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案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
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
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
物质
本色
观察到的颜色
是否
变色
原因
(猜想)
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如(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
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
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学生猜想: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
活动与探究: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金属
是否有气体产生
速度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
试管中,有何现象
学生完成表格,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探究→交流→分析归纳→小结,使学生觉得金属活动性顺序好像是自己刚发现的,既有所获,又体验了成功感。
知识情景再现
①观察漫画。
②补充素材:多媒体展示银戒指、铅、白金戒指与硫酸反应的现象。
问题:从你的探究和情景素材中你有何发现或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①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与酸发生反应。
②金属种类不同,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③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学生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演)(教师指导)
①Mg+2HCl=MgCl2+H2↑
②Zn+2HCl=ZnCl2+H2↑
③Fe+2HCl=FeCl2+H2↑
问题1:根据与酸反应的快慢或剧烈程度,能否判断出上述金属中哪种最易与酸反应,即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如何?
问题2:①上述反应是否是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②上述几个反应有何共同点?
借助教学的辅助手段,让知识再现,有利于突破难点,扫清障碍。
学生讨论、归纳
反思小结:
①Mg、Fe、Zn、Cu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②置换反应的定义。
联想与运用:
1.多媒体展示:下列反应是否都是置换反应?
a.CO+CuO=Cu+CO2
b.Fe+CuSO4=FeSO4+Cu
c.NH4HCO3=NH3↑+CO2↑+H2O↑
2.活动与探究: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反思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
②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
巩固与练习
①课本P141、3、4。
②课后小实验:Sn、Pb、Ag与稀盐酸反应。
看似练习,实为伏笔,为下节课进一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搭台阶。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能与O2反应:4Al+3O2=2Al2O3。
②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Mg+2HCl=MgCl2+H2↑
Fe+H2SO4=FeSO4+H2↑
质疑激趣(小故事)
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接着他又拿两个质量相等的铝球,并同时将这两个铝球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之中,这时天平两端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慢慢地倾斜了。是天平出了毛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问题:为什么把铝球放入两烧杯中天平不能平衡?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能否猜一猜?
学生猜想:可能是铝与其中的一种溶液发生了反应,而另一种没有。
学生验证猜想
①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②学生探究,完成下表:
药品
实验现象
结论
铝与硫酸铜溶液
铝与硫酸镁溶液
③教师补充: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④学生实验“自助餐”,完成下表中的任意两个。
反应物质
实验现象
结论
⑤学生交流。
问题:同学们刚才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学生2:我发现铁能置换出铜、银,不能置换出铝。
学生3:我发现铁、铜不能置换出铝,但能置换出银。
问题: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分析:
①铝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②铁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③铁、铜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铜强。
学生归纳:Fe、Cu、Al、Ag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是Al、Fe、Cu、Ag。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问题与启示
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②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相互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启示:①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条件。
②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条件。
反思小结
①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置换反应的条件。
练习与巩固
1?教材P145、6、7、8
2?下列物质能由金属与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
A?CuCl2B?FeCl3C?ZnCl2D?AgCl
3?下表是某种常见的金属的部分性质:
颜色、状态
硬度
密度(g/cm)
熔点(℃)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
银白色固体
较软
2.70
660.4
良好
良好
良好
将该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①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②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填“强”或“弱”)
③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你的一种猜想
验证方法
现象
结论
④若这种金属就是铝,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用铝等一些其他金属掺杂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一、设计思路
1、关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教学。
[引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多媒体播放(字画的奥妙):用墨写的字画。
[提出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2、关于碳的可燃性教学。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3、有关碳的还原性的教学(重点探究)
[提出问题]: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又可生成CO。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猜想、假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从问题出发进行大胆地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
讨论后对假设小结:
(1).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Cu+CO2↑
(2).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Cu+CO
(3).碳与氧化铜不反应。
[设计实验方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思维探究
通过学生交流、辩论设计好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动脑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意识。
[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组汇报实验现象]: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讨论后达成共识]: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对碳与氧化铜反应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碳具有还原性
[通过播放影印文件]: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拓展提高──碳的还原性应用
拓展提高──煤炉中碳发生的反应
[小结本节课知识重点]: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拓展提高──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案
课题
碳的化学性质
授课人
张淑丽
学校
北京市清河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碳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
2.根据碳的化学性质,了解碳的用途。
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基本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碳单质的使用情况,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可燃性;
2.在学习了碳单质可燃性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碳能否与化合态的氧发生反应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习碳单质的还原性,即,实验探究——碳还原氧化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质。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3.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的教育。
重点
学习碳的还原性。
难点
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思维探究
仪器
药品
试管、具支试管、单孔胶塞、止水夹、导气管、药匙、酒精灯、试管架、铁架台等。
碳、氧化铜、澄清石灰水、火柴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课]:
1.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2.多媒体播放:用墨写的字画。
观看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
[提出问题]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评价并板书]
一、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思考、讨论、回答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课,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出]回忆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实验,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二.碳的可燃性:
1.完全燃烧——O2充足
C+O2点燃CO2
回忆实验现象、结论、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复习,温故而之心。
[多媒体播放]用煤炉烧煤取暖。
[提出问题]在过去条件不好的时候,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煤气”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思考、讨论、回答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评价并板书]2.不完全燃烧——O2不充足
2C+O2点燃2CO(O2不充足)
[提出问题]
根据“煤气”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可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呢?
[评价总结]
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总结提高]
上述碳的可燃性中,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又可生成CO,这是碳本身具有的性质,是内因,而‘O2充足与O2不充足’是一个外在条件,是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
学生的回答
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的教育。
探究——碳的还原性
[提出问题]
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又可生成CO。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讨论,猜想
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对猜想提出假设:
[小结]
1.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Cu+CO2↑
2.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Cu+CO
3.碳与氧化铜不反应。
从问题出发进行大胆地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思维探究
1.实验设计:
(1)实验装置(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
[评价总结]反应装置与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相同。
(2)检验产物(CO、CO2)
[评价总结]CO2——石灰水;CO——点燃。
实验装置如下(图一)
[思考、讨论、交流]
1.C与CuO均为固体,C在常温下稳定,此反应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所以应选择与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类似。
2.检验CO2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O可用点燃的方法,看火焰的颜色。
探究实验装置
[问]上图有不足之处吗?
(图二)
[思考、讨论、交流]
很多学生发现试管口应堵棉花,当看到老师提供的仪器时时会选择如图二的装置。
培养学生动脑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意识。
(3)操作步骤:
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学氧气制取的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评价总结并点播
①气密性检验
②装药
③如图连接固定
④打开止水夹,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⑤实验结束——关闭止水夹,同时停止加热。
[思考、讨论、交流]
操作步骤:
①气密性检验
②装药
③如图连接固定
④打开止水夹,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⑤实验结束——关闭止水夹,同时停止加热。
培养学生动脑通过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实验探究
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验论证,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完成
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呈红热状态,有无色气体产生,通入澄清石灰水,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尖嘴处所出气体不能燃烧,冷却后,试管内留有光亮的紫红色固体。
对各种假设进行论证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质。
3.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问]:通过实验验证了哪一条假设是正确的?
[评价总结并板书]3.碳与氧化铜反应
C+2CuO△2Cu+CO2↑
[分组汇报试验现象]
[讨论后达成共识]
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引导学生对碳与氧化铜反应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在此反应中哪种物质得氧?发生了什么反应?具有什么性质?而另一种物质呢?
[评价总结]
在此反应中碳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
听老师讲解
对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
[总结并板书]
三.碳的还原性
1.C+2CuO△2Cu+CO2↑
[问]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2.C+CO2高温2CO
[多媒体播放]炼铁,介绍此反应的实际应用。
记录笔记
看多媒体播放的资料
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总结]本节课知识重点。
整理笔记
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练习]下列用途利用碳的什么性质?
1.木头电线杆或木桩在埋入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表面稍稍烤焦。这是为什么?
2.用煤取暖
3.用焦炭炼铁
思考并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评价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交流,提出希望。
学生谈心得体会
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案分析”,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九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案分析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要求: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酸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
1、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
2Mg+O22MgO4Al+3O22Al2O3
2、铁、铜等在温度较高时能与氧气反应
2Cu+O22CuO3Fe+2O2Fe3O4
3、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
由此可知,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4、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
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二、金属活动的顺序
1、金属与酸的反应:镁、锌、铁等金属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最剧烈(最快)
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次之(适中)
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不剧烈(最慢)
铜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由此可知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ZnFeCu
2、金属与某些化合物的水溶液反应:
Fe+CuSO4FeSO4+Cu2Al+3CuSO4Al2(SO4)3+3Cu
Cu+2AgNO3Cu(NO3)2+2AgCu+Al2(SO4)3不反应
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练习:判断下列化学反应是否为置换反应;
1、木炭还原氧化铜2、甲烷在空气中燃烧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4、金属活动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①在金属活动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②在金属活动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是氢气);
③在金属活动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判断;下列化学反应能否发生:
1、铜与稀盐酸2、镁与稀硫酸3、银与硫酸锌溶液
布置作业
(安排习题课)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要求: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铁的治炼
2.有关铁的锈蚀以及防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金属的存在
1、地球上以单质形式存在的金属只有金、银等很不活泼的金属,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2、工业上把能用来提炼金属的矿物叫做矿石。常见的矿石(括号内为主要成分)有:
赤铁矿(Fe2O3)黄铁矿(FeS2)菱铁矿(FeCO3)
铝土矿(Al2O3)黄铜矿(CuFeS2)辉铜矿(Cu2S)
二、铁的冶炼
1、炼铁的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原理:
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主要反应原理是在高温下,一氧化碳夺取铁矿石里的氧,将铁还原出来(不能说置换出来):3CO+Fe3O32Fe+3CO2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步骤:①通入CO;②加热;③停止加热;④停止通入CO
三、金属资源保护
1、金属的腐蚀和防护⑴⑵⑶⑷
⑴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空气和水(或水蒸气)直接接触。
⑵铁与氧气、水蒸气等反应生成的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xH2O)很疏松,不能能像铝一样阻碍进一步锈蚀,所以铁制品能完全锈蚀。
⑶防止钢铁生锈的具体方法有:(如果隔绝了空气和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钢铁生锈。)
①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
②在钢铁表面镀耐磨和耐腐蚀的铬;
③制造耐腐蚀的合金如不锈钢等。
2、金属资源保护
①防止金属腐蚀;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923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