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学 生 活 动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鼓励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考原因;
评价结论。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记录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思考怎样对待实验动物。恰当给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提醒学生处理实验动物。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发言,举出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例子。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举例子。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发言,举出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举例子。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全班分组,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带领各组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准备教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学生:以组为单位捕捉10只鼠妇,对半放入装有湿土的两个黑色瓶中。

教学过程:
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吗?
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
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
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
(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设
(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这个问题的假设的答案,怎样验证谁说得假设对呢?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怎么样才能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个大托盘,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放在里面两边,然后在托盘相应的一边盖上纸板,另一边盖上透明塑料板。
师:看来,这位同学受到了我们桌子上准备的实验器材的启发,不过我想问这位同学,不盖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证了光线明亮吗?
生:盖上可以防止鼠妇爬出来。
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两边的土壤改成都是干的土壤或者都是湿的土壤,不然的话,就说不清楚是土壤的干湿还是光线的明暗使鼠妇爬动。
师: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妇爬走是不是和光线变明亮有关,只有在其它的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线的明暗这一对不一样的条件对鼠妇有没有影响。
师:像这样的光、水、温度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条件,我们把它们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师板书——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等)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们就把它们叫做……
生: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生物因素)
师:那么,改成都是干的土壤好呢?还是改成都是湿的土壤好?
生:改成湿的土壤好。
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鼠妇一般是在潮湿的地方,在干燥的地方没有看到,推测鼠妇习惯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把鼠妇放到湿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适应,很快安静下来,有利于我们观察鼠妇的活动,避免造成大的实验误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刚才推测人掀开石块这种刺激也可能是鼠妇爬走的原因,把鼠妇放进去对鼠妇来讲是一个很强的刺激,它不会四处乱爬吗?
师:会。
生:那怎么计算鼠妇哪边爬得多呢?
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说说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把鼠妇静置几分钟,等它脱离了这种刺激的影响后再开始计数。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因此,我们要让鼠妇静静地在里面呆上几分钟,让它适应一下实验装置的环境,避免由于鼠妇的紧张而造成实验误差,这同时提醒我们做实验时要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

师:大家对这个实验装置考虑得很严密,看来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想研究某个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条件控制起来,避免它们的干扰。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二个具体的操作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实验第一步,大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鼠妇怎么样放进去呢?我们每个实验小组两个瓶子里各装了5只鼠妇,是一起放进托盘的某个地方呢还是分两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里比较好?
生:我觉得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比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边爬。
师:有其它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仅仅看出它们往哪边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在明亮和阴暗中的鼠妇数量来证明鼠妇喜欢哪种环境,而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不方便计数,因为中央区域处于阴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处于这一区域的鼠妇算作哪一边的。
师: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同时在托盘的两边一起放,5只鼠妇放在明亮区域的中央5只鼠妇放在阴暗区域的中央,这样便于计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好,根据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2、3分钟后分别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断它喜欢哪种环境,但是,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进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经计数了。这二种情况都会带来误差,怎么样解决它们呢?
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
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两个表格)
表格一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
环境2min3min4min5min6min7min8min9min10min11min
明亮
阴暗
环境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9组10组11组12组13组
明亮
阴暗
表格二不同环境下各小组的鼠妇平均数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分工的情况以及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上讲台)我们小组是这样分工的:甲同学负责把鼠妇放进去,并盖好纸板和塑料板;乙同学计时;丙同学统计鼠妇的数量;丁同学负责记录。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的第一个表格内记录实验数据)。
师:看上去这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中,每次记录的数字大都是阴暗处的比明亮处的大,其它小组的情况也是这样吗?
生:是这样。
师:10组数据挺多的,有没有更简单明确的表示实验结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运用数学中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进一步追问)具体怎么求?
生:明亮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阴暗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
师:(启发提问)这可能会得到小数,怎么处理呢?
生:四舍五入。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舍五入来处理!因为数学老师讲过,应用题要按实际情况处理,这是实际问题,鼠妇超过半只才能算一只,所以应该是小数点后的数字大于0.5才进一位,并且只保留整数。
师:很好,每个小组计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后各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各小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个表格中记录数据)
师:看,用平均数表示大家的实验结果就十分简单明了。实际上,我们班有13个组,相当于做了12次重复实验,我们知道,实验重复的越多,就越容易减少误差,得到的结果就越可靠。比如说我们扔一枚硬币,落地时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结果假如是正面朝上的话,我们并不能得出“扔硬币落地正面会朝上”的结论,因为大家都知道,多扔几次就可以得到硬币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结果是一样多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处理这13组实验数据呢?
生:将每一组的平均值加起来再求一次平均数。
师:很好,这位同学反应很快,说明他理解了处理重复实验数据的方法,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平均值。
(学生计算,汇报)
师:明亮处的平均值是2,阴暗处的平均值是8,这两个平均值可以说明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环境变明亮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师:其实不仅是光,在我们完成刚才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想到鼠妇的生活也许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土壤的潮湿程度以及温度等等。请大家参照我们课堂上设计的这个探究性实验的装置和步骤,设计一个类似的探究实验,看看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响。由于时间的原因,同学们只能下课以后去试一试了。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课后完成自己设计的另一个探究实验后,鼠妇怎么处理呢?
生: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师:好,我们就要养成这种爱护实验动物的好习惯。
四、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师:同学们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说过,人掀动石块或移动花盘会使鼠妇爬走,影响鼠妇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当然也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际上,自然界中这种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螳螂对蝉生活的影响和黄雀对螳螂生活的影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捕食关系,大家还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
五、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转而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大家举的例子都不错。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它对环境就不会有一定的影响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10页图1-6“土培中的蚯蚓”阅读相关文字,思考这个问题。
生:蚯蚓在土壤里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
生:蚯蚓会吃掉落叶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环境污染;蚯蚓的粪便是植物生称的好肥料;还有,蚯蚓是高蛋白的,营养丰富。
(同学们“哄”的一声都笑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通过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生物确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我们可以想到,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它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比如说蚯蚓没有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话,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影响土壤的。请大家翻到课本第8页,观察节头情影图“沙漠中的仙人掌”,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学生观察、思考)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并讨论)

相关知识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归纳

重要名词:
1、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4、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绝对的。
必备语句: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不会因为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因此适应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所以,适应具有相对性。
2、适应的普遍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3、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4、保护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相似,利于取食避敌,避役(变色龙)、比目鱼、雷鸟、蝗、某些沙漠植物。
5、警戒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形成对比色,具有恶臭(毒刺)或者鲜艳色彩(斑纹)的特点,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敌人不要侵犯,以防止“两败俱伤”。警戒色是冒充的“艺术”,以鲜艳色彩向动物们发出警告。(例如:黄峰、蝮蛇体表的斑纹、瓢虫体表的斑点)
6、拟态:生物形态、色泽模拟背景生物体,(如:竹节虫、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有的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蜂兰。)
7、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课后小练习
1.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
2.非生物因素:光、______、水、______等。
3.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________。
(1)______关系。举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2)______关系。举例:稻田里的杂草与水稻。
(3)______关系。举例:一个窝里的蚂蚁。

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新人教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新人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根据实例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捕捉鼠妇时所观察到的鼠妇的生活环境,或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围绕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教师可多举例子帮助学生学会正确控制变量和合理地设置对照实验。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湿度、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在探究实验中可以研究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一般只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在实施计划时,为了使实验数据准确,可以多观察几次,取多次观察的平均值,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然后将结论与假设进行对比。表达和交流是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充分交流。
关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或者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竞争和合作等关系。
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师可让学生课下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出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与环境的适应性。也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说出资料中每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主要适应环境中的哪一种因素,从而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学生收集的资料以及教材中列举的资料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来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资料、探究活动等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4.能够选取多方面的实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5.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
2.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竞争和合作等关系。
3.通过分析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并结合教材中的图片资料,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认同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2.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难点
1.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课前准备
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准备鼠妇若干只。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森林的优美画面和资料,并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牛羊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你知道它们的生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吗?
(2)在茂盛的森林中生活着大量的动植物,如果我们把高大的树木移栽到大草原上,它们是否还能生长得非常茂盛呢?
学生分组边观察,边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牛羊的生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牧草、其他的食草动物、空气等。
(2)这些树木不会生长得很好,因为这样的环境适合牧草的生长,但是不适合树木的生长。
由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引入课题。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太空画面:

教师提出问题:
1.在广袤的银河系中有众多的星球,你知道哪些星球上有人类居住吗?
2.我们生活的地球哪些地方适于生物的生存?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展示,不同的小组进行补充。
目前可知地球是人类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但是,并不是地球的所有地方都适合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例如:地壳的内部是不可能有生物生存的。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只有它表面的这一薄层,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资料1:长颈鹿生活在热带草原上,主要以草为食物,当旱季来临,草原上草的数量减少时,它们就会集体迁徙到有稀疏树林的地方,采食树叶,有些颈比较短的长颈鹿会因为吃不到高处的树叶而死亡。

资料2:鱼儿必须生活在水中,离开水很快就会死亡。而热带植物必须生活在温暖的地方,移栽到寒冷的地方后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就会死亡。
(1)资料1中的颈比较短的长颈鹿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在旱季,草原上草的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资料2中鱼儿离开水会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将热带植物移栽到寒冷的环境中会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4)以上两组资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并阅读资料后分组讨论,并在小组内进行展示。
长颈鹿主要以草为食物,但是,当草的数量较少时,就只能迁徙到草原中有稀疏树林的地方,采食树叶,颈比较短的长颈鹿会因为食物不足而死亡。在旱季,草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水分不足。鱼儿必须生活在水中,因为鱼在呼吸时吸入的是溶解在水里的氧气,如果离开水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窒息死亡。热带植物在寒冷的环境中会死亡的原因是温度太低影响植物的正常生活。以上两则资料说明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学生质疑: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几类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影响生物生存的水分、温度等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长颈鹿生存的草、树等属于生物因素。
师、生共同进行整合。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学习目标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鼠妇(或黄粉虫、金鱼)的图片及资料:

鼠妇又称“潮虫”,喜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鼠妇在20~25℃生活较为正常。若室外温度在25℃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均可以找到;温度低于25℃,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边进行采集,也可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进行采集。如果把草连根铲起,倒盖在墙边的草坪上(可盖两到三层),开始几天不要浇水,等草干了之后,每隔三天左右浇一次水,水量要少,只要保持相对潮湿就可以。一个月左右开始收集,则可得到个体较大、数量较多的鼠妇。在鼠妇的收集过程中,必须小心地保护,收集后,容器内应带一些湿土和注意通风。湿土最好富含有机质,颜色以黑色最佳,同时可放几片烂树叶或一些植物的小根。
(1)结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最容易收集到鼠妇?
(2)如果我们要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进行探究?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教材内容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阴暗、温暖、潮湿,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中最容易收集到鼠妇。
(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教师进一步强调: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教师创设情境。
如果翻动花园或者庭院中的花盆或者石块,你就会发现下面有许多鼠妇。当你搬动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就会很快爬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是因为环境变亮了吗?
学生质疑:如果要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是否有影响,具体的探究过程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最后达成共识,并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1)提出问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
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学生进行说明:作出假设的依据是花园或者庭院中的花盆或者石块下发现有许多鼠妇,当搬动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就会很快爬走。
(3)制定计划
①实验材料:每个小组10只鼠妇,湿土,纸盒(或者塑料盒等),纸板,玻璃板。
②实验装置:在纸盒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在纸盒内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③方法步骤:a.分组:将全班分成8~10个小组进行实验。
b.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两侧的中央放同样数目的鼠妇,静置2分钟。
c.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的数目,共统计10次。
(4)实施计划
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将数据填入你设计的表格中(表格设计可以参照下表):

(5)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假设进行对比后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探究的结果,并汇报探究的过程。其他小组进行对照,如果有不一致的,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进行分析、改进。
教师强调:本探究活动利用实验法进行探究,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光照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即光照是本实验的变量。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探究后学生质疑。
(1)本实验中哪些因素对鼠妇有影响?如何保证实验结果不同是由确定的变量引起的?
(2)为什么用10只鼠妇做实验,而不是用1只?
(3)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学生讨论后回答。
(1)本实验中光照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2)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当然,采用更多的鼠妇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
(3)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存在误差,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假设全班有6个组,则相当于做了5次重复实验,计算这6次实验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可以减小误差。
注意:在探究活动结束后要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中。
3.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非生物因素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了光照外,还有温度、水分等。为了探究这些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探究。
探究思路:教师指导学生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类似的探究。
注意: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变量的控制。采用对照实验,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例如:温度)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教师强调:在生物圈中,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学习目标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什么是生物因素
教师利用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从上图可以看出,七星瓢虫和蚜虫之间是什么关系?蚂蚁和蝗虫之间是什么关系?蚂蚁和蚂蚁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
从上图可以看出: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物,所以,瓢虫和蚜虫之间是捕食关系;蚂蚁以蝗虫为食物,所以,蚂蚁和蝗虫之间是捕食关系;许多蚂蚁通过合作把蝗虫运回巢穴,所以,蚂蚁之间是合作关系;另外,还有竞争关系等。
教师进一步强调:生物生活在生物圈中,不但受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周围很多生物因素的影响。
学习目标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并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
资料1: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

资料2:在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资料3: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

(1)骆驼和骆驼刺都适于生活在干旱的沙漠环境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通过分析资料3,你认为海豹能够生活在寒冷的海域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上述资料中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小组内进行展示。
(1)骆驼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环境中,是因为骆驼的尿液和汗液都比较少,只有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能够很好地保存体内的水分。骆驼刺的根系特别发达,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能够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而地上部分比较小,散失的水分比较少,有利于体内水分的保存,适于生活在沙漠环境中。
(2)海豹的皮下脂肪特别厚,具有很强的保温作用,适于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
(3)所以,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总之,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教师进一步强调: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所以,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并指导学生尝试阐述下面一则资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资料: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组内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
教师进一步说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了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哪两类?各包括哪些成分?
(2)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哪几个方面?
(3)在草原上,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有哪些?
(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阳光、温度、水分、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3)在草原上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包括草、狼和其他的兔以及食草动物等。
(4)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包括材料用具的准备、实验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等
(4)实施计划: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认真记录
(5)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生物之间的关系: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合作关系等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2)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疏松土壤、在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
教材习题答案详解
1.(1)× (2)× (3)√ (4)×
2.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由于在同一季节山里气温相对较低,桃树生长迟缓。生长在平原地区的桃花4月就已经凋谢,而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
3.(1)

(2)假如猫少了,田鼠由于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田鼠以土蜂的蜜和幼虫为食,并破坏它们的巢,土蜂数目减少;三叶草由于得不到土蜂的及时传粉而减少;牛由于缺乏食物而受到影响。
4.蝴蝶与周围落叶的颜色基本一致,使敌害不容易发现它,这是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表现。
5.山羊因为啃食草根,影响了草的生长。如果饲养的山羊过多,就会破坏草场植被。
活动设计
活动题目:探究光照对蒜苗的叶色的影响。
活动过程:将相同数量的蒜瓣(10瓣)分别种在条件相同的两个花盆内,在甲盆上面罩透明塑料薄膜,在乙盆上罩黑色的不能透过光线的塑料薄膜。将两盆放在温暖的相同的环境中培养。
一段时间后观察:甲盆的幼苗是绿色的,乙盆的幼苗是黄色的。
活动结论:光照对蒜苗的颜色有影响,在有光的条件下,蒜苗的颜色是绿色的;在无光的条件下,蒜苗的颜色是黄色的。
教学反思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诱导、指导的主导地位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例如:教师提供探究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使学生了解了探究的一般过程,知道了光对动物的生活有影响,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另外,在本节中,教师也注重了情境教学,从不同的侧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分析资料、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既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也贯穿了情感教育。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学 生 活 动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鼓励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考原因;
评价结论。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记录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思考怎样对待实验动物。恰当给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提醒学生处理实验动物。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发言,举出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例子。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举例子。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发言,举出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举例子。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全班分组,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带领各组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准备教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学生:以组为单位捕捉10只鼠妇,对半放入装有湿土的两个黑色瓶中。

教学过程:
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吗?
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
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
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
(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设
(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这个问题的假设的答案,怎样验证谁说得假设对呢?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怎么样才能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个大托盘,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放在里面两边,然后在托盘相应的一边盖上纸板,另一边盖上透明塑料板。
师:看来,这位同学受到了我们桌子上准备的实验器材的启发,不过我想问这位同学,不盖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证了光线明亮吗?
生:盖上可以防止鼠妇爬出来。
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两边的土壤改成都是干的土壤或者都是湿的土壤,不然的话,就说不清楚是土壤的干湿还是光线的明暗使鼠妇爬动。
师: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妇爬走是不是和光线变明亮有关,只有在其它的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线的明暗这一对不一样的条件对鼠妇有没有影响。
师:像这样的光、水、温度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条件,我们把它们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师板书——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等)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们就把它们叫做……
生: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生物因素)
师:那么,改成都是干的土壤好呢?还是改成都是湿的土壤好?
生:改成湿的土壤好。
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鼠妇一般是在潮湿的地方,在干燥的地方没有看到,推测鼠妇习惯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把鼠妇放到湿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适应,很快安静下来,有利于我们观察鼠妇的活动,避免造成大的实验误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刚才推测人掀开石块这种刺激也可能是鼠妇爬走的原因,把鼠妇放进去对鼠妇来讲是一个很强的刺激,它不会四处乱爬吗?
师:会。
生:那怎么计算鼠妇哪边爬得多呢?
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说说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把鼠妇静置几分钟,等它脱离了这种刺激的影响后再开始计数。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因此,我们要让鼠妇静静地在里面呆上几分钟,让它适应一下实验装置的环境,避免由于鼠妇的紧张而造成实验误差,这同时提醒我们做实验时要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

师:大家对这个实验装置考虑得很严密,看来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想研究某个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条件控制起来,避免它们的干扰。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二个具体的操作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实验第一步,大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鼠妇怎么样放进去呢?我们每个实验小组两个瓶子里各装了5只鼠妇,是一起放进托盘的某个地方呢还是分两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里比较好?
生:我觉得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比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边爬。
师:有其它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仅仅看出它们往哪边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在明亮和阴暗中的鼠妇数量来证明鼠妇喜欢哪种环境,而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不方便计数,因为中央区域处于阴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处于这一区域的鼠妇算作哪一边的。
师: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同时在托盘的两边一起放,5只鼠妇放在明亮区域的中央5只鼠妇放在阴暗区域的中央,这样便于计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好,根据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2、3分钟后分别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断它喜欢哪种环境,但是,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进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经计数了。这二种情况都会带来误差,怎么样解决它们呢?
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
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两个表格)
表格一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
环境2min3min4min5min6min7min8min9min10min11min
明亮
阴暗
环境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9组10组11组12组13组
明亮
阴暗
表格二不同环境下各小组的鼠妇平均数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分工的情况以及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上讲台)我们小组是这样分工的:甲同学负责把鼠妇放进去,并盖好纸板和塑料板;乙同学计时;丙同学统计鼠妇的数量;丁同学负责记录。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的第一个表格内记录实验数据)。
师:看上去这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中,每次记录的数字大都是阴暗处的比明亮处的大,其它小组的情况也是这样吗?
生:是这样。
师:10组数据挺多的,有没有更简单明确的表示实验结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运用数学中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进一步追问)具体怎么求?
生:明亮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阴暗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
师:(启发提问)这可能会得到小数,怎么处理呢?
生:四舍五入。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舍五入来处理!因为数学老师讲过,应用题要按实际情况处理,这是实际问题,鼠妇超过半只才能算一只,所以应该是小数点后的数字大于0.5才进一位,并且只保留整数。
师:很好,每个小组计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后各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各小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个表格中记录数据)
师:看,用平均数表示大家的实验结果就十分简单明了。实际上,我们班有13个组,相当于做了12次重复实验,我们知道,实验重复的越多,就越容易减少误差,得到的结果就越可靠。比如说我们扔一枚硬币,落地时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结果假如是正面朝上的话,我们并不能得出“扔硬币落地正面会朝上”的结论,因为大家都知道,多扔几次就可以得到硬币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结果是一样多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处理这13组实验数据呢?
生:将每一组的平均值加起来再求一次平均数。
师:很好,这位同学反应很快,说明他理解了处理重复实验数据的方法,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平均值。
(学生计算,汇报)
师:明亮处的平均值是2,阴暗处的平均值是8,这两个平均值可以说明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环境变明亮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师:其实不仅是光,在我们完成刚才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想到鼠妇的生活也许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土壤的潮湿程度以及温度等等。请大家参照我们课堂上设计的这个探究性实验的装置和步骤,设计一个类似的探究实验,看看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响。由于时间的原因,同学们只能下课以后去试一试了。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课后完成自己设计的另一个探究实验后,鼠妇怎么处理呢?
生: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师:好,我们就要养成这种爱护实验动物的好习惯。
四、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师:同学们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说过,人掀动石块或移动花盘会使鼠妇爬走,影响鼠妇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当然也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际上,自然界中这种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螳螂对蝉生活的影响和黄雀对螳螂生活的影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捕食关系,大家还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
五、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转而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大家举的例子都不错。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它对环境就不会有一定的影响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10页图1-6“土培中的蚯蚓”阅读相关文字,思考这个问题。
生:蚯蚓在土壤里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
生:蚯蚓会吃掉落叶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环境污染;蚯蚓的粪便是植物生称的好肥料;还有,蚯蚓是高蛋白的,营养丰富。
(同学们“哄”的一声都笑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通过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生物确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我们可以想到,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它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比如说蚯蚓没有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话,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影响土壤的。请大家翻到课本第8页,观察节头情影图“沙漠中的仙人掌”,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学生观察、思考)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并讨论)
课后反思: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964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