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十三课《人琴俱亡》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十三课《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感受人物事件,了解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兄弟间的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课文,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成语填空练习。(出自《世说新语》)
望(梅)止渴(鹤)立鸡群
口若(悬)河应接不(暇)
大家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本书吗?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出自《世说新语》的文章。(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者、作品,出示教学目标。
1、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志怪小说,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
2、出示目标:
(1)掌握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背诵课文。
(2)体会兄弟间的至爱亲情。
三、学习课文
一读课文,正确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1、自由读课文,将课文注释中的注音读准确。
2、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生齐读重点字词读音,师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二读课文,理解地读。(要求:文从字顺)
1、学生对照注释,试译课文,如有不会的词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解决。
2、教师解疑。
3、教师检测。
你能订正下列译文中的错误吗?
(一)解释划线的词
(1)……俱病笃(忠实)
(2)语时了不悲(句末语气词)
(3)便索舆来奔丧(绳索)
(4)子敬素好琴(白色)
(5)弦既不调(既然)
(6)因恸绝良久(因而)
(7)月余亦卒(结束)
(8)便径入(小路)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凭什么总听不到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就把绳子放在车上来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三读课文,发现地读。(要求:读出疑问。)
1、学生思考提出疑问。
重点研讨:
(1)为何“了不悲”、“都不哭”?
(2)“琴不调”说明什么?
学生质疑预设:
(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俱病笃)
(2)子猷听见自己的亲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有悖常理呀,这怎么理解?(强忍悲痛,道是无情却有情)
师从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和文化特征方面引导。
(3)为什么“琴不调”?
(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无法将琴弹协调)
(4)子猷是怎样一个人?
(教师补充故事加课理解)
故事:夜访戴逵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shàn)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诵读课文:有感情地读。(配乐:《高山流水》)
学生读出哀怨、悲凉、凄婉的感情。
四、链接生活,体验深情
结合语境,仿写句子
“兄弟”这个词语的内涵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更多的不再是血脉相连。我们这个集体就是一个家,同学们就如同兄弟姐妹一般。
我们是兄弟姐妹,当你需要帮助的时,我会悄悄站在你身边。
我们是兄弟姐妹,当你获得荣耀时,我会第一个为你鼓掌。
我们是兄弟姐妹,当你失败苦闷时,我会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
五、熟读成诵,背课文。
方法:减字背诵法
六、布置作业
书面翻译并背诵全文。
附:
板书设计
人琴俱亡
刘义庆
人亡——抑制——了不悲
琴亡——喷发——恸绝良久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民族分化政策。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2.文天祥坚持抗元的正义之举及被俘后不畏威胁、坚贞不屈、从容赴死的崇高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光照后人,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元朝完成国家统一的原因,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及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本课的难点:如何理解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重、难点的解析: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统一了蒙古各部。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的建立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促进了民族融合。
教学手段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和资料。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欣赏歌曲《草原风情》,这首歌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蒙古族)提到蒙古族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草原、羊群、蒙古包……)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时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他们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配音乐出示课题)
第13课元朝的统治
一、蒙古的兴起(板书)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显示北朝民族《敕勒歌》配音朗诵)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古朴的北方民歌,把我们带到了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勤劳勇敢的蒙古族是如何兴起的呢?
(放录像,介绍蒙古族的由来及发展)
师提问:蒙古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是什么原因使蒙古族的经济发展起来的?
(生看录像,结合教材回答)
(1)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2)与其他各族的经济联系加强,促进了蒙古各部的社会发展。
师:非常好!请同学们继续看大屏幕。
(出示《蒙古秘史》中的一首诗歌):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师: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那么当时人们最渴望什么?
生:渴望统一,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教师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要想完成统一,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力量来领导,还应有一位强有力的核心人物,这位时势造就的英雄人物就是——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放录像,显示成吉思汗人物特写),成吉思汗的主要业绩是什么?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板书)
师: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够统一蒙古各部?
(继续放录像,了解成吉思汗幼年经历及主要业绩)
师简介: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家庭,12世纪时,随着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部奴隶主贵族为了掠夺奴隶、牲口和财富,彼此展开了残酷的战争,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铁木真凭着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克服重重困难,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从而使蒙古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并摆脱了金朝的压迫和奴役。蒙古建国以后成吉思汗开始向南方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他三次进攻西夏,迫使西夏降服,又大举攻金,迫使金遣使求和。与此同时,他还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建立起横跨欧亚的大帝国,铁木真不愧为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毛泽东也曾慨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生归纳原因):(1)人民渴望和平、统一;(2)铁木真本人机智勇猛,有雄才大略。
师:非常好!我们该如何评价成吉思汗呢?
(生回答)略。
师总结: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英雄,他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起强大的蒙古政权,使蒙古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他不愧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政权,使蒙古人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之后,蒙古族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呢?
三、元朝统一全国(板书)
(放录像,了解元朝统一全国的经过,重点突出忽必烈建立元朝,显示忽必烈人物特写镜头)
(生联系教材得出)
1.元朝统一过程(板书)
(1)灭西夏、金,并逐渐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2)忽必烈继承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3)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南宋灭亡。
(师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讲解)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辽、宋、夏、金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请同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元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
生回答:……
师分析: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势力逐渐强大,尤其是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②金、南宋等政权日益腐朽。
(2)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
生回答:秦汉、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统一南北朝、元朝建国。
师归纳:不错,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
2.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板书)
元军南下进攻临安的时候,南宋抵抗派大臣文天祥组织军队英勇抵抗。
(放录像,了解文天祥生平)
师简介: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今江西叶安人,他才华出众,考取过状元,1276年出任右丞相,元朝大兵压境时,毅然把自己的家财充作军费,坚持抗元,后因寡不敌众,被元军俘获。文天祥被元军押解经过零丁洋(今广东珠江口外)时,写下了《过零丁洋》一诗以明其志。(大屏幕逐句显示《过零丁洋》全诗,同时配以有感情的朗诵)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中广为流传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后来,他在大都被囚禁三年,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正气歌》,表现了他誓死不变节的浩然正气。他拒绝了忽必烈的多次诱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从容就义。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讨论:文天祥为什么值得敬佩?
(师点出)既然元朝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文天祥组织了抗元斗争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佩,这是为什么呢?
生回答:……
师总结:文天祥面对元军的进攻,组织南宋军民进行抵抗,保卫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正义之举;兵败被俘后,囚禁大都,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这是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的真实写照,这种崇高的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
元朝统一全国以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的?
四、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1.行省制度(板书)
大屏幕显示《元朝疆域形势挂图》,同时在下面空白处依次显示如下几个问题:
(1)元政府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其具体内容如何?有什么影响?(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2)中书省位于何处?相当于现在的哪些省区?
(鼠标点击中书省位置,学生指出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
(3)最大的行省是哪个?其最北部到达哪里?
(依次闪现各行省区划,学生比较面积大小)
(4)元朝是如何管理台湾的?回顾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鼠标点击形势示意图上的琉求)
学生回答: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求。
师生共同总结:元朝时的琉求即今天的台湾,三国时称夷洲,当时台湾高山族就与东南沿海汉族有着密切往来,公元24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隋朝时,台湾称琉求,大陆商人常到琉求贸易,移居台湾的人日益增多,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
(5)元政府对西藏采取了怎样的管理方法?汉、藏两族的关系如何?
(鼠标点击形势示意图上的宣政院辖区)
师生共同回顾汉藏两族的关系:唐朝时,藏族的前身吐蕃人的部落日益壮大起来,过着农耕和游牧的生活,他们勇敢善战,统一西藏各部,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放录像《文成公主》片断,了解唐朝时汉、藏两家的亲密关系)文成公主入藏,表明汉藏两家已合同为一家,这一历史的见证,迄今仍保留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到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
元朝在行政上加强对西藏管理的同时,还非常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大屏幕显示八思巴朝见忽必烈图)点明忽必烈封藏族人民的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帝师及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和朝见忽必烈等都反映了中央与西藏的密切关系。
师强调: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任何妄图分割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逆人心而动,都终将被历史的车轮辗得粉碎。
行省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1)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民族融合(板书)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略。
师(出示课件)小结表现:(1)汉人开发边疆;(2)边疆各族内迁;(3)契丹、女真族汉化;(4)回族开始形成。
(师补充回族的形成)
回族是我国回回族的简称,它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大约从7世纪中叶以后,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中国经商,逐渐定居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和长安等地,被称为“蕃客”。(2)13世纪初,蒙古军队西征期间,又有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中原,散居于我国各地,他们在元代的官方文书中被称为“回回”。后来,他们由于通婚和经济文化联系,同汉人、蒙古人、畏吾儿人等经过长期融合发展,到元朝末年开始形成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具备了一个民族的雏型。(3)明朝建立后,逐渐融合成为回族。
元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各民族的大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各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在民族融合的和谐乐章中也存在着不协调的音符——元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五、民族分化政策(简单了解)
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回答如下问题:
(1)民族分化政策实行的目的,其主要内容?
(生回答)略。
(2)民族分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课件显示几种观点:①民族矛盾;②阶级矛盾;③其它。)
师生讨论形成共识:实质是民族形式下的阶级压迫。
(课件显示)1.思考题:为什么说元朝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生回答)略。
师总结:元朝实现统一后,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许多民族在一个地区交错杂居的局面,这不仅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2.讨论题:元朝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文天祥抗元又是值得我们肯定的,难道这不是矛盾的吗?为什么?
(三)小结
(大屏幕显示本节知识结构,教师根据知识结构小结)
(四)巩固练习
(课件显示)
1.试试看:说出你所知道的与下列几项有关的内容(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
(1)成吉思汗
(2)澎湖巡检司
(3)读读看(史料)……成宗大德年间,全国除大都附近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一部分地区划为“腹里”,直属中书省外,共划分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凡银粮、兵甲、屯种……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你能从材料中得到什么信息?
3.查查看:
请同学们查阅有关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300~500字的关于台湾发展历史的小论文。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056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