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册力”,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中物理第一册教案(新教材)

第一章力

第一课时力重力

㈠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⒈正确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能作力的凰示和力的示意图.

⒊知道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对力分类,能正确区别各种实际力的类别.

⒋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

⒌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会分析一般物体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的关系.

〖思路方法目标〗

⒈分类方法.(力的分类,矢量和标量)

⒉等效方法.(重心概念)

⒊分析综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

㈡教学重点难点点拨

⒈力的物质性是各种形式力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任何一个力必定和两个物体发生联系,而且这两个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一个力时,首先要搞清该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⒉力的作用总是要产生一定的效果,它只能从受力物体上体现出来,而且这个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相联系,力的图示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个力三要素情况.

⒊地球周围的物体,总是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重力,它与该物体所处的环境和运动状态无关

⒋物体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看,这个作用相当于作用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整个物体的重力作用点.亦为物体的重心.上述处理方法是“等效思想方法”的应用.用悬挂法找重心,要注意其局限性,它只适用于薄板状物体.

㈢教具

弹簧、弹簧秤、木块、海绵、水盆、不规则的薄板、细线、曲尺…

㈣教学过程

⒈讨论引入

师:请阅读p新教材,共同讨论下述问题:⑴什么是力?⑵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力?并举例说明.

(为了加深对力的认识,分清力的种类,性质.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和应用,本章我们将系统学习力的知识)

⒉新课内容

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演示】手和弹簧、水和木块.

②受力是相互的,受力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演示】线悬挂重物

师:力是个重要概念,如何表示一个力?

⑵力的图示

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力的方向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方向;力的作用线是沿力的方向的直线)。

【演示】木块浮于水面

(要完整反映一个力,必须把力的三要素全部表述清楚,这可用图示法)

②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

具体到:先定力的单位标度

再画出力的指向的方向

最后标出的箭头、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点.

⑶力的种类(按力的性质和力产生的效果分类)

①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

②效果力—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按力的效果命名)

师:严格分清性质力和效果力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下面首先研究重力。

⑷重力

①重力就是重量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②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阅读p明确两点: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G=mgg=9.8N

师:下面研究重力作用点问题

⑸重心

①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重心位置是几何中心。

②一般物体重心位置和物体质量分布有关。【演示】悬挂法可确定薄板和曲尺重心位

置(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㈤巩固练习

组织讨论下列习题(略)

㈥作业

⒈复习课本内容p1—p5

⒉思考课本练习一第⑴题。

⒊⑵、⑶、⑷题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弹力

㈠教学目的(知识目标)

⒈知道什么叫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如何显示微小的形变.

⒉知识弹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⒊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是弹力.并能确定压力,支持力,拉力的方向.根据二力平衡确定弹力的大小.

⒋能正确分析具体实例中弹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⒌能用力的图示(示意图),正确画出弹力.

㈡教学重点、难点点拨

⒈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难点是常见弹力方向的确定

⒉教材通过两个实例,定性了解弹力.然后引出形变和弹力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再通过两个例题的分析,对常见弹力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具体研究方法是: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验证并进行具体运用.

⒊从力的物质性认识弹力.它存在于两个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两个物体之间,大小由形变程度决定,形变程度圣要由外部条件变化而变化,属被动力.

⒋弹力归纳为五种模型(绳、杆、面、球、轴),给学生提供举一反三的条件,促进知识的迁移.

⒌对弹力的分析可以两个不同角度去研究,即从定义出发或以现象出发,这也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两条思路.

⒍判断弹力方向应注意到接触处的情况:平面产生或受到的弹力垂直于平面;曲面上某处的弹力垂直于曲面在该处的切面;某一点处的弹力垂直于它的接触面的平面(或切面)的切线.

㈢教具

弹簧、小车、竹片、粘有海绵的木板、木块、盛水玻璃瓶和反射法显示微小形变演示装置.

㈣教学过程

⒈观察实验引入P7《显示微小形变》要求学生观察:⑴用手压椭园玻璃瓶短轴方向,看细管中水面有何变化,⑵再用手压椭园玻璃瓶长轴方向,看细管中水面有何变化.它们的变化有何不同?为什么?⑶手压玻璃瓶的力是怎样产生的?此力有何特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⒉板书课题弹力

【再观察以下三个实验】⑴被拉伸的弹簧使小车向右运动.

⑵向左运动的小车使弹簧压缩.

⑶弯曲的竹片使小车向前运动.

将观察的现象填入下表

实验

小车发生的现象

弹簧或竹片发生的现象jaB88.COm

〖师生共同讨论〗

⑴什么是形变?①定义: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②常见形变种类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

阅读课本p5------P6解释上述三个演示实验中的形变和弹力.

⑵弹力的产生①定义.②产生条件.(接触、形变)③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师问:小车有形变吗?微小形变演示《反射法演示坚硬桌面的微小形变》P6

师生讨论解释:桌面受到手对它的压力作用,桌面发生了形变.

请同学解释引入新课时演示玻璃瓶实验:

由于手指肌肉发生形变,要想恢复原状,手指对玻璃瓶有力的作用.手指发生形变,是施力物体,玻璃瓶阻碍手指恢复原状,是受力物体.

玻璃瓶受到手指对它的弹力作用后,体积发生了变化,导致细管中水面发生变化,这也是显示微小形变的一种方法.

下面,我们共同研究,分析弹力的方向.

⑶弹力的方向①支撑面的弹力②绳的弹力③杆的弹力方向的判断

⑷分析弹力的方法①从定义出发②从表现出的现象出发

㈤巩固练习

(1)分析静止在竖直弹簧上物体们m受几个力作用?m的施力物和力的性质.画出弹簧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⑵细系住气球时气球静止在空中,细蝇所受弹.

㈥作业

⑴复习课本内容

⑵思考练习二①②题

⑶练习二③④⑤题做在作业本上.



精选阅读

第一册超重和失重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一册超重和失重”,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
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实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题1:
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
b:分析题意:
1)人和升降机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为了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机中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F支,a均取正值,G取负值,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支-G=ma
则:F支=G+ma
代入数值得F支=515N,所以,F压=F支=515N。
c:问:如果升降机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F压=F支=mg=500N
d: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e:总结:升降机加速上升的时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人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超重现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练习题:
一个质量是40kg的物体,随升降机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求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
学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时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F=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产生了超重现象。
2:总结得到:
(1)当物体也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
(2)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3、用类比法得到:
(1)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小于G。
(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现象,此时F压=0或F拉=0;
(3)产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4、巩固训练:
质量为m的物体用弹簧秤悬在升降机的顶棚上,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弹簧秤读数最小:
A:升降机匀速上升;
B:升降机匀加速上升,且a=
c:升降机匀减速上升,且a=
d:升降机匀加速下降,且a=
5:解答本课上的思考与讨论:
三、小结:
1:叫超重;叫失重;叫完全失重。
2、产生超重、失重及产生完全失重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3、产生超重和失重时,重力、压力、拉力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四、作业:
课本练习六
五、板书设计:


第一册浮力教案示例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F2时,物体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物体将要向力大的方向运动。”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第142页5题


第一册冲量和动量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一册冲量和动量》,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接下来,再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出示思考题)
(思考1)足球场上一个足球迎头飞
过来,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如果飞过
来的是铅球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小结:运动物体的作用效
果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思考2)别人很慢地朝你投来一颗
质量为20g的子弹来你敢不敢用手去接?
如果子弹从枪里面发出来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运动物体的作用
效果还与物体的速度有关。
归纳: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共同决定。
(二)动量
1.定义:质量m和速度v的乘积mv.动量通常用字母P表示。
2.公式:p=mv
3.单位:千克米/秒(kgm/s),1Nm=1kgm/s2m=1kgm/s
4.动量也是矢量: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4、知识巩固训练二
1)、试证明冲量的单位N·s和动量的单位kg·m/s是相同的。
2)我们说物体的动量在变化,包括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5、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1)动量和冲量的单位是相同的,即:1牛·秒=1千克·米/秒。
2)由于动量是矢量,所以只要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动量就一定发生变化。例如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动量是恒量,而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即使其动量大小不变,但因其方向不断改变,所以其动量是一变量。
过渡引言:如果一个物体的动量发生了变化,那么它的动量变化量如何求解?
(三)动量的变化
1、教师介绍:所谓动量变化就是在某过程中的末动量与初动量的矢量差。即△P=P’-P。
2、出示下列例题:
例1:一个质量是0.2kg的钢球,以2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块竖硬的大理石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2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例2:一个质量是0.2kg的钢球,以2m/s的速度斜射到坚硬的大理石板上,入射的角度是45,碰撞后被斜着弹出,弹出的角度也是45,速度大小仍为2m/s,用作图法求出钢球动量变化大小和方向?
v′

v

v

v′

45

45

3、思考下列问题:
1)动量是矢量,其运算遵循什么规律?
2)上边两题中,有什么主要区别?
4、学生讨论后,写出解题过程,并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正确的解题过程。
例1:解:取水平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碰撞前钢球的速度v=2m/s,碰撞前钢球的动量为P=mv=0.2×2kg·m/s=0.4kg·m/s。碰撞后钢球的速度为v′=0.2m/s,碰撞后钢球的动量为
p′=mv′=-0.2×2kg·m/s=-0.4kg·m/s。
△p=p′-P=-0.4kg·m/s-0.4kg·m/s=-0.8kg·m/s,且动量变化的方向向左。
例2:解:碰撞前后钢球不在同一直线运动,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以p′和P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则△p就等于对解线的长度,对角线的指向就表示的方向:
△p
p′
-p
45
45

方向竖直向上。
教师总结:
动量是矢量,求其变化量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在一维情况下可首先规定一个正方向,这时求动量的变化就可以简化为代数运算了。
三、小结
1、在物理学中,冲量是反映力的时间积累效果的物理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力的冲量,冲量是矢量。
2、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动量,动量是一个状态量,动量是矢量。动量的运动服从矢量运算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物体的运动在同一条直线上,在选定一个正方向后,动量的运算就可以简化为代数运算。
3、关于动量变化量的运算,△p也是一处矢量,它的方向可以跟初动量的方向相同,也可以跟初动量的方向相反,也可能跟初动量的方向成一角度。
四、作业



第一册第3单元 小结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册第3单元 小结”,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册第3单元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到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和连年战乱,使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因此,本单元的考查热点为:

1.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如“为什么说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结合我国3—6世纪的历史概括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

2.重大历史事件。如西晋灭亡的原因、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第一次人口迁徙的原因及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民融大融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3.重要历史人物。如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曹操、北魏孝文帝。

4.重大文化成就。涉及数学、农学、文学及艺术等方面的重大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这段历史最明显的特征有两点,学习时应着重把握这两个特征。

其一,国家大分裂。学习时要注意各政权的名称、顺序及建立和灭亡的情况。尤其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西晋的灭亡。

其二,民族大融合。要注意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这一段时间里民族关系的主流。学习时要掌握民族融合出现的原因及表现。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既要看到它是民族融合推动下进行的改革,又要看到它反过来促进了民族融合,也要看到它对推动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到,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方面,要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在文化方面,要善于用列表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显能测试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军阀是()

A.袁绍和曹操B.曹操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D.刘备和孙权

2.公元200年曹操大败袁绍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B.城濮之战C.淝水之战D.官渡之战

3.奠定三国鼎立的重要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4.魏国的建立者()

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

5.西晋的建立者是()

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

6.南北朝时期,在农学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是()

A.刘徽B.祖冲之C.郦道元D.贾思勰

7.西晋完成南北统一的时间是()

A.263年B.265年C.280年D.317年

8.南朝的最后一朝是()

A.齐B.梁C.陈D.宋

9.北朝末年,完成了黄河流域统一的是()

A.东魏B.西魏C.北齐D.北周

10.《兰亭序》的作者是()

A.王羲之B.顾恺之C.曹操D.陶渊明

二、材料分析题

11.“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提人物是谁?

②他们在历史上有何作为?

三、识图题

12.阅读下图

回答:

①图中所示书籍的作者是谁?

②此书在我国及世界农学史上有何地位?

四、问答题

13.西晋末年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大迁徙的现象?

潜能测试

一、材料分析题

14.魏主下诏,以为:“宜改姓元氏。”

阅读材料回答:

①魏主是指谁?

③本诏令指出什么改革?其目的是什么?

二、识图题

15.阅读《三国鼎立形势图》

回答:

①图中A、B、C各代表的国名是什么?

②图中D、E两处分别发生了什么战役?

三、问答题

16.试结合西晋的灭亡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谈谈实行正确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显能测试

1.A2.D3.D4.B5.B6.D7.C8.C9.D10.A

11.①前秦丞相王猛;东晋宰相谢安。②王猛励精图治,使前秦强盛起来;谢安主张抵抗前秦的进攻,派兵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

12.①贾思勰②这是我国古代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13.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为了求食,中原人民开始向南迁徙。八王之乱的破坏,以及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

潜能测试14.①北魏孝文帝②改鲜卑姓为汉姓,目的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15.①吴国、魏国、蜀国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6.答案提示:可结合西晋的民族奴役和压迫政策及孝文帝的民族融合政策,说明加强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879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