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3.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设想
1.疏通文意与对内容、写作的分析结合进行。
2.可由《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引入,在课上尽量多给学生朗读时间,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内容,点拨写法。
2.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解题
1.引入提问:我们曾经读过莫泊桑写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福楼拜的宿舍和刘禹锡的陋室,有什么相类似的地方?归纳:都很简陋:福楼拜的“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刘禹锡住的“斯是陋室”。他们都有很多高尚博学的客人:那一篇写了几位大文学家;这一篇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者表达了相近的情趣,但写法不尽相同。前一篇描写细腻,是写人的散文,后一篇是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请找出本文的韵脚。归纳: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二、分析课文。
1.范读全文,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提问: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名①,形容词,着名;名②,动词,命名。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3.讨论、讲析。
全文八十一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到结尾)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1)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校正: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指名背诵第一层。全体背诵第一层。
(2)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校正: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指名背诵第二层。全体背诵第二层。
(3)请学生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的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全文,有什么好处?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指名背诵全文,全体反复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背诵。
2.将本课字、词记入积累本。
陋室铭教学案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1、齐读2、听录音范读3、引导断句4、请同学读
5、再齐读6、跟读录音
(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虚写的是。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学案
22陋室铭
课型:讲读 课时:一主备人:李妍审校:苏婉玲时间:
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二、研讨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虚写的是。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22《陋室铭》答案(四)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3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4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巩固练习1、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⑶品德高尚⑷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⑸使……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D4、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5、诸葛亮;杨雄 6、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B
1、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惟吾德馨。 2、D 3、略 4、A 5、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 6、A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8421.html
更多