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胡同文化”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胡同文化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到了北京去旅游,.最想去看看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北京城,北京人,一定要去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去感受北京古老的文化气息。”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建城已有两千多年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蒙古族统一中国,元朝的皇帝把都城定在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并对大都进行了城市规划,把京城建得方方正正.正中央是皇宫,象征着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严,周围便是遍布京城的四四方方的胡同和四合院,时至今日,北京的胡同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老人的一篇文艺小品文《胡同文化》,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2.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歌曲,看一看图片
展示Flash课件,看图片,听歌曲北京的胡同,思考,歌曲唱出了北京胡同什么特点?
二.学习1——4段,概括要点,掌握胡同特点
课文中哪些段落也写北京的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明确1——4段,从北京胡同方正,取名,宽窄,网络几方面写出了正,俗,多,静的特点。
三.学习6——12段,突破重点,理解文化内涵
1.歌曲唱的是“北京的胡同”,而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因此本文的重点应是“文化”。胡同是一种建筑,怎么会成为一种文化呢?其实文化的范畴很广,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等等。民以食为天,我们就以饮食文化为例,例如四川人好吃辣,一种泼辣豪爽的性格;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性格......一定的物质承载着一定的精神财富,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性格.那么胡同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它也是一种文化形态.胡同里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呢?
2.文章第几段提到胡同文化?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胡同文化?(第五段,承上启下,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研习6——9段
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第六段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种封闭的文化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9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明确:四个方面来写:居住:安土重迁(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封闭保守的心理)
人际:过往不多(心灵缺乏真正的交流,内心是封闭的)
饮食:易于满足(惟我独尊的优越感,拒绝了外界有价值有意义的好东西,故步自封)
处世:冷眼旁观(关键词“过”“闹”过去了,在人们心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短暂与无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比较阅读,展示课件(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比较阅读完之后,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原文口语,选择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寻常食物,形象地勾画出北京市民贫苦的生活境况和知足常乐的心理。一声“嘿”,道出内心的惊喜,美滋滋,乐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备。
小结:北京人安土重迁,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怀旧情结;北京人易于满足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知足常乐的心态,北京人安分守己又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谨小慎微,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忍”。怎样理解“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研习10——12段,文章用哪些事例来表现北京人的“忍”?
(1)《八月骄阳》关键词:“顺民”,“安善良民”,“秉公守法”,“有棒子面就行”
(2)电梯事件重点品味“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活画出“忍者”的形象,置身事外,冷眼旁观,逆来顺受,最后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充满调侃的语气。
四,探究胡同文化形成的根源
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让学生深入探讨
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
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北京是封建时代中央集权的中心,面对皇权的威严,朝代更替,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北京城的老百姓__一介小民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忍耐,苟安,做安善良民.只有“忍”才能让他们苟活下去,面对皇权,维持草民仅有的一点尊严。特定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态.
胡同文化便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是一种民族性格。
五,探究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也将最终走向没落.面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没落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听朗读,谈感受。
教师简单点拔: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六.拓展延伸
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北京人又向我们展现出怎样的文化呢?那么今天的北京还是这样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吗?新时代的北京人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呢?
学生畅谈今日北京。

精选阅读

胡同文化2


延伸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的胡同日渐被高楼大厦取代,更多的在高楼中长大的人认同“高楼文化”“社区文化”,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变化?

作业布置

以居住环境与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仪)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出示图片或照片或投影仪)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胡同文化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胡同文化4


然而,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

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

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认识昔日生活的形态与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在“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实用性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进入“历史”之后,就变成纯精神的文化物品与人文环境了。同一件事物,它们本身并没有变化,还是原来模样,这变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它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眼光看出来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眼光,也就是眼力。

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做无用的东西丢弃了。昔时器物被当作破盆破罐,旧时房舍被当做危房陋屋。看来这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而来看的。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

当柏林墙将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派人跑到德国,去购那些涂满图画与文字的墙体碎块。出价之高惊骇一时。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觉悟到,这座被时代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过往不复的珍贵的历史象征。德国政府被惊动了,于是决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不拆了,保护起来,永世珍存。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

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注释:柏林墙:1961年民主德国沿西柏林边界构筑的隔离设施,原称“反法西斯防卫墙”,后一般称“柏林墙”。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决定开放柏林墙。1992年,柏林墙被拆除,民主德国解体。

1.“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这句话中“看”的意思是:()

A使视线接触人或物B观察并加以判断

C访问D照料

2.“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对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也就是把文化看做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

B生活与生存的意义相同。

C“文化退到生活之外”,这是对文化的狭义理解

D狭义地理解文化,也使生活变得空虚与空洞

3.“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就是说“厕所文化”,也不是对文化的侮辱,人类生活的一切都应视为文化,厕所也不例外。

B作者认为把文化与厕所联系起来,这是对“大文化”的误解和嘲弄。

4.对“酒文化”这个例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种生活资料都是一种文化载体,与此有关的历史,都具有文化的意义。

B中华文化不能狭窄地理解为儒家学说

C中华文化存在于中华民族生活的一切方面

D文化眼光有助于生产者推销商品,也使消费者在物质享受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

5.“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意思就是()

A活着的状态还谈不上文化,历史的状态才是文化。

B活着的状态还谈不上文化,历史的状态才有全部文化意义。

C活着的状态作为文化载体发挥着实用价值,历史的状态才是文化。

胡同文化1


《胡同文化》

教学目的

1.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本课的语言

2.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问题:1.你对汪曾祺有什么了解?

2.你了解北京的胡同吗?

3.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化的含义吗?

自读课文并讨论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2.学生朗读课文6-9段,教师配乐范读10-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3请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亲切、欣赏、不满、批评、怀旧、怅然低徊。

4品味语言:

1让学生自己读第8段、第11段对话部分找同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2段读“这二位同声说”后面的部分、第13段。读的过程中体味句中蕴含的感情。

2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形式表达一种感情。

语言特点总结:

汪曾祺的语言文白夹杂,有时极雅,有时极俚,时能出人意表。他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他的语言有文人气,但又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是一种纯熟,寓绚烂于平极的语言。

延伸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的胡同日渐被高楼大厦取代,更多的在高楼中长大的人认同“高楼文化”“社区文化”,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变化?

作业布置

以居住环境与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教案示例一

《胡同文化》

教学目的

1.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本课的语言

2.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问题:1.你对汪曾祺有什么了解?

2.你了解北京的胡同吗?

3.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化的含义吗?

自读课文并讨论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2.学生朗读课文6-9段,教师配乐范读10-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3请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亲切、欣赏、不满、批评、怀旧、怅然低徊。

4品味语言:

1让学生自己读第8段、第11段对话部分找同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2段读“这二位同声说”后面的部分、第13段。读的过程中体味句中蕴含的感情。

2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形式表达一种感情。

语言特点总结:

汪曾祺的语言文白夹杂,有时极雅,有时极俚,时能出人意表。他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他的语言有文人气,但又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是一种纯熟,寓绚烂于平极的语言。

高一上册《胡同文化》教案(人教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上册《胡同文化》教案(人教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胡同文化》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进行叙事抒情,带我们了解了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教版高一上册《胡同文化》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的

1.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本课的语言

2.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问题:1.你对汪曾祺有什么了解?

2.你了解北京的胡同吗?

3.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化的含义吗?

自读课文并讨论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2.学生朗读课文6-9段,教师配乐范读10-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3请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亲切、欣赏、不满、批评、怀旧、怅然低徊。

4品味语言:

1让学生自己读第8段、第11段对话部分找同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2段读“这二位同声说”后面的部分、第13段。读的过程中体味句中蕴含的感情。

2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形式表达一种感情。

语言特点总结:

汪曾祺的语言文白夹杂,有时极雅,有时极俚,时能出人意表。他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他的语言有文人气,但又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是一种纯熟,寓绚烂于平极的语言。

延伸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的胡同日渐被高楼大厦取代,更多的在高楼中长大的人认同“高楼文化”“社区文化”,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变化?

作业布置

以居住环境与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152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