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游八达岭长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8个字,理解有关词语。
2、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岭、道、巨、其”4个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去过八达岭长城?能说说它什么样吗?
指名说(能说出一两句话就可以,指导把句子说完整。)
2、让我们一起亲眼来看一看吧!(放八达岭长城录像片断约一分钟)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游八达岭长城》(板书:游八达岭长城)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注意词连读。
2、指名读(4人,每人一个自然段),纠正字音和停顿。
指导读好长句:
妈妈带我去游览八达岭长城。
长城是古人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
3、读给同桌听,互相纠正。
4、指名读(1人)。
三、学习字词,书写生字。
1、学习词语(课件出示):
八达岭 其中 很宽 知道 巨龙 游览 雄伟 并排 台阶 敌人 起伏弯曲 伸向远方
长城真雄伟!高高的城墙建在山上,起伏弯曲,伸向远方。
(1)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2)有不懂的词语吗?
(3)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雄伟:(通过读句子理解)课文指长城高大,有气势。
起伏弯曲:(通过看图片和打手势理解)长城随着山势的高低有起有落蜿蜒伸向远方。
2、学习生字(课件显示熟字隐去,留下生字)
达 岭 曲 向 其 很 知 道 巨
(1)看笔顺跟随表,自己试记字形,同桌交流记字方法。
(2)考查学生的记忆方法。(进行方法归累:“达”、“道”、“岭”、“很”、“知”利用熟字帮助记忆比较简便;“其”、“曲”、“巨”、“向”用数笔画帮助记忆比较简便)
(3)组词、读生字卡后面的词。
(4)指导书写:岭、道、巨、其。
岭:山字旁较小,位置较高,和“令”的上半部分对其。
道:“首”的笔顺和占格。
巨:四横距离相等;下面一横稍长。
其:里面两横;两竖不一般高,右竖稍高。
(5)学生先描红,再临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得不好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抄写书上第三题词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看到的长城的样子。
3、知道长城很雄伟,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长城很雄伟,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游八达岭长城》
二、复习词语(课件出示)
八达岭起伏弯曲伸向远方其中很宽知道巨龙
游览雄伟并排台阶敌人
(1)指名读;齐读。
(2)用上面的一、两个词语说一句与长城有关的话。
三、学习课文
1、轻声读课文,思考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顺势而导,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可能会汇报知道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汇报哪里,老师就指导学习哪里)
(1)“长城真雄伟!”
①长城怎样雄伟?在书上找到并读一读。
指导理解并读好:
“高高的城墙建在山上,起伏弯曲,伸向远方。”
“妈妈告诉我:‘长城全长一万多里,所以叫万里长城。我们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感受到长城真雄伟啊!它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两个词来概括?(板书:高长)
③(出示八达岭长城图片,学生欣赏)自己再读读这个自然段,把长城的雄伟读出来!(指名展示读)
(2)城墙上面很宽。
从哪里看出长城很宽?(板书:宽)在书上找到并读一读。
指导理解并读好:
“城墙上面很宽,能并排跑五六匹马。”
师介绍:“并排跑五六匹马”的宽度大约相当于教室的宽度。
(3)长城是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
①是从那句话知道的?(板书:防御)找到并读一读。
指导理解并读好:
“长城是古人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如果发现了敌情,就在烽火台上点起烽火。远处的人见到烽火,就知道敌人来了。”
②(课件播放烽火台)这就是烽火台,在通讯手段很不发达的古代,烽火台承担着报告敌情的重要任务。
③(指着板书提问)小作者先介绍了长城的雄伟——它高、长、宽,然后介绍长城是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介绍顺序可以颠倒吗?
(4)小作者认为长城伟大。
①指导理解并读好:
“我站在高高的长城上,向远处望去,长城就像一条巨龙。”
(看长城图片,体会长城像巨龙)师讲解:“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是吉祥、和谐、长久的象征,全世界的华人都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的象征。师范读此句,然后学生齐读。
②引读:“我不禁高声赞美长城真伟大!”
3、朗读全文。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
(2)指名配乐朗读。
4、理清写作脉络。
《游八达岭长城》是一篇游记,小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指名回答。
师指导概括出顺序:来到长城脚下登上长城在长城上远望
四、你看到过长城吗?说说你看到的长城什么样。
1、(再放长城录像)先再回忆、思考
2、指名说,适机指导。(指导学生能按顺序说两三句完整的话。)
五、布置作业。
去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故事、传说,回来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游八达岭长城
来到雄伟高
长防御伟大
登上宽
远望巨龙
一、学习目标
1、会认十二个生字,写好十个生字。
2、了解“戈壁滩、嘶鸣、弓箭、乐滋滋”等词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感受到这里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热爱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二、教材赏析
两千多年来,长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出现、存在,并形成了长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了解长城,知道它的过去与现在。
课文《戈壁滩上古长城》一方面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长城上充满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描述了现在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景象。两相对照,体现了古今巨大变化,使人既了解到长城当年“是打仗的战场”,又感受到今天美好的生活。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两句话,内容精练,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易于诵读。
第一自然段仅用一句话勾勒出古长城今天的状貌:“矮矮的土墙墩,断断续续,排成一长串”。这样的长城与大多数学生心目中高大雄伟、绵延不绝的长城形象形成反差,体现出年代久远,突出了“古”。
第二自然段中“又高又长”点出这是长城原来的面目。“人喊叫,马嘶鸣,刀枪丁丁当当”,只用十多个字,以声造势,体现出战斗的激烈,使人心惊胆寒。
第三自然段转而用轻松、愉快的笔调描述长城现在的景象。“长城变矮了”,把上千年的时代变迁浓缩在五个字中,化无形为有形,化凝重为活泼,学生读来亲切,容易激发想象。“蓝天、白云、绿草”,景色清新、优美;“清脆的笛声飘得很远很远”,既表达出牧羊大哥哥愉快的心情,又衬托出原野的宁静。
后两个自然段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而且对比鲜明。长城样子的对比、声音的对比、人的对比,前者令人觉得很紧张,后者令人觉得轻松。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验两种不同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一)学前准备
课前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教师要侧重收集戈壁滩上古长城的资料。
(二)读题质疑
教师可先板书“长城”(“城”是生字,应注音),指名认读。再简单交流对长城的了解与认识。然后把课题补充完整。由于课题较长,生字较多,要引领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启发学生由课题质疑,如:什么是“戈壁滩”?什么是“古长城”?戈壁滩上古长城是什么样子?等等。对于前两个问题要随机解决,而后面的问题要为自主读书蓄势,不必解答。
课题中的“戈”与“城”是要求识记的生字,可以随机学习。
“戈”是独体字,笔顺是横、斜钩、撇、点,可以联系“我”字进行识记,如:左看不是我,右看半个我。“城”字可以运用分解识字或扩词识记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由于课文篇幅不长,句式多为短句,可以通过多读使在语言环境中不断复现,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之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检查、巩固识字效果。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可以由学生提出各种检查办法,自查自评。
1、字音上要注意以下两个字:嘶(si)、滋(zi)
2、识记字形时仍要注意突出趣味,一方面让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可以熟练运用,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特点不断渗透新方法,使学生对学汉字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如:
根据常用的部件组合的办法识记:壁、排、仗、箭、滋。
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识字:容(这个宝盖真是大,谷米再多放得下。)
做动作记忆:挎
用画图的方法识记:串,会意字。一根绳子穿过两个框形之物。弓,象形字。古文字是拉开弓架的象形,无弦(弦线细小,远处见不到)。
字画同源,表形性是汉字的主要特点之一,不少汉字的形都是摹仿具体物象而构造的,往往“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觉即了”。
3、指导书写:
(1)写好独体字:写“戈”的难点在于第二笔倾斜角度的掌握,太直了、太斜了都不美观。教师除了让学生自我揣摩外,还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不同倾斜角度的字,让学生在对比鉴赏中掌握方法。写“弓”字可以联系前面写过的“弯”字来练习。
(2)写好上下结构的字:“箭、笛、容、蓝”都要写得上小下大,其中“容”字的“口”要写得稍扁些;“蓝”字的“皿”底也要扁一些;“兵”字要写得上大下小,但要注意下半部分的角度。
(3)自主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城、现
(四)激发想象,加深感悟,引导诵读。
1、把整体感知落到实处,为想象、背诵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读书,使学生初步了解到课文描写了古今两种不同的景象。并在书上勾划出关键词语“两千多年前”“现在”,然后通过分段读、按要求选读(教师提出要求:向大家介绍长城过去的情景或现在的情景,学生选相应内容)、同桌对读(一人读描写过去的内容,一人读描写今天的内容)等方式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对比描写这一表达方式,为想象画面、理解内容、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2、采用多种方法激发想象。
(1)边读边想象。
朗读或背诵时要注意,这篇课文整体上语调平和,叙述沉稳。学习第二自然段要通过朗读想象战争场面的宏大,及高度戒备状态下的紧张;学习第三自然段要通过朗读想象蓝天、白云、碧草构成的美景,抓住“乐滋滋”“悠悠”“清脆的笛声”等词语想象人们心情的愉快,而无论是景、人、羊儿、笛声给人的都是一种微风徐拂一般的安宁、祥和的感受,不是喧闹,不是浮躁。
所以如果想象到了画面,体会到了这一点,读的时候语调是较平稳的,语速是较舒缓的。
(2)表演法。可以通过表演第二段中“挎着弓箭的士兵在上面走来走去,脸上一点儿笑容都没有”样子,体会当时气氛的肃穆、紧张。
(3)局部扩展法。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古诗,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代战争的严酷。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配乐法。依据课文描述的古今不同的景象,配上合适的音乐(以苍凉、悲壮的音乐表现古长城的景象;以轻松、悠扬、舒缓的音乐表现今天长城内外人民安宁、幸福的生活。),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人民不同的情感。
(5)多媒体演示法。
(五)积累运用。
自主分类积累词语:
断断续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滋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参考资料
戈壁滩是一种由粗沙、砾石覆盖的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戈壁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和低纬地区大陆西岸。我国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北部有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分布。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段。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的热爱。
二、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首都北京的美景。有庄严美丽的天安门,有宽阔肃穆的天安门广场,有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北京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
课文配了三幅图,一幅是雄伟、庄严的天安门;一幅是现代化建筑立交桥;一幅是美丽的北海公园。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描绘首都北京优美风景、名胜古迹的图片或投影片。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中,“央、雄”是后鼻音,“瓦”读第三声。要求认识的字中“矗、似、厦”是翘舌音,“拼、案”是前鼻音。注意指导以下生字的字形。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瓦,一共四画。
雄:左边的笔顺是。
碑:右边的笔顺是卑。
“阔、交、油、阴、优”,可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偏旁和部件记忆字形。
2?写字教学。
瓦: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
阔:“门”要写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笔画较多,要写紧凑。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右边的“卑”不要写错。
迹:先写“亦”,后写走之。第四笔是“竖钩”,不是“竖”。
(三)词句教学
“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
这句话讲了天安门在北京的位置和它美丽的特点。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或投影片,让学生了解这里的“中央”是指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心地段。“庄严”是指天安门给人的观感是庄重而严肃的。
“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
抓住“许多”、“又宽又长”来理解,就知道北京的马路不但多,而且宽阔平坦。反映了北京的交通四通八达。
“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理解这句话,可以结合看插图或投影片,边读边想象北京的绿色风貌。
“立交桥”是立体交叉桥的简称,一般建在繁华拥挤的交叉路口。这种不用民警或交通灯指挥的上下几层立体交叉桥,可以避免交通堵塞。“草坪”指立交桥四周平坦的草地。“花坛”指立交桥四周种植花卉的台子,这些花卉是拼成图案的,非常美丽。
“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
“名胜”指有古迹或优美风景的著名地方。“高楼大厦”即指高大的楼房。这句话告诉我们北京不但是风景优美的古都,而且是现代化的大都市。
(四)朗读、背诵指导
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要注意指导。如:
“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
“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背诵三、四段时,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看图背诵法。
如背诵第三段,可以借助课文中的第二幅图,根据图上景物的提示进行背诵。
(2)问题提示法。
如背诵课文第三段,教师提问:北京有许多什么?道路两旁有什么?北京新建了许多什么?立交桥四周有什么?各种车辆怎样?用问题来帮助学生背诵。
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想的好办法进行背诵。
(五)练习提示
课后练习第三题是读词语,并用这些词语练习说话。学生可以用一个词语说一句话,也可以用几个词语说一段话。
第四题是抄写句子,要先读句子,然后抄写。
(六)扩展活动
1?让学生收集关于北京的诗歌或歌曲,开展“我爱北京”的诗歌朗诵会或演唱会。
2?师生共同收集关于北京的图片或照片,举办一次图片展览。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出示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中的几幅图,提问:这些建筑物叫什么?它们在哪里?接着,教师用导语将学生再次带入首都北京,领略这个美丽的大都市。
(二)创设情境,以游览北京的形式学习课文。可以按课文叙述的景点为旅游路线,先由老师带领学生“旅游”,按课文内容进行解说,在“游览”中学生可以提问题。“游览”完毕,把学生分成小组,或学生自由组合再进行“游览”,小组内的同学轮流担任导游。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课文内容。
(三)情景交融,指导朗读。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首都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课文中有的句子比较长,要注意指导句间的自然停顿。
(四)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课文三、四段。
(五)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六)完成课后练习。
(七)布置扩展活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九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十个生字。
3.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体会文中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如何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当中,了解人类对动物的爱心与关心,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萌发出美好的情感是一个重点。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1.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搜集了列车,燕子的图片,可是,列车和燕子,为什么会联系在一起呢?
师:在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通过两组图片之间的联系,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营造一种浓郁的教学氛围。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采用问老师同学、拼拼音、猜一猜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
(2)认字方法大比拼——把自己的好方法介绍给同桌。
(3)指名读词语,检查认字情况。
瑞士昆虫长途政府几乎可怜
帮助寻找小箩筐盒子终于决定
各式各样
(4)指名朗读课文。
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把生字置于语境中反复认读,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理清脉络,从总体上把握文章。
3.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读了这篇故事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重点体会)瑞士人民对燕子的关爱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理解、感悟,提升语文素养。
4.拓展延伸、回顾课文。
师:读了这篇故事你体会最深刻的是什么?
课上交流扩大了生生交流的范围,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同时深化了他们对文章感情的理解。
5.课外积累。
推荐:《生命的起源》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第二课时
1.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找朋友。(为三个字找到形近字朋友,并区分字形上的不同。)
土()俄()大()
(2)书写指导。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书写“专、特”两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毛遂自荐。
“按、政、将”等字,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及占格位置,练习书写。
通过归类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由“讲”到“放”,教给了学生研习生字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自主习字的能力得以提高。
2.生生互评,欣赏交流
学生把自己的习字作品放在组内传阅,相互交流。
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的同时,在写中再去创造美。
第三课时
1.通过这篇故事,说说你所理解的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是怎样的
(1)小组讨论发表感想看法讲一讲你所搜集的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
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深化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
2.生生互评,欣赏交流
学生把自己的故事或图画作品放在组内传阅,相互交流。
相互交流,加深印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孩子们雨后戏水玩耍的儿童诗歌,意境优美、基调欢快。诗歌先总写广场上赤脚的孩子戏水时“快乐得好象神仙一样”,然后集中写兄妹俩在雨后玩耍时的快乐情景,场面热烈,充满童趣,比较适合少年儿童朗读和说话训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能读、会读和读好的过程。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体会孩子们雨后游玩戏水时的欢快心情。
3、鼓励学生由熟练朗读到试着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重点。
2、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学习,朗读课文,读出愉悦的心情是难点。
设计理念:
以教材文本为依托,以读为本贯穿全课,引导学生采用个性化的阅读方式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激发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强化情景体验,诱发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儿歌《大雨和小雨》与《捉泥鳅》歌带等。
教学流程:
一、感受生活,揭示课题。(启发思维,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1、上课开始,听儿歌《大雨和小雨》。
2、大雨哗哗下,大家听到了什么?夏天一场雷雨过后,你最喜欢干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大家都曾有过戏水的快乐,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把小朋友们雨后戏水时的欢乐情景写成了一首诗歌,说不定诗歌当中还有我们的影子呢!大家想不想读一读呢?(板书:13雨后)
二、自读文本,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读诗歌。
2、听课件录音读,感知诗歌内容。
3、课件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雨后、广场、水花、糟糕、赤脚、神仙、水淋淋、发射、唇儿)
4、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亲切感,会更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开展。)
三、展开想象,感受童趣。
1、出示挂图,听配乐诗朗诵。
2、放声朗读第一节,说说自己仿佛看见了什么?
3、“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4、指名朗读第一节第二句,领会、品味诗歌情感。
5、雨后的广场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请大家带着欢乐的心情读读第一节。(要求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四、指导表演,体验快乐。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二、三节,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同桌之间把二、三节中所描写的情景演一演,看谁演得好。
3、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在位置上自由表演。然后,让学生评议台上同学那里表演最精彩!
4、引导学生把诗歌中的童真、童趣读出来。(可以自读,找朋友比赛读,教师相机课件展示孩子们戏水时的画面,进一步指导读出感情。)
五、精品细读,理解感悟。
1、学生自由读第四节,具体看看小妹妹在听了哥哥的提醒,看到小哥哥滑了一跤后,她自己是怎么跑的。
2、课件出示句子:小妹妹撅着两条粗短的小辫、紧紧地跟在这泥裤子的后面,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指导学生朗读,重点体会动词,领会描写的细节。)
3、体会“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所包含的情感。
4、指导用多种形式诵读。
六、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读诗歌。
2、背一背,把你喜欢的诗句背给同学听。
3、画一画,把小朋友们雨后戏水时的情景画成一幅画与同学交流。(课件播放儿歌《捉泥鳅》营造氛围)
4、课后查一查描写其它雨后景色的诗歌或文章读一读。
附 板书设计:
水的海洋
13 雨 后 快乐似神仙
欢乐的海洋
各位同学、家长们:
三册语文的复习重点还是生字、词语的识记,所有的一类字(生字表二)都要会写、能够组词,二类字(生字表一)能够认识。
现在将各单元的复习要点归纳如下:
第一单元:
1、能够背诵《秋天的图画》、《植物妈妈有办法》、《赠刘景文》、《山行》,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正确默写古诗。
2、积累关于描写秋天的词语和AABB式的词语。
3、能够写出相同偏旁的字。
4、容易写错的生字:谷、壮、劳、尤、区、巨、经、
5、多音字:当、都、为、
第二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琴、休、甜、歌、身、礼
2、多音字:背、兴
3、熟悉并能运用写动作的词语。
4、能够掌握部首查字法
5、能够背诵《一株紫丁香》,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第三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州、族、旁、
2、能够正确掌握反义词,并能根据要求写出反义词
3、能够说出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
4、积累描写风景的词语
第四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落、补、拔、功、弯、浅、吸、极、兔
2、多音字:转
3、积累成语
4、正确使用问号和感叹号
第五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折、满、背、祝福、令、直、
2、多音字:教、漂
3、能够写出相同偏旁的字
4、积累谚语
5、能够按要求写词语
第六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暖、寻、粮、食、晴
2、多音字:还、好、
3、正确写出反义词
4、背诵《假如》、《回乡偶书》、《赠汪伦》,能够按课文内容填空、正确默写古诗
5、掌握日记的正确格式,能写简单的日记
第七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晨、掉、船、纸、被、刻
2、能够正确使用:“把”字句和“被”字句,了解并写出简单的打比方的句子。
3、背诵《“红领巾”真好》以及《清澈的湖水》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4、能够词语接龙
第八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运、游、能、历史、植、厂、
2、多音字:没、分
3、能够写出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的名称、了解活化石、太空、现代农业的有关知识
4、能够给汉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
5、积累成语
6、区分并能正确使用意思相近的词语
统计与猜测
教学内容生日、买书、抛硬币。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2、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在统计活动中,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和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上简单的猜测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4、使学生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并能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教学重点
1、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初步体验猜测活动中的不确定现象,有些事情的发
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
1、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来理解统计的意义。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生日1课时
第2课时买书1课时
第3课时抛硬币1课时
生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够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用方块图表达统计结果,能通过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设置直观的情景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统计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能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体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够用方块图表达统计结果。
教学难点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对统计的结果进行合理的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问题。
教学手段用小黑板写出教材第91页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都过过生日吧。你们喜欢
生日吗?讲一讲你们过生日的情况好吗?
2、出示生日幻灯片,从而导出新课。
3、承上启下: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班里同学的生日是
在什么季节?
二、生日。
1、讲解:要想知道我们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
就要进行调查,这就是统计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学习:三、四、五月是春季,请春季出生的同学举手。
3、依此类推调查夏季、秋季、冬季。
4、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能想出别的调查方法吗?
5、请问同学们:如何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呢?
6、出示幻灯片,告诉学生:我们用不同的颜色把表示的数据的直条格子涂上颜色。
7、要求学生巩固本课学习的有关知识。
三、说一说。
1、讲解:为了解决问题而去统计,统计是必要的。
2、引导提问:统计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根据上图涂
的方格,我们能得出什么信息?
3、根据上图涂的方格得出的信息有哪些?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
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4、试着根据今天所学的统计知识,调查你家今年电话
费支出情况。分析统计结果。
四、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体验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统计与猜测的过程。你们还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生日
把调查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的调查结果涂在格子里。
【教材分析】
拼音练习: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字母的大写和小写。读背训练:读出韵味,有感情,并背诵。写字训练: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训练:学习使用礼貌语言,会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教学要求】
、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字母的大写和小写。 2、照样子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 3、熟记4条成语和《三字经》摘句。 4、观察秋天的变化,动手画画或写句子交流。 5、学习使用礼貌语言,会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借读拼音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引导学生各自试读题目。 (2)引导学生分角色读。(3)引导学生将形状部分像的字母连起来。 (4)根据对话整理出模样差不多的大写字母。 O--Q U--V E--F C--G M--N B--D (5)整理不像的字母。(6)其余的字母你如何记呢? 3、练习。 (1)在书上练习(2)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练习: G W Z M Q S F D B N w m g s f d b n z q (2)指名对照认读。 (3)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在括号里写出相应小写字母。 F( ) G( ) M( ) Q( ) D( ) 4、反馈(1)分小组竞赛(2)大小写字母配对子二、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让学生清楚本题要求。 (2)复习写字要求。 2、指导。 (1)指名认读“动、散、都”3个字。 (2)引导学生说说字的结构方式及写字式要注意什么? (3)指导写出“动”。 出示“动”字,学生观察,注意观察走的起笔和收笔。 (4)指导学生写“散、都”。 3、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认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 1、熟继成语。 (1)、审题。 (2)、指导。 ①、学生自由读4条成语。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读。 ④、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读。 ②同位练习背诵。 (4)、反馈。 2、学习《三字经》摘句。(1)、审题。 ①指名读练习要求。 ②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2)、指导。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教师范读 ④讲解意思 ⑤教师、学生读(3)练习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练习背诵,指名背诵(4)反馈 ①检查朗读 ②指名背诵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导学生把课前观察到的有关事物,用自己的话说说。(2)出示题目:秋天到了,你发现大自然有什么变化?(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汇报)(3)练习:画秋天,边说边画第三课时 一、 口语交际 1、借助拼音读题目 2、当我们有事,要向别人提出请求时,我们应该怎样想别说呢? 3、李燕在背诵古诗时想请奶奶把电视声音调小一点,他可能会对奶奶说什么呢? 4、小组讨论 试说 5、集体汇报交流 6、小组分角色表演 7、创设情景在我们生活中还可能会遇到哪些事情?当你遇到时,该怎样与别人交流,怎样向别人提出自己的请求呢?
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读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并积累带生字的词语,从而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并进行感情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大致感受诗的意境,了解风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难点
体会刮风时景物的变化。
教学突破
组织学生在读中感悟,启发学生思维,并体会刮风时景物变化,结合诗的内容进行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片、幻灯机、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风的知识、古诗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游戏法、自学指导法、电教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咱们先来猜个谜语: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它是谁了吗?
生:它是风。
师:唐代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以《风》题目的小诗。(板书课题)
(教学一开始,老师便用谜语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展现给孩子们,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猜谜中感知了古诗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想读读吗?那就看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2),自己小声地读读吧。边读边找出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
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出示投影片-1)
师: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
(放手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旨在培养学生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识字。识字中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有些学生拿着自己的书问别人,还有的主动帮助同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最后,回归到课文中,将古诗出示在课件中,引导学生在古诗这一语言环境中找到生字并巩固。)
师: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
生1: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
生2: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
生3: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
小组合作识字。
(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得很充分。要达到目的,就要团结协作,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分工,这就需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往,小组长都是固定的人选,安排组长轮换,将四个人分别定为一号组长、二号组长、三号组长、四号组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组织者的角色的机会,从而拉近学生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师:你们看,这些字宝宝在和我们做游戏呢。它们淘气地躲在小动物的身后,你能根据它露出来的那部分猜一猜,这是课文中的哪个字吗?(出示生字卡片)
猜字游戏。
师:和我们做过游戏,这些字宝宝被风吹回到了我们的小诗中,现在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自己先读一读。
指名读,其他同学做听众并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为字音是否准确。
(在这里,老师强调引导,对于所提的要求的度把握得非常好,如先提问:听听字音读得准不准?读得流利吗等等,而没有在刚学会生字后就提出了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孩子们学得真认真。我想奖励同学们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宝贵的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当风吹起来的时候,我们周围的景物是怎么变化的?
三、根据图片,感悟古诗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师:好了。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大屏幕上的四幅画,在这些美丽的图片里,画的就是课文中的四行诗,不信你就再读读课文,对照着课文找一找是这四幅图。(出示投影片-3)
学生读诗,对照课文找图画。
(1)解落三秋叶
师:(生看图叶)现在正是秋天,你们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感受怎么样?
生1:秋天很冷,一说话能看见哈气;
生2:秋天,叶子都落下来了,很漂亮;
生3:秋天,虽然金黄的叶子落下来很美,但是也有一些绿色的叶子被秋天的风叶落下来,看到绿色的叶子落到地上,我的心情不太好,因为秋风有些残忍;
生4:我同意她说的。而且树上没有了叶子,光秃秃的,很冷清。
师:那就带着你们自己的感受读读吧。
指名读,齐读。
(2)能开二月花
师:(生看图花)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的什么?
师:你想怎么读一读呢?自己试一试吧。
生练读。
师:现在请你读一读吧,让孩子们听一听你的感受。
生读本句诗。
其他学生听,并带着同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诗。
(3)过江千尺浪
师:(生看图浪)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1:很汹涌;
生2:很有气势;
生3:我看到浪那么大,仿佛听着浪的声音,我的心情很激动。
师:那就自己试着读一读吧,看谁读得最有气势。
指名读。齐读。
(4)入竹万竿斜
师:(生看图竹)你们看,竹林里所有的竹子都被风吹得倾斜了,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学生练读。齐读。
小结: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了这首小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春天,它为大地披上绿装;夏天,它给我们送来阵阵凉爽;秋天,它吹响了丰收的号角;冬天,它又为我们带来了片片雪花。让我们完整地读读这首诗。自己先读一读,别忘了刚才你读诗的语气。
指名读,齐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这节课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每一次读有每一次读的目的,每一次读有每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不同的图片、录像、声音中感受风,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拓展思维。
师:风这么可爱,但我们好像看不到它们。可是我们却能感觉到,请读读下面的名子,说说你怎么知道风的哪儿?(谁也没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
,我们知道风在哪儿。)
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师:这里有老师积累的一首写风的小诗,请大家读一读。(风
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夏天里,南风多,吹得太阳像火盆。秋天里,西风多,吹熟庄稼吹熟果。冬天里,北风多,吹得雪花纷纷落。)
师:从这首小诗里,你们知道了风能做什么?
生:吹来燕子,吹熟庄稼吹熟果
师:你们还知道风能干什么吗?
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结果。
(出示投影片-4)
(虽然这首诗学完了,可是与风有关的词语、诗句还很多,帮助他们积累。)
五、学生自评
师:你们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生1:我满意。因为我以前上课总搞小动作,今天我没有。
生2:以前我说话声音太小,今天声音很响亮,所以我满意。
板书设计
落
叶
开
花
掀
浪
斜
竹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第三册37《发烫的手指》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维、馆、亢、委、婉、缝、继、凉、芬、伟”;能在老师的指导描写并记忆“馆、亢、委、凉、芬、伟”。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手指为什么会发烫”的原因。
3、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取得成就。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手指为什么会发烫”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小朋友们闭目欣赏一段交响音乐。
2、交流: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引出句子:琴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委婉深沉……
(读词:“高亢激昂”、“委婉深沉”;听音辨别“高亢激昂”、“委婉深沉”;指导读句)
4、引出第一节(读词:“维也纳”、“简陋”、“旅馆”)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过渡:请小朋友听一听课文故事。
2、交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随机板书:疑惑、赞叹
三、精读课文,明白道理。
(一)旅客为什么而感到疑惑呢?
1、小朋友轻声读读课文第二节,找找答案。
2、交流并板书:渗水
3、指导读句
(二)旅客又为什么而“赞叹”呢?
1、轻轻读读课文3、4、5小节,圈划出有关的词句。
2、交流并随机出示:
(1)透过门缝,他看见一位年轻的先生正在全神贯注地弹琴,身边放着一盆冷水。
①给“全神贯注”找个近义词朋友?(换上“聚精会神”读句)
②指导读句
(2)他不时地把手在水里浸一下,然后甩甩双手又继续弹琴。原来,他弹得太久,十个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凉水冷却一下。
①师引读句子
②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吗?
③指导读句
(3)“你知道吗?他就是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侍者轻轻地告诉他。
“是吗?”这位旅客睁大了眼睛,心里不禁暗暗赞叹,“真努力呀,伟大的音乐家!”
①旅客为什么会睁大眼睛?
②指导读句
3、师引读3、4、5节
四、总结课文,课后探究。
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
2、简介贝多芬:谁知道他曾谱写过哪些音乐作品?
3、布置探究作业:课后收集有关名人苦练的小故事。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长城,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长城(The Great Wall)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自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象,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那是根本无法完成这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里面有这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居咽喉的关隘,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而且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自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工程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象,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那是根本无法完成这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纷纷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而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明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险长度为2592.2千米。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2001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游八达岭长城》教案(北京版第三册)》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幼儿园体游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842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