去看看。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了航天飞机的外形,速度,作用等。
(出示)如果你就是这架银色飞机,你怎么把航天飞机介绍给其他朋友?
如果你就是这架航天飞机,你怎么样进行自我介绍。
如果你就是设计这架航天飞机的科学家,你怎么介绍它?
学生分组合作说,各组派代表上台说。
师:刚才我们时间有限,请个别同学进行了介绍,在课外请你选一个角色介绍,录在录音带上,班队课时再交流。再见!
出彩的:
1、突出了语言的实践。读一读,说一说,摆一摆,找一找,画一画,看一看,演一演等。学习方式比较多样。
2、注意了课程的整合。联系课文进行了拓展,还具有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3、对教材把握、设计层次清晰。
改进:
1、她注意到课程的整合,要放一些,大胆一些,线条粗一些。但我觉得还可以放一些。变老师提供资料为学生自主找资料、网站,合作交流学习。个人到现在也有两个问题:插图有所偏差、送心脏病人上太空医院应有资料依据。
2、教师注意到了对学生的鼓励,但反馈不够,在课堂语言上还可以学习,特别是语言艺术,语言水平及多种表达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由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渲染气氛,接着介绍三国,相机导入研讨题意,交流资料抓住关键,探究中心拓展延伸,悟情明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
通过对描写刘备的神态、语言、动作词句的朗读和感悟,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具准备:
1、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8课多媒体配套课件
2、有关《三国演义》故事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谈话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补充:《三国演义》)
3、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生交流)
4、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刘备字
张飞字关羽字李白字
5、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气)
2、解释课题,补充课题。
引导: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茅草房。请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在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说一说。
(生讲述)
过渡:其实,大家所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字形)
(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
3、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上官、夏侯、司马、玄武)
4、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单凭这一点,你做我的老师了,有些姓我还没听过,回去我查查字典。
5、由这个题目你想到过什么问题?通过三遍读课文,解决了吗?还想问自己或问我什么问题呢?(生交流)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课文朗读,及时正音)
7、课件打开生字版指名认读、连词、释意。
三、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各自默读课文,明确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2、交流讨论。
四、播放课件欣赏:动画演示故事、配乐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深层读悟课文。
2、认真完成写字练习。
师:今天,有几位生字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来了,小朋友们想不想认一认。
生齐说:想。师出示生字卡片:艰难吟诵称赞,最后一张为空白卡片,生笑。
师:这张卡片上的汉字小朋友去哪儿了呢?噢,原来跑到黑板上了。
(师板书“山”字。)
师: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见过哪些山?
生:中学里面的假山。
师:那是假的山,真名叫“土堆”。
生:马陵山。
生:我还从电视中见过一些山。
师:你觉得这些山怎样?
生:高!
师:高!谁来读一下“山”字,告诉老师?
生声音响亮地读。
师:听出来了,山的确很高。
师:其实,在我国陕西省境内就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高山,它就是华山。师在“山”字前板书“华”字。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朗读课文,对华山已有了一定了解。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课文中那位小朋友一起去登华山,看看你觉得华山怎样?
师出示“他们沿着山路……飘着朵朵白云”一段话,生自由读。师在黑板上画一幅“高山”的简笔画。
师:刚才小朋友们一起读这段话,老师听说华山的山路很窄,如果大家一齐读,肯定登不上山顶。请小朋友们各自读,再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你觉得华山怎样?
生:很高!
师:用心读书了。
生:很漂亮!
师:能一边读书一边用心感受。
师:小朋友们,能通过读,把你心中感受到华山告诉老师吗?
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读一读?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师:老师觉得他们没费劲就登上去了。我们和那位小朋友、先生一起去登。(师指着简笔画山脚)现在开始: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画一级级石阶。)
生:没累!
师:接着登!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接着画。)
生:没累!
师:对,可能现在没累,可是,走了这么长时间,才刚刚离开山脚。
如果登到山顶,他们累不累?(师将石阶补画到山顶。)
生:累。
师:等上山顶容易不容易?
生:不容易!
师:这就叫“艰难”!再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注意将“艰难”读得慢一些、重一些。
师:老师听出来了,登山很艰难。请接着读。
生:啊!华山真高哇?
师:究竟有多高呢,老师没听出来。请接着读。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没听出来,好象还有两座山超过了华山。
生再读,注意突出“远远近近、都”等词语。
师:有点听出来了,谁再来读读这句。
生读。
师:没有山超过华山。(师随机画连绵起伏的群山见笔画,以突出华山之高。)
请接着读。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老师听出来了(师随机在山腰画朵朵白云,以突出华山之高。)不过“太阳显得那么近”老师没听出来,是这么近吗?(师随机画了一个很小的太阳。)
生笑:太阳应该有这么大。(边说边做展臂画圈的动作。)
师:咦,太阳为什么会是那么大呢?老师不懂。
生:因为在华山顶上,太阳显得那么近,所以看上去应该很大。
师:原来是这么回事。不过,你得通过读,才能将它读大起来。
生读“太阳显得那么近”一句,注意将“那么”读得慢一些,重一些。
师:太阳是近了一些。(师随机将太阳画大一圈。)如果,你能加上动作读,太阳可能会显得更近,变得更大。
生边做动作边读,师随机将太阳又画大一圈。
师:刚才老师通过小朋友们读觉得华山很高。究竟有多高,在老师脑海中还不是很清晰。谁能读好“啊!华山真高哇!”这句话?
生读。
师:老师觉得华山只有这么高。(师随机画一个短一些的感叹号。)谁能把它读得再高一些!
生跃跃欲试,一生读。
师:变高了一些。(师随机画一个长一些的感叹号。)小朋友们能不能通过齐读告诉老师。
生齐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高!实在是高!(师随机画一个更长一些的感叹号。)
师:刚才老师听了小朋友们的读,知道华山很高。小朋友们能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告诉老师呢?
生自由边读边做动作。
师:我们登上华山山顶,(指着简笔画)看到太阳公公变得胖胖的,白云姐姐在山腰间自由自在地散步,远处群山连绵起伏……看到这样景色,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啊!华山真高哇!
生:华山太美了!
生:真漂亮!
师:小朋友们是这样夸奖华山的,(师板书“咏”字),和我们一起登上华山的那位小朋友是怎样说的?
师小黑板出示“小孩儿情不自禁……回首白云低”一段话。生自由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第二小节,感受卧龙山区的风光美,积累优美词句。
2、初步培养在科普文章中收集、判断、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理解课文,了解大熊猫的有关知识,激发对国宝大熊猫的喜爱之情。体会到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录: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师:昨天,我们踏上了去大熊猫故乡的旅程。回忆一下,大熊猫生活需要哪几个条件?
生1:大熊猫的生活需要四个条件:一是冷暖适度、二是山高谷深、三是箭竹茂密、四是流水涓涓。
师:很好,谁再来说说?
生2:大熊猫的生活离不开四个条件:一是冷暖适度、二是山高谷深、三是箭竹茂密、四是流水涓涓。所以大熊猫的栖息地往往是风景秀丽的地方。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考察队,来当一回考察队员,进入卧龙山区去看一看,考察一番。并且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把你考察过程中的见闻记录下来,完成这一份《考察报告》。听明白了吗?
二、感悟风光,诵读积累。
师:那就让我们进入卧龙山区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看看卧龙山区哪些风光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自由读
师:能说说你对卧龙山区的印象吗?
生1:卧龙山区苍绿幽静,常年云雾缭绕。
师:好,这是你的印象。
生2:满山长着原始森林。
生3:林中鸟鸣声声,山下泉水清清。
生4:高大的云杉、红桦和松树威武挺立。
A、摘录词语
师:看来,卧龙山区的景物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我们就从这段中把你认为能够反映大熊猫生活环境的词语摘录下来,记在你的《考察报告》上。
(摘录的过程中,师相机说话:a摘完的同学自己读读词语。b你可以把词语放在句子中连起来读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屏幕出现六幅图,分别对应六个词语)
师:好,图片上的这些风光,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
生:云雾缭绕。
师:好,这幅图呢?
生:苍绿幽静
师:行,还可能用哪个词语?
生:郁郁葱葱
师:也行。这幅呢?
生:威武挺立。……鸟鸣声声……泉水清清……缕缕白云。
(等学生全部说完了之后再点按课件,出现这六个词语。)
师:多美的风光,用得多好的词语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争取把它记住。
(生齐读)
“云雾缭绕”
师:如果能读出云雾飘飘悠悠的感觉就更好了,再读。……
生:威武挺立——
师:再威武一点!……
生:鸟鸣声声”、“泉水清清”
师:清脆一点。……
B、给卧龙山区风光配解说词。(有感情诵读)
师:考察了卧龙山区这么优美的环境,真值得向人们好好推荐推荐,让这美景走出大山,家喻户晓。你们看过音乐风光片吗?知道吗?(不知道)音乐风光片就是把当地的景观拍成图片或录像,再配上音乐和解说词,声色并茂地向人们介绍迷人的风光。
师:想不想也来制作音乐风光片,玩一玩?
生:想!
师:你看,老师已经把卧龙山区美景的图片连成片段了。(课件放风光片)
(播放完后)
师:还缺少了什么?
生:没有解说词。
师:你们知道配解说词有哪些要求吗?
生1:必须对准图片来解说。
师:对,要跟画面对应、同步。
生2:要有感情。
师: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感情地解说。
生3:解说时字音要准。
师:是啊,挺难的,再说同学们又是第一次配解说词。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先来试着练一练。老师这里有两句话,介绍的是两处各有特点的景观,该怎么解说呢?请同学们自己选一处练一练,试试看。
(生自由练下面两句话)
①高大的云杉、红桦、和松树,像一根根擎天柱威武挺立,青翠的箭竹丛填充着森林里的空间。
②林中鸟鸣声声,山下泉水清清。
师:谁来试一试?(一生举手)你想解说哪一句?
生1:“高大的云杉……”这一句。
生1朗读得一般
师:擎天柱你们知道吗?顶天立地、高耸入云,气势是多么的威武啊,如果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就更好了,谁再来读读?
(指名3-4位学生读,相机评价)
师:威武挺立的感觉读出来了,好的!
师:不错,气势再强些。
师:后面的句子如果再慢一点就更好了。
师:为了增强气势,我请几位男同学一起读,合作一下。
师:太棒了,很有气势!男同学一起读。(男生齐读)
师:对!解说时就应该这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解说。下一句呢?谁是准备这句的?
②林中鸟鸣声声,山下泉水清清。
(指名5位学生读,教师相机评价)
师:再清一点就更好了。
师:还要读出那种清静的感觉。
师:好的!清幽的味道读得很浓
师:这种清静的感觉读得太棒了!
师:真棒!A、指名读4个学生。
师:好,现在把这两处景物连起来解说。男同学解说第一句,女同学解说第二句。
(男女生分句读)
师:读得真好,解说就应该这样,根据景物的不同特点,变换自己的语气、语调。这段中还有几个句子。请你们同桌之间练一练,互相指点指点。
(生练读,不反馈)
C、小组合作,配上解说词。
师:准备好了吗,接下来我们开始试着配解说词了。老师先放一次,你们自己试着解说争取跟画面对应,同步。
(生练习配解说词,但最后一句稍快)
师:看来同学生还是急了点。最后一句图片还没出现,就读完了。千万要记住,要跟画面同步。
师:接下来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讨论配解说词的形式。你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可以几个人一起解说;也可以分工一下,你读哪几句,他读哪几句。先分一分,再练一练。解说时尽量不看书,这样效果会更好。
师:讨论一下,怎么解说呢?分好了就按你们的分工练一练吧。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练练。这次不仅要求跟画面同步,还要根据景物的特点,有感情地解说。开始了——(再放风光图片和音乐)
D、学生汇报。
师:好的,谁来试一试?好,你这组。她们是三人小组。
(课件放风光片,生配解说词。效果很好,台下有掌声)
师:美的风光,美的解说。这就叫——男女搭配,解说不累!(大笑)
师:还有哪组来展示一下?好,同样的也是三人小组。
(学生配得也不错)
师:你看我们多棒,人家电视台花了两个多月才完成呢,我们花了十分钟就完成了。
三、梳理信息,朗读释情
师:对了,别光顾着欣赏这天堂般的美景了,让我们继续去寻找大熊猫。
师:请同学们拿出笔,边读下文边仔细观察,不要放过任何有关大熊猫的踪迹。发现一个迹象就在收上标上一个序号。明白了吗?
(划时插话:由于时间关系,就不用把你的发现再抄写在考察报告里了。)
(学生划得差不多的时候)
师:野外考察,孤军作战太危险,要发扬团队精神。有经验的给没经验的指点指点,建议考察队员互相合作,交流你们的收获。
(小组交流)
师:愿意说说你们的发现吗?
生1:我们发现了大熊猫的粪便,形状像大萝卜。(笑)
师:好的,发现之一。你们有考察者这种认真的科学态度。
生2:我发现了大熊猫幼仔的叫声像小猪一样的叫声
师:呵,这倒是挺有意思的。发现之二,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3:我发现大熊猫的家在紧贴着地面的枯树洞内。
师:大熊猫的家,倒是挺隐蔽的。发现之三
生4:我发现了大熊猫幼仔的样子。“啊,一个多么娇嫩的小生命:大小如猫,胖墩墩的,淡淡的短毛下露出粉红色的皮肤。”
师:多么可爱的小生命啊!谁能把这种可爱读出来?自己先练练
(指名读3、4个,师相机评价)
师:“胖墩墩的”读得特别好。
师:好的,可爱的大熊猫幼仔。
师:好,我们感觉到了这种可爱。
师:太有意思了,真想抱抱它,行吗?难得来一次。
生:不行,国为大熊猫妈妈离仔不会太久,要是看到了,它会发怒的
师:仅仅是怕熊猫妈妈发怒吗?
生:要是把它抱住,会不小心把它摔坏的,会伤害它的。
师:对,还是让这“小可爱”安宁地生长,不要惊扰了它们。那我们赶紧再看一眼大熊猫的幼仔吧!一齐读
师:继续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看见大熊猫步步向“家”走来。这圆滚滚的身躯,油光光的皮毛,逗人的黑眼圈,文静悠闲的样子,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出示熊猫图,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师:你看,这就是大熊猫。大熊猫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1:我觉得大熊猫很可爱
生2:觉得大熊猫很有趣
生3:我觉得大熊猫实在是太可爱了,怪不得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师:对啊,那就请你把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生练读后指名读4个,师相机评价)
师:行,如果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得更浓一点就更好了。
师:听得出来,你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师:你已经读出了十分可爱,谁能读出千分可爱,万分可爱呢?
师:千分可爱。万分可爱的大熊猫谁来试试?
师:是啊,多可爱的大熊猫啊,那我们就一起把我们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
(生齐读)
师: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
生:它的皮毛为什么是油光光的/
师;哦,是这个问题?
生:为什么说大熊猫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师:对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1:因为现在大熊猫的数量很少。
师:对,有道理,可是数量很少的动物的种类也很多啊?
生2:大熊猫是恐龙时代的动物。
师:哦,是一种古老的物种。
生3:因为大熊猫以前只有我们中国有。
师:现在呢?——现在也只有在中国生活。还有呢?
生4:老师,为什么大熊猫的眼圈是黑的?
师:哦,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国宝”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生5:因为大熊猫的数量很少。
师:你们知道大熊猫在我国仅有多少只吗?
生:800多只。
师:800多只,不要以为很多哟。联贯合国有这样一个规定:如果一个物种数量在2000只以下,那就面临着灭绝的边缘!
师:这个问题如果继续研究下去,我们就会有的发现。课外同学们可以组成研究小组,去查阅资料,去求证这个问题。
四、抒发感想、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到大熊猫的故乡——卧龙山区考察了一圈,体会到了大熊猫美好的生活环境和大熊猫的可爱。此时此刻,你们不想对大熊猫、对人们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考察报告》上。
师:写好的同学示意老师。好,你来读。
生1:大熊猫,你实在太可爱了!
师:对啊。
生2:我好想抱抱你。
师:抱抱谁?(大熊猫)哦,我明白了,(笑)你要说完整哟。
生3:大熊猫真是太可爱了,我真想买一只放在家里养。
师:放在家里养?同学们,老师送你一句话——爱,不只是拥有!(掌声)
生4:大熊猫真是国宝,你能送我一只吗?
师:大熊猫能随便乱送吗?只有当作友好使者的时候老家送给外国的。
生5:啊,我们人类真是太伟大了,能把恐龙时代的大熊猫养活下来。
师:大熊猫为什么能从远古时代生活至今,确实是个谜。
生6:人类应该保护大熊猫,要是不保护的话,世界上的动物会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
师:对,这不光是你的愿望,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
生7:大熊猫,我希望你能够永远生存下来,让千千万万的人看看你那可爱的模样。
师:是啊,让这人类的朋友与我们和谐共处是我们每个人美好的愿望!
师: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有了不少的收获,你们还有很想了解的,但在这次考察活动中还没有了解的问题吗?
生1:大熊猫生活在恐龙时代,为什么能生存到现在呢?
师:对,这确实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生2:大熊猫为什么只吃竹子,不吃肉和草呢?
师:是啊
生3:大熊猫为什么这么稀少,而且它那可爱的模样有些动物却没有呢?
师:对,与众不同
生4:我想了解大熊猫是怎样生小熊猫的?(笑)
师:对,生出的小熊猫,使它不会灭绝。
生:大熊猫的粪便为什么是萝卜形的?(笑)
师: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生5:我想了解大熊猫为什么长这么胖,体形这么大?
生6:我想知道我国在保护大熊猫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师:是啊,还有好多未了解的知识,那就把你心中的问题记在《考察报告》上吧。(生记问题)
师:我们回家通过上网、看书查查资料,寻找答案。去完成这份《考察报告》,好吗?——下课!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能自己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中的用处。
2、能运用“自豪”说话。
3、能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瞄准“自豪”
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那小骆驼为什么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指导朗读,走进故事
1、出示骆驼图,问:同学们见过骆驼吗?你觉得它长得怎么样?
2、一匹小红马看见了,它是怎么认为的?
出示这段话:
“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哪!”
指导朗读,读出讥讽的语气。
3、听了这些话,小骆驼十分委屈,于是它把这些话告诉了妈妈,骆驼妈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读出疼爱的语气。
三、师生互动,感悟“自豪”
a)妈妈带小骆驼去沙漠干什么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配乐朗读3-4节。
b)刚才我们一起来到了大沙漠,老师就像小骆驼一样,有许多问题不明白,你们来做骆驼妈妈告诉我,好吗?
师:妈妈,我的背上那两个肉疙瘩,实在是太难看了,能不能动手术把它给割掉?
生:不行,那肉疙瘩里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在沙漠里面用。
师:我们肚子饿了,那就在沙漠里随便找点儿吃的,不就行了吗?
生:沙漠里面没有水源,没有吃的。
生:孩子,沙漠无边无际,一走就要好几天,加上沙漠里又没有吃的,所以,这肉疙瘩非常有用。
师:喔!我明白了。那我的脚掌又大又厚,连鞋子都买不到穿,要它有什么用?
生:孩子,它的作用可大了。你看,我们脚下全是松散的沙子,有了它,我们在沙漠里行走,就不会陷进沙子里去。
师;可小红马的脚小巧玲珑,在沙漠里行走,一定会比我们跑得快。
生:不,不,不,小红马进入沙漠,那就连脚都拔不出来了,怎么走,怎么跑呢?
师:可我还有一点不明白,那就是我的眼毛,别人都长了一层眼毛,而我偏偏长了两层,就比戴了眼镜都难看。
生:你可别小看它,有了两层眼毛的保护,就不会有沙子进入眼睛里了。
师:一层眼毛不也够了吗?
生:不,沙漠里的风沙非常大,都能把天和地给遮挡了,两层眼毛才行哪!
师:小结。板书。
四、迁移运用,强化“自豪”
在生活中,你一定也有感到自豪、骄傲的地方,愿意告诉老师和同学吗?为了说的更好,先把它写下来吧。
生:练习。
指名朗读。
生:我值得自豪的是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它能写字、画画、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生:我值得自豪的是我有一个很疼我的妈妈。她用无私的母爱关怀着我,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生:------
五、拓展思维,发展语言
一天,小骆驼又在小溪边照镜子,又遇到了小红马,你猜猜会发生什么事吗?同桌一个演小红马,一个演小骆驼,表演他们的第二次相遇。
同桌练习表演。
指名上台表演。
六、说写结合,深化认识
续写故事《第二次相遇》
附学生习作:
一天,小红马和小骆驼又在小溪边相遇了,小红马傲慢地说:“你还来小溪边照镜子,真是不止羞耻!”小骆驼说:“虽然我的样子很难看,但是我那些丑陋的地方却有很大的用处。”小红马听了,哈哈大笑起来,问:“有什么用处呢?”小骆驼说:“我的脚掌又大又厚,可以在沙漠里轻松地走动,我的两层眼毛能挡住铺天盖地的风沙,不让沙子进入眼睛里,尤其是我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在沙漠里用的了。”小红马不相信,小骆驼说:“不相信的话,你跟我到沙漠里走一趟吧!”小红马跟着小骆驼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小红马站在沙漠里不能动弹了,而小骆驼它却轻松地走着。忽然,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地刮过来,小红马的眼睛里全是沙子,睁都睁不开,而小骆驼的眼睛里却没进一点沙子。沙漠比赛结束了,小红马惭愧地对小骆驼说:“对不起,当初我不该那样说你。”小骆驼笑着说:“没关系!”从此,小红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可貌相呀!往往丑陋的东西也能发挥它巨大的作用。
(刘书亮)
评析:
一、追求平等对话。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因此,课堂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以教师扮演骆驼妈妈,学生扮演小骆驼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沙漠之旅这一部分,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不再是“墙角数枝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多与学生交流,多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努力为学生的学习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展开想象,表演小骆驼与小红马的第二次相遇,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经意间,课文的语言已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培养了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联系实际,用自豪说话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写的能力,更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了自豪感。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中国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人 刘备 —————→ 诸葛亮
情节 尊重人才
(生气下马步行轻轻地恭恭敬敬)
出山辅助
环境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师: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平静。可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加上对词的理解。
生:开始练读课文。
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在他读的时候注意配音。
生:读课文。同学们做动作理解“窃窃私语”,配音理解“嗡嗡”、“啾啾”、“汪汪”、“打鼾”等词。
师:同学们对“窃窃私语”和“汪汪”理解的真好!请你听听我这是蜜蜂“嗡嗡”、小鸟“啾啾”和“打鼾”的声音吗?学三种动物的声音。
生:不像。
师:为什么?
生:蜜蜂“嗡嗡”叫的声音太重了,小鸟“啾啾”应该这样叫“啾-啾啾,啾-啾啾......”
师:说的真好!而“打鼾”的声音像什么?像不像驴叫?所以,同学们应该注意要把声音模仿得像。下面请同学们边感情朗读课文边加声音,齐读这段。
生:齐读。
师:要求学生练习背诵。
生:齐背课文。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段背熟了。
师: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作者在这里写了几种?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边读
边画出这几种动物。
生:自读课文,画出几种动物。
师:同桌配合,边读边加动作,看哪两个同学加的最像。
生:自由练读,加动作。
师:检查配合情况,请一同学读课文,一同学加动作。并指名表演好的同学到前台表演。
男女展开朗读比赛:男同学读时,女同学做动作,女同学读时,男同学做动作。
师:引背“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就是惊人!我看同学们把两部分连在一起,能不能背下来,为了保证背诵的正确性,还是请同学们认真快速地再读两遍吧。
生:自读。
师:检查背诵。
孩子的记忆速度是我没有料到的。看看下课的时间未到,我便让孩子抄写了自己喜欢的语句。
近,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到对语文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时指出,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来贯彻这一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多学一点呢?在11月份,我校星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大胆的语文阅读课。
以下是笔者《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
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习背诵了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习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
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叹服不已,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接着吟诵)周瑜是英雄,刘备、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课我们初学课文《三顾茅庐》后,已感受到了刘备邀请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我们更深入地去细细体会。我们首先来学习一顾茅庐,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一个小组读)
生(1):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刘备当时是皇叔,诸葛亮还是一个村夫,可见刘备十分虚心。
生(2):刘备上前敲门,古代像刘备这样的身份,应该叫关羽或张飞上前敲门的。
师:昨天黄老师还把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原著三顾茅庐这一章节复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昨晚分组共同自学。我们把原著改编得很简单,原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吗?(我校属于寄宿制学校)
生: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刘备明知诸葛亮今天不会回来,但他还不死心,还要待片时。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刘备二顾、三顾茅庐,认真思考,哪些词句中能表现刘备能礼贤下士,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呢?并把这些语句读好,还可以用原著来补充。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小组(1):(有感情朗读)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从刘备生气斥责张飞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不辞辛劳。(全班分角色齐读这两句话)
小组(2):(有感情朗读)当时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刘备轻叩柴门当时天气这样寒冷,刘备都不在乎,说明他十分诚心,同时也想让诸葛亮知道他的诚意,还有轻叩,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
小组(3):原著中对当时恶劣天气的描写更具体。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读得很精彩,学生不由鼓掌)这里更可以看出刘备为表现自己的诚心,不畏严寒。
师:朔风凛凛是什么意思?
生:北风很寒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查字典的。
师: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种头饰,是插在头发上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中学到的。
师:你课外读的书肯定不少,真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当时白雪皑皑,天气特别严寒吗?(齐读原著)
师:《三国演义》写作有一个特色,作者总是在小说中插入一些诗歌来增加小说的艺术价值。原著中还有一首,它的重点也是突出刘备二顾茅庐时天气十分恶劣的。
生:(朗读)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师:哪句是描写风雪很猛的?
生: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有感情齐读后,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冒着大雪二顾茅庐的片段)
小组(4):(有感情读)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不行。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门阶下等孔明醒来。刘备在离茅庐半里外就下马步行,他原本骑马走这么多路就很累,还下马步行。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他醒来,这些说明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自己的长辈、老师一样,很像程门立雪中的学生。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考考你们会不会看电视。从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播放三顾茅庐时刘备下马整衣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电视剧片段)
生:刘备下马后不仅自己整衣,还帮两个兄弟整整衣。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又慌忙整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师:你从前见谁前,这样整整衣着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时。
师:从这一细节可见刘备注重礼节,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会观察。
生(2):刚才影片中,书童三次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三次劝阻他不要打扰。表明刘备特别尊重诸葛亮。还有张飞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说明刘备十分有耐心。
师:这里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文有几处写到张飞呀?
生:四次,写张飞的鲁莽,没耐心,对比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和耐心。
师:那我们把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
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下跪,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重要片段齐读一遍。(学生有感情的齐读)
师:如苍生何!苍生是什么意思?
生:天下百姓。这句话是说你不出山,那天下的百姓怎么办?
师:你真聪明,平时你肯定读了很多古代文章吧。
师:这时刘备的诚心表现到了极点,诸葛亮被他的诚心和忧国忧民的品质打动了。
(播放影片孔明出山片段)
师(总结):刘备用他那至真至诚的心,三顾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正因为刘备的仁义爱才,所以后来诸葛亮为刘备,为蜀国鞠躬尽瘁,帮刘备成就了大业,他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有了用武之地,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师:学了三顾茅庐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生(1):我们对待别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生(2):我们现在也要像刘备一样尊重人才。
师(补充):我们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生(3):我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许多相关课程资源宋词、《三国演义》原著、《三国演义》电视剧,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电视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堂课,不论是课前小组学习原著,还是课堂中小组讨论与全班分小组汇报中,师生始终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可以说明刘备礼贤下士,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来共同探究学习的。这样就让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突破了以往课本为中心的做法,使相关教学资源得到有机整合
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教科书、电视电影、网络、图书馆等等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把宋词、《三国演义》原著和电视剧片段引入到语文课堂,而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些教学资源都成为了学生研究的对象,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课堂重点探究问题服务的,使它们得到有机地整合。这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形和式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153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